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信息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信息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5-02-12 19:14:06

❶ 請簡述至少6種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方法。

1)頻次分布
2)平均數和標准差
3)相關分析
4)回歸分析就是根據已知的現象對未知的現象作出預測的一種科學方法。
5)聚類分析是按照個體的特徵將它們加以分類,使同一類別內的個體具有盡可能高的同質性,而類別之間則具有盡可能高的異質性。尤其是在對消費者進行細分時,我們通常會使用聚類分析的方法。
6)因子分析是一種多變數化簡技術,目的是分解原始變數,從中歸納出潛在的“類別”。
7)聯合分析是一種評價消費者偏好的方法它採用分解的辦法,即讓消費者給一系列的產品輪廓賦值,用這些賦值來計算偏好參數。這些參數可以是分值、權重、理想點等等。

❷ 統計數據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對比分析法


就是將某一指標與選定的比較標准進行比較,比如:與歷史同期比較、與上期比較、與其他競爭對手比較、與預算比較。一般用柱狀圖進行呈現。


2、結構分析法


就是對某一項目的子項目佔比進行統計和分析,一般用餅圖進行呈現。比如:A公司本年度營業額為1000萬,其中飲料營業額佔33.6%、啤酒佔55%,其他產品的營業額佔11.4%。


3、趨勢分析法


就是對某一指標進行連續多個周期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一般用折線圖進行呈現。比如:A公司前年度營業額為880萬,去年900萬,本年度1000萬,預計明年為1080萬。


4、比率分析法


就是用相對數來表示不同項目的數據比率,比如:在財務分析中有“盈利能力比率、營運能力比率、償債能力比率、增長能力比率”。


5、因素分析法


就是對某一指標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統計與分析。比如,房價與物價、土地價格、地段、裝修等因素有關


6、綜合分析法


就是運用多種分析方法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比如:5W2H分析法、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漏斗分析法等。

❸ 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列了九種供參考:

一、公式拆解

所謂公式拆解法就是針對某個指標,用公式層層分解該指標的影響因素。

舉例:分析某產品的銷培吵售額較低的原因,用公式法分解

二、對比分析

對比法就是用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數據進行比較,是最通用的方法。

我們知道孤立的數據沒有意義,有對比才有差異。比如在時間維度上的同比和環比、增長率配閉侍、定基比,與競爭對手的對比、類別之間的對比、特徵和屬性對比等。對比法可以發現數據變化規律,使用頻繁,經常和其他方法搭配使用。

下圖的AB公司銷售額對比,雖然A公司銷售額總體上漲且高於B公司,但是B公司的增速迅猛,高於A公司,即使後期增速下降了,最後的銷售額還是趕超。

三、A/Btest

A/Btest,是將Web或App界面或流程的兩個或多個版本,在同一時間維度,分別讓類似訪客群組來訪問,收集各群組的用戶體驗數據和業務數據,最後分析評估出最好版本正式採用。A/Btest的流程如下:

(1)現狀分析並建立假設:分析業務數據,確定當前最關鍵的改進點,作出優化改進的假設,提出優化建議;比如說我們發現用戶的轉化率不高,我們假設是因為推廣的著陸頁面帶來的轉化率太低,下面就要想辦法來進行改進了

(2)設定目標,制定方案:設置主要目標,用來衡量各優化版本的優劣;設置輔助目標,用來評估優化版本對其他方面的影響。

(3)設計與開發:製作2個或多個優化版本的設計原型並完成技術實現。

(4)分配流量:確定每個線上測試版本的分流比例,初始階段,優化方案的流量設置可以較小,根據情況逐漸增加流量。

(5)採集並分析數據:收集實驗數據,進行有效性和效果判斷:統計顯著性達到95%或以上並且維持一段時間,實驗可以結束;如果在95%以下,則可能需要延長測試時間;如果很長時間統計顯著性不能達到95%甚至90%,則需要決定是否中止試驗。

(6)最後:根據試驗結果確定發布新版本、調整分流比例繼續測試或者在試驗效果未達成的情況下繼續優化迭代方案重新開發上線試驗。

流程圖如下:

四、象限分析

通過對兩種及以上維度的劃分,運用坐標的方式表達出想要的價值。由價值直接轉變為策略,從而進行一些落地的推動。象限法是一種策略驅動的思維,常與產品分析、市場分析、客戶管理、商品管理等。比如,下圖是一個廣告點擊的四象限分布,X軸從左到右表示從低到高,Y軸從下到上表示從低到高。

象限法的優勢:

(1)找到問題的共性原因

通過象限分析法,將有相同特徵的事件進行歸因分析,總結其中的共性原因。例如上面廣告的案例中,第一象限的事件可以提煉出有效的推廣渠道與推廣策略,第三和第四象限可以排除一些無效的推廣渠道;

(2)建立分組優化策略

五、帕累托分析

帕累托法則,源於經典的二八法則。比如在個人財富上可以說世界上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而在數據分析中,則可以理解為20%的數據產生了80%的效果需要圍繞這20%的數據進行挖掘。往往在使用二八法則的時候和排名有關系,排在前20%的才算是有效數據。二八法是抓重點分析,適用於任何行業。找到重點,發現其特徵,然後可以思考如何讓其餘的80%向這20%轉化,提高效果。

一般地,會用在產品分類上,去測量並構建ABC模型。比如某零售企業有500個SKU以及這些SKU對應的銷售額,那麼哪些SKU是重要的呢,這就是在業務運營中分清主次的問題。

常見的做法是將產品SKU作為維度,並將對應的銷售額作為基礎度量指標,將這些銷售額指標從大到小排列,並計算截止當前產品SKU的銷售額累計合計占總銷售額的百分比。

百分比在70%(含)以內,劃分為A類。百分比在70~90%(含)以內,劃分為B類。百分比在90~100%(含)以內,劃分為C類。以上百分比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

ABC分析模型,不光可以用來劃分產品和銷售額,還可以劃分客戶及客戶交易額等。比如給企業貢獻80%利潤的客戶是哪些,佔比多少。假設有20%,那麼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就知道要重點維護這20%類客戶。

六、漏斗分析

漏鬥法即是漏斗圖,有點像倒金字塔,是一個流程化的思考方式,常用於像新用戶的開發、購物轉化率這些有變化和一定態賣流程的分析中。

上圖是經典的營銷漏斗,形象展示了從獲取用戶到最終轉化成購買這整個流程中的一個個子環節。相鄰環節的轉化率則就是指用數據指標來量化每一個步驟的表現。所以整個漏斗模型就是先將整個購買流程拆分成一個個步驟,然後用轉化率來衡量每一個步驟的表現,最後通過異常的數據指標找出有問題的環節,從而解決問題,優化該步驟,最終達到提升整體購買轉化率的目的。

整體漏斗模型的核心思想其實可以歸為分解和量化。比如分析電商的轉化,我們要做的就是監控每個層級上的用戶轉化,尋找每個層級的可優化點。對於沒有按照流程操作的用戶,專門繪制他們的轉化模型,縮短路徑提升用戶體驗。

還有經典的黑客增長模型,AARRR模型,指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ral,即用戶獲取、用戶激活、用戶留存、用戶收益以及用戶傳播。這是產品運營中比較常見的一個模型,結合產品本身的特點以及產品的生命周期位置,來關注不同的數據指標,最終制定不同的運營策略。

從下面這幅AARRR模型圖中,能夠比較明顯的看出來整個用戶的生命周期是呈現逐漸遞減趨勢的。通過拆解和量化整個用戶生命周期各環節,可以進行數據的橫向和縱向對比,從而發現對應的問題,最終進行不斷的優化迭代。

七、路徑分析

用戶路徑分析追蹤用戶從某個開始事件直到結束事件的行為路徑,即對用戶流向進行監測,可以用來衡量網站優化的效果或營銷推廣的效果,以及了解用戶行為偏好,其最終目的是達成業務目標,引導用戶更高效地完成產品的最優路徑,最終促使用戶付費。如何進行用戶行為路徑分析?

(1)計算用戶使用網站或APP時的每個第一步,然後依次計算每一步的流向和轉化,通過數據,真實地再現用戶從打開APP到離開的整個過程。

(2)查看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的路徑分布情況。例如:在訪問了某個電商產品首頁的用戶後,有多大比例的用戶進行了搜索,有多大比例的用戶訪問了分類頁,有多大比例的用戶直接訪問的商品詳情頁。

(3)進行路徑優化分析。例如:哪條路徑是用戶最多訪問的;走到哪一步時,用戶最容易流失。

(4)通過路徑識別用戶行為特徵。例如:分析用戶是用完即走的目標導向型,還是無目的瀏覽型。

(5)對用戶進行細分。通常按照APP的使用目的來對用戶進行分類。如汽車APP的用戶可以細分為關注型、意向型、購買型用戶,並對每類用戶進行不同訪問任務的路徑分析,比如意向型的用戶,他進行不同車型的比較都有哪些路徑,存在什麼問題。還有一種方法是利用演算法,基於用戶所有訪問路徑進行聚類分析,依據訪問路徑的相似性對用戶進行分類,再對每類用戶進行分析。

以電商為例,買家從登錄網站/APP到支付成功要經過首頁瀏覽、搜索商品、加入購物車、提交訂單、支付訂單等過程。而在用戶真實的選購過程是一個交纏反復的過程,例如提交訂單後,用戶可能會返回首頁繼續搜索商品,也可能去取消訂單,每一個路徑背後都有不同的動機。與其他分析模型配合進行深入分析後,能為找到快速用戶動機,從而引領用戶走向最優路徑或者期望中的路徑。

用戶行為路徑圖示例:

八、留存分析

用戶留存指的是新會員/用戶在經過一定時間之後,仍然具有訪問、登錄、使用或轉化等特定屬性和行為,留存用戶占當時新用戶的比例就是留存率。留存率按照不同的周期分為三類,以登錄行為認定的留存為例:

第一種日留存,日留存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

(1)次日留存率:(當天新增的用戶中,第2天還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2)第3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用戶中,第3天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3)第7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用戶中,第7天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4)第14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用戶中,第14天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5)第30日留存率:(第一天新增用戶中,第30天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第一天新增總用戶數

第二種周留存,以周度為單位的留存率,指的是每個周相對於第一個周的新增用戶中,仍然還有登錄的用戶數。

第三種月留存,以月度為單位的留存率,指的是每個月相對於第一個周的新增用戶中,仍然還有登錄的用戶數。留存率是針對新用戶的,其結果是一個矩陣式半面報告(只有一半有數據),每個數據記錄行是日期、列為對應的不同時間周期下的留存率。正常情況下,留存率會隨著時間周期的推移而逐漸降低。下面以月留存為例生成的月用戶留存曲線:

九、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屬於探索性的數據分析方法。通常,我們利用聚類分析將看似無序的對象進行分組、歸類,以達到更好地理解研究對象的目的。聚類結果要求組內對象相似性較高,組間對象相似性較低。在用戶研究中,很多問題可以藉助聚類分析來解決,比如,網站的信息分類問題、網頁的點擊行為關聯性問題以及用戶分類問題等等。其中,用戶分類是最常見的情況。

常見的聚類方法有不少,比如K均值(K-Means),譜聚類(SpectralClustering),層次聚類(HierarchicalClustering)。以最為常見的K-means為例,:

可以看到,數據可以被分到紅藍綠三個不同的簇(cluster)中,每個簇應有其特有的性質。顯然,聚類分析是一種無監督學習,是在缺乏標簽的前提下的一種分類模型。當我們對數據進行聚類後並得到簇後,一般會單獨對每個簇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得到更加細致的結果。

❹ 數據統計分析方法有哪些

1、分解主題分析


所謂分解主題分析,是指對於不同分析要求,我們可以初步分為營銷主題、財務主題、靈活主題等,然後將這些大的主題逐步拆解為不同小的方面來進行分析。


2、鑽取分析


所謂鑽取分析,是指改變維的層次,變換分析的粒度。按照方向方式分為:向上和向下鑽取。向上鑽取是在某一維上將低層次的細節數據概括到高層次的匯總數據,或者減少維數;是自動生成匯總行的分析方法。向下鑽取是從匯總數據深入到細節數據進行觀察或增加新維的分析方法。


3、常規比較分析


所謂常規比較分析,是指一般比較常見的對比分析方法,例如有時間趨勢分析、構成分析、同類比較分析、多指標分析、相關性分析、分組分析、象限分析等。


4、大型管理模型分析


所謂大型管理模型分析,是指依據各種成熟的、經過實踐論證的大型管理模型對問題進行分析的方法。比較常見的大型管理模型分析包括RCV模型、阿米巴經營、品類管理分析等。


5、財務和因子分析


所謂財務和因子分析,主要是指因子分析法在財務信息分析上的廣泛應用。因子分析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初的關於智力測試的統計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丟失為前提,將眾多的原有變數綜合成較少的幾個綜合指標,既能大大減少參與數據建模的變數個數,同時也不會造成信息的大量丟失,達到有效的降維。比較常用的財務和因子分析法有杜邦分析法、EVA分析、財務指標、財務比率、坪效公式、品類公式、流量公式等。


6、專題大數據分析


所謂專題大數據分析,是指對特定的一些規模巨大的數據進行分析。大數據常用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常見特徵是數據量大、類型繁多、價值密度低、速度快、時效低。比較常見的專題大數據分析有:市場購物籃分析、重力模型、推薦演算法、價格敏感度分析、客戶分組分析等分析方法。

閱讀全文

與信息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平板的照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89
毛囊增生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564
99999999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328
蔚來汽車倒車剎車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175
蝗蟲飛機的製作方法簡單 瀏覽:948
預防治療近視的方法 瀏覽:59
瓷磚下面潮濕用什麼方法快速干 瀏覽:85
腦部淋巴瘤治療方法 瀏覽:840
增加現金流凈額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29
釣魚主線和竿的連接方法 瀏覽:365
蘭花茶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589
綠蘿快速長瀑布方法 瀏覽:134
基金盯盤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540
雅萌20n使用方法 瀏覽:590
23分之3x7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421
內痔坐浴的正確方法 瀏覽:478
一般哪裡有賣孔明燈的製作方法 瀏覽:42
職高二項式分布計算方法 瀏覽:184
常用檔案分類方法之一 瀏覽:542
中文時態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