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用風險評價方法解讀,附:危險因素辨識管控分析報告模板
常用風險評價方法解讀及示例
風險矩陣分析法(LS):風險值R=L×S,其中L是事故發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後果嚴重性。R值越大,表示風險越大。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D=L×E×C,其中L是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是人員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C是發生事故可能產生的損失後果。D值越大,表示風險越大。
風險程度分析法(MES):風險是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後果的結合。L是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是控制措施的狀態,C是人體暴露或危險狀態出現的頻繁程度。D=L×E×C是作業條件危險性的大小。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法:危險是可能導致事故的現有的或潛在的根源或狀態。風險是事故發生的可能性、人員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和發生事故可能產生的損失後果的組合。D=LEC是風險度的評價。
危險辨識:利用經驗對照法、安全檢查表法等識別危險源的存在並確定其特性。風險評價:評估風險大小以及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的全過程。風險控制:利用工程技術、教育和管理手段削減和控制危險源。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絕對不可能的事件發生概率為0,必然發生的事件的概率為1。人員出現在危險環境中的時間越多,則危險性越大。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後果(C):由於事故造成人身傷害變化范圍很大,所以規定分數值為1-100。
危險性(D)分級依據:風險性分值在20以下被認為低危險的;如果危險性分值在70-160之間,那就有顯著危險性,需要及時整改;如果危險性分值在160-320之間,那就是一種必須立即採取措施進行整改的高度危險環境;如果危險性分值在320以上表示環境非常危險,應立即停止生產直到環境得到改善為止。
2. 企業怎樣全面開展安全風險辨識
企業在全面開展安全風險辨識時,可採用多種方法來識別潛在的風險。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風險辨識和評價方法:
1.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通過對工作任務進行詳細的步驟分析,識別出每個步驟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危害。
2. 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通過使用預先制定的檢查表,系統地檢查設施、設備和流程,以發現潛在的安全問題。
3. 風險矩陣分析法(LS):利用風險矩陣來評估風險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從而確定風險的優先順序。
4.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通過評估作業條件中的各種因素,如暴露時間、暴露頻率和傷害嚴重程度,來確定風險水平。
5. 風險程度分析法(MES):結合風險的可能性和嚴重性,以及採取控制措施後的效果,來評估風險的程度。
請注意,上述信息僅供參考,具體的業務變化和最新政策應參照企業所在地的相關法規和安全標准。持續關注和更新安全風險辨識的方法對於保持企業安全管理的有效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