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7歲幼兒學習戲劇在語言上怎樣教學
了解當前提問現狀,有的放矢的進行改進。 在語言教學的提問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1)教師提問的目的不明確,只是把提問當作一種課堂教學的必備手段,而不知道為什麼提問,直接表現為老師不會提問。 (2)教師接不住孩子拋過來的「球」,對幼兒的回答缺乏正確的回應。老師拋出問題之後,孩子給出五花八門的答案,...老師沒有針對本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當前課堂情境進行靈活調整,與其說是激發思維,不如說是打發時間,按部就班的上課。 (3)教師所提問題缺乏層次性,表現為鬍子眉毛一把抓,在問較難問題之前缺乏簡單問題的鋪墊,沒有一個從易到難,循循漸進的過程。 (4)教師提問方式的不恰當,大量的封閉性問題是幼兒教師習慣的提問方式,直接表現為忽視幼兒主體地位,為完成教學設計而提問,這樣對不對、好不好,這種為提問而提問的現象尤為普遍。或表現為所提問題為假問題如今天高興不高興的問題。 (5)教師過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老師「迫不及待」的想從孩子口中得出標准答案,向標准答案上引導,另一方面只針對部分能力發展好的孩子進行提問,幼兒應答機會分布不均勻,能力強的孩子一節課被提問十來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沒有。 知道提問目的,明白為何而問。 (1)、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根據已有認知水平確立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能否有效地影響主體的發展,取決於該活動對幼兒提出的要求與發展水平的相差度。對於幼兒來說,過高或過低的活動目標都無助於幼兒的發展,只有落在「最近發展區」內的教育,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這個時候的提問就可以有效的考察孩子已有的認知水平,從而更好的設計自己的教學,更好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2)、考察幼兒是否理解了新的內容,把握教學的進程。這種類型的提問能夠讓幼兒進行創造性的思考或檢查幼兒的理解是否達到預期的水平,或者弄清剛剛學過的知識之間的內在關系。 (3)、保持幼兒的注意力。提一些有懸念的問題或在原有講解的方式的基礎上,突然提問能夠有效地保持幼兒的興趣。幼兒注意力保持時間非常有限,在課堂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老師教學進行到一半時很多孩子已經走神了,開始東瞅西看,左抓右撓,注意力已經脫離了課堂,如果這個時機進行提問能夠有效地把部分走神的幼兒拉回課堂。因為提問是一種有效保持注意力的策略,老師善加利用提問能夠使孩子較長時間的保持注意力、思想活躍。 (4)、師生、生生有效地互動,增強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因此不僅需要老師的講解,同時也需要學生有效的反饋,只有教與學相互配合,才能教學相長。 關注提問方式,知道如何提問。 採用何種提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回應的方式,因此好的提問方式能夠引發幼兒的思考,能夠帶領幼兒有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探究問題的本質。 (1)、盡可能的提開放式問題,而不是封閉式問題。封閉式問題要求朝某個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只有一個或者幾個固定的標准答案;而開放式問題沒有明確的、固定的標准答案,能夠給提問對象以更多的思維空間。封閉式的提問主要有以下兩大弊端:首先,這類問題鼓勵幼兒猜測而不是動腦。即使幼兒不知道正確答案,也會有50%的幾率猜對。如果教師經常提此類問題,幼兒很容易揣摩教師心理並找到正確答案的提示,而不是集中於問題本身。其次,選擇性問題的價值含量低。因為具有猜測性質,幼兒對這類問題的回答並不能說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學習內容。而開放式問題的特點是:答案的不固定、不確定性,不受語言和情節的限制,既可為幼兒提供創造性想像和思維的空間,又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幼兒搜尋以往的生活經驗,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判斷、推理,以提高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幼兒園教學中我們鼓勵教師盡可能的提開放式的問題,如多提為什麼、怎麼樣等問題,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只有在這樣的問題中才能更好的培養幼兒思維的品質。 (2)、提問的過程中,應尊重幼兒個體的差異。這種尊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在幼兒的回答上,教師應激勵幼兒發散思維, 防止幼兒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教師應鼓勵差異,尊重多元,注意生成,不能誘導幼兒步步就範,把幼兒生拉硬拽到教師事先預設的框架中去。二是表現幼兒回答的人數上,老師應尊重不同發展程度的幼兒。如果教師想要准確判斷幼兒是否理解了新的知識內容,就需要從有代表性的樣本中獲得反饋,其中包括膽小內向的幼兒和能力較弱的幼兒。如果老師提問的問題只局限於讓一小部分活躍積極的幼兒回答,那麼老師就沒有更好的了解這些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同樣下一步的教學也會缺乏有效支持。 (3)、提問之後,老師要給予幼兒思考反應的時間,學會等待。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問題後,根本沒有給幼兒思考的時間,便讓幼兒給出回答。老師幾乎在自問自答,沒有與幼兒有效的互動起來。當然,等待時間的長短應根據提問的類型進行靈活調整,提出高難度問題的時候,老師等待時間相應較長,而低難度問題的等待時間相應較短。所以提問後,教師對幼兒回答問題時間的把握十分重要。發問後,要採取有效形式讓每一個同學都積極思考,有充分准備後再讓幼兒回答。 (4)、提問要有層次性,難度上要有一個從易到難的遞進。太易或太難的提問都無助於主體的發展,反而會挫傷幼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靈活設計自己要提的問題,根據學生當前的反映靈活的調整。教師在提一個較難問題之前,要提一系列簡單的問題作為鋪墊,層次遞進。四、把握反饋方式,進行恰當回應。
㈡ 幼兒園戲劇教育的內容、途徑和實施策略都有哪些
當我們把戲劇看成是幼兒表達自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一種手段時,戲劇教育的內容就不再僅僅局限於「表演」了。文中說到的戲劇教育內容主要有:戲劇表達、戲劇創作和戲劇表演。戲劇表達是指兒童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在假想的情景中,以角色或非角色的身份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兒童的戲劇表達從模仿、造型、控制和情感四個維度展開。這里的「模仿」是指用身體(或言語)對人、動物、事物各種特性及其細節進行動態性再現、復制的能力。對不同年齡段幼兒模仿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小班幼兒主要模仿熟悉的人或動物,中班幼兒主要模仿常見的人物或動物,大班幼兒通過模仿學習一些新的經驗
幼兒園戲劇教育的實施策略多達70多種,但常見的策略有:角色塑造的策略、情節創作的策略、場景創設的策略三種,角色塑造的策略包括:「定格」、「輪廓圖」、「雕塑家」、「全班/小組扮演」。情節創作的策略包括「教師入戲和出戲」、「坐針氈」等。場景創設的策略包括:「鏡像畫面」、「故事地圖」,場景創設的策略通常與角色創作和情節創作的策略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