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應用方法研究

應用方法研究

發布時間:2025-02-10 06:15:10

㈠ 化探方法應用研究和有效性評價

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是找礦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預普查找礦的前期階段無一可替代方法,目前已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被廣泛使用,得到地質界普遍歡迎。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就開始了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的應用,50多年來對秦嶺造山帶陝西段開展了較系統的化探工作,在應用於找礦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一)化探異常檢查評價工作程序

在開展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掃面的基礎上,工作程序如下:

1.異常篩選

對於目前所獲的眾多異常進行綜合研究和篩選是重要的工作步驟之一。在篩選異常時,除依據異常的自身特徵(如規模、濃度、元素組合)外,還要注意:①異常所處的地質背景、地質條件與已知礦帶、礦床的空間關系; ②異常所處地球化學背景及所在地球化學區劃單元類型(如親石、親鐵、親銅等);③異常區是否伴有礦田級異常,是否為異常集中區; ④是否具有地球化學分帶特徵。異常篩選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地球化學場分析

對所有水系沉積物測量原始數據進行建庫,製作區域地球化學圖,進行地球化學區劃,劃分出背景場、高背景場及高值區,並套合相同比例尺的地質礦產圖進行綜合分析、篩選異常。

(2)經驗初評

首先注意兩類異常。其一為濃度高、規模大且成帶分布的異常; 其二為產出地質條件十分有利或較特殊的異常,如一些低緩異常等。對這兩類異常應優先查證。

(3)異常評序

將各類異常的面積、濃度、變化系數、分帶、異常元素組合、標准化面金屬量(NAP值)及產出地質條件等參數量化後計分,按總分排序。序數在前的異常作為重點異常進行檢查評價。

(4)結合區域重力、航磁異常進行綜合分析

根據工作地區的地質背景、成礦規律,礦產一般分布於高磁、高重力異常帶(或古隆起帶)邊部。由於古隆起帶邊部常常產生斷裂破碎帶,使得成礦元素重新活化、遷移與富集,對成礦非常有利。所以對其邊部分布的化探異常應優先考慮。

(5)結合重砂、金屬量異常進行分析

如果化探異常中也有重砂異常和金屬量異常存在,應優先進行查證。

2.典型異常預查

通過以上綜合分析和篩選,篩選出典型異常(或者說是找礦有望異常),進行野外調研,對異常區內不同的蝕變、礦化現象、斷裂破碎帶及典型岩石進行取樣分析。通過野外調研、成礦地質環境分析來確定異常的找礦意義。對已確定具有找礦意義的異常進行詳細查證和評價。

3.異常查證

通常採用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或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或1:1萬正規網次生暈)進行查證。一般來說,對有找礦前景、規模較大的面狀異常多採用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 對帶狀異常多採用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法(或1:1萬正規網次生暈)進行查證(剖面應垂直異常走向)。通過異常查證,縮小找礦靶區,提供找礦有望地段,為下一步異常評價提供依據。

4.異常評價

異常評價區必須是異常查證過程所獲得的找礦有望地段,並有蝕變(礦化)體存在和有望找到礦體(床)的異常。評價方法一般採用地質地球化學剖面法或地物化綜合剖面法,但剖面應垂直於地質體走向。若發現礦化蝕變體或較好的原生暈異常,可初步開展地表揭露,確定找礦靶區或靶位,為地質評價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地球化學資料。

多年來,筆者按照上述工作方法,在研究區內已發現多處找礦有望異常,並通過相關地質單位工作證實發現多處礦床。如寧陝縣正河金礦床就是經過異常查證、地質物化探綜合剖面評價發現的,現在正在開展地質勘探工作,有望獲得一個大型金礦床。其他如葫蘆溝金礦、夏家店金礦、八卦廟金礦等,均是通過此方法的運用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

(二)煎茶嶺金礦床原生暈地球化學研究

在煎茶嶺金礦勘查過程中,對礦區地表進行了大量原生暈分析,本次對其開展了全面整理、補充,其原生暈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元素組合特徵

煎茶嶺金礦原生暈樣品共分析了Au、Cu、Pb、Zn、Ag、As、Sb、Bi、W、Sn、Mo、Ni、Cr、Co、Mn、B等16種元素。對這些元素進行了相關分析(表4-16)和聚類分析(圖4-18),確定了成礦元素組合。

表4-16 煎茶嶺金礦區礦化蝕變帶中礦化元素相關系數

圖4-18 煎茶嶺金礦蝕變岩組合元素地球化學相關性R型聚類分析譜系圖

由表4-16中可以看出,Au、As、Cu、Pb、Zn、Ni、Cr、Mn、Sn等元素的相關性很好,除Au成礦外,其他元素為良好的成礦指示元素,Co和B的相關性也較好,Ag與其他元素的相關性相對較差。

元素R型聚類分析表明以0.5為界可將元素分為3類(圖4-18):第一類為Au、As、Cu、Pb、Zn、Ni、Cr、Mn、Sn; 第二類為Co、B; 第三類為Ag。.其中第一類Zn和Mn、Ni和Cr的關系最為密切,是與成礦有關的元素組合; 第二類和第三類可能對礦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

2.元素的垂向分帶特徵

採用濃度指示法(解慶林,1992)計算得出蝕變岩中由上向下的元素垂直分帶序列為:Mn-Ni-Cr-Co-As-Au-Cu-B-Sn-Ag-Pb-Zn。根據各元素在各中段的最大聚集位置,確定Mn為頭暈成礦元素,Sn、Ag、Pb、Zn為尾暈成礦元素,Ni、Cr、Co、As、Cu、B等元素為中部暈成礦元素。

這一分帶序列與國內所報道的金礦成礦元素的分帶序列差異較大,其原因可能與煎茶嶺金礦的賦礦部位及成礦作用有關。礦體賦存於超基性岩與白雲岩的接觸斷裂破碎帶中,成礦主要是由富含金的超基性岩體經過後期中酸性岩漿熱液及構造活動的強烈改造,金析出在有利的部位成礦,從而形成了金礦體中富含與超基性岩有關的成礦元素,指示了成礦熱液主要來自於超基性岩一側,同時在地表礦體的局部見有錳礦化。

3.地表原生暈異常特徵

地表以Au 10×10-9、As 10×10-6、Ag0.2×10-6、Mn 1000×10-6、Pb 20×10-6、Zn 100×10-6 Ni 1000×10-6、Cr 1000×10-6、Co 50×10-6、Cu 10×10-6 B 50×10-6為邊界,分別圈出了各元素的異常分布范圍(圖4-19至4-24)。由圖可以看出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並沿斷裂破碎帶分布。以下為各元素異常特徵:

Au異常主要分布在30~70線間,以52~70間異常最好,異常規模大,濃度高,形態規整,是礦體出露最好的部位。30~52線間異常規模較小,濃度低,形態多為小的透鏡

圖4-19 煎茶嶺金礦床Au、As異常圖

圖4-20 煎茶嶺金礦床Cu、Ag異常圖

圖4-21 煎茶嶺金礦床B、Co異常圖

圖4-22 煎茶嶺金礦床Pb、Zn異常圖

圖4-23 煎茶嶺金礦床Ni、Cr異常圖

圖4-24 煎茶嶺金礦床Mn異常圖狀,該段礦體斷續出露。30線以西基本未見異常,也未見礦體。

As異常與Au異常基本吻合,以52~70間異常最好,異常規模大,濃度高,形態規整。30~52線異常較弱,且分布分散。30線以西異常加強,沿斷裂呈線狀分布。

Ag異常主要分布在52~70線間,與Au異常吻合。30~52線見零星分布,30線以西未見異常。

Ni、Cr、Co異常主要分布於斷裂破碎帶靠近超基性岩體一側,異常強度兩頭強,中間稍弱。

Cu異常分布較為分散,沿斷裂帶整體分布,異常規模,強度較小。在66線附近異常強度較大,與Au異常相互套合好。

Pb、Zn異常主要分布於30線以東,兩者相互套合並與Au異常套合較好。異常較為規整,異常濃度較高。但44線附近僅見Pb異常,而未見Zn異常。

B異常沿斷裂分布,其中以48線以西異常最好,異常形態規模大,濃度高,呈線狀分布,48線以東異常較弱。

Mn異常主要分布在50線以東,異常規模大,濃度高。50線以西零星分布,濃度低。

總的趨勢是,煎茶嶺金礦地表原生暈異常大致以30線為界分為兩部分,東部主要為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組合,其中在50線以東元素組合最好,異常規模大,強度高,該處也是礦體出露最好的部位; 西部主要為Mn、Ni、Cr、Co、Cu、B元素組合,可能反映了早期礦化的熱液活動特點。

4.原生暈異常剖面特徵

垂向上煎茶嶺金礦原生暈異常分布特徵見圖4-25至4-30。由圖中可看出異常在垂向上變化如下:

Au異常主要位於礦體的上部及中下部,淺部異常較弱。Au異常出現部位基本上是蝕變帶變厚部位,也是礦體的厚大部位。蝕變帶變薄處,異常也較弱。

As異常與Au異常緊密套合,高值點出現在礦體上部、Au異常的上部。下部出現的較高異常,可能表示了礦體向下部還有較大的延伸。

Cu、Ag異常緊密套合,並與Au異常套合。其高值點多出現在礦體的中下部、礦體較好部位,可能代表了主成礦期的晚期異常。

Ni、Cr、Co異常基本上位於金異常的外圍靠近超基性岩體一側,其高值點多位於Au異常的中上部,表示成礦熱液主要來源於超基性岩體。

B異常與Au異常套合,其高值點基本上位於Au異常的中下部位,可能代表了中晚期的熱液活動。

Pb、Zn異常基本上與Au異常套合,但其高值點多位於礦體的下部和外側,為成礦晚期熱液活動的產物。

Mn異常出露范圍較寬,包含Au異常,處於Au異常的外層,其高值點位於礦體的上部。

總之,在上述異常組合中Mn、Au、As元素異常多位於礦體的上中部位,異常形態基本上呈上寬下窄的形態,Ni、Cr、Co異常多靠近超基性岩體,且高值點多位於礦體上部,說明礦液主要來源於岩體一側。Ag、Cu、Pb、Zn、B元素異常呈上窄下寬的形態,且異常高值點多位於礦體的中下部,可能與中晚期成礦熱液活動有關。

圖4-25 煎茶嶺金礦床64線Mn異常圖

圖4-26 煎茶嶺金礦床64線Ni、Cr異常圖

圖4-27 煎茶嶺金礦床64線Au、As異常圖

圖4—28 煎茶嶺金礦床64線Cu、Ag異常圖

圖4-29 煎茶嶺金礦床64線B、Co異常圖

圖4-30 煎茶嶺金礦床64線Pb、Zn異常圖

5.原生暈異常縱投影特徵

沿蝕變帶縱向原生暈異常分布形態見圖4-31至4-35。由圖上可以看出各元素異常沿縱向分布的特點。

圖4-31 煎茶嶺金礦床Mn異常縱投影圖

圖4-32 煎茶嶺金礦床Au、As異常縱投影圖

圖4-33 煎茶嶺金礦床B、Co異常縱投影圖

Au異常主要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位於54~68線地表到深部,該段異常面積大,異常濃度高,具有多個異常中心,600m標高以下異常減弱,該段為礦體最好的部位; 第二部分位於32~44線地表到800m標高附近,異常相對較弱,該段礦體在900m標高附近礦體連續,厚度較大,品位較高,深部僅見少量的礦體,多為礦化體; 第三部分位於18~30線淺部,異常較為規整,為一單異常,濃集中心位於28線,該段僅見Au礦化。

As異常分布范圍與Au異常一致,基本上與Au異常套合,異常多位於Au異常的上部。僅56~64線處異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位於地表Au異常頭部,下部位於Au異常的中部,該處砷異常可能與深部Au礦化有關系。

圖4-34 煎茶嶺金礦床Cu、Ag異常縱投影圖

圖4-35 煎茶嶺金礦床Pb、Zn異常縱投影圖

Cu異常多位於Au異常的邊部及中下部,單個異常規模較小,濃度較低,僅個別異常濃度值較高,位於36線以西及66線處,Cu異常出現部位礦化一般較弱。

Ag異常主要位於32線以東,異常中心分布較為凌亂,多位於淺部。異常規模較小,濃度值普遍較低,與Au異常套合較好。Ni、Cr、Co異常主要分布於14~70線間,多位於Au異常的上部。異常規模大,形態規整,異常濃度為兩側高、中間低。蝕變帶中Ni、Cr、Co異常濃度較高,表明熱液主要來源於超基性岩體。

Zn異常主要位於Au異常的下部及旁側,異常規模較小,濃度較低,為弱異常。異常出現部位多為礦體下部或無礦部位。

Pb異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位於14~42線間,該段出現多個濃集中心,異常位於地表; 另一部分位於54~66線間地表到淺部,異常規模較大,形態規整,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出現部位一般礦化較弱或無礦。

B異常分布於20~70線間地表及Au異常的中下部,其中地表20~30線間異常較好。

Mn異常形態和分布位置與Au異常相似,但其濃集中心多位於Au異常的上部,向下異常減弱。

總體上看,各元素異常主要分布在16線以東,16線以西未見異常。從異常形態看,東部向下延深較大,西部延深較小,這與礦體向東側伏相吻合,暗示礦液可能由東向西運移。這也與超基性岩體的分布形態有關,48線以西為分支岩體與白雲岩接觸,48線以東為超基性主岩體,分支岩體插入到主岩體中,說明成礦熱液主要來源於主岩體。Ni、Cr、Co含量較高,也表明成礦熱液來源於超基性岩體,其異常位於Au異常上部及西部,可能與早期成礦作用有關。Cu、Pb、Zn、B元素多位於Au異常的邊部和下部,其出現部位一般礦化較弱或無礦,可能與成礦晚期的熱液活動有關。

6.原生暈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指標

根據以上所述,結合該礦區地質特徵和礦床地質條件,原生暈地球化學異常評價標志歸納為以下4點:

1)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為蝕變帶上主要的成礦指示元素,各元素異常呈帶狀相互套合,沿F451斷裂帶分布。

2)成礦元素Au與所伴生的其他元素組成的異常形態規整,強度大,異常濃集中心明顯。

3)礦體由上至下的元素分帶序列為:Mn-Ni-Cr-Co-As→Au-Cu-B-Ag→Pb-Zn。Mn、Ni、Cr、Co、As為前緣指示元素; Au、Cu、B、Ag為礦體特徵元素; Pb、Zn為礦體尾部特徵元素。

4)由於煎茶嶺金礦成礦作用與超基性岩體有著密切的關系,除Ni、Cr、Co 3個高含量元素外,找礦指示元素主要為Mn、As、Au,當出現Cu、B、Ag異常時表示礦體已接近下部; 若礦體中出現Pb、Zn異常,則表明已位於礦體的尾部; 若同時有Mn、As、Au異常的疊加,表明礦體向下具有較大的延深或深部有另外的礦體出現。

(三)化探方法的有效性評價

以上所闡述的化探方法是我們多年來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找礦方法之一,找礦效果甚好。地質體的發展、演化是極其復雜多變的,每一種找礦方法都有著它的局限性,化探方法也一樣。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僅適用於地形切割劇烈、水系發育的山區找礦,適用於大面積區域地球化學勘查和普查找礦工作,而在地形平坦、水系不發育地域,其應用效果受限。1:2.5萬溝系次生暈測量則適用於土壤覆蓋區,適用於對水系沉積物異常的查證、進一步縮小找礦靶區,在普查階段用來評價被土壤覆蓋的岩漿岩、地層和構造的含礦性,圈定成礦遠景區。中小比例尺(1:10萬及以上)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原生暈法)則適用於基岩出露良好的地區,可直接圈出找礦遠景區,多用於評價不同地質體的含礦性。大比例尺(1:10000或1:5000)岩石或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可以確定礦(化)體的空間部位、形態和規模,追蹤盲礦,並預測礦床(體)規模,研究成礦機理。總之,針對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化探方法並與地質結合進行合理解譯,把化探異常轉換為具有地質內涵的找礦標志,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找礦效果。

什麼是應用研究

一、指代不同

1、基礎研究:指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獲取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動。

2、應用研究:指為獲得新知識而進行的創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

二、特點不同

1、基礎研究:為了認識現象,獲取關於現象和事實的基本原理的知識,而不考慮其直接的應用。

2、應用研究: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應用目標,具體表現為了確定基礎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為達到預定的目標探索應採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徑。


三、准則不同

1、基礎研究:沒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目標主要表現在,在進行研究時對其成果的實際應用前景如何並不很清楚,或者雖然確知其應用前景但並不知道達到應用目標的具體方法和技術途徑。

2、應用研究:應用研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具有特定的應用目的。或是發展基礎研究成果確定其可能用途,或是為達到具體的、預定的目標確定應採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徑。應用研究雖然也是為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

㈢ 應用型論文研究方法哪些

1. 應用型論文研究方法關注實際問題解決和具體實踐改進,區別於純理論研究。
2. 案例研究法用於深入分析特定個體或現象,揭示復雜現實情境的內在規律。
3. 實驗法通過控制變數測試假設,分為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適用於探究變數關系。
4. 調查法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數據,可用於描述性或解釋性研究。
5. 行動研究法強調研究者與實踐者合作,共同參與問題識別、分析和解決。
6. 實地研究法長期觀察和參與特定文化或社群,揭示文化邏輯,提供跨文化見解。
7. 比較研究法通過比較揭示相似性和差異性,用於發現普遍規律或評估策略有效性。
8. 模擬和建模法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現實世界過程,輔助預測發展趨勢和決策評估。
9. 系統分析法綜合考慮系統組成部分及其關系,分析結構、功能和環境互動。
10. 設計研究法通過設計新產品或服務解決實際問題,涉及迭代過程以優化解決方案。
11. 實踐研究法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以改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研究者應根據研究目的和實踐對象特點,靈活選擇和組合這些方法。應用型論文研究通常包括明確研究問題、選擇研究方法、數據收集與分析,以及基於研究結果提出解決方案或建議。

閱讀全文

與應用方法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hiv抗體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51
摩托真空胎安裝方法 瀏覽:591
有什麼方法比較快入眠 瀏覽:416
研究一般課題的科學方法 瀏覽:454
女生自助購物正確方法 瀏覽:155
急性鼻炎咽喉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927
大金過橋檢測方法 瀏覽:756
碳酸鈉和硫酸銨鑒別方法 瀏覽:209
如何區分家長類型和溝通方法 瀏覽:588
秦艽的種植方法 瀏覽:325
你會用簡便方法計算53 瀏覽:338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瀏覽:115
風寒濕痹阻證最快的治療方法 瀏覽:464
小哥哥鍛煉方法 瀏覽:786
樁基本功訓練方法 瀏覽:551
任務驅動實驗教學方法 瀏覽:926
手工捆紮方法最常用的 瀏覽:618
紀律如何整頓有什麼方法 瀏覽:398
照片電子檔案手機製作方法 瀏覽:818
腦腔梗治療新方法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