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的關系
一、聯系
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階段或順序看,是從教學理論到教學模式,再到教學策略,再到教學方法,再到教學實踐,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具體化,教學模式包含教學策略。教學模式規定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屬於較高層次。教學策略比教學模式更詳細、更具體,受教學模式的制約。教學模式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而教學策略則較靈活,具有一定的變性,可隨著教學進程的變化及時調整、變動。二者是不同層次上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更為詳細具體的方式、手段和途徑,它是教學策略的具體化,介於教學策略與教學實踐之間,教學方法要受制於教學策略,教學展開過程中選擇和採用什麼方法,受到教學策略支配。教學策略從層次上高於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具體的操作性的東西,教學策略則包含有監控、反饋內容,在外延上要廣於教學方法。
二、區別
1.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之間有規律的聯系著就是教學模式的結構。包括: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教學評價。
所以在做題過程中找范型、固定、穩定這樣的關鍵字眼,說的是教學模式。
2.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簡單集成,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於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關鍵詞定位在計劃、方案等詞彙。
3.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它是指具體的教學方法,從屬於教學方法論,是教學方法論的一個層面。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
教學方法不同於教學方式,但與教學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方式是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技術。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學方式組成,可以分解為多種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教學方法是一連串有目的的活動,能獨立完成某項教學任務,而教學方式只被運用於教學方法中,並為促成教學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服務,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關鍵詞定位在方式、手段等詞彙。
在理解三者之間關系的基礎之上,能夠抓住各自概念中的關鍵詞,在做題的時候理解和關鍵詞識記兩者結合運用,就能確保准確無誤的找到正確選項。
2. 淺析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
淺析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
論文關鍵詞: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實驗預習
論文摘要: 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或組織學生親手實驗操作,能把書本知識由微觀變為宏觀,把抽象變為具體,把無形變為有形,使學摘要: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運生易於獲取多方面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還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而且在培養學生素質,使學生全面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新課程標准理念強調化學學習方式的特徵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本文重點探討在新課程標准下的高中化學實驗的教學與實施,針對不同的實驗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和具有啟發性。
一、教學方法
高中化學課本中的實驗包括兩大部分,穿插在內容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獨立完成的學生實驗,針對我在教學過程之中遇到的問題,從這兩種基本實驗形式來談談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實驗實施的具體方法。
1、演示實驗。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化學演示實驗是由教師先講解、再演示,然後把觀察到的現象、結論總結出來。在這樣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處於被動地位,缺乏對實驗的熱情和探究的慾望。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以及探究性實驗教學的設計原則,在演示實驗中,要通過增加演示實驗的創造成分,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間,把部分有探究價值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探究實驗。比如:「鈉」這一節中的演示實驗:鈉與水的反應,我們可以這樣來做:首先讓學生自學鈉的物理性質,同時我們要指出物理性質中需要學生主要掌握的是哪幾點,然後根據這幾點作出猜想,最後通過實驗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同時還可以把該實驗進行拓展,對比鈉與水的反應、鈉與酸的反應以及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最後總結鈉的相關性質。這樣做可以使學生體驗規律得出的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興趣,這樣做看似「鈉的性質」的教學時間加長了,實際從總課時上並沒有造成課時緊張的矛盾。另外,像「銅與濃硫酸的反應」、「銅與濃、稀硝酸的反應」、等性質實驗均可以轉化為學生探究性實驗。即使是教師的演示實驗,也要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如有機實驗中的銀鏡反應、乙醛與新制氫氧化銅溶液的反應以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制乙醛等實驗,這樣做的目的不僅使學生鞏固加深基礎知識和實驗操作而且給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2、學生實驗。傳統的學生分組實驗教學,通常先由教師講授實驗目的`、詳細介紹實驗儀器(名稱、用途)、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及其注意事項、數據採集以及處理辦法最後從理論上進行誤差分析,然後到實驗室進行學生實驗,教學時間一般為兩課時。實驗中學生只是「照方抓葯」,難以激發他們的實驗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許多學生是報著應付完了事的心態去做實驗,有些學生甚至在做完實驗之後不知道做了些什麼。如果某些實驗所驗證的規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思維水平,這類實驗可改為探究性實驗,實驗時間可放在知識教學之前。比如:「硫酸銅晶體里結晶水含量的測定」可以直接作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設計實驗方案、經歷探究的過程中,得出測量方法,從而也解決了儀器、步驟和可能產生的誤差的問題。「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製」、「酸鹼中和滴定」、「膠體的性質」等也可以採取這種方式。對於練習使用儀器類實驗,如:「練習使用滴定管」、「練習使用容量瓶」這樣一些實驗,要通過學生自己閱讀使用說明,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並能夠應用這些儀器進行相關量的測量。但對於一些學生確實難以完成的實驗,可以通過教師適當點撥或學生看書完成。
3、題中實驗。實驗題已經成為每年高考試卷中的必考題,學生在這道題目上的得分率不是很理想,如何提高實驗題的分數,除了在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中訓練實驗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可以在平時的實驗習題中積累知識,進行探究性、創造性學習。
通過這種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不僅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同時解決了新課程中如何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學會」為「會學」這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使教學達到了最優化。
為了使這部分實驗能獲得良好效果,必須抓好預習、實驗、實驗報告三個環節。接下來就預習和實驗報告談談我的看法。
二、落實實驗預習和實驗報告措施,確保學生實驗教學效果
1、實驗預習。比如,實驗是在試管中進行,我們可以畫一支試管裡面放有葯品,用箭頭表明實驗步驟。這樣做好處是:(1)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筆寫,其實驗原理、儀器、實驗步驟就更加形象化、具體化了,避免實驗操作盲目性;(2)參照預習筆記做實驗避免了時間的浪費,使得實驗更加緊湊。
2.實驗。實驗時要求學生做到如下幾點:(1)認真規范操作,細心觀察現象,並及時地、如實地記錄實驗現象;(2)嚴格遵守實驗室的規章,實驗過程保持秩序良好,切莫把實驗課當兒戲;(3)實驗中要節約葯品,愛惜儀器,實驗結束時必須把儀器放回原位,試管等洗滌干凈;(4)注意自身和周圍同學的安全。
3.實驗報告。實驗做完後學生要寫好實驗報告,。實驗報告主要寫五項:(1)實驗目的;(2)實驗原理;(3)實驗用品,包括實驗儀器與實驗葯品;(4)現象及原因解釋和有關化學方程式;(5)實驗結論或數據處理結果;(6)實驗討論。通過寫實驗報告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加深基礎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強調學生在實驗時自主探究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因為弱化了學生具體知識點的落實,就會減緩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應該讓探究的過程和雙基的落實和諧進行,在探究的過程中落實雙基,以扎實的雙基指導探究的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新課標中三維目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蔡英.談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J]
[2]杜偉娟.改進化學課探究性學習的思考[J]
[3]宋永林.高中化學探究式教學初探[J]
[4]陳琳,李用輝.高中化學學習情境創設的探索[J]
3. 如何有效開展生物的實驗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1、明確實驗教學目標
初中學生知覺的無意識性和情緒化仍比較明顯,注意力往往與個人興趣聯系在一起,容易被無關的內容所吸引。如有的學生在觀察自製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時,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擺弄鏡頭和觀察游移不定的氣泡上,在觀察永久裝片時也主要欣賞染色標本的色彩。因此,讓學生知道實驗的目的和要求,是實驗教學中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動機,思維才會有方向,操作才會認真。如解剖鯽魚實驗,是學生第一次使用解剖工具,只有當學生明確解剖實驗的目的,學生才會注意解剖技能的動作要點,認真觀察鯽魚的外部形態、體色、鱗片、側線、鰓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認真觀察其內部結構,最終達到解剖鯽魚的實驗目的。
2、做好實驗教學的准備工作 實驗教學和一般的授課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節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實驗還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因此課前的准備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實驗教學的准備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制定切實可行的《生物實驗教學計劃》,並將每個實驗所需的材料一一列入表內,季節性強的實驗要打好時間差。必要時對實驗內容進行調整:推遲或提前。 2.2 適時地科學地准備好實驗材料。解決生物實驗材料的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採取替代材料,如學習操作顯微鏡時,儀器室內沒有玻片,可以用薄而透明的玻璃片代替;做《觀察花的結構》實驗時,正值冬季,桃花無處可尋,上課時可用替代桃花的其他鮮花:如臘梅花、旱金蓮、百合花等。同樣可以達到實驗效果。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初中的生物實驗材料幾乎都可以在當地找到合適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獲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有些不易採集到,這些就需要教師之間分工合作,避免因個人的時間倉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實驗材料准備不足;三是發動學生採集和培養。發動學生參與採集和培養不但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獲得對生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的感性認識 2.3 精心設計好實驗教學程序。教師在設計實驗教學程序時,應認真構思好學生觀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和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現象、失敗的原因要盡可能考慮細致,盡可能多設置幾個「為什麼」,以激發學生思維。比如,在觀察草履蟲內部結構的實驗時,設計了如下的思考題:(1)纖毛:主要觀察纖毛是否等長?纖毛如何擺動?纖毛有什麼功能?(2)口溝:注意觀察口溝的位置。(3)食物泡:重點觀察食物泡的數量和運行情況,食物泡是如何形成的?食物泡大小是否一樣,為什麼?(4)伸縮泡和收集管:觀察它們的位置及交互漲縮情況,以及每個伸縮泡周圍有多少條收集管?另外,不能單為完成某個實驗而做實驗,應全面系統地分析實驗目的,操作要求,實驗步驟等。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避免出現學生無事可做的時間空擋,以提高教學質量。 2.4反復演練,做好示範操作。教師實驗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響實驗的效果。因此,每個實驗教學前,教師應按課本的實驗要求,認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實驗操作規范、熟練。在演練中還要研究和摸索學生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實驗成敗的關鍵,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實驗中及時提醒學生,確保每個學生都成功。如:「觀察唾液澱粉酶對淀
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教師雜實驗前應對學生強調澱粉糊和唾液混合後的「振盪」是關鍵,振盪不充分,經37℃水浴後滴碘,只要一振盪,試管底部的澱粉與碘結合,試管中仍出現藍色,從而導致實驗失敗。
3、加強實驗教學的課堂組織管理
多數初中生把觀察簡單地理解為「看」,對看到的現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實驗完畢後往往答不上產生現象的原因和實驗的結論,如果對他們缺乏必要的嚴格訓練,一堂課下來,教師會弄得疲憊不堪,學生在嬉戲中一無所獲。由於初一的前幾節實驗課是培養學生良好實驗習慣的關鍵時間,因此應下大力氣抓實驗紀律。規范實驗習慣;每個實驗完畢後,要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和問題存在的原因;要培養好實驗助手或實驗小組長,讓他們在實驗中協助教師指導好本組的其他學生,使教師能集中精力輔導學生。實驗證明,讓學生參與實驗教學,比教師唱「獨角戲」要好得多。
4、正確指導是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實驗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和指導,指導得法與否,是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
4.1對一些技巧性較強的操作。不但要對學生精心指導,還要讓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如顯微鏡調焦,徒手切片,蓋蓋玻片不出現氣泡等操作,學生需反復操作,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4.2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並教育學生對實驗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要求學生做到先整體後局部,例如對一株植物的觀察,要先外到內,有表及里,如對植物莖橫切面的觀察,自下而上。對根尖結構的觀察,要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再次,教師教育學生要有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不要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現象和結論,要親自觀察,不要輕易放棄那些異常的現象,要積極思考,找出原因。此外,要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一些具體的觀察活動,從一點一滴做起,對學生進行長期培養,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各種有啟發性的問題,加以具體的指導,使學生逐漸學會觀察的方法,養成觀察的習慣。
4.3指導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質疑。抓住現象的本質,找出與該現象相關聯的問題,進行認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時,某同學按照要求在甲乙兩試管內各注入2毫升漿糊,然後在甲試管內加2毫升清水,乙試管內加2毫升唾液,將兩試管振盪並放置10分鍾後分別滴入兩滴碘酒,觀察兩試管內的顏色變化,發現兩試管均變藍,沒有很大差別,通過分析發現是由於實驗缺少37℃溫水浴這一步。其次,教師在實驗中要經常啟發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過多時都會萎蔫,讓學生分析討論各是什麼原因。通過經常分析常見的生物現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4.4發現共性問題,應及時向全體學生作補充指導,發現學生的操作技能有錯誤或觀察判斷不正確,要及時啟發學生糾正。同時要指導學生認真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完成實驗報告。
5、課後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興趣活動
例如,可以讓學生在父母的指導下製作酒釀。做觀察昆蟲如螞蟻的記錄。寫當地的動植物資源的調查報告。對當地的生態情況進行普查。給校園的植物掛標識牌。給家庭成員和學校同學測血型、量血壓。飼養家蠶。對當地的農業生產的農葯污染情況進行調查並提出改進方法。參觀並實踐果樹嫁接,扦插等常規農業技術等等。都是很好的課外興趣活動的項目。在這些活動中老師一定要跟蹤指導,對學生在興趣活動中出現的困難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每次活動後要善於引導學生寫出相應的活動記錄,對出現的各種現象進行必要的探究討論,這樣有利於將中學生物課程中的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應用,長期堅持後,可以逐漸形成有自己特點的校本課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