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採取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觀察法。研究者可以通過觀察兒童的行為和表現來了解他們的認知、情感和社交發展情況。觀察法在實踐中分為自然觀察和實驗室觀察兩種,研究者需要通過仔細記錄和分析觀察數據,來達到對兒童的發展特點更加深入的了解。
除了觀察法,調查法也是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研究者可以採用各種調查問卷、采訪或者結構式訪談等方法,來深入了解兒童的特定領域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象。例如,研究者可以就幼兒教育政策進行問卷調查,以得知兒童家長對不同教育方式的看法。
實驗法是一種控制變數來探究兒童發展的方法。研究者會制定特定的實驗設計,以測試不同因素對兒童行為與認知的影響,進而形成相關性結論。例如,研究者可以通過實驗來了解兒童的聽力發展,進行正交性比較,並記錄測試結果。 通過以上方法,我們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兒童的認知、情感和社交發展情況,在教育實踐中更好地服務兒童。
㈡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是研究者通過感官或一定儀器設備,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兒童的心理和行為表現,並由此分析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徵和規律的一種方法。
兒童的心理活動有突出的外顯性,通過觀察其外部行為,可以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因此,觀察法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方法。發展心理學早期的許多研究大多採用這種方法。例如,達爾文的《一個嬰兒的傳略》和陳鶴琴的《兒童心理學之研究》等都主要是通過觀察法收集資料的。
進行觀察研究必須首先進行觀察設計。觀察設計通常包括如下三個步驟:其一是確定觀察內容。例如,要研究教師期望對師生交往的影響,就需要考慮在什麼樣的學校、在哪個年級和班進行,要觀察哪些現象等等。其次是選擇觀察策略。常用的觀察策略有參與觀察策略、取樣觀察策略以及行為核查表策略等。最後是制定觀察記錄表。隨著觀察方法的不斷發展,觀察技術也日益完善,在制定觀察記錄表時,通常採用觀察代碼系統,它們是為觀察、記錄和隨後分析處理的方便而制定出的一些符號代碼系統。
運用觀察法研究心理發展,應當注意下列幾個問題:①對所要觀察的問題要有基本的了解,觀察目的要明確。例如,研究師生相互作用時,觀察者要深入課堂,觀察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舉手與發言、教師板書與面部表情等。②盡量使兒童自然放鬆,處於正常活動狀態之中,不要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已成為觀察者的研究對象。觀察者通過單向玻璃、電視、紗幕、潛視鏡等進行觀察,就是為了使兒童的真實行為不受影響。③要善於記錄與觀察目的有關的事實,以便事後進行整理分析,並提出進一步研究的意見。例如,研究學前兒童言語發展,由於學前兒童言語表達方式與成人不同,所以,應避免使用成人語言作記錄。為提高記錄的准確性,可使用小錄音機、錄像機等器材。④觀察者除了觀察兒童一般言行之外,還應分析兒童其它一切有關材料,如作文、日記、各種作業、繪畫、手工製作等。
觀察法的突出優點是可以在兒童行為發生的當時,現場進行觀察、記錄,能夠收集到比口頭報告或問卷調查更客觀、全面、准確的資料。當然,觀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觀察資料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觀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響,許多發展心理學研究者所希望觀察到的行為的發生有時是難以預測的,因此,採用現場觀察有時難以奏效。此外,觀察法的運用往往需要花費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較多的時間。 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兒童進行口頭交談,了解和收集他們有關心理特徵和行為的數據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訪談法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它的最大特點在於,整個訪談過程是訪談者與兒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所以,在訪談中,訪談者應爭取掌握訪談過程的主動權,積極影響兒童,盡可能使研究按照預定的計劃開展。訪談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的設計、編制和實施的原則。訪談法的這些特點說明,訪談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觀察法獲得有關兒童的更多、更有價值、更深層的心理活動情況和心理特徵方面的信息,同時,也比觀察法更復雜、更難於掌握。訪談法在發展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例如,皮亞傑在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中,以訪談法作為主要研究工具,輔以其它研究方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訪談法可以根據不同的標准劃分成不同的種類。根據訪談內容和過程有無統一的設計要求和結構,訪談法可分為結構訪談和非結構訪談;根據訪談時是否藉助一定的中介物,可分為直接訪談和間接訪談。
訪談法有許多優點,它能有針對性地收集研究數據,適用於一切具有口頭表達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訪談對象,具有較問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訪談法的局限性首先在於,訪談結果的准確可靠性受訪談者自身的素質影響較大,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費時費力,而且訪談所得資料不易量化。另外,訪談效果也受環境、時間和訪談對象特點的限制。 測驗法是通過測驗量表來研究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一種方法,即採用標准化的題目,按照規定程序,通過測量的方法來收集數據資料。
編制測驗量表需要經過編制測驗題目、預測、項目分析、合成測驗、取得信度與效度資料、建立常模等標准化過程。應用經過標准化的測驗量表對兒童進行測量,將其得分與常模分數相比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兒童的發展水平。測驗法既可用於測查兒童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也可用於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的差異。
中國已有一些較好的量表,研究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中加以選用。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測驗的例子。
中國比內測驗。早在1924年已有陸志韋修訂的「中國比納西蒙智力測驗」,1936年進行了第二次修訂,1982年吳天敏作了第三次修訂,稱作「中國比內測驗」。「中國比內測驗」的內容包括說出物體、辨別圖形、推斷情景、指出缺點、計算等51個項目,分為語言、數學、解題和技巧四類。適用於2—18歲的城鄉男女幼兒、兒童和成人。
韋克斯勒智力量表。國內常用的韋克斯勒量表包括「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修訂版」(WISC?R)、「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訂版」(WAIS?RC)和「中國—韋氏幼兒智力量表」(C?WYCSI?R)三種,它們都是我國心理學家對相應的韋氏智力量表修訂後提出的修訂版。
瑞文測驗。瑞文測驗是英國心理學家瑞文1938年編制的一種非文字測驗。張厚粲主持修訂的稱為「瑞文標准推理測驗(中國城市修訂版)」,包括五個系列,60個題目。1988年,李丹將瑞文測驗的標准型和彩色型聯合使用,稱為「瑞文測驗—聯合型(RT)」,共六個系列72題。這套測驗適用於5—75歲的幼兒、兒童、成人和老年人。有城市常模和農村常模。
卡特爾16項人格因素量表。這個量表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編制的。英文版中共有187題,每種人格因素含10—13個測題。16種人格因素有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等,這些因素各自獨立,它們的不同組合,構成了一個人的個性。1985年,祝蓓里、戴忠恆等人主持了該量表的修訂工作,並於1988年發表了成人、大學生和中學生男女六個全國常模。
除了上述幾種常用測驗外,在國內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測驗還有畫人測驗、中小學生團體智力篩選測驗、托蘭斯創造思維測驗、超常兒童認知測驗、丹佛發展篩選測驗、艾森克人格問卷、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808神經類型測驗表等。
測驗法的優點主要表現在測驗量表的編制十分嚴謹,結果處理方便,量表有現成的常模,可以直接進行對比研究。量表的種類較多,可以適應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測驗法存在的不足是使用靈活性差,對主試的要求較高,結果難以進行定性分析,被試的成績也可能受練習、測驗經驗的影響等。所以,測驗法和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其它方法一樣,只是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方法之一,還應與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實驗法是指對研究的某些變數進行操縱和控制,創設一定的情境,以探討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和規律的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其基本目的在於揭示變數間的因果關系。
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兩種類型。
實驗室實驗是在專門的實驗室內,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研究心理發展的一種方法。例如,對嬰兒顏色知覺的研究可以採用實驗方法。在研究中,研究者先讓3個月和4個月的嬰兒對一480毫微米波長的藍色形成習慣化,然後再向他們呈現450毫微米波長的藍色或者510毫微米波長的綠色。結果發現,這後兩個刺激與原來習慣化的刺激,在波長上都相差30毫微米,但嬰兒對450毫微米波長的藍光沒有表現出去習慣化,而對510毫微米波長的綠色表現出了去習慣化。這表明,嬰兒和成人一樣,是按顏色的不同類別作出反應的。
實驗室研究的特點是隨機取樣和隨機安排,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及不同被試組間的可比性,排除了順序效應等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它可以對實驗情境和實驗條件進行嚴密的控制。研究者在實驗中處於主動地位。另外,其結果記錄也客觀、准確,便於進行定量分析。在實驗室研究中,還可以大量使用有關專門儀器來呈現刺激和記錄實驗結果,這就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學性。
實驗室實驗能夠嚴格控制和操縱變數,揭示變數間的因果關系,這是實驗室實驗區別
於其它研究方法的根本特點和優勢。可是,也正是由於實驗室研究能精密地控制實驗條件,就使它與兒童實際生活相脫離。如幼兒在實驗室中往往產生不自然的心理狀態,從而導致實驗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實驗室研究很難用於研究一些復雜的心理現象,如在青少年的道德發展研究中,被試容易意識到自己是在做實驗,而很難表達真情實感。與實驗室研究相對應的是現場實驗,即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進行的實驗研究。例如,在一項「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現場實驗中,研究者為了探討開設思維訓練課與開展創造性活動對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作用,選擇了條件大致相同的同年級各三個班,甲、乙班為實驗班,丙班為對照班。實驗時,甲班每周開設一節思維訓練課,一學期開展十次創造性活動,乙班一學期開展十次創造性活動,丙班則既不開設思維訓練課也不開展創造性活動。學期初對三個班進行創造性思維測試,學期末用類似的測驗對三個班學生進行復試,以檢驗實驗效果。初次成績,三班得分無顯著差異,復試成績以甲班最好,乙班次之,丙班最差。該現場研究證明,開展創造性活動有力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既開展創造性活動,又開設思維訓練課,則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有更大的效果。
現場實驗的特點在於實驗的整體情境是自然的,但是對某些或某種條件則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控制。由於在現場實驗中既盡量控制了各種變數,又保持了現場的自然性,因而能較好地同時保證研究具有較高的內部和外部效度。當然,也正是由於現場實驗更接近自然,自然環境的復雜性也給現場實驗的實施帶來了困難。例如,現場研究的背景較難以控制和把握,由於其環境是開放、動態的,社會生活背景中的政治、文化等因素將會明顯地影響現場實驗的結果。另外,由於現場實驗難以採用隨機方式,所以樣本的代表性也不易控制。還有,現場實驗費時費力,費用高,所需技能也較復雜,這些都是採用現場實驗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在具體研究中,究竟是採用實驗室實驗還是採用現場實驗,要根據研究目的來確定。一般認為,對於可以或必須在實驗室情境中獲得或產生的心理、行為現象(如兒童的視覺、聽覺、記憶等),可在實驗室情境中進行,而對兒童的某些社會性行為或復雜的認知過程則在現場情境中進行研究為好。從發展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來看,二者有融合的趨勢。實驗室實驗在情境設置上趨向接近真實環境,實驗設備與主試甚至都置於被試不易覺察的地方或加以隱蔽,以使被試反應自然。現場實驗則趨向使用巧妙的程序設計,現代化的儀器設備,以操縱、控制變數和記錄行為反應。
微觀發生學設計(microgenetic design)
近些年來興起的一種設計方法, 它關注心理發展的變化過程,突破了傳統設計中只觀測發展變化結果的現象,加深了研究者對發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