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赫爾巴特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答案】:D
本題考查的是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赫爾巴特根據其統覺思想,把教學過程分成四個階段,即四段教學法:①明了(清楚)——給學生明確地講授新知識;②聯想——新知識要與舊知識建立聯系;③系統——作出概括和結論;④方法——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習題解答、書面作業等)。同這四個階段相對應的學生的心理狀態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動。D 項正確。
A 項:杜威提出的是「五步教學法」,簡明地概括為情景、問題、假設、推論、驗證五步。與題干不符,排除。
B 項:洛克提出的是紳士教育,主張紳士應該在家庭內培養。與題干不符,排除。
C 項:凱洛夫強調知識的系統學習、教師主導作用,強調三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強調五環節,即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或知識、練習)、布置作業。與題干不符,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 D。
Ⅱ 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方法的異同
一、在教學內容上要由零起點向多起點過渡
「零起點」造成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浪費教學資源與人力。小學、初中、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都有信息技術基礎、操作系統簡介、文字處理、網路基礎、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等相同或相似的模塊。高中階段課程的部分內容在初中重復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重復,浪費了資源與人力。為此,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課程與教材改革,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整體研究,注重各級教育的有機銜接。可推行「多起點」策略: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習者,採用不同內容、不同難度、不同要求的教材進行學習。對於難以避免的部分重疊內容,必須改變其教學難度、廣度、深度,並形成梯級層次。並要及時更新各學段課程內容,使課程改革與信息時代的發展同步。
另一方面,隨著「多起點」教學策略的實施,學生學習起點的衡量與學習終點的確定亟待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標准,以便有效地組織教學。同時,隨著「多綱多本」課程標準的建立,將形成多元化的、參差不齊的信息技術教育格局。為了進行統一衡量與對比有必要以信息技術教育的最終成果——學生信息素質的水平提高為尺度。因此,建立學生信息素質水平分級標准將十分必要。
二、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
考慮到零起點問題在目前相當長時期內是不可解決的,故面對相同或相近內容的教材,針對不同學段,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要在知識的層次、難易程度和教學目標的側重點上做好選擇。這樣做,不僅解決了當前由於知識重復和交叉給教師教學帶來的困擾,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優化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選擇上
目前,信息技術課程中還要注意的問題就是一—教學模式的選擇。小學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可考慮採用教師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不斷動手去發現。初中階段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任務驅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高中階段,要嘗試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任務、過程、目標全部由學生自主掌握,教師僅僅起到指導、監控的作用。以此達到不同學段側重培養學生各種不同的學習技能。
四、在教學評價方面
為規范不同學段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除在教材上做相應的調整外,也可考慮在不同學段採用不同等級的水平考核手段,盡快設計出中小學信息技術水平考試大綱。
Ⅲ 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異同
分析知識點在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異同
答案是:
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使教師成為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再是以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能力的培養者。
教師是如何地進行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教與學的呢?也就是說他們是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課程化以及完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互動性雙向整合?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是如何完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學習的呢?在我查找的有關於信息技術與某個具體的學科的教學設計資料中,無非都是涉及到了九大教學法。但我覺得不僅僅只經過了創設情境、教學過程、評價、總結這幾個步驟,教師在完成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教與學的全過程必須得包括以下幾個方法:
1. 教師的教學活動步驟
一.師利用網路備課,熟悉內容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它設計的教學內容不僅限於傳統教學中教師傳授單一的教材內容,而是要涉及到與學科知識相關的社會、生活、技術等知識。再者,如今它是通過多媒體來進行教學,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這一大資源來備課,雖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但它的基本目標始終還是為了學生掌握綜合知識。因此,教師利用網路備課,籌備了很多有關知識,才能引導學生去學習。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人類學習的過程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而是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相互作用的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工具,讓它充分發揮聲、電、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利用多媒體網路資源和網路資源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地參與此情境下的建構知識活動。
例如:芙蓉區育才小學的陳律嚴老師的一堂語文課《頤和園》的創設情境的手法是:在導入新課前引入了一幅對聯:「煙景學瀟湘細雨輕航暮嶼,晴光總明聖軟風新柳春堤。」其中涉及有瀟湘的「細雨輕航」,又有杭州的「西湖」的新柳春堤,同時,他利用多媒體環境在屏幕上顯示了一幅幅的景觀圖,並且還配有聲音,進入了新課的學習。學生被這一幅幅的圖片所吸引住了,都想探索,瀏覽這美麗的地方,都想盡快地了解、知道這迷人的地方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等。可見,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提供學生圖、文、聲、形等融為一體,多種感官的接觸,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知識,產生學習知識的慾望。顯而易見,創設情境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
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教學實踐中,著眼於學生的利益角度,它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講授教學法、示範教學法、同步教學法、探索教學法和任務式教學法等。這些方法是根據學科的內容來選擇的。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習者的特徵來選擇教學方法,往往單一的教學方法可能會不完全達到所要求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切當有有機地把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各種教學方法之間並非獨立應用於課堂教學中,而是根據教學內容,在同一堂課中不同教學階段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四.質疑啟發,培養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地創設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此處可以從很多緯度進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根據學科特點, ① 增加益智類的游戲,來創設問題,既以「趣」促思; ② 鼓勵動口,以「言」促思; ③ 操作實踐,以「練」促思。 ④ 搭建「腳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