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學文本的教學應注意哪些方面
文學「文本」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教好「文本」,培養能力。
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就在於它語言的「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說過:「藝術存在的目的,在於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受;它的存在,在於使人感知事物,在於使石頭顯示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在於讓人感知這些事物,而不在於知道這些事物。藝術的技巧使對象變得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知覺的難度和長度,因為知覺過程自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予以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技巧的一種方式,對象本身並不重要。」(《當代西方文學理論導引》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這些陌生化語言,不僅僅體現在語言的准確、嚴密、生動、形象上,還體現在不同的句式表達不同的效果上。讀者每閱讀一句話,都有可能直覺地調動自己的所有積累進行聯想、補充、猜想……而不是線性的呈現。
我們的語文教學,重點在於「增加知覺的長度和難度」之後,讓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微觀上,讓學生知道書面語言與口語有什麼不同,文學語言與科學語言有什麼肌質上的區別,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語言熏陶;宏觀上,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達到對生活、對事物的深度感知和體悟,使之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還在於培養學生具有審美特性的形象性的語文思維(這是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好「文本」。在不同層次的讀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不同的語文能力。初讀之後,可以通過概括文章內容、主要情節、主要人物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整體」感知作品的能力、概括作品的能力(這個過程中,也有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甚至是在教師不提出問題閱讀情況下的學生的發現能力、自問自解能力。但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要給學生一個「整體」認識作品的機會。
教好文本的重要環節,是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重點體會「局部」的語言形式中的匠心獨運之處,以達到培養語文能力和語感的目的。比如這句話怎樣讀?為什麼這樣讀?在這個揣摩的過程中,學生便會對重點的詞語、語調、語速、特殊的句式和典型的修辭、獨到的寫法等加以深刻地理解和玩味,含英咀華,反復體味,讓學生達到「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之境,並且還要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對全篇有什麼作用,是怎樣為全篇服務的(或者照應全文的)。這樣便自然而然地進行了知識教學、能力培養。這和文本的「整體感知」是不可分割的。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設計幾個大問題。所謂的大問題,就是非通過認真的讀書、綜合分析解決不了的。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和准備,這就是一個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匯報時要讓學生認真地聽,鼓勵學生大段地說,甚至可以准備發言提綱。
(二)多元解讀,更要合理解讀。
有這樣兩句話:一句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另一句是「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一個哈姆雷特」。
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共同建構的動態過程,對文本的解讀也是一個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師生共同生發的過程。但是,任何一部作品的解讀,都必須是一個讀者藉助文本的個性解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宜干涉過多。由於讀者的生活經驗、文化水平、文化心理、思維水平、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的不同,對文本解讀的路程、方向也必然不同,就是對一人一物的理解也不一樣。
有一幅漫畫說明了這個問題:有一個小女孩在翩翩起舞,周圍的觀眾有的聯想到蜜蜂,有的聯想到蝴蝶,有的聯想到蝙蝠……這就是對這一舞蹈的多元解讀。所以有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這並不是說,對於一篇文本,我們可以任意解讀,它必然有一個合理范圍。如女孩的舞蹈不可能理解為奔馬。有人這樣說:「這種歧義性並不排斥欣賞的客觀標准,它是一種『大同』中的『小異』」(吳戰壘《文藝欣賞漫談》浙江古籍出版社),或者說總有一個更接近作品意義的解讀,這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一個哈姆雷特」。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的解讀水平所限,對文本的解讀,難免失之偏頗、眾說紛紜而且不乏膚淺幼稚,這就需要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使之進入合理解讀范圍。我們的語文教師要對閱讀引領負責,對諸如「武松不保護野生動物」、「父親不懂得交通規則」、「愚公沒有時間效率觀念」的「誤讀」負責(盡管有人說所有閱讀都是「誤讀」)。
解讀文本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對話過程。教師還要抓住文本,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習慣。也就是說,研究文本、解讀文本本身不是我們語文課上要達到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藉此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
(三)解讀文本,要從文本出發。
和「文本」對話,也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但是有個別教師(也許不是少數),容易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主要是脫離文本,或旁徵博引、或把文本作為話題的由頭「調侃」「戲說」。
在江蘇聽課,一位教師在講《再別康橋》時,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這位教師讓學生好好讀詩,看一看都寫了哪些事物。但是教師在分析詩的感情時,卻大談作者的家事、愛情婚姻的變故,還引來了作者其他的詩(就是不談此詩),企圖以「彼詩」解讀此詩。這就是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教者對其他的詩的解釋本身就是主觀的,沒有對詩進行必要的結合文本的分析,這是強加給學生的;二是,用此作品之外的東西來替代對這一文本本身的分析是不妥的。解讀文本,不是不要一些相關的資料,如作者的情況、寫作的背景、其他的史料,但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們要解讀的文本本身。「文學反映的世界不等於世界本身,同時文字表達的情感也多不同於作者內心的實際感受」(《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童慶炳主編)。
這位教師應該就著學生的讀,從詩的章節內容出發,從詩中作者對每一事物的情感出發分析之。
(四)不要讓課件使文本內涵流失。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語文思維的一大特性是具有審美特性的形象思維。培養這一形象思維,主要是讓學生藉助語言形式,讓學生去想像,去審美,去再創造。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不是對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而是展示所謂花哨的課件或者 「簡單」的圖像,從而使文本豐富的內涵大量流失,實在不可取。
有人這樣說:「就人的語文學習來說,信息技術並非必需的。只要傳統的紙、筆、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麼,我們就可以依靠一張紙、一支筆、一本書獲得很高的能力,僅僅依靠一支筆、一本書教出高水平的學生。」「信息技術對於教學來說就是輔助工具,其意義與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之於教學的意義沒有本質的不同」,「信息技術不能取代學生對文字本身的閱讀和感悟。」(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現代教育技術專題研究組《關於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意見》,
談文學文本文學教學的策略
小學語文主要分為實用為本和文學文本。對於不同的文體,教學方式、教學目的、教學手段皆有很大區別。那麼,如何在文學文本閱讀教學對話中進行有效的情感熏染呢?我試從課堂閱讀教學諸環節的操作實施層面,結合具體案例來剖析,以探討其基本原理。
一、導言啟情
文本閱讀教學對話的起始階段,教師以情感飽滿的引導性語言,對所讀文本的相關知識作精要介紹,以吸引讀者參與對話和交流的興趣,這叫「導言啟情」。從內容層面看,導言設計的切入點通常有:
(1)文本的閱讀史痕跡,即教師從某一經典文本自誕生以來在讀者中引起的批評反應,或讀者對作文的評價反映等閱讀認知或審美體驗中,擇取合宜的信息來充實導言,先聲奪人,開啟學生的驚訝、好奇、探究和發現等心理情緒,以引起讀者對所讀文本的有意注意。
(2)文本作者的逸聞趣事,即通過對文本作者相關事跡的介紹,以使讀者對文本產生某種特定的閱讀期待。
(3)與文本題材、內容、表現形式等相關的知識點等,通過這方面知識的介紹,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導言啟情,要求教師導言中含有於學生而言具有新異感、刺激性的新鮮的信息,語言表述力求簡練、概括,同時有幽默的諧趣,有懸念感,起到引逗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的作用。
二、設問引情
在文本閱讀教學對話的展開過程中,教師針對文本的情感內涵拋出預設的問題,或者根據學生對文本閱讀接受的反應狀況隨機生成問題,以之為中心任務來驅動學生深入探尋文本情感世界的風景,這叫「設問引情」。文學文本閱讀教學對話是一個具有探險色彩的動態過程,教師的設問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促進學生更透徹更顯豁地感知文本的情感。教師的設問語,應講究情感的修飾,或驚訝,或冷峻,或詭譎,或狡黠,或幽默,或庄嚴……要密切聯系文本的情感內涵,呼應學生的閱讀反應,使之自以為瞭然時又忽添一份疑惑,使之「山重水復疑無路」時突見「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在「晴空一鶴排雲上」的亢奮的巔峰時轉而見「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傷懷的幽谷……通過情感的渲染,教師設問語才能更有力地抓住讀者對話和交流的慾望,從而把閱讀解讀引向深入,這是提高文學文本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三、解疑悟情
文本閱讀教學對話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內涵的理解產生困惑或提出質疑,或者面對教師的有深度的提問而懸宕未能破解時,教師以精要的解析闡釋,為對話的持續進行而鋪墊,以使學生最終領悟,這叫「解疑悟情」。「解」因「疑」生,「悟」因「解」得,因解析闡釋而使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這體現了對話中師生的互動,發揮了教師在對話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教師的解疑,要讓學生感到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的解疑,要把握恰當的時機。除了教師主體直接為學生解析文本的疑難點之外,亦可啟發學習同伴嘗試答疑,而後教師進行評點、糾正,這可使閱讀教學對話更為活躍。
四、講析顯情
文學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的精要講析,是提升學生對文本情感內涵理解深度的必要途徑。教師在發現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內涵理解有偏差、較膚淺時,要敢於講析、善於講析;通過講析,使文本的情感世界的原貌得以彰顯。且看下例:
師:蘇軾是怎麼勸解「客」的?蘇軾的話可以分幾層?生:兩層,「且夫」是標志。
生:我想第一個文句是一層。不管蘇軾怎麼解釋。「水與月」,下面兩層都寫到,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生:不對。水與月是第一層,第二層是風與月。
師:第一層是以「變」與「不變」來看人與物的盡與無盡,含蓄地指出客觀審美角度的偏差:作者認為,要說變都在變;要說不變,都無盡。所以不存在羨慕什麼的問題,這是「何羨論」。第二層從人與物的領屬關系說起,有些物屬於某人或權力專有的,比如門口的樹是屬於公共的,你們是屬於班主任的;(學生笑)有的是存在,不屬於個人的 ,比如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可以盡情去聽去看去享用,而且無人阻止,無窮無盡。這是「共適論」。用我們今天的話歸納一下:一是換位思考,痛也可視作樂的催化劑;二是親近自然,一切來自社會的痛都會在開放的大自然的懷抱中稀釋殆盡。
上述環節中,教師以設問來啟發學生理解蘇軾勸客之語的層次(其實就是理解蘇軾在本文中要闡釋的情感內涵),當學生的理解出現浮淺、偏差時,教師適時地講析,使學生由知之模糊到知之教深,逼近了蘇軾的心靈世界。
「文學作品的真正存在只在於被展現的過程,這也就是說,作品只有通過再創造或再現而使自身達到表現。」課堂閱讀教學對話的過程,正是文本真實世界的由模糊到清晰的逐漸被展現的過程;教師恰當精要的講析,可以充分釋放文本自身的情感力量,使學生受到熏染。
五、結語明情
在課堂閱讀教學對話的終了階段,教師通過歸納總結,來進一步明晰文本的情感內涵,這叫「結語明情」。結語可以指向於文中的思想情感內涵,亦可指向於文本的藝術表現形式,或者由此文本閱讀過程導出一般的閱讀策略。結語的情感融合較多地指向於文本的思想情感層面,以發揮文以載道的功能。
六、評價含情
文學文本閱讀教學對話中教師的飽含真情的適時評價有助於營造積極的充盈創造活力的課堂氛圍。教師的評價要落到實處,切住關鍵;而不宜浮泛、虛空、敷衍。評價語中或含贊揚,或含提醒、或帶糾正,都要拿捏好語氣語調。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學生的閱讀對話的反應應予以及時的恰倒好處的評價,評價語要切忌用諸如「好」「非常棒」之類的膚淺空洞的標簽式的誇飾語或具有挫傷學生對話積極主動性的冷言諷語,應力求客觀真實,有針對性,能扣緊文本的情感內容,有意識地指導和鼓勵學生去探究去體驗。
Ⅱ 語文文學類文本怎麼做題
文類說例嘍至少讀三遍粗讀精讀品讀粗讀掌握致含義概括文章內容;精讀注意題目、、結尾、渡段等重要部總結文章品讀要閱讀題目所涉及具體段落進步析具體應哪類題目其實都致套路做自摸索師進行總結
實用類傳記例嘍基本讀三遍難度比起說低萬倍主要篩選考太能力細審題按段落篩選或者按事件、細節篩選都
純手打都黨???關照嘛
無論你是做什麼工作的,把寫作當作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去做。每天至少寫半個小時,當然有一個小時更好。若你同我一樣,是一個全職的作家,那麼你需要寫更多的小時,請你不要擔心,這只會讓你寫得更好。
Ⅲ 語文閱讀寫作手法答題技巧
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網路網盤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Ⅳ 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如主問題設計法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到不少區縣聽了課,看到了中學語文課堂發生的變化,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我和同仁對中學語文新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這些問題主要是:
1.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處理好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對立起來,將知識和能力分割開來。片面認為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新課程。如對課標要求的一些只學不考的知識,因為不考就不學,少講成了不講。教學只注重遷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學形式,而對文本的解讀、語言的品味、寫法的探究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
2.新教材的靈活性大,給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間。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沒有體現出對教材使用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一些靈活的教學內容,如學生對教材的獨特感受,就是增加幾種名家的感受;閱讀拓展題解答方法,就是課文理解加上幾句設置好的套話;話題作文的寫作,就是編一個與話題相關的故事,等等,又成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條並要求學生掌握。這些都是與新課程的理念和教學的三維目標相違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學方式依然陳舊,教學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由於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而母語學習主要是靠習得,又由於語文課程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因而,語文課程標准十分強調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而一些教師卻違背母語學習的規律,淡化了學生學習中十分重要的體驗、探究過程,將本應讓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師自己的感悟和體驗的結果轉變成概念化的知識硬灌給學生,其結果只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
4.對閱讀教學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教師自身的文本解讀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師對文本的鑽研深度不夠,或大而化之:只重視整體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閱讀的目標設置空泛,對言語的感悟不夠;或固守教師用書,缺乏個性化的理解;或講解不精,抓不住要點,點撥不到位;或對文本閱讀和中學生的探究過程不夠重視。
5.作文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1)隨意性大,體現為作文命題的隨意,指導的隨意,評改的隨意;(2)生活積累意識欠缺,對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觀察,不重視引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割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3)漠視學生基本的思維訓練,缺乏對想像力、思維敏銳性的培養;(4)批改方式單一,效益低;(5)部分教師自身寫作素養差。
6.對綜合性學習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可有可無。將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等同於過去的活動課。
7.教師自身的素養和能力還不能很好地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不夠,接受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困難;一些教師只是片面地站在語文學科的角度和考試成績的角度看課改,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素養的形成及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整體的思考。
為保證新課程的健康進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須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因此,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明確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並踐行新的教育理念。
轉變教學觀念首先必須樹立課程意識,這對新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樹立課程意識,就是要在教學改革中用新的課程理念來統率自己的教學活動,用課程理論的語言來解釋和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所謂課程理論的語言主要指課程綱要、課程標准、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評價、課程實施、課程資源等),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視野,就能突破原來固有的教學體系。
光轉變教學觀念還不行,教師還要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轉變教學方式。這次課改的目標之一,是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課標還倡導討論式、啟發式教學;要求重視潛移默化、熏陶漸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們的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課標的要求,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推行新課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語文教師應增強課標意識。《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國家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語文教材編寫、語文教學、評估和考試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語文課程的基礎。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語文課標,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並用課標指導自己的教學。教學中,一定要有強烈的課標意識,要改變過去那種一本教材搞教學的局面。
增強課標意識,首先應深入學習語文課程標准並准確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統一到課程標準的觀點上來,努力體現語文的綜合性。
課程標准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與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是完全一致的。片面地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強調人文性,都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客觀實際。語文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要明確:學習的基礎是知識與能力,貫穿整個學習的是過程與方法,融會於其中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盡管課標規定了一些知識只學不考,但這些知識對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語言難點,對形成學生的能力,對學生的後續學習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當教好學好。教學中如果不教不學,就是應試教育,不是新課程。
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讀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讀教材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解讀教材的過程就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因此,對教材的解讀既要把握其精神實質,又要有自己的見解。如果僅僅依賴於《教師用書》,人雲亦雲,就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寫作都是學生和教師個性發展的空間,教師要身體力行,追求獨特,追求創新。
語文教學要重實踐、重過程、重體驗。語文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語言實踐,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口語交際。語言實踐就是學習,探究、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注重學生的過程體驗,是新課程的特徵之一。
閱讀教學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閱讀的關鍵和基礎都是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閱讀教學強調整體感知是針對肢解文本來說的,但光有整體感知是不夠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要強調讀,要重視對文本情感的體驗、內容的領悟、寫法的探究、語言的品味。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要能調動起學生的思維。
在搞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廣泛的閱讀目的不僅在於增加語言積累、培養語感,還在於培養自主閱讀意識,養成良好閱讀習慣,通過整體把握、重點賞讀、精心揣摩形成科學的閱讀方法,因而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外閱讀的指導應將學生閱讀喜好與學科閱讀目標相結合,引導閱讀興趣,拓寬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味;同時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選擇閱讀材料、積累語言與思想。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不同的文學層次,按必讀與選讀分層推薦自成體系的閱讀內容並擬定目錄,提供給學生;力求溝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校和家庭,形成多層面的閱讀通道;舉辦專題性閱讀講座,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組建閱讀小組,通過舉辦課外閱讀競賽、閱讀專題討論、書評等,搭建平台,展示他們課外閱讀成果。
我們的教師應正確把握作文教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新課程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創造了條件。作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語言四個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觀察,在生活中去積累、篩選寫作的材料。作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教給學生思維的基本方法。如:想像和聯想、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比較思維、整合思維、抽象思維等,提高學生的立意和謀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抒發真情實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樣化。如:學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讀比賽等。評語要避免教師寫得多,學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於形式。
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語文教師應重視開展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要給予應有的重視。實施綜合性學習應注意突出它的綜合性(語文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跨學科學習目標的綜合)和實踐性(表現為重探究、重應用,重過程、重參與,重方法、重體驗)。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1)注重因地制宜。
(2)關注學科視角。既要把綜合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別開來,又要把它同通常意義上的語文學科學習區別開來。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比,綜合性學習具有一定的附著性,它是語文課程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與通常意義的語文學科學習比較,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更強,它的學習目標具有綜合性,它採用活動的方式,運用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3)綜合性學習可採用以下步驟進行:首先是問題牽引,以問題引出與目標一致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其次是過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合作精神的養成;最後是成果物化。通過成果激發興趣,增強成就感,引導深入探究。成果要體現語文學科特點,並促進評價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師應強化課程資源意識,要努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的學習提供充分的素材,還要積極發動和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開發和利用有益的學習資源,使學生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新課程的實踐和建設中積極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求教師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師要適應這些要求,僅僅是觀念新還不行,還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熟練的學科技能,特別是要有學習的能力,否則教師就不能將新的理念、好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有機地融入學科的教學之中。教師要做課程與教學的研究者,要從課程、教材和教學的奴隸變為主人,從被動的課程的執行者、教材的使用者變為主動的研究者,主動地去研究課程、研究學生、研究學法、研究教法。
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倡教師編寫教學案例,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喜悅、困惑和問題記錄下來,並進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不斷提高自己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和教學水平,以保證新課程的健康進行。
Ⅳ 語文文學類和實用類文本答題技巧
小說閱讀模式解題類型
閱讀步驟:1、標序號 2、抓文脈(按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3、邊讀邊劃關鍵詞,適當點評(尤其是有關人物的)
解題步驟:1、審題干 2、定考點 3、根據模式醞釀 4、准確答題,力求准、全、通
考點一、分析人物形象
題型有:1、結合全文,簡要分析人物形象。2、XX是一個怎樣的人物?3、XX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解題思路:通過人物的描寫(語言、行動、心理、肖像、細節)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後根據題目要求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 XX是一個……的人物形象。作為什麼人,他怎麼樣,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思想品質)。
考點二、分析小說中的環境
題型有: 描寫了怎樣的環境?這樣描寫起了怎樣的作用?
解題思路:明確環境描寫必須為主題服務的宗旨,結合景物描寫的一般作用:一是烘託人物的心情,二是烘托周圍的氣氛,三是推動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四、暗示社會環境,五、突出主題。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
XX具體描寫了……景色,營造(創設)了一種……氣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調;烘託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為下文……情節展開作了鋪墊,推動……的情節發展。
考點三、分析小說情節
題型有:1、文中寫了XX情景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
解題思路:明確情節構思為表現人物的宗旨,結合情節的一般作用:一是創造懸念,引人入勝;二是前後照應;三是側面襯托、埋下伏筆;四是總結上文、點明題意;五起線索作用。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X情節(事物)為下文……埋下伏筆;與文中……相照應,突出了……,點明了……
考點四、分析小說的主題
題型有:①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②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③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某一個問題)的理解或看法。
解題思路:一是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聯系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境描寫,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時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時代特徵——達到揭示小說主題的目的;三是從小說的精巧構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題。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 小說通過描繪XX故事情節,暗示了……刻畫了……抒發了(呼籲)……
考點五、分析小說的標題
題型有:小說的標題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解題思路:一是通過分析小說的主要情節;二是通過分析小說的主要人物;三是通過分析小說的主要內容。
常見的作用有:一是起線索作用,貫穿全文;二是點明主題。
答題模式:一是具體的意思。(文中具體的XX ) 二是與主題相關的意思。
考點六、分析小說的表達技巧
題型有:①文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服務的;③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給讀者提供哪些藝術審美情趣。
解題思路:一、表達方式 A、描寫的角度(直接描寫、間接描寫)B、人稱運用(第一、第二人稱的妙處)C、明確各種描寫的特點和作用(外貌、語言、心理、行動、細節、環境。)D、不同順序的作用(順敘、倒敘、插敘) 二、結構方式(前後照應、創造懸念、埋下伏筆、總結上文、點題) 三、表現手法(烘托、象徵、襯托、對比、鋪墊、欲抑先揚、先抑後揚……)
答題模式:小說用了什麼方法。(要辨明本語句所運用的是哪一種修辭或表現手法)表達了什麼內容。(分析這種修辭或表現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現什麼內容, 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並結合具體語句加以說明 )
Ⅵ 文學類文本的表現手法
說明:以下解答是語文考試卷中容易考到的一些典型常見的表現手法,供學生答題參考。如果是為文學寫作之用,那以下解答就過於簡略而且不完整,所以另請參考權威文獻。
表現手法可以分為四類。
1、作品的某種表達方式
它包括:
(1)描寫。它又分為①人物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其作用一般為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②環境、場面描寫。其作用是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渲染氣氛,表達感情,更好地表現人物或思想。
(2)敘述。一是敘述人稱。第一人稱一般作用是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第二人稱的作用是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第三人稱的作用是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層現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是敘述方式。常考的是倒敘和插敘。倒敘能造成懸念,引人人勝。插敘可以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3)抒情。它又分為①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渲染氛圍,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態度,易使讀者產生共鳴,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2、作品的寫作手法
常考的手法有(1)象徵。其作用是使主旨含而·不露,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引入聯想和回味。(2)襯托(對比)。其作用是使要表達的對象特徵更加突出、鮮明,幫助表達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3)欲揚先抑。其作用是造成讀者心理反差,增強文章的趣味和可讀性,更突出事物特徵和某種感情。
(4)托物言志。其作用是將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人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引用。或引用傳說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說服力。
3、作品的謀篇布局
常考的類型有(1)考查文章開頭描寫的作用。開頭描寫某事物一般作用為突出特徵,為下文作鋪墊。(2)考查前後照應。前後照應能使文章結構嚴謹,主題或情感鮮明、突出。(3)考查伏筆。伏筆的作用是與下文相呼應,使文章更嚴謹;為下文的敘述張本。(4)考查懸念。設置懸念能製造文章波瀾,吸引讀者注意,增強文章的趣味。(5)考查承上啟下。承上啟下能使文章過渡自然,條理清晰,便於讀者對文章的把握和理解。(6)考查寫作順序。順序有從上到下、從古到今、從感性到理性、從虛到實等。此外,還會考到文章的線索、文章的結尾等。
4、作品的修辭方法
(1)比喻。其作用為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2)擬人。其作用是賦予物以人的形態情感,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3)誇張。其作用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引發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4)排比。其作用為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便於充沛地表達情感。(5)反復。其作用為前後呼應,反復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6)對比。其作用為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7)設問。其作用為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Ⅶ 什麼是文學類文本,實用類文本
文學類文本是指構成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品的具體語言系統,是傳達人生體驗的特定語言系統,包括詩、小說、散文和劇本等形態。
實用類文本則是指有針對性的應用類文章如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