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07 01:47:23

A. 如何實現初中歷史課堂的高效

一、師生關系融洽化
「就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這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之中和課堂之外師生關系的好壞。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做積極地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體諒他們學習中的難處,尊重學生的思想,善於激勵他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面對成績參差不齊的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的態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好的學習方法,和他們建立一種融洽的關系。師生的融洽關系使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表現出願意配合老師的教學,從而使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目標設置合理化

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切合實際,符合學生發展需要,使目標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在設置三維教學目標時,首先要研究課標,准確理解課標要求,根據課標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課標」與「教材」對教學目標的要求。其次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適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目標應明確具體,而且可操作、能達成。例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時,我們可將目標設置為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並由此發動侵略中國戰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當然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切忌追求面面俱到,顯得冗長繁多,難以實現。最後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制定分層目標,關注弱勢學生,從最後一名學生做起,只有人人都獲得進步和發展的課才是高效的課。
三、課堂教學情景化
高效課堂教學結構應該是「在情景中展開,在活動中推進」。由於歷史知識有過去性的特點,不能再現,更不能重演,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多種教學情景,讓歷史課堂教學情景化。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滲透情感,通過對圖片、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和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逼真感人的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讓學生這種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獄》時,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布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把看榜人不同的表情、動作展現出來,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八股取士禁錮了學子的思想,既損害了儒學本身的發展,也阻礙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進步。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敘。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方式:如讓學生走上講台當老師,就某一個專題的分組開展辯論賽,編排和表演歷史短劇,學唱歷史歌曲,編寫家庭史、社會史,舉辦故事會,撰寫學生小論文等等,這些都會讓學生感到有趣,也就會讓他們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最終達到教學的目的。
四、教學內容問題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啟、不憤不發」之說。高效課堂的教學內容必須問題化,即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歸宿,要在知識的關鍵點、能力的增長點和德育的滲透點設計一些有價值的綜合拓展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秦的統一》時,設計以下問題進行探討:1、秦統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體措施?你最欣賞哪項措施?並說明理由。2、秦統一的各項措施有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現在還在起作用?這種開門見山,從學習的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直入要害,緊扣重點,突出重點,教學便可以事半功倍。當然也不可過度設問、泛泛而問或無疑而問,因為過猶不及,無效提問會大大削弱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設計問題要具有探究性、開放性、貼近學生的實際,真正使教學內容問題化、問題答案要點化、要點內容條理化。
五、教學方式多樣化
高效課堂應實施以探究式學習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及教學條件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分組討論,舉行辯論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對歷史上人物和事件進行評價,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鑒賞並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編演歷史劇,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撰寫歷史小論文等。
六、課堂小結條理化
高效歷史課堂中的課堂小結是對整節課堂內容的高度概括,是對本節課知識要點的歸納總結。在課堂小結中一定要通過歸納、概括使整節課的內容系統化和簡潔化,結尾歸納,條理分明,便於學生理解、記憶。當然,這里的歸納可以是傳統的教師總結,如通過幻燈片或電腦設計條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為本」的理念引領下,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作「本課小結」,列出「本課小結」中各要點所包含的知識細目,並勾勒出全課的知識體系,便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之,構建歷史高效課堂,必須功夫下在課前,組織落實放在課中。

B.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 歷史課堂 有效教學
歷史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那麼如何通過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有效教學呢?以下是我根據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導語,創設情境。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視頻讓學生感悟學習馬克思的偉大思想;通過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觀看《南京大屠殺》電影激發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民族責任、感使命感。這種導入方式,把教學內容情景化了,學生的動機也被激發了。「學習動機的激發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變為活動狀態,形成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應該設法激發學生心中求知的慾望,從而使學生很好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
二、增強趣味性,激發興趣。「在歷史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謂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又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等。首先,教學過程中適時補充史料,可以增強趣味性。在講《鴉片戰爭》時,分析中英貿易狀況時,我講到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所接受,引用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紅樓夢》中劉姥姥進賈府這個情節,學生興趣盎然。
三、測試鞏固,反饋提高。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設計習題反饋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實踐中是這樣做的:1.設計有層次的習題當堂鞏固,使不同學生都能嘗試成功以樹立其自信;2.布置作業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能力。3.設計單元、期中期末檢測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做好試題講評分析,並要求學生自我反思,寫答卷分析和改進目標、計劃,以提高學習效率。
四、授人以漁,豐富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走向自學和學會學習是我們教學的目標。我們必須創新教法以實現教學有效性。下面是我常採用的教法:1.小組合作法: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這種「開放型」、「交往型」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人人參與,人人發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種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實施中應注意: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原則科學結組;精心設計適宜於小組合作的問題;堅持先自主學習後合作交流相結合;教師在合作中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友善互助,創設良好的合作對話關系,規范同學的合作行為;做到科學評價激勵合作更成功。2.史政結合法:例在復習三次科技革命時,我讓學生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舉例說明,有關科技的負面影響,學生就提出了地球溫室效應、生態環境惡化、日本海嘯、核泄漏等事例,關於怎樣解決,還很自然地說出應該趨利避害,也認識到了自己的歷史責任,突出了學以致用。3.競賽法:例布置預習問題課堂上小組競賽;單元復習時,令各組准備題目,進行對抗比拼;學到《西安事變》時組織學生針對「殺、放蔣」的辯論賽等。實踐表明:競爭狀態時的學習效果要比平時的學習效果好得多。4.文史融合法。人說文史不分家,我也嘗試把一些語文教法運用於歷史教學。例:單元大意、學習主題歸納,使學生迅速把握單元特徵、教材重點;撰寫論文,指導學生辯證分析、評價歷史事件、人物,明確論點,找出論據、指導論證,一片小論文水到渠成。5.參觀調查法:帶學生去參觀歷史的遺跡、遺址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以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景點――滿城漢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總督署等可將課堂教育的范圍擴大化,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游歷中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感悟歷史,生成濃濃的歷史情感。6.巧記法:如朝代順序歌――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秦統兩漢,三分魏蜀吳,貳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了學生記憶效率。
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歷史教師把握好課堂教學的這塊主陣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學素養感染學生,以現代媒體為手段吸引學生,以創設情境營造和諧環境,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令學生快樂輕松學習, 讓歷史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

C. 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歷史教學方法。1.講述法。此方法有利於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和內容,適於向學生傳授新知識,也適於復習鞏固舊知識。可分為敘述、描述和概述三種具體方法。運用敘述時史實要確鑿。教師所述史實,應來自可靠的史料,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表象。敘述要具體生動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使學生如親臨其境,感受歷史真實場面。描述法能增強教學的形象性,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自然的領悟有關的歷史結論。對於教材中較為次要、但又必須講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歷史的全貌和線索。2.講解法。講解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法令條約和科技文化等內容。講解的具體方法主要有釋義說明、舉例論證、分析綜合、比較、對比。3.談話法。是師生雙方以談話或問答的形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識,還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4.討論法。討論中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積極進取的態度等等。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最後通過具體史實向學生闡明正確觀點。

D.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如何創新

1.激發求知 ,要想講好一堂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引起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在後面的學習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發揮其主體作用。
2.教學與心理相適,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需要,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心理需要。
3.歷史教學的創新,要以學生為主體 ,課堂結構的創新,課堂形式的創新都要做到教學有針對性。

E.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式教學法

新的教學大綱的實施使問題式教學方法逐漸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問題式教學法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問題式教學法逐漸應用到高中教學中來,這就需要教師將問題式教學法與實際教學課堂聯合起來,發揮其最大作用,能夠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夠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培養其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F. 如何落實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八大有效策略

「有效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他作為一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但在不同年代卻有不同的關注主題,從誇美紐斯開始,到後來的赫爾巴特學派,以及社威教育理論為代表的「進步主義教育」,有效教學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什麼是「有效教學」?綜合多個流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有效教學」是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鍾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在他發表的《從學生的參與看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提出: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科學理性來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協調發展,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未來生活做准備,關鍵在於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北師大的趙亞夫教授在他主編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中也提出:有效教學應該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對信息進行加工,通過積極的探索獲得新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不應該是被動、消極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動、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破除「教師中心論」,確立師生「雙主體雙向互動論」,意識共享;拋棄教師「一言堂」和「單向灌輸」,精講多練與精講多議相結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達到在知識與技能上有所收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提高、過程與方法上有所進步。通過有效課堂的實施,學生將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只有把課堂的有效性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內心深處,追求有效性的實踐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這種發展應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由發展。因而營造一種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形成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和諧發展。應充分關注並致力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自由度與親合度。所謂自由度指課堂寬松和諧自然。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確保學生想像的空間,有利於學生保持、優化和張揚個性;所謂親合度指師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謂「親和」,則是以教師的人格魅力與應有素養,創造保證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和諧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傳授知識,它必須由傳授者與接受者雙邊配合才能完成。對預定的教學內容來說,教學效果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教與學雙邊活動,而影響這個質量水平的一條無形卻又有力的杠桿就是情感因素。歷史教師不僅要科學准確地傳授歷史知識,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首先,對學生抱有愛心。馬克思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學生,學生才樂意接受,教育方能獲得成功。其次,尊重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這種尊重就在於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學生。教師應該更容易理解做學生的苦衷,因為我們也曾有過那段純真而渴望的年代,讓每一顆心靈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我們對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繫到這節課的成敗。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廣闊背景,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縮小學生和教師間的差距,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這將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如: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課文為例,在介紹「秦王掃六合」一目時,先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秦王掃六合》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詩句,讓學生先對秦統一六國的壯舉有大致的認識,再自然地引入新課,學生就會自然地接受秦統一六國的原因、過程和意義。通過這種文獻資料的引入,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在講《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目時,我先問學生:「有沒有看過《西遊記》?」。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有」。《西遊記》這一經典電視連續劇可是許許多多少年兒童追捧的劇目,對於初一年的學生來說,誰不熟悉呢!這一問馬上就把氣氛調動起來了。我緊接問:「那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現出不屑。看到這種情景我馬上接著問:「現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現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我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我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並且強調貞觀年間玄奘是獨自西行的,他歷經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終於從印度取回了佛經,這一經歷與《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經歷相比毫無遜色,玄奘回國後還把西行途中的見聞口述下來,由他的弟子整理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通過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與真實的歷史相比較,這樣的導入方法,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充分吸收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同時還會產生濃濃的探索歷史真諦的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H·A多勃洛波夫曾說過:「當學生樂意學習的時候,就比被迫強制學習輕松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教師巧設問題情境,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三、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重現歷史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歷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動的。
在教學上,應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真正教給學生「有生命的歷史」,還原生動、深刻、鮮活的歷史,才能使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歷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
1、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接感知。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對於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近代史中,對於國共兩黨進行的三大戰役的學習等,我就藉助路線掛圖進行教學,變抽象為直觀,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2、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感性認識。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手段,利用多媒體兼容性高的特點,把圖片、影片、錄像等史料重現,通過歷史的原貌的重現,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進一步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領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給學生放映了中國悲壯的近代歷史簡評,同時,放映了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當時,全班的學生都震撼了,他們更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插入歷史故事、歷史資料使教學更具趣味性。有人稱歷史課是史話教學,可能有些偏頗,但也體現歷史教學的一個特點。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我把當時民間傳誦的民謠:「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定江山」跟同學們一起分析。講鴉片戰爭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述了奕山「馬桶遇洋兵」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
四、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歷史學科學習的內容都是源於生活的,是鮮活而又富有生命意義的。作為歷史教師,教學中只有把歷史教材的基礎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實價值。
1、挖掘歷史教材與現實社會的切入點,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學習歷史可以幫助學生古為今用,以古鑒今。這是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重要保證。如:學習《近代工業的興起》一課時,我給學生看了很多當時洋務派興辦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圖片,跟著學生一起分析洋務運動的價值,洋務派自身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的相關史料。在交流中,我特別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何認識晚清政府實行的洋務運動?②如何理解新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③對中國加入WTO你怎麼看?④對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你怎麼看?從對比中學生更加明確中國政府的做法是時代所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取得一個又一個經濟戰爭的勝利。
2、融入鄉土歷史,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歷史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老師應該從校本研修的角度做一名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教學資源還包括多媒體、電子書庫、文物古跡、歷史遺跡、博物館、圖書館等。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家鄉歷史,樹立為家鄉發展服務的理念。《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一課中,在介紹「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的興盛」知識,我就比較詳細地給學生介紹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海外貿易情況,介紹鯉城區水門巷的市舶司、塗門街的清真寺、晉江的草庵寺等,並引導學生去游覽參觀這些歷史古跡。總之,結合自己本地區的特點,讓學生從研究鄉土歷史的角度學習歷史,更便於學生對家鄉的了解,擴展歷史知識。
總之,歷史教學實質上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歷史,而不應該是帶著歷史走向學生。只有把歷史的真實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歷史中不斷感悟,內化成自身的素養,才是學習歷史的終極目標。

G.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入新課的幾種方法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
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充分集中,因為初中的學生活潑好動,課間十分鍾休息過後仍不能安定下來,一些偶發事件,更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加之學生自身對歷史不重視,還有家長的因素,因此對歷史老師來說,採用適當的精彩的導入,比如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敘述、直觀性的視頻畫面和啟發性的問題等方式給學生一些恰當的、較強的信息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斂與學習無關的思緒和活動,把興奮點轉移到新的學習任務上,迅速從非學習狀態進入學習狀態,調動其學習熱情和責任感,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簡單介紹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我平常上課採用的最多課堂教學導入方式,這種方法特別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它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而且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例一:我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時,設計的導入語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這場戰爭後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有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學生回答完後,我總結: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法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樣的導入語既達到復習了上一節內容,而且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在聯系緊密地結合起來,由此順利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例二:在講《秦朝的統治》時,首先要求學生回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進行變法,主要內容有:①建立縣制,加強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②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③統一度量衡,統一賦稅制度,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變法後,秦國逐步強盛起來,為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設問:你們知道秦朝統一全國的原因除了商鞅變法的影響外,還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為什麼秦朝存在的時間會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興衰歷史嗎?我們這節課就學《秦朝的統治》。
二、設問導入法
設問法是結合教材重點,把新課中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用設問存疑的形式誘導學生,給學生以極大的懸念,扣住學生的心弦,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如《秦的統一》一課中,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麼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麼秦朝要修建長城?」。這幾個疑問,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再如講《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一課,可以這樣設問「你們知道人是怎麼來的嗎?我國古代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古代埃及人認為人是創造力之神努用水和泥土造出來的,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造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人由猴子變來的,這些都是不科學的。那麼人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經這樣一渲染,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講的內容上。
設問法的最大優點是通過寥寥數語,就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求答案的強烈願望,從而產生自覺的主動的學習要求。
三、圖片導入法
圖片導入就是上課前把相關的歷史圖片出示給學生來增強歷史課的直觀性。例如我在講九年級上冊第四課我是先出示美國的國旗,讓學生觀察圖案有特點?上面的星星的橫條各代表什麼?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13條紅白相間的橫條帶象徵美國獨立前的13個殖民地,50顆小星星象徵美國現在的50個州,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象徵純潔,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然後設問,如今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可200多年前它卻是英國的殖民地,北美13個殖民地是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而贏得獨立的呢?通過這樣導入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下面的內容,自然有著興趣。
四、故事導入法
歷史是對過去人物活動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記述,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中學生大多愛聽故事,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有時候我就利用了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事實證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大變革的時代》時,我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我國有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前,擔心人們不相信,就在城南門豎了一根木頭,如果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十金。人們感到奇怪,只是觀望,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果然獲得五十金的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持執行。這位改革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
有時候我利用學生所熟悉的許多成語故事,作為導入的材料。例如:用「一鳴驚人」導出楚莊王問鼎中原,用「紙上談兵」導入長平之戰,用「朝秦暮楚」導入「合縱與連橫」。在講到赤壁之戰時,我用成語「草船借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來導入,請學生講述赤壁之戰的大致經過,講到淝水之戰,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來導入。這些成語故事雖然為學生所熟知,但是究其來源卻大多鮮為學生所知,故利用成語導入,頗有新鮮感,而且饒有興味,可以使學生迅速地產生求知慾。
五、歌曲導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藝術手段,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中欣賞歌曲或者讓學生唱歌曲的方式來導入新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種導入法在課前一般由教師准備好錄音帶、音頻、視頻。如講「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一課時,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師提問:「這首歌歌頌了哪一項英明政策?」學生回答:「鄧小平對外開放的英明政策。」由此教師可順勢導入本節的學習;在講「九·一八」事變前,可以先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悲憤沉重的音樂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回了那恥辱的歲月,如泣如訴的呼喊激發了學生了解事件的慾望。教師提問:「這首歌反映了當時什麼歷史事件呢?」學生回答:「九·一八」事變。教師就可以接著過渡到「九·一八」事變的學習。
六、影視音樂導入
影視音樂導入就是運用多媒體演示視頻、音樂,引導學生觀察、聆聽,進而提出相關的問題,切入到本課教學,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從情緒上和思想上進入到歷史的情境中。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課時,前不久電視熱映新版三國,我想到學生對三國比較熟悉,但是對戰役不感興趣,如何導入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呢?我就從網上下了一些三國的圖片和三國的主題曲,把三國的圖片製成影集連續放映,並播放主題曲,學生聽著動聽的歌曲,欣賞著美麗的圖片,如痴如醉,把學生帶入到遙遠的三國時期,然後提出問題:「你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這部電視劇中你最喜歡的人物是誰?說出你的理由。」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一個個高舉著小手要求發言。可以說這節課的導入是相當成功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詩歌導入法
一首詩短小精悍,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果學生能齊讀,效果更佳,可以振奮精神,活躍課堂氣氛。例如,《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一課的教學,我採用的是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雪》里的內容「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進行導入,讓學生齊讀這首詞,回答:秦皇漢武指的是誰?你對他們了解多少?學生很喜歡這首詞,加深了對他們的文學熏陶,也引入了要學習的歷史知識。比開門見山地說「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效果要好得多。
八、節日導入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這些特殊的日子作為導入語,在教學中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3月12日植樹節導入孫中山關注民生的學習;用8月1日導入「南昌起義」的學習;;用7月1日導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學習;用10月1日導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學習。也可以用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導入「鴉片戰爭」的學習。當然,世界歷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國獨立日來導入「美國獨立戰爭」的學習;用7月14日導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
以上是我對初中歷史教學導入方法的認識和實踐,在運用材料設置情境的導入方式中,有用於渲染烘托氣氛,已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當然有些還不夠全面和深入,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和完善。總之,引之有法,引無定法。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靈活多變的創新方式,恰如其分地設計導入,一定能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順利開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H. 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有哪些

第一就是設置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第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第三,社會生活。

I.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常規要求有哪些

一、備課
1.深入鑽研課程標准。
(1)明確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明確每節課、每個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應達到的目的與要求,使整個教學活動構成一個整體。
(2)掌握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內容,按照課標劃分單元及制訂課時計劃,計劃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3)講授歷史要把對學生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首位。要堅持以下觀點: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先進的階級必將戰勝腐朽沒落的階級;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最美好、最理想的社會;我國各民族共同推動我國歷史發展;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2.深入鑽研教材。
(1)通讀教材,明確每個單元與每節課的教學目的與任務,教學重點與難點;明確每節課在全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注意掌握各課的內在聯系,注意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不間斷性,准確掌握歷史教材中史實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
(2)對教材中的地圖、插圖、表格、學生練習圖、教學用圖要通讀牢記,能熟練准確地掌握、運用圖表及教具。
(3)認真學習有關歷史參考資料,豐富教學內容。
3.採用正確的教學方法。
(1)運用啟發式教學法;
(2)針對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
(3)把思想教育寓於教學活動中。
4.寫好教案。
(1)教案中要寫出明確的教學目的、重點及難點,達到教學目的的方法,解決重點及難點手段。
(2)要有明確的教學步驟,科學地安排教學時間以及教學內容。准備好教學用具,設計出板書。
(3)板書設計應做到層次分明,標題醒目,內容精確,重點突出,板面整潔而活潑,便於學生抄寫及記憶。
(4)教案中除了寫出教學內容,還應寫出課堂提問、復習、小結、練習及作業 的內容。
(5)教案書寫要整齊、條理清楚、一目瞭然。
二、上課
1.做好上課前的各項准備工作,遵守時間,按時上下課。
2.通過提問、談話、復習舊課等導入新課,板書課題,進行授課。
3.根據設計,按照教案安排,圍繞教學目的,以教材為依據進行講解,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4.掌握好課堂節奏,注意學生動態,適時提問,積極啟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5.突出歷史課的特點,即歷史課的政治性、階級性。要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無產階級立場去分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6.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利用各種圖表及教具,以提高教學效果。
7.注意課堂用語,注意儀表,教學語言要親切,感人,感情要豐富。
8.課堂上要有學生活動的時間,課堂練習應當當堂完成,當堂訂正。
三、輔導
1.隨時了解與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課外作業、小測驗與考試中存在的問題,應記錄在案,分類歸納總結與講評。
2.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學習,指導學生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書寫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審題能力及課堂回答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自學,使之讀史明理,能在繁雜的歷史史實中理出歷史發展的線索,樹立唯物史觀,不斷提高階級覺悟。
4.指導學生收集、整理、閱讀歷史資料,組織興趣小組開展課外活動。開展小論文、小競賽活動。
5.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古跡、遺址,觀看歷史題材的影劇及展覽。
6.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組織互學小組,分類指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力。
四、作業
1.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學目的,結合學生實際,適時布置課堂作業或課後作業。作業內容應形式多樣,通過作業,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2.作業要及時認真批改,作業要記分或寫評語,對作業中的錯誤要糾正,對優秀作業要予於表揚和鼓勵,調動學生積極性。
3.掌握學生作業量,每周一至一個半小時這宜。建立作業成績登記冊,作業成績應作為學生平時成績之一。

J. 如何推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學習歷史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認識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原因和規律,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學習歷史課程,可以培育學生的歷史智慧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世界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改革創新精神,使學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生活的挑戰。歷史課程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來,北京市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中學歷史學科的三個指導性文件,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用素質教育的要求來審視,歷史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革的問題。
主要是:

一、教學目標的固定化與封閉性。
近年來,在確定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時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即分為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個方面。這一方面反映了歷史教學研究成果,教學目標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發展;另一方面,它內含的固定化因素對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它造成了對這三項任務不能完全涵蓋的內容的忽略和排斥。諸如,不同年級學生在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歷史課堂往往不被認識或重視,這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另外,固定化也導致了相對的封閉性,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忽視各項目標之間有機聯系的現象。其表現,一是知識目標定得多且細,課堂教學承載量過大;二是能力目標和思想教育目標往往流於空泛,存在著老師用教學大綱中「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向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等歷史教育的宏觀目標作為一節課的具體目標的現象。三是教學目標間不能統籌兼顧,常常厚此薄彼或顧此失彼。其結果,是使中學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確立。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舊的教學觀將教師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能力的培養者、思想認識的教育者。在這種觀念下,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的自主性活動或是缺乏設計,或是停留在一問一答淺層次的認知活動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化,也造成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北京市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歷史室根據近兩年在各類學校所聽的約四百節歷史課的情況進行分析,得到的認識是:歷史課上教師以自己為中心,講述時間過長,學生主要是聽教師講,處在被動地位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地存在。其結果是,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課堂教學質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學評價的片面性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價的片面性,主要表現在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上。在評價課堂教學時,重視評教忽視評學,將教師「教」得怎樣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學習的實際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也是從「教」的角度想得較多,從學的角度考慮得較少。
中學歷史教學評價方式的單一化,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上。一是在確定學生歷史課總評成績時,一般只重視期末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平時的歷史學習情況缺少記錄和考評,或者是有記錄而與總評成績無關;二是在考試方式上,一般只是書面考試,幾種常見的題型,很少有實踐活動的考查;三是在考試內容上,多以記憶性知識為主,歷史思維能力和唯物史觀的考查較少。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學生認為歷史考試必須「死記硬背」,形成懼怕或厭煩心理,或者平時不好好學,考試時臨陣磨槍。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得不到激勵,缺乏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是當前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主要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經過認真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思考:
一、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和多元化。
現代教育的不斷進步和歷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歷史課堂教學目標不斷更新和完善。要使歷史教學與時代發展同步,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實施就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觀念,突破舊的模式,實現開放性和多元化。
第一,要充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的《歷史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對歷史教學目標的表述與過去的大綱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將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了第一位。這是因為對人的發展而言,態度和價值觀相對於能力和知識應該更受到重視,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和實施教學目標時,應首先予以考慮。近來用「態度、價值觀」取代「思想教育」目標的作法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接受,有人將其進一步表述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種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蓋原來思想教育目標不能包括的情緒、興趣、動機和意志等各種情意目標,體現了目標的多元化。此外《標准》中還在「態度、價值觀」具體目標中,提出了「培養人文素養」、「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等內容,這是以往各版本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從未明確提出的。和「思想教育」相比,「態度、價值觀」的表述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它提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是通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學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氣質和修養的內化。從終生教育的大教育觀看歷史教學目標,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確定當然至關重要。

第二,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實現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學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說是對歷史規律、人類文明發展的科學認識;「智」既包括鑒古知今的認識智慧,也包括開拓未來的創新智慧。「明智」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歸納、比較和概括等思維方式,對重要的歷史問題、歷史現象和歷史進程的認識過程。這個認識既體現了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也說明了各項目標間開放、滲透和融通。北京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展示課《戰國七雄》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間的開放與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嘗試。首先,確定了以商鞅變法為重點教學內容,用以培養學生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價值的教學目標;在思維能力培養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就「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為什麼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問題進行了討論、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為保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教師對教材的知識內容大膽地進行了取捨。從教學實況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在探討歷史問題的同時掌握和理解了重點知識,訓練了歷史思維能力,從活生生的歷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啟迪。
二、確立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歷史學習的主體,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歷史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認識主體、尊重主體、發展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學習歷史,在體驗中「學會學習歷史」,就是能力的培養過程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過程。
第一,認識主體,就要轉變舊的教學觀念,改變「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生要成為教學活動的全面參與者;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認識主體還要突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舊觀念,全面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調整教材內容,刪繁就簡,以保證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尊重主體,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平等、和諧的民主學習氛圍。教學民主性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思維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綻放。尊重主體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尊重主體就要在課堂上關注到學生基礎、智力和愛好特長的不同,使他們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一些歷史教師因材施教,實行了的分層教學。他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述、自學、提問等環節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後輔導、作業和考核中都從層次性出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全體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這種成功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並遷移到整個歷史學習的過程中。
第三,發展主體,探索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作為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活動程序是客觀存在的,它受制於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以講為主」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思想和歷史教學傳承習慣的體現。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研究的深入,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落實素質教育精神已成為廣大歷史教師的自覺行動。經我們最新的調查表明,北京市歷史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活動時間有了明顯增加,由原來平均每節7分鍾,增加到了15-20分鍾。《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和內戰的爆發》兩節研究課,採用了人文學科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其課堂實錄師生討論的片斷在北京市歷史教學研究會年會播放後,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興趣並得到了蒞會各方面專家的肯定。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正在探索和試驗體現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質量。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經過「意向——感知——理解——運用」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應是師生互動的,在恰當的歷史情境中對有價值的歷史問題提出、探究和解決。停留在一般感知層次的學生活動,不可能產生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能力。其次,要保證學生活動的足夠時間和空間。教師要給予學生系統的學法指導,還要調動學生情感、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變換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還可使更多的學生有獨立觀察、思考和參與解決問題的機會。
三、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
從培養適應21世紀人才的角度思考,顯然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和較其他學科更為嚴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狀況看,如何實現現代化教學媒體為歷史課育人目標服務的功能,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第一,轉變觀念。一是要轉變不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或認為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太麻煩、太難的畏難情緒。二是要改變已往把現代教育技術僅僅看作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社會變革的動因,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何克抗:《論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深化改革——關於ME命題的論》,www.k12.com)。也就是說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目標相聯系的。
第二,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從已經開發的教學軟體看,其設計思想基本上還是以「教」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輔助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講授,而較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這種設計實際上同多年來統治我們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關。這也告訴我們,教學模式不改變,僅僅是內容、手段、方法的先進,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的。我們主張,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和超文本、網路特性,開發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者相結合的教學軟體,促進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第三,因地制宜、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全市歷史學科教育技術運用的狀況是不平衡的,大致分為兩種狀況:一是以城八區為主,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得較快,有些區已經把讓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台軟體視為教學基本技能。一是以遠郊區縣為主,由於設備、條件等硬體的限制,計算機輔助教學剛剛起步,教學媒體還以投影、掛圖為主。我們主張應將教育技術發展的現實性與長遠性相結合。具體而言,一方面應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學網路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在利用現已推出或上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的同時,鼓勵中青年教師掌握一種工具平台技術製作優秀的教學軟體,而市區教研中心應為實現全市歷史教師軟體資源的共享,變現今全市軟體開發「人自為戰、封閉」式的小生產模式為開放、共享的模式創設條件;另一方面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靈活、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四、明確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改進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
教育教學評價有很強的導向功能,形成素質教育機制帶有關鍵性的一項任務是解決教育教學評價問題。中學歷史學科要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改進教學評價特別是課堂教學評價。
第一,要樹立符合素質教育精神的歷史教育價值觀。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是教育價值觀。素質教育的價值觀核心就是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學歷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評價歷史教學,主要不是看教師是否能講,不是看學生對具體的知識記憶多少和某一次書面考試成績,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養成。
第二,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教育價值觀的具體體現。目前,應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對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行調整。在教學目標上,不能拘泥於教材內容,要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體現開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學內容上,要允許教師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教學的需要作靈活的處理和選擇;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選擇上,要鼓勵教師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主體學習的教學模式,提倡展開課堂討論,師生合作、生生互動,通過研討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歷史觀;考察教學過程,不僅要看教師對知識結構的把握和重點、難點的處理,更要看教師如何「導學」,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課上的活動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數和時間)的保證,也要有質(即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學效果,主要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學生在課上的思維狀況和學習情緒如何,測試學生具體的學習效果怎樣。
第三,提倡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平時學習成績和課上參與情況應在學期歷史學習總評成績中佔一定比例。歷史課的學業成績考核除了書面考試還要有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進行歷史演講、歷史小製作、歷史參觀考察等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成果應計成績。歷史書面考試也要從重知識考查向重素質考查、重能力考查轉變,逐漸扭轉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局面。
第四,改進評價模式和評價策略。首先是變單向評價模式為雙向評價模式。教學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教師要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生也可以評價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水平。教師日常教學情況怎樣,是否適合學生,學生最有評價權。學校和教育督導部門在評價教師時,也應重視學生的看法。當然,讓學生評價教師,有一個科學和慎重操作的問題。其次是合理採用量化統計和分析描述的評價策略。量化統計的評價策略重數據、重實驗控制,表述精確,但難於全面地評價教育效果的豐富內涵。比如評價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況,光用活動的時間和發言的人次顯然不能說明實際的教學效果,還必須描述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活動中的表現。分析描述性的評價帶有綜合性,能夠准確表達教學活動的意義,但沒有一定的數據也會缺乏說服力,特別是在評比性的教學評價活動中,量化指標有時是不可少的。

閱讀全文

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褥瘡貼使用方法 瀏覽:510
袖子夾毛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643
無痕祛斑的最佳方法 瀏覽:189
安裝天然氣表的正確方法 瀏覽:304
圖層蒙版使用方法 瀏覽:178
冬蟲夏草的使用方法 瀏覽:750
魚秋串食用方法 瀏覽:198
如何用多種說明方法描寫雪 瀏覽:232
99乘以16用簡便方法 瀏覽:604
山楂研究方法 瀏覽:362
萬用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瀏覽:746
桂花栽培種植方法 瀏覽:279
多變數分析方法與應用 瀏覽:652
電腦電源雜訊測量方法 瀏覽:630
汽車座椅清洗方法有哪些 瀏覽:779
如何用線圈纏繞方法確定電流 瀏覽:421
電腦筆記本惡搞方法 瀏覽:654
如何長高方法12歲 瀏覽:400
真皮皮帶質量好不好的鑒別方法 瀏覽:916
脊柱炎物理治療方法 瀏覽: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