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自然教學方法

自然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10 10:39:57

什麼是「自然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
(一)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製作用。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目前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組織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強度的、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情緒過強和過弱以及情緒不佳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情境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學生的單項練習,以至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情境教學,往往是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因此,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認識的直觀原理
從方法論看,情境教學是利用反映論的原理,根據客觀存在對兒童主觀意識的作用進行的。而世界正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有利於兒童發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優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兒童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而且促使兒童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兒童本身的自我運動。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情境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應該指明的是,情境教學法的一個本質特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而演示教學法則只限於把實物、教具呈示給學生,或者教師簡單地做示範實驗,雖然也有直觀的作用,但僅有實物直觀的效果,只能導致學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學生的火熱之情,不能發揮情感的作用。
(三)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形象是情境的主體,情境教學中的模擬要以範文中的形象和教學需要的形象對對象,情境中的形象也應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情境教學法要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許多生動的場景,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對象,使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知識單元)增加,有助於學生靈感的產生,也培養了學生相似性思維的能力。
(四)人的認知是一個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眾所周知,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意知覺、有意記憶、有意注意、有意再認、有意重現(回憶)、有意想像、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創造的)、邏輯和言語思維、有意體驗等等。但遺憾的是,包含如此豐富內容的意識心理活動仍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正在於誘發和利用無意哀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
自弗洛伊德以來,無意識心理現象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所謂無意識心理,就是人們所未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是主體對客體的不自覺的認識與內部體驗的統一,是人腦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無意感知、無意識記、無意再認、無意表象、無意想像、非言語思維、無意注意、無意體驗等等。該定義強調無意識心理活動具有兩個方面的功能:
①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認知作用。如我們在邊走路邊談話時,對路邊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東西並未產生有意識的映象,但我們卻不會被路上的一堆石頭絆倒。原因就是「石頭」事實上引起了我們的反映,並產生了「避讓」這種不自覺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軀體反應;
②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內部體驗作用。常言的「情緒傳染」就是無意識心理這一功能的表現。例如我們會感到無緣無故的快活、不知不覺的憂郁,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結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狀態,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較長時間的情緒色彩。
研究表明,無意識心理的上述兩個功能直接作用於人的認知過程:首先它是人們認識客觀現實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們有效地進行學習或創造性工作的一種能力。可見,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是人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學的目的就在於盡可能地調用無意識的這些功能,也就是強調於不知不覺中獲得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五)人的認知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動與惰感活動)統一的過程
教學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在其中。否則,人們常言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論依據。在教學這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由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其中師生間存在著兩條交織在一起的信息交流迴路:知識信息交流迴路和情感信息交流迴路。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依存,從不同的側面共同作用於教學過程。知識迴路中的信息是教學內容,信息載體是教學形式;情感迴路中的信息是師生情緒情感的變化,其載體是師生的表情(包括言語表情、面部表情、動作表情等)。無論哪一條迴路發生故障,都必然影響到教學活動的質量,只有當兩條迴路都暢通無阻時,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運用情境教學首先需用「著眼發展」的觀點,全面地提出教學任務,而後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級特點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
創設情境的途徑初步歸納為以下六種:
1.生活展現惰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2.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到相應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鯨」、「藍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蘆」等,都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
3.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特意繪制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課文情境。
4.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並不局限於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
5.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
6.語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創設情境的五種途徑,都是運用了直觀手段。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並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情境教學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啟迪)功能。
1.情境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
在教育心理學上講陶冶,意即給人的思想意識以有益或良好的影響。關於情境教學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把它總結為「無言以教」、「里仁為美」;南朝學者顏之推進一步指明了它在培養、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義:「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與款押,熏清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易暗化,自然擬之。」即古人所說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學的陶冶功能就像一個過濾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成分。這種凈化後的情感體驗具有更有效的調節性、動力性、感染性、強化性、定向性、適應性、信號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
2.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於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
眾所周知,人的社會化過程即形成「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實際上完全是環境——社會、家庭、學校、種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影響作用有的被我們感知到,但更多的則是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因此,保加利亞暗示學家G·洛扎諾夫指出:「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
人要受環境的教學和教育,原因就在於人有可暗示性。這是心理學和暗示學研究所共同證明了的。A·比耐的實驗證明在兒童身上天然存在著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書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義語。其實,這些結論在社會學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會關系的影響,「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遊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換言之,情境教學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調動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人就會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情境所提供的線索起到一種喚醒或啟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處於某種問題情境中的人,會因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啟發,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為了使情境教學更好地發揮上述兩種功能,提出以下幾個重要的使用原則:
1.意識與無意識統一原則和智力與非智力統一原則
這是實現情境教學的兩個基本條件。無意識調節和補充有意識,情感因素調節和補充理智因素。人的這種認知規律要求在教學中既要考慮如何使學生集中思維,培養其刻苦和鑽研精神,又要考慮如何調動其情感、興趣、願望、動機、無意識潛能等對智力活動的促進作用。教師在鼓勵學生要刻苦努力時,很可能已經無意識地暗示了學生:你能力不行,所以要努力。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畏難情緒。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把學生視做理智與情感同時活動的個體,就會想方設法地去調動學生身心各方面的潛能。
無意識與意識統一,智力與非智力統一,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集中與輕松並存的狀態。這時,人的聯想在自由馳騁,情緒在隨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積聚,技能在與時俱增。這正是情境教學要追求的效果。
2.愉悅輕松體驗性原則
該原則根據認知活動帶有體驗性和人的行為效率與心理激奮水平有關而提出。該原則要求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情境或氣氛中引導學生產生各種問題意識,展開自己的思維和想像,尋求答案,分辨正誤,這一原則指導下的教學,思維的「過程」同「結果」一樣重要,目的在於使學生把思考和發現體驗為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強迫或負擔。
3.師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則
該原則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良好的師生關系,一是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情境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學本是一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情境教學更強調這一點。只有師生間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師對學生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前文所述的兩條信息迴路才有暢通的可能。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學生也必須充分了解教師,彼此形成一種默契。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自主性側重於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新精神。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情境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得到如何做人的體驗。它意味著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積極、主動和快樂的基礎上。
實際上,上述幾個原則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有機地統一在整個情境教學之中。
問題情境選例
情境1(數學)
我們已經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果進一步要問組成三角形的元素之間有什麼關系呢?我們一起做個實驗(自製教具):
這是一端相連但能轉動的兩根木棒,一根長20厘米,一根長30厘米。另外,這里還有三根長度不同的木棒,黃棒長15厘米,白棒長10厘米,黑棒長60厘米。現在要釘一個三角架,使端點相互連結,請同學們試試看,用哪一根木棒合適?
通過實難,學生發現,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適,只有黃棒合適。
由此,學生首先建立一個印象,要構成一個三角形,則三個邊的長度之間有某種制約關系,某一邊過長或過短都不行,那麼這個制約關系是什麼呢?從而正式引入課題,獲得「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結論,及「a+b>c,b+c>a,c+a>b」的數學表達式。
說明: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直線形中線段不等關系的重要依據,應使學生確實掌握。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讓學生動手、觀察、分析,歸納出數學結論,從而比較好地體現了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於培養學生的數學頭腦,無疑是有價值的。
情境2(自然)
在講《葉的蒸騰作用》一節課前,教師准備好以下演示用具:燒杯(或白玻璃杯)4個,天竺葵一盆,打了小孔的木板兩塊和一些水,並按教材圖中所示的方法,在上課幾小時前將一套演示裝置放置在陽光下。上課後,教師先出示另一套(沒有放在陽光下)演示裝置,並向學生說明這一裝置。然後提問:如果將這一裝置放在陽光下,過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什麼現象?有什麼變化?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1~2分鍾,然後讓學生把各自的想法和這一假想的理由寫下來。教師還應提問一些同學,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討論後,教師再演示放在陽光下的一套裝置,讓學生觀察。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變化?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並討論實驗結果和他們自己假想的結果是否一致,為什麼?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轉入對蒸騰作用的過程和機理的講解。
教師在使用這一情境時,要鼓勵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大膽提出各種假想。學生在發言中,不管提出什麼樣的假想,教師都要鼓勵學生講下去。學生發言中,教師不要做任何暗示。在觀察了實驗結果後,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討論幾個同學最初的假想。
這一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的結論式的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活動,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去「發現」。因此,這種情境教學法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Ⅱ 自然拼音教學法

自然拼音教學法(phonics)是國際上最為推崇的教學法,也是美國兒童語言啟蒙所採用的方法。通過自然拼音的學習,可以建立其單詞與發音之間的直覺音感,即看到單詞可以反應出發音;看到發音,也可直覺反應出單詞的拼寫。

我們知道,英語共有26個字母。同一個字母或字母組合可以有不同的讀音,而不同的字母和字母組合又可以有相同的讀音。所以讀英語需要藉助一套標音法。

國際音標是傳統的標音法,是針對母語非英語的學習者而設的;而Phonics是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所採用的方法。通過phonics學英語,可以省去學習國際音標的中間環節。

phonics的學習分好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6個字母的學習,它的核心是建立字母(letter)與語音(sound)之間的對應關系。
第二階段:字母組合的學習,看著字母就可以直接讀出該詞的發音,解決單詞不會讀,無法拼的問題。孩子在熟悉這套規則後,可以依照讀音,猜出該詞的拼寫。做到看詞能讀,聽音會寫。
第三階段: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孩子們熟練運用 phonics 。在掌握了phonics 後,孩子的認字能力會大大提高,能夠進行自由閱讀。

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哪些是立足於自然教學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Ⅳ 什麼是自然教學法

自然教學法是絕對排斥本族語的教學法。是1882年費葉脫(WilhelmVietor,1850~1918)以其《外語課必須徹底改革》一書宣告的歐洲外語教學改革的直接產物,是初期的改革法。由於它是直接法的前趨,又被叫作早期直接法或直接法。

Ⅳ 什麼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由美國的教育家斯特娜女士提出的。她提倡孩子出生後盡早開始訓練五官(耳、目、口、鼻、皮膚),帶孩子走進自然,讓孩子得到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同時使孩子身心放鬆,心裡舒展,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並且不強迫孩子做某事,正確引導孩子把旺盛的精力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Ⅵ 環境教育學中,自然教育方法有什麼

自然教學法分四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自然地談話,使用基本的詞彙和句型,並且突出。重復重點詞彙。教師通過身體動作和視覺提示,如圖片、實物等,幫助學生理解。只要求學生能夠聽懂和執行簡短的英語指令,做出非語言性的反應。許多學生開口之前要經過一個「沉默」的階段,這是正常的。在這個時候,教師要有耐心,不要多催逼。第二階段,教師自然地和學生談話,選擇使用簡單的詞彙和句子結構,繼續注意學生是否能夠對簡單的英語指令做出正確的反應。此外,教師可以使用一般疑問句、選擇疑問句以及Wh-起首的特殊疑問句進行提問,要求學生用一、兩個單詞或短語回答問題。學生應能聽懂這些問題,並做出回答。第三階段,教師使用自然、簡單的語言和學生談話,用How起首的特殊疑問句提問,要求學生用短語或完整的句子作解釋,表達自己的意見。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用英語表達思想,與人交流。第四階段,教師可以繼續使用直觀教具,強化重點詞彙。同時,教師可以選擇一個題目或要求描繪一個情景,引導學生使用英語。在這個階段,學生應能用英語隨意交談,廣泛參加社交活動,並能在學術會議上,用流利的英語答辯和討論問題。

Ⅶ 簡述盧梭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則

(1)教育適應自然原則的中心思想是教育應當服從「普遍秩序」,即客觀規律。實際上有兩層意思:一是教育工作有規律可循,教育者應當遵循;二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應當探求教育的規律。

(2)要根據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齡特徵進行教育是他的教育要適應自然原則的另一個重要內容。他說各級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以及已有的知識循序漸進地教學。

(3)誇美紐斯關於教育要適應自然的原則,其中心思想是教育應當服從「普遍的秩序」,即客觀規律。它包括:教育工作應該是有規律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守這些規律;既然教育是有規律的,那麼我們就應該發現、探明這些規律。

二.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義:自然教育理論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體,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歸於自然」,即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

在盧梭看來,人所受的教育,也就是自然教育、人為教育、事物教育。我們應該以自然的教育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從於自然的教育,將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並趨於自然的目標,才能使兒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盧梭所說的「自然教育」就是服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教育。在他看來,如果以成人的偏見加以干涉,結果只會破壞自然的法則,從根本上毀壞兒童。教師的作用只是要防範不良環境的影響,是消極的,因而他常提及「消極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養目標: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徵:第一,不受傳統(等級職業)的束縛,按本性發展;第二,不依附於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第三,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擔社會責任;第四,體腦發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能力。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則:①正確看待兒童,這是自然教育的一個必要前提。②給兒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幹預、不灌輸、不壓制,讓兒童遵循自然的率性發展。

Ⅷ 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教學方法: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定義: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包括以下四種方式:

講述:教師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對教學內容作系統敘述和形象描繪的一種講授方式。一般在人文學科教學中運用得比較多。又分為科學性講述和藝術性講述。

講解:教師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教材內容進行解釋、說明、論證的一種講授方式。一般在自然學科教學中運用較多。

講讀:教師把講述、講解同閱讀教材有機結合,講、讀、練、思相結合的一種講授方式。一般用於語文、外語教學中,也可用於數理化學科教學。

講演:以教師的學說或報告的形式在較長的時間里系統地講授教材內容,條分縷析,科學論證,從而得出科學結論的一種講授方式。因為講演時間長、知識面涉及廣、復雜度大,主要運用於大學教學中,中小學中較少運用。

優缺點:能在短時間系統傳授知識,但不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2)談話法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或鞏固舊知識的方法。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運用談話法,學生必須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這是談話法的前提。

優點:能照顧每個學生的特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通過談話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

缺點:學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不能廣泛使用。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從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優缺點:有利於學生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但是運用討論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級運用較多。

(4)讀書指導法

定義: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教師通過讀書指導法,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組織學生交流心得,讓他們學會自己按照方法來讀懂課文,感受語言。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定義: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的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運用演示法時要注意幾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性地運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時間,復雜度不宜太大;演示內容要貼近生活。

(2)參觀法

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組織學生對實際實物進行實地觀察、研究,從而在實際中獲得新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的方法。它可以分為三類:准備性參觀、並行參觀、總結性參觀。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

(1)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進行實際操作,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方法。練習的種類很多。按培養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為:各種口頭練習、書面練習、實際操作練習;按學生掌握技能、技巧的進程分為:模仿性練習、獨立性練習、創造性練習。

(2)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儀器和設備,在一定條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現象產生變化,進行觀察和分析,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的教學中運用得較多。實驗法不僅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的、嚴謹的學習態度。

(3)實習作業法

實習作業法,又稱實習法,是指根據教學任務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校內外一定場所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操作和其他活動,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這種方法在自然學科的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數學課的測量練習、生物課的植物栽培等。

(4)實踐活動法

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是中心,教師是學生的參謀或顧問,教師必須保證學生的主動參與。

Ⅸ 自然教學法的teaching aims

自然教學的目的是:使兒童獲得必要的、最基礎的自然科學知識、技能和技巧,培養兒童的科學志趣,發展智力和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對兒童進行愛科學、愛勞動的思想品德教育。

Ⅹ 教學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3、直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6、任務驅動法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極積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7、參觀教學法

組織或指導學習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參觀教學法一般由校外實訓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後,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參觀教學法可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識。

8、現場教學法

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9、自主學習法

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

(10)自然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

首先,教師應當根據具體教學的實際,對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

其次,無論選擇或採用哪種教學方法,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作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另外,教師在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還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性。

閱讀全文

與自然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腰椎腫瘤最快治療方法 瀏覽:220
2歲寶寶過敏癢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277
做紅酒糯米酒的方法步驟 瀏覽:529
蘋果ipad手寫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8
教你如何祛斑的小方法 瀏覽:610
自製燈籠的方法簡單漂亮 瀏覽:480
蝦的培訓方法和步驟 瀏覽:619
淘寶賣家助手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82
快速洗頭發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292
漏電保護器的安裝方法圖片 瀏覽:294
了解用戶需求有哪些方法 瀏覽:221
腰扭傷了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602
陽疹圖片及治療方法 瀏覽:495
糧食仲裁檢測方法 瀏覽:279
發燒用什麼方法能治好 瀏覽:960
蘊兒聰貝孕期乳母營養包食用方法 瀏覽:68
詠菊的正確方法視頻 瀏覽:93
平台同軸度測量方法圖解 瀏覽:466
菊粉ph檢測方法 瀏覽:965
如何看待笨人笨方法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