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
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的策略有:
一、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教學工作是立足於課堂而面向學生一生的。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使學生懂得自己不僅是接受知識的主體,身心發展的主體,還是自主學習設計的主體。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新的學習理念,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水平、學習能力。並建立「當下」意識,當堂的知識當堂完成,當天的知識當天完成,當周的知識當周完成,不拖踏,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思想基礎。教學中,有這種認識才能有這種效果。教師還應幫助學生樹立這種信心,改革教法,竭誠為主體服務。每堂課「精講、精練、精總結」,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活動運用。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信心是進取的保障。要做好教學工作,教師必須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不但要做好課上的功夫,更要做好課前的准備,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走進學生中,做好學生的朋友與引路人。
二、以自身為榜樣,創設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師的人格和感受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超強的教育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制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由於教師職業的示範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該是這種人。」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是深愛教育事業,人格高尚、知識淵博、真誠樂觀、積極向上,集一切優點於一身的「榜樣」。這樣的教師所教的學生必然也是熱愛學習、品德高尚、肯於鑽研、樂觀開朗的。相反,一個厭倦而失望的教師,他的學生也往往是沒有生氣和無精打採的。
三、以情感來感染,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
「腦科學研究越來越多的成果表明:情感在人類學習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情感與認識並不是對立的兩個過程,而應當理解為兩個並行的過程,它們以特殊的方式聯系在一起,都是腦神經整體功能的體現。」「情感在一個人的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人的情緒狀態直接影響司職情緒的大腦相關組織激素蛋白質的分泌,進而影響人的學習和生活。積極健康的情感能有效激發學習的熱情,消極的情感便會阻礙學習的進行。」
課堂上,教師要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教師的情緒狀態可以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引起情緒上的共鳴。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學會抓住開課前的幾分鍾,以精彩的導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步步深入,以情感人,創設最優的教學情境,進而達到最佳的學習交流狀態。閱讀中,師生精神亢奮,與作者達到認識上的溝通、理解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鳴;練習中,學生積極活躍、主動探索,各抒已見、暢所欲言。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教師應將情感滲透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時刻激起學生的共鳴。在良好的情境中,教師應掌握好教學節奏,使教學活動有張有弛,避免學生長時間的興奮或抑制而感到疲勞。
四、以情趣為魅力,形成靈活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法,對於形成良好、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出發,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帶著積極、愉快的情緒去學習。在面對同樣的課型時,教師應同中求異,帶著飽滿、真摯的情感講課,使語言形象生動、風趣幽默、抑揚頓挫,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時變化教學手段,以新鮮的刺激使學生保持興趣和注意力。如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豐富教學內容,創設藝術情趣,促進教學手段的現代化。CAI具有鮮艷生動的圖像,動靜結合的畫面,強大的音樂效果和智能性的啟發誘導功能,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狀態,認知心理得到充分發展,使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以團隊為建制,開展探究與競賽
學習中,學生們難免會受到挫折,結成團隊可以相互鼓勵,克服軟弱、懶惰,實現共同進步。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所任班級學生學習情況,按學生學業成績或能力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組,結成團隊。每個團隊應有自己的名子、口號、奮斗目標、共同志趣,有自己的學習活動計劃,自己的隊報,榮譽簿等。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團隊精神、文化建設,促使團隊成員互助互勉、互相督促、共同進步。教師可把學生按團隊分組分座,使學生便於開展探究、討論、檢查與幫助。教師可把學習的任務、目標落實到團隊,實行組長負責,由組長進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落實檢查,教師隨時抽查。
有了有力的團隊,教師還應想方設法把團隊的凝聚力、內驅力激發起來,使團隊成為有活力、有生氣、有效率的「活」的團隊。教學中,教師可開展教學競賽活動,引進競爭,在知識探究、檢查等方面進行比賽,促進學生團隊的成長與學習效率的提高。
六、以活動為重點,調動學生參與的動力
任何一門學科除了具有知識價值外,還具有能力價值、品格價值和方法價值。在這四項基本價值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是學科教學的中心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除把時間大部分交給學生練習、研討,還要組織起學生團隊活動。以學生活動為重點,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教師在教學中,可把教學過程的各環節變為學生活動的形式,如把課前預習檢查變為課前熱身,進行小組競答;把課文朗讀變為朗誦競賽、情境朗讀或角色表演;把課文分析變為合作探究、小先生解疑;把當堂檢測變為學生互考、小組競賽、趁熱打鐵等形式。通過靈活多樣的活動,讓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以良好的心態努力投入學習,互助共進,促進學習的高效進行。
七、以激勵為原則,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
激勵是激發人的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師以激勵的教育方式誘導學生產生內驅力,從而把教師的教育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便會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期間,受激勵的程度愈高,學習的動力愈大,且有長期的正向效應,無激勵的或被歧視的則成績難以提高。」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激勵」,形成機制,這是提高學生成績的一項重要措施。
根據內容型激勵理論,教師應當盡可能滿足學生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滿足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給學生以更高的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的機會。如學生回答問題正確而精彩時,教師可帶頭鼓掌,或予表揚;當學生回答問題不準確甚至犯錯誤時,教師給予「高一格」的評價,或運用「蹬門檻」效應給學生提供保證能回答正確的機會,激勵原則告訴我們「成功是成功之父」。教師應多給學生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自我完善的自覺性。
八、以方法為手段,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課堂教學過程是個科學的教學活動過程。拿一般的教學過程來說要經過:「預習測評——合作探究——達標反饋——學習小結——拓展延伸」幾個環節。這就經過對知識的「學習——應用——總結——再應用」的這樣循環提高的過程。但在課堂上,許多教師不能很好地激發起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探究、自覺合作,所以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在實踐中,教師要促使教學過程科學嚴謹,符合學習規律;積極創設教學氛圍,使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各環節都能達到最好效果,使學生心理輕松愉悅、情緒高漲,積極合作、勇於探索,腦力激盪、課堂氣氛活躍。
總之,教學實踐中,我們不但要掌握科學教學的過程方法,還要掌握營造氛圍、激發情趣、鼓勵暗示、科學學習等方法。教師不但要「授之以漁」,使學生會尋找水源;更要使學生學會主動開發水源、利用水源,學會合作共事、探究發現。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水平、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九、以問題為中心,訓練思維,培養自學能力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問題、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發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以問題為中心,就是因為「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教學中,教師要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不但要學會自己設計問題,還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發現因素,「創設一種促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使學生能不斷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不應把教學活動僅僅停留在解決教師個人設計的問題上,更要激發起學生提問質疑的興趣,使教學活動在質疑中開始,又在質疑中結束。
教學中,以問題為中心,目的在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水平,養成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好習慣,為今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要學會做一「磚」,拋出的目的在於引出「美玉」。切不可自做美玉,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