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與方法的聯系是什麼
教學,是在國家教育目的規范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學生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積極引導和培養,主動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陶冶品德、美感,從而促進他們自身全面發展的過程。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教師本身教學能力的考察越來越重視。尤其在教學原則、教學規律、教學方法的應用上,關注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更好的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梳理一下教學規律、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之間的聯系,方便大家在案例分析題中結合實際更好的來應用。
1.教學規律、原則與方法的關系
教育規律是在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得出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概括性的認識。教學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只能認識和發現規律,不能創造規律。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教學原則既指導教師的教,又指導學生的學。而教學方法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的方法。
4.教學規律、原則與方法的聯系
首先,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與直觀性和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一,其中直接經驗就是學生在探索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體悟、感知和概括出來的經驗。間接經驗是人類在文明史的演進歷程中所積累起來的人類一切經驗,主要表現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文化成果,是個體通過交往等活動獲得的前人、別人的經驗。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但不是說直接經驗就毫無用處,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這就是要求我們處理好直接感知與間接接受之間的關系,將二者結合起來。那麼在教學原則中需要我們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
直觀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師應該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全面地掌握知識。這個原則主要強調直接經驗對於我們認識外部世界和掌握理論知識的重要作用,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那麼在教學方法中需要應用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演示法和參觀法。
演示法是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的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組織學生對實際實物進行實地觀察、研究,從而在實際中獲得新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的方法。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和應用,如果在案例分析題中,如果教師應用了演示法的教學方法的話,那麼就貫徹了直觀性教學原則,體現了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其次,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與啟發性教學原則和談話法。
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去學,學生是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指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共享教學經驗的過程,師生共同明確教學目標,交流思想、情感,實現培養目標。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貫徹啟發性的教學原則。
啟發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那麼在教學方法中往往需要應用啟發性談話來幫助實現學生主動積極、生動活潑的學習。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或鞏固舊知識的方法。啟發性談話能照顧每個學生的特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通過談話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並且有針對性的做出相應的調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來回答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在案例分析中教師採用了談話法,那麼就要留心是否是啟發性談話。如果是啟發性談話就貫徹了啟發性教學原則,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教學原則。
最後,教學規律與教學原則、方法之間的聯系還有很多,在中公的課堂上,我們能夠更好的將更多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實現更加高效的學習。期待在中公教育遇到更好的你。
牛刀小試:
【單選題】在教學中,教師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的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體現了( )的教學規律。
A.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 B.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C.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 D.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
【答案】C。解析:啟發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這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故本題選C。
② 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概述
1.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
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的區別
教學原則不同於教學規律,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規律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教學過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人們只能發現、掌握、利用規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製造規律。而教學原則是由人們制定的,是屬於主觀意識形態的東西。
教學規律是制定教學原則的客觀依據和基礎,科學的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體現和反映。
(二)我國目前教學原則有:
1.直觀性原則
(1)定義: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用形象語言描繪教學對象,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2)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ƒ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觀點:
誇美紐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學習,應該盡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呈現給學生。
烏申斯基也指出,兒童是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2.啟發性原則
(1)定義: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觀點:
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蘇格拉底:助產術。
第斯多惠: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叫人發現真理。
3.鞏固性原則
(1)定義: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鞏固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3)觀點:孔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烏申斯基:復習是學習之母。
4.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1)定義: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貫徹循序漸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3)觀點:
《學記》:」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
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不能跳躍。
不陵節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學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實施教學。
5.因材施教原則
(1)定義: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2)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學。②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6.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定義: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7.量力性原則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他們經過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8.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
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是指教學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同時結合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概述
1.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2.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①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②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③學生特點;④教學時間、設備、條件;⑤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3.教學方法的特徵:(1)注重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能;(2)注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指導;(4)注重學生的心理及其學習動機的激發;(5)注重多媒體教學手段及網路資源平台的運用;(6)繼承和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實踐經驗。
(二)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1)定義: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讀和講演四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2)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②注意啟發。③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
(1)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2)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②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③要善於啟發誘導。④要做好歸納、小結。
3.演示法
(1)定義: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不僅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重要來源。
(2)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備。②要使學生明確演示的目的、要求與過程,主動、積極、自覺地投入觀察與思考。③通過演示,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准確地感知演示對象,並引導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進行綜合分析。
4.練習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練習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要有明確的目的與具體的要求。②要有周到的計劃與適切的步驟。③要有恰當的分量與適當的難度。④要有科學的時段與有效的方法。⑤要有正確的態度與良好的習慣。⑥要有及時的檢查與認真的總結。
5.實驗法
(1)定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2)實驗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確目的,精選內容,制定詳細的實驗計劃,提出具體的操作步驟和實驗要求。②重視語言指導,重視教師示範的作用。③要求學生獨立操作,及時檢查結果。
6.討論法
(1)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問題要有吸引力。②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③做好討論小結。
7.參觀法
(1)定義:參觀法是教師緊密配合教學,組織學生到校外一定場所進行直接觀察、訪問而獲得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方法。
(2)參觀的類型:①感知性參觀。②並行性參觀。③驗證性參觀。④總結性參觀。
(3)參觀法的要求:①參觀前,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現實條件,確定參觀的目的、時間、對象、重點和地點,並在校內外做好充分准備。②參觀時,教師要根據不同參觀類型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組織學生全面看、細心聽、主動問、認真記。③參觀後,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參觀計劃,指導學生座談收獲、整理材料、客觀評價、寫好報告。
8.讀書指導法
(1)定義: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取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強調學生的」讀」,又強調教師的」指導」。
(2)基本要求:①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②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③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9.實習法
(1)定義:實習法是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組織學生在校內外一定場所從事一定的實習實踐工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綜合運用理論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稱實習作業法。與實驗法、練習法相比具有更強的實踐性、獨立性、綜合性和創造性。
(2)實習法的基本要求:①實習前,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有關的理論知識、實習任務與操作規則,落實實習場所,備妥實慣用具,分好實習小組。教學實習要搞好試講。②實習中,教師要加強具體指導,做好操作示範,把握實習進程,檢查實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③實習後,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出實習報告,評定實習成績,開好總結大會,並為每個學生寫出公正、客觀的評語。
10.發現法
(1)定義:發現法是教師通過提供適宜於學生進行」再發現」的問題情境和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開展獨立的探索、研究和嘗試活動,以發現相應的原理或結論、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
它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在20世紀60年代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並總結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活動的經驗教訓所提出
③ 課堂小結方法
課堂小結方法一
一、情趣口訣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於一些難記的數學規律、法則和定理,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重點內容編成順口溜形式,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強化記憶,便於以後運用。
如有的教師在教學「被減數中間、末尾有0的退位減法」時這樣小結:「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加減法的法則:『位對位,個位起,滿十進,不滿退』,而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可以歸納為『0減幾,要注意,前面退位再減幾,0上有點看成9,0上沒有點還是10』。」這樣小結簡潔明確,抓住了本課教學內容與前面知識的內在聯系,突出了「0減幾」這個重點、難點,末尾的這個「順口溜」抓住了所教內容的關鍵,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符合小學生特點。
二、強化重點式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小結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把一節課內所學的知識和主要內容作提綱挈領式的總結。如有的教師在教學「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時這樣小結:「今天我們在認識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分數的種類。分數分真分數和假分數兩類。假分數又有兩種情況:分子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實際上是整數;分子不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它們都可以寫成帶分數。正確區分這兩類分數,一定要記住它們的特徵。」
又如有的教師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這樣小結:「(1)自然數按照能不能被2整除這一標准可以分為奇數和偶數兩類。如果按照約數個數的多少來分類,自然數又可分為質數、合數和既不是質數又不是合數的1這樣三類。(2)要分辨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可以通過檢查約數來判斷,也可以直接查質數表。」這樣的小結直截了當,使學生抓住了一節課的主要內容,便於接受。
課堂小結方法二
小學數學課堂小結的有效方式有很多種,在設計課堂小結的時候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情景設置,問題設計等去選擇合適的小結方式,一般課堂小結有以下幾種方式:
1.學生自議小結法。現在教學理念的特點是,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出發點,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更充分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設錯――糾錯」小結法。學起於思,思起於疑,疑根於錯。在數學課堂小結教學中,適時合理的設置錯誤能使學生在發現錯誤、糾正錯誤過程中,研究、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習題檢測小結法。教學課堂小結可通過習題訓練,使學生達到強化和鞏固的目的。
課堂小結方法三
一、巧用歌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堂總結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學生感到乏味。為了變繁瑣枯燥為簡明有趣,教師可以把一節課知識的`重點、關鍵編成歌訣。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小結解題步驟時,我採用了五步走口訣,即「一看(看清題目是同分母還是異分母)、二通(通分)、三算(計算)、四約(約成最簡分數)、五化(結果是假分數的要化成帶分數或整數)」。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
二、創設懸念
數學課的小結,可以通過巧設懸念,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特別是前後聯系非常密切的教學內容,就可以考慮設置懸念。比如在教學「約分」這節課中,師生在總結約分方法的同時,我向學生指出: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不僅可以使分數化簡,也可以使幾個分數都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這是我們下節課將要研究的內容。這樣的課堂小結,不但總結了新知識,而且為以後的學習作了必要的鋪墊,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延續。
三、多元處理
課堂小結的設計不應單純圍繞知識與技能,應該多元化。《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課程目標包括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在課堂小結時圍繞知識可以問:「本節課你學會了哪些新知識?」圍繞數學思考可以問:「解決課堂中的問題我們用了哪些方法和知識點?」圍繞解決問題可以問:「想一想,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圍繞情感態度可以問:「今天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如何?你和同學們合作得怎樣?」等等。
課堂小結方法四
課堂小結應嘗試「斷斷續續」
課堂小結並不應僅僅局限於課堂教學的某一個固定環節,而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靈活地擴大小結的范圍,在適當的契機適時地進行小結,讓學生及時反思,從而促進後繼教學環節的展開,也使得反思歸納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課堂小結也並不僅僅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大膽地拓寬課堂小結的時空,讓課堂小結延伸到課外乃至校外,讓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方法,進行各種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小結活動。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元、角、分的認識》一課後,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調查家中常見生活用具的價格,用虛擬物品的形式開了幾家百貨商店,要求學生任意購買兩件商品,算出自己應付的錢數及找回的錢數。由於活動耗時較多,筆者分次開展活動。學生在這種「買」與「賣」的趣味性活動中,興味盎然地開展小結,鞏固了簡單的人民幣計算的方法,這樣的小結方式比那種「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課堂小結應求「快快樂樂」
改變傳統的課堂小結,必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要轉變以往那種或單純圍繞「知識點」進行小結——今天這節課你覺得自己發揮得怎麼樣;或讓學生為自己找榜樣——你覺得這節課哪位小夥伴表現得特別棒等。讓學生從課堂小結中感受成功的樂趣和再創造的喜悅,變被動的復述為主動的構建,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小結的熱情和興趣。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年、月、日》時,教師讓學生寫下自己的生日,然後小組之間說說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著本節課中的哪些知識,讓學生在與自己密切聯系的數據中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小結的氛圍。針對學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況,教師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對「平年、閏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識進行再次鞏固。盡管沒有要求學生在小結過程中說出那些抽象的定義,但是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識的實際運用,收到了很好的實際效果。
④ 如何在教學中運用注意規律
1、正確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
凡需要學生注意的對象和操作的活動,盡量賦予它們無意注意的特性。教師講授的內容,難易要適當,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要有新意。這是引起小學生興趣、維持對學業注意的關鍵。
在處理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時,教師應注意運用具體生動的教學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語言要生動形象,語調要抑揚頓挫,配以適當的表情和手勢,化難為易以吸引兒童的注意。對於教學中必須重復的東西,如課文的熟讀、同一類題的反復練習活動,教師應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以保持其新穎性。
2、利用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組織和發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在學習或其他活動中,教師應提出具體的目的、要求、內容及具體方法,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對完成活動的重要性並懂得如何正確地組織自己的注意,切忌離開教材本身,離開兒童的知識經驗,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說教來動員小學兒童的注意。
3、運用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讓學生在有目的的學習活動中,快樂地學習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當的體力和腦力。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憊不堪。怎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積極地注意而又不疲勞呢y在一天的學習活動中,在一節課乃至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運用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轉換的規律,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交融在每一個認識活動中。
教學規律:
1、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使學生避免重復前人的錯誤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新的起點上繼續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總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意志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3、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辯證統一的,單純抓知識的傳授或只重能力發展都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