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詩學習方法:詞達意
為您從老師的角度來解讀,請參考:
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古詩詞很多時候是「立象以盡意」的,所以一般不要一味的死解,只給它唯一的闡釋,而要想法設法挖掘詩歌的各種內涵,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體味它,應用它,古詩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本就是那源頭活水,各人飲之都有他自己的感味。也給學生一種言有盡意無窮之感。 1、入境---移情模式 「境」就是古典詩詞字里行間所映射出的情感氛圍和意境或者說作者當時寫詩詞之時的情景。由於時代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千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面對僅存的白紙黑字而欲入詩歌之境的時候,首先就要想辦法「造境」,造境就是想法營造一種氣氛。常用的媒介、手段有音樂、視屏、圖畫、優美的文字闡釋等等。例如對於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學,可以在讀懂了基本字詞及表面詩意之後,給學生放一段鄧麗君演唱的「一剪梅」歌曲,利用「以樂感人」的效果帶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詳細的詩歌鑒賞,試著理解、同情(西方所謂的移情)作者當時的心境,進一步做出理性分析。 2、尋象---盡意模式對於簡短的古典詩詞來說,作者往往是利用一些取材於自然界或者人類生活中的「意象」來含蓄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所以要理解詩詞的基本意境,就必須首先對詩歌中的基本意象做出正確的理解。通過分析基本「意象」,透視作者的表情達意及其所在。比如李白的《蘇台覽古》,作者用「舊苑」、「荒台」、「新柳」等表達了一種風華不再、殘跡斑斑而只剩煙柳依舊的滄桑蕭瑟之感。如此等等,都是「尋象以盡意」。 3、吟誦——體味 模式這種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吟誦」這一手段體現出它「潛移默化」的價值。簡單說就是吟誦時要注意詩詞的平仄和韻律,在此基礎上把握詩詞的情感意境,讓學生在自我吟誦中體驗詩歌的魅力所在,主要是形式上和內容上的一致性。一般的詩詞都可以用這種模式來組織教學,但是也不能一味迷信他,有時候還要藉助於其他手段共同完成對詩詞意境的基本把握。 4、翻譯——創作 模式如果通過教學,接受者即學生對詩詞的基本內涵和情感意境等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認識,之後就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優美語言去翻譯古詩歌,進而也可以選取詩歌中的某一個意境、意象去用詩詞表達自己的見解,嘗試創作,親自體驗。
古詩詞教學法
一、營造氛圍,交流情感
詩必因情而發。古人說詩言志,優秀的詩歌作品都是在詩人被現實生活激發起沸騰的感情時寫就的,作品「飽和著豐富的想像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現」(何其芳語)。
古詩詞教學的課堂活動中教師必須全身心地投入,經過深入的理解和體驗,真正做到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並把這傳達給學生。例如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時先仔細的研究了蘇軾的遭遇和思想感情,課堂上就有這樣深情地介紹:「有這一位詞人,他才華橫溢,豪放,曠達,有人說他本非凡間子,只應天上有。可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詞人一生卻顛霈流離,被貶到杭州、密州、徐州,最後病死於瓊州內遷的途中。就在他密州任上,本以為可以和他最親的親人相會,不想又成『空餘恨』。這位詞人是誰呢?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水調歌頭》的作者蘇軾。請大家先感受一下蘇軾當時的內心情感,再讀他的詞。」學生在教師深情的引導下被溶入了一種孤獨和相思的氛圍當中,內心情緒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後面的學習中學生會積極參與,能更好的感受和領悟詩歌的思想,也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達觀。
二 聲情並茂,增強形象
詩歌教學中,以圖像、樂曲配合教學,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詩歌教學時配以圖畫、音樂,可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創造出生動形象的藝術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
1、以畫配詩:
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讀詩想畫,見畫想詩,極為有益。我在教學《惠崇<春江晚景>》時是這樣處理的。當學生在品味詩意之際,教師已在用彩色粉筆以速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簡圖。接著讓學生面對面,按照教鞭指點的方向邊看邊誦,只給兩分鍾,學生就會背全詩,然後,又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畫面結合詩句,展開自由想像,在短時間內構思一段繪景的話語。一個學生繪聲繪色地說:「透過一片青翠的竹林,有兩三枝粉紅的桃花分外耀眼……」 。
2、以樂配詩:
中國有著優秀的古典詩歌,也有著優秀的古典音樂,兩者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都表現意境。在古詩詞的教學之中可引入古典音樂這一資源,在音樂的氛圍里學習古代詩歌,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辛棄疾的《破陣子》時播放了《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戰斗氛圍充滿整個課堂,音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詞人願意戰死沙場,卻又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我播放了王菲的現代歌曲《水調歌頭》讓學生品味兩種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詞人的情懷。
三、抽絲剝繭,質疑求真
一些古詩詞作品中出現的詞教材沒有給出注釋,這就留下了給學生下注的空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出注釋的過程也正是研讀領悟的過程。此過程也是一個抽絲剝繭,層層推理的過程,在學生給出注釋的同時也增強了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例如《破陣子》這首詞中的「夢回吹角連營」一句中的「夢回」一詞教材並沒有給出任何的注釋,初讀時有學生理解為「夢里回到」,也有學生理解為「夢中回來」即「夢醒」。我隨即組織學生分組研讀討論,學生依據自己的認識,查閱手頭相關的資料,展開討論,質疑求真。最終大部分的學生認為「夢回」解釋為「夢中回到」較為合理,並且列出四大理由:
1、寫作此詞時作者閑居於江西上饒,不在前線作戰。
2、如作「夢醒」解釋,則「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作何解釋?
3、「——可憐白發生」一句揭示了現實,如前邊的內容可以解釋為夢境,則夢境和現實相結合,充分體現了作者的藝術獨創性。
4、作「夢中回到」有表達作者的悲憤之情,能揭示理想與現實、希望與失望的矛盾,這與本首詞的主題相符合。
四、聯類比照,以詩教詩
古詩詞鑒賞雖然重在詩歌本身,但不囿於一首,推及其他,聯類比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溫故而知新,可擴大閱讀和拓寬視野,可映襯對比,加深認識。
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詩中難得一見的喜詩。學生僅以此詩是難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喜悅的強烈的,更難僅憑此詩窺一斑而見全豹,了解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上課時可印發杜甫的其他一些詩作比照學習,如《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等詩都能反映杜甫對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苦難的極大悲憤。多年的愁苦,多年的悲憤,一旦得以釋放,作者心中的喜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喜欲狂」的心態,對其他一些杜詩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做一個有心人,就會發現在語文教學的天空下到處都有可研究的東西,古詩詞的教學也不例外。
2. 如何賞析古詩,有幾個步驟
一、看背景
結合注釋告訴的背景來迅速把握詩歌主要內容
二、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尾詩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尾詩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
三、看體裁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賞析詩歌語言的凝煉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分析表現手法時則從「托物言志」角度出發。(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如果是抒情詩,則從寫的景物(具體名詞)中理解詩人抒發的感情,在回答諸如「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請欣賞這句詩」等問題時,就考慮是否應該答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間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寫手法
①對比:勾畫……的生活畫面,突出表現詩人……的情感,或表達了對生活、社會的……思考。
②襯托(映襯、反襯、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寫鋪排)
④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三修辭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話故事、歷史人物活動、古詩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達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動,寄託感情;或語言深入淺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像、聯想,設想奇巧,勾畫了……的生活或社會圖景。
⑷雙關——意在言外,耐人尋味,具含蓄美。
A諧音雙關,含蓄,富有情趣。【如「東邊日出西邊晴,道是有晴(情)還無晴(情)。】B語意雙關
⑸擬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動,寄託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體;或借物喻人,象徵。
⑹誇張,突出特點,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現浪漫主義的情感。
⑺反復,連用某字,突出特點或某種情感。
⑻設問,一問一答,富有情趣;反問,增強說服力,發人深醒。
⑼反語,諷刺。
⑽互文:「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煙籠寒水月籠沙」、「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等。
四其它表現手法:虛實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⑵月亮
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⑶菊花
堅貞、高潔品格的象徵。陶淵明「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
六、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後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2、先分後總式,答題時,先分說後總說。
3、先總後分式,答題時,先總說後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