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震研究概況
張震在動態系統建模與伺服控制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解決高速、變轉速系統中的高精度目標追蹤和擾動去除問題。以下是他的研究重點和項目概述。
在時變系統輸出調節問題上,張震通過擴展內模原理,構建了一套時變系統的伺服控制理論,闡述了「系統浸入」概念在構建時變內模控制器中的關鍵作用。這一理論框架使被控系統能夠追蹤或去除由復雜動態系統產生的信號或干擾,為實現高速、變轉速系統中的高精度控制提供了堅實基礎。
針對旋轉系統在變轉速情況下的輸出控制,張震提出了一套系統可行的時變跟蹤控制器設計方法,成功解決了如何跟蹤基於轉角變化的信號問題,開辟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有效途徑。這一研究成果為實現「機電一體化汽車動力總成」提供了關鍵的使能技術。
在研項目方面,張震負責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時變系統跟蹤控制理論」項目,以及清華大學自主科研專項「時變重復控制及其應用」。此外,他還參與了多個重要項目的研發,包括腫瘤靶向精確放療設備關鍵技術研究與功能驗證樣機研製、65-45nm銅互連無應力拋光設備研發中的「超低下壓力CMP系統控制」、以及南通科技「數控機床高速進給系統」。
完成的項目包括無凸輪式發動機可變氣門執行機構系統的控制,該工作得到美國通用汽車研發中心和明尼蘇達大學的資助。另外,他還研究了時變系統的魯棒和自適應伺服控制問題,得到美國空軍研究室和空軍研究辦公室的資助。
張震的研究工作不僅涵蓋了理論框架的構建,還涉及了實際應用的深入探索,為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震,著名電影演員,1976年10月14日生於台北。父親張國柱亦為知名電影演員。母親趙欣然,哥哥張翰。張震從15歲主演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始,便引起了電影團專業人士和影迷的關注。在該電影中,他與父親一同演出。張震亦正亦邪、成熟中略帶孩子氣的特質,正是時下年輕藝人身上所欠缺的。他曾與女藝人路嘉欣相戀六年。後來張震寄了一張明信片與她結束了這段關系。代表作有《春光乍泄》、《卧虎藏龍》、《最好的時光》、《赤壁》等,曾多次獲國際電影節提名,其中2008年憑《吳清源》獲日本大阪電影節「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