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化學教學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教學的方式與感悟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平日的新授課主要以實驗開始。具體教學步驟基本如下:
一,提出問題,引發興趣
二,觀察現象,思考問題
三,真對現象,討論問題
四,學生回答,教師引導總結
五,由現象到規律,逐步得到結論。
六,舉一反三,深刻理解。
策略,如果要探究問題,一定要目的性強,給出學生足夠的知識准備,有階梯性的一步步前進。任務布置要明確,討論什麼問題一定要清晰。總結時一定要強調出重點詞。
再就是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筆記的整理一定要容易理解,概括性強。
習題課上,一定要精選題目,典型題目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講完的題目一定要回頭總結出思路,在此基礎上,給出幾個同類型題目,小組合作解決。即可使大多數學生完成教學目標!!
以下是我帶來一些關於化學教學方法的摘要
一、 通過化學史教學感悟科學方法
自然科學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在科學家們長期的科學實踐中,逐步摸索、積累、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他們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和創造思維,具體體現在他們探索自然世界的足跡之中。化學發展史能充分展現科學發現的過程,為化學科學方法教學提供生動而豐富的材料,使學生更全面而系統地體會科學方法。
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如拉瓦錫、盧瑟福、侯德榜、門捷列夫等眾多中外化學家,他們所運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和精妙絕倫的實驗構思,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科學方法教學素材。例如,盧瑟福的原子結構行星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粒子散射實驗,標志著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征程邁進了一大步。他所採用的實驗、模型的科學方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學習「質量守恆定律」時,可以提供這樣的素材:17世紀時,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在敞口的曲頸顫中加熱金屬汞,發現加熱後質量增加了,他得出結論,反應後物質質量增加。事隔百年後,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重做了密閉曲頸顫中加熱金屬汞的實驗,他發現密閉時稱量反應前後質量不變。
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化學發展史上科學家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的範例,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仿效、去運用。從化學發展史中吸取化學思維、化學方法的精髓。
二、根據初中生認知特點進行科學方法教學
初中是學生接觸化學的起始年級。從學生學習和運用科學方法的角度考慮,完全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觀到微觀、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表示的過程,這一過程也體現了科學方法本身的層次性。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科學既是知識體系,更是研究過程。掌握科學知識,理解科學過程,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科學素養。同時,學生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按科學研究的要求來要求學生,否則學生會因達不到要求而失去興趣。
1.通過知識教學滲透科學方法教學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於科學方法的應用處於一種自發的、無意識的狀態下,完全是靠教師在知識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在其中的。尤其是在化學教學的初始階段,如果直接將各種科學方法以顯性的形式教給學生,並要求他們機械識記,學生不但難以理解,而且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首先應根據教學內容確定科學方法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在學生不經意間引入某種科學方法,誘導學生自主能動地去了解和運有科學方法,真正把握某種科學方法的精髓。將科學方法教學的內容滲透在知識教學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在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建立、發展,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不斷完善和應用過程中,以及各知識點相關聯的地方,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方法。因此抓住知識和方法的結合點是通過知識教學滲透方法教育的關鍵。
2.促進知識網路的形成
化學知識涉及的面寬且量大,內容分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而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易沖動、學習的韌性與持久性欠缺,要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知識網路、使學習更具持續性和連貫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化學科學方法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掌握幾種認知規律,建立一個知識網路。
為了系統掌握所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就必須找出各種元素的單質、化合物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根據這些知識體系,建立一個完整的網路,從而將單一的知識系統化、網路化,以便牢固掌握。而基本理論的學習則要善於聯系實際,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將所獲得的一些知識串起來,進行整理,從而形成固有的規律。
三、通過實驗探究強化科學方法教學
在實驗教學中進行滲透是科學方法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驗中經常要用到各種科學方法,實驗的過程也往往是科學研究過程的縮影,實驗探究更是科學探究在化學教學中的具體化,是化學教學中最常見、最主要的探究法。
例如,對燃燒條件的探究、紫色石蕊小花為什麼變紅的探究(是二氧化碳,是水還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物)等等實驗探究中就體現了實驗條件控制的方法。由於科學方法的培養是在具體的活動中進行的,學生就能在運用科學方法的實踐中體驗和領悟科學方法,這些對科學方法的認識也就能動態地存儲在學生的意識中。
總之,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方法,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科學方法作為正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蘊含有極大的知識價值,它能夠將科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必將使當前的化學教學能盡快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化學學科發展的需求、學生終生發展的需求。
② 如何進行鈉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實驗探究
通過化學實驗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必須依據學生的知識能力來確定探究課題,特別是依據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來選擇適當的探究課題。根據我們開展探究性教學的體會,在服從課題探究的原則基礎上,我們通過以下幾個階段進行鈉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化學實驗探究性教學。
研究物質性質的一般程序:觀察物質的外觀屬性到 預測物質的性質到實驗觀察到 解釋及結論。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發現問題
鈉單質很軟,可以用小刀切割。切開外皮後,可以看到鈉具有銀白色的金屬光澤,很快就會被氧化失去光澤。鈉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比煤油密度大,鈉的熔點點是97.81℃,沸點是882.9℃。鈉單質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硬度也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很容易失去,所以有強還原性。
根據鈉的物理性質和它的原子結構可以推測它可以和能夠和大量無機物,絕大部分非金屬單質反應和大部分有機物反應。
1)鈉為活潑金屬,活潑金屬能與酸反應原因酸能夠電離出氫離子,而水也能夠電離出氫離子,故其也可以和鈉反應,生成氫氣和鹼
2)從類別上分析 鈉為金屬能夠和氧氣反應生成相應的氧化物
例如: Mg與O2反應生成MgO
3) 從組成上看,過氧化鈉為金屬氧化物,活潑金屬氧化物能夠和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相應的鹼和鹽
預測: 過氧化鈉能夠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氫氧化鈉
設計實驗
1) 鈉與水的反應
2) 鈉與氧氣的反應
3) 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4) 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
二、體驗合作學習,獲得正確認識
通過探究性分組實驗,教師創造性地提出問題或創設條件,讓學生自己對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整理分析,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的情景中,認真操作、仔細觀察、積極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對於探究性分組實驗教學,教師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1.選擇和設計合適的分組探究的內容。探究的內容要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探究熱情。
2.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究時間。由於分組探究性實驗教學是一種新型的實驗教學方式,學生有知識、能力和經驗,對儀器和葯品的了解情況,預習與否,紀律情況以及學校資源和條件,教師本身對探究實驗的了解和挖掘情況等方面都可能會影響到實驗的進行情況。
3.把握探究過程。探索過程中的各方面,都要受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發展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等的制約。因此在實施探究性分組實驗時,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水平,對學生做適當的指導。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還應設法激趣,以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變「要我探究」為「我要探究」。教師應抓住機會,適時地與各小組進行交流,掌握學生的問題、傾聽他們的想法,適時地評價他們的探究情況,並作適當的個別指導。
4.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記錄。認真記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便於學生作數據處理、實驗分析和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素質。
三、在實踐中應用,獲取真實體驗
1、所需儀器及葯品:
儀器類:小刀、鑷子、玻璃片、濾紙、石棉網、試管、酒精燈、鐵架台、玻璃管
葯品類:金屬鈉、蒸餾水、過氧化鈉、酚酞溶液
2、鈉與水的反應
實驗步驟:
1)從試劑瓶中取出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割,觀察切面。
實驗現象:切面為銀白色,但很快變成灰暗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鈉質軟,易切割;鈉易被氧化
2)取出250ml 燒杯,向裡面加水後在滴入幾滴酚酞,然後把切好的鈉塊投入裡面,注意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鈉浮在水面上,迅速熔化成閃亮的小球,四處游動,發出嘶嘶的響聲,所到之處溶液變紅(浮、熔、游、響、紅)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鈉的密度比水小;該反應放熱(鈉的熔點低),生成氣體,生成氣體會燃燒、及鈉塊與水反應生成溶液顯鹼性
2Na + 2H2O = 2NaOH + H2↑
3、鈉與氧氣反應
實驗步驟:如上述實驗先取出鈉塊,然後將切好的鈉塊放在石棉網上加熱
實驗現象:鈉塊先熔化成閃亮的金屬小球,後燃燒,火焰呈黃色,色,生成淡黃色固體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鈉的熔點低;2Na + O2 = Na2O2
4、過氧化鈉與水
實驗步驟:
1)取出過氧化鈉觀察顏色狀態
實驗現象:淡黃色的固體粉末
2)將少量的過氧
化鈉加入試管中,加入少量的蒸餾水,用帶火星的木條驗證氣體,在反應後溶液中加入幾滴酚酞,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有氣泡產生,該氣泡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反應後的溶液加酚酞後變紅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5、過氧化鈉與CO2反應
實驗步驟:取少量的過氧化鈉,用脫脂棉包裹,放在石棉網上,用玻璃管對准後吹氣
實驗現象:棉花迅速燃燒
解釋結論及化學方程式:該反應放熱後,環境溫度升高達到棉花的著火點,同時產生氧氣,所以燃燒很劇烈。2Na2O2 + 2CO2=2Na2CO3 + O2
制定合理的評價標准。教師要在實驗的過程中評價一個學生,切記不能「只以成敗論優劣」,要設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更多地得到教師的鼓勵,而非否定。
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部分,已納入高中新課程大綱中的必修課。在高一階段學生必然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具有獨立探究的能力,而大部分的學生還不具備這種能力。我們能做的就是對這些有能力的學生先進行研究性實驗的培養,以他們為龍頭帶動其他同學。學生親自探究實驗,目的應該是發展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學生如何進行探究?根據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對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不要做過多的評判,更不能全盤否定,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到開放的實驗室去探索研究,在實驗中大膽嘗試,嘗試成功,也嘗試失敗。學生會有一種自己就是科學家的感覺,大大激起了學生對科學的迷戀和嚮往。
探究性實驗進入高中化學課程,刺激了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在較為開放的探究情境中易於主動進入角色,這一方面加深了對具體知識的有效建構,另一方面也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嘗試成功的歡樂,吸取失敗的教訓,進而掌握科學探索的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這也正是新課程改革的本來目的之一。與以往相比,探究性教學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的同時如何兼顧自身的專業發展,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