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類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的經濟生活、經濟制度及其演化規律的文化人類學分支學科。其開創者為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他在研究了庫拉交易圈後認為,西方傳統經濟學所謂的經濟行為的目的——賺錢或獲取使用價值的原則,在原始經濟中並不存在;原始經濟只是其他社會行為,如親屬制度、儀式行為的一種反映;原始社會的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維持和完成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和責任。
經濟人類學探討不同社會中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過程。生產是開采資源並將其轉變為有用物品和行為的過程,這些物品包括:食品、住所、工藝品和從圖騰柱到金字塔的象徵物。生計方式常被分為採集、狩獵、園藝、農業和工業幾種類型。採集階段人類使用簡單的技術和工具。園藝是指對數百種馴服動物的飼養和馴化植物的種植,當時已開始使用鐵制工具。農業總體上指農民的農業,主要種植一種或幾種農作物,如大米、小麥和玉米。所有這些經濟形態都使用技術和勞動力分工。
一般認為,經濟人類學經歷了下述四個較為重要的流派:功能主義,純粹形式主義以及實在主義經濟人類學,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之間壁壘分明或存在先後替代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