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把握課程行動研究的理念及其方法

把握課程行動研究的理念及其方法

發布時間:2024-12-08 21:50:05

Ⅰ 校本教研實施的理念及策略:什麼是校本教研理念

以校為本的農村小學教學研究工作,就是從農村小學教師自身素質以及賴以生存的工作條件為出發點,把研究的重點集中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面臨的各種現實教學情境中,最終目的是解決多數教師遇到的諸多熱點、難點以及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在校本理念指導下,農村小學要適應形勢,因地制宜,努力探索適合本校實際和教師特點的校本教研工作新路徑、新方法。
一、深入調研——注重研究內容的針對性
校本教研工作源於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最後又回歸到教師的教學實踐之中,這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價值所在。在教研工作中,最有發言權的是廣大一線教師。他們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就是校本教研工作所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因此,把深入調研作為校本教研的基礎和前提,才能使校本教研「站穩落腳點、找准切入點、選好著力點」。具體而言,就是像中醫那樣在「望、聞、問、切」的診斷與評估基礎上,有的放矢地確立校本教研的工作內容。
具體來講,「望」是指教師要以教材為依託,把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研究的「窗口」,通過細心觀察和冷靜分析,來把握、「會診」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各種現象,並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而上升到理論高度。「聞」是指教師要經常開展融「備、說、講、評」於一體的群眾性聽評課活動,並通過「個案研究、互動研討和 教學反思 」等研訓形式,深化聽評課的實際功效。「問」指教師既不迴避矛盾,也不急於求成,而是將更多的問題及時地加以歸納和總結,提煉出需要解決的帶有共性的問題。「切」是指教師通過以上「會診」式的調查研究,進行科學的評估:一是評估學校負責人的重視程度和引領作用;二是評估教師踐行新課程理念的「深度」和「廣度」;三是評估學生的主體性、全面性及個性特長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體現與張揚;四是評估教師的群體素質與新課程改革的適應程度、辯證關系及症結所在,以便對症下葯。
二、因地制宜——探索教研形式的多樣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各中小學教研機構要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中心工作,充分發揮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等作用。因此,農村小學要把校本教研的工作重心「自上而下」轉移到「指導」和「服務」上,更新觀念、創新思路,積極探索符合本校和教師實際的校本教學研究新模式。
為有效解決教師自主實踐與反思的精神需求同客觀的實踐演練相脫節的矛盾,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都要有自己的校本研修計劃。每名教師每學期都要上一節校內公開課,其餘教師參與聽評課,利用業務學習時間組織教師探討和研究。同時,學校要以學科教學為依託,以學科帶頭人為引領,廣泛開展「課堂教學擂台賽」「學科教學基本功賽」等系列化的競賽活動,並形成相應的評價與運作機制,這不但提升了教師的參與意識,而且能主動解決多數教師遇到的各種困惑和問題。
三、主體參與——關注操作過程的真實性
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與專門的課題研究有所不同,它是在實踐中生成,又在行動研究中轉化和提高。只有作為研究主體的教師真正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已有的經驗轉化為日常自覺的教學行為時,校本教研的實效性才能凸顯出來。以往農村小學教研工作存在著少數精英唱主角,多數教師看熱鬧的現狀,當然,校本教研活動操作過程的簡單化、表面化也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將校本教研當做一種工作或必不可少的形式,而不是一種高度責任感驅使下的真實的教學研究、指導與服務相統一的行為職能。另一方面,學校缺乏相應的追蹤、督導、評價等長效機制,把活動本身當做終點,而不是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個起點,這便從主觀上削弱了校本教研工作的成效。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應摒棄只重視結果的做法,關注操作過程中教師的內在情感和精神需要,不斷喚醒他們作為參與主體的熱情。只有人人動起來,校本教研才能活起來。
四、建章立制——保障教研評價的科學性
有效的校本教研運作機制, 離不開科學實用的評價體系做保障。在強調主體參與、主動探究的同時,構建相應的校本管理與評價機制,是農村小學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中,學校為確保校本教研活動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評估、測評辦法。建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教研」教科研領導機構,並吸納教導處、教研組等部門負責人參加「校本教研」考核組。其次要建立二級帶教制度,實現個體的最優發展。第一級是由年級備課組帶教,採取「老帶新」做法,由備課組長負責,保證教師一年內基本掌握用教材教學的基本授課模式。第二級是教務處帶教,採取「優化組合」,由教務主任和學科教研組長負責,組織協調各學科教師結對子,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最後是建立教師成果展示制度,讓教師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除了上面列舉的制度外,還要在學校嘗試建立《研訓工作管理制度》《教師個人研修制度》《繼續教育工作獎勵制度》《課題申報評比制度》等,以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全面順利開展。總之,校本教研只有堅持遵循好以上制度,才能有效地開展。

Ⅱ 可以從哪些方面理解教育行動研究法

一、行動研究的概念
1、教育學家的定義
行動研究是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結合起來,以解決某一事實的一種方法。(勒溫)
行動研究是對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從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質量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一種研究取向。(約翰•埃里奧特)
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加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凱米斯)
2、綜合定義
定義一: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定義二: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定義三:行動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進行的、與特定問題相聯系的一種方法,它旨在對現實世界進行功能性的干預,並檢驗這種干預的效果,它是從行動出發、通過行動進行、並著眼於改進行動的研究思路。
3、對概念的注釋
①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
②行動研究強調教學行為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強調行動過程與研究過程相結合。
③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自然、真實、動態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課堂。
④行動研究計劃具有發展性,開展過程具有系統性和開放性。
⑤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為行動研究增添了新質。
二、行動研究的特點
和一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相比較,行動研究有以下一些特點。
1、行動研究的主體是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並具有合作性。
其主體作用表現在,一線教師要從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實施行動、收集分析反饋信息並調整行動、評價結果,一直到應用研究成果,整個過程都是教師獨立完成的。
開展教育科研,教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那種只把教師當作提供論證數據的測試者,把實驗學校或實驗班作為採集數據的資料庫的作法屢見不鮮。這種忽視教師直接參與研究的作法,會帶來兩種後果:一種是研究結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能用於教學實踐;另一種是教師積極性受挫,對科研成果不感興趣。
傳統的教育研究模式是「研究—發展—傳播」。由教育研究產生理論,理論被應用於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其結果是編制出一套供特定年齡階段學習者學習的「產品」,如一套課程、教材及教學方法等等。這些「產品」通過培訓傳授給廣大教師,使他們接受並使用這套「產品」,嚴格遵循大綱、教材開展教學。在這里,中小學教師只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行動研究以「參與—合作—行動」為基本模式,倡導教師參與到教育研究過程中,通過理論工作者和其他教師的合作,有意識地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創造最佳的教育活動情境,取得最佳的教育實際效果。
當然,為了提高行動研究的質量,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並不排斥專業人員的合作參與。相反,它提倡專家學者參與行動研究,以揚長避短,搞好合作研究。
行動研究要求教師運用理論,系統反思自己的實踐。專業人員的作用是給教師當好顧問,從科研方法上給予指導。專業人員要深入實際,並直接參與到整個研究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與教師充分溝通、反復磨合,包括共同討論、評課、寫教案、相互聽課、寫教學日記等,從而在教學改革的目標、教與學的理解、具體實施方案上達成一致,這種溝通和反思對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有重大意義。所以行動研究以相互參與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專業人員與教師之間架起了橋梁。
2、行動研究的對象是教育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它具有如下特點:
(1)直接性。問題必須來自於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是教師自己的直接經歷和感受,只研究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他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特殊性。研究的問題或對象通常限於本校或某個教學班,屬於某個學校的校情或班情問題,表現出較多的本地特徵,不具普遍性。這就要求人們在評價其研究成果時,在適用范圍上要慎重,應多加分析,廣泛聽取各種意見,克服主觀武斷。
(3)微觀性。研究的對象多為教育教學實踐中比較具體的微觀問題。問題的范圍較小,結構較簡單,相關因素較少。行動研究注重做,追求一點一滴的實在的進步。
3、行動研究的首要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效益,改進本職工作。
與旨在揭示教育教學規律的理論研究和了解現狀、提供參考建議的調查研究不同,行動研究務求解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解決問題、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為首要目標。它要求將問題發展成課題,設計出解決方案,並逐個實施,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最終目的,這是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動力。
當然,行動研究把解決實踐問題放在第一位,並不等於它僅滿足於此,而不對已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理論上的探討。行動研究既然是一種研究,必然要對行動的過程和行動的效果進行理性思考,在實踐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范圍內做出自己的理論貢獻。
4、行動研究的策略是在日常的學校生活和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邊行動邊研究。
由於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態過程,因此教師要經常反思行動過程中的問題。專業人員亦須深入教育和課堂教學實際,與教師一起共同研究出現的新問題。研究者應依據行動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計劃,完善行動,在良性的變革之中達到問題的解決,使教育教學的工作過程成為一個研究過程,使研究過程成為一個理智的工作過程,達到研究和行動的完美結合。行動研究的結合策略彌補了教育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缺陷,使研究能收到立竿見影之實效。
5、行動研究的過程具有情景性、系統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行動研究旨在通過現場研究來診斷和解決具體情境下的問題,逐步採取各種改革措施調整行動,又不斷地通過問卷、訪談、個案研究等手段來監視這種調整的效果,以便基於這些反饋來對教學作出進一步的調整,逐步達到改革的目標,而不只是留待以後在某種場合下再付諸實施。
系統性表現為行動研究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它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動態發展的過程。
行動研究的計劃應有充分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原因是,行動研究過程不同於自然科學研究,往往不能簡單地、集中地表現出計劃與結果之間的必然的線性關系。人們對問題的認識起初往往是局部的、表面的,如同盲人摸象,所以要不斷地觀察和反思,要十分重視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依據發展中的實際情況,研究者可以部分修改實施計劃,也可以修改總體計劃,甚至還可以更改研究課題。此類情況在行動研究中屢見不鮮。
6、行動研究的方法具有廣泛的兼容性。
行動研究沒有某種特殊的研究方法,而是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能力,從已有的各種研究方法中靈活選擇有關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中的調查法、經驗總結法、專項內容分析法等都可以在行動研究中加以應用。隨著教師們科研水平的提高,科學研究中的定量、定性的觀察技術、實驗技術、資料分析技術都可以採用。當前,為了破除對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應當提倡老師們由易到難,首先採取簡便的方式進行研究。比如,可以從撰寫教學一得、教例分析、教學隨筆開始,逐步提高科研能力,直至寫出水平更高的論文或研究報告,成為教育科研的行家裡手。
7、行動研究評價的持續性和反饋及時性
在行動研究過程中,隨著實際活動情境的發展,研究者會不斷地、自然地對各種干預措施進行評價和反思。這樣,針對實際問題提出調整方案,進行實際干預,隨時監控干預的效果,進而針對更多的、更深層的問題展開更深入的探索,就象滾雪球一樣逐漸走向更廣泛、更深入的教學改革。
行動研究強調評價的持續性,即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整個研究過程。反饋的及時性從兩個方面看:一是及時反饋總結,使教育實踐與科學研究處於動態結合與反饋中。二是一旦發現較為肯定的結果,便立即反饋到教育實踐中去。
有人用三句話概括行動研究的特點,即: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還有人對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作了如下簡要的概括:「問題即課題,工作即研究,教師即專家,效果即成果」。這些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理解教育行動研究的特徵。
三、行動研究的優缺點、類型和適用范圍
(一)行動研究的優點
1、它是解決教育研究中理論脫離實際的良好途徑。
理論與實踐脫節,是我國教育研究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出現真正的教育家,沒有自己的教育學,這是一個主要原因。而教育行動研究卻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它的實踐性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研究的出發點、目的、主體還是研究過程,都離不開實踐。另一方面,行動研究也重視理論的作用:它強調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的結合,使兩者相互合作、平等對話、共同提高。教師可以從專家那裡獲得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研究技能,理論工作者也可以從真實的教育實踐中獲得第一手材料,發現新問題和新課題,甚至發現和創造新的理論,使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所接受。
2、它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簡便易行,容易被廣大教師掌握。
思辨的和實證的方法都不適合一線教師。思辨研究要採用大量理論推導和資料引證,實證主義研究為了追求量化、客觀化和精確化,往往想方設法控制某些變數,力圖使教育研究模仿自然科學實驗。這些方法雖然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對於承擔著繁重任務的中小學教師來說,思辨研究法既有一定難度,又缺乏現實的運用價值。教育科研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以人為對象,環境千變萬化,因果關系相當復雜,不能簡單模仿、照搬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加之,在實驗研究之前,就從理論假設、實驗原則等方面對實驗者的理論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對多數中小學教師來說,是不適合的。所以,我認為要慎提「實驗研究」。
而教育行動研究簡便易行,較適合於沒有接受過嚴格教育測量和教育實驗訓練的中小學教師採用。它從實際出發而非從理論出發,可以邊研究、邊學習、邊改進,正好能避開上述兩種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容易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
3、行動研究較好地解決了日常工作和科研的矛盾
行動研究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動作。許多中小學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是以「教學為中心」,繁重的教學工作幾乎沒有為教育研究留下空間,有些人甚至認為「研究將擠占教學時間」。行動研究能夠將教學與研究有機地統一起來,克服「工、研」矛盾。
(二)行動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動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現:由於其非正規性而缺少科學的嚴密性,在實際研究中,不可能嚴密控制條件,其結果的准確性、可靠性不夠。
(三)行動研究的類型和適用范圍
從研究主體的規模來分,大體上有兩種,一是獨立進行的研究,二是合作研究。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多個教師的協作研究;學校范圍內的聯合行動研究。科研人員、教師、行政領導三結合的研究,是最值得提倡的。
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的特點是規模小,研究問題范圍窄,易於實施,但力量單薄,很難從事深入的、細致的、說服力強的研究。協作性行動研究可以發揮多個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論的指導方面較欠缺。學校范圍內的聯合研究是專業人員、教師、政府部門、學校行政領導等組成的較為成熟的研究隊伍從事的研究。這是較為理想的行動研究,它的優點是有專業人員參與,有較強的理論指導,研究力量大,充分的發揮各類人員的作用。
從研究對象分,教育行動研究有反思已經發生的教育行為和探討教育行動的變革兩種。前者稱為「教例研究」,其作法是,從對自身工作經驗的回顧與反思中發現課題,進而把發現問題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然後圍繞此教例展開研討和分析,並形成教例研究報告。後者就是從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稱為問題研究,它是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形式。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研究中不斷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第二節行動研究的程序和原則
行動研究法產生以來,除了公認它是一種擴展的螺旋式結構外,人們對實施的步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由於研究目的、條件等不同,具體程序也會有所差異,現在介紹以下四種模式:
一、四環節(四階段)模式:
英國學者凱米斯認為,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加深(上升)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都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基本環節。其中,「觀察」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在整個行動研究過程中所作的搜集資料和監察工作;「反思」是對行動效果的思考,並在此基礎上計劃下一步的行動,它是第一個螺旋圈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螺旋圈的中介。
1.計劃
計劃應以所發現的大量事實和調查研究為前提。它始於解決問題的需要和設想。設想是行動研究者(行動者和研究者)對問題的認識,以及他們掌握的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知識、理論、方法、技術和各種條件的綜合;設想還包含了行動研究的計劃。"計劃"包括總體計劃和每一個具體行動步驟的設計方案。
2.行動
即實施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的執行和實施具有靈活性。隨著研究者對問題認識的逐漸明確,以及行動過程中各種信息及時的反饋,不斷吸取參與者的評價和建議,對已制定的計劃可在實施中修改和調整,即行動是不斷調整的。
3.考察
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結果。要注意搜集以上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或設想的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及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了什麼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分利用錄像、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4.反思
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
二、六步驟模式
具體步驟為:預診—收集資料初步研究—擬定總體計劃—制定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1.預診
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後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改變行動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
這一階段成立由專業人員、教師和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要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計劃:
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
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
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其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6.總結評價: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三、新四環節模式。
華東師大陳桂生教授提出新的四環節模式,即:計劃、執行、檢查、總結。他把「觀察」、「反思」改為「檢查」、「總結」,是因為「觀察」與「反思」應貫穿於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不應作為一個獨立步驟。在借鑒國內外教育行動研究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方便教師操作的要求著眼,有人認為可以把行動研究的過程設計為如下的五個步驟,即診斷、學習、計劃、實施、反思。
診斷:即研究分析當前教育教學的現狀。分清哪些是成功的經驗,可以繼續發揚,存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關鍵問題是什麼,它產生的客觀原因是什麼。這一過程可以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診斷,也可以是教師群體的共同診斷。有的學校採用所謂「侃大山」(即在一個較寬松的環境下,各類人員在一起毫無拘束地進行問題診斷)式的診斷方法,就是集體診斷的突出範例。
學習:學習應當貫穿在教育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但在問題診斷之後,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學習是完全必要的。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新的教育理念和各地先進經驗,與自己問題有關的理論材料,學校制訂的發展目標和要求等。通過學習,提高認識,認清新的教育思想與現狀之間的差距,可以更准確地把握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習,明確了方向,對於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會受到啟迪,可以為制訂行動研究計劃打下良好基礎。
計劃:計劃即設計行動方案。表現形式是寫出開題報告。它的內容包括:①課題研究的背景,含教改形勢和教學觀念的要求,本校或本班當前的實際情況,課題研究的意義等。②研究內容,即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採取的措施。要從應當達到的要求和現實狀況的差距中找出改進措施。其中包括教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的改進,教育環境(領導行為、校園文化、家長教育行為、社區環境等)的改進等。③行動的步驟及時間安排。含前期准備工作及研究進程。④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包括書面總結或論文、調研報告、教育教學行為觀摩、學生成績等。允許在行動過程中不斷修正計劃,把本來未考慮到卻在行動中顯現出的各種新情況、新因素納入計劃。
實施:行動研究的實施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和改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計劃—行動—反饋—調整—再行動」的過程,即在按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注意觀察效果,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行中期論證(反饋),然後調整研究計劃,再實施新的修正後的研究計劃。
反思:反思實際上是一個階段總結的過程。其內容包括:①整理和描述。即對制定計劃、學習理論、實施計劃、階段檢查的全過程加以歸納整理,勾畫出多側面的生動的行動過程。②評價與解釋。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釋,找出計劃和結果的不一致性,從而提出設想與計劃的修正意見。③寫出研究報告。
四、八步模式
(1)從日常教學情境中確定、評價和形成有意義的問題。這里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選題,但對改進教學來說是有意義的問題。
(2)與有關人士初步討論和協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3)查閱相關文獻,從同類研究中汲取經驗教訓,包括他們的目標、程序以及遇到的問題等。
(4)重新修改和定義問題。
(5)選擇研究策略。比如,取樣、管理、材料選擇、學與教的方法、資源與任務配置、人員分工等。
(6)選擇評價方法,研究者要在教學情境中通過一定的方式連續地評價和反思教學方案,包括課堂觀察和記錄、訪談、問卷、測驗和教學日記等。
(7)實施。這包括展開教學、收集資料、監視評價、反饋改進、資料的分類分析等。在這一階段,實時地根據教學反饋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是很重要的。
(8)資料解釋、推論和課題的評價。行動研究中所得到的資料很多是定性的資料,在分析時需要進行歸類和編碼,將定性資料量化。行動研究的目的是獲得關於具體情境下的具體問題的具體知識,獲知新方法的實施效果,這對其它教學情境具有借鑒意義,但並不要求是一般性的規律。
五、行動研究的原則
1、可行性原則
任何研究必須要注意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行動研究不僅應該能夠改善參與者的觀念和工作條件,而且研究的方式必須與他們的觀念和工作條件相適應。
2、實踐性與應用性原則
提倡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要以改進實踐、改進對實踐的認識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課題成果要經過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實踐的檢驗。
研究成果的價值大小關鍵看是否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主要看是否解決了實際問題,是否改進了教育教學現狀,是否提高了質量,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實踐、創造。
3、主動與合作原則。
不論是獨立研究還是與專家合作,教師自己都必須意識到這種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動力必須來自教師自己。這就要求:所有參與研究者必須完成角色轉換,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教育科研允許失敗,但不允許感情代替理智、主觀代替客觀、臆斷代替事實。如果研究屬於"合作模式"或"支持模式",參與各方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就非常重要。要大力提倡有情出演、淡泊名利。爭鳴不爭鋒,辯論不辯解,批評不批判。
4、動態與科學性原則
加強操作程序各個環節間的信息的及時反饋。因為,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行動研究屬於負反饋類型。只有縮簡訊息反饋時程,系統才能及時依靠反饋信息,修正或調整由於干擾所引起的偏差。
所有教育科研的前提是要具有科學性。但是教育科學的本質是經驗科學,要注意經驗與科學的對立統一。

Ⅲ 教育科研方法簡介——行動研究法

一、「行動研究法」的含義。

「行動研究」是教育科研方法中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統計法,行動研究法等等。行動研究法是中、小學教師在日常工作實踐中發現教育問題,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科學研究,並以研究的成果指導自身工作實踐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二、行動研究的基本特點。

一是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驗,課堂即實驗室。中、小學教師既是國家教育政策的執行者,又是課堂層次的課程開發者。課程發展是教師的責任。教師的工作不僅要被研究,而且也要由教師自己來研究。教師要為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而成為研究者。

Ⅳ 涓句緥璇存槑濡備綍閫夋嫨涓庤繍鐢ㄨ屽姩鐮旂┒鐨勫悇縐嶆柟娉曞拰鎶鏈

涓句緥璇存槑閫夋嫨涓庤繍鐢ㄨ屽姩鐮旂┒鐨勫悇縐嶆柟娉曞拰鎶鏈濡備笅錛

1銆佸弬涓庢ц傚療娉曪細鐮旂┒鑰呴氳繃鍙備笌琚鐮旂┒鑰呯ぞ浼氱兢浣撶殑鐢熸椿鏉ヨ繘琛岃傚療鐮旂┒媧誨姩銆備緥濡傦紝鍦ㄦ暀鑲茬爺絀朵腑錛岀爺絀惰呭彲浠ュ弬涓庡︾敓鐨勮懼栨椿鍔ㄣ佽懼爞璁ㄨ虹瓑錛屼互鏇存繁鍏ュ湴浜嗚В瀛︾敓鐨勯渶奼傘佸叴瓚e拰闂棰樸

2銆佸唴瀹瑰垎鏋愭硶錛氬圭壒瀹氱殑鏂囨湰銆佸浘鍍忋侀煶棰戞垨瑙嗛戠瓑榪涜屽垎鏋愶紝浠ユ彮紺哄叾涓鐨勪富棰樸佹剰涔夊拰緇撴瀯銆備緥濡傦紝鍦ㄦ暀鑲茬爺絀朵腑錛屽彲浠ヤ嬌鐢ㄥ唴瀹瑰垎鏋愭硶瀵瑰︾敓鐨勫︿範鎴愭灉榪涜岃瘎浼板拰鍒嗘瀽錛屼互浜嗚В鍏舵帉鎻$煡璇嗗拰鎶鑳界殑鎯呭喌銆

閫夋嫨琛屽姩鐮旂┒鏂規硶鐨勫洜緔

1銆佺爺絀剁洰鐨勶細鐮旂┒鐩鐨勬槸閫夋嫨琛屽姩鐮旂┒鏂規硶鐨勫叧閿鍥犵礌銆備笉鍚岀殑鐮旂┒鐩鐨勯渶瑕侀噰鐢ㄤ笉鍚岀殑鏂規硶鍜屾妧鏈銆備緥濡傦紝濡傛灉鐮旂┒鐩鐨勬槸鏀硅繘瀹炶返鎴栬В鍐抽棶棰橈紝閭d箞琛屽姩鐮旂┒娉曞彲鑳芥槸涓涓鍚堥傜殑閫夋嫨銆

2銆佺爺絀跺硅薄鍜岀幆澧冿細鐮旂┒瀵硅薄鍜岀幆澧冧篃浼氬獎鍝嶈屽姩鐮旂┒鏂規硶鐨勯夋嫨銆備緥濡傦紝濡傛灉鐮旂┒瀵硅薄鏄瀛︾敓鎴栨暀鑲叉満鏋勶紝閭d箞鍙備笌鎬ц傚療娉曟垨璋冩煡鐮旂┒娉曞彲鑳芥洿鍔犻傜敤銆傛ゅ栵紝闇瑕佽冭檻鐮旂┒鐜澧冪殑瀹為檯鎯呭喌錛屽傚彲琛屾с佽祫婧愬拰鏃墮棿絳夈

3銆佺爺絀墮棶棰樼殑鎬ц川錛氱爺絀墮棶棰樼殑鎬ц川涔熸槸閫夋嫨琛屽姩鐮旂┒鏂規硶鐨勯噸瑕佽冭檻鍥犵礌銆備緥濡傦紝濡傛灉鐮旂┒闂棰樻槸涓涓澶嶆潅鐨勩佸疄璺墊у己鐨勯棶棰橈紝閭d箞鍙鑳介渶瑕侀噰鐢ㄥ氱嶆柟娉曞拰鎶鏈榪涜岀患鍚堢爺絀躲

Ⅳ 什麼是教育行動研究結合實例談談運用行動研究反思教學的過程。

網上直接搜索 結合實例談談運用行動研究反思教學的過程。

一、涵義
行動研究就是實踐者為了改進工作質量,將研究者和實踐者、研究過程與實踐過程結合起來,在現實情境中通過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活動。
二、基本特徵
1、為行動而研究; 2、在行動中研究; 3、由行動者研究
編輯本段二、教育行動研究的內涵
教育行動研究是在實際情景中,由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共同合作,針對實際問題提出改進計劃,通過在實踐中實施、驗證、修正而得到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
主要特點
1、實踐導向 2、協同研究 3、反省思考
編輯本段三、教育行動研究的意義
(1)有利於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2)有利於促進教育研究模式的變革,推動教育科學的發展; (3)有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4)有利於提高教師自我意識,增強教師職業的樂趣與尊嚴。
編輯本段四、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
作為行動研究的一個完整單元來講,無論哪一種對行動研究過程的理解, ,「問題」、「計劃」、「行動」、「反思」四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一、問題
「問題」階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確問題與分析問題兩個方面的事情。 (一)明確問題 1.明確問題的方式 (1)教育實踐中面臨的問題。 (2)理論學習受到的啟發。 (3)他人成功經驗的啟示。 (4)通過社會調查發現問題。 2.確定問題的原則 (1)實踐性。 (2)可行性。 (3)科學性。 (二)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是對被確定為研究課題的向題,用自我追問的方式從不同層面、不同方面進行把握,要盡可能地明確這個問題的種類、范圍、性質、形成過程及可能影響,使要研究的課題變得更具體、更清晰。
二、計劃
計劃就是擬研究問題的可能策略。 總體的計劃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 (一)計劃的內容 1.計劃實施後預期達到的研究目的; 2.行動的步驟與時間的安排; 3.行動研究涉及的人 ; 4.准備將要使用的問卷或其他收集數據的工具 ; 5.對課程實施改變的因素以及如何觀察或監控這些因素; 6.如何實施已修改的策略 (二)計劃的要求 1.計劃要具有可行性 ; 2.計劃要明確具體; 3.計劃要具有靈活性
三、行動
行動環節是指行動者在獲得了關於背景和行動本身的信息,經過思考並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後,有目的、負責任、按計劃採取的步驟。把計劃付諸行動是行動研究的核心步驟。行動階段包括兩個方面:行動及對行動的考察。 (一)行動 這是教育行動研究最關鍵最核心的環節。行動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決實踐(行動)的問題,改善實踐(行動)的質量。行動是不斷調整的、靈活的、能動的,包含著行動者的認識和決策。 (二)考察 考察主要指對行動過程、結果、背景以及行動者特點的考察。 1.考察的方法 (1)觀察法 (2)訪談法。 (3)問卷法。(4)文獻分析法 (5)三角分析法。 (6)日誌法。 (7)個案描寫法。 2.考察的要求 在考察中,要注意按計劃,但不滿足於先定的構想,也不要過多地受到執行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的困難的干擾,隨時注意觀察、改善和解決問題的變化情況,及時記錄各種新 情況、新問題和新感想。如果遇到問題,也要隨時做到具體分析。
四、反思
反思是對行動過程及行動結果的思考。 (一)評價 評價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評價,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釋,找出 計劃與結果的不了致性,從而形成基本設想,總結計劃和下一步行動計劃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斷和構想。 (二)總結 主要工作是整理和描述,即在評價的基礎上對觀察到的、感受到的與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有關的各種現象加以歸納整理,描述出研究的循環過程與結果。 總之,教師的整個教育行動研究過程是不斷通過教師的實踐、反思、調整,直到使教育教學活動有新的改進。因此,教育行動研究是一個開放的循環的過程,是一個從不會間斷的過程。
編輯本段五、教育研究的途徑
一、問題研究
根據問題研究的水平,問題研究有三種: (一)直覺型問題研究 (二)探索型問題研究 (三)理論型問題研究
二、合作研究
根據合作的形式,合作研究的模式有如下三種: (一)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合作研究 (二)校內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 (三)協作型的合作研究
三、敘事研究
按照教師參與和改進的程度,敘事研究可以分為三類: (一)經驗敘事 (二)反思敘事 (三)自傳敘事
四、反思研究
根據教學的過程,反思研究有三種模式: (一)教學前反思 (二)教學中反思 (三)教學後反思

Ⅵ 什麼是行動研究為什麼要進行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怎麼進行

行動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動對組織系統的影響為主要對象的研究活動。實驗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方法。1946年由勒溫正式定名。包括診斷性研究、參與性研究與實驗性研究三種方式。前者側重於對行動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項行動在實踐中運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

行動研究的意義:以科學的方法研究自己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學校教育實際工作者,包括教師和行政人員。其研究的目的在於此時此地的應用,而不是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對這兩類不同性質的活動,西方社會科學工作者分別以「研究」和「行動」概念來表述。

進行行動研究可根據三個階段進行:

調研判斷:起始於行動計劃的每一個階段,主要為下一步行動奠定基礎,或是矯正行動計劃。研究的目的是衡量每階段目標達到的程度。

反饋研究:將調查或研究的結果向被試反饋,並與他們共同解釋結果的過程。勒溫1945年在團體動力研究中心以及R.利克特等50年代以來在密歇根大學所做的研究都表明,情況調研判斷和反饋研究都可由研究人員的「行動」對組織變革發生影響。

自我參與:被試在得知結果之後不但參與對結果的解釋,而且自己訂立改革方案,並在實踐中實施。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應用調查結果,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作為一種激勵方式,提高被試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6)把握課程行動研究的理念及其方法擴展閱讀

行動研究的特點:

1 、研究目的: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

2 、研究主體:教師。強調做學者型、科研型教師。

3 、研究方式:強調教師與專家相結合。開展群體合作、協同攻關、共同研究。

4 、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一步步研究、一點點攻克、最終解決問題。

5 、研究方法: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

6 、價值評估:重在行動。重在效率。

7 、研究特點:幾個人或幾個部門合作。從各方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與實際行動、多方合作、全面解決等特點。

8 、研究性質:屬於應用研究。強調自我反思。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集各種研究方法於一體。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典型就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

閱讀全文

與把握課程行動研究的理念及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增長陽根的小方法 瀏覽:559
常用於理科的方法 瀏覽:502
怎麼查詢個稅繳納方法 瀏覽:278
大蒜油使用方法 瀏覽:709
粗心病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137
2021年治療白斑特效方法 瀏覽:97
快速引導消費者的方法 瀏覽:401
膽毒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567
無心插柳的訓練方法 瀏覽:594
牆固正確的使用方法 瀏覽:363
男人偏頭痛治療方法 瀏覽:765
連根式盆景製作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39
不孕症臨床檢查的常用方法 瀏覽:937
鮮蘑菇有哪些加工方法 瀏覽:8
膽囊息肉最好治療方法 瀏覽:857
視頻原創設置方法 瀏覽:590
主成分析方法哪個最好 瀏覽:306
幼兒園身高體重正常測量方法 瀏覽:501
80天增肌訓練方法 瀏覽:926
寶寶咳嗽有痰不好有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