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浸入式教學的浸入式外語教學
這個轉變主要依據四個原理:第一,學校的各類學科課程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提供了自然的基礎和環境,為兒童提供了用第二語言進行(求知、感情和態度等方面的)交流機會。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兒童能夠有效地學習第二語言。第二,重要而有趣的學科內容能使兒童產生掌握第二語言和運用第二語言進行交際的動機。第三,兒童母語(第一語言)習得的本身就是語言與認知內容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認知與人際能力伴隨語言一起發展。兒童第二語言的學習也是同樣,它是兒童認知和人際能力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第四,語言正規的和功能的特徵隨情景不同而變化。語言與學科內容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兒童使用第二語言提供了廣闊而豐富的語言環境。
在西方正規教育的歷史中,有許多以第二語言做為教學語言的史實。例如,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一千餘年中,拉丁語仍舊是歐洲教會學校與世俗學校的教學語言。古典阿拉伯語至今仍在穆斯林國家的教學中廣為使用。西方每一個殖民地宗主國都把自己的語言強加給殖民地國家。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今天仍在不少原殖民地國家的學校中作為教學語言而廣泛使用。但是,這些以第二語言為媒介的教學實踐是強迫性的,是政治或宗教因素強加和影響的結果。
相對而言,加拿大的浸入式教育則是語言本身的選擇,與多元文化相聯系。浸入式教學的目的是:有效地學習母語和第二語言;有效地通過第二語言掌握學科知識;並通過第二語言的學習增進對他文化的理解和鑒賞。總之,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是主動的、自願的選擇,是以現代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為依據,具有自己獨特的教學原理與方法的、嶄新的第二語言教學模式。從世界范圍來看,在近30年中,最有成效、最有意義的第二語言教學改革當數浸入式教學模式,它是加拿大的創舉,是加拿大對世界教育改革的貢獻。
2.加拿大法語浸入式教學模式的產生引起了第二語言教學的巨大變革
語言問題過去一直是加拿大一個十分敏感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由於語言上的障礙而產生的法裔和英裔加拿大人及社團間的隔閡,導致了社會的不安定。直至加拿大議會通過了「官方語言法」,規定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這一問題才得到積極的解決。然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引起了單語加拿大人的就業危機。
早在60年代中期,魁北克省的英裔加拿大人已經開始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的就業和生存要求高水平的法語(法語是該省大多數人口的母語,也是該省的官方語言)。但該省的某高加拿大人幾乎不懂法語。雖然他們中有許多都曾在學校學過法語,但是由於課時很少,而且主要是教授語法和進行記誦訓練,使他們不具備用法語進行交流和工作的能力,從而失去了許多就業機會。所以,能否流利地掌握第二語言已直接關繫到加拿大人的生存與發展。但在當時,如何使加拿大人有效地掌握第二語言則是個大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該省蒙特利爾郊區的聖·蘭伯特學區的家長們聯合起來,向該教育當局進行請願,強烈要求改進作為第二語言的法語教學。這些家長研讀了大量的有關雙語教育的資料,請教了大學的教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等領域的專家,得到了漢語教育學、神經生理學、心理語言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有關理論支持。在此基礎上,他們向聖·蘭伯特教育局提交了一個很激進的法語教育方案,這個方案相對於傳統的加拿大第二語言教學模式可以說是巨大的挑戰和革命:從兒童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起,就對母語是英語的兒童全部用法語進行教學,所有的在園生活與學習活動均使用法語。這樣,兒童在學校里先學第二語言(法語),到小學二年級時才開始有作為母語的英語語文課程,其它部分學科課程到小學高年級時才用母語進行教學。到六年級時,基本上是一半課程用英語教授,一半課程用法語教授。聖·蘭伯特教育當局迫於家長團體的壓力,接受了這個方案。1965年9月,舉世聞名的創舉開始了。聖·蘭伯特的家長們把這種創新性的第二語言教育方案稱作浸入式。
聖·蘭伯特的法語浸入式實驗一直進行到學生高中畢業,至70年代末時,已經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了全國范圍的轟動。當魁北克省的法語浸入式教學實驗在媒體和學術刊物上介紹後,法語浸入式就開始向全國傳播。1977年,加拿大成立了「加拿大家長推動法語學習協會」(Canadian Parents for French,簡稱CPF)。這個協會由來自全加拿大的12000多名家長組成,在全國設有150多個分會,為法語浸入式教學模式的傳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聖·蘭伯特學校的早期全浸入式法語教學作為最典型的模式得到了廣泛的宣傳。與此同時,其它浸入式的變異形式也開始實踐,例如早期半浸入式、中期浸人式和晚期浸人式。在早期半浸入式模式中,自小學一年級起,兒童在校的一半時間用英語進行教學,另一半時間用法語進行教學。中期浸人式從小學四五年級開始,而晚期浸入式從小學六年級或初中一年級才開始。在中、晚期浸入式之前,法語只能作為外語課程。
根據加拿大1996年的統計(Statistics Canada,Census of Canada,1996),17%的加拿大人,即480萬加拿大人能講英語和法語,比1951年提高了12%。絕大多數的雙語人集中在安大略、魁北克、大不列顛哥倫比亞、以及新布魯斯威克等省。但近些年來,各省的雙語人數都在增長。加拿大的雙語少年(15~19歲)佔少年總數的24.4%,在有的省份已高達礎%以上。現在加拿大每年都有大約30多萬在校生接受第二語言浸入式教育。
卡明斯(Cummins,1991)估計,對加拿大浸入式教育進行的專門研究已達上千項,幾乎每一個新的浸入式項目都有自己的研究,因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知道他們的浸入式教學是否通過以第二語言為教學語言使學生學到了第二語言;是否通過正在學習和掌握中的第二語言來學習和掌握了學科知識;以及是否使學生的母語得到了良好的維持和發展。
各類浸入式實驗的成功推動了加拿大浸入式教學模式的發展。研究和評估的結果一致表明:通過浸入式教學,學生所獲得的第二語言能力、母語能力,以及學科課程的成績,都明顯高於其他外語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浸入式兒童具有較強的文化敏感性,對他文化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認識,有利於加強英奇和法裔加拿大人之間的交往、相互理解與尊重。此外,由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建立第二語言符號系統,而且還要在兩種語言符號系統之間進行頻繁而迅速的語言轉換,接受浸入式教學的學生的思維敏捷性、理解力和判斷力都明顯優於單語兒童。
浸入式這一獨特的第二語言教學模式以它顯著的成效為加拿大中小學生進人高等學校繼續深造,以及未來從事雙語工作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使他們成為對國家十分有用的雙語人才。法語浸入式教學模式近二十年來在加拿大不僅以其多種形式廣泛推廣,而且還應用到多種第二語言的教學中,例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日語、俄語等。近幾年來在加拿大溫哥華還開始了漢語浸入式教學。80年代以來,除了幼兒園和中小學之外,第二語言侵入式教學模式也在向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機構傳播。握太華大學所有的專業課程都為學生提供法語和英語的浸入式教學,並要求已通過第二語言水平測試的學生每學期修習1~2門侵入式教學的專業課程,同時在心理學公共課上進行了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的嘗試。法語浸入式教學創舉不但在加拿大中小學引起了一場以法語為第二語言教育的巨大變革,而且對整個加拿大教育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和影響,被認為是加拿大教育改革的最具有突破性的成就。
近十多年來,加拿大的法語浸入式教育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效仿的榜樣。例如,芬蘭的第二語言浸入式教育受益於加拿大在這個領域的開拓性成果。芬蘭是個雙語國家,有94%的人口講芬蘭語,6%的人口講瑞典語。十年前,一名芬蘭學者帶領一組研究人員專程來到加拿大研究法語浸入式教育。回國後發展了芬蘭的浸入式教育,現在已有4000名學生正在浸入式教學中學習第二語言。加拿大的法語浸入式教學模式也先後被許多國家所借鑒。例如,匈牙利進行了英語浸入式實驗,澳大利亞進行了法語、日語、漢語,以及印尼語的浸人式教學。美自近年來開始對朝鮮語、俄語和日語進行侵入式教學。根據1997年「應用語言學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的調查,美國31個州的243所學校在對9種不同的語言進行全浸入、半浸入,以及雙向浸入式的教學。此外,荷蘭、新加坡、南非等國也都進行了不同類型的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的嘗試。近幾十年來,加拿大對第二語言浸入式的理論探討和教學實踐,使這個國家走在了世界雙語教育研究的前列,浸入式教學也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第二語言教學成功的典範。
3.我國的英語教學面臨著嚴峻的壓力和挑戰英語是國際社會及許多國家通用的語言,是我國成人及在校生學習的第一外語。英語是使我們能夠吸收和傳播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工具,是使我們與國際上各個領域的最新發展接軌的語言媒介,也是使我0僧人信息高速公路的橋梁。
當今中國,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掌握一門外語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絕大多數受教育者自身的必然要求和願望。對於國家來說,為了使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為了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教育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所以,在全民中普及英語,培養更多的雙語人才已成為一項戰略任務。對於個人來說,使用第二語言學習、生活和工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需要、更為迫切。像計算機一樣,英語已經或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生活與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近年來,學習英語的熱潮不斷掀起,並出現了低齡化的趨勢。90年代以來,小學和幼兒園紛紛開設英語課程,各種兒童英語教材到處可見。
這種狀況使我國的中小助外語教學既面臨著改革與發展的機遇,也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雖然我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正規英語教育的歷史,目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效果在不斷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與考試也在不斷改革。但是,我國英語教學的總體水平卻不能令人滿意,存在「費事較多、收效較低」的普遍問題,突出表現在絕大多數學生缺乏英語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難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特別值得深思的是,在兒童英語教學上,一直沒有摸索出一條既能適應兒童身心發展、又能使兒童輕松愉快地學習和掌握第二語言的途徑。為此,主管教育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發出了關於外語教學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他特別強調:「在開放條件下,外語尤其重要……應研究如何用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普及英語,不斷改進及創新適合中國人特點的英語教學方法。」(199年10月28日《中國教育報》第一版)。近年來,教育部基礎司鼓勵和支持積極開展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鼓勵大膽探索,努力實踐,以解決我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問題,從而使我國基礎外語教育更好地適應「三個面向」和國家發展的需要。
新的形勢向我國教育界提出一個挑戰:怎樣滿足全民對英語的需求?如何從兒童抓起、培養更多的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雙語人才?這是一個時代性的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拿大舉世矚目的法語浸入式教學創舉為我們這個時代性的課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在這樣的挑戰和機遇下,1997年6月值「中加教育合作項目雙語研究研討會」在西安召開之際,我們與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學者共同切磋、反復商議,成立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驗課題組」,制定了實驗方案,於1997年9月在中國西部的土地上開始了英語浸入式教學模式的嘗試,借鑒加拿大法語浸入式教學成功的理論和實踐,在西安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八所幼兒園和五所小學開始了早期英語半浸入式教學實驗。該實驗的目的是探討我國兒童學習和掌握外語的最佳途徑,有效地解決我國雙語人才培養的途徑和質量問題。我們希望這個實驗研究在兒童早期第二語言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方面能夠取得較大的突破,為改革我國傳統外語教育提供參照。
4.英語浸入式教學為我國雙語入才早期培養開辟了一條卓有成效的途徑「中加教育合作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驗課題組」所進行的早期英語半沒入式教學實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理論依據:第一,兒童具有學習第H語言的優勢。幾乎所有兒童在6歲或7歲前,每天都會習得第一語言的一些基本交流技能。這種習得,是毫不費力的,也不需要進行系統的指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語言的敏感性會逐漸削弱,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學習都會變得困難。早期浸入式能夠藉助兒童特有的認知能力來掌握語言,從而使第二語言的學習更為容易。第二,兒童掌握第二語言的最佳途徑是習得。浸入式是語言習得理論的創造性體現,是語言輸入學說和語言假設學說的結合。習得是一種自然的學習方式,它是一種覺察不到的學習過程。像小孩習得母語一樣,學習者在有意義的交際中,通過對語言的理解和語言的使用,自然獲得運用語言的能力。浸入式教學正是抓住了兒童對語言天生的敏感,指導性地挖掘和發揮兒童語言潛能,從而使兒童以事半功倍的效率掌握第二語言。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堅持先進的教學方法與正確的教育觀念相結合,以兒童為主體,從興趣入手,以活動為主,擯棄了傳統的灌輸和被動記憶方式,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該項實驗研究雖然是八年工程(從幼兒園中班至小學六年級,即從4歲到12歲),但在這兩年多的實驗過程中,已經看到了明顯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英語浸入式教學使兒童以驚人的速度輕松愉快地發展第二語言。
由於採用浸入式教學,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始終貫穿於各類學科活動之中,兒童接觸英語的機會大大增多,極大地促進了兒童對英語的習得。浸入式英語教學注重創設和豐富語言環境,這種教學方式使實驗班兒童每周約15個學時處於英語環境之中,每天至少接觸英語詞彙300~500個,英語句型20~40個。兒童在這種D環境中有意無意地進行語言習得,實驗班兒童通過英語環境及其l活動所習得的比教師正式教會的詞語要多5~6倍。在實驗開始的第一個月,兒童是在猜教師說什麼,第二個月就開始模仿老師E的發音和句子,第三個月已不滿足聽說單詞,對完整句和連貫的交流用語的需求增加,交流的願望日益強烈,在課堂上經常用英語做出積極的反應。實驗一年多以後,實驗班兒童的積極英語詞彙達400多個,消極詞彙600多個,共計1000多個;這些英語詞彙幾乎涉及了兒童日常活動所接觸的所有方面,包括認識自身和周圍的人,認識周圍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如顏色、形狀、動物、花草樹木、日5月星辰、四季、方位、飲食、起居生活等。中期評估結果表明:實驗班兒童的英語能力要明顯高於對照班兒童,在音素定位和韻腳測驗中均有顯著差異(P<0.028,P<0.03)。浸入式教學完全拋開了母語,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均用英語進行,使兒童減少了對母語的依賴,直接用英語去反應,從而使英語學習與應用的過程緊密聯系,促進了兒童英語思維能力的形成。陝西師大附小的英語老師做了一個小實驗,把同一個英語故事講給一年級實驗班的兒童和五年級的學生聽,結果,實驗班的學生直接聽懂了故事大意,而五年級的學生要等老師翻譯後才能明白。
(2)英語浸入式教學沒有使兒童的母語學習和學科知識的掌握受到影響。
由於兒童在極其不熟悉的語言環境中接受多種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採用各種各樣的輔助教學形式,如實物、圖片、幻燈、投影、電視錄像等。同時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活動教學,並配合以表情、動作、體態語言等。總之,兒童在教學中被豐富有趣的教學形式和內容所吸引,參與活動的熱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學習過程就會成為兒童積極主動發現知識的過程,因此,英語浸入式教學並沒有影響兒童的漢語學習和學科知識的掌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有所促進。從小學學期考評來看,大多數實驗班的語文、數學平均成績名列全年級第一,美術、音樂、體育等各項技能發展良好。從實驗幼兒園期末對兒童進行的綜合考評的結果來看,實驗班兒童的母語語言能力。動作能力、生活能力、基本知識、行為習慣、探索和表現能力等各項指標均高於其它同齡兒童。
(3)英語浸入式教學促進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與加拿大在浸入式條件下學習第二語言的兒童一樣,實驗班的兒童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逐步建立第二語言符號系統,而且還要在兩種符號系統之間行頻繁而迅速的語言轉換,兩種語言信息系統的反復交替刺激有利於兒童的智力發展。同時,浸入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觀念,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方式,積極啟發和誘導學生探索知識,這些要求的實施也使兒童的智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在後測中,與對照班相比,測查人員普遍感到實驗班兒童反應快,思維敏捷,理解力強,聰明,富有創造性。英語浸入式教學所依據的語言習得原理,要求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死記硬背和單向傳遞方式,變「教師中心」為「兒童中心」,要求兒童在學習活動中積極投入,主動參與,要求學習過程本身能夠使兒童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內在的動機。這樣,在浸入式教學中,學習的主體與第二語言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就具有了重要的發展含義,除了智力發展之外,對個性的發展也尤為重要。我們發現,實驗班的兒童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大膽,個性發展良好,判斷能力,動手、動腦能力都遠遠超過對照班。我們在一工廠幼兒園還發現,實驗班兒童的平均身高和體重都明顯高於對照班。這說明,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不僅兒童的智力得到了開發,個性得到了發展,而且身體也得到了健康成長。
目前,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驗仍在進展之中,實驗的范圍不斷有地域性的擴大。我們預言,將會有一個令人欣喜的結果呈現給社會,為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的模式。我們欣慰,這一教學實驗已經得到了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的關注和支持(此研究已被正式列入「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1999年度專項任務項目」、「教育部聘請外國專家重點項目」)。我們希望,這一比較教育微觀研究的碩果和中家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能為豐富我國外語教育研究、促進外語教學改革,以及更多更好地進行雙語人才早期培養做出應有的貢獻。 摘自《中外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研究》主編:強
⑵ 什麼是語文教學
真正的語文教學就是把「培養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作為根本任務的課堂;真正的語文教學就是緊扣文本、穩扎穩打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教學。
換言之,也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返樸歸真,自然天成,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它本應是少急切多從容的,是少外表多內涵的。
語文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⑶ 求一篇人教版(老版)小學語文課文,大概講述的是一個國家被侵略了,然後學生們上最後一節課的。
圓明園的毀滅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精讀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真是一個悲劇,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闡明了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與文章的結尾提到的「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首尾呼應,作者的痛惜、憤怒之情躍然紙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詳盡地介紹了圓明園的布局、建築風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貴,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觀。最後一個自然段用精練、准確的語言介紹了圓明園毀滅的經過。文章前後內容緊密聯系,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像,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輝煌景觀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文章的題目為《圓明園的毀滅》,而大量篇幅卻是描繪昔日的輝煌,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學的又一難點。
選編本課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像結合起來,把搜集與整理、運用資料結合起來,再現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民族使命感,激發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2.詞句解析。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計算的意思。「不可估量」是說圓明園的毀滅損失巨大,無法計算。
眾星拱月:圓明園的主園有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除三園外,還有許多小園。「拱」,環繞。「眾星拱月」,無數星星環繞著月亮,比喻許多東西圍繞著一個中心。「許多小園……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圓明園周圍」描繪出了圓明園的總體格局。
金碧輝煌:形容建築物異常華麗,光彩奪目。
玲瓏剔透:「玲瓏」,精緻靈巧;「剔透」,剔除多餘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瓏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瓏,精緻奇妙。
西洋景觀:「西洋」,泛指歐、美各國。在長春園內,有一個景點叫「西洋樓」。這是一座西式宮殿建築,石柱的柱頭柱身皆仿羅馬式,庭院中的松柏灌木模擬歐洲幾何圖案修剪,圍牆和道路鋪裝以及石雕陳設等也都是西洋式。文中「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一句所說的「西洋景觀」指的就是「西洋樓」。這座西式宮殿建築,佔地面積達100多畝。
二、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估量、損失、殿堂、銷毀、瑰寶、灰燼、舉世聞名、眾星拱月、玲瓏剔透、亭台樓閣、詩情畫意、天南海北、奇珍異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和毀滅的經過,激發熱愛祖國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學習與運用搜索、整理資料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本文對圓明園當年輝煌景觀的介紹語言簡潔,內涵豐富。因為當年的景觀都已不復存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展開想像,使學生對當年圓明園輝煌景觀有個大致的了解。可以憑借插圖,也可以課前布置學生通過搜集有關圓明園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使學生對圓明園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師還可緊扣語言文字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相關鏈接中的內容可供參考。文後的「選作題」可在學完課文後布置,再結合「展示台」交流展示。如果有條件,可以觀看電影《火燒圓明園》。
2.介紹「圓明園輝煌的過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探究要有個主題,可找出文章中三個高度評價圓明園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句子——「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抓住關鍵詞語「舉世聞名、博物館、藝術館、瑰寶、精華」引導學生討論:「為什麼人們給圓明園這么高的評價?」在討論中明確作者是從眾星拱月的布局、風格各異的建築、收藏文物的珍貴這三個方面,來再現圓明園輝煌的過去的。
教學第二自然段,可出示圓明園的平面圖,用不同的顏色標示出三園及周圍的小園,弄清三園的大概方位及小園的分布情況,進而理解「眾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第三自然段的「中外風景名勝」「幻想的境界」概括說明了圓明園的建築及景觀。教學時要讓學生明白園內的景觀分為哪幾類,可用填空、引讀的方法幫助學生概括,從而體會圓明園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的含義。圓明園的瑰麗畢竟已成為過去,單憑讀文要學生在腦海里形成生動的形象是比較困難的,教學時可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這樣既有助於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有針對性地運用資料理解重點、難點的能力。有條件的班級亦可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引導他們把最感興趣的景觀想像具體,並說一說。如,「我彷彿來到了風光秀麗的田野山鄉,看到了稻浪滾滾,聽到了潺潺流水聲,聞到了稻花飄香……」文中提到的景點,要注意喚起學生的學習經歷與生活體驗,如,有的景觀在過去的學習或搜集資料中有所了解,也許有的學生親自游覽過,這都是可以利用的課堂教學資源,要注意發掘,從而促進學生的感悟、理解。
3.教學「毀滅」這一自然段,要利用好課後思考題。可採用換詞、刪詞法,如,把「闖進」換成「進入」,把「凡是、統統、實在、任意、連」等詞語刪去,通過朗讀、比較、討論,體會這些詞語的表達效果,有條件的可播放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段,直觀感受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也可在讀文的基礎上,組織說話練習:「假如此時你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最想說些什麼?」進而組織討論:課文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為什麼用較大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感悟本文的寫作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果學生提出為什麼圓明園會被侵略者燒毀,可適機滲透近現代史教育,讓學生了解當時清政府的腐敗、落後和無能,進一步布置學生搜集文字或圖片資料,了解中國所蒙受的恥辱,了解當今祖國的強大,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可把本文的學習與習作中寫讀後感的要求結合起來,習作內容及早知曉,範文及早閱讀,把課文感悟與習作準備聯系起來。
4.這篇課文文字優美,字里行間飽含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情激情,以讀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實激情,特別是要重視以讀激情。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讀時應體現欣賞、贊美、自豪之情,語氣自然、從容,語速宜緩,娓娓道來,通過品讀、引讀、想像讀,把學生帶入一百多年前的圓明園之中。最後一個自然段情感起了變化,帶著歷史的悲憤,朗讀時應體現痛惜、仇恨之情,聲調可提高,「闖進、統統、凡是、任意」等關鍵詞要讀重音。
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要在感悟、熟讀的基礎上進行,並講求一定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讀法,邊背邊想像;第四自然段抓住「總—分—總」段式特點進行背誦。
5.本課有14個生字要求會寫。要注意「統」的右邊與「流」的右邊不一樣,不要多寫一豎,可採用形近字比較的方法加以辨析。要指導寫好「剔」、「瑤」、「侵」、「瑰」等字形較復雜的生字。
四、教學案例
課堂實錄片段一:
自主閱讀,交流初讀感受
師:聽說課前大家已經看過兩遍課文了,有看三遍的嗎?
生:我。(三五個學生舉手)
師:好,請放下手。有超過他們的嗎?(一生舉手回答說「四遍」)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兩遍就不錯了,看四遍更不得了。這叫自覺地學習。請同學們把右手抬起來,咱們一起寫課題好不好?(邊板書邊指導。學生書空)圓,寫得瀟灑一點;的,上齊下不齊;毀,注意筆順;滅,上面一橫長一點。請大家讀一讀。(生齊讀課題)
師:大家打開書本把課文讀一遍。讀書要學會做記號,留下你思考的痕跡。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感受特別深的地方,還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記號。(教師巡視)我發現大多數同學把第三段畫下來了,我知道你們為什麼畫這一段。(繼續巡視)對,加上批註,為什麼畫這一段,寫一寫你的理解和體會,這才叫會讀書。
師:默讀完的同學請朗讀課文,要讀得正確流利,能讀出自己的感受更好。自己試一試。(教師巡迴指導)
師:把書放下。讀了兩遍課文,我發現每位同學臉上的表情與剛上課時完全不一樣了,你們把讀了這篇課文的感情統統寫在自己的臉上了。現在我問大家,你讀了這篇課文,心裡是什麼滋味?
生:我覺得英法聯軍是無恥的強盜!
生:我痛恨英法聯軍!
師:他讀出一個「英法聯軍無恥」,他讀出一個「痛恨」。
生:我覺得英法聯軍簡直毫無人性!
生:圓明園的毀滅是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我恨英法聯軍,也恨清政府。
生:對圓明園的毀滅我很難過,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
(選自《小學語文教師》增刊「於永正語文教育教學藝術」專輯)
課堂實錄片段二:
激發情感,走進學生精神生活
師:現在,讓我們假設一下歷史,回到一百多年前做一次小小的體驗。如果你是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一國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輔佐皇帝參與國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衛國家領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
面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行徑,你會怎麼做?請自己選擇一個角色靜靜想一想,一會兒請你實話實說。(學生講其中的一個角色的時候,老師緊緊圍繞這個角色進行討論,討論完了再講下一個角色。)
生:我是當時的皇帝,但我沒有兵權,我的兵權掌握在老佛爺慈禧的手中。我會號召所有的百姓團結起來,即使用長矛、弓箭,也能對付洋槍洋炮。只要團結,就有希望。
師:雖然你的皇權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於發動群眾——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會造圓明園,我會把所有的錢用作軍費。當英法聯軍入侵時,我會派出軍隊與他們戰斗。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會給皇帝建議,派人去留洋,學成歸來後製造自己的槍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會動員號召其他百姓團結起來與敵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會和他們血戰到底。即使我犧牲了,我的身體也要倒在圓明園里成為敵人的絆腳石!
師:給自己掌聲,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遺憾的是,歷史不能假設。請讀下面的幾個小資料(小黑板出示)——
生:圓明園是皇帝享用的。當圓明園被燒,咸豐皇帝無奈,只好帶著慈禧等倉皇逃跑了。
生:英法聯軍兩次洗劫圓明園。軍閥混戰時期,一些軍閥又進行洗劫,圓明園最後只剩幾塊殘垣斷壁。
師:當我們的思維視角停留在一個方面的時候,我們的思考就會停止。剛才的體驗只是讓我們正視一下歷史。讀了上面的小資料,現在,再讀「圓明園」這三個字的時候,難道你心中僅僅是自豪和憤怒嗎?
生:說不出來的滋味。
生:我悲憤!很難過。
師:我看到同學們的表情很復雜,正如剛才同學說的,心中的滋味復雜了。學習一篇課文,最重要的是打開思路、學會思考。
現在就要離開圓明園。那麼,請閉上眼睛,課前你眼前出現的是廢墟,是火焰,那麼,現在,你的心中,圓明園僅僅是廢墟、是火焰嗎?圓明園在你心中是什麼形象?
(學生思考後回答)
生:圓明園是我們的恥辱。
生:我認為是中國人民的警示牌……
師:圓明園的大火早已熄滅,可是我們思考的腳步不能停止。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為什麼會被幾千個強盜殺到京城?圓明園燒掉的究竟是什麼?毀滅的究竟是什麼?永遠也毀滅不了的是什麼?——也許,今天的學習只是給同學們打開了一扇小小的門,希望大家從這扇門出發,主動搜集與整理文字或圖片資料,了解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懷著更多的思考走向未來的人生。
(選自《小學語文教師》2004年第11期竇桂梅「《圓明園
的毀滅》課堂教學實錄」,選入時有刪節)
五、相關鏈接
圓明園 位於北京西北郊。原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全園佔地5 200餘畝,方圓20多華里。全園建築總面積超過故宮。人們習慣上所稱的圓明園,實際上是圓明、長春、綺春(後改名「萬春」)三園的總稱,佔地甚廣。圓明園系一座水景園,水面佔全園面積一半以上。在山環水繞之中,分布著145處景觀,有些景觀的命名,直接以水為主題。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麴院風荷」,都來自於杭州的西湖十景。還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廬山的「西峰秀色」,仿獅子林的「疊石迷宮」,仿瞻園的「茹園」,仿孤山放鶴亭的「招鶴蹬」等等,匯集了天下勝景和名園精華。在圓明園的鼎盛時期,這里既是具有空前規模的皇家園林,又是清代皇帝發號施令、行使權力的統治中心。從康熙到咸豐,6個皇帝每年總有三四個月在此居住,並處理政務和進行各種政治活動。當年的大宮門兩旁,曾設置了內閣、六部、軍機處等中央政府部門的辦公處。在西北面的一片廢墟殘跡中,仍能尋找到幾組規模宏大的宮殿遺址。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舉行盛大宴會的「九洲清宴」、供奉歷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宮」和藏書樓「文源閣」等等。
在建築藝術上,圓明園還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長春園的北端,原建有一組園林化的歐洲式宮苑,其中有座「西洋樓」,由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外國專家設計,創建於清乾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築用料大量是精雕細刻的石材,主要景區裝置了多種形式的水池和機關噴泉。園路鋪飾、綠籬修剪,以及圍牆、石雕、銅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樓頂卻鋪上了中國特有的琉璃瓦,牆壁上鑲嵌著琉璃磚,同時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迭石技術和磚雕工藝。這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兼有東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築群。園內還收藏了極為豐富的舉國珍寶、稀世文物,堪稱是東方文化藝術寶庫。
圓明園被譽為「萬園之園」,藝術價值極高。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劫掠園中珍寶11天,並縱火焚毀三天三夜。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資修整,萬春園、福海、萬花陣(歐式迷宮)等逐步恢復,定名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拓展閱讀
虎門銷煙
1839年6月3日,天剛蒙蒙亮,廣州城就沸騰起來了。城門旁張貼著一張大布告,人們紛紛前來圍觀。有的人大聲宣讀著:「欽差大臣林則徐,遵皇上御旨,於6月3日在虎門灘將收繳的洋人鴉片當眾銷毀,沿海居民和在廣州的外國人,可前往觀瞻……」老年人邊聽邊點頭,笑盈盈地捋著胡須。青年人興奮地揮著拳頭,贊不絕口。頑皮的孩子們在人群里鑽來鑽去,高興地叫喊著:「燒洋鬼子的大煙了,快到虎門灘去看呀!」
成群結隊的百姓,穿著節日盛裝,敲鑼打鼓,起勁地舞著獅子和龍燈;孩子們用竹竿挑著一掛掛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聾。浩浩盪盪的人流,向虎門灘涌去。
前往虎門灘的群眾,經過英國洋館。那裡,過去英國人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館卻死一般寂靜,幾個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國商人,見人海如潮,喊聲震天,嚇得趕忙把頭縮了回去。
虎門離廣州城約有一百多里地,人們冒著6月的驕陽,經過長途跋涉,前來觀看。虎門海灘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門灘高處,挖了兩個15丈見方的銷煙池,池子前面有一個涵洞,直通大海,後面有一個水溝,往裡灌水。池子周圍搭了幾個高台,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等文武官員,在高台上監督銷煙。
銷煙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後把一包包海鹽倒入池內,再把煙土切成四瓣扔進水裡。等煙土泡透後,再把一擔擔生石灰倒進池子里。不一會兒,池子像開了鍋似的,黑色的鴉片在池子里翻來滾去,一團團白色煙霧從池子里往上蒸騰,彌漫了整個虎門灘。圍觀的群眾歡呼跳躍。在雷鳴般的歡呼聲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開了,銷毀的鴉片被咆哮的海水捲走了。
許多外國商人看到這驚天動地的場面,都非常震驚,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則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彎腰,表示敬畏。林則徐浩然正氣地對他們說:「現在你們都看到了,天朝嚴令禁煙。希望你們回去以後,轉告各國商人,從此要專做正當生意,千萬不要違犯天朝禁令。走私鴉片,自投羅網。」商人們洗耳恭聽,連聲稱是。
兩萬多箱鴉片,23天才全部銷毀。這一壯舉,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大滅了外國侵略者的威風。
⑷ 語文到底教什麼,語文到底怎麼教 吳忠豪
語文到底教什麼怎麼教
現代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教學形態就是教師帶著學生一篇一篇講讀課文。語文課的主要活動是閱讀課文,嚴格意義上說是聽教師分析講讀課文。然而,講讀課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指責,因此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講讀課文的有效性。其實發達國家母語課程並不採用「講讀課文」的方式,許多國家的母語課程是以學語言為主。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國家母語課程的主體是英語課、法語課,主要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運用以及訓練表達能力。當然,他們也開設閱讀課、文學課,但是閱讀課也不是講課文,而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據了解,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閱讀課就是讓學生到閱覽室里讀書。日本國語教材每學期只有3~4篇課文,國語課60%以上時間用於聽說、寫作和語言知識學習。觀照發達國家的語文課程,我們發現「講讀課文」其實不是語文教育唯一的形態,更不是最佳形態。因此,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應該跳出講讀課文的思維定式,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探索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高投入、低產出」的被動局面。
語文課應該用課文學語文
現在,語文課程的一大問題是混淆了「課文內容」和「教學內容」兩個不同的概念。什麼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就是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要素。語文教材中一篇篇課文給出的是「課文內容」,然而它們只是學習語文的例子。用這篇課文教學什麼語文知識,學習哪些方法,訓練何種語文技能,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自行選擇並確定。這就給語文老師帶來極大的困難,並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內容選擇的混亂。當下很多老師就是把課文內容誤當成語文教學內容,因此語文課上完,學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課文內容的痕跡,而不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痕跡。
其實,除了少量的古詩詞等流傳千古的經典篇目,語文課本中的絕大部分課文內容基本不屬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指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知識、方法和技能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替代的。
為什麼課文內容不等於語文教學內容?因為課文內容是可替代的。我們可以用這一篇課文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也可以換一篇課文來教。在課堂教學中將大量時間花費在文本內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這樣的語文往往就沒有語文味。上《月光曲》就討論月光曲是怎麼譜成的;上《鳥的天堂》就討論鳥的天堂有什麼特點,為什麼稱之為「鳥的天堂」;上《蝙蝠和雷達》就討論科學家是怎麼發現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系,等等。這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思品課、科學課,這樣的課怎麼會有語文味呢?
造成「課文內容」與「語文教學內容」混淆的原因,從語文課程內部分析,一是由於這門學科綜合性特點所致。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情感審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諸多任務。因此,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價值觀教育內容也是語文教學內容,教師須處理好這兩項任務的關系。二是語文教材沒有明確給定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憑經驗選擇。這使得部分教師直接將課文內容當成教學內容。從課程外部分析,是因為受到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語文課程片面強調思想道德教育任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放到了極不恰當的位置。其直接後果是異化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干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