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唱歌怎麼練習聲音
一位聲樂專家說過:由呼吸控制的歌聲才是聲樂,呼吸是歌唱的原動力。因此聲樂界有「誰懂得呼吸,誰就會唱歌」之說。其實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式不僅能讓你在KTV大顯身手,更能讓你鍛煉出平坦的腹部,豐滿的胸部。 用呼吸控制歌聲 底氣不足,音域不寬,都可以通過學習呼吸技巧來改善。歌唱時的呼吸與日常生活中說話的呼吸不大一樣。平時,人們交談時所需音量較小,氣息淺,不需要很大的力度,而且我們說話時連續用嗓時間長了,嗓音就容易疲勞、嘶啞,這種說話的呼吸若用於唱歌就顯得不能勝任了。 唱歌是為了抒發情感,是要唱給別人聽的。因而要求聲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變化,並要求根據歌曲的需要,或長、或短、或強、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輸送氣息。因此唱歌時的呼吸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規律和方法,是後天訓練出來的。 唱歌時的呼吸運動主要包括三個步驟。 1、吸氣: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氣,將氣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氣息時使下肋骨附近擴張起來,腹部方面,橫膈膜逐漸擴張,使腹部向前及左右兩側膨脹,小腹則要用力收縮,不擴張。背部要挺立,脊柱幾乎是不動的,但它的兩側卻是可以動的,而且也是必須向下和向左右擴張的,這時氣推向兩側與背後並貯在那裡,屏住呼吸然後再緩緩將氣吐出。 2、吐氣:唱歌用氣時,仍要保持吸氣狀態。這點很重要,就好比給自行車打足了氣,不能一下子放鬆了,這里還有一個保持呼吸的問題,要保持住氣息,就必須在唱的過程中永遠保持吸氣的狀態,控制住氣息徐徐吐出,要節省用氣,均勻地吐氣,這就是所謂氣息的對抗。在呼和吸的過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覺,整個身體表情都應該是積極放鬆的,緊張的部位就是橫膈膜、兩肋,兩肋就像是一隻充足的氣球一樣,我們要讓聲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讓氣球往上浮起來,也就是說要把氣息拉住,不能讓它提上來,這就牽涉到一個氣息支點的問題。 3、唱歌時要有氣息支持點:支持點也就是聲音要有一個立足的地方,這個立足點也就是以橫膈膜及下肋兩側做支持點,當我們咳嗽或笑的時候,可以直接感覺到它的支持作用。沒有經過呼吸訓練的人,唱歌時常常臉紅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聲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都是與氣息支持點沒有保持住有關。反之,我們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點的感覺,那麼,歌唱發聲時,便會感到聲音彷彿落在我們所控制的氣息上,也就是說聲音是由呼吸來支持了,這種聲音不但悅耳響亮,而且能強弱自如地做出各種變化來。 流行音樂演唱方法 從80年代開始,流行音樂、通俗歌曲滲透到中國以來,發展速度之快讓人應接不暇。但究竟什麼是流行音樂?什麼是通俗演唱?什麼是歐美通俗演唱?很難有人將它一一說清楚。 歐美通俗演唱方法,主要是已富有激情和即興的表演方式來體現。同時,承繼了嚴肅音樂一部分的發聲狀態。比如真假聲轉換,高音華彩部分、跳躍技巧,連續跨越八度音區的聲音展現。如果不具備相當純熟的演唱方法,根本無法完成有一定難度的作品。也可以說不能夠叫作歐美通俗唱法。當然,也不是歐洲人演唱中,都有技巧。在近年舉行的GRAMMY頒獎晚會上,獲得者經常是以清純、自然唱非的風格。那麼歐美通俗唱法也就是說有很多種類、風格各不相同。(在後面講座中,我們會詳細講解這一點)但在我們課堂所講的,還是贊賞科學的發聲方法,去演唱通俗作品。 歐美通俗演唱方法,還會經常採用啞音、吶喊、裝飾音、滑音、抽泣、假聲包括一些氣聲的特殊運用,來演繹歌曲的憂傷、悲泣、真摯、委婉、激情等等…… 利用肢體語言融合節奏的表現形式,運用混聲、和聲、不規則人聲,進行有聲或無伴奏伴唱,使一些並不復雜的旋律,變得富有色彩,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加上一些歌手創造出高度炫技性演唱形式,使通俗歌手能在舞台上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在表演藝術上達到較高的造詣。 學習歐美唱法,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基本功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是氣息。氣息的支點,一定先建立在後腰部分。然後再找小腹的力量。因為腰部需要你主動去做擴張或向下拉動,才會產生一個力。然而小腹與橫隔膜由於受到腰部支點向下拉的作用,自然會產生一種對抗。如果僅把支點放在前面,也就是小腹,那時腰部就很難起到控制氣息的作用。試想一下,是*前後腰腹的力量控制氣息更有效呢?還是只*小腹局部的力量更有效呢?它們之間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希望大家能清楚。 現在通俗教學門類繁多。如果不能掌握一個正確的呼吸方法,反而奠定了錯誤的氣息基礎。聲音就會失去你本該有的輝煌色彩,自然也更難達到歐美歌手那種對聲音有極強的控制能力,沒音色變化,包括力度的強弱。 還需贅述一點,氣息在腰腹控制下,當以最小的力量獲得最大的聲音。絕非諸多誤論所言,氣息的壓力越大越好。准確地講,真正意義上流動的氣息是一個巧勁,全然不只是力量。 練聲狀態 氣息是任何一種演唱發法的原動力,正確的呼吸方法決定了發聲的對錯。通俗歌手氣息的訓練,我在教學中一般採用歌唱性強的練習曲進行練聲。 把幾個簡單的母音,編成一首小曲,使學生在歌唱的狀態下練聲,或者選一首旋律很流暢的曲目,然後再選一首較輕快跳躍的曲目讓學生試唱,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樂句,使學生感覺它的歌唱性,在用這種感覺去練聲。這樣做很容易使學生保持全身心的投入,從而演唱狀態。也就是說,不要把發聲練習當做一個機械練習。否則將會給日後的歌唱造成一個聲音概念和狀態的錯覺。要用一種愉快的心情,一種感人的情緒去練習,才能有效地找到鬆弛自然的音色。 站立姿勢與演唱的關系 通俗歌曲演唱良好的站立姿勢很重要。不要錯誤的認為只有美聲、民族唱法講究姿勢。從人的生理機能與發聲狀態上講,哪一種唱法都是一樣的。 有的歌者, 後頸項不能與腰部保持在一個垂直面上,發聲通道就會被壓迫、堵塞。如駝著背發聲回使胸部擠壓,氣息無法通暢地在體內流動。翹下巴會造成頸部鬆弛,咽壁肌肉無力,給唱高音帶來困難。同時阻礙共鳴腔內聲音的發射,鼓小腹會造成氣息停 、下壓僵持,即破壞氣息的支持。 正確的站立姿勢應該是重心在前半個腳部分。只去考慮上胸部,不管腹部狀態,當然,不要僵硬。吸氣的支點一定要建立在腰部分,然後在去體會最後反拉力的作用。因為腰部需要你主動去擴張或向下拉力,才會產生一個力,然而小腹與橫隔膜由於受到腰部支點向下拉的作用,自然會產生一種對抗。如果僅把支點放在前面。也就是小腹。那時腰部就很難起到控制氣息的作用。試想一下,是*前後腰腹的力量控制氣息更有效。還是只*小腹局部的力量更有效呢?它們之間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 弱聲練習法 在一些新來的學生中,歌唱時會盲目追求音量。其實學生聽起來大的聲音,不一定是正確的。如果聲音在口腔內部是散的,位置就會比較低,缺少共鳴。這時,聲音在通過麥克風時,會發出尖銳不夠干凈的音色。尤其在進棚錄音時,歌手會感到很難駕馭自己的聲音。那麼,怎麼讓學生利用科學的發聲方法建立一個通暢有序的歌唱狀態呢? 首先,我認為用弱聲練習的方法,比較容易找到放鬆的感覺。任何一種唱法,只有鬆弛才會產生美感。在做這個練習時,最好用開口哼鳴的狀態。就是口腔張開不發音,用鼻子發音。沒有接受過訓練的學生,牙關部會很緊,每天需要做張嘴練習。用手按住下巴,練習向上伸張,不要用力過猛,傷及口腔關節,口腔不要能過橫,也不要過長。露出上齒,微露
『貳』 我唱歌總是跑調,而且是一點調子都找不到,怎麼才能改善呀
一.首先要聽准
關於這個問題,唱歌跑調90%的人群都有,拿到一首很喜歡的歌曲,很激動聽了兩三遍就開始唱了,喜歡玩唱吧全民K歌的就開始錄了,但是聽完自己聲音之後,那種新奇和激動又全部不見了,所以呢,別急著唱,先學會聽,這個「聽」不是囫圇吞棗的聽,而是慢慢的用心聽,之後可以跟著伴奏哼唱,等所有的音如何唱都有把握了再去演唱,這時你會神奇的發現音準提高了很多。
二.帶著伴奏唱
在進行演唱時,音樂(伴奏)和人聲要融為一體,伴奏的作用除了構造藝術背景,另一個就是幫助你找到音樂感覺來保持音準,所以千萬不要忽視伴奏的作用,養成一個良好的歌唱習慣。另外在進行伴奏唱歌的時候最好是帶上耳機或者是去錄音棚裡面唱歌,因為這樣會帶來更高的工作效率。
三.要氣沉丹田,沉住氣
氣息是聲樂中最重要的部分,發聲永遠都是建立在氣息的基礎之上,所以聲音的穩定,音準的穩定和我們氣息的平穩都是息息相關的,氣息不穩聲音自然不會穩,所以學會保持氣息的穩定也是保持音準的前提。
(2)立體感歌聲訓練方法擴展閱讀:
唱歌跑調造成原因:
據統計有10%的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調。最新一項研究證明這可能由於大腦迴路缺陷造成。
一種被稱為弓狀束的神經纖維鏈接大腦中知覺和運動區域,如果這條連接受損,就會導致不能准確控制音準,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的神經科學雜志上面。
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檢測大腦右顳和額葉間的聯系,發現弓狀束參與鏈接發音感知和發音控制。經過檢測的20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被查出不能准確發聲。在發聲不準的人中,弓狀束一般體積較小,纖維含量低。以最先進的方法在右半腦中都無法檢測出弓狀束分支存在,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弓狀束分支完全缺失或者變形。
『叄』 丹田發聲怎麼練
丹田發聲訓練方法:
1、先練放鬆全身,然後呼吸的時候嘗試吸氣的時候肺部擴充,呼氣的時候小腹收縮,如此循環熟練,每次唱歌的時候發音不要從嗓子裡面把氣壓出來,而是用小腹的力量吧腹部的氣體擠壓出來,這樣長期以往的訓練下去,就能夠做到正確的換氣。
2、丹田唱歌其實是發聲和"氣"的運用,當用丹田提勁發出的聲音會叫"厚"叫"飽",這是因為發聲源較深的因素。
3、美好的歌唱共鳴是歌唱者所共同追求的。要想獲得它,就需要全面了解人體共鳴的相互關系和作用,並付出艱辛的努力,通過刻苦的訓練才能得到它。
丹田共鳴發聲的原理:
聲音產生需要有振動體、媒介和聽聲音耳膜。當物體被打擊而產生振動時,促使媒介產生了波紋,叫音波。這種音波由媒介傳入人的耳膜成為聲音。一個發音體在振動發音時,它除了能發出一基音外,還能同時發出一些微小的泛音。
例如:a弦振動率是400,當它的微波傳到某一個每秒振動440次的物體時,這一物體受到振動的影響,才會引起共振,產生共鳴。
人體共鳴形成的過程是,從歌唱發聲到利用人體內很多可以產生共鳴的空間,使氣息沖擊聲帶而出現了基音。這個基音雖然很微弱,但是它一進入人體固有的共鳴空間之後,就產生了不同形式的聲波共振,於是出現優美、悅耳的歌聲來。
共鳴的使用能夠擴大音響效果,同時還可以美化聲音。我們應充分利用人體構造的共鳴腔,努力控制歌唱發聲,逐步訓練形成空間立體感的音響。歌唱發聲的共鳴效果對於歌唱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