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管理學中的幾種分析方法
其目的無非就是為了使論證更加嚴密,分析更加科學理性,結論和建議更加有指導意義。本文介紹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六種,分別為:1、對比分析法:將A公司和B公司進行對比、2、外部因素評價模型(EFE)分析、3、內部因素評價模型(IFE)分析、4、swot分析方法、5、三種競爭力分析方法、6、五種力量模型分析。 具體說來,對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簡單的方法,將一個管理混亂、運營機制有問題的公司和一個管理有序、運營良好的公司進行對比,觀察他們在組織結構上、資源配置上有什麼不同,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差別。在將這些差別和既定的管理理論相對照,便能發掘出這些差異背後所蘊含的管理學實質。企業管理中經常進行案例分析,將A和B公司進行對比,發現一些不同。各種現象的對比是千差萬別的,最重要的是透過現象分析背後的管理學實質。所以說,只有表面現象的對比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有理論分析。 外部因素評價模型(EFE)和內部因素評價模型(IFE)分析來源於戰略管理中的環境分析。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這里的環境是廣義的環境,不僅指外部環境,還指企業內部的環境。通常我們將企業的內部環境稱作企業的稟賦,可以看作是企業資源的初始值。公司戰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兩大因素決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內部可控因素。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合作夥伴(如銀行、投資商、供應商)、顧客(客戶)、公眾壓力集團(如新聞媒體、消費者協會、宗教團體)、競爭者,除此之外,社會文化、政治、法律、經濟、技術和自然等因素都將制約著公司的生存和發展。 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對公司來說是機會與威脅並存。公司如何趨利避險,在外部因素中發現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洞悉威脅、規避風險,對於公司來說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在瞬息萬變的動態市場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應(應變)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是否有創新變革的能力,決定著公司是否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公司的內部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技術、資金、人力資源和擁有的信息,除此之外,公司文化和公司精神又是公司戰略制定和戰略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個公司制定公司戰略必須與公司文化背景相聯。內部可控因素可以充分彰顯出公司的優勢與劣勢或弱點。從而知己知彼,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確定公司的戰略發展方向和目標,使目標、資源和戰略三者達到最佳匹配。公司通過對外部機會、風險以及內部優勢、劣勢的綜合加權分析(藉助外部因素評價矩陣[EFE]以及內部因素評價矩陣[IFE]),確立公司長期戰略發展目標,制定公司發展戰略。再將公司目標、資源與所制定的戰略相比較,找出並建立外部與內部重要因素相匹配的有效的備選戰略(藉助SWOT矩陣、SPACE矩陣、BCG矩陣、IE矩陣及大戰略矩陣),通過定量戰略計劃矩陣(QSPM)對若干備選戰略的吸引力總分數的比較,確定公司最有效、最可能成功的戰略。然後制定公司可量化的、具體的年度目標,圍繞著已確立的目標,合理的進行各項資源的配置(如人、財、物方面的配置和調度),並有效地實施戰略,最後是對已實施的戰略進行控制、反饋與評價。這是最後一項工作,也是極重要的工作。往往一些戰略的挫敗很大部分是在實施戰略的過程中,缺乏嚴格的控制機制和績效考核標准所導致的。充分與及時的反饋是有效戰略評價的基石,在快速而劇烈變化的環境中,公司的戰略經受著巨大的挑戰。通過戰略評價決策矩陣,可以清晰地了解公司現行戰略與實際的目標實現進程,公司現行戰略在變化的環境中的適應性,以及是否需要修正原有的戰略策略等問題。 所謂的三種競爭力分析指的是公司採取的競爭策略:差別化戰略、集中性策略、低成本策略。 差別化戰略是提供與眾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滿足顧客特殊的需求,形成競爭優勢的戰略。公司形成這種戰略主要是依靠產品和服務的特色,而不是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但是應該注意,差別化戰略不是講公司可以忽略成本,只是強調這時的戰略目標不是成本問題。公司採用這種戰略,可以很好的防禦行業中的五種競爭力量(後文有介紹),獲得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利潤。 如果公司所在的市場上購買這對價格很敏感,那麼奮力成為行業中總成本最低的供應上就是一個很有力的競爭途徑。其目的在於:業務的經營運作方式具有高度的成本有效性,獲取相對競爭對手的持久的成本優勢。低成本供應商戰略的戰略目標是獲取比競爭對手持久的成本優勢。低成本供應商戰略的戰略目標是獲取比競爭對手相對低的成本,而不是獲取絕對可能低的成本。在尋求低成本的領導地位時,公司的管理者必須認真的考慮哪些購買者認為是至關重要的特色和服務--一種產品如果過於簡便,沒有一點附加的特色,實際上就會削弱而不是加強產品的競爭力。而且,競爭對手能否復制或匹配公司獲得成本優勢的方式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成本優勢的價值取決於這種優勢的持久性。如果競爭對手發現模仿領導者的低成本方法相對來說並不難或者並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那麼,低成本的領導者的成本優勢就不會維持很長的時間,就不能產生有價值的優勢。 集中型戰略是指把經營戰略的重點放在一個特定的目標市場上,為特定的地區或特定的購買者集團提供特殊的產品或服務。集中型戰略與其他兩個基本的競爭戰略不同。成本領先戰略與差別化戰略面向全行業,在整個行業的范圍內進行活動。而集中型戰略則是圍繞一個特定的目標進行密集型的生產經營活動,要求能夠比競爭對手提供更為有效的服務。公司一旦選擇了目標市場,便可以通過產品差別化或成本領先的方法,形成集中型戰略。就是說,採用重點集中型的戰略的公司,基本上就是特殊的差別化或特殊的成本領先公司。由於這類公司的規模較小,採用集中型戰略的公司往往不能同時進行差別化和成本領先的方法。如果採用集中型戰略的公司要想實現成本領先,則可以在專用品或復雜產品上建立自己的成本優勢,這類產品難以進行標准化生產,也就不容易形成生產上的規模經濟效益,因此也難以具有經驗曲線的優勢。如果採用集中型戰略的公司要實現差別化,則可以運用所有差別化的方法去達到預期的目的,與差別化戰略不同的是,採用集中型戰略的公司是在特定的目標市場中與實行差別化戰略的公司進行競爭,而不在其他細分市場上與其競爭對手競爭。在這方面,重點集中的公司由於其市場面狹小,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場和顧客,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SWOT分析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隸屬於企業內部分析方法,即根據企業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礎。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著名的競爭戰略專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競爭理論從產業結構入手對一個企業「可能做的」方面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和說明,而能力學派管理學家則運用價值鏈解構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注重對公司的資源和能力的分析。SWOT分析,就是在綜合了前面兩者的基礎上,以資源學派學者為代表,將公司的內部分析(即20世紀80年代中期管理學界權威們所關注的 研究取向,以能力學派為代表)與產業競爭環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戰略研究所關注的中心主題,以安德魯斯與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結構化的平衡系統分析體系。 與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較,SWOT分析從一開始就具有顯著的結構化和系統性的特徵。就結構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現為構造SWOT結構矩陣,並對矩陣的不同區域賦予了不同分析意義;其次內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要理論基礎也強調從結構分析入手對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進行分析。另外,早在SWOT誕生之前的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有人提出過SWOT分析中涉及到的內部優勢、弱點,外部機會、威脅這些變化因素,但只是孤立地對它們加以分析。SWOT方法的重要貢獻就在於用系統的思想將這些似乎獨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來進行綜合分析,使得企業戰略計劃的制定更加科學全面。 SWOT方法自形成以來,廣泛應用於戰略研究與競爭分析,成為戰略管理和競爭情報的重要分析工具。分析直觀、使用簡單是它的重要優點。即使沒有精確的數據支持和更專業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但是,正是這種直觀和簡單,使得SWOT不可避免地帶有精度不夠的缺陷。例如SWOT分析採用定性方法,通過羅列S、W、O、T的各種表現,形成一種模糊的企業競爭地位描述。以此為依據作出的判斷,不免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臆斷。所以,在使用SWOT方法時要注意方法的局限性,在羅列作為判斷依據的事實時,要盡量真實、客觀、精確,並提供一定的定量數據彌補SWOT定性分析的不足,構造高層定性分析的基礎。 五種力量模型分析方法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隸屬於外部環境分析方法中的微觀分析。該模型由麥克爾�6�1波特(Michael 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對公司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波特的"五力"分析法是對一個產業盈利能力和吸引力的晶態斷面掃描,說明的是該產業中的企業平均具有的盈利空間,所以這是一個產業形勢的衡量指標,而非企業能力的衡量指標。通常,這種分析法也可用於創業能力分析,以揭示本企業在本產業或行業中具有何種盈利空間。邁克爾·波特對於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是在產業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在其經典著作《競爭戰略》中,他提出了行業結構分析模型,即所謂的五力模型認為:行業現有的競爭狀況、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客戶的議價能力、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新進入者的威脅這五大競爭驅動力,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並指出公司戰略的核心,應在於選擇正確的行業,以及行業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競爭位置。 在對企業進行案例分析時以上分析方法經常用到,合理恰當的使用它們,能夠使我們通過一些表面現象看到企業問題的本質,但這些方法本身只是一些工具,怎樣合理利用它們才是最關鍵的。
2. 定性比較分析(QCA)方法介紹
學習了QCA這個研究方法,考慮到可能有人將來也會需要學習它,所以整理了一些基本知識,以便於初學者的互助。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歡迎大家提出指正。
舉個例子:我們認為衣服的質量、價格、款式、賣家的信譽、好評度等因素(以下為自變數),都會影響我們決定是否購買這件衣服(因變數)。因此,當我們想要研究質量好、價格低,但是款式差或者質量差、價格低,但是賣家信譽好(條件的不同組態),哪種情況更能促進我們購買它(實現結果)。這時,適用的方法就是QCA。
定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採用組態比較方法(CCM),即將案例看作條件的組態,在確定所要解釋的特定結果和條件/變數的基礎上,分析條件/條件組合是得到預期結果的「必要」或「充分」條件。
QCA分析旨在通過案例間的比較,找出條件組態與結果間的因果關系,回答「條件的哪些組態可以導致期望的結果出現?哪些組態導致結果的不出現?」這類問題。
一、QCA方法的假設
首先,QCA 方法認為「單個原因對結果有其各自的和獨立的影響」的思想不成立,並提出「並發因果關系」的假設,即多個原因同時出現(或者以某種方式整合)並構成某個結果的「原因組合」。
其次,一個給定的原因組合可能並不是產生某個特定結果的唯一途徑,其他組合可能也會產生同樣的結果。
再次,因果效應不再具有一致性;相反,一個給定的原因與某些條件組合時可能對結果產生正向影響,而與其他條件組合時則可能產生負向影響。
最後,不再假設因果關系的對稱性,而是假定原因的非對稱性——某個結果的出現與否可能需要不同的「原因組合」來分別解釋。
二、QCA方法理論基礎
1、集合論思想(QCA的核心邏輯)
如果將研究問題或現象看作一個完整集合,那麼引發這個問題或現象的諸多原因,就是這個集合的不同子集。拉金認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許多命題都可以用集合之間的隸屬關系來表示。例如,「發達國家都是民主國家」就表明:發達國家這個集合是民主國家這個集合的一個子集。基於此,通過一定數量的多案例比較,QCA利用布爾代數的運演算法則可以尋找到集合之間普遍存在某些隸屬關系,展開因果關聯的分析。
2、布爾代數
布爾代數的基本規定是:將某個變數出現或不出現用二分法表示為1/0,出現就取值為1或用大寫字母表示,不出現則取值為0或用小寫字母表示;用「+」表示「或」的關系,用 「*」表示「和」的關系,用「=」以及「→」表示「推導出」。可以將以上這些符號用於表示集合關系的運算之中,例如,A*B=Y就意味著當條件變數A和B同時發生時,就可以推導出結果變數Y。
3、邏輯真值表(Truth Table)
邏輯真值表是由所有進行二分法處理後的變數組合建立的。真值表既可以反映出結果現象發生或不發生時多種條件的具體狀態,同時還可以從中看出,多種條件出現或不出現之間的組合關系,進而得出這些組合是如何導致,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結果現象的發生或不發生。
例如,導致現象D發生的相關條件變數有A\B\C三個,那麼在D=1的情況下,相應的所有條件組合的可能就有2³=8種,其中A\B\C分別取值1\0表示各自發生或不發生。具體8種組合可以用如下矩陣表示。
4、布爾最簡化原則
「如果在兩個布爾代數表達式中只有一個條件的取值不相同,且它們得出相同的結果,那麼這個取值不同的條件就是冗餘的、可以刪除的,這樣就能得出一個較為精簡的布爾代數表達式。」
依據「布爾最簡化原則」,QCA最終要找到的是解釋結果變數發生的最典型、最精簡、最核心的原因組合路徑。特別是對於一些由復雜或繁多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案例結果,QCA要做的是將各個復雜條件組合不斷簡化,排除冗餘變數和矛盾組合,從而發現影響結果的關鍵因子和關鍵條件組合,建立相關的解釋模型。
D=ABC+ABc+Abc+abc,簡化得,D=AB+bc
因此,QCA能充分分析社會現象的多樣性與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它能提供不同的因素組合對結果的影響作用,以便於研究者更深入地挖掘變數與結果之間的作用機制,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向。
三、定性比較分析(QCA)方法分類
QCA 根據變數類型分為csQCA(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mvQCA(多值定性比較分析)以及fsQCA(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1、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csQCA)
csQCA是一個利用二進制數據處理問題的工具。主要基於布爾代數這一特定語言,將二進制數據(0或1)作為輸入,並使用程序的邏輯運算。
(1)csQCA的特定語言——布爾代數
(2)僅使用二進制數據([0]或[1])
(3)在進行運算之前,需要實現每個變數有用和有意義的二分處理,即[0]或[1]賦值。(例如:在運算中,將性別進行二分法賦值。男性賦值為[1],女性賦值為[0])
(4)存在的問題:強制使用二分變數,具有信息丟失的風險,並且容易出現許多矛盾組態。
2、多值集定性比較分析(mvQCA)
多值集定性比較分析(mvQCA)保留了csQCA的主要原則,是csQCA的延伸和擴展。
(1)它保留了csQCA的主要原則,即執行綜合的數據集,讓具有相同結果值的案例被一個簡約解(最小公式)「覆蓋」。
(2)區別是,csQCA只允許二分變數,然而mvQCA還允許多值變數。
(3)多值變數可以從多分類定類、定序和定距數據的多個閾值中獲得。
(4)多值條件的標度必須以值[0]為起點,然後[1]、[2]、[3]等等。例如:
3、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 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解決了部分隸屬的問題。它允許研究者進行數據校準,將變數校準在[0](完全不隸屬)和[1](完全隸屬)之間的任何數值。
(1)考慮到了部分隸屬關系,變數賦值在[0]-[1]之間的任何數值。
(2) 三值集是基本的模糊集,當然也有四值集、五值集等。三值集的校準點一般為完全隸屬(1)、完全不隸屬(0)和交叉點 。
(3)校準點可以選擇0.95、0.50、0.05,也可以選擇上下四分位數和均值。校準點的選擇需要考慮具體數據和變數。
(4)優點:具有精準區分的能力,同時允許集合理論的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