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玉田縣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古人種玉處」碑位於郭家屯鄉麻山寺的麻山頂上,
碑高1.95米,寬0.795米,厚0.22米,碑陽,刻楷書「古人種玉處」
五個大字,上刻「乾隆三年四月」,下刻:正定府欒城縣前玉田縣學
魏德茂重修監生張培貢生阮大立督修生張培德梁彬書丹
高高麻山上一做碑,碑上刻「古人種玉處」講述著一個美妙的故事....
回溯久遠,麻山奇旱,少年遙路取水,做義漿,舍路人,聞者感動。
一翁偶至,就飲後,與石子一斗,雲「種此於山頂得好玉」。
楊伯雍依言而為,數日,果有晶瑩無暇白壁雙裂而生,從此,山麓之城
被稱為「玉田」。
麻山,是燕山南麓一座孤立的山頭,位於玉田城北5.5公里處。海拔115米,頂部為近似長方形的平地,東西長約55米,南北寬約30米,上有石塊裸露。山頂正中偏西處豎立著一通古碑,碑上刻著「古人種玉處」五個大字。這通古碑,這五個大字,濃縮著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孕育了一個美麗動人的縣名,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
一
種玉的故事最早出自晉代干寶所編撰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大意如下:陽伯雍是洛陽人,本來是在買者與賣者中間充當中間人賺錢謀生。父母親死後,埋葬在無終山上,他也就在這里安家落戶了。山很高,上邊沒有水,他就到別處提水放在山坡上,供過路人飲用。就這樣,他一連堅持了三年。有一天,有人飲水後給他一斗石子,讓他挑選既高且平又雜有石塊的好地種上;還說:「這些石子會生出白玉來。」聽說陽伯雍還沒娶媳婦,他又說:「你一定能娶上好媳婦。」說完這些話,那人就不知去向。於是,陽伯雍真的按照那人的囑咐,把石子種下去。一連幾年,陽伯雍時常到種石子的地方去察看,見石頭上真的長出玉來,這個奇跡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右北平(1)有一位姓徐的人家,是個豪門大戶。他家有位小姐,品德特別好,又很俊俏。很多人去求婚,他家都不肯答應。陽伯雍也去了,他是想試試運氣。徐家主人看到他那普普通通的樣子,恥笑他不自量力,甚至以為他是瘋了,跟他開玩笑說:「你若能獻上一對白玉,我就把女兒嫁給你!」陽伯雍聽了,立刻跑到他那種玉的地方,得到五對白玉,然後送到徐家。老徐家看了,驚異非常,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天子聽到這件事,也覺得挺新奇,封陽伯雍為大夫。於是在種玉處四角立起大石柱,石柱高達一丈,中間那塊地就叫「玉田」(原文附後)。
《搜神記》所收錄的這一傳說美麗動人。陽伯雍不僅孝順父母,而且助人為樂,其高尚的品德令人稱贊;有人喝了他的「義漿」之後給了他一把石子,叫他種下,他種下石子竟然收獲了珍貴的白玉,以至於娶來漂亮而又賢慧的媳婦,還被天子封為大夫,這樣的結局也真叫人羨慕。玉田縣在春秋時期為無終國地,從唐朝武德二年(619)開始在這里建縣,名為無終縣。萬歲通天元年(696),將無終縣更名為玉田縣。毫無疑問,這縣名來自陽伯雍種玉的傳說。
據《玉田縣志》記載,麻山上早就立有石柱,上面刻有「玉田」二字。將石柱換成石碑,而且刻上「古人種玉處」五個大字,乃是明朝萬曆二十八年(1600)玉田知縣徐德昌所為。清朝雍正五年(1727)原碑毀壞,乾隆三年(1738)玉田知縣魏德茂重新立碑,這也就是如今仍然豎立在麻山頂上的那統古碑。掐指算來,此碑經歷了260多年的風風雨雨。
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搜神記》里的陽伯雍安家於無終山,因而才有「無終種玉」之說,那麼為什麼「古人種玉處」在麻山山頂?其實,這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給陽公石子者,只是囑咐他找「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並沒有明確指出哪塊地,更沒有限定在無終山上,而麻山與無終山相距不遠,山頂恰恰是即高又平,且有石塊裸露,與《搜神記》所述不是非常吻合嗎?
二
無庸諱言,最早記錄了陽伯雍種玉故事的干寶功不可沒。但是,這一傳說並不僅僅《搜神記》一個版本,從東晉到晚清,好幾種古書收錄了這一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版本中,種玉人的姓名、種玉的某些情節以及結局並不是完全一致。
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位女皇武則天,曾經命令朝中的飽學之士撰寫了十多種以修身治國為內容的書籍,供她兒子李賢閱讀、效法,其中的《孝子傳》就收錄了「陽公種玉」的故事。書中在盛贊了陽公對父母的孝順之後寫道:「輦(2)水作漿,兼以給過者公補履屩(3),不取其值。天神化為書生,問曰:『何不種菜?』曰:『無菜種。』即予數升。公種之,化為白璧,余皆為錢,得以娶婦。」這里的陽公,不但免費供水,而且免費補鞋;天神給他的不是石子,而是菜籽;種下菜籽不但生出白玉,而且生出錢幣。但是這些差別只是種玉故事的局部演變,與《搜神記》的敘述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玉田縣由無終縣改為今名的年代正好是武則天統治時期,這與《孝子傳》收錄了陽公種玉的故事恐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吧?
另據《郡望百家姓》記載,山東泰安一帶曾有一戶姓羊的望族,這個望族把「羊伯雍」作為本族的先祖。這位羊伯雍曾經「施捨茶湯三年」,於是有人贈給他菜籽一升,並告訴他「種此生美玉」。得玉之後,娶來「北平徐氏女」,「婚後生有十男,皆有俊才,位至宰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泰安羊氏的堂號名為「種璧堂」。璧者,美玉也。為什麼「陽伯雍」變成了「羊伯雍」?經查,很可能跟姬姓演變史有關。泰安羊氏與玉田陽氏一樣都是周朝天子的後裔,最初都是姬姓。
另一部啟蒙讀物、清末史潔珵(cheng,成)編著的《德育古鑒》(又名《感應類鈔》)也把這一故事收錄其中。從書名可以看出,此書是以古人為典範,對當時的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書中說:「楊雍,洛人也。兄弟六人,以佣賣為業。少修孝敬,達於遐邇。父母沒,葬無終山。長慕追思,凄愴欲絕。乃賣田宅,徙居墓側。山高八十里,大道峻阪,往來患渴。公晨夜輦水漿給行旅,兼補履屩,不受其值,累年不懈。天神為致白璧一雙,錢百萬。以娶北平徐氏女為妻。生十男,皆令德俊異,位至卿相。」
同是「陽公種玉」,為什麼主人公的姓名以及故事情節有所不同?據筆者推測,這故事曾在華夏大地廣為流傳,而在流傳中則難免出現添枝加葉、以訛傳訛之類的問題。講述者有意無意地加上自己的想像與創造,記錄和整理這些故事的文人也會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加以改造和演繹,這就使種玉的故事在「大同」之下出現「小異」了。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不同版本的種玉故事都帶有一點神仙色彩,不管是種下菜籽還是石子,要想長出珍貴的玉石,沒有神仙相助怎麼可能?但是,這些故事的結局都是陞官發財之類,十足的世俗氣。後蜀杜仙庭所編著的《神仙傳》與眾不同,他把種玉故事中的神仙色彩推向極至。關於《仙傳拾遺》中的種玉故事,筆者將在《神奇的無終山》一文詳加介紹。
三
種玉故事曾經廣為流傳,還可以找到許多例證。唐代李翰編寫的啟蒙讀物《蒙求》,僅僅二千多字,其中就有「雍伯種玉」這一典故;清初著名文學家李漁編寫的、教人們掌握對偶技巧、熟悉韻腳格律的啟蒙讀物《笠翁對韻》先後兩次提到這個典故:一處是「投金瀨,種玉田」;另一處是「陵埋金吐氣,田種玉生根」。後人給這兩個對子作注時,都說種玉之典來自《搜神記》中陽伯雍種玉的故事。
「種玉」作為一個典故,還曾頻繁出現在詩詞、楹聯以及文章之中。因為陽伯雍在種石得玉之後,從右北平娶來了賢惠而漂亮的媳婦,所以一般是以「種玉」比喻婚戀之好,夫妻之情。古代舉行婚禮時就常用這樣兩副對聯:「藍田曾種玉,紅葉自吟詩」;「白璧種藍田,千年合好;紅絲牽綉緯,百載良緣。」還有一句常見的古語:「求珠有願,種玉無田」,其大意是:雖然很想娶位漂亮賢慧的媳婦,只是尚未遇到理想的人選。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種玉的理解多種多樣,何況漢語中還有引申、借喻等修辭方法。劉禹錫有一首贊美葡萄的詩:「我本是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盡日飲不足。」是說釀酒的葡萄象美玉那樣珍貴,把栽種葡萄比作種玉。《紅樓夢》十二釵中的史湘雲在《詠海棠》詩中寫道:「昨夜神仙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是以「種玉」形容白海棠的潔白與靈氣;劉禹錫的名句:「水是還珠浦,山成種玉田」(《奉和中書舍人八月十五玩月二十韻》),是在描繪月亮灑在大地上的潔白的銀光;李商隱的名句:「有山皆種玉,無樹不開花」(《喜雪詩》),宋代大詩人陸游的名句:「廳前千頃誰種玉,座上六時天散花」(《沖雪至余慶覺林曾連日不止》),康熙帝的第二個兒子胤礽的名句:「篷海三千皆種玉,絳槍十二不飛塵」(《菩薩頂雪夜》)——這些詩句都是在描繪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把降雪喻為種玉。宋代張俞寫過一首描繪邛州青霞嶂的詩,他寫道:「霧山環合白雲川,戶有青溪種玉田。萬木桃花不知處,幾年曾得問秦年。」顯然,詩人心中的「種玉田」乃是「世外桃園」的代名詞。
把種玉這個典故看得最重、引用最多的是道教信仰者。唐代著名的道士詩人施肩吾在《訪松嶺徐煉師》中寫道:「千仞峰頭一謫仙,何時種玉已成田。開經猶在松陰里,讀到南華第幾篇?」它所描繪的是這樣一幅如詩如畫的人間仙境:高高的山頂上,密密的松林中,一位虔誠的道士,正在全神貫注地閱《南華經》,在修道成仙的道路上步步升華------宋代詩人滕子京有詩:「洞戶千年叫不開,白雲無主自徘徊。只因種玉人歸後,一閉春風待我來」(《穿山洞》),這里的「種玉人」是得道成仙、超凡脫俗的道士的化身;而錢起贈給李白的詩句:「彩雲不散燒丹灶,白鹿時藏種玉田」,則是喻指虛無縹緲的道家仙境。
四
種玉的故事發生在玉田乃是不爭的事實。唐代之所以要把無終縣改名為玉田縣,就是因為這里有「種玉之田」。縣名的改變,說明種玉地點在玉田不僅僅是民間傳說,而且得到官方認可。可是,除了民間傳說中有不同說法外,古往今來,都有一些文人亂點鴛鴦譜,把「種玉」這一典故的誕生地點說成陝西省的藍田。這個問題在前面所引述的一些詩詞楹聯中已經顯露出來。
造成這種謬誤的「罪魁禍首」,恐怕是明代程登吉編著的《幼學瓊林》。此書先後兩次提到「種玉」這一典故,都與藍田聯系在一起:在「婚姻」篇有:「藍田種玉,雍伯之緣」;「珍寶」篇又有:「雍伯多緣,種玉於藍田而得美婦」。由於這本書曾經作為少年兒童的啟蒙讀物,應用了數百年,流傳極為廣泛,許多人都能背誦乃至默寫,所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簡直到了提種玉必提藍田的程度,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不例外。
前面曾經提到,《紅樓夢》中史湘雲有一首吟詠白海棠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咋夜神仙降都門,種得藍田玉一盆」。注者歷來都在藍田下加註為「縣名,在陝西」。著名紅學家周汝昌一針見血地指出:「種玉的典,不出在秦地藍田,正出在燕山京東」,「種玉這段古老的故事,就是使得京東的玉田縣得名為玉田的來歷」(引自《長安、種玉及其他》)。但是,周老未能指出,既然種玉之典出在玉田,為什麼曹雪芹這位大文學家偏偏寫成「藍田」呢?
帶著這個問題,豐潤縣的幾位曹學研究者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從調查中得知:古時,一些文人墨客曾經在自己的詩文中稱玉田為藍田,因而可以說,藍田是玉田的別名。至此,好像史湘雲這兩句詩中的所有懸念都迎刃而解了。其實不然。不錯,玉田確有藍田之稱,但其傳播面極為狹窄,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更不曾使用這個別名。清代編撰的《玉田縣志》收錄了100餘篇玉田人創作的詩文,竟沒有一篇把玉田稱為藍田。這大概是因為,玉田就是玉田,既有自己的出處,又有自己的特色,沒有必要混同於陝西藍田。假如曹雪芹先生心裡想的真的是誕生在玉田的「種玉」這個典故,他可以而且應該寫作「種得無終玉一盆」,不可能冒著陷入筆墨官司的危險,把種玉與藍田連在一起。事實很可能是,曹雪芹也受到了《幼學瓊林》之類古書的誤導,犯了「亂點鴛鴦譜」的錯誤。
關於種玉與生玉這兩個典故,著名作家蘇雪林在《我與舊詩》一文中說得非常中肯:「生玉與種玉乃系二事------後人每混合為一,關於婚姻遂有『藍田種玉』之說」。他還說,種玉之典出於《搜神記》;「生玉」之典則出於《三國志-諸葛恪傳》:諸葛恪年紀輕輕便才華橫溢,孫權對他爸爸諸葛謹說:「藍田生玉,真不虛也!」與此相通的還有《南史-謝庄傳》:謝庄七歲能寫文章,長大後更是一表人材,宋文帝看到他時贊嘆說:「藍田生玉,豈虛也哉?」這兩種史書把「藍田生玉」之典用得非常恰當。說得通俗一點,藍田生玉贊美的是父子兩代:爸爸優秀,兒子更為出色;或者反過來,兒子優秀,是因為爸爸出色。請看,這「生玉之典」不也是意蘊十足嗎?
如果僅僅是以訛傳訛也還情有可原,更有甚者,雖然明知「藍田種玉」乃是張冠李戴,卻也要將錯就錯,誤導視聽。筆者曾在藍田縣的網站上看到一些文章,言之鑿鑿地說陽伯雍種玉地點在藍田,其根據竟然也是《搜神記》中的那段故事。但在引文中,卻略去了「父母亡,葬無終山,遂家焉」一句,原因大概在於藍田縣沒有無終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