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侍扒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老褲昌「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1)孔子認為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孔子最早提出啟發純散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
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愛護學生,學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融洽,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Ⅱ 孔子關於教學原則和方法的觀點有哪些
1、因材施教:
釋義: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出處:戰國 孔子《論語·先進篇》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白話譯文:
子路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冉有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么?」
孔子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公西華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2、有教無類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白話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3、溫故而知新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4、舉一反三
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白話譯文:
孔子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5、學而優則仕
出處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白話譯文:子夏說:「「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