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學方法改革經驗
導語:以深化實踐教學改革為切入點,切實改進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重灌輸輕內化、重認知輕體驗、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創建了“兩平台、三實訓”相結合的體驗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法改革。
一、進行課前調研,了解學生需求,把握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
了解學生是進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為了了解學生需求、把握學生特點,課程組進行了課前調研。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組的課前調研活動,安排在第四學期上課前的寒假中進行。
二、把握學生需求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在“一對多”講授的基礎上進行“一對一”交流,促進課內與課外兩個課堂相結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般是大班教學,主要滿足的是學生的共性需求;學生的個性需求還應該通過課外來滿足。很多教師通過課間聊天、課後交談、辦公室面談等方式與學生近距離交流,使學生掌握了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東西。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在促進師生之間學術交流的同時,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思想和感情交流。
三、根據網路時代的學生特點,實行網下與網上兩個課堂相結合。
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網路學堂、電子郵件、手機飛信、人人網、博客或微博、QQ或MSN與學生進行跨時空的交流。網上交流不僅可以有針對性地解答學生的疑問,還能夠有效地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四、結合學生特點,發揮學生特長,實現考核方式多樣化。
對學生的考核基本上都由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各佔一半。評定平時成績的形式有社會調研報告、學生課堂展示、期中讀書報告、課堂小作業、期末論文及其答辯等。例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組,組織美術學院的學生結合課程內容進行藝術創作,200多名大一學生以雕塑、繪畫、書法等藝術品,反映課堂所學內容。
五、鼓勵學生寫作,尊重學生勞動,將學生作業擇優結集出版。
將學生作業擇優結集出版,不僅可以使他們的智慧轉化為社會效益,還可以激勵後來的學生認真學習。近年來,學校為學生結集出版的書籍有《清華學子的人生感悟》、《有清華學生這樣學習馬克思主義》等。
六、定期總結經驗、反思問題,不斷完善“因材施教”教學模式。
每年召開教學研討會,每月舉辦一次“教學論壇”或“學術沙龍”,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讓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教學效果突出的名教師為青年教師示範指導,進行傳幫帶,使青年教師很快進步。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生評教成績,一直高於全校所有課程的平均成績。
第一,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要找准改 革創新的突破口。
連續3年舉辦“上海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月”,把思政課建設有關的重點工作、重要項目、重大活動進行整合,打出了推動教學改革的“組合拳”,擴大社會影響、營造良好氛圍。連續開展六屆“上海高校思政課教學論壇”。
成立6個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協作組。建設“上海高校思政課易班平台(思政易家)”。易班迄今注冊用戶超過114萬人,日均訪問量500萬次。此外,我們還積極引導和組織高校思政課教師走進中學課堂,實地觀摩,從課堂實踐層面推進大中小德育課程銜接。
第二,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關鍵 在教師。
我們通過師資培養培訓計劃,讓教師站穩、站好育人講台。已經形成了崗前培訓、課程輪訓等分層次,理論學習、教學觀摩等多形式相結合的立體培訓體系,全面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和能力。
通過事業發展資助項目,使好教師能脫穎而出;遴選教學科研成績突出、勇於創新的中青年教師,以項目資助等方式予以重點培養。每年在上海“曙光計劃”等各類人才培養計劃中,單列思政課教師名額,形成示範和帶動作用。
第三,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要有學科研究支撐。
一方面加強理論研究,實施國家教改試點項目“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推出《整體規劃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指南》。另一方面促進學科優勢向教學優勢轉化。實施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人才培養“登峰計劃”,評選出的優秀論文,符合相關條件的,可列為當年度上海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
經過持續努力,上海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明顯提升。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日趨復雜,高校思政課建設責任更為重大、任務更加艱巨。下一步我們重點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搭建學科協作平台,發揮協同創新優勢。我們要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綜合性和整體性特徵,搭建學科協作平台,既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對思政課教學的'基礎作用,又加強交叉學科對思政課教學、研究的支持作用。
二要抓好制度的頂層設計,推動教師紮根育人講台。即將出台《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2013-2017年)》,進一步發揮“政策紅利”,提升教師地位、激勵教師專業發展。
三要抓好課程改革整體建設,從市級層面推進教學改革。我們將結合新版教材大綱,進一步完善《思政課教學指南》。以“基礎課”作為試點課程研究推出“超級大課堂”(上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驗課),突出“問題導向、學生參與、師生互動”,激發全體師生主動參與教學、研究教學、共同探討教學問題的熱情和活力。
一、“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教學模式的保障機制。
學校黨委始終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和發展;校黨委常委會定期召開專題研討會;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及教務處、宣傳部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每年撥專款支持全體教師先後到改革開放前沿、紅色革命根據地、四川災區等地調研,將調研獲得的第一手資料運用於課堂教學。學校領導每學期定期深入思政課課堂聽課;學校領導擔任思政課“小班討論”的指導教師。教務處與多個部門密切協作,為實施“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教學模式提供製度保障。建立“小班討論”的指導教師准入制度、聘任考核制度、定期培訓制。到目前為止,共有3500人次的指導教師參與組織了全校5門思政課的“小班討論”。
二、“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教學模式的特點。
思政課“大班授課”多數都是一二百人的課堂,“小班討論”以自然班級30人為單位,結合“大班授課”所涉及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討論,占授課學時的18%。一方面,通過“大班授課”講清理論淵源、理論體系、重點內容,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另一方面,通過“小班討論”聯系國際、國內和大學生思想實際展開討論,使學生在交流中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實現思政課教學“進頭腦”的目的。
1.“大班授課”廣泛採用案例教學法。成立思政課案例教學研究中心,撥專項經費加強案例教學研究,編寫出版了4門課程的案例解析和案例教學教師用書。
2.“小班討論”重在突出教師的指導作用。“小班討論”設有指導教師。指導教師要做好討論前准備,確定主題和討論形式,指導學生;總結提升討論情況,使小班討論熱烈中不失理性,爭鳴中把握方向。
3.“小班討論”注重調動學生深度參與。立足學生思想實際,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梳理出若干個與“大班授課”專題教學內容相銜接、相匹配的討論主題。學生要按照討論主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撰寫討論提綱等。指導教師按照學生喜歡和樂於接受的方式組織開展討論。
三、“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教學模式的實踐體會。
“大班授課、小班討論”這一教學模式實踐探索已日趨成熟,成果匯總出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大班授課、小班討論》一書。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首先,“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其次,“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了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最後,“大班授課、小班討論”教學模式有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溝通、雙向交流,有助於促進教師課堂教學向學生自我教育的轉化。
『貳』 如何依據新課標進行課堂教學改革
1、要積極創設情境,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要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探索空間、搭建探究學習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3、關注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適應未來世界對人才的需求。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並始終貫穿於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積極倡導以學生發展為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嘗試。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營造積極創造的環境,讓學生在「動」中有所發現,有所研究,有所探討,在「動」中體驗共同勝利的喜悅。同時,要注重學生個體差異,要利用激勵、贊賞教育,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教學中,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等機會。通過「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實踐」,形成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
5、要關注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小組開展合作學習。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和理解過程。要關注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指導學生學會反思,要想一想、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有哪些收獲,有哪些困惑?反思有利於對新學知識的更深入的理解和運用,還利於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這種習慣對他們的終身可持續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我們在學習新課標後,要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在思想觀念上,一堂好課要看學生學得怎樣,要關注學生怎麼學的,教師是怎樣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二是在學習方式上,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互助學習;三是在教學結構上,強調「先學後教、先交流後展示」,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同學之間相互合作能夠弄明白的,教師就不要泛泛地去講,而要在學生弄不懂的那些疑難、關鍵的問題上,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這樣才能達到課堂的高效;四是在反饋方式上,要做到「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在備課方面,堅持集體備課制度,嚴格按照成功課堂「三段六步」教學模式備寫,要優化學案設計,細化教學過程。學案設計要體現「六化」:目標具體化、知識問題化、問題探究化、探究層次化、過程目標化、問題知識化。細化教學過程做到「六步」、「六個學會」、「九讓原則」。「六步」:即「展標、自學、助學、用學、測學、小結」;「六個學會」:即學生展示過程要「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展示、學會傾聽、學會評價」;「九讓原則」:即「實驗讓學生做、情景讓學生想、圖形讓學生畫、問題讓學生提、思路讓學生找、錯誤讓學生析、是非讓學生辨、異同讓學生比、好壞讓學生評」。同時,在備課時還要強調學科特點,做到靈活運用,不拘一格。
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樹立「強優、提中、補差」的教育理念,課堂上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生教生」結對子幫扶活動,實現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特別是「後進生」的幫扶。課堂要把「後進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價值的資源,課堂採取「三優先」,即優先提問、優先板演、優先面批;課後做到「三及時」,即及時督促、及時輔導、及時表揚鼓勵。促使每一學生得到很好的發展。
總之,要認真領會新課標精神內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聚焦課堂,決戰課堂。要變基於「教」的學為基於「學」的教。要建立以學生「學」為中心、為主體,在教師「導」的啟發下,萌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質疑的能動性和自覺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
新的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的學習從消極走向積極,由他律走向自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所以,教師要有「三觀」,即一是教育觀:教育即「人學」,是從兒童出發的對學生的尊重、發現、認識、接納、包容;二是教學觀:以「學中心」來圍繞學、設計學、服務學;三是學生觀: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學生是「第一」教學資源;一切的學習都是自學(自主學習的簡稱)。也就是教師要具備「四個基本理念」,即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
『叄』 突破傳統授課模式,大膽進行教學改革,你覺得該怎麼做呢
小編覺得教學模式也應該與時俱進,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夠適應現在社會的發展,所以也不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幫助。突破傳統授課模式,大膽進行教學改革,你覺得該怎麼做呢?
教學的對象其實就是學生,而且教學的主體也是學生,所以在這個過程之中,就必須要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制定不一樣的教學內容,這樣的話也能夠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教學內容。並且在這個過程之中,又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所以小編覺得突破傳統的授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