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進行教育比較研究
一、比較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基礎
我們的比較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是什麼?首先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方法論的基礎。科學的方法論基礎應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嚴肅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方法體系。所謂嚴肅的科學態度,是指應具備全面、系統、客觀、辨證地分析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所謂科學的方法體系,是指應不斷探求方法的綜合、可靠和有效。
現代系統理論(包括控制論、資訊理論和一般系統論)具有濃厚的方法論特徵,但它不具有哲學世界觀的等同性。我們的比較教育研究,可以而且應當應用其中有用的方法論原則,但不能把它作為方法論基礎。
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比較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在比較教育的具體研究中,應注意下列基本原則。
1.求是性原則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本性,自然界的規律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也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比較教育學的研究一定要堅持求是性原則,一切從世界各國客觀存在著的教育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現實,從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教育規律性。
2.實踐性原則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是發展真理的有效途徑,這也是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比較教育研究必須貫徹實踐性原則,注意下列問題。
(1)通過實踐,檢驗真理。由於比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借鑒,所以還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判斷外國經驗是否適合本國國情。必須通過本國的實踐來鑒別某項結論的適用范圍。通過試驗,取得經驗,再逐步推廣,這是借鑒外國經驗的關鍵所在。
(2)通過實踐,發展理論。比較教育學通過比較研究所肯定的教育理論,只具有相對真理性。教育理論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3.系統性原則
普遍聯系是物質世界的總的特徵,系統性是事物的根本屬性。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據此,比較教育研究必須遵循系統性原則,注意下列問題。
(1)教育系統的整體性。教育系統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具有自己的性質和功能。這種性質和功能不是它的各個要素的性質和功能的簡單相加,也不能把它的性質和功能還原為要素的性質和功能。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一定要著眼有機整體,把整體的功能和效益作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
(2)教育系統的結構性。教育系統的結構性,指的是教育系統中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在研究問題時,應當注意分析教育系統內部諸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結合方式等。
(3)教育系統的層次性。教育系統的層次性是指教育系統的層次結構及層次之間的關系。在研究問題時,應當分析教育系統的各個層次,分析系統和要素(子系統)之間的地位、等級的相互關系。分析教育系統的層次,有助於人們掌握教育系統的縱向結構,進—。步判明不同層次系統共同的運行規律和各自特殊的運行規律。
(4)教育系統的開放性。教育系統的開放性指的是教育系統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研究問題時,必須注意分析教育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關系以及與周圍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指明這種關系,有助於人們在教育實踐中重視外部條件的作用,考慮如何因勢利導。
4.全面性原則
一切現實的事物都是作為系統而存在,作為過程而存在,而系統和過程又都充滿著矛盾,這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觀點。據此,比較教育研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原則。按照事物的矛盾本性,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全面地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發現真理。
(1)全面分析研究各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普遍矛盾與特殊矛盾。
(2)全面分析研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各種矛盾。
(3)全面分析研究教育發展的內因與外因。
5.聯系性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的現象及其在思維中的反映具有普遍的相互聯系的根本特性。事物或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的要素之間普遍存在著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等客觀的聯系。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教育,它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在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教育內部的各種要素之間、不同國家的教育現象之間,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聯系。在比較教育研究中,我們必須注意分析研究這些豐富復雜的聯系,才能保證我們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全面的、科學的、正確的。
6.本體性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本質和現象的對立統一,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是科學的基本任務。同樣,比較教育作為一種科學研究,也要透過一切教育現象來把握其本質,即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的分析和比較研究,最後應當抓住存在背後的本質和規律,也就是說要抓住教育這種存在的「本體」。
7.實踐性原則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觀念的或理論的關系,它雖然是通過主體的意識、思維的活動實現和表現出來的,但它發生的基礎卻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物質的相互作用即實踐。實踐是認識的根本來源,同時也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
二、比較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較教育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並重的學科,它是直接以各國教育的實際狀況為研究對象的。從比較教育的奠基人朱利安開始,比教教育的研究者們一直都非常重視對科學的比較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索和應用。特別是進入社會科學方法時代以後,比較教育的研究者們更是提出了多種多樣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我們從事比較教育研究的前提條件。
1.調查法
參觀訪問:研究人員實地參觀訪問研究對象,從而獲得第一手感性材料,這是了解外國教育情況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在條件許可時當然可以採用。用這種方法所得的材料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問卷:問卷是調查者用書面或通信形式收集材料的一種方法。
通過調查得來的材料,可用描述和統計等方法加以整理。
2.文獻法
通過分析重要教育文獻來了解教育情況是比較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這是中國當前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
運用文獻法收集材料,一般要經過查閱、抽樣、鑒別、整理等階段。查閱首先應善於利用書目、索引、文摘、辭典、網路全書等工具。查閱過程中應注意分析並摘錄重要資料。抽樣是指對資料的選擇,這是很重要的。不善於選擇,就會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面前茫然不知所措。抽樣通常有三種方式。
(1)來源抽樣。這是資料來源的取樣,如選取何種書籍、報刊、雜志等。
(2)日期抽樣。這是指選取哪一段時間的資料。比較教育研究主要選取戰後的資料,尤其是當前的資料。
(3)單元抽樣。這是指抽取資料的哪個單元,可能是整本書刊或其中的一篇、一段、一頁。
鑒別是對資料的真偽精粗下一番分析工夫,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下一步分析研究建立在可靠資料的基礎上。資料的鑒別可採用對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方法處理。整理是指根據研究的目的,按照統一的標准,對資料加以分類,使它系統化,運用時能得心應手。比較教育研究一般按問題進行分類。敘述的材料,可用明白流暢的文字加以整理,數量的材料可用統計法、表列法、圖示法加以整理。
3.比較法
比較教育研究中的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實踐進行比較研究,找出各國教育的特殊規律和普遍規律的方法。
比較教育學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比較法是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比較本身包含著一定的分析與解釋,沒有分析與解釋,比較是不可能進行的。
比較按照不同角度可分為兩類: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
縱向比較可以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的比較,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的交叉比較。這是在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研究事物,藉以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橫向比較是對同時並存的事物進行比較。它是對兩個國家(或地區)、多個國家(或地區)的某個教育問題或幾個教育問題,甚至整個教育體系所進行的比較。
4.分析法
分析的概念是廣義的,包括形式邏輯分析和辯證邏輯分析。分析的目的,在於對所比較的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便透過現象洞察事物的本質。分析可採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⑵ 簡述教育研究方法的四種水平。
內容分析法就是對於明顯的傳播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分析,並加以述的一種研究方法。「分析」包括定質分析和定量分析。可作趨勢分析、意向分析、比較分析。
⑶ 英國比較教育學校霍爾姆斯提出的比較教育研究方法是什麼
霍爾姆斯是英國著名比較教育學家,他在繼承波普爾的演繹法和批判二元論、杜威...力圖將實證主義與相對主義整合,提出了新的比較教育研究方法———問題解決法,或稱問題法。
⑷ 比較教育研究的三層次理論是什麼
教育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即方法論層次、研究方式層次和研究方法層次。方法論層次代表了對一個事物的基本看法,這種基本看法一般都表達了研究者的哲學視角;研究方式層次代表了認識事物的基本策略或基本途徑,如採取直接的方式還是間接的方式,主觀的方式還是客觀的方式,這其中也表達了研究者的認識論信仰;研究方法則是論證的基本手段,代表了具體獲得資料和處理資料所採用的方法。這樣在「方法論」層次上可以向上連接不同的哲學主張,包括本體論的和認識論的主張。
⑸ 比較研究方法
比較研究法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
中文名
比較研究法
外文名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適用領域
自然、人、物
所屬學科
自然學
快速
導航
種類
概念
《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辭典》解釋說: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
我國吳文侃、楊漢青主編的《比較教育學》認為: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制度或實踐進行比較研究,找出各國教育的特殊規律和普遍規律的方法。」很顯然,這個定義僅適用於「比較教育」這個學科領域,所以必須對它進行另外限定。
我國林聚任、劉玉安主編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認為:比較研究方法,是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或對象加以對比,以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的一種分析方法。
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
比較研究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廣泛運用而且具有極高的價值。
種類
根據不同的標准,我們可以把比較研究法分成如下幾類。
1.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項比較和綜合比較。
單項比較是按事物的一種屬性所作的比較。綜合比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種)屬性進行的比較,單項比較是綜合比較的基礎。但只有綜合比較才能達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質的目的。因為在科學研究中,需要對事物的多種屬性加以考察,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尤其是將外部屬性與內部屬性一起比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按時空的區別,可分為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
橫向比較就是對空間上同時並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態進行比較。如教育實驗中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同一時間各國教育制度的比較等都屬於橫比。縱向比較即時間上的比較,就是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從而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對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往往既要進行縱比,也要進行橫比,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3.按目標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
求同比較是尋求不同事物的共同點以尋求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求異比較是比較兩個事物的不同屬性,從而說明兩個事物的不同,以發現事物發生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對事物的「求同」、「求異」分析比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發展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4.按比較的性質,可分成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
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所以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質,也要把握事物的量。這里所指的定性比較就是通過事物間的本質屬性的比較來確定事物的性質。定量比較是對事物屬性進行量的分析以准確地制定事物的變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各有長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應追求兩者的統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畢竟是一個不同於工人製造產品的活動,很多東西並非能夠量化。但也不能一點數量觀念都沒有,而應做到心中有「數」,並讓數字來講話。
5.按比較的范圍,可分為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
認識一個事物,既可以從宏觀上認識,也可以從微觀上認識。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則是宏觀比較。從微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步比較,則是微觀比較。
⑹ 學前比較教育的研究意義和方法有哪些
首先,通過對各國教育的比較研究,可以擴大眼界,增長見識,並且加深對本國教育制度和教育上作的認識。通過對各國教育的比較研究,可以吸取外國教育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作為本國教育改革的借鑒,為我們的教育決策和教育改革提供依據和參考。
第二,通過對處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中的教育現象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教育現象中那些最基本、不會因外部環境的不同而呈現根本差異的決定性因素,從而為揭示教育現象背後的關於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亦即認識教育的本質,提供重要的線索和根據。
第三,作為「比較文化」這樣一種中介性文化形態,比較教育在不同民族—國家的教育理論之間發揮交流與合作的主渠道作用。這些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是教育科學的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比較教育學的研究已經具有世界的規模,我們開展這方面的研究,還可以增進國際了解,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⑺ 在學前比較教育研究的什麼中,每一種研究方法既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4
⑻ 教育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哪些
1、觀察法
教育科學研究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作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觀察法不限於肉眼觀察,耳聽手記,還可以利用視聽工具,如錄音機,錄像機,電影機等作為手段。
2、文獻法
通過閱讀有關圖書,資料和文件來全面地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查閱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須鑒別其真偽後才可選用。
3、調查法
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了解(包括口頭或書面的,直接或間接的),比較充分地掌握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並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以後的教育實踐活動。
調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發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
3、統計法
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
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統計法可用於對教育行政效率的檢驗,對教育經費的合理分配,對課程分量規定的測定,對學生的成績的科學比較等等。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
4、行為法
一種綜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於觀察和訪問,了解兒童的行為,進行分析研究,探求關於兒童行為的規律,從而採取具體措施,幫助兒童修改他的行為,故也稱為行為修改法。現代行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他主張控制情境,採用褒獎和強化的方法,來修改兒童的行為。
5、歷史法
通過對人類歷史上豐富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認識教育發展的規律性,用以指導今天的教育工作。歷史研究須廣泛地查閱文獻,它同文獻法有關,但不能等同文獻法。文獻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現象的全部過程,歷史研究法也不限於只查閱文獻。歷史研究法的步驟是,史料的收集。
⑼ 比較教育經濟學研究的方法
比較教育學的基本特徵:
①國際性。比較教育至少要對兩個以上國家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它是跨國家的,具有國際性的特徵。
②可比性。在國際教育方面,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可能探索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結論作為本國的借鑒。
③綜合性或跨學科性。比較教育學研究的任務,在於集中幾門社會學科的成果應用於對各國教育的研究,它跨越了幾門學科的范圍。因此,需要有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學與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熟習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對各國教育進行歷史的、社會的具體分析和綜合比較。
比較教育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817~1917)這個階段以 「借鑒」 為主要特點。1817年法國教育家M.-A. 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他對比較教育研究提出了四點創造性的建議:
①組織一個國際教育協會,聘請常任公務人員,承擔比較教育資料的搜集工作。
②採用問卷的方式向各國收集資料,以便國際教育委員會提出適當的教育改革建議。
③建立師范學校網,用最新的方法培訓師資。
④發行各種語言的教育定期刊物,傳播教育改革的經驗。這些建議對比較教育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
第二階段(1917~1945)。從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對世界各國教育制度的發展進行國際性的對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國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美國教育學家I.L.坎德爾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他於1933年所著《比較教育》一書對當時比較教育的教學與研究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中國曾把該書譯成中文,作為大學的比較教育課的教科書蘇聯教育理論與活動家..克魯普斯卡婭'" class=link>..克魯普斯卡婭也研究了美國、德國、奧地利、法國、比利時和瑞士的教育經驗,這對蘇聯教育的發展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三階段(從1945至今)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以國際教育經驗為基礎,加深和擴大研究成果。表現在:①擴大與新建研究機構。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漢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國際教育成績評定協會等機構。1970年世界比較教育學會理事會成立。到80年代該學會曾分別在渥太華、日內瓦、倫敦、東京,召開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議,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②比較研究方法多樣化。在前一階段,坎德爾等人的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佔優勢;在這一階段,除歷史法外,許多教育家把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研究方法引進了比較教育研究的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
以上供參考。
⑽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3、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就有什麼樣的科學研究。如果說歸納法產生經典科學,假說演繹法產生相對論,那麼系統方法則產生復雜科學,恰如手工鐵鏟代表農業社會、蒸汽機代表資本主義社會、計算機代表信息社會一樣。研究方法對於社會進步、學科建設和學術規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10)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培根用實驗法最早發現了熱的運動本質;笛卡兒用他提出的直覺——演繹創立了解析幾何學;伽利略用實驗——數學方法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運用理想實驗出現了慣性定律,開創了動力學研究的先河;牛頓用公理化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完成了經典力學體系。
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開了物質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了各種原子結構模型;愛因斯坦運用理想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各種非理性的直覺、頓悟方法創立了相對論;康德和拉普拉斯運用思辨的方法與假說方法提出了天體演化學說;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理論思維方法創立了氧化學說。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方法是有層次性的,不同層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應用范圍和應用對象。在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時,研究人員首先要了解所在學科及研究課題的特點、性質和研究對象,然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
從介入程度來看,觀測者只能從外部來觀測自然現象;而在社會觀測過程中,觀測者從事社會調查,往往要深入到觀測對象中。從時態特點來看,自然觀測大多是在共時態意義上進行的;而社會觀測除了做共時態的靜態觀測外,還需要進行歷時態的動態觀察。
從價值特性來看.自然觀測中,觀測主體容易保持價值中立;而社會觀測中,主客觀雙方互相纏繞,觀測活動往往具有非中立價值性。從環境調控角度看,在自然觀測中,實驗的條件往往可以嚴格控制;而社會觀測中,試驗具有非完全受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