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軟科學的研究方法

軟科學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08 23:16:58

1. 軟科學的軟科學介紹

《軟科學》系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自1987年創刊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好評。1999年,本刊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並被確定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和《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2001年,加入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並榮獲首屆《CAJ-CD規范》執行優秀獎;2002年,加入科技部西南科技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2003年,入選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並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務院新聞辦審核備案,被認定為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收錄期刊; 2005年,加入中文電子服務(CEPS)資料庫。2011年,再次入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入選CSSCI(2012~2013)來源期刊。為突出刊物的指導性、理論性、超前性等特點,本刊開辟了科技與經濟、戰略與對策、管理科學、可持續發展、創新研究、區域發展、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理論探討等欄目,著重反映系統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科學等有關學科應用和軟科學研究成果,為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服務。熱忱歡迎各界人士踴躍賜稿。《軟科學》為月刊(CN 51—1268/G3、ISSN 1001—8409),郵發代號:62-61,16開,144頁/期,每月28日出版,適合各級各類決策者、管理人員、企業技術負責人、軟科學研究人員及大中專院校師生閱讀。2013年定價15.00元/期,全年180.00元,讀者可直接到郵局或匯款到《軟科學》編輯部訂閱。

2. 科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現代自然
科學
研究方法

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質上是哲學上的方法論原理在各門具體的自然科學中的應用。作為科學,它本身又構成了一門軟科學,它是為各門具體自然科學提供方法、原則、手段、途徑的最一般的科學。自然科學作為一種高級復雜的知識形態和認識形式,是在人類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利用正確的思維方法、研究手段和一定的實踐活動而獲得的,它是人類智慧和創造性勞動的結晶。因此,在科學研究、科學發明和發現的過程中,是否擁有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是能否對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關鍵。正確的科學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根據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確定正確的研究方向;可以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具體方法;可以為科學的新發現、新發明提供啟示和借鑒。因此現代科學研究中尤其需要注重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和利用,這也就是我們要強調指出的一個問題。

一、科學實驗法
科學實驗、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並稱為人類的三大實踐活動。實踐不僅是理論的源泉,而且也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惟一標准,科學實驗就是自然科學理論的源泉和檢驗標准。特別是現代自然科學研究中,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理論的提出都必須以能夠重現的實驗結果為依據,否則就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甚至連發表學術論文的可能性都會被取締。即便是一個純粹的理論研究者,他也必須對他所關注的實驗結果,甚至實驗過程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才行。因此,可以說,科學實驗是自然科學發展中極為重要的活動和研究方法。

(一)科學實驗的種類
科學實驗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探索性實驗,即探索自然規律與創造發明或發現新東西的實驗,這類實驗往往是前人或他人從未做過或還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進行的實驗;二是指人們為了學習、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學技術知識所進行的實驗,如學校中安排的實驗課中的實驗等。實際上兩類實驗是沒有嚴格界限的,因為有時重復他人的實驗,也可能會發現新問題,從而通過解決新問題而實現科技創新。但是探索性實驗的創新目的明確,因此科技創新主要由這類實驗獲得。

從另一個角度,又可把科學實驗分為以下類型。
定性實驗:判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成分、性質或性能;結構是否存在;它的功效、技術經濟水平是否達到一定等級的實驗。一般說來,定性實驗要判定的是「有」或「沒有」、「是」或「不是」的,從實驗中給出研究對象的一般性質及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等初步知識。定性實驗多用於某項探索性實驗的初期階段,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解事物本質特性的方面,它是定量實驗的基礎和前奏。

定量實驗:研究事物的數量關系的實驗。這種實驗側重於研究事物的數值,並求出某些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甚至要給出相應的計算公式。這種實驗主要是採用物理測量方法進行的,因此可以說,測量是定量實驗的重要環節。定量實驗一般為定性實驗的後續,是為了對事物性質進行深入研究所應該採取的手段。事物的變化總是遵循由量變到質變,定量實驗也往往用於尋找由量變到質變關節點,即尋找度的問題。

驗證性實驗:為掌握或檢驗前人或他人的已有成果而重復相應的實驗或驗證某種理論假說所進行的實驗。這種實驗也是把研究的具體問題向更深層次或更廣泛的方面發展的重要探索環節。

結構及成分分析實驗:它是測定物質的化學組分或化合物的原子或原子團的空間結構的一種實驗。實際上成分分析實驗在醫學上也經常採用,如血、尿、大便的常規化驗分析和特種化驗分析等。而結構分析則常用於有機物的同分異構現象的分析。

對照比較實驗:指把所要研究的對象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組群。其中一個組群是已經確定其結果的事物,作為對照比較的標准,稱為「對照組」,讓其自然發展。另一組群是未知其奧秘的事物,作為實驗研究對象,稱為實驗組,通過一定的實驗步驟,判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這類實驗在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是經常採用的,如實驗某種新的醫療方案或葯物及營養晶的作用等。

相對比較實驗:為了尋求兩種或兩種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異同、特性等而設計的實驗。即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實驗單元同時進行,並作相對比較。這種方法在農作物雜交育種過程中經常採用,通過對比,選擇出優良品種。

3. 軟科學的研究對象

軟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實踐系統,即由各種相關部分綜合而成的社會活動系統,而且必然是一種「人─事─物」的綜合系統運動規律以及對系統整體進行優化領導和管理的理論、原理、原則與方法的綜合科學。

4. 什麼是軟科學

軟科學是一門立足實踐,面向決策的新興學科,是為決策提供支撐依據的系統學科。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復雜的決策問題,對軟科學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世界新技術革命和我國對策研究""三峽工程論證""載人航天戰略研究"等,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軟科學的突出特點,第一,它服務的對象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問題的重大決策;第二,它是集成科學家和社會的意見,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支撐;第三,它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決策科學。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結合的交叉科學,是科學理論與科學方法的高度集錦,決策民主化與科學化的集中體現。針對決策和管理實踐中提出的復雜性、系統性課題,為解決各類復雜社會問題提出可供選擇的各種途徑、方案、措施和對策。

5. 軟科學是指什麼

一般地說,軟科學是研究社會問題的科學方法,常被人們稱為改革社會所必需的一種社會軟體。它綜合運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復雜的社會課題(人、自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之間相互作用的政策課題和社會問題)進行預測、規劃、管理和評價,從整體上探求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和決策。

軟科學的特點有三點:

一是側重研究人和社會因素在自然現象和科技項目中的作用;

二是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三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為不同目的服務。

軟科學研究,主要採用系統分析方法,為研究對象建立物理模型和數學模型,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以全面、連貫、動態、辯證的系統思想,進行多元多值、多測度的網路分析,這是軟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的重要特點。

從某種意義講,軟科學是研究技巧、信息、組織和領導的知識體系;而相對於軟科學的硬科學則是研究物質設備的技術知識體系;軟科學是操縱硬科學的科學。軟科學主要包括科學學、管理科學、統計學、預測學、決策科學、技術經濟學等學科。

軟科學將現代科學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建制,研究它的本質特徵,考察它與社會的關系,提示它的一般發展規律,探索它的體系結構,從而對現代社會的科學活動實行有效管理,爭取最優效果。

管理科學是最早出現的一門軟科學,它直接體現軟科學的社會功能,是軟科學的中心。管理科學的目標,是在正確決策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率。它包括企業管理、科研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等。

預測學為科學化管理提供決策的依據,提供合乎經濟規律和現代科學發展規律的管理思想和規劃。「現在——未來——現在」是研究的程序公式,即從現在出發,考慮到未來,再回到對現在的關注,以便採取各種對策,應付未來的發展和演變,從而正確、有效地選擇、控制、改變未來。

6. 什麼是軟科學研究成果

軟科學研究是以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管理現代化為宗旨,以推動經濟、科技、社

會的持續協調發展為目標,針對決策和管理實踐中提出的復雜性、系統性課題,綜合運用自

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多門類多學科知識,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和論

證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跨學科、多層次的科研活動。

軟科學研究是以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管理現代化為宗旨,以推動經濟、科技、社

會的持續協調發展為目標,針對決策和管理實踐中提出的復雜性、系統性課題,綜合運用自

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多門類多學科知識,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分析和論

證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跨學科、多層次的科研活動。軟科學研究為人們解決各類復雜社會問

題提出可供選擇的各種途徑、方案、措施和對策。軟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為各級管

理決策部門提供咨詢服務。同時,也積極面向社會發展咨詢業。

7. 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學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這是運用智慧進行科學思維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目前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
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比較法、統計法、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而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況。 觀察法的一般步驟是:(1)事先做好准備,制訂觀察計劃,先對觀察的對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後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觀察的目的、內容和重點,最後制定整個觀察計劃,確定進行觀察全過程的步驟、次數、時間、記錄用紙、表格,以及所用的儀器等;(2)按計劃進行實際觀察,在進行觀察過程中,一般要嚴格按計劃進行,必要時也可隨機應變,觀察時要選擇最適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並及時作記錄;(3)及時整理材料,對大量分散材料進行匯總加工,刪去一切錯誤材料,然後對典型材料進行分析,如有遺漏,及時糾正,對反映特殊情況的材料另作處理。
二、調查法
調查法是研究者有計劃地通過親身接觸和廣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研究有關教育實際的歷史、現狀及發展趨勢,找出科學的結論,以指導教育實踐的方法。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通過訪問、開調查會、發問卷、測驗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現象的材料。調查法常同觀察法、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調查法的步驟是:(1)准備,選定調查對象,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研究有關理論和資料,擬定調查計劃、表格、問卷和談話提綱等,規劃調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種必要的安排;(2)按計劃進行調查,通過各種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調查工作的正常開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況,包括分類、統計、分析、綜合,寫出調查報告。
三、歷史法
歷史法強調一國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特性對教育的決定性作用,注重廣泛搜集被研究國家教育的歷史文獻資料,鑒別和整理史料,分析比較被研究國家教育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最後得出相應的結論。
四、比較法
比較法是對某類教育現象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表現的方法。採用比較法要注意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歷史傳統、科學和技術以及文化發展的水平、教育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反映,等等,明確可比較的指標。從而正確掌握某一國家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明確可以借鑒和學習什麼。 比較法的步驟是:(1)描述,准確、客觀地描述所要比較的教育現象的外部特徵,為進一步分析、比較提供必要的資料;(2)整理,把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如做出統計材料,進行解釋、分析、評價,設立比較的標准等;(3)比較,對資料進行比較和對照,找出異同和差距,提出合理運用的意見。比較法的使用要同其他方法互相配合。
五、統計法
統計法是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據材料進行統計分類,以求得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作出數量分析的結果的方法。這是數理統計方法在教育方面的應用。在教育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描述統計研究情況,如整理實驗或調查來的大量數據,找出這些數據分布的特徵,計算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將大量數據簡縮,找出其中所傳遞的信息。同時,還可進一步使用推斷統計法,即利用描述統計取得的信息,通過局部去推斷全局的情況。此外,近幾十年來隨著統計學的發展,提出了實驗設計,要求在較嚴謹的實驗研究中檢驗設計中所列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系。 統計法一般分為兩大步驟:(1)統計分類:整理數據,列成系統,分類統計,制統計表或統計圖;(2)數量分析;通過數據進行計算,找出集中趨勢、離中趨勢或相關系數等,從中找出改進工作的措施。使用統計法,必須學會科學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統計計算的技術。
六、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現象的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教育現象的變化和結果的方法。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設置的條件下進行,可藉助各種儀器和現代技術。後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條件下進行。兩者都要保證受試者處在正常的狀態中。 實驗法一般分三種:(1)單組法:就一個組或班進行實驗,看施加某一實驗因子與不施加實驗因子,或在不同時期施加另一實驗因子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2)等組法:就各方面情況相等的兩個班或組,分別施以不同的實驗因子,再來比較其效果;(3)循環法:把幾個不同的實驗因子,按照預定的排列次序,分別施加在幾個不同的班或組,然後把每個因子的幾次效果加在一起,進行比較。實驗法進行的步驟是:①決定實驗目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擬定實驗計劃;②創造實驗條件,准備實驗用具;③實驗的進行,在實驗過程中要作精確而詳盡的記錄,在各階段中要作準確的測驗;④處理實驗結果,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對結論,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與實驗法有關的還有模擬法,即創設專門類似物(模型)或情境的辦法。科學模擬便於進行精確分析,把所得結論用於現實環境。
七、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為了克服傳統的教育研究脫離教育實際、脫離教師實際的弊端,教育實踐的參與者與教育理論工作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技術,在真實、自然的教育環境中開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模式。

8. 什麼是軟科學課題

宇宙軟硬兼施,事事軟硬相對。軟硬相對,人類軟、硬科學也要對應行事。互相對應,硬科學研究宇宙以不變應萬變的萬變之策,軟科學就研究宇宙以不變應萬變的不變之規。在人類發展的初級階段,為滿足物質生活的行為需要,人們普遍關注硬科學的發展作為,而對軟科學卻知之甚少。可是,隨著物質意識水平及物質行為能力的不斷提高,社會生產除了能滿足人類生活對其物質資料的基本需要,還能令人類超出這基本范圍,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其物質慾望的行為要求。人為慾望無限,自然資源有限。於是,把握慾望行為就成了決定人和人以及人與自然能否和睦相處的關鍵所在。到了這一步,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狀態就要越來越重視其軟科學的行為功用。
軟科學,這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呢?大千世界,事物全息。全息而在,事物相互作用,交叉聯系。聯系之道,殊途同歸。同歸何處?這便是軟科學的探索對象。換言之,軟科學需要告訴人們事物那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在哪裡。依此類推,和軟相對行事,硬科學便是要讓人們知道事物那由「宗」而來的「萬變」何成。軟硬兼施,宇宙一方面能令事物統一而在,另一方面也能使事物千變萬化。千變萬化,萬變不離其宗。宗歸不敗,事物永恆而在。
有鑒於此,人類社會何以延續?我們說這也要執行宇宙軟硬兼施的行為規范。其中,軟之所為在於令人類社會的抽象統一,硬之所為在於使人類社會的具體有別。遵守宇宙這變與不變的行為統一規范,事物不變得抽象,變化生具體。抽象具體往返不斷,軟硬兼施即從簡單到復雜和由復雜去簡單。來來回回,演繹不絕。軟科學令復雜變簡單,硬科學使簡單變復雜。簡單讓人們對事物看法趨向一致。看法一致,分工為合作。故軟科學對人類整體協調行為負責。而復雜使人們考察事物注重細節差異。見識差異,合作有分工。故硬科學對人類個體分散行為負責。對整體協調行為負責,人們對軟科學不惜信息共享;對個體分散行為負責,人們對硬科學講究保守秘密。

9. 軟科學的發展歷程

2007年是我國軟科學事業發展20周年。20年前,人們對這個舶來的概念還很陌生,而今,軟科學已和科學技術一樣,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非凡的影響,「只生一個好」的提出,「五天工作制」的實行,三峽工程的上馬等等,均為「軟科學」支撐的經典案例。充滿希望的2007年正向我們走來,辭舊迎新之際,本報特奉獻一組軟科學發展20周年紀實報道,以期廣大讀者更加了解軟科學,運用軟科學,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貢獻。
1986年8月。
一份幾經斟酌的講話稿,送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案頭。
小平同志看完後,未改一字便提筆批示:「很好,全文發表!」
與此同時,陳雲同志也批閱了這份講話稿:「這個講話,解決了我們黨多少年以來沒有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986年7月3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在首屆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上述講話。講話的主題非常鮮明———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
至此,「軟科學」就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軟科學」研究在全中國落地、生根……
舶來的概念,「軟科學」應運而生
新中國初期到1978年,我國軟科學事業開始起步,並緩慢發展著。
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首先提出並發展了技術經濟學,另外,運籌學和系統科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和普及應用,並成立了眾多研究機構院所,培養了一大批軟科學研究人才。這期間實施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是我國早期最成功的軟科學研究案例之一。
追溯「軟科學」一詞的由來,有業內權威曾專門進行了考證。 「軟科學」的涵義最早源於英國出版的《科學的科學》一書。日本是最早使用「軟科學」具體名稱的國家。1970年5月,日本科學技術廳舉辦了「軟科學討論會」。1971年日本出版的《科學技術白皮書》正式使用了「軟科學」的這個概念。1977年,在日本科學技術會議第6號報告中,給出了軟科學的定義。
與此同時,我國學者將正在實踐中的軟科學研究與此聯系起來,考慮到要給我國的這個新興的、具有巨大潛力的學科命名。
時任原國家科委科技政策局局長的張登義回憶,「科學學」、「政策科學」、「決策科學」、「戰略科學」等,都曾作為參考方案進行廣泛的探討。但是,這些名稱都難以准確概括和描述這一學科的特點。最後,中國借鑒了日本學術界的提法,將之命名為「軟科學」。
其實,我國「軟科學」的實質內容與西方傳統的「軟科學」范疇是相通的。如果追溯西方文獻,早在1914年的一次講座上,英國學者羅素創造性地將人類對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識系統分為「軟」知識和「硬」知識兩大類。
學者研究認為,西方「軟科學」概念從其本身在精確性、具體性和可檢驗性方面的程度來理解。而中國「軟科學」概念更側重於從決策宗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原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1993年為中國科學技術藍皮書第8號《中國軟科學》所寫的前言中說,支撐民主和科學決策的整個科學知識體系,在國內外簡稱「軟科學」。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成思危認為,軟科學是社會、經濟等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中的系統工程、宏觀層次的管理科學以及政治、經濟等領域內的決策科學。
就中國軟科學的內涵和實質,學術界已有廣泛的共識。
成思危概括軟科學研究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其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等包含人為事物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二是其研究方法的綜合性,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三是其研究成果是為了支持各級各類的決策。
在中國軟科學名稱確立的過程中,學術界始終強調的一點是,「軟科學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時代的選擇,「軟科學」呼之即出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6年7月首屆全國軟科學工作座談會召開,是我國軟科學事業從多角度、多層次發展壯大階段。
「這次座談會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里程碑事件。」張登義這樣描述,軟科學界也這樣評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撥亂反正、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驗教訓。「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確立以及改革開放事業的成功啟動,樹立了富有新意的「科學」和「民主」在中國的地位。
1978年,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鄧小平同志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四個現代化的關鍵」等著名論斷,極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熱情。
與此同時,黨和國家正在醞釀科技、教育、經濟、政治體制的全面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從哪裡入手?改革的方向是什麼?這是當時中央領導集體亟須思考和給出答案的問題。
伴隨改革開放等各項政策的深入貫徹實施,人們在各類發展與建設的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決策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復雜,很多問題僅憑個別領導人或領導班子的意志已經難以進行正確決策。人們開始探索能夠為領導決策提供幫助的科學依據和方法。
從1978年以後,很多科學家和領導同志都大力提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增強對研究和解決綜合復雜問題的能力。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和呼聲,為中國軟科學的興起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
張登義回憶,在首屆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籌備過程中,時任原國家科委司長的鄧楠請示萬里,敬請他出席並作重要講話。
那段時間,中央核心領導層正在探尋政治體制改革的切入點問題。原國家科委副主任吳明瑜等從「科學為決策提供技術支撐」的角度向萬里匯報,引起了萬里同志的高度關注。
萬里同志的講話引起會議內外熱烈和強烈的反應,一致要求全文公開發表。萬里同志非常慎重,把講話稿送呈鄧小平和陳雲同志審閱,這才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萬里同志在題為《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學民主決策。他指出,「軟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為各級各類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是為領導決策服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軟科學研究就是決策研究,就是在把科學引入決策的過程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採用民主和科學的方法,把決策變成集思廣益的、有科學依據的、有制度保證的過程,從而實現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以加快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新華社在對外發的通稿中,主題也是「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課題」,副題是「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採取各種手段和方法,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宏觀決策的本領」。
歷史的必然,開啟勃興的閥門
20年前的那次座談會,開啟了軟科學勃興的動力閥門。從此,中國軟科學名正言順地積極參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潮。
張登義等學者認為,有四類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
參與政治體制改革的決策者,他們手中握緊一柄由科學和民主澆灌而成的寶劍,在軟科學的支撐下,披荊斬棘闊步前行;長期以來在政府各部門從事調研的秘書班子,其工作內容成了科學研究的一部分,他們也積極地為決策者提供智力支持;一直以來從事軟科學研究的科技人員,其工作性質明確以後,軟科學成果倍出;還有從事科技管理工作的龐大隊伍,成為軟科學興起的最直接受益者。
座談會的成功舉行,引起全社會對「軟科學」的濃厚興趣。軟科學事業蒸蒸日上。
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科技管理」獎項被「軟科學」獎項替換,一系列重大軟科學成果獲得獎勵。「若乾重要領域技術政策」、「中國人口控制」等課題研究影響深遠,成為軟科學歷史中的經典。
1988年,國家軟科學指導委員會成立,為全國軟科學研究的路徑做了正確指導,也為現代化建設進行論證、規劃和管理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就是其中之一。
1994年,中國軟科學研究會成立,還設有「地方網」、「部門網」,成為從事軟科學研究或管理工作的機構、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專家學者,為實現其宗旨自願聯合起來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全國軟科學工作者進行了眾多重大決策研究,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科教興國」被確立為重大國策,「技術創新」思想的廣泛傳播等,軟科學工作者功不可沒。
20年來,軟科學的蓬勃發展,是與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絕對分不開的。
1990年、1991年、1994年、1997年、2002年、2004年……中央在黨的重要會議上,不斷闡述和強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從制度建設到機制建設,從程序建設到機構建設,軟科學研究范疇得到不斷補充和完善。
歷史跨入了新世紀新時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加強調,我們黨要實行民主執政、科學執政。
所有這些,無疑為軟科學的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時代對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迫切要求。
人們不會忘記,20年來軟科學與中國發展的休戚與共、命脈相關。
人們不會忘記,20年前那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里程碑事件」。
學科面紗
對於科研課題來說,技術的攻關、最後的成果是最引人關注的,但執行之前的方案制定階段往往被忽視。為什麼要設置這個項目?可行性如何?經濟社會效益如何?如何對類似的技術方案進行篩選,集中利用有限的資源?……這些都是軟科學需要解決和回答的問題。
所謂軟科學,是一門立足實踐、面向決策的新興學科,是為決策提供支撐依據的系統科學。」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軟科學組織處處長趙剛說,「軟科學的突出特點,一是軟科學服務的對象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問題的重大決策。二是它集成科學家和社會的意見,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支撐。第三,它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決策科學。」
1986年7月,原國家科委召開全國軟科學研究工作座談會,軟科學研究被提到了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服務的高度。1988年和199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大力發展軟科學」、「加強軟科學研究」的號召和要求。這些重要決策奠定了軟科學在我國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軟科學研究工作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軟科學研究機構近2000家,研究人員近4萬人,每年開展軟科學研究項目1萬多項。我國軟科學工作者開展了許多重大決策問題研究和重大工程項目論證,取得了重大效益,為國家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相對工程建設而言,軟科學研究投入少,作用和效益顯著,被錢學森譽為「一本萬利的大事」。

10. 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家勝網路學堂歡迎您! 部分文章集自網路,請勿用於商業目的,嚴禁復制、傳播。

現代自然科學研究方法

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質上是哲學上的方法論原理在各門具體的自然科學中的應用。作為科學,它本身又構成了一門軟科學,它是為各門具體自然科學提供方法、原則、手段、途徑的最一般的科學。自然科學作為一種高級復雜的知識形態和認識形式,是在人類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利用正確的思維方法、研究手段和一定的實踐活動而獲得的,它是人類智慧和創造性勞動的結晶。因此,在科學研究、科學發明和發現的過程中,是否擁有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是能否對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關鍵。正確的科學方法可以使研究者根據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確定正確的研究方向;可以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具體方法;可以為科學的新發現、新發明提供啟示和借鑒。因此現代科學研究中尤其需要注重科學方法論的研究和利用,這也就是我們要強調指出的一個問題。

一、科學實驗法

科學實驗、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並稱為人類的三大實踐活動。實踐不僅是理論的源泉,而且也是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惟一標准,科學實驗就是自然科學理論的源泉和檢驗標准。特別是現代自然科學研究中,任何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理論的提出都必須以能夠重現的實驗結果為依據,否則就不能被他人所接受,甚至連發表學術論文的可能性都會被取締。即便是一個純粹的理論研究者,他也必須對他所關注的實驗結果,甚至實驗過程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才行。因此,可以說,科學實驗是自然科學發展中極為重要的活動和研究方法。

(一)科學實驗的種類

科學實驗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探索性實驗,即探索自然規律與創造發明或發現新東西的實驗,這類實驗往往是前人或他人從未做過或還未完成的研究工作所進行的實驗;二是指人們為了學習、掌握或教授他人已有科學技術知識所進行的實驗,如學校中安排的實驗課中的實驗等。實際上兩類實驗是沒有嚴格界限的,因為有時重復他人的實驗,也可能會發現新問題,從而通過解決新問題而實現科技創新。但是探索性實驗的創新目的明確,因此科技創新主要由這類實驗獲得。

從另一個角度,又可把科學實驗分為以下類型。

定性實驗:判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成分、性質或性能;結構是否存在;它的功效、技術經濟水平是否達到一定等級的實驗。一般說來,定性實驗要判定的是「有」或「沒有」、「是」或「不是」的,從實驗中給出研究對象的一般性質及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等初步知識。定性實驗多用於某項探索性實驗的初期階段,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解事物本質特性的方面,它是定量實驗的基礎和前奏。

定量實驗:研究事物的數量關系的實驗。這種實驗側重於研究事物的數值,並求出某些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甚至要給出相應的計算公式。這種實驗主要是採用物理測量方法進行的,因此可以說,測量是定量實驗的重要環節。定量實驗一般為定性實驗的後續,是為了對事物性質進行深入研究所應該採取的手段。事物的變化總是遵循由量變到質變,定量實驗也往往用於尋找由量變到質變關節點,即尋找度的問題。

驗證性實驗:為掌握或檢驗前人或他人的已有成果而重復相應的實驗或驗證某種理論假說所進行的實驗。這種實驗也是把研究的具體問題向更深層次或更廣泛的方面發展的重要探索環節。

結構及成分分析實驗:它是測定物質的化學組分或化合物的原子或原子團的空間結構的一種實驗。實際上成分分析實驗在醫學上也經常採用,如血、尿、大便的常規化驗分析和特種化驗分析等。而結構分析則常用於有機物的同分異構現象的分析。

對照比較實驗:指把所要研究的對象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似組群。其中一個組群是已經確定其結果的事物,作為對照比較的標准,稱為「對照組」,讓其自然發展。另一組群是未知其奧秘的事物,作為實驗研究對象,稱為實驗組,通過一定的實驗步驟,判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這類實驗在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是經常採用的,如實驗某種新的醫療方案或葯物及營養晶的作用等。

相對比較實驗:為了尋求兩種或兩種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異同、特性等而設計的實驗。即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實驗單元同時進行,並作相對比較。這種方法在農作物雜交育種過程中經常採用,通過對比,選擇出優良品種。

析因實驗:是指為了由已知的結果去尋求其產生結果的原因而設計和進行的實驗。這種實驗的目的是由果索因,若果可能是多因的,一般用排除法處理,一個一個因素去排除或確定。若果可能是雙因的,則可以用比較實驗去確定。這就與謀殺案的偵破類似,把懷疑對象一個一個地排除後,逐漸縮小懷疑對象的范圍,最終找到謀殺者或主犯,即產生結果的真正原因或主要原因。

判決性實驗:指為驗證科學假設、科學理論和設計方案等是否正確而設計的一種實驗,其目的在於作出最後判決。如真空中的自由落體實驗就是對亞里士多德錯誤的落體原理(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判決性實驗。

此外,科學實驗的分類中還包括中間實驗、生產實驗、工藝實驗、模型實驗等類型,這些主要與工業生產相關。

(二)科學實驗的意義和作用

1.科學實驗在自然科學中的一般性作用

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深化過程,實際是由人類科技創新(或稱為知識創新)的長河構成的。科學實驗是獲取新的、第一手科研資料的重要和有力的手段。大量的、新的、精確的和系統的科技信息資料,往往是通過科學試驗而獲得的。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研製電燈的過程中,他連續13個月進行了兩千多次實驗,試用了1600多種材料,才發現了白金比較合適。但因白金昂貴,不宜普及,於是他又實驗了6 000多種材料,最後才發現炭化了的竹絲做燈絲效果最好。這說明,科學實驗是探索自然界奧秘和創造發明的必由之路。

科學實驗還是檢驗科學理論和科學假說正確與否的惟一標准。例如,科學已發現宇宙間存在四種相互作用力,它們之間有沒有內在聯系呢?愛因斯坦提出「統一場論」,並且從1925年開始研究到1955年去世為止,一直沒有得到結果,因此許多專家懷疑「統一場」的存在。但美國物理學家溫伯格和巴基斯坦物理學家薩拉姆由規范場理論給出了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場,並得到了實驗證明而被公認。這表明理論正確的標準是實驗結果的驗證,而不是權威。

科學實驗是自然科學技術的生命,是推動自然科學技術發展的強有力手段,自然界的奧秘是由科學實驗不斷揭示的,這一過程將永遠不會完結。

2.科學實驗在自然科學中的特殊作用

自然界的事物和自然現象千姿百態,變化萬千,既千差萬別,又千絲萬縷的相互聯系著,這就構成錯綜復雜的自然界。因此在探索自然規律時,往往會因為各種因素糾纏在一起而難以分辨。科學實驗特殊作用之一是:它可以人為地控制研究對象,使研究對象達到簡化和純化的作用。例如,在真空中所做的自由落體實驗,羽毛與鐵塊同時落下,其中就排除了空氣阻力的干擾,從而使研究對象大大的簡化丁。

科學實驗可以憑借人類已經掌握的各種技術手段,創造出地球自然條件下不存在的各種極端條件進行實驗,如超高溫、超高壓、超低溫、強磁場、超真空等條件下的實驗。從這些實驗中可以探索物質變化的特殊規律或制備特殊材料,也可以發生特殊的化學反應。

科學實驗具有靈活性,可以選取典型材料進行實驗和研究,如選取超純材料、超微粒(納米)材料進行實驗。生物學中用果蠅的染色體研究遺傳問題同樣體現了科學實驗的靈活性。

科學實驗還具有模擬研究對象的作用,如用小白鼠進行的病理研究等。科學實驗可以為生產實踐提供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藝等。一般新的工業產品在批量生產前都是在實驗室中通過科學實驗製成的,晶體管的生產就是如此。

科學實驗就是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實踐活動,尊重科學實驗事實,就是堅持唯物主義觀點,無視實驗事實,或在實驗結果中弄虛作假,都是唯心主義的作法,最終必然碰壁。任何自然科學理論都必須以豐富的實驗結果中的真實信息為基礎,經過分析、歸納,從而抽象出理論和假說來。一個科學工作者必須腳踏實地,這個實地就是科學實驗及其結果,因此,唯物主義思想是每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二、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有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方法論全書中的數學方法指研究和發展數學時的思想方法,而這里所要闡述的數學方法則是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思想方法,其內涵是;它是科學抽象的一種思維方法,其根本特點在於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只抽取出各種量、量的變化及各量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在符合客觀的前提下,使科學概念或原理符號化、公式化,利用數學語言(即數學工具)對符合進行邏輯推導、運算、演算和量的分析,以形成對研究對象的數學解釋和預測,從而從量的方面揭示研究對象的規律性。這種特殊的抽象方法,稱為數學方法。

(二)運用數學方法的基本過程

在科學研究中,經常需要進行科學抽象,並通過科學抽象,運用數學方法去定量揭示研究對象的規律性,其基本過程是:(1)先將研究的原型抽象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也就是轉化為科學概念;(2)在此基礎上,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進行數學科學抽象(科學抽象的一種形式),使研究對象的有關科學概念採用符號形式的量化,達到初步建立起數學模型,即形成理想化了的數學方程式或具體的計算公式;(3)對數學模型進行驗證,即將其略加修正後運用到原型中去,對其進行數學解釋,看其近似的程度如何:近似程度高,說明這是一個較好的數學模型,反之,則是一個較差的數學模型,需要重新提煉數學模型。這一基本過程可用簡圖表示如下:

數學方法又稱數學建模法,之所以其第一步要抽象為物理模型,這是因為數學方法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而自然科學中的量絕大多數都是物理量,因此數學模型實質表達的是各物理量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且這種關系需要表達成數學方程式或計算公式。而驗證過程則通常為研究對象中各種物理量的測定(通過實驗)過程。因此,數學建模過程的第一步又常稱為物理建模,換言之,就是說沒有物理建模就難以進行數學建模;但是,若只有物理建模,就難以形成理論性的方程式或計算公式,就難以達到定量分析研究的目的。

(二)數學方法的特點

l.高度的抽象性:各門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雖然都是抽象的科學,都具有抽象性,可是數學的抽象程度更高,因為在數學中已經沒有了事物的其它特徵,僅存在數和符號,它只表明符號之間的數量關系和運算關系等。也只有這樣才能定量地揭示出研究對象的規律性。

2.高度的精確性:這是因為可以通過數學模型進行精確的計算,而且只有精確(即近似程度高)的數學模型才是人們最終所需要的數學模型。

3.嚴密的邏輯性:這是因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邏輯嚴謹的科學,同時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和研究自然規律時,一般總是在已掌握大量的、充分和必要的數據(即實驗信息)的基礎上,並首先運用邏輯推理方法建立物理模型之後才去建立數學模型的,因此數學模型中必然會包含更加嚴密的邏輯性。

4.充滿辯證特徵:因為在數學模型中的量往往是一個符號,如F=ma就代表了牛頓第二定律,這其中的三個量的大小既是可以變化的,又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數學模型本來就體現了辯證關系的兩大主要特徵:變化特徵和聯系特徵。

5.具有應用的廣泛性:華羅庚教授曾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因為世上萬物的變化無不由運動而產生,無不遵從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性,因此只有通過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刻揭示自然規律,才能更准確的把握住量變到質變的關鍵——度的問題。

6.隨機性:隨機性是指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實驗信息是偶然的,通過數學建模,從多個偶然數據(分立的)中往往可以給出必然的結果(量之間連續變化的關系),即規律性的結論。

(三)數學方法的種類

1.自然事物和現象的分類

數學方法及數學建模的應用依賴於自然事物和現象的性質,而自然事物和現象的種類繁多,數量是無限的。在大幹世界中,無法找到兩個完全一樣的東西,這是指再相仿的東西之間也必然會有差別。因此定量研究事物規律性時,數學模型不可能是針對某一個別事物而建立的,而總是針對同一類事物和現象所具有的共同規律性而建立的。這就要求:根據數學建模的需要,按一定的因素把事物進行分類,以便更方便地運用數學方法。概括起來,自然界中多種多樣的事物和現象一般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有確定因果關系的,稱為必然性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第二類是沒有確定因果關系的,稱為隨機的自然事物和現象;第三類是界限不明白,稱為模糊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第四類是突變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必然事物和現象就如同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一樣,因果關系完全確定。而隨機事物和現象就如同氣體分子的相互碰撞一樣,其中某兩個分子是否很快會發生碰撞,沒有必然性,但氣體分子間確實經常發生碰撞,所以可以說分子間發生碰撞是必然的,但某兩個分子的碰撞卻是隨機的。對模糊的事物和自然現象的理解,也可以用一個實例說明。許多國界都是以河流的主河道中線劃分的,中線究竟在哪裡,只能是一個模糊的界限,無法嚴格劃分。因為河水有多的時候,也有少的時候,洞水在流動,波浪在不斷地拍打著河岸,因此不可能進行絕對精確的測量,所以其界限是模糊的。地震的突然發生、橋梁的突然斷裂折墜等則屬於突然性事物和現象。

2.數學方法的分類

按照自然事物和現象的類型,根據理論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人們創立了許多種數學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常量數學方法:古今初等數學所運用的方法,便是常量數學方法,主要有算術法、代數法、幾何法和三角函數法。常量數學方法被用於定量揭示和描述客觀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時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或結構)的規律性。變數數學方法:它是定量揭示和描述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各量變化與量變之間的關系的一種數學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解析幾何法和微積分法。解析幾何法由數學家迪卡爾創立,是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圖形特徵的一種方法。微積分(通常稱為高等數學)方法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創立的。這種方法主要應用於求某種變化率(如物體運行速率、化學反應速率等);求曲線(曲面)切線(切平面);求函數極值;求解振動方程和場方程等問題。

必然性數學方法:這種方法應用於必然性自然事物和現象。描述必然性自然事物和現象的數學工具,一般是方程式或方程組。其中主要有:代數方程、函數方程、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等。利用方程可以從已知數據,在遵循推理規律和規則的條件下,推算出未知數據,如這種方法可以根據熱力學方程計算出煉鋼爐各部分的溫度分布。因而可通過理論計算,確定和選取煉鋼爐的最佳設計方案。

隨機性數學方法:指定量研究、揭示和描述隨機事物和隨機現象領域的規律性的一種數學方法。它主要含概率論方法和數理統計方法。

突變的數學方法:指定量研究只揭示和描述突變事物和突變現象規律性的一種數學方法。它是20世紀70年代由法國數學家托姆創立的。托姆用嚴密的邏輯和數學推導,證明在不超過四個控制因素的條件下,存在著七種不連續過程的突變類型,它們分別是:折轉型,尖角型,燕尾型,蝴蝶型,雙曲臍點型,橢圓臍點型,拋物臍點型。這些突變數學方法和突變理論,對於解決地質學研究領域中的復雜生突變事件(如地震預測)和現象十分有用。有專家預言:突變的數學方法,可能成為解決地質學領域復雜問題的一種強有力的數學工具。

模糊性數學方法:指用定量方法去研究、揭示和描述模糊事物和模糊現象和規律性的一種數學方法。自然界存在著大量模糊事物、模糊現象和模糊信息,無法用精確數學方法處理。模糊數學方法的創立,才使人類找到了處理該類問題的有效方法,人們稱這種方法的效果是「模糊中見光明」。「模糊數學」並非數學的模糊,這種數學本身仍是邏輯嚴密的精確數學,只是因用於處理模糊事物而得名。

公理化方法:指從初始科學概念和一些不證自明的數學公理出發遵循邏輯思維規律和推理規則,運用正確邏輯推理形式,對一些相關問題進行處理,從而建立起數學模型的一種特殊方法。公理化方法由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首創,並構成了歐氏幾何學理論體系,公理化方法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把一種科學理論公理化,進而建成一個公理化理論體系。這種體系中首先建立公理,即把某學科中一些初始科學概念公理化,然後由公理推演出定理及其他,從而構成一個公理化理論體系。

(四)提煉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

所謂提煉數學模型,就是運用科學抽象法,把復雜的研究對象轉化為數學問題,經合理簡化後,建立起揭示研究對象定量的規律性的數學關系式(或方程式)。這既是數學方法中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困難的一步。提煉數學模型,一般採用以下六個步驟完成:

第一步: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確定研究對象屬哪類自然事物或自然現象,從而確定使用何種數學方法與建立何種數學模型。即首先確定對象與應該使用的數學模型的類別歸屬問題,是屬於「必然」類,還是「隨機」類;是「突變」類,還是「模糊」類。

第二步:確定幾個基本量和基本的科學概念,用以反映研究對象的狀態。這需要根據已有的科學理論或假說及實驗信息資料的分析確定。例如在力學系統的研究中,首先確定的摹本物理量是質主(m)、速度(v)、加速度(α)、時間(t)、位矢(r)等。必須注意確定的基本量不能過多,否則未知數過多,難以簡化成可能數學模型,因此必須詵擇出實質性、關鍵性物理量才行。

第三步:抓住主要矛盾進行科學抽象。現實研究對象是復雜的,多種因素混在一起,因此,必須變復雜的研究對象為簡單和理想化的研究對象,做到這一點相當困難,關鍵是分清主次。如何分清主次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也有兩條基本原則:一是所建數學模型一定是可能的,至少可給出近似解;二是近似解的誤差不能超過實際問題所允許的誤差范圍。

第四步:對簡化後的基本量進行標定,給出它們的科學內涵。即標明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標量,這些量的物理含義是什麼?

第五步:按數學模型求出結果。

第六步:驗證數學模型。驗證時可根據情況對模型進行修正,使其符合程度更高,當然這以求原模型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為原則。

(五)數學方法在科學中的作用

1.數學方法是現代科研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數學方法是各門自然科學都需要的一種定量研究方法,尤其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已得到廣泛應用,即使一個極其復雜的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問題也同樣可以通過離散化手段進行數字求解。如航磁法、地震法探礦的數據處理問題就異常復雜,其數學模型就是一個偏微分波動(場)方程。當然此類問題都需要在超大型專門計算機構進行的。正因為如此,許多過去無法進行定量研究的問題,現在一般都可以通過數學建模進行定量研究。當然,研究中的關鍵就是如何建模的問題了。同時,只有通過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刻、更准確地揭示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內在的規律性。否則,一切科學理論的建立和理論研究的精確化就難以實現。

馬克思曾指出:「一種科學只有當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這正如我國數千年的傳統中葯,因其葯效及有效成分沒能達到定量研究的程度,因而其發展遲緩。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對中國的中葯進行定量分析研究,某些中葯已被它國製成精品並擁有專利權向我國傾銷,這充分體現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意義。

2.數學方法為多門科研提供了簡明精確的定量分析和理論計算方法

數學語言(方程式或計算公式)是最簡明和最精確的形式化語言,只有這種語言才能給出定量分析的理論和計算方法,通過理論計算給出的信息,可以給人們提供某種預測、某種預言。這種預示性的信息,既可能帶來某種發現、發明和創造,也可能導致極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人們格外地感受到它的分量。

3.數學方法為多門科學研究提供邏輯推理、辯證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方法

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可靠工具,是因為它的理論體系是經過嚴密邏輯推證得到的,因此它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眾多邏輯推理方法;同時數學也是一種辯證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語言,因此也同樣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辯證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方法。

三、系統科學方法

系統科學是關於系統及其演化規律的科學。盡管這門學科自20世紀上半葉才產生,但由於其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發展十分迅速,現已成為一個包括眾多分支的科學領域。它包括有:一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工程、大系統理論、系統動力學、運籌學、博弈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學、超循環理論、一般生命系統論、社會系統論、泛系分析、灰色系統理論等分支。這些分支,各自研究不同的系統。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個無限大、無限復雜的系統,在自然界中包括著許許多多不同的系統,系統是一種普遍存在。一切事物和過程都可以看作組織性程度不同的系統,從而使系統科學的原理具有一般性和較高的普遍性。利用系統科學的原理,研究各種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進化的規律,稱為系統科學方法,它已得到各研究領域的廣泛應用,目前尤其在生物學領域(生態系統)和經濟領域(經濟管理系統)中的應用最為引人注目。系統科學研究有兩個基本特點:其一是它與工程技術、經濟建設、企業管理、環境科學等聯系密切,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其二是它的理論基礎不僅是系統論,而且還依賴於各有關的專門學科,與現代一些數學分支學科有密切關系。正因為如此,人們認為系統科學方法一般指研究系統的數學模型及系統的結構和設計方法。因此,我們下面將僅就上述意義上系統科學方法作簡要論述。

(一)系統科學方法的特點和原則

所謂系統科學方法,是指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觀點,把研究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從整體和全局出發,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結構與功能以及系統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素中,對研究對象進行考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最優化的處理與解決問題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系統科學方法的特點和原則主要有:整體性、綜合性、動態性、模型化和最優化五個方面。

(1)整體化特點和原則:這是系統科學方法的首要特點和原則。所謂整體性特點和原則,是指把研究對象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去看待。雖然系統中每一個要素,就其單獨功能而言是有限的,但卻是系統所必有的要素。就整體系統而言,缺少了任何一個要素都難以發揮整個系統的功能。這正如一輛汽車一樣,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任何一個部件出現缺損都可能影響整個系統功能的發揮,甚至一個微不足道的螺絲釘的缺損都可能造成某種事故的發生。因此必須把研究對象作為有了質變的有機整體去看待。這里的計算關系應該是1+1>2,這就如同「二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格言所表示的含義類似,即系統的整體功能大於各要素的功能之和。這被稱為系統各要素功能的非加性規律。這一規律性要求人們在對系統的研究中,必須從有機整體的角度去探討系統與組成它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而且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系統與周圍環境之間的聯系和關系,從有機整體的角度去發揮系統的功能,把握系統的性質與運動規律。

(2)綜合性特點和原則:這一特點和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指客觀事物和工程都是一個系統,是由諸多要素按一定規律組成的復雜的綜合體,有其特殊的性質、規律和功能;另一方面指,對任何客觀事物和具體系統的研究,都必須進行綜合考察,即從它的組成部分、結構、功能及環境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諸方面進行綜合研究。而系統的最優化目標就是根據系統科學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和研究的結果來確定的。

(3)動態性特點和原則:指在物質系統的動態過程中揭示它們的性質、規律和功能。因為客觀世界中實際存在的一切系統,無論是在內部的各要素之間,或系統與環境之間,都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流通和交換,因此實際系統都處於動態過程之中,而不是處於靜態,因此就必須堅持動態性原則。

(4)模型化特點和原則:指的是在考察比較大且復雜的系統(如大型工程項目)時,因復雜系統因素眾多,關系復雜,一時難以完全把所有因素和關系都搞清楚,甚至有的因素也沒有必要完全弄清楚,而開始研究和處理問題時又往往要求進行定量分析,這就需要建立數學模型,即將系統加以簡化抽象為理想模型,從而通過對模型的 實驗、研究,達到較好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5)最優化原則:指在運用系統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時,從多個可能的方案中選擇出最佳方案,使系統的運行處於最佳狀態,達到發揮最優功能的目標。按照最優化原則,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與系統和環境之間的聯系或結構都必須處於最優狀態,以發揮系統的特殊功能。

(二)常用的幾種系統科學方法簡介

1.功能分析法

功能

閱讀全文

與軟科學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測玻璃裂痕用什麼方法 瀏覽:895
正確歌唱發聲方法 瀏覽:309
磁石補鐵最佳方法 瀏覽:393
烤鴿子的腌制方法視頻 瀏覽:344
班主任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教資 瀏覽:900
14天不出屋鍛煉方法 瀏覽:858
三極體電路分析方法 瀏覽:945
卵巢早衰怎麼辦調理方法 瀏覽:677
怎麼樣製作燈籠的方法 瀏覽:537
避孕套女孩使用方法 瀏覽:179
除皺紋好方法是什麼 瀏覽:217
灰腳甲炎治療方法 瀏覽:545
問題情景解決方法循環 瀏覽:108
切菜左手後退方法圖片 瀏覽:404
港中華真假煙的快速鑒別方法 瀏覽:940
最簡單的去污垢的方法 瀏覽:436
lamysafari使用方法 瀏覽:813
陽光減肥法的正確方法 瀏覽:327
肩頸疼痛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969
石榴種植不甜的方法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