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課程標準的研究方法有什麼特點

課程標準的研究方法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2024-11-03 16:58:42

❶ 一節好的示範課研究有哪些標准

一節好的示範課研究有哪些標准?
一、好課標準的特點
首先,好課標準的評價因素具有不確定性。
1.好課標准無不顯示時代的烙印。凡是教學經歷在30年以上的教師,都會知道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學朝農、反潮流等等,那時的好課標准大概只有勞動和造反。而現在的教學改革,好課標准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2.好課標准還會受到評課人思想意識的影響。現實教學中,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同是一節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還會意見相左,其原因就是因為對一節課的評價,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意識決定了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
3.好課標准學科之間並不統一。每一個學科都有每一個學科的特點,實在是沒有辦法用同一把赤字來衡量每一節課的優劣,所以不同學科就有不同的標准,這也是極其正常的。
其次,好課標准還有它本身的逐漸發展性。
因為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是隨著時代在進步的,每當一種新的標准出來後,都要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有一個逐漸被多數人認可的過程,並且還有在發展中逐步趨同的過程。所以我們說好課標准具有逐漸發展性。
再次,好課標准還具有深遠影響性。
1.教學評價體系是一個多角度、多維度的教學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而好課評價直接影響到其它評價制度的建立與執行,所以好課評價制度對整體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將會產生重要影響。
2.因為評價系統的建立首先是一種輿論導向和激勵,所以對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具有深刻的指導性,不僅是促進教師提高的動力,而且還要對教師的努力方向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
3.廣大的教師們都希望自己的教學水平有顯著的提升,都希望自己的素質得到快速發展,而科學的合理的好課評價標准,直接為教師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具體的可操作的要求,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
二、研究好課標準的意義
1.目前在各校深入開展的校本教研活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診斷性研究,也就是針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的診斷,然後進行有針對性地研究,以達到使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一個長足邁進的目的。我們研究好課的標准,可以促使教師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與好課標准進行對比,並在對比中發現問題,然後進行有效的診斷,從而實現全面提升教師素質與教學水平,因此我們可以說,對於好課標準的研究是校本教研中診斷性研究的基礎。
2.我們不能否認,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還有一部分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夠規范,雖然解決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是由於好課標准簡潔明了,又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就成為教學管理者時常用來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久而久之,好課標准就成為了規范教學行為的有效導向。
3.課程改革在不斷地向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這次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重要的陣地就是課堂,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做才可以實現這一關繫到祖國未來的課程改革的目的呢?那就是要使我們的每一節課盡可能多的成為「好課」,好課標准正好適應了課程改革的需要,有效地保證了課堂教學沿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軌道運行,因此我們可以說好課標准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4.我們知道,優秀教師的成長搖籃是課堂,換句話說就是課堂教學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優秀教師,如果我們用科學合理的好課標准來為教師們提供一個具體的思路,那麼無疑會加快教師的成長速度,所以對好課標準的研究也是培養造就優秀教師的需要。
5.在教學改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們對教學方式的變化很不適應,其結果致使有的教師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是穿舊鞋走原路。而好課標准則對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按照新課標進行教學做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會對教師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勢必會成為推動課程改革的動力。
6.工人做工是為了產生效益,農民種地是為了獲得豐收,教師的教學要獲得豐收,要產生效益,那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質量的提高是需要踏踏實實的上好每一節課做保證的。在科學合理的好課標準的指引下,必然會使「好課」的數量大大增加,從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三、對一節好課進行評價時應該注意的原則
1.不要求全責備。
在日常的教學評價實踐中,評價者往往對任課教師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評頭品足一番,熟悉中小學教學的人都清楚,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公開課、示範課,教師們除了要使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外,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處理好教學各個環節,既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場,還要有畫龍點睛的結尾,少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行。許多學校領導和教師在評價一堂課的好壞時,看的往往也是這節課各個環節是否具備,「起承轉合」是否連貫。因此,許多教師在上示範課時,往往會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精雕細琢。但有時也會出現意外。北京市教科院院長文喆告訴記者,有一次他聽課時,一位青年女教師課上得很精彩,現代化教學手段使用也很得體,但下課鈴響了之後,這位教師才意識到這節課還沒有結尾呢,於是便開始「小結」起來。偏偏這時候教室里的喇叭響了起來,教師的嗓子終究賽不過喇叭,教室里開始一片混亂,但這位教師還是堅持完成了「小結」。文喆很不明白,像這樣的「小結」有什麼意義呢,難道一節好課就必須要有一個「小結」嗎?
所以我認為,在評價一堂課是不是好課的時候,我們應該多為教師們想一想,多為學生是否發展了想一想,不要對是否面面俱到而求全責備。如果我們在評課時允許課堂「不完整」,教師們自主創造的空間就會更大,拖堂等現象也會大大減少。另外,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也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只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某一方面有所創新,就應該算是一節好課,而不應該是面面俱到。
2.調動積極性不是目的。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於上好一節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上學到了什麼知識,受到了什麼啟發,而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形式上的需要。筆者曾經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在一次國家級的優質課評比中,有一位教師給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上課,沒有5分鍾的時間,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但是學生是活躍起來了,可學生活躍的原因,卻是因為教師設立了對回答問題多的學生進行獎勵的許諾,而獎品又是幾塊色彩艷麗的巧克力。這樣學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思考問題上,而是集中在巧克力上,表面上的轟轟烈烈,掩藏著的卻是對問題研究的淺嘗輒止,學生的思維並沒有被引向深入。這樣的課,教師有意無意地只把調動積極性作為了教學的目的,把一節課變成了表面上的熱熱鬧鬧,實質上的平平淡淡,這應該是要盡量避免的。
因此我們在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看他是否切合了學生的實際,是否實施了因材施教。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學校已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惟一渠道,如果學生上課時的興趣並不在學習新知識上,而在於教師的獎勵上,勢必造成課堂教學功能的異化。
3.突出主流,抓住重點。
我們發現,有的領導或教師在對一節課進行評價時,往往注意一些細枝末節,在細節問題上糾纏不清,而忽視主流。其實我們應該知道,教師的課堂教學的成敗,雖然細節問題也應該引起重視,但主要的還是要看主流,看大方向,看教師在教學中是否有創新。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重點、難點問題都沒有抓住的話,那麼他的細節再完美也是無濟於事的。
4.注重學生的收獲。
不知是從什麼時候起,對教師的評課往往演變成對教師素質的評價,對教師的語言、教態、板書等等內容不厭其煩地加以討論,而對學生的收獲卻置若罔聞,這是不正常的。因為我們的教學是建立在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礎上的,換句話說,課堂應該是學生展示自我的場所,而不是教師的一統天下,因此如果在評價一節課的時候,只是注重教師的表現而忽視學生的收獲,實在是一種捨本逐末的行為。
5.符合教育教學規律。
任課教師在一般情況下對評課人的意見都是很重視的,所以,評課者在陳述自己的意見時,必須要慎重,尤其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否則對教師產生的負面影響將是深遠的,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的評課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恰中肯綮的指導意見會使教師們茅塞頓開,而不著邊際的空洞議論只會使教師們更加迷茫。
四、上好一節課應該重視的著眼點
怎樣才可以上出好課?這恐怕是所有教師們為之不懈奮斗的畢生追求,但是要想上好一節課,還必須要明確地知道教師應該在哪些方面去努力。根據現在教學改革的形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研究探索。
1.看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
我們知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對教學目標是三維的立體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項相互關聯的內容。因此,衡量一節課是否實現了目標,也要從這三個角度去分析評價。
首先我們來看知識目標:
在一般人眼中,所謂知識,也就是課本上的現成知識。其實不然,新課程標准中所強調的知識,應該還包括教師本人的知識儲備和師生互動後產生的新知識,只有把書本知識、教師知識、創新知識融合在一起後,才可以說完成了知識目標。在書本知識中又可以分為「掌握、理解、了解」三個層次,「重點、難點」兩個方面。而教師的知識儲備對於是否能夠把所教的知識給以適當擴展和加深,對於是否能夠把課程上得活與有趣味性都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
書本知識、教師的知識儲備在課堂教學中一般的老師還是比較注意的,可是在師生互動中產生新知識,鼓勵學生發表新的見解,使原有知識更完善或者創造出新知識,很多老師就力所不能及了。這樣的老師無疑只有做一輩子的教書匠而不能成為教育家了。
然後我們再來看能力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我們做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麼我們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們哪些能力呢?
①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學生學好各學科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生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我們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時候,我們教師應該努力從思維的優秀品質培養入手,努力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深刻性、批判性,讓學生敢於和善於進行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中逐漸地學會自我反思,從而為學好各科課程奠定基礎。
②審美能力
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要使他們獲得審美的愉悅,不斷地提升他們理解美與追求美的層次,這就需要我們在完成教學活動時中充分利用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欣賞、感受美,對美好的事物發表自己獨特的感受,從而達到陶冶性情、培養情趣的目的。
③想像能力
不管哪一個學科,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這不僅會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的開發,而且還會進一步提高學習熱情,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培養想像能力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的是重點培養學生的通過具體的影像,進行理性的想像,不僅要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所描述的畫面,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進行再創造,使想像的內容更為具體和生動形象,從而形成更高層次上的學習能力。
④聯想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聯想,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要使學生形成這種能力,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時刻注意把握有利時機,經常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⑤觀察能力
學生要學好各門課程,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要學會如何觀察景物、觀察各種實驗操作過程,而且還要學會如何觀察人,學會觀察世間紛繁的事,並且要學會在觀察的同時進行理性的思考,對一些事物有自己的觀點,在對社會和生活的不斷觀察、不斷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認識事物的能力和思想水平。
⑥記憶能力
各學科知識浩如煙海,一個人在一生中不可能都完全記住,但是有了良好的記憶能力,對於將來的學習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記憶可以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和永久性記憶,這就需要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重視記憶品質的培養,努力使學生做到不僅記憶准確,而且還要應用靈活,在學習的實踐和訓練中,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
⑦創新能力
一個人如果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只是因循守舊,不敢去開拓創新,那麼只不過是書櫥而已。在未來社會的嚴酷競爭中,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使我們的學生具有創新能力是有著重要意義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就需要我們做教師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敢於懷疑的精神,要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權威,時刻充滿著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具有堅定不移的探索精神,同時更要具有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這樣,對於我們的教育事業來說,對於培養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來說,都將是極其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們在評課時需要注意到的問題,同時又是我們在上課時也必須要努力去尋求的一種境界。
其次,我們再來看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一節好課完成的途徑,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下面的幾個方面,就應該是一節好課了。同樣我們在評課的時候,也應該從下面的幾點中去評價我們老師的課堂效果。
①恰到好處的環節設計
不管是傳統教法還是課程改革後的教法,都會對教學過程中的環節設計非常關注,因為引人入勝的環節設計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領學生學會學習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節好課往往就是因為它的環節設計令人賞心悅目,使課堂教學取得明顯的效果,從而引起人們的好評。
什麼是恰到好處的環節設計呢?
所謂恰到好處,就是指本節教學所必須的,是為提高教學效益而精心准備的。比如有一位教師在講授歷史課《鴉片戰爭》時,他並沒有按照教材的安排,按照順序從前講到後,而是在上課伊始,向學生們說:「這節課我們要來研究一下有關鴉片戰爭的問題,我在備課過程中,發現了一個秘密,在這節課的教材中隱藏著一組數字密碼,如果誰能夠破解這組密碼,那麼你就是我們班最優秀的學生。」說到這里的時候,學生們都躍躍欲試,急切地想知道密碼是什麼。這位老師故意停頓了一會問: 「誰發現了密碼?」學生們都搖搖頭。老師不失時機地說:「那好,我來告訴你密碼,你們自己去尋找破解的方法,好嗎?」學生們興致勃勃地高聲叫道:「好!」 老師說:「這組密碼就是——33313。根據這組密碼,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看哪一個小組最先找到解決的辦法。」教師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的和結果就把學生帶入了學習的氛圍中,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能找到:第一個3,是3個將領,第二個3,是3次戰役,第三個3,是3個欽差,第四個1,是一個條約,第五個3,是鴉片戰爭的三個意義。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認真領會教材里的內容,學生們就會感到學習的樂趣,自然而然地把學生領進了學習的狀態中。所以我們說,恰到好處的環節設計,對於上好一節課是很重要的。
②激發興趣的有效措施
在與教師們的交談中,往往會聽到很多老師們的抱怨——我的學生怎麼就對學習沒有興趣呢?具有這種困惑的老師們,又往往把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歸罪於學生。如果我們認真審視一下學生為什麼缺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往往會從我們教師身上找到原因。
比如,落後的教學手段,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學方法缺少新意,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知識面狹窄,課堂上學生的求知慾得不到滿足,使學生喪失興趣;教師忽視課堂激勵評價的作用,不能為學生創造參與教學的條件,學生難以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從而喪失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現實生活引入課堂,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趣;教師不能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調動不起學 生的積極性;尤其是有的教師不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其對教師產生反感,結果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下降;更有甚者,他們忽視師德的作用,使學生不能親其師信其道等等。
雖然學生的積極性問題還要涉及到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因素,但是以上所列舉出來的這些原因都說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思想業務的水平問題而造成學生的興趣下降,這又怎麼能把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完全歸罪於學生呢?
有人說過:「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金錢,他只是失去了一點點;如果失去了毅力,他就失去了很多;如果失去了興趣,那麼他就失去了未來整個人生。」因此,我們要想上好一節課,就必須要探究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高效率。
③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
教師心目中有沒有學生,不僅是課程改革下的學生觀的體現,而且還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想實現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教師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育人環境。筆者曾經聽到這樣一件事情:有一位教師開始講課後,在黑板上列出了幾道訓練題,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後,再進行分析解答。而有一個女學生馬上就說出了答案,這時的老師不是去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地提升,而是大聲地斥責這位學生:「你的嘴怎麼就這么賤?你再說就把你的嘴縫上!」我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這位學生今後還會喜歡這個老師嗎?她還會喜歡這個學科嗎?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急於想表現自己的學生,這是好現象,我們要做的工作應該是因勢利導,抓住機會教育他們注意自己思維的深刻性,而不是斥責,更不是棒喝!
④科學有效的訓練安排
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知識的掌握都有賴於科學有效的訓練,因此一節好課也必須要有高效的訓練。什麼是科學合理的有效訓練呢?那就是應該把所學內容轉化為能力訓練題,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如果一節課缺少了有效的訓練,那麼學生的學習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這是我們應該盡力去避免的。
⑤把握教育的最佳契機
我們有的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往往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對答如流,尤其是有人聽課的時候,其實學生如果能夠對教師的提問回答得非常圓滿固然是好事,但是回答錯誤、或者回答不完整卻是經常性的,也正是這種錯誤和不完整,恰恰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教育契機,就看我們的教師們能不能把握住,如果把握住這種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會使我們的教學增光添彩,如果把握不住,就會使學生陷入新的迷茫之中。
有一次筆者在深入課堂聽課時,遇到這樣一種情況:這節課講的內容是地理課中的《中國的地勢》。當老師把該學的內容講授完畢後,讓學生開始討論、回答問題,結果在學生的回答中,有幾個學生把中國地勢特點與地形特點混淆了起來。這位老師不是簡單地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糾正,而是對這兩個相似的概念進行了仔細的辨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所謂「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而「地形」則是指「地表的外部形態和分布在地表上的所有固定物體」,一個是地貌,一個是趨勢,學生為什麼把二者混為一談呢?教師意識到這是學生沒有明確概念間的關系而造成的,於是他抓住這一教育契機,不僅讓學生從概念間的關繫上進行辨析,而且還從特點上辨析,使學生明確我國地形的特點是「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而我國地勢的特點是「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在這里,我們絕不能把教師的這種教學策略簡單地看成是對概念的辨析,它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體現,是使學生更好掌握知識的必要措施。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時刻注意把握住這樣的教育契機,使我們的學生學習得更好。如果能夠堅持經常這樣做,教師的教學水平也一定會得到快速的提高。 再次,我們來看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但畢竟有法,因此教學方法實際上就是一種教學策略。既然是教學策略,它就要受到不同教育觀念的影響和制約。在課程改革的教學策略中,筆者認為不管我們是對一節課進行評價的時候,還是努力去尋求把課上好的時候,都應該從以下幾點去努力。
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即使你做教師的再努力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能否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就成為一節好課的重要標志了。在一次全國性的語文教學大獎賽中,有一位老師上課後首先把學生按照座位分成了四個學習小組,然後規定每人次發言記1分,有創見的發言記3分,講課結束後,評出優勝組。結果使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演變成了一次競賽過程,學生們爭先恐後,不斷地為自己精彩的回答體驗著成功的喜悅,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下課了學生們還意猶未盡,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復雜,但是它所產生的作用卻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在教學的實踐中,許許多多的教師們都積累了豐富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❷ 課題研究方法有哪些

: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實驗法、觀察法、文獻研究等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4、教育實驗法:立足於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前、後學生科學學習的變化,找到適合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方案。5、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個性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指導。6、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如經典書籍,名人格言,以及課程標准推薦的書目,為學生閱讀提供具有時代性,創造性的正面教材。7、教育調查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就學生課外閱讀現狀進行調查,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進行縝密分析,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觀察法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3)確定觀察對象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五、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要注意經驗的先進性(觀念必須更新)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六、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七、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八、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九、實驗法: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3.什麼叫「假說」?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按照方案實施實驗——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課程標準的研究方法有什麼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西獨腳金種植方法 瀏覽:974
如何清理手機運行空間不足的方法 瀏覽:214
腹部檢查壓痛反跳痛常用方法 瀏覽:890
工藝危險分析包括哪些分析方法 瀏覽:260
培養員工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651
高速油箱漏油解決方法 瀏覽:729
仰卧起坐是什麼呼吸方法 瀏覽:53
有什麼方法冶早泄 瀏覽:809
京東氧趣網分析方法 瀏覽:767
教育研究方法考試大綱 瀏覽:589
昆侖風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78
電腦磁碟不夠可以用什麼方法擴大 瀏覽:497
高血壓肝腎陰虛中葯治療方法 瀏覽:624
開機啟動路徑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265
電磁爐簡單快速開鍋的方法 瀏覽:660
鉤衣服花朵的連接方法 瀏覽:790
三階魔方還原方法最簡單還最快 瀏覽:771
初中英語同步訓練方法 瀏覽:319
一門到頂木飾面安裝方法 瀏覽:630
眼球震顫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