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文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與意義 研究內容 研究方法 研究計劃 預期研究成果
具體題目是什麼的?有什麼要求的。
2. 科學研究方法在科研中有什麼作用
科學研究起源於問題,問題又有兩類:一類是經驗問題,關注的是經驗事實與理論的相容性,即經驗事實對理論的支持或否證,以及理論對觀察的滲透,理論預測新的實驗事實的能力等問題;另一類是概念問題,關注的是理論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確度,統一性,以及與其他理論的相容程度和理論競爭等問題.科學研究提供的對自然界作出統一理解的實在圖景,解釋性範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經驗事實互相聯系起來,構成理論體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則,是整個科學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
根據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務和方法不同,科學研究通常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基礎研究,是對新理論,新原理的探討,目的在於發現新的科學領域,為新的技術發明和創造提供理論前提.
2.應用研究.是把基礎研究發現的新的理論應用於特定的目標的研究,它是基礎研究的繼續,目的在於為基礎研究的成果開辟具體的應用途徑,使之轉化為實用技術.
3.開發研究,又稱發展研究,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應用於生產實踐的研究,是科學轉化為生產力的中心環節.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是整個科學研究系統三個互相聯系的環節,它們在一個國家、一個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體系中協調一致地發展.科學研究應具備一定的條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隊伍,必要的科研經費,完善的科研技術裝備,以及科技試驗場所等.
科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觀察到一種特殊現象.
2.提出假設去解釋這個現象.
3.利用假設作進一步的預測.
4.設計實驗檢驗以上預測.
3.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意義
隨著現代地球科學的發展和成礦理論的進一步完善,使得深入探討蘇-查地區超大型螢石成礦作 用和過程成為可能。本次研究在系統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詳細的室內研究工作基礎上,以蘇-查礦床、 敖包吐礦床和貴勒斯泰礦化點等為研究對象,通過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 流體包裹體測試等手段,深入剖析螢石礦床(點)的產出環境、地質特徵,以確定螢石礦床的礦床 類型和成礦機理過程以及成礦流體的形成、運移和演化規律,探討岩漿活動和螢石成礦的關系,在此 基礎上確定找礦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各種比例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查清區域主要地層、岩漿岩 和構造的基本特徵;
(2)對典型礦床開展詳細的礦床學研究,查明主要礦石類型和礦物組合特徵,並選取代表性岩 礦(石)標本,開展室內研究和各種地球化學測試,查明主要的圍岩蝕變特徵和主要控礦構造特 征等;
(3)對代表性螢石礦石樣品進行流體包裹體研究,查明成礦流體的主要物質組成,成礦的物理 化學條件的變化,推斷成礦流體的來源、運移和演化,揭示成礦作用過程;
(4)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元素地球化學研究,揭示成礦過程中元素的遷移變化特徵以 及與區域岩漿活動的關系;
(5)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鍶-釹-鉛放射性同位素和氫-氧-硫穩定同位素的研究,揭示螢 石礦床的成礦物質來源;
(6)通過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基本釐定或約束區域螢石礦床成礦作用的時限;
(7)建立區域螢石礦床的成礦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螢石礦床及其他礦種的找礦勘 查方向。
4. 科學研究方法撰寫論文的重要意義
這種寫法叫總分式,是中學生經常採用的一種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開頭先提出一個人們關心的疑問,然後一一作答,逐層深入,這是答難式的寫法。還要以是作者有意把兩個不同事物以對立的方式提出來加以比較、對照,然後得出結論,這是對比式寫法,通過對比更突顯作者的觀點。
5. 研究的目的、意義
石家莊平原區是我國小麥主產高產區、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超采最為嚴重的地區,以及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最為強烈的地區。自1972年發生區域性特大乾旱以來,該區地下水開采量不斷增大,累計超采量已超過180億m3,地下水埋深已由20世紀60~70年代的10~15m,下降至目前的25~50m,地下水流場已由自然狀態演變為「自然-社會」二元影響狀態,縱向水流運動不斷減緩,垂向水分通量交換不斷增強,地下水流向已由自然狀態下自西向東運動,轉變為現狀的由超采區四周向超采漏斗中心流動,嚴重影響了當地供水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石家莊平原區近5年平均(供)用水量達27.03億m3,其中地下水(開采)供水量24.29億m3,占總供水量的89.86%;農業用水量22.98億m3,占總用水量的85.02%。在地下水開采量中,農業開采量20.28億m3,占總開采量的83.49%。相對多年平均地下水開采資源量(13.62億m3),該區平均每年地下水超采量10.67億m3。從石家莊市所轄的縣區來看,除了石家莊市區和元氏縣之外,其他縣區地下水在當地總供水量中所佔比率都在95%以上;新樂和行唐縣的農業用水量占當地總用水量的97%以上,高邑、無極、藁城、晉州、辛集和趙縣農業用水量占當地總用水量的80%以上。石家莊平原區農業用水比率最低的欒城縣,為74.77%。這些縣區農業灌溉用水,主要開采地下水,每年灌溉用水規模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有關石家莊平原區地下水演變的研究成果較多,包括氣候變化、土地利用、工業開采、農業灌溉和人工回灌調蓄等,尤其是有關地下水模型和數值模擬研究。但是,有關該地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的階段性特徵、機制和尺度效應問題研究較少,而且在石家莊地區未來地下水位變化趨勢研究中,多採用水文概率理念,依據歷史資料,建立未來氣象背景條件,尚沒有從GCM模式研究中比選構建未來氣候變化的情景。
時間尺度效應是區域地下水演化研究中不應忽略的問題,與對所研究對象細節了解的水平和把握合理度密切相關。研究採用的時間尺度是否適宜,不僅影響對地下水演變特徵及機制的認識深度,而且,影響對地下水演變過程的時間維及空間維的標識特徵能否客觀認識。因為尺度過小,不僅會增添不必要的繁重實物工作量,而且,還影響對長時間系列地下水流場演變規律和趨勢的正確把握;尺度過大,某些閾值性特徵可能會被掩蓋或均化。區域性超采地區地下水流場演變過程和機制,是非線性耗散結構,存在混沌現象,需要尋找到適宜的時間尺度進行系統研究。只有適宜的時空尺度,才可能取得對地下水演化特徵及其與主要影響因素之間的對應性、協調性和規律性的深入認識。
因此,通過區域地下水流場演變特徵的不同時間尺度效應研究,明確了適宜表達地下水流場演變特徵與機制的時間尺度,揭示石家莊地區淺層地下水流場演變與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之間的量化關系、階段特徵及形成機制,構建可信的未來50年石家莊地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的不同氣候情景,並開展不同氣候情景下區域地下水流場演變趨勢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它對於石家莊地區緩解地下水超采和提高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性具有重要作用。
本書從歷史氣候變化對地下水流場演變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下水流場演變的影響、未來氣候情景對地下水流場演變的預測分析和水循環演化尺度效應研究等四個方面,分別闡述與本研究有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氣溫升高、降水量及降水類型等氣候因素的改變均對地下水循環系統、地下水資源量及水質產生重大影響(Mahdiz et al.,2011;Bate et al.,2008;Timothy et al.,2011),降水量增大將使地下水資源量有所增大,而氣溫升高,降水量減少將使地下水資源量有所減少(Numan,2009;Elias et al.,2010),這種影響可能與土地利用變化有一定的相關關系(Christopher,2009)。
徐宜亮等(2006)針對石家莊平原區地下水量變化與降水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Jacek et al.(2007)認為,氣候變化條件下地表水與地下水存在相互影響,且氣候變化對地表水資源的影響程度大於地下水資源源量(Riasat et al.,2012)。劉艷麗等(2012)對降水、氣溫等氣候因素對水資源的影響強度進行了研究。
氣候變化與農業灌溉需水量之間關系密切,近50年來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用水量產生重大影響(吳普特,2010)。張光輝等(2006b,2013b)研究了華北平原農田區地下水開采量對降水變化的響應,認為區域農業開采量與年降水量之間存在互逆效應,即降水量增大農業開采量減少,降水量減少,農業開采量增大,滹沱平原區域降水量每減少100mm,農業開采量增加36mm。
Zhou et al.(2010)認為氣候變化不僅影響水資源量,而且影響農業灌溉水量,氣溫升高,降水量減少將使農業灌溉需水量增大。Yang et al.(2008)研究了我國華北地區氣候類型轉變與農業需水量之間的關系,認為近40年來華北地區氣候類型從乾熱型向濕熱型轉變,農業水分虧缺量明顯減少,但是並沒有緩解該區的農業缺水程度。Yoo et al.(2012)以韓國8處灌區為例研究了氣溫升高對農業需水量的影響,認為2025年前該研究區作物需水量增加7.0%,2055年前增加9.2%,2085年前增加12.9%。
氣候變化是引起地下水開采量增大、地下水位下降的重要因素。張光輝等(2006b,2013b)的研究結果表明,河北平原年降水量增減的同時,同期地下水補給量與開采量呈互逆變化規律:年降水量變化通過地下水補給量減少與開采量增加或補給量增加與開采量減少的互逆耦合,對地下水系統水量均衡狀態和水位變化影響強度加以累加,且在相同降水變數條件下旱化過程的影響強度大於雨量增加過程的影響,在連續枯水年份這種影響具有較大的潛在災害性,滹滏平原地下水位下降不僅與地下水開采量有關,而且與該區降水量減少有關。Gh Jeelani(2008)也認為春季降水量的增減與地下水開采量之間呈逆相關關系。劉中培等(2012)認為,開采量增大和降水量減少是引起石家莊地區地下水位下降的主導因素,開采主要影響地下水位的年際變化,而降水主要影響地下水位的年內變化。
一、人類活動對地下水流場演變的影響研究
近50年來,隨著人類活動強度的逐步增大,研究區地下水流場發生了異變。王金哲等(2009b,2010)提出滹沱河流域平原研究區淺層地下水埋深整體大幅度下降的區域特徵和從西部山前、北部河道帶和東部向西南方向逐漸增加的分布特徵,並進一步量化了人類活動和滹沱河流域平原區淺層地下水之間的關系,認為人類活動對淺層地下水的影響經歷了從不佔主導作用到逐漸佔主導作用再到幾乎完全佔主導作用三個階段。胡君春等(2011)也研究了近50年來石家莊地區地下水位演化特徵。
人類開采是地下水流場演變的主導因素。朱延華等(1995)用灰色關聯度法分析了石家莊地區地下水位下降的主導因素,認為石家莊地區水動力環境演化受到開采量和降水量的雙重影響,且開采量的影響大於降水量。許月卿(2003)認為近50年來引起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為開采,其次是河川徑流和降水量,如果從供水水源角度分析,農業灌溉影響是該區地下水位下降的主導因素,其次是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
張光輝等(2008,2013b)認為人類開采是滹沱河流域平原區地下水流場發生異變的主導因素,地下水開采強度的持續增大引起該區地下水系統發生異變。1971年之前地下水系統處於平衡狀態,之後由於地下水開采量持續增大,至1980年之後地下水系統嚴重失衡,降水量變化是地下水流場發生異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李新波等(2008)認為地下水開采和種植業布局的轉變是河北南部平原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大量開采地下水用於農業灌溉是導致地下水疏乾的主要原因(Ahmed et al.,2009)。劉中培等(2012)認為降水量增減通過減少(增大)農業開采量來影響地下水位變化,即豐水年份農業開采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得以有效緩解,枯水年份農業開采量增大,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加劇。
王金哲等(2009a)認為間歇性過水條件下,河道過水對地下水的影響明顯,且距河道越近,年際回升量越大,距河道越遠,年際回升量越小。任印國等(2009)建立了石家莊東部平原區地下水系統的數學模型,並用Fellow軟體進行了求解,預測了不同開采條件下地下水位的變化情況。孫曉林(2012)建立了滹沱河沖洪積扇地下水數值模型,得出了石家莊市區適宜地下水位在39~54m之間,藁城適宜地下水位在22~43m之間。
水利工程的修建是影響地下水流場演變的重要因素。費宇紅(1999)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預測了黃壁庄水庫副壩截滲對下游地下水系統的影響,認為截滲後壩下地下水位整體呈下降趨勢,但不同地區降幅不同,其中鹿泉市下降幅度較大,石家莊市區及鹿泉南部下降幅度較小,地下水降落漏斗將不斷擴大(王宏等,2006),副壩防滲的截水量在6200萬~6500萬m3之間(賀鵬,2009),且越向下游、越靠近邊界地帶,截水量越小。
Yang et al.(2002)認為,流域上游水利工程的修建是造成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農業區每年必須減少180mm的灌溉用水,才能維持目前的地下水位,黃壁庄和崗南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後使滹沱河下游地下水的補給減少,從而導致該區地下水流場發生異變(王秀艷等,2006)。Juana et al.(2010)認為,流域上游水利工程的修建使白洋淀地表水徑流量大幅減少,地下水開采尤其是農業開采是該區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
杜尚海等(2010)利用數值模型法模擬了南水北調工程調水區和受水區不同豐枯條件下地下水庫的人工補水效果,認為石家莊平原區每年補水量在4.64億~8.72億m3之間。Shu et al.(2012)建立了太行山前平原地下水流場數值模型,認為南水北調工程可以緩解石家莊地區的用水壓力,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整個區域地下水位的下降趨勢,有效利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污水灌溉和改變灌溉制度體系是解決地下水位下降的可行辦法。
地下水調蓄工程對地下水流場具有一定影響。孫桂平等(2000)、費宇紅等(2002)、崔秋萍等(2011)和王宏等(2003)對石家莊地區地下調蓄庫的位置、調蓄潛力、庫容、可行性及效益進行了分析。張光輝等(2007b)在闡明地下水庫調蓄庫容的有關理念、評價原則和方法的基礎上,揭示了南水北調中線石家莊受水區可利用地下水調蓄庫容為19.11億m3,並預測了在利用南水北調客水、減少開采量和利用當地雨洪進行地下調蓄的條件下,未來10年和30年地下水位和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的發展趨勢。王志華等(2010)對滹沱河地下水庫入滲試驗成果進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動水條件下單位河長每天入滲量為38萬m3,趨於穩定的單位河長每天入滲量為32萬m3,單位面積每天入滲量為1.47m3;對滹沱河地下水庫的建設條件進行了系統分析。於開寧(2001)以石家莊市為例研究了城市化對地下水補給的影響,認為城市化會降低大氣降水對地下水的滲透補給,但城市化的最終結果是導致地下水補給量的增加。
農業活動是地下水流場演變的重要原因之一。王貴玲等(2005)認為農業節水措施可有效緩解太行山前平原區的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在不同水文年,降低灌溉滿足率和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均能有效涵養地下水源,且改變灌溉滿足率效果更為明顯(彭致功等,2012),如果灌區節水灌溉率能達到50%以上,灌區平均地下水開采量減少量可達43mm(Xu et al.,2011)。譚秀翠等(2012)認為石津灌區凈入滲水量峰值出現在5月,灌溉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渠灌區、井渠雙灌區和純井灌區的灌溉入滲補給系數分別為0.21、0.16和0.09。Yang et al.(2006)利用DSSAT軟體模擬計算了華北山前平原小麥和玉米需水量對地下水位的影響,認為灌溉需水量每增加100mm,該區地下水位下降0.64m。
Hu et al.(2010)認為農業開采量減少25%可以阻止石家莊平原區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減少35%可以使地下水位恢復到1956年的水平。嚴明疆等(2012)以晉州地區井灌區為例研究了小麥、玉米生長季節降水量與地下水開采量的關系,認為在枯水年份降水量與地下水開采量關系明顯,而在豐水年份開采量僅與小麥生長季節降水量有關。張光輝等(2013b)認為,滹滏平原地下水位下降與農業灌溉具有密切的相關關系。
二、未來氣候情景對地下水流場演變的影響研究
Yang et al.(2003)利用WAVES軟體研究了氣候變暖和降水量變化對太行山前平原區土壤含水量的影響,認為氣溫升高和降水量減少使土壤含水量急劇降低,在氣溫升高2℃的情景下,降水量需增加20%才能扭轉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趨勢。Neman(2009)以地中海西岸為例研究了氣候變化對該區地下水補給量的影響,認為該區在氣溫升高6℃,降水量減少16%的情景下,地下水補給量可能減少50%。
Elias et al.(2010)認為在氣溫升高3.3℃的情景下,伊利諾伊州水資源量可能減少13%。Li et al.(2010)利用SWAT模型研究了海河流域CCSR/NIES、CGCM2、CSIRO-Mk2和HadCM3四種大氣環流模式在A2、B2排放情景下的水資源變化情況,認為該區水資源量變化閾值在-19.8%~37.0%之間,土壤水分含量變化閾值在-5.5%~17.2%之間,農作物蒸發量變化閾值在0.1%~5.9%之間。Christopher et al.(2011)的研究表明,在A2排放情景下到2080年英格蘭中南部地區的地下水補給量將減少4.9%。
陳皓銳等(2012)利用GMS-MODFLOW研究了河北省吳橋地區A1B、A2 和B1 三種氣候情景下未來40年的地下水運動規律,認為未來40年雖然該地區降水量將分別增加4.1%、5.37%和3.86%,但是地下水位仍然以16.9 cm/a、18.5 cm/a和19.3 cm/a的速率下降。Mahdi et al.(2011)等研究了氣候變化對亞塞拜然東部水資源量的影響,認為在A1B、A2和B1三種氣候情景下該區水資源量均急劇下降。Lucila et al.(2012)研究了氣候變化對西班牙松斯納拉地區水資源量的影響,認為在A2和B1排放情景下該區地下水補給量最大可減少18%。
三、水循環演變尺度效應研究
根據肖篤寧(1999)的尺度效應理論,水文過程的持續性與其採用的研究尺度關系密切,如果採用細尺度進行研究,水文過程會表現出較多細節信號,甚至可能出現劇烈波動,如果採用粗尺度研究水文過程則表現出較好的持續性。
水文學和水文地學中的尺度問題,仍然是目前的前沿課題之一。高超等(2012)通過引入SWIM水文模型,將15種不同解析度的DEM數據輸入水文模型,發現DEM解析度降低導致水文模型對降水等反應敏感。陳芬等(2012)運用分布式水文模型HEC-HMS,通過福建晉江西溪流域次降雨徑流模型的尺度檢驗研究,認為隨著時間尺度增加,降雨強度明顯變化,導致峰現時間延遲。張東海(2013)基於SWAT模型水文過程的尺度效應分析,提出采樣30~300m網格水平下,漢江上游地區土地利用格局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不敏感,網格大於300m時土地利用格局變化影響相對明顯,且對水文過程影響也進一步復雜化。李新傑等(2013)通過混沌理論和相間重構理論研究了不同時間尺度的徑流序列混沌特性。張艷艷等(2012)對黃河下游平灘徑流量進行了多時間尺度研究,認為存在5~6年和19~20年的周期變化過程。
地下水流場演變特徵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有所不同,即存在一定的尺度效應。孫海清(2007)用小波分析得出:廣饒縣井灌區地下水埋深存在2年和6年尺度的變化周期,且與該區降水變化周期較為吻合。吳東傑等(2004)用小波分析,得出了北京市西郊區地下水動態變化的周期尺度特徵。
由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盡管目前已對石家莊地區地下水流場演變規律及演變動因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多是從逐年(小尺度)降水、開采等某一因素或者降水和開采簡單互動關系入手進行研究,缺乏從較大時間尺度,降水豐、枯交替周期變化尺度入手研究氣候變化、人類活動和地下水流場演變之間的定量關系,從而揭示研究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的機制機理。本書從地下水流場演變的尺度效應入手,通過合理劃分標識該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的階段性特徵,識別影響流場演變的主導因素,揭示該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的機制機理。本書採用小波變換、地下水系統水量平衡原理和相關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不同時間尺度下石家莊平原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特徵,進一步定量分析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該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的影響機理,構建未來50年該區地下水流場演變的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並對未來50年研究區不同氣候情景下的地下水位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分析。
6. 學習《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意義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現象及其規律所採用的方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採取多種方法﹐以探求教育內部各要素之間和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教育的質與量之間的變化和規律。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教育科學研究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使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7. 城市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到 200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36%,已經進入了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
隨著「城市時代」的到來,對城市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市政學作為城市科學的分支學科,同樣也承擔更繁重的任務。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所涉及到許多重大城市問題,如城市政府形象的塑造、城市政府職能的轉變、城市發展規模政策的選擇、城市總體規劃和布局政策的調整、城鄉協調發展藍圖的規劃、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等,都是市政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市政學必須而且能夠為我國城市化進程作出應有的貢獻。 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深入,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作為經濟、政治、信息、科技、教育、文化和服務等多功能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體現出來。這種作用的有效發揮,是以城市本身的建設和管理為重要條件的。城市管理科學,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一個突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城市管理更趨復雜化。無論是從管理的量上說,還是從管理的質上看,其繁重程度和復雜性都大大增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發展有許多成績和經驗,但也出現了不少屬於「城市病」之類的嚴重問題,如城市生態環境的「逆向改變」,城市社會環境的「不適應症」明顯加重,城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協調發展,等等。這類問題的發生或加重,在城市化進程中難以完全避免,但同我國市政管理的相對落後有著很大關系。
因此,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必須大力加強城市管理、市政管理的研究。這有助於我們科學地認識現代城市,掌握市政管理規律,用科學的現代市政管理理論指導實踐,避免或減少市政管理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逐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市政管理體制和模式,完善和優化現代城市的各項功能,用現代市政管理的思想、體制、方法和手段,穩妥而有效地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各類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 實現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有序推進我國城市化進程,最迫切需要的還是人才,包括城市管理和市政管理方面的人才。過去,我們城市的許多管理者,大多沒有系統學習和研究過城市管理、市政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許多同志主要憑熱情和經驗開展工作,面對撲面而來的「城市時代」,難以完全適應越來越復雜的現代城市管理工作。緊跟城市化進程的步伐,按照城市管理現代化的要求,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現代城市管理人才,是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和建設中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8.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怎麼寫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課題的研究價值所在。一般來說,開題報告的研究目的、意義要開門見山地表達出來,以便有關專家能夠較明確地知道你的研究價值。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寫作技巧可以從下面幾方面著手:首先,要說明問題是如何發現的,即該研究的研究背景是什麼,是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一般可以從有關國家政策及國內外關注的問題出發來提出研究問題;其次,要說明該選題在理論上的創新性,主要通過分析國內外研究的現狀,來指出自己選題與各個主流觀點的研究前提的差異性,從而突出自己選題在理論上的創新性;再次,要說明研究這個問題的現實意義,這需要對所研究問題的實際用處有所了解,從大多數選題來說,選題一個重要的現實意義是給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參考。
一般地,選題要具有「創新性」、「重要性」、「前沿性」、「可操作性」,也要兼顧「方法上的意義」。「創新性」與「重要性」是指研究的問題在理論上具有創新性,對理論發展具有貢獻,在實踐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操作性」指具有實際操作性,預期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方法上的意義」是指研究這個問題預期會使用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是新的研究方法只是對你的研究的補充,重要的是研究的創新性與重要性。
9. 寫論文時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是與規范研究相對的概念,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實證研究注重從大量的經驗事實中通過科學歸納,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或規律。如果把規范研究理解為進行演繹分析,形成對於「應該是什麼」問題的回答,那麼實證研究則主要通過歸納分析來探索和回答「是什麼」的問題。
實證和規范,兩種研究方法各有特點也各有優劣,適用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各不相同,研究步驟和研究目標自然也不一樣。但以我的觀察,國內社科科研領域的實證研究正在崛起。
比如說,我在中國知網進行文獻篇名檢索,以「實證」作為關鍵詞(對,這是一個非常初級的檢索了,不要笑),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發表「實證」文獻成果數量的趨勢如下圖所示。
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文獻採用了實證研究方法,並且把「實證」這兩個字直接就寫在了文獻的篇名中——這意味著,實證研究已經成為這些文獻的重要學術增量而存在,帶著妥妥地傲嬌感。我驕傲!
比如我,話說那是十年前了,讀博之後發表的第一篇CSSCI期刊論文,就是在一個極不嚴格的意義上運用了實證研究的方法。論文的題目如下圖所示,是這樣滴滴滴嘀嗒嘀嗒嘀——
其實回過頭看,我的這篇論文寫得非常粗糙,從樣本選取到統計數據分析,各個環節,基本都停留在侮辱實證研究方法的層面……然鵝額餓,你能相信嗎,這個研究方法本身還就真的成為論文最(唯)大(一)的亮點了,贏得了期刊編輯的青睞。
10. 正確使用研究方法的意義
正確使用研究方法的意義就是我們可以使用最少的成本而獲得最大的利益。
其次就是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提升我們的企業的利潤。
還有就是可以為我們的國家建設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可以研究出更好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