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毒理學研究方法各自的優缺點

毒理學研究方法各自的優缺點

發布時間:2024-10-15 07:42:44

⑴ 毒理學新技術以及發展方向介紹

毒理學是一門研究化學物質對生物體的毒性反應、嚴重程度、發生頻率和毒性作用機制的科學,也是對毒性作用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的科學。毒理學與葯理學密切相關,目前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基礎理論和實驗手段的獨立學科,並逐漸形成了一些新的毒理學分支。本文就新技術在分子毒理學中的應用及毒理學的一些發展趨勢作一簡述世困。
1基因引入技術在毒理學中的應用
分子毒理學研究是採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方法來研究毒理學問題。如體外採用細胞培養等檢測基因毒性,整體動物試驗採用轉基因動物模型,這對於闡明外源性化學物的毒性及其機制均有重要意義。
基因引入技術是把一段DNA(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基因,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引入到細胞或生物體內。引入的DNA可以改變毒物的作用強度,或改變毒物作用方式。因此,可以通過毒物作用程度或方式的改變來判斷引入的DNA所起的毒性作用。
1.1在致突變檢測中的應用
基因毒物是指能損害遺傳物質DNA的化學物,大多為致突變劑。常規的Ame′s試驗是由細菌介導的檢測考試,大網站基因毒物的方法。但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可出現假陽性結果。如谷胱甘肽和半胱氨酸均為抗癌劑,但在Ame′s試驗中卻顯示較強的致突變能力。此外,細菌和動物細胞在其生物學方面有很大差異,因此體外動物細胞實驗較細菌更能反映毒物在機體內的作用。有兩類細胞常用於基因毒物的檢測,一類為原代細胞,另一類為傳代細胞。有多種指標用於檢測化笑返褲學物的基因毒性,如核苷酸同位素標記法,若一種化學物能損害DNA,細胞在用該化學物處理後,對損害的DNA要進行修復,修復過程需要核苷酸,如果在培養基中加入同位素標記的核苷酸,則修復的DNA即被同位素標記,在一定情況下,損害的DNA越多,修復的就越多,細胞DNA含的同位素就越多。碰簡因此,通過檢測DNA中同位素的含量來決定該化學物的基因毒性。另一種判斷方法是根據基因毒物能改變細胞的代謝。如正常的V79細胞具有次黃嘌呤磷酸轉移酶,這種酶是正常替代途徑中合成嘌呤核苷酸的必需酶。如果培養基中有嘌呤的同系物(如8-偶氮鳥嘌呤),這種酶能將其同系物轉化成相應的嘌呤核苷酸而合成DNA,但嘌呤同系物沒有正常嘌呤功能,因此會導致細胞死亡。相反,如果一種化學物能損害DNA而使次黃嘌呤磷酸轉移酶的基因發生損害而不能合成正常的酶,其受損的細胞反而存活下來。存活的細胞越多,在一定情況下說明該化學物的致突變能力越強。
某些化學物本身並沒有毒性,但其代謝物顯示出較強的毒性作用。對於這些化學物,上述方法不能檢測出它們的毒性。為了克服這一缺點,可在細胞或細菌培養液中加入肝細胞抽提液以幫助代謝毒物。有的實驗室還用少量原代細胞與被檢的傳代細胞混合培養,由引入的原代細胞提供代謝酶。如硝基二甲基胺,用常規的細菌檢測系統顯示不出任何突變作用,但在細菌培養液中加入肝細胞抽提液後,顯示出很強的基因毒性。這些實驗也存在許多問題,如有些代謝物的半衰期很短,來不及進入檢測細胞與其DNA作用就失活了,肝臟抽提液或原代細胞代謝酶活性隨時間下降得很快;肝臟抽提液或原代細胞含多種酶,即使能代謝毒物並顯示出毒性,也不知道是哪種酶起主導作用。很顯然,建立一種細胞株,能合成某種單一的酶,對研究毒物的毒性作用很重要。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把轉錄某種代謝酶的DNA連接,再接到基因載體上(多為質粒或病毒),這段具有調控能力的DNA,能與體外培養細胞的轉錄因子作用,把含有編碼某種代謝酶的DNA的基因載體引入到體外培養細胞,該細胞就能表達這種特異的酶。這方面較突出的例子是細胞多功能性單胺氧化酶(P450)。體外建立能表達P450的細胞株有兩類,一類是能長期穩定表達的細胞株,一類是能短期表達的細胞株。人的多種P450,如1A1,2A6,2E1,3A4等,已成功地引入人的淋巴樣細胞株、鼠的胎盤細胞株、蒼鼠肝癌細胞株等,這些細胞株由於能表達毒物代謝酶,對需要代謝後才有毒性的化學物,其檢測敏感度提高許多倍。如表達2A6的細胞比不表達2A6的同樣細胞株,在檢測硝基二甲基胺的毒性方面要敏感500倍;比表達2E1的細胞也要敏感大約500倍。說明硝基二甲基胺要代謝以後才能顯示毒性,也說明2A6是能將硝基二甲基胺轉化為毒性代謝物的代謝酶,而2E1則不是。
1.2轉基因動物在毒理學中的應用
轉基因動物是在其基因組中含有外來遺傳物質的動物,它被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的各個方面。由於轉基因動物集整體、細胞和分子水平於一體,更能體現生命整體研究的效果,因此成為毒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1.2.1一般毒性研究模型
C-fos-LacZ轉基因小鼠用於神經毒性的研究。金屬硫蛋白(MT)基因的轉基因和基因刪除小鼠用於金屬和某些非金屬的研究。如用MT轉基因小鼠對鎘等的抗性增加,而MT的基因刪除小鼠對鎘、銀、汞、順鉑和四氯化碳的毒性敏感性增強。
1.2.2致突變檢測模型
轉基因動物為解決遺傳毒性研究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提供了可能性。如體外試驗和體內整體動物的定性、定量外推,整體動物基因突變需消耗大量動物和時間,如確定靶器官以及對誘發的遺傳改變做精細分析等。自Gosen等1989年建立了第一個轉基因突變檢測模型以來,已有十多種模型。
1.2.3致癌檢測模型及其在致癌物質作用機制研究中的應用
轉基因動物為快速檢測致癌物、促癌物和研究化學致癌的機制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徑。目前已建立的檢測模型或研究模型有:①過量表達癌基因的轉基因動物模型如TG,AC小鼠,HK-fos轉基因小鼠,ras-H2轉基因小鼠,攜帶激活的H-ras原癌基因小鼠等。這些轉基因動物對化學致癌劑的敏感性提高了許多倍。如帶有激活Pim-l腫瘤基因的轉基因動物,對乙基硝基脲的致癌作用,較相應的非轉基因動物,其敏感性提高了25倍;②基因刪除動物致癌檢測模型用同源重組的方法,將一段DNA整合到抗腫瘤基因,使該抗腫瘤基因不能表達具有正常功能的蛋白質,用這種方法培養的動物稱基因刪除動物。在這方面研究得最多的是腫瘤抑制基因P53.基因刪除動物P53(+/-)和正常動物P53(+/+)一樣,發育和生長均無異常,但用致癌劑(如二硝基二甲胺)處理後,P53(+/-)基因刪除動物的平均壽命為29周,而P53(+/+)的平均壽命為42周,其腫瘤的發生與分布也有很大的差異。其他如芳香烴受體(AHR)小鼠、過氧化物酶體增殖劑誘導的受體α(PPARα)小鼠等;③轉基因動物用於生殖毒性研究ZP3(編碼)透明帶硫酸糖蛋白基因刪除小鼠、雌激素受體基因或孕酮受體基因刪除小鼠、DNA甲基轉移酶基因刪除小鼠等。
1.2.4用於特定組織毒性研究的轉基因動物
典型的例子是用含乳糖操縱子的噬菌體培育一種轉基因動物,具有乳糖操縱子的噬菌體在感染某些細菌後,菌落為藍色。如果含有乳糖操縱子的噬菌體在體內由於受化學物的處理而受到損害, 不能抄錄正常的半乳糖苷水解酶,這種噬菌體在體外裝配後,其感染細菌的菌落為無色。因此根據藍色和無色菌落的多少,來判斷某些化學物基因毒性的強弱。此外,用質粒作為載體也獲成功,從而提高了檢測的敏感性,更重要的是,化學物處理後的動物,基因載體可以從不同組織細胞分離出來,因此這種動物能顯示化學物的組織細胞特異毒理學作用。
2毒理學預測范疇的新進展
毒理學和流行病學,特別是與分子流行病學相結合應用於危險度的評價。經典方法中對安全系數作了許多附加修正,以提高種屬之內與之間推導預測的精確性,但其後果使毒理學家面臨來自各種行政規定而缺乏科學依據的一連串修正系數。近年來已提出了新的方法,以盡可能使實際數據而不是人為的假設來確定安全系數。如對致癌物質的評定將使用一種定量的模型,它所重視的是從高劑量到低劑量的推導,而不是從動物到人的種屬間的推導。目前最常見的是線性多級LMS模型,它是將耐受量(MTD)的可信限上端延伸到原點,利用該直線的低劑量區域來估計外源性化學物的量效關系曲線或其毒性強度。這種模型使用一個對應於小生物學單位:即分子的劑量值,而不是將零作為劑量軸的原點。
外源性化學物安全性評價的策略新進展還包括用毒性等效性因子或問答式的方法,構效關系的定量分析,以及葯效和葯代動力學模型來研究復雜化學物。
321世紀毒理學的發展趨勢
3.1傳統和現代毒理學研究方法相結合將推動毒理學的發展過程
過去毒理學研究主要以整體動物試驗和人體觀察相結合,在相當一段時期內這仍然是重要和必要的手段。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於毒理學的研究,將使外源性化學物的毒性評價發展到體外細胞、分子水平的毒性測試與人體志願者試驗相結合的新模式,而傳統以動物為基礎的毒理學研究將減少。某些復雜的整體實驗將逐步為體外試驗或構效關系數學模式所代替。目前用於有害因素的毒性試驗系統將被基因工程的動物和細胞所代替;傳統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終點將被生化指標所替代;現在需要數月給葯和評價的毒性研究將在幾小時內完成。轉基因動物對外源性化學物的毒性反應將與人體極為一致,例如取分裂中的人組織培養細胞到體外減數分裂,現行毒性試驗的解釋和外推方式將改變。
3.2大量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將使毒理學研究水平更加深入
上面提到的一些體外細胞檢測和轉基因動物或基因刪除動物模型應用於毒理學研究外,其他新技術如系列分析法、DNA晶元或DNA微點陣等可同時測定數千個基因的表達,用於觀察基因的上調和下調;基因誘捕、代表性差異分析等將為研究化學物致畸的分子機制提供可能;應用基因分布圖能區別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的細胞損傷;應用絡合物形成作用介導的PCR研究DNA損傷和核苷酸水平上的修復;生物標記物在毒理學中的應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如特異的DNA和蛋白質加合物用於有效暴露的生物標記,用NMR分析尿中的代謝產物,可以確定作為毒性反應生物標記物的代謝變化模式。又如外周血(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中的生化標記物可用於測定外源性化學物對神經系統損傷的替代標志物。
在毒理學的研究中,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把從動物所獲得的資料用於人,把體外資料用於體內,把復雜的整體系統化為簡單的並能人為控制的系統,以及如何提高檢測的敏感性等。轉基因技術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手段。在代謝途徑上,通過基因轉移能人為控制某一化學物的代謝;在整體水平上,可以人為控制某一基因的表達水平,從而闡明該基因在化學物致毒過程中的作用。可以預言,各種不同的轉基因動物或基因刪除動物的建立,將對闡明化學物的毒性作用機制,起到重大的作用。
3.3採用多種方法結合起來評價化學物的毒性將是一個重要趨勢
過去20多年應用常規的毒理學方法研究外源性化學物,對於大多數化學物是否獲得足夠的毒理學信息值得懷疑。考慮到化學物質的暴露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這一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由於毒理學試驗要消耗大量動物,因此在毒理學研究中盡量減少動物用量是每一個負責任的毒理學家應該考慮的問題。顯然,如果想對如此眾多的外源性化學物有一個合理的改變,就應該建立新的、可供選擇的、耗費動物少、試驗周期較短、花費較少的毒理學研究方法。這些方法應該根據以下標准來衡量:①動物用量減少;②試驗周期縮短;③研究化學物在環境中的實際濃度;④利用統計或數學模型;⑤預先進行有效的實驗設計;⑥發展管理毒理學等。例如,制葯工業將採用嚙齒類動物(主要是大鼠)的微核試驗與2~4周的毒代動力學研究結合起來的方法來評價葯物。
3.4毒理學分支學科形成發展迅速,「二極」分化現象更為突出
近30年來毒理學由於發展迅速及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而形成了許多分支。如根據工作任務可分為臨床毒理學、環境毒理學、工業毒理學、管理毒理學、生態毒理學與法醫毒理學等;根據研究手段與終點不同可分為免疫毒理學、分子毒理學、膜毒理學、遣傳毒理學、分析毒理學等;根據研究對象可分為昆蟲毒理學、獸醫毒理學、人體毒理學與植物毒理學;根據不同外源性化學物可分為金屬毒理學、農葯毒理學、食品毒理學、放射毒理學、葯物毒理學與燃燒毒理學;根據研究工作性質可分為描述毒理學(指常規毒性試驗和安全評價)、機理毒理學和管理毒理學等。近年來還出現更多的毒理學分支,如比較毒理學、地理毒理學、急症毒理學等。可以預見,下世紀還將出現一些新的分支。
此外,毒理學分化將更為明顯。一方面毒理學的軟體部分——管理毒理學仍將是毒理學的研究熱點之一,這將從宏觀上為化學毒物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研究水平越來越精細,從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毒理學問題將是普通的科學工作。上述二方面既分化,又相互滲透和結合,使毒理學的軟、硬體結合更為突出。
總之,毒理學與人類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關系日益密切,如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的惡化、葯物的不良反應、食品的安全性、獸葯及農葯的危害,以及作業環境的有毒物質是世界范圍內的嚴重問題。可以預見,在21世紀毒理學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雖然近年來細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僅從基因分子水平研究外源性化學物的毒性及其機制是不夠的,因為機體還有宏觀的一面,必須把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緊密結合起來,也就是將整體試驗與體外細胞、分子水平的研究結合起來才能得出正確結果。

⑵ 環境毒理學的實驗方法


環境污染物對機體毒作用的評定,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動物實驗方法進行的:
急性毒性試驗:其目的是探明環境污染物與機體作短時間接觸後所引起的損害作用,找出污染物的作用途徑、劑量與效應的關系,並為進行各種動物實驗提供設計依據。一般用半數致死量、半數致死濃度或半數有效量來表示急性毒作用的程度。
亞急性毒性試驗:研究環境污染物反復多次作用於機體引起的損害。通過這種試驗,可以初步估計環境污染物的最大無作用劑量和中毒閾劑量,了解有無蓄積作用,確定作用的靶器官,並為設計慢性毒性試驗提供依據。
慢性毒性試驗:探查低劑量環境污染物長期作用於機體所引起的損害,確定一種環境污染物對機體的最大無作用劑量和中毒閾劑量,為制訂環境衛生標准提供依據。
為了探明環境污染物對機體是否有蓄積毒作用,致畸、致突變、致癌等作用,隨著毒理學的不斷進展,人們又建立了蓄積試驗、致突變試驗、致畸試驗和致癌試驗等特殊的試驗方法。
環境毒理學的研究主要以動物實驗研究為主,觀察實驗動物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接觸不同劑量的環境污染物後出現的各種生物學變化。實驗動物一般為哺乳動物,也可利用其他的脊椎動物、昆蟲以及微生物和動物細胞株等。
用動物實驗來觀察環境污染物對機體的毒作用,條件容易控制,結果明確,便於分析,是評定環境污染物毒作用的基本方法。但動物與人畢竟有差異,動物實驗的結果,不能直接應用於人。因此,一種環境污染物經過系統的動物毒性試驗後,還必須結合環境流行病學對人群的調查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比較全面和正確的估價。
隨著人類對環境污染物認識的不斷深入,環境毒理學將在多個方向發展,其中主要是探討多種環境污染物同時對機體產生的相加、協同或拮抗等聯合作用;深入研究環境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降解和轉化產物以及各種環境污染物在環境因素影響下,相互反應形成的各種轉化產物所引起的生物學變化;一步研究致畸作用的機理,完善致突變作用的試驗方法,找出致癌作用與致突變作用的確切關系;深入研究環境污染物對動物神經功能、行為表現以及免疫機能的早期敏感指標;深入研究環境污染物的化學結構同它們的毒性作用的性質和強度的密切關系,以便根據化學結構,作出毒性的估計,減少動物毒性試驗,並為合成某些低毒化合物提供依據。

⑶ 毒理學試驗方法有哪些

現代毒理學的研究方法,由於其本身包括眾多的分支學科,分別在相應的學科領域里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現歸納為兩大類。(一)實驗研究(微觀研究)動物實驗的方法仍是現代毒理學實驗的重要方法之一,傳統的毒理學通過整體動物實驗已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以劑量-效應(反應)為主的資料庫,結合人群接觸水平對許多化學物質進行了安全性(危險度)評價。
由於外源物的數量巨大,整體動物實驗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經費,也不能滿足數以萬計的外源化學物質的毒性評價要求,另一方面為了保護動物,盡量減少動物的使用,所以由過去以整體動物試驗佔主導地位的觀念,轉向以體外試驗為主導地位的趨勢。但也需指出,體外試驗的發展並不排斥整體實驗的重要性,兩者相互補充,互為驗證才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可靠數據,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及技術被引入現代毒理學,近年來在分子水平上建立了許多新方法。

1.體內試驗
哺乳動物體內試驗,也稱整體動物實驗,一般包括:急性毒性試驗、亞急性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及慢性毒性試驗。還有特殊毒性實驗,如哺乳動物致突變試驗、致畸試驗、致癌試驗。以上試驗在毒理學中統稱「三性」和「三致」試驗。

常用的試驗動物:大鼠、小鼠、豚鼠、地鼠、家兔、狗、猴等。檢測環境污染物的毒性試驗,常選用魚、蚤類或其他水生生物。還可用鳥類、昆蟲進行試驗。
近年來為了從分子水平探討致突、致癌機制,轉基因動物已開始在毒理學試驗中應用。
轉基因動物是一種集整體水平、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於一體的實驗動物,更能體現生命整體研究的效果,它是把經典的與現代的毒理學研究方法相結合,無疑會推動現代毒理學實驗研究的發展。
2.體外試驗
利用游離器官、培養的細胞、細胞器以及利用微生物等進行毒性研究的方法為體外試驗,此方法多用於觀察外源物對生物體特殊毒性的初步篩檢及作用機制和代謝轉化過程的深入研究。

體內與體外試驗各有優點和局限性,應根據試驗目的和要求,選擇一組試驗,才能互相彌補優缺點。(二)人群調查(宏觀研究)人群調查也稱為人群毒理學,是在人群中研究外源物對人體產生毒作用的規律,為人群檢測和制訂預防措施提供比動物試驗更直接更可靠的毒理學資料,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中毒臨床觀察
常見於偶然發生的事故,如誤服、自殺、毒性災害等,通過急性中毒事故的處理和治療,可直接觀察到中毒的症狀並分析可能的毒效應的靶器官。

2.志願者試驗
在不損害人體健康的原則下,有時可設計一些不損害人體健康的受控試驗,僅限於低劑量、短時期的接觸毒性作用可逆的化學品,目前國際上提倡健康志願者的毒性試驗,減少由動物試驗結果外推於入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一些神經毒物出現的毒性效應,如頭暈、目眩、復視等需要表達的中毒症狀,只有人才能真實地反映出來,所以國外健康志願者的毒理學研究資料倍受重視。

3.流行病學調查
將動物試驗的結果,進一步在人群調查中驗證,可以從人群的直接觀察中,取得動物試驗所不能獲得的資料,優點是接觸條件真實,觀察對象是一個大的群體,為人群檢測和防治措施提供比動物試驗更直接、更可靠的科學資料,但是也存在許多難點:①人群中觀察外源物的毒性效應大多數為慢性毒性效應,特別是人類致癌物質其致癌效應所需時間過長;②接觸人群中所用的觀察指標是非特異性的,與對照人群比較需要足夠例數:③外環境因素混雜,外源物的種類繁多而且多種化學物質可出現聯合作用,難以確定某種特定的化學物質毒性效應和其因果關系。
近年來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和滲透,在傳統流行病學調查方法中引進了細胞、分子水平的人群檢測方法,如生物標志物作為癌症早期判斷的信息,把分子生物學與流行病學結合為一體發展為分子流行病學。這門新興學科利用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等手段研究,評價不同人群或個體致癌危險度及其機制,從而使現代毒理學由實驗動物研究發展到人群和個體易感性研究的新階段。
它可以解答人體從接觸化學物質到發生疾病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連續性的變化,從中提取更多的癌前病變的信息,為癌症的早期判斷、早期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可以預測,分子流行病學在21世紀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綜上所述,正確的方法是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宏觀研究為微觀研究提供線索,微觀研究為宏觀研究提供依據,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對外源化學物質作出准確的危險度評價。

⑷ 對中葯毒性的研究目前有哪些方法

大概有5種方法:

1
有毒成分及毒理研究方法

這是中葯毒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在中葯成分中提取、分離毒性成分,進行相關毒性實驗,如在含生物鹼的中葯中已知的有毒成分有:川烏、草烏、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等品種中的烏頭鹼;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中的雷公藤鹼;馬錢子中的番木鱉鹼;曼陀羅、洋金花的莨菪鹼;苦楝子中的苦楝鹼;麻黃中的麻黃鹼;光慈菇、山慈菇中的秋水仙鹼等。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損害神經系統。外周迷走神經和感覺神經中毒,常先呈異常興奮後抑制,能直接影響心臟功能,並發其他臟器的變性壞死;中樞神經中毒,可引起視丘、中腦、延腦、脊髓的病理改變;呼吸中樞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再如在含有苷類的中葯中,已知的毒性成分有:洋地黃、萬年青、八角楓、蟾酥、夾竹桃等品種中的強心苷,可直接作用於心臟,引起心肌收縮的增強,心率減慢;木通、黃葯子、商陸等皂苷成分,對局部有刺激作用,並能抑制呼吸,損害心臟、腎臟,尚有溶血作用;白果中的銀杏酸和銀杏酚,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木薯、瓜蒂等品種中的苦杏仁甙,水解後可析出氫氰酸,能迅速與細胞線粒體中氧化型細胞色素酶的三價鐵結合,阻止細胞的氧化反應;芫花、廣豆根等品種中的黃酮苷,可刺激胃腸道和對肝臟的損害,引起惡心嘔吐、黃疸等症狀。

2
中葯毒代動力學研究方法

毒代動力學是運用葯代動力學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毒性劑量下葯物在動物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過程和特點,進而探討葯物毒性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性的一門科學。其主要目的是:揭示在毒性試驗條件下葯物所達到的全身暴露與毒性發生的內在聯系;比較動物與人的全身暴露來解釋毒理試驗數據的價值;為臨床前毒性研究的實驗設計(如動物種屬、試驗劑量和用葯方案的設計)提供依據。

3
細胞毒性試驗MTT法

這是藉助於細胞生物學技術直接觀察中葯在細胞學水平上的毒性反應。包括對細胞、細胞器形態結構的影響和對細胞整體活動的影響等。而MTT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檢測葯物對細胞增殖的影響及毒性反應。從微觀角度反映中葯毒理作用的生物學基礎。

4
中葯血清葯理學方法

目前該方法應用於中葯毒性研究的尚較少,但直接用實驗動物的含葯血清培養細胞觀察中葯的毒性效應,可從微觀角度闡明毒理。為從細胞分子水平闡明中葯毒性機理開辟道路,值得借鑒。

5
分子生物學技術
將分子生物學方法應用於中葯毒理學研究,如對中毒臟器中核酸含量測定,對葯物性損傷的肝細胞中葯物代謝酶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測定、毒理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的探討等,均將有助於從基因分子水平探討中葯毒性產生的機理與本質。

⑸ 食品毒理學的研究方法

毒理學的研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微觀方法,另一類是宏觀方法。根據採用方法的不同,可分為體內實驗和體外實驗 。
食品毒理學主要是藉助於動物模型模擬引起人體中毒的各種條件,觀察實驗動物的毒性反應,再外推到人。
1.體內試驗(in vivotest) :也稱為整體動物試驗。可嚴格控制接觸條件,測定多種類型的毒作用。實驗多採用哺乳動物,例如大鼠、小鼠、脈鼠、家兔、倉鼠(hamster)、狗和猴等。在特殊需要情況下,也採用魚類或其他水生生物、鳥類、昆蟲等。檢測外源化學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體動物進行,例如急性毒性試驗,亞急性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和慢性毒性試驗等。哺乳動物體內試驗是毒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結果原則上可外推到人;但體內試驗影響因素較多,難以進行代謝和機制研究。
2.體外試驗(in vitrotest):利用游離器官、培養的細胞或細胞器進行毒理學研究,多用於外源化學物對機體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篩檢、作用機制和代謝轉化過程的深入觀察研究。體外試驗系統缺乏整體毒物動力學過程,並且難以研究外源化學物的慢性毒作用。 (1)游離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術將特定的液體通過血管流經某一離體的臟器(肝臟、腎臟、肺、腦等),藉此可使離體臟器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生活狀態,與受試化學物接觸,觀察在該臟器出現有害作用,以及受試化學物在該臟器中的代謝情況。(2)細胞:利用從動物或人的臟器新分離的細胞(原代細胞,primarycell)或經傳代培養的細胞如細胞株(cellstrain)及細胞系(cellline)。(3)細胞器(organelle):將細胞製作勻漿,進一步離心分離成為不同的細胞器或組分,例如線粒體、微粒體、核等,用於實驗。
3.限定人體試驗:通過中毒事故的處理或治療,可以直接獲得關於人體的毒理學資料,這是臨床毒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有時可設計一些不損害人體健康的受控的實驗,但僅限於低濃度、短時間的接觸,並且毒作用應有可逆性。保健食品的人體試食試驗。
4.流行病學調查:通過流行病學調查的方法,不僅可以研究已知環境因素(外源化學物)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從因到果),而且還可對已知疾病的環境病因進行探索(從果到因)。但流行病學研究干擾因素多,測定的毒效應還不夠深入,有關的生物學標志還有待於發展。 如突發性大規模食物中毒的調查。
試驗目的
急性毒性試驗:測定LD50, 了解受試物的毒性強度、性質和可能的靶器官,為進一步進行毒性試驗的劑量和毒性觀察指標的選擇提供依據,並根據LD50進行毒性分級;
遺傳毒性試驗:對受試物的遺傳毒性以及是否具有潛在的致癌作用進行篩選;
致畸試驗:了解受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
30天喂養試驗:在急性毒性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其毒性作用,觀察對生長發育的影響,並可初步估計最大未觀察到有害作用劑量
亞慢性毒性試驗--90天喂養試驗:觀察受試物以不同劑量水平經長期喂養後對動物的毒性作用性質和作用的靶器官,了解受試物對動物繁殖及對子代的發育毒性,觀察對生長發育的影響,並初步確定最大NOAEL和致癌的可能性,為慢性毒性和致癌性試驗的劑量選擇提供依據;
代謝試驗:了解受試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速度及蓄積性,尋找可能的靶器官;為選擇慢性毒性試驗的合適物種、品系提供依據,了解代謝產物的形成情況。
慢性毒性試驗和致癌試驗:了解經長期接觸受試物後出現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最後確定最大未觀察到有害作用劑量,未受試物能否應用於食品的最終評價提供依據。

閱讀全文

與毒理學研究方法各自的優缺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腐次元什麼方法可以微信登錄 瀏覽:344
如何練腹肌最有效最快常見的方法 瀏覽:889
夏季皮炎鍛煉方法 瀏覽:52
用瓷磚做踏步的步驟方法 瀏覽:925
合山江河湖水庫水檢測方法有哪些 瀏覽:663
浙江美業拓客方法前景如何 瀏覽:197
幼兒園游戲的主要研究方法 瀏覽:892
h型鋼的計算方法 瀏覽:502
如何鑒別黃金真假最直接的方法 瀏覽:449
鞋子太小擠腳磨腳解決方法大全 瀏覽:761
聯軸器漏油解決方法 瀏覽:442
餐飲店的營銷方法有哪些 瀏覽:248
vc粉使用方法 瀏覽:818
栽葡萄的方法視頻 瀏覽:994
10歲學生臉快速美白方法 瀏覽:971
rw光碟正確格式方法 瀏覽:939
我的世界電腦版操作按鍵的方法 瀏覽:369
無地方法規作為依據怎麼判定違法 瀏覽:489
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 瀏覽:919
正確的隔山打牛方法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