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戰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戰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發布時間:2024-10-09 05:53:38

Ⅰ 簡述swot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SWOT分析,即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就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並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後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Ⅱ 有哪些研究方法

有哪些研究方法如下:

1、調查法:該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統的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的具體信息。觀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直接觀察研究對象從而得到有關信息。

2、實驗法: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關系。文獻研究法: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的、正確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3、實證研究法: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定量分析法:通過具體的數字,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定性分析法:對研究培盯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研究,這個方法需要計算的數據較少。

資料拓展:

研究方法,哲學術語,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

根據研究活動的特態戚征或認識層次,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研究;根據研究帆中陵對象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戰略研究方法和戰術研究方法。

以研究方法的規則性為依據,可以分為常規方法和非常規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據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Ⅲ 戰略是什麼

戰略
解釋一: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策略。
解釋二:有關戰爭全面的。
解釋三:比喻決定全局的策略。
以下是有關戰略的文章:
不同的思想家對戰略有不同的定義,而戰略的內容亦與時並進,定義亦隨之而改變。最理想的做法是由你自己的思維,經過思考,再由你自己定義什麼是戰略。

毛澤東的解釋是: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

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通常指軍事戰略,即戰爭指導者為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依據戰爭規律所制定和採取的准備和實施戰爭的方針、策略和方法。

戰略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對國內外形勢的估量和對敵對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科學技術等因素的分析;對戰爭可能爆發的時機、戰爭的性質、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判斷;戰略方針、戰略任務、戰略方向、戰略階段和主要作戰形式的確定;戰區劃分;戰場准備;武裝力量的建設;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的研究;戰略資源的開發、儲備和戰略後方建設;國防工業的布局和武器裝備的研製、更新;動員體制的確立;國防工程的計劃和實施;戰略指揮系統的組建和完善;作戰序列的確定;戰略協同的組織;戰略預備隊的使用;戰略後備的調配,以及如何抓好有關全局的樞紐和環節,適時實施戰略轉變,奪取戰略主動權,等等。

中國古代常稱戰略為謀、猷、韜略、方略、兵略等。西晉曾出現司馬彪以「戰略」命名的歷史著作。英語中與「戰略」相對應的詞strategy,源於希臘語strategos,原意是「將兵術」或「將道」。近代,戰略在世界各國先後發展成為軍事科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現代戰略涉及的范圍日趨擴大,西方國家陸續提出了「大戰略」、「國家戰略」、「全球戰略」等一類概念。「戰略」一詞現已被各個領域所借用,諸如政治戰略,經濟戰略,科技戰略 ,外交戰略,人口戰略,資源戰略,體育戰略,等等。

戰略是同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依賴於社會物質生產 、 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人的覺悟程度,為國家或政治集團所規定的基本政策服務。國家的社會制度,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以及主觀指導,對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起決定作用。戰略同國家的自然條件、地理位置、面積、人口、資源、交通運輸,以及作戰地區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關系。

戰略和戰役、戰術是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戰略對戰役、戰術起指導、制約作用。同時,戰略企圖的實現,又有賴於戰役、戰術的勝利。

戰略的基本類型是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許多國家把正確確定戰爭目的和作戰目標,及主動權、靈活性、統一指揮、集中兵力和節約兵力以及機動、突然和快速反應等問題,當作戰略的一般原則 。這些都反映了戰略思想的某種共同性。但是由於戰爭的性質不同,各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宗教、軍事傳統等條件的不同,以至統帥個人素質的差異,又使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戰略,具有不同的特色。研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性質的戰爭的戰略,應該著眼其特點 和著眼其發展。

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統一戰線,依靠人民軍隊進行人民戰爭的戰略。它經過長期戰爭實踐的檢驗,具有豐富的內容,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戰爭和戰略的原理、原則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中國革命戰爭戰略的基本理論原則是:①實事求是地研究戰爭,指導戰爭,使戰爭指導符合於客觀實際。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立足點。②軍事戰略服從和服務於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型國家為目的,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根本出發點。③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實行人民戰爭,這是革命戰爭戰略的基礎。④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⑤積極防禦,持久作戰。這是統管革命戰爭全局的指導方針。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是實施積極防禦戰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戰爭戰略的全面實施,還有賴於其他許多指導原則的正確運用,諸如巧妙地運用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3種作戰形式;適時正確地實施戰略轉變;掌握決戰時機;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和穩定、高效能的戰略指揮,以及按照「平戰結合」、統籌兼顧等原則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戰爭准備,等等。革命戰爭戰略這許多基本原理原則,必須按照不同的歷史條件加以具體的發展和運用,依據新的情況,制定戰略行動的具體指導方針,才能引導戰爭走向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解放軍按照現代戰爭的要求,不斷改革部隊的編制、體制和教育訓練,加強軍種、兵種建設,發展高新軍事技術和研製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設成為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力求有效地解決戰爭指導上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使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和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為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作好一切准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古時代的軍事戰略關鍵,在於支配財富的經濟基礎,因為後者意味著屆時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戰場上。在中古初期,由於所有的財富均來自於農田和牧場,所以鄉間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區。隨著時代的發展,城鎮透過貿易和工業,逐漸演變成重要的控制點,儼然成為財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戰爭的重要元素,因為它們護衛著農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戰士會控制鄰近的地區。隨著城鎮的發展,它們也需要防禦工事的修築。防衛與攻取城鎮,逐漸地比爭奪城堡變得更為重要。

在戰場上的軍隊會用計取得重要的防守點並攻掠鄉間地區,或制止敵軍採取同樣的軍事行動。野地戰通常會持續到粉碎敵軍的侵略行動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魯撒克遜人群起作戰,制止諾曼人的入侵。不過,英格魯撒克遜人失敗了,而諾曼人在威廉的領導之下,則在隨後數年的征服戰中,逐步確立在英格蘭的控制權。955年的萊區菲爾德之役,日耳曼人與來自東方的馬札兒侵入者作戰。在奧圖一世的帶領下,日耳曼人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終結了馬札兒人的入侵。在732年,鐵錘查理打敗了摩爾人,終止了回教徒的入侵,並把勢力擴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亞琴科特等戰役,是法軍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力圖阻止英軍入侵的抗戰行動,但是法國人在這三場戰役中均告失敗,使得英國得以入侵不斷。不過,在這個案例中,英國人的入侵並未能讓他們建立永久的控制權,而法國最終卻贏得戰爭。

十字軍企圖在聖地奪取並保有重要的據點,藉以維持這個地區的控制權。十字軍東征期間的諸多戰役,都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權。薩拉森人在薩拉丁的領導之下,於1187年贏得哈丁之戰,為奪回耶路撒冷鋪下成功之路。

戰略是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即根據對國際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諸因素的分析判斷,科學預測戰爭的發生與發展,制定戰略方針、戰略原則和戰略計劃,籌劃戰爭准備,指導戰爭實施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戰略產生於戰爭實踐,長期使用於軍事領域,本義即軍事戰略。戰略可按 不同的標准劃分類型。按社會歷史時期劃分,可分為古代戰略、近代戰略、現代戰略;按作戰性質劃分,有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按使用武器的類型劃分,有常規戰爭戰略和核戰爭戰略(見核戰略);按軍種劃分,有陸軍戰略、海軍戰略和空軍戰略;按作戰持續時間劃分,有速決戰略和持久戰略,等等。

凡屬有關戰爭准備與實施,軍事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內容,都是戰略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為制止和推遲戰爭而進行的斗爭;為對付戰爭而進行的長遠准備和臨戰准備;戰爭爆發後的戰略領導與指揮;結束戰爭的戰略決策與處置等。

人類社會有了戰爭,就逐漸形成了戰略。在中國古代,有關戰爭全局的籌劃與指導曾使用兵略、謀略和方略等特定的術語表述戰略。漢成帝於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任宏將兵書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等四類,其中兵權謀講的就是戰略。戰略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西晉初史學家司馬彪所著《戰略》一書,後屢見於《三國志》、《廿一史戰略考》等史籍中。這些術語,其核心含義與現代戰略意義有類似之處,但與戰役法、戰術區分不嚴格,有時還含有政治、外交謀略和戰法之意,使用也不統一。19世紀末,中國開始用「戰略」翻譯西方的「strategy」一詞。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的東西。」毛澤東關於戰略的論述,奠定了現代中國戰略定義的基礎。英文「strategy」一詞源於希臘語「strategia」。古羅馬軍事理論家弗龍蒂努斯早在公元84~96年間就撰寫了《謀略》(The Strategems)一書,

分析戰略上成功的戰例,以供將軍們提高運籌和指導戰爭的能力。東羅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於公元580年前後寫了一本訓練高級將領用的軍事教科書,名為《將略》(Strategicon),意為將道或統帥藝術,與戰略名異實同。18世紀末,普魯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戰爭體系的精神實質》中,將戰略與戰術加以區分,並賦予其定義:「戰略是關於在視界和火炮射程以外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而戰術是關於在上述范圍以內進行軍事行動的科學。」(《論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第30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普魯士C.von克勞塞維茨為戰略所下的定義是:「為了達到戰爭目的而對戰斗的運用。」(《戰爭論》第1卷第175頁,商務印書館,1978)瑞士A.H.若米尼認為:「戰略是在地圖上進行戰爭的藝術,是研究整個戰爭區的藝術。」(《戰爭藝術概論》第8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6)美國經參謀長聯席會議批準的軍事戰略的定義是:「運用一國武裝力量,通過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達成國家政策的各項目標的一門藝術和科學。」《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對戰略的定義是:「在戰爭中利用軍事手段達到戰爭目的的科學和藝術。」日本《世界大網路全書》為戰略所下的定義是:「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運用力量的科學與策略。」《蘇聯軍事網路全書》為戰略所下的定義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和最高領域,它包括國家和武裝力量准備戰爭、計劃與進行戰爭和戰略性戰役的理論與實踐。」古今中外對戰略的稱謂繁多,性質不同,定義各異,但有其相同之處;即都是指在一定時期,建設和使用以軍隊為主體的軍事力量,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准備與實施,以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為一定的階級、國家、民族和政治集團的利益服務的方略。隨著戰略理論的發展,西方有的國家出現了更高層次的大戰略、國家戰略、國防戰略及有關的發展戰略。戰略這一概念,已擴大延伸到軍事領域以外,為其他許多領域所借用,泛指對全局性重大的、高層次決策的謀略。

戰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國家根本性的軍事政策,是軍事活動的主要依據,是運用軍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國家進行政治、經濟、外交斗爭的重要保障。它既指導戰時,也指導平時;既指導軍事力量的使用,也指導軍事力量的建設;既指導准備與實行戰爭,贏得戰爭的勝利,也指導遏制戰爭,維護和平。戰略正確與否,決定戰爭的勝負,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榮辱興衰。戰略對戰役法和戰術具有指導作用,同時戰役法和戰術對戰略也有著重要影響。

制約因素 戰略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主要是:

政治因素 政治對戰略具有統率和支配作用,決定戰略的性質和目的,賦予其任務和要求,影響戰略的制定、實施和調整。戰略服從並服務於政治,滿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賦予的任務。制定和實施戰略,強調注重政治,充分考慮敵對雙方的政治情況、戰略的政治目的和政策要求,並善於運用政治手段。

軍事因素 主要是軍事力量和軍事思想的因素。軍事力量的強弱,對戰爭的規模、持續時間、活動方式及其結局有重大影響,對能否完成戰略任務,達成戰略目的,起直接的作用。軍事思想先進與否,對能否制定和實行正確的戰略,取得戰爭的勝利至關重要。制定和實施戰略,要運用先進的軍事思想,力求正確估計敵對雙方的軍事情況,採取積極措施,有效地增強軍事實力,為完成戰略任務、達成戰略目的創造條件。

經濟因素 戰略是以一定的生產力為基礎,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經濟能推動戰略的發展,提高戰略對環境變化的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作戰手段的選擇性。經濟制約戰略目標、戰略方向、戰略重點和戰爭規模的選擇與確定。制定和實施戰略,必須考慮敵對雙方的經濟情況。經濟利益上的矛盾和沖突,是爆發戰爭和發生軍事沖突的基本動因。戰略所追求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維護或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科學技術因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戰鬥力。敵對雙方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是制定和實施戰略的重要依據之一。當代高新技術與新式武器裝備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 使戰爭的爆發方式、 規模、強度、過程、階 段、持續時間和結局,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而引起了戰略思想、作戰方式方法、作戰手段和戰略理論的發展變化。積極發展高新技術,更新武器裝備,為實現戰略提供可靠的物質條件,並預見科學技術發展對戰略的影響,以適應戰略的需求。

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與國家安全有著直接的聯系。國家的地理位置、幅員、人口、資源、交通等狀況影響軍事力量的強弱及效能的發揮。國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氣象、水文和周邊的地理環境,對軍種兵種建設、武器裝備發展方向、戰場建設、作戰形式、作戰行動、戰略指揮和戰略思想都有重大的影響。制定和實施戰略,強調重視敵對雙方的地理因素,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力求使武器裝備和作戰方式方法與戰場地理環境特點相適應。

構成要素 戰略的構成要素主要有:

戰略目的 戰略目的是戰略行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制定和實施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戰略目的是根據戰略形勢和國家利益的需要確定的。不同性質的國家和軍隊,其戰略的目的不同。對於奉行防禦戰略的國家來說,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特別是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和統一是戰略的基本目的。確定戰略目的,強調需要與可能相結合,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符合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與國家的總體目標和國力相適應,滿足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對維護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

戰略方針 戰略方針是指導戰爭全局的方針,是指導軍事行動的綱領和制定戰略計劃的基本依據。它是在分析國際戰略形勢和敵對雙方戰爭諸因素基礎上制定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對不同的作戰對象,不同條件下的戰爭,應採取不同內容的戰略方針。每個時期或每次戰爭除了總的戰略方針外,還需制定具體的戰略方針,以確定戰略任務、戰略重點、主要的戰略方向、力量的部署與使用等問題。

戰略力量 戰略力量是戰略的物質基礎和支柱。它以國家綜合國力為後盾,軍事力量為核心,在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戰略目的和戰略方針的要求,確定其建設的規模、發展方向和重點,並與國家的總體力量協調發展。

戰略措施 戰略措施是為准備和進行戰爭而實行的具有全局意義的實行戰略的保障,是戰略決策機構根據戰爭的需要,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科學技術和戰略領導與指揮等方面,所採取的各種全局性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步驟。

基本特性 戰略的特性主要表現在:

全局性 凡屬需高層次謀劃和決策,有要照顧各個方面和各個階段性質的重大的、相對獨立的領域,都是戰略的全局。全局性表現在空間上,整個世界、一個國家、一個戰區、一個獨立的戰略方向,都可以是戰略的全局。全局性還表現在時間上,貫穿於指導戰爭准備與實施的各個階段和全過程。戰略的領導者和指揮者要把注意力擺在關照全局上面,胸懷全局,通觀全局,把握全局,處理好全局中的各種關系,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關鍵問題;同時注意了解局部,關心局部,特別是注意解決好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局部問題。

階級性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具有很強的政治目的。任何戰略都反映一定的階級、民族、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根本利益,體現它們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為其政治目的服務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對抗性 制定和實施戰略都要針對一定對象。通過對其各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判斷,確定適當的戰略目的,有針對性地建設和使用好進行斗爭的力量,掌握斗爭的特點和規律,採取多種斗爭形式和方法,對敵抑長擊短,對己揚長避短,以取得預期的斗爭效果,是戰略謀劃的基本內容。

預見性 預見性是謀劃的前提,決策的基礎。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 全面分析、正確判斷、科學預測國際國內戰略環境和敵友關系以及敵對雙方戰爭諸因素等可能的發展變化,把握時代的特徵,明確現實的和潛在的斗爭對象,判明面臨威脅的性質、方向和程度,科學預測未來戰爭可能爆發的時機、樣式、方向、規模、進程和結局,揭示未來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是制定、調整和實施戰略的客觀依據。

謀略性 戰略是基於客觀情況而提出的克敵制勝的斗爭策略。它是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制強,乃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方法。運用謀略,重在對戰爭全局的謀劃。制定戰略強調深謀遠慮,尊重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多謀善斷,料敵定謀,靈活多變,高敵一籌,以智謀取勝。

歷史發展 自有戰爭以來,戰略便出現於人們的戰爭實踐活動中。隨著戰爭和社會的發展,戰略經歷了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古代戰略 夏、商、周是中國古代戰略開始形成的時期。早在氏族社會末期,如傳說中的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戰,以及進入奴隸社會之後的夏啟伐有扈的甘之戰、商滅夏的鳴條之戰、周滅商的牧野之戰等,有關戰爭的謀略已略具雛形,初步涉及到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認為有德不可敵,哀兵可吉,師出有律,失律凶也;強調運用謀略、戰法和陣式,如爭取與國,剪敵羽翼,乘勢而動,量力而行,伺隙擊弱,機動進退,車徒配合等。這在《尚書》、《周易》以及《軍政》、《軍志》等古籍中皆有記述。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戰略迅速發展的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持續時間的延長,在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時,重視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對戰爭的作用,強調義兵、義戰,注重變法圖強,富國強兵,並從戰爭的長期性上著眼戰略指導問題。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晉文公的「聯秦制楚」,吳國的「三分四軍」等,都是這一時期戰略運用的典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諸侯國「合眾弱以攻一強」和「事一強以攻眾弱」的聯盟戰略,如合縱抗秦、連橫破縱、遠交近攻等。秦為統一六國,還實施了一系列進攻戰略。這一時期產生了《孫子》、《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等一大批著名兵書,奠定了中國古代戰略理論的基礎。其中尤以《孫 子》為最。《孫子》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論述了駕馭戰爭克敵制勝的許多原理原則,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軍事戰略理論。

秦漢至清朝是戰略進一步發展的時期。秦朝以牆(長城)制騎,「用險制塞」(《史記》),實行軍事築城安邊設防的防禦戰略。漢高祖劉邦文武並用,治國治軍,富國強兵,重視基地建設。漢武帝由單純防禦轉入攻勢防禦,實行「以騎制騎」之策,注重發展騎兵集團,採取長驅千里出擊、遠程奔襲、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的騎兵進攻戰略,並實行兵農結合,軍屯實邊,強邊固防政策。秦漢修馳道,疏江河,重視全國性的交通網建設。兵書《黃石公三略》論述了民本思想,認為:「制勝破敵者,眾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淮南子》中的《兵略訓》闡明了政勝、眾勝、謀勝之道。三國時期,在多極斗爭中,聯盟戰略運用最為出色,如諸葛亮的「聯吳抗曹」、孫權的「聯魏擊蜀」。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古代料敵審勢,因情定策制定戰略的典範。馬謖的攻心戰,運用惑敵、誘敵、動敵、誤敵等計謀均收良效。隋唐時期,在用兵上更多地表現為軍政兼行,恩威並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採取中外相維、重首輕足、內重外輕、居重馭輕和扼制要地的戰略布局,居關中,以臨四方,便於機動和控制;對據險養威,建立基地,堅守城邑,圍城打援,輕騎急襲的運用也很成功。著名的兵書《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闡明奪取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的用兵原理原則,發展了古代兵書中的奇正觀,探討了一系列戰略理論問題。宋朝為抗擊騎兵攻擊,利用江河堅城為屏障,並在築城防禦中增加了火力要素,使城市防衛戰法頗有創新。宋朝堅持辦武學,培養高級軍事謀略人才,頒布了第一部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並有《虎鈐經》、《武經總要》、《何博士備論》、《守城錄》、《歷代兵制》、《百戰奇法》等匯輯性和專題性的軍事名著,論述了戰略理論問題。元朝攻打南宋時,採取騎兵和火器相結合,實行遠程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的進攻戰略。明朝實行防禦戰略,沿長城一線因險制塞,以點制面,以牆制騎,精兵機動與城守結合;在沿海地區,則陸海結合,分區分要點設防。明朝的著名軍事著作有《武備志》、《登壇必究》、《籌海圖編》等,論述用兵要則、軍事地理、海防理論等戰略問題。清朝前期採取了徐圖漸進,長期消磨的戰略,削弱和破壞明朝的戰爭潛力。從康熙帝開始,一改歷代「牆守」觀念,提出以「蒙古為長城」的戰略思想,在安邊固防中取得重大成就。

中國歷史上眾多的農民戰爭,在戰略上也有其特色。主要是:利用時機,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廣收人心;飄忽不定,流動作戰;乘虛蹈隙,以戰養戰,等等。

在西方,古代希臘、馬其頓、羅馬、迦太基等進行的戰爭,對西方古代戰略的形成和發展有較大的影響。當時戰略所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訓練和裝備軍隊,組織遠征,組織協同,規定作戰線,實施機動,爭奪交通線,籌集人力、物力,支持持久戰爭等。5世紀之後,歐洲各國先後進入封建時代,戰爭長期在騎士制度支配下進行,戰略發展緩慢。15世紀之後,歐洲一些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火葯、火器的運用使西方各國軍隊裝備編制及戰略隨之發生了較大變革。義大利N.馬基雅維里的《戰爭藝術》等軍事著作,在西方軍事學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軍隊編制,運用炮兵,實施一翼突擊的機動作戰等戰爭實踐活動及其戰略思想,對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戰略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影響。

近代戰略 16世紀之後,是歐洲資產階級近代軍事戰略的形成與發展時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一系列被迫處於內線作戰的戰爭中,善於有節制地使用兵力,運用頻繁的機動和翼側攻擊的戰法。英國的H.勞埃德論證了基地、作戰線、地形、戰場面積、軍隊數量等的相互關系及其在戰略上的運用。18世紀,拿破崙一世在長期戰爭中,創造了許多新的作戰方法。他強調選定主要作戰方向,快速機動,集中優勢兵力,以突然迅猛的進攻,出其不意地襲擊殲滅敵人,並建立強大的預備隊等原則。C.von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經典。A.H.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是西方全面論述戰爭和戰略理論的著作。這些著作,對資產階級戰略理論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作用。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使用坦克、飛機、軍艦等新式武器裝備為基礎的戰略理論相繼問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德國H.K.B.von毛奇的速決進攻戰略;德國A.von施利芬的速決和殲滅戰略;美國A.T.馬漢的以海權論為中心的海軍戰略。20世紀初期,爆發了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初期交戰雙方都信奉速決進攻戰略,企圖通過強大兵團的機動作戰,迅速結束戰爭。然而,在綿亘的陣地上實施攻防戰和持久的消耗戰,使戰爭陷入長期僵持局面。戰略指導落後於戰爭現實的情況甚為明顯。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無產階級的戰略理論。他們強調無產階級專政的首要條件就是無產階級的軍隊,創立了關於組織城市工人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學說,提出了人民戰爭、積極防禦的戰略指導原則。列寧在領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以後的國內戰爭和粉碎外國武裝干涉的戰爭中,全面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戰爭思想並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提出了建軍原則。這些先進的戰略指導原則,奠定了無產階級戰略理論的基礎。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師夷制夷」的主張,引進西方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倡辦兵工船務,模仿西方軍制,移用西方操典,建立新式海軍,編練新式陸軍。清朝政府在戰略上內外並重,注意邊防、海防要塞建設。但由於政治上的腐敗,清軍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遭到慘敗,「師夷制夷」的戰略主張未能實現。這一時期魏源編著的《海國圖志》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分布和歷史政情,提出富國強兵抵禦外侮之道。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戰爭,採取略城堡,舍要塞,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的遠程奔襲戰略,長驅湘鄂,直取南京,建立了天朝,後因內訌和戰略指導失誤而歸於失敗。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為目的,採取團結海內外愛國力量,籌集款械,聯絡會黨,組織武裝起義,先在一二個省舉事,爾後張勢於全國的戰略,終於取得了勝利。中國近代的戰略反映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特點。

現代戰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G.杜黑的空中戰爭理論,德國E.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爭理論,英國J.F.C.富勒的機械化戰爭理論,對世界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都產生過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些參戰國的軍事戰略。德國A.希特勒承襲了施利芬、魯登道夫和富勒等人的殲滅戰、總體戰爭和機械化戰爭理論,採取以閃擊戰為核心的進攻速決戰略,發動了

閱讀全文

與戰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測量導熱系數的方法及適用條件 瀏覽:361
原塘釣草魚最佳方法 瀏覽:300
如何自檢三極體測量好壞方法 瀏覽:808
牆體網線連接方法 瀏覽:432
男前列腺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945
採暖不熱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6
炒股邏輯技巧與方法 瀏覽:934
油管壓力表補心的安裝方法 瀏覽:377
作業怎麼做的快用什麼方法 瀏覽:133
有什麼去蟑螂方法 瀏覽:350
空手決斗解決方法 瀏覽:948
uv254檢測方法 瀏覽:910
如何去掉白發最快方法 瀏覽:966
糖蒜淹制方法視頻 瀏覽:244
芹黃食用方法 瀏覽:975
科學的新房除甲醛和苯最快速方法 瀏覽:816
育兒觀最佳方法 瀏覽:73
英語單詞怎麼記憶最快方法 瀏覽:505
人民幣的鑒別方法簡介 瀏覽:491
論證方法哪裡用得到 瀏覽: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