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實驗法、觀察法、文獻研究等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4、教育實驗法:立足於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前、後學生科學學習的變化,找到適合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方案。5、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個性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指導。6、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文獻資料,如經典書籍,名人格言,以及課程標准推薦的書目,為學生閱讀提供具有時代性,創造性的正面教材。7、教育調查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就學生課外閱讀現狀進行調查,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進行縝密分析,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3)確定觀察對象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6)規定統一性標准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二、調查法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四、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具體說說操作方法: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6.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五、經驗總結法: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要注意經驗的先 進性(觀念必須更新)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六、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七、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八、案例研究法: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 , 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九、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3.什麼叫「假說」?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貳』 如何在不同年齡段的教師群體中開展小課題研究
一、什麼是小課題研究
1.定義是指研究者在已有的成功經驗或迫切需要解決的具體教育教學實踐問題中,選擇研究范圍比較微觀、研究內容比較具體、研究切口比較細小,研究周期比較短暫、容易操作且有興趣、有能力完成研究任務的問題進行研究。
2.區別
大課題:教育行政部門擬定,學校申報、立項,教育部門是課題的擬定者、審核者、管理者和成果鑒定者。
小課題:從教情、學情、校情出發,由教師個人或科組共同確定、研究,並且直接服務於教育教學實踐的應用性課題,屬於校本研究,有一定的規范性。
教學反思活動:教師個體圍繞自身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論述、分析,如寫教學日誌、傳記、構想,課後小結等也屬於校本研究的形式,但缺乏規范性。
所以,小課題研究是介於大課題研究與教師反思活動之間的教科研活動,是學校教科研的第三條道路。
3.小課題的特徵:(1)研究的是真問題而不是假問題。(2)有明確的研究目的、確定的研究對象、范疇、主題。(3)有完整的研究過程,包括選題——資料搜集——制定方案——開展研究——進行總結。
4.特點:
(1)應用性(從實用性看)
小課題研究屬應用性的課題研究,皆在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或者針對中小學教育的具體實踐,為的是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是一個教中研、研中用的過程,教、研、用三者是一體化的,因而相對大課題而言更具有針對性與緊迫性。
(2)雙重性(從研究的目的看)
小課題研究不以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和向外展示成果為目的,也不僅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而是以提高教師研究能力、專業性水平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學者型、專家型、學術型教師的成型、發跡都是從小課題研究開始的。
(3)群眾性(從主體看)
大課題:一部分教師、少數幾個人
小課題:人人都是研究者,個個都是主持人
(4)廣泛性(從范圍看)
以教學問題為中心,設計學生素質發展的所有問題。既包括教學也包括學校其他方面的工作。
(5)自主性(從研究的過程看)
大課題是從課題書目中找來的課題;
小課題是教師自主發現的教學中問題,是教師自己遭遇到的課題,是教師手邊的問題。
大課題:至上而下、「要我研究」;
小課題:「我要研究」,是教師積極自覺主動,全情投入,具有能動性、創造性。
大課題:轟轟烈烈的大會,掛匾儀式
小課題:沒有刻意的對外渲染,研究過程靜而扎實——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二、如何確定小課題
1.要先有通盤考慮:
題目的確定要基於對小課題研究的整體規劃,要針對從自己實踐中挖掘出的真實問題。
尤其要琢磨好:(1)目的;(2)方向;(3)內容;(4)重點;(5)方法。
2.要確定(界定)好關鍵詞(要素)
(1)五個關鍵因素:研究方向、研究范圍、研究內容、研究重點、研究方式或者方法
(2)四個基本要求:明確;完整;准確;簡潔。
例:低年級/語文/集中識字/教學策略/的研究
學段、年級、學科內容/重點
明確 准確
完整、簡潔
3.要採用表達肯定意見的陳述句(句式)
不採用口號式的題目,例「走近文本」,「我能行」
不採用祈使句式,例「讓學生不再懼怕作文」
標准案例:(1)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
(2)三年級語文易錯生字歸因及對策的研究
三、小課題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一)小課題研究貴在「小」:
(1)選擇切口小:一個要素、一個環節、一個章節、一個案例、一個方面、一種現象。
(2)研究范圍小:從小處著眼,研究的內容一般只針對教學實際中存在的一個問題展開,如:教師怎樣傾聽學生的發言。
(3)解決問題小:主要解決教師遇到的一些小問題,因此應當貼近實踐、紮根班級、紮根課堂、紮根學生。
例1:新課題背景下作業改革研究(研究過大)
例2:指導小學生背課文的研究(研究很小)
(二)小課題研究貴在「細」:
(1)發現問題須細心:有深入研究問題的慧眼、細致分析疑難問題。
(2)問題轉化為課題須細心:問題不是課題,卻是課題的基礎。有意義的問題才能成為課題,因此教師悉心對問題進行梳理,將問題上升為課題。
例:英語教師發現學生對單詞的記憶普遍有較大困難,記得慢,忘得快,然而,記憶單詞是有一定的方法技巧的。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好單詞,教師確定了「怎樣讓學生巧記單詞」的課題。
3.研究方案的設計須細心:教師要對研究方案的各個細節進行具體設想,確定研究步驟,預見可能存在的障礙及解決的辦法。
例:有一個數學教研組確定的課題是「研究學生講題的可行性」,教師首先明確研究,梳理出「什麼樣的題讓學生講」「如何講」「會有什麼樣的效果」等問題;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講題習慣;再者,教師及時作好講前安排,講時點評,講後小結。課題研究在教師的精心策劃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4.研究過程的實踐須細心:資料的搜集保存,小問題要細心來「大做」。
5.研究成果的形成須細心:論文、調查文集、調查報告、活動資料集粹、教師成長案例。
6.研究成果反思須細心:細心分析利弊得失,細心分析實際解決問題的效果。
四、小課題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
觀察法
訪談法
個案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觀察法: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的現象和過程的認識。是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的、社會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的觀察。
訪談法:是指研究者通過口頭交談的方式,向被調查者提出問題,讓調查對象作答,以搜集調查對象對教育問題或現象的態度和看法的調查。
個案研究法:是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
五、小課題的研究方法設計
1.課題的來源(問題提出):說明課題的起因
2.研究內容: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
3.研究目標:做到什麼程度
4.研究方法:用什麼方法研究
5.研究過程:分階段、分步驟怎麼做
6.研究結果:分析、總結經驗
六、小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
第一,發現問題。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這是進行研究的前提。實際上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是很多的,如一個題目的講解,差生的轉化,某節內容的課堂教學結構設計、學生上課不專心、作業安排等等。在教育教學中出現失敗的時候,一定要多想想是什麼問題造成的。要多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
第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問題之後,就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關鍵在於你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法是靠拍腦袋想出來的,還是充分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進行小課題研究就是要讓教師在充分借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個尋找方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是小課題研究最關鍵的一步。借鑒別人經驗的方法很多,讀相關專業書籍,上網查找相關資料,或向老教師學習,然後通過分析綜合,確定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用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這是把理論運用到實踐。由於教育的特殊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因此,你尋找到的方法可能效果並不好,需要再返回到第二步。一定要有這方面的心理准備,既不要幻想馬到成功,也不要因為再一次失敗而沮喪萬分。
第四,要把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總結出來。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小論文,也可以是教育敘事,寫自己這一過程的心路歷程,談談體會,還可以寫成教育案例,形成典型經驗。這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
第五,把總結出來的方法運用到教育教學。這是第二次從理論到實踐。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顯著改進。
我的主張:
做喜歡做的研究
做能夠做好的研究
做有效性的研究
做小課題的研究
因此要求教師具備:研究的意識、研究的激情、思考的習慣、研究的技能
七、小課題研究成果表達
比較正規的表達方式:報告式或敘事式。
1.報告式的研究結果就是研究報告。包括:題目、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的分析應用。
2.敘事式的研究結果有兩種,一種是敘事研究,另一種是個案研究。它們都是敘述式的,包括題目:
引言:說明研究的起因;
背景:說明事情的背景;
事件:說明事件的經過或調查了解的結果;
結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改進和應用。
『叄』 如何進行高中政治小課題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著眼於當代社會發展和高中學生成長的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同時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堅持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和正面教育原則,把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起來。但事實上很多中學生不喜歡上思想政治課,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更難以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智育和德育的雙重功能。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對政治課存在偏見,認為政治課是空洞的理論說教,學了沒用;二是在新課改的高考模式下,高中政治課僅僅作為學生進入大學門檻的參考,不論是家長或是在校學生都認為這門「副科」的考試成績好不好關系不大。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課堂教師、學生普遍缺乏情感、單調枯燥、單方灌輸學生最終獲得的知識具有很強的記憶性色彩,因此長期以來,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學效益低下,這些嚴重製約了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政治課教學中如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是我們都應該關心重視的重要環節,是改變或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容
1、對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現狀的調查。
2、分析學生缺乏學習政治課的興趣的原因。
3、研究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具體方法途徑,幫助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悟學科實用性,樹立正確的學科觀,培養學生生活化的學科技能,實現教學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學習、閱覽與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並對相關的文獻進行分析、篩選、整理,為本課題的演究提供借鑒和指導。
2、調查訪談法: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走訪,了解當前我校學生學習現狀和教學現狀,從中探尋理論與實踐活動的內在聯系,為採取措施調動學生的興趣提供有力的依據。
3、行動研究法:依據學習缺乏興趣的原因分析,採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並對實踐的效果進行評價分析,以期逐步完善。
4、經驗總結法:綜合理論學習、借鑒外地兄弟學校的有益經驗,並結合自己一段時間的研究、實踐、反饋、及時歸納,總結出一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並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來,加以推廣。
三、研究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助於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創造性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高有效教學的策略和水平,在積累和反思中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實施能力,提升專業水平,這對於促進新課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充分發揮其個性特長和創新精神,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使其學習過程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積極參與,從而實現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提高教與學的質量。
四、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1、2011年5月—12月, 《素質教育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
《課堂教學論》 (江蘇教育出版社);
2、2012年1月—5月, 《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思想政治課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三)網上查閱相關文獻,閱讀相關雜志,伴隨課題的整個研究過程。
五、完成讀書筆記與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1、 2011年6月—8月, 撰寫讀書筆記1篇。
2、 2011年9月—12月, 撰寫讀書筆記2篇,完成教學案例1篇。
3、 2012年1月—3月, 撰寫讀書筆記1篇,完成教學案例2篇。
4、 2012年4月—5月, 完成課例分析1篇。
5、 2012年6月, 總結材料,完成結題報告。
六、研究過程(2011、3--2012、6)
(一)准備階段(2011、3--2011、6)
確立研究主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收集本人過去教育教學方面積累的相關素材,查找出相關書目,分析、編制研究的初步方案,申報立項。
(二)讀書和實施階段(2011、6---2012、4)
1、課題研究讀書情況
課題研究期間,主要閱讀了一些主要書籍,在網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在圖書館也翻閱了許多報刊雜志,做了大量摘抄卡片,寫了許多讀書筆記、案例和隨筆,同時通過閱讀,開闊了自己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提高了自己的理論水平,使課題研究思路更加明晰,思考感悟更深刻。
2、具體實施
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我也隨學校一起去外地課改較好的學校,如安徽的泗縣二中進行實地觀察與考察,回校後,通過統籌規劃,我即著手對我校的一些同學進行問卷調查,充分吸收各層次學生的意見,總結學生缺乏學習高中政治課的原因,並據此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調查,有些同學不喜歡上政治課。他們認為,上政治課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他們很多都表示對政治課學習沒興趣。由於對政治課沒有積極性,出現了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課,思想開小差的這種「人在曹營,心在漢」的現象,或做其他作業,甚至是搞小動作、看小說、雜志等現象。通過研究分析,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因素
(1)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很多同學對學習的興趣不太濃厚,他們不少都崇尚拜金主義,丟失了傳統美德,如自強、自尊、自愛、自立等,不思進取;在道德觀念上,不少青少年集體主義精神減弱,社會責任感淡薄等;在生活方式上,貪圖享樂,沒有吃苦耐勞的品質,貪圖高消費。這些價值觀念的變化和影響都使得政治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認為政治課是一門副科,可讀可不讀,讀的不好也沒有關系,嚴重影響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
(2)當前的教育模式和高考模式的影響。雖然國家倡導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但是高考的評價模式仍然是一考定終身,所以高中的學校里基本上還是推行的應試教育模式。由於應試教育,全社會普遍存在著把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做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主要標准,甚至是唯一標准,並且把它與教師的工資評比、晉級掛鉤。所以教師教學目的是期望學生能在考試中考出好成績,學生勤奮學習目的是希望考試中得高分;再加上當前江蘇的高考模式最終只把語、數、外的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准,而把政治學科只作為一項參考值,所以很多學生平時基本上只學習語、數、外,或是把95%的精力用在了語、數、外的學習上,政治這樣的學科只要考前臨時突擊及格就萬事大吉了,只有及少數語、數、外成績很好的同學想考入國內較好的大學可能才會稍微多下點功夫,不過這也是考試的需要,很多同學也很痛苦,實在是不想學,但也是被逼無奈,很多家長也是認為政治學科是「副科」,學不學,考好與否都沒關系。這樣,無疑會降低了學生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甚至將弱化了思想政治的課程地位。
2、學校因素
目前有些學校對於政治課的地位和教學並沒有足夠的重視。有些學校的同學一周只上一節政治課,就是選修班的同學竟然一周一班也只上兩節課,自習課也沒有;有的學校領導也認為高中政治課可上可不上,多上一節或少上一節幾乎沒有任何不好的影響;課務安排上,政治課總是被安排在上午最後一節課或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要麼是飢餓,要麼是睡覺,請問這樣的環境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嗎?甚至有些學校的教師把政治課當作自習課來上,或者其他主科的教師也喜歡拿政治課來上語、數、外之類的課程,政治課的地位嚴重受到削弱,更別談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
3、教師因素
政治教師的教學觀念、個人素質及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於政治課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育觀念只注意知識的傳授和考生的考分。只要讓學生的考試成績理想,就是一位高水平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是認為成績優秀就是好學生,平時關心的大多是作業與成績。同時,傳統的教育觀念還認為,提高教學質量就在於加大知識的灌輸容量,加大課堂課後的作業量。實踐證明,這種做法不僅收效甚微,而且讓學生產生了厭學怕學的情緒,把讀書當作沉重的包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在新形勢下,教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擺脫應試教育的禁錮,應加強研究探索育人的新途徑,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來提高教學質量。
在政治教師的素質上,我們可以看到目前政治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教師缺乏必要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缺乏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有些教師教學能力差、知識結構陳舊、教學模式簡單化;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空洞的說教,枯燥的理論,無法吸引學生;有些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能力欠缺。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教師自身的素質,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同時目前由於高考及升學的壓力,很多政治教師都是只講課內的內容,這種教學方式會讓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怪圈,從而使得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更加沒有興趣,純粹是為了應對考試而學習,使得政治課缺乏活力,導致政治課學生厭學的比例增多,久而久之,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更加低下。
4、學生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部分學生不願學政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認為政治與自己無關,離得太遠,與實際沾不上邊。認為政治課教學是強制教化不真實,對認識真實的社會沒有幫助,與現實社會有距離。比如高二《政治生活》講到人民當家作主時,很多同學都唏噓,太假了,我們感覺不到自己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總是感覺到我們老百姓是任人宰割,一點最基本的權利也沒有,政治課太不真實了。政治理論也不能創造出多少社會財富和經濟效益,將來走向社會,就業也困難,那我們背這些理論有什麼意義?
高中生對政治學科的認識不足,也影響了他們對政治課的態度。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因為初中不重視政治課、政治課開卷考試、政治的基礎不扎實,再加上課外知識面較窄且閱歷有限,這些因素使得他們在進入高中學習政治課的時候難以理解和把握。同時很大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自身道德修養,只認識到政治課的智育功能,忽略了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導致對政治課的興趣低落。
根據以上原因的分析,我認為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1、從社會方面
政治課是一門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課程。我們的國家應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同時全國和社會各方面要加強我國的傳統美德教育,繼續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引導學生認識到政治課的智育和德育的雙重功能,從而激發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
2、從學校方面
學校應該高度重視政治課,不僅重視政治課的學習結果,更要重視政治課的學習過程。經常在校內開展各類思想教育的活動,充分發揮政治課的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培養學生的傳統道德品質。學校高度重視政治課,從而引導教師及學生也重視政治課,讓學生認識到通過學習政治課也能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激發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
3、從教師方面
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到學習熱情的激發者,探索創新的引領者,合作學習的參與者,過程調節的指導者,所以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尤其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為此,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必須深入學習黨的教育理論,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與毛澤東指出的學生要在德、智、體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因此教師應加強學習黨的教育理論,透徹理解並掌握黨的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但目前奮斗在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戰線上的數千萬教育工作者都是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下成長起來的,這對新課改的實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教師為分數而教,學生為分數而學,為考試而戰。這種傳統的教學觀念,使整個教學過程總是以老師為主導,以知識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而現在我們的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轉換到學習熱情的激發者,合作學習的參與者,過程調節的指導者。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變以老師為主導為以學生為主體,把整個教學過程最大限度地放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時空。所以,作為政治教師應該以黨的教育理論為行動指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思想,徹底轉變觀念,要拋棄「為了升學而教學」的思想,確立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的新的觀點。
第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倡導現代教學方式。在教學方式方法上,英國著名學者羅素說過:「一切學科本質上應從心智啟迪開始,教學語言、教學手段應該是導火線、沖擊波和興奮劑。」這就要求教師應該積極改進課堂講授方法,積極運用案例教學法,加大現代化信息資源在教學中的開發及應用;關注時事熱點,把時事熱點帶入課堂教學中。例如在講解《經濟生活》時,可以把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社會問題引入課堂,激發學生思考,如大蒜價格的變化等;在講解「生活與哲學」時,可以把日本大地震發生時引發的我國的搶鹽潮聯系起來講聯系的普遍性的觀點等;在講解文化生活時,可以運用生活中的「小悅悅」事件來講我國的思想道德建設等,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採用富有哲理的詩句來豐富教學內容,讓課堂美不勝收。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明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採用多媒體教學在解釋內容過程中可以達到直觀形象、深入淺出的示意作用。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使學生成為具有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的學習主體。我們教學的主導思想應該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使學生容易接收又能愉快學習,而不是強迫學生生吞活剝的全面接收,要根椐學科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推理判斷能力等。
第三、必須努力鑽研專業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教育能力。
專業知識,是每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在教學中站得高看得遠,才能放得開並收得攏,才能准確地評價學生,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還離不開板書、板畫、語言等媒介。我們應努力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必須在黑板上端正板書、板畫和用嚴謹的語言教學,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學習和生活習慣。
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有思想、有個性的天真爛漫的孩子,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或同年齡同性別的不同學生,其心理特點是不一樣的,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教育。
現代社會飛躍發展,知識更新快,信息量大,不樹立終生學習的思想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努力鑽研專業理論,不斷學習現代教學教育理論,完善知識結構,及時傳遞新的信息,並用新的教具和新科技手段輔助教學。
第四、必須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規范師德,增強教師的感召力。
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而且還要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無不影響著學生。教師的語言要規范、文明,舉止大方端莊,嚴肅而不古板。
正人先正己,教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成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先做到。教師要用自身的行為,用人格力量來教育和感染學生。總之,作為教師,尤其是作為高中政治教師,面對新世紀的一代新人,更要站在時代的最前沿,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總而言之,如果廣大高中政治教師能在上述諸方面自覺地進行轉變、更新和提高,自覺地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構建高中新課程教學的新模式,那麼,高中政治課教學的狀況,必將出現根本性的轉變,也定會大大提高高中政治教師在推行新課改,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聲譽。
4、從學生自身方面
在學生方面,應該首先應該端正學習政治課的態度,其次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可以提高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效率。其實每一門課都有它存在的價值,無論是自然科學知識還是社會科學知識都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面。學生應該把政治課看作是一門不僅可以培養自己的智育,也可以培養自己的德育的課程,認真對待政治課,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培養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促進自己的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
學生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學生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重視思想道德情操,堅定理想信念,有助於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科學文化修養水平,從而為社會造福。高中政治特別是高二的《生活與哲學》告訴了同學很多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哲理,如果認真的學習和仔細的揣摩,應該對自己的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三)總結階段(2012、5---2012、6)
對實踐中的有效材料與成果進行歸納整理,撰寫結題報告。
七、研究成果
1、提高了自己的理論與研究水平,豐富了自身的教學經驗。
2、轉變了自己的教學觀念,改變了以教為主的僵化教學模式,形成了以備學為主,學教結合的新課改教學模式。
3、促進了學生學習由「埋頭學、讀死書」向「回頭看,活學用」的改變,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4、民主、互動、和諧的生態課堂的創設,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八、思考與困惑:
1、在課題研究中,我初步探索了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的方法與策略,但仍感覺不夠完善,效果仍不能太令人滿意,主要表現在促進師生發展的功能未能充分體現。在今後的研究過程中,我仍要以此為重點,在新課標的理論指導下,進一步完善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索與研究,以期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2、我的課題研究,主要採用的是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的方法,但在研究的過程中,對於訪談、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重視得不夠,課題研究的成果顯得不夠全面、豐富。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施,我們感覺到學生學習政治課的效果是明顯的,但仍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此,在今後的研究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大研究的力度,深入全面地學習個性化教育理念,更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總結一年來的課題研究與實踐,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獲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我也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還需要我不懈地付出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在市級、縣級課題組專家的指導下「上下探索」,為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
『肆』 小課題《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學設計,課例
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課題研究方案
一、問題的提出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越來越多的發現,學生拿到一篇文章總是囫圇吞棗地讀,不加思索,很多學生依賴於老師課堂上的講解與分析,學完課文甚至讀得結結巴巴。學生考試最怕做閱讀題,每次檢測完做試卷的分析時,發現學生在閱讀理解這一塊的失分率是最高的。就其原因是由於學生的閱讀量少,沒有主動深入地去讀文章,閱讀方法不對。
新課程標准對小學生五年的課外閱讀量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然而現實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對於我們農村小學生來說,真正達到新課程標准閱讀要求的學生卻並不多,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
2、農村小學生閱讀是勉強的,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做筆記更成為他們的負擔,不願意也不習慣做筆記,即使做筆記也只是完成任務。
3、閱讀方法不正確,只讀不思,思而不深。
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我准備進行《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研究》這一課題,希望通過該課題的研究,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激發學生積極閱讀的最高閱讀境界。
二、研究內容:
1. 學習興趣的培養
(1) 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慾望。
(2) 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並善於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
(3) 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慾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
(4) 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 閱讀習慣的訓練
(1) 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
(2) 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 大膽發言,敢於質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 課外閱讀的習慣
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三、步驟
1、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14.09——2014.10)
(1)對三個學段班級學生的閱讀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和記錄。
(2)設計小課題——《農村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方案、計劃。
2、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2014.10——2015.01)
(1)組織實驗人員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並深入實踐研究。
(2)主研人員深入課堂調研、指導。
(3)給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
(4)開展各種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5)撰寫經驗論文活動,完成教學設計集、論文集,定期通報研究成果。
(6將學生閱讀所得寫成的文章,編輯成冊。
(7)完成階段研究報告,進行階段成果評估。
(8)舉行各種形式的經驗交流活動。
3、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2015.01)
(1)收集、整理研究資料。撰寫論文在校內交流。
(2)總結、提煉研究成果。推薦部分學生參加作文比賽。
(3)形成詳細、具體的研究報告,申請結題。
四、改革措施: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為了探討農村小學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解決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不高的問題,以便提高農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奠基。我們提出幾點策略:
1、研究思路:
首先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計劃並規定課時,以確保學生在校有一定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籍。
其次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幫他們找到課外閱讀的途徑和方式。還要積極開展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活動,如:中華經典誦讀比賽、舉辦紅色經典故事會、開展課外閱讀興趣小組等活動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既可以
『伍』 小課題研究的方法
小課題研究有什麼方法呢?想知道嗎?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小課題研究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小課題研究流程
選好課題以後,就要著手研究。小課題研究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准備階段,包括材料,方法選擇,方案制定等。
(2)資料收集,包括閱讀書籍,查閱歷史文獻等收集書面資料、通過實地考察、調查,采訪,獲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過體驗,模擬等取得相關材料。
(3)整理歸納分析材料,尋找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得出初步研究結論。
(4)充實材料,撰寫研究報告或論文。
小課題研究的多樣表達方法
研究報告、論文不是小課題研究成果的唯一表達方式。中學教師自始至終是生活在教育科研的現實場景之中的。其研究也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日誌、敘事、案例、反思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它們既可以成為教師教科研活動過程的記錄,也可以成為教育科研活動成果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都應做研究型的教師,要善於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讓研究為我們的教學生涯注入無限的生命活力。
1、“教育日誌”是教師對教育教學生活事件的定期記錄,是用語言符號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為,記載真實的生活場景,有意識地表達自己。通過撰寫教育日誌,教師可以定期回顧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學情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2、“教育敘事”是以自我敘述的方式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並通過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基本特徵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麼,也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怎麼做,而是讓你從一個或多個故事中體驗到教育是什麼或者教育應該怎麼做。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含有問題和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寫作教育案例對教師有以下好處:①案例寫作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育教學經歷的機會;②案例寫作可以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③案例寫作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提升教學專業水平;④案例寫作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
4、“教育反思”是個體對自身教育觀念及行為的認識、監控和調節。美國學者布魯菲爾德認為:“反思性實踐過程的核心是通過不同的視角來觀察我們是怎樣思考和工作的。” 教育反思的類型很多,有專題反思與整體反思,即時反思與延時反思,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與課後反思等
小課題研究的注意事項
進行小課題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應特別注重問題意識。一般課題的選題從哪裡來呢,應該來自於疑問,也就是問題。課題研究,就是以“問題”為核心,從已知條件出發,通過搜集材料,觀察試驗,研究推理等,尋求解釋的方法,探求解決的途徑,最後達向未知彼岸的過程。
(二)以需要探究出發提出問題
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探究。常規的生活和工作問題,許多是靠常識、習慣和已有經驗就能很好解決的。但也有問題是常識、習慣和已有經驗解決不了的,這就得訴諸科學探究。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個性和藝術性,別人研究過、做過的工作,在我這里可能仍需探究,因為條件有差異。教育科研有創新性科研、驗證性科研和推廣性科研之分,各自創新程度和創新點有區別,但終究都得有新意。但研究時要明白:
1、什麼是小課題研究(教育行動研究)?它來自教學實踐,又指導教學實踐,可以一個人或幾個人組織開展,需要一定的但卻不是高深的理論作指導,所有這些,讓老師們感受到它的“可望又可及”。
2、怎樣開展小課題研究?從教學中發現問題,根據一定的教育理論,設計解決問題的辦法與策略,在教學實踐中實施、反思、調整,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開展小課題研究容易忽視的問題。比如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階段性總結、成果的撰寫匯編等易被忽視。這些在“彼時彼刻”才有的思緒及感受,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這時才去追憶、收集,為時已晚。況且,一個研究成果的推廣,需要有文字資料,而所有這些也將成為自己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
4、如何處理小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活動之間的關系?兩者在學校教研中究竟占據著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小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相輔相承的一種教研形式。兩者在形式、名稱上雖有不同,但內容上卻是相融的。常規教研不僅要進行,而且,常規教研想擺脫我們習慣了的形式主義和缺陷,必須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才能使教研真正為教學服務。在教學、在聽課、在評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成為小課題研究的對象,通過集體備課擬定出對策,又在教學、在聽課中去領會、感受、試驗對策的效果,再通過研究討論加以改進,解決一個問題之後,又開始另一個小課題研究……. 所以小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並不矛盾,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兩者的有機結合,可能帶來的不同,就是真正提高了常規教研的效率:
(1)小課題研究對象必定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研究上的付出,必定從教學質量的提高上得到回報。長此以往,我們的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也會品嘗到研究帶來的甜頭。
(2)務實的小課題研究必定讓每個教師真正參與其中,及時反思、總結,尋找對策。需要全體教師動起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這對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也是一個促進。
(3)當一個小課題研究的成果真正有效時,它的及時推廣、持續應用,會內化成教師的專業素養,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看了小課題研究的方法的人還看:
1. 小課題研究方案範文3篇
2. 個人課題研究方案範文3篇
3. 學習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讀書心得3篇
4. 科研課題研究方案範文3篇
『陸』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
書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作者:張紅霞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08月
ISBN:9787504146014
開本:16開
定價:49.00元
內容簡介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共十七章,可以分為三部分:1.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內容涵蓋教育科學研究的性質;研究步驟及研究問題的特點;選題與研究設計;定性與定量的關系;觀察的內涵、作用與類型。觀察法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中未單獨列出,而是作為科學研究收集資料的只有普遍意義的方法進行了討論。
2.主要研究方法的原理、應用與操作技術,包括第五章至第十六章。內容涵蓋實驗方法、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文獻調查)、人類學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由於問卷調查方法涉及較為復雜的問卷設計與定量分析手段,故佔用較多章節進行介紹。此外,歷史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實際上並不是獨立於前面幾類范疇的研究方法,從理論上講,它們是可以採用前面任何一種方法的特殊的研究領域,故放在最後部分。
3.研究論文寫作,最後一章。即研究成果的表述部分,重點放在對國際規范的介紹,並指出我們學生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什麼是教育科學研究
第二章 研究步驟及研究問題
第三章 怎樣選題和進行研究設計
第四章 觀察的內涵、作用與類型
第五章 實驗方法及實驗思想
第六章 准實驗方法及其意義
第七章 測量與量表編制基礎
第八章 問卷編制的基本知識
第九章 調查方法
第十章 抽樣原理與設計基礎
第十一章 樣本的描述及其意義
第十二章 關系研究及其統計技術
第十三章 人類學研究方法
第十四章 案例研究
第十五章 歷史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 比較研究方法
第十七章 研究論文的寫作
附錄:研究論文提交或投稿前檢查要點
參考文獻
……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第1版 (2011年4月1日)
叢書名: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
平裝: 29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030306724, 9787030306722
條形碼: 9787030306722
商品尺寸: 25.8 x 18.2 x 1.4 cm
商品重量: 440 g
品牌: 科學出版社
售價:40.00元
內容簡介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旨在適應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喚,全面提高職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在尊重教育研究方法學科體系的前提下,本著強化基礎、突出實用、反映前沿、面向基礎教育和教師的原則,重視教育研究的知識、方法與技術的統一結合,重視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在保持教育研究方法概論、教育研究選題、教育研究設計、教育研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教育研究成果表述與評價等基本框架下,反映行動研究、質化研究等新的研究範式的內容,強化測量法、統計分析法等工具性方法內容,整體編排上遵循?科和認知邏輯,每章節編排上按照知識、操作程序與方法、實際運用等順序,方便認知、操作,便於學習者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同時適合於從事教育工作各類學習者學習需要。
圖書目錄
第一章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概論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節 教育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教育科學研究的特徵和分類
第四節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階段
思考題
第二章教育科學研究選題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概述
第二節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確定的過程和策略
第三節 教育科學研究選題應用訓練
思考題
第三章教育研究設計
第一節 教育研究設計概述
第二節 教育研究設計的基本環節
第三節 教育研究方案的設計
第四節 教育研究設計方案的基本內容
思考題
第四章教育測量法
第一節 教育測量法概述
第二節 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
第三節 教育測量的一般程序與方法
第四節 教育測量法應用訓練
思考題
第五章教育文獻法
第一節 教育文獻法概述
第二節 教育文獻的收集
第三節 教育文獻的整理與分析
第四節 文獻綜述及其撰寫
第五節 文獻綜述撰寫應用
思考題
第六章教育調查法
第一節 教育調查法概述
第二節 問卷調查法
第三節 訪談調查法
第四節 訪談與問卷的應用訓練
第五節 調查報告的撰寫
思考題
第七章教育觀察法
第一節 教育觀察法概述
第二節 結構式觀察和非結構式觀察
第三節 教育觀察法的實施步驟和要求
思考題
第八章教育實驗法
第九章教育個案研究法
第十章教育行動研究法
第十一章教育比較研究法
第十二章教育經驗總結法
第十三章教育科研的其他方法
第十四章教育研究資料的整理與?析
第十五章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與評價
參考文獻 基本信息
圖書編號:1322917
ISBN:9787304020644 [十位:7304020644]
作/譯者:孟慶茂
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
頁數:367
重量:0.463Kg
內容提要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介紹了:在承接了為參加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課程學習的中小學教師編寫一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的任務後,一個既簡單又難以回答的問題始終縈繞腦際,編寫這本書是為什麼?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讀這本書又是為什麼?中國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又是為什麼?思來想去,浮現了一個想法:在當今生活富裕的情況下,如何使我們的下一代仍知道奮進和刻苦,使他們能健康地成長,快樂地學習。
作者介紹
孟慶茂,1941年3月出生於遼寧省蓋州市(縣)一農民家庭。因是孟子73代,「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的家訓,鼓勵我讀書成長,總夢想能像先祖那樣對教育作些貢獻。大學畢業後到中學任教10餘年。1978年,心理學專業被恢復,旋即轉到北京師范大學,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擔任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指導教師。出版了《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實驗心理學》等有關著作。曾研究了「高速公路指路標志」、「中小學教室照明標准」、「優秀運動員心理特徵分析」、「中小學生注意力訓練」等課題,2010年以來研究的重點是「高等學校的教育評價」、「中小學素質教育評價」等。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統計與測量分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工業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功效學會人類認知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生命科學學會理事等社會工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述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第二節 科學方法第三節 科學研究的評價與程序第四節 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
第二章 確定研究課題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與分解第二節 注意教育研究的內容效度第三節 教育的四大支柱與當前教育科研選題
第三章 教育科學研究的設計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設計的基本內容第二節 取樣設計第三節 策略設計
第四章 文獻法和內容分析法第一節 文獻法概述第二節 文獻的收集與整理第三節 內容分析法概述第四節 內容分析法的設計模式和評價
第五章 調查訪問法與問卷法第一節 調查訪問法第二節 問卷法
第六章 觀察法與測驗法第一節 觀察法概述第二節 觀察法的設計、實施與結果整理第三節 測驗法一般問題第四節 測驗的編制與分析技術
第七章 教育實驗法第一節 教育實驗中各種變數的控制第二節 教育實驗的類型第三節 教育實驗研究的效度
第八章 行動研究法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的一般問題第二節 行動研究法的步驟
第九章 研究結果的定量描述第一節 研究結果的初步整理第二節 集中趨勢的描述第三節 數據分散程度的描述第四節 數據關系的描述——相關系數
第十章 假設檢驗第一節 假設檢驗的基本問題第二節 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第三節 方差及方差差異性檢驗第四節 相關系數的顯著性檢驗第五節 計數數據的檢驗——γ2檢驗
第十一章 研究結果的解釋與評價第一節 研究結果的解釋第二節 研究結果的評價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