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面積》教學評析
《什 么 是 面 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39~41頁。
教材簡析
「面積」是《數學課程標准》中「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它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平面圖形,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四個具體實例,通過「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三是在方格紙上畫圖,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並體驗到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擺一擺」都將成為課堂中學生親身經歷的活動過程。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創設了涵蓋知識內容又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情境,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學生分析:
《什麼是面積》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米等長度單位,認識了周長,能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基礎上安排的相關知識。面積的含義,對於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而言,雖然知識是新的,但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積累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比如說家裡住房的面積,我們國家領土的面積等等。但這些經驗都是零散的,不確定的,大多數學生對面積的含義都沒有確切的概念,所以讓學生直觀地認識面積的含義,准確地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有必要拉回到原始起點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物和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會比較面積的大小。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具、學具准備:課件、正方形紙、長方形紙、剪刀、直尺、方格紙、1 元硬幣、五角的硬幣10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
教學設想:
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活動,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通過物體表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的面積,使學生把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對面積的理解。然後再由實際生活中物體的表面逐步過渡、抽象到封閉圖形的大小,讓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在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環節中,則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通過探索、交流、比較等方法,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教師適時引導,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想法的機會,使探究學習落到實處。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他們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演示分地)
這是兩塊菜地,獅子大王要把這兩塊地分給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讓狐狸先挑了,狐狸很快地挑了第一塊地。為什麼?(第一塊地大)
師:「第一塊地大」是什麼意思?在數學上我們該用什麼語言來敘述呢?學習了今天的課後,相信你們一定會用數學語言來敘述。
二、新知探索:
1、感知面積概念:
(1)認識物體表面
出示:(一本數學書)這是一個物體。(有手摸數學書的封面)看看老師摸的是什麼?(數學書的封面或表面)還有什麼物體有表面?誰能舉例說一說,並摸一摸。
物體都有它的表面。例如: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等。
(2)物體表面的大小
A、請大家觀察一下黑板的表面和桌子的表面,說一說哪個表面比較大,哪個表面比較小?
B、再請大家拿出課前准備的1元硬幣和5角硬幣誰的表面大,誰的表面小?你是怎樣比較的?
小結:通過觀察,操作與比較,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比如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叫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桌面的大小叫桌面的面積。誰還能象老師這樣來描述生活中一些物體的面積。
【評析:利用學生周邊的事物,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說一說,感知面積的存在和面積的大小,比較自然地過渡到教學面積的含義上。】
(3)抽象出封閉圖形
A、在上述圖形中抽象出「封閉圖形」
師:數學書的封面是一個什麼圖形?請同學們沿著數學書的封面畫下來這個圖形。
(課件出示圖形)說一說,這些都是什麼圖形?
師說明:這些圖形都可以稱為「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師問:「封閉」是什麼意思呢?
請學生回答,師最後小結學生的表達語言。
B、(課件出示題目)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封閉圖形?哪些不是?
請學生回答。
(4)封閉圖形的大小
觀察圖中的圖形誰大誰小?
小結:這說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板書)比如;長方形的大小叫長方形的面積。正方形的大小叫正方形的
面積。誰還能象老師這樣來描述一些封閉圖形的面積。
【評析:在實物中抽象出「封閉圖形」,形象展示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過程,使學生從感知中升華知識,形成抽象的概念;學生用兒童語言解釋「封閉」的含義 ,使抽象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及時地進行判斷封閉圖形的練習,使學生對封閉圖形的認識得以鞏固,理解更到位,概念更清晰。】
(5)歸納出面積的概念
師:這兩句話都是告訴我們什麼(板書課題:什麼是面積)?你能把這兩句話「合二為一」嗎?
請學生回答,其餘學生評價、修改或補充。師最後小結出面積概念。(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評析:學生在抽象概括中,不但體會到優化知識的好處,還體驗到生活化的數學知識升華為數學化的數學知識的具體過程。】
(6)舉例說明,豐富認識
現在請同學們舉例說明身邊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先讓同桌兩說一說,再組織學生全班交流)
大家都知道了什麼是面積,那麼請同學們看看哪些說法與面積有關(課件出示)下面哪種說法與面積有關,在括弧內畫「√」.
1.操場的大小( )2.籃球架的高度( )3.課桌面有多大 ( )4.游泳池佔地的大小( )5.蘋果有多重( )6.小明有多高( )7.這塊玻璃有多大( )
2、體驗藉助工具比較面積大小
(1)製造認知沖突:
探密游戲:勇敢的孩子都喜歡玩探尋秘密的游戲,這里有5個圖形,秘密就藏在其中一個圖形里,想知道它在哪個圖形里嗎?老師給你一些提示,排除一些錯誤答案,請聽好:
① 這個禮物不在面積最大的圖形里,去掉誰?
② 它不在面積最小的圖里,去掉誰?
③ 第二點提示它也不在圓里,通過這個提示你知道了什麼?
④ 再提示一句:它在剩下的兩個圖形中面積較大的圖形里,猜一猜它在哪裡?
指名口答結果。當學生意見不同時,引導學生認識:用觀察的方法有進很難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這時我們就要用科學的方法來驗證。
(2)探討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A:這兩個圖形到底誰大誰小?拿出你准備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藉助你
手中的小圓片,小正方形,尺子,等工具,小組同學一起想辦法,看看怎樣能比較出它們的面積的大小。注意小組合作時,別人說進你認真聽,大家比一比,哪能個小組秩序好,哪個小組的方法多。
B:小組討論,交流,師巡視指導。
C:全班交流。
剛才大家藉助工具,比較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大小,老師其實也想到了幾種方法,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課件演示)
同學們真能幹,只要你愛動腦筋,就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在這幾種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更好一些呢?為什麼?
小結:這些方法都很好,我們在用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評析:在學生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得出很多種方法,突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各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感受到方格在比較中的優勢。
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想法都成為一種課程資源,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補充、完善,不斷吸納他人的觀點,實現資源共享。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簡單地解決了知識上的問題,更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的快樂,同時享受到積極思考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快樂練功房
同學們知道平時我們要注意鍛煉,身體才會健康,學習也一樣,學到知識,我們要注意應用,知識才能更牢固。下面,就讓我們到快樂練功房裡瞧一瞧都有些項目。(課件出示)
1、方格中哪個圖形的面積大?(課本41頁第2題)
2、說一說每種顏色圖形的面積等於幾個小方格那麼大。(課本41頁第3題)
3、哪個圖形的面積大?(課本41頁第4題)
4、在方格紙上畫圖形
師:同學們都很認真,下面我們來一個創意大比拼,請打開課本的第40頁,畫一畫: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准確而有創意。
(學生操作,老師巡視指導)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師:通過這次活動,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他們畫的圖形的面積都是7個方格,可形狀不同。)
小結:也就是說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可能不同。
那麼是不是方格數一樣多的圖形,它們的面積就一樣呢?(課件出示)
這兩個圖形的方格數一樣多,但它們的面積一樣嗎?
小結: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的基本方法,但是使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條件是----方格大小必須統一。
【評析:寓教於樂,將數學知識滲透到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游戲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輕松愉快的理解數學知識。】
5、頭腦訓練營(擴展練習)
我們的教室和家裡的卧室的地面是分別用兩種不同型號的地磚鋪的,兩個房間都用了100塊磚,這兩個房間的面積一樣大嗎?為什麼?(教室方磚面積大,卧室方轉面積小)
【評析:練習層層遞進,有坡度。在練習中,對面積含義及比較方法做了進一步的鞏固;動態的課件演示,形象展示了比較策略及割補法的具體操作過程,學生知識面得以拓展,綜合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獲?(學生小結)
師總結:同學們,這節課表現不錯,各自都了有收獲,讓我們來誇誇自己,自己認為這節課表現好的同學,都對自己說:這節課我表現不錯,我很棒!自己認為表現不夠好的同學,以後要努力喲。
板書設計:
什麼是面積
物體的表面
或 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的
〖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熟悉的事物――數學書引入學習內容,把直接感受面積的含義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學生的實踐體驗。通過「猜一猜」「比一比」「畫一畫」,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使課堂變成學生親身經歷的生動過程,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⑵ 幼兒園古詩實用的教學方法
幼兒詩歌簡稱兒歌,它的特點是有一定的主題,意境優美,語言精煉,節奏感強,讀起來朗朗上口,頗為幼兒所喜愛。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幼兒園古詩 教學 方法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古詩教學方法
(一)選擇合適的詩歌教學內容
幼兒園各年齡段的詩歌,情感洋溢,想像豐富,語言凝練,並集中體現了藝術語言的形式美特徵,給幼兒以強烈的美的刺激,形成情感的共鳴。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課,選對教材是關鍵。現在幼兒園語言課程上的詩歌教材很多,如何在這么多的詩歌作品中甄選出適合 兒童 發展需要的作品,同時又豐富我們的主題建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擁有一雙識別美的智慧的眼睛,擁有一顆辨別美的敏感的心靈。因為詩歌教學的年齡階段特點比較明顯,在內容的選擇上要有所側重。
(二)制定確切的詩歌教學目標
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懂得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 經驗 制定具體、明確的詩歌教學目標。如有的詩歌注重道德 教育 目標,有的詩歌注重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有的詩歌重視對幼兒情感的體驗。這要求我們在分析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提煉,從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綜合考慮制定目標。如小班的《小朋友愛清潔》“小鴨叫,嘎嘎嘎,叫我剪指;小雞叫,嘰嘰嘰,叫我擦鼻涕……”制定目標時可以從衛生行為習慣上提示。又如《風兒也想有個家》整首詩從風兒沒家時的悲傷——找家時的焦急——找到家時的高興心情,涵蓋了深深的情感體驗,制定時可以考慮相關的情感目標。
(三)運用靈活的詩歌教學方法
詩歌教學首先是一種美感體驗的活動,是一個由感受而感動的過程,在情感感受和交流中,幼兒的內在精神向美的高度提升。其次,詩歌學習是師幼共同進行的文學審美活動,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感受、體驗詩歌中豐富多樣的情感。如果不重視幼兒審美情感的培養,把學詩、讀詩、編詩當作一個機械的任務來完成,幼兒情感上無動於衷,心湖上風平浪靜,就無法產生心靈感應,無法培養真善美的情感。
詩歌教學的組織與指導,教師能否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高效優質地將詩歌所蘊涵的內在信息傳遞給幼兒,將直接影響著幼兒對詩歌的理解、體驗和感受,以及詩歌教學的教育價值的充分發揮。組織和指導詩歌教學,可按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
1.生動簡潔導入,以引介入詩歌
詩歌教學的導入方式多種多樣,但任何一種成功的導入方式,都應該是簡潔、生動、准確的,並且可以收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活動興趣、幫助幼兒明確活動目的的效果。目前我們常用的導入方法有:直接欣賞導入法、啟發提問導入法、情景表演導入法、 故事 講述導入法、圖片導入法等等。導入環節不是活動的主體,更不是整個活動的重點,它所佔的時間一般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環節作為整個活動的開始,對幼兒來講,它是參與整個活動過程的認知系統和情感系統的初始啟動。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就必須認真考慮導入方式的設計、語言的使用及情感的傳遞等方面,是否具有趣味性、藝術性以及與所要學習的作品的情感基調是否相一致等因素。
2.傾聽感受理解,以問步入詩歌
傾聽感受詩歌內容,讓孩子初步熟悉詩歌的語詞語句,這在詩歌教學中必不可少。如何讓孩子願意聽、積極地聽、專注地聽,老師可以在聽之前提出要求。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欣賞。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為幼兒圍繞詩歌內容精心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幼兒展開想像,進一步理解詩歌內涵,為以後仿編詩歌作鋪墊。
幼兒園古詩教學主要步驟
1.示範朗誦
(1)朗誦要求:普通話正確、感情真摯、正確處理重音、韻律。
(2)示範朗誦應由教師親自承擔。
(3)每次活動應示範2遍以上,一般為6—7遍,具體次數視情況而定。
2.理解詩歌內容
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的方法:
(1)講解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詩歌中的重點詞、難點詞或幼兒難理解的地方。
(2)講述法:把故事編成小故事講給幼兒聽,讓幼兒較快地理解故事。
例如:幼兒詩歌《小熊過橋》
(3)情景表演法:將適宜表演的詩歌內容,直觀地讓幼兒理解、記憶。
(4)游戲法:將詩歌內容編成游戲,讓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掌握詩歌內容。游戲形式:語言游戲、動作游戲、音樂游戲等。
語言游戲:(兒歌可以編成饒口令)
如:牆上掛面鼓,鼓上畫老虎。老虎抓破鼓,拿塊布來補。不知是鼓補布,還是布補鼓?
動作游戲:(拍手歌、跳繩歌、踢毽歌等)
如:花雞毛,輕飄飄,扎個毽子真靈巧。踢得低,踢得高,像只小鳥蹦蹦跳。踢得多,踢得好,腳力練得呱呱叫。
(5)操作法:設計與詩歌內容有關的操作活動,幫助幼兒理解詩歌。
操作材料:操作教具(圖片、實物)、學具、其他材料。
3.教會幼兒朗誦詩歌
方法:一人一句朗誦、邊拍手邊朗誦、分角色朗誦、分男孩女孩朗誦、邊操作教具邊朗誦(圖片)、配樂朗誦等。
兒歌的朗誦可以結合打擊樂器、橡皮筋、呼啦圈、編成拍手歌。也可以用桌面教具等。
形式:集體朗誦、小組朗誦、個別朗誦。
4、幼兒詩歌仿編
詩歌仿編:幼兒仿照詩的框架,調動個人經驗進行想像,遍出自己的詩歌。
步驟:
1.准備:一是要熟悉、理解詩歌。二是具備詩歌有關的知識經驗。三是具有一定的 想像力 和語言表達能力。
2.討論、示範
教師組織討論,引導幼兒注意仿編的關鍵問題。示範要到位。
3.幼兒想像與仿編
可以藉助圖片或實物來仿編。
4.串連與 總結 。
教師將原有詩歌復述一遍,然後把幼兒仿編的詩歌加上去。
注意:不同年齡段,仿編重點有所側重。
小班:換詞語。中班:換詞句。大班:換結構。
幼兒園古詩“四步”教學法
一、圖畫展示
3—6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用圖畫再現古詩情境,把古詩內容形象化,是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最直觀的手段。
首先,在正式學習古詩《憫農》之前,我會將《憫農》所呈現的意境及內容用幼兒掛圖或自己特意繪制的 簡筆畫 表現出來,先出示完整的畫面,給幼兒以直觀的視覺體驗,讓幼兒仔細觀察並大膽講述畫面上都有哪些景象,直觀的景象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辛苦。領悟到完整的畫面內容之後再分組出示畫面,以組圖的形式出示古詩文字,每一幅圖畫對應著相應的詩句,讓幼兒看看有幾句,數一數每句有幾個字。與此同時,教師誦讀古詩,在使幼兒初步了解這首古詩結構的同時,感受到古詩獨特的節奏和韻律。
圖畫展示階段,主要是讓幼兒對古詩有一個直觀的體驗,大致了解所學古詩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二、故事講述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並且易於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我經常把幼兒難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並且有感情地講述故事,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直觀表面的,只有在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下才能對事物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基於這一原因,我在故事講述環節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先請幼兒自由講述,之後教師根據幼兒的發言做總結,最後教師再為幼兒完整講述故事。
我將《憫農》這首詩改編成這樣一個小故事:幼兒園里有個小男孩,叫鵬鵬。鵬鵬可挑食了,尤其不愛吃大米飯。這天中午就餐的時候,幼兒園里吃炒飯,鵬鵬瞅著這碗米飯犯了愁,他把米飯攪來攪去就是不想吃。不一會啊,米飯就讓他攪的灑了一桌子。老師看到了,走過來讓他把灑落的米粒撿起來。他嘟囔著說:“我不愛吃,就不撿,撿起來我也不吃,不就幾顆米粒嘛”。老師聽了鵬鵬的話,嘆了口氣,說:“我給你講個大米的故事吧。”
這些大米都是農民伯伯們辛辛苦苦勞動換來的。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他們揮動鋤頭辛勤耕作在田間,在大太陽的炙烤下,農民伯伯的汗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掉,浸濕了衣服和地面。盡管這樣,他們還是不肯騰出時間來休息。農民伯伯說:“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咱們平時吃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如果讓他們知道我們小朋友們浪費糧食,他們會多麼傷心啊。
鵬鵬聽完老師講的故事慚愧的低下了頭。他默默地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對老師說:“以後我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也不挑食了,因為農民伯伯好辛苦”。
聽了鵬鵬乖巧的話,老師欣慰地笑了。
這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會加深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三、動作表演
在幼兒理解了古詩內容之後,教師就可以請願意展現自己的幼兒上台表演古詩情景。讓幼兒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古詩內容,既可以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又可以調動幼兒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且能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兒會根據詩句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雙手握住鋤頭,不停地鋤地,鋤一會便用手去拭擦臉上的汗水。用這些細節的動作去展現出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
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將古詩中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出來。因為是幼兒自己扮演角色,古詩中的角色不再是畫面上冷冰冰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的同伴,這樣,幼兒對古詩中辛勤流汗的農民伯伯這一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就加深了內心體驗。
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加深了內心體驗,感悟到古詩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同時也體驗了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四、復習鞏固
復習鞏固古詩的方法有多種。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有:深入生活情境法、配樂吟詩法。
深入生活情境,即把幼兒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中選取與詩句相關的典型場景,作為幼兒觀察的客體,並以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眼前。在復習《憫農》這首詩時,我帶領幼兒到我們幼兒園的後山坡,去觀看農民耕作。設身處地的體驗了農民勞作的辛苦,也加深了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去吟誦。
配樂吟詩法,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它以特有的旋律和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朗誦《憫農》時,經常為幼兒配幾首與古詩的意境較為符合的古樂或輕音樂。在幼兒自由活動時間也輕輕播放這些音樂,讓幼兒不斷學習鞏固,在用音樂渲染的情境中,幼兒往往不自覺地就會輕輕吟誦起這首詩。
在反復的鞏固之後,幼兒都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出《憫農》這首詩,並且學會背誦。
我深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比較注重古詩的教學。我通過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帶領幼兒學習古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幼兒對古詩的興趣,每當我開始播放相關音樂,或是說出某一首詩的題目,孩子們就會大聲地將這首詩背誦出來。古詩誦讀的多了,幼兒便會進一步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教幼兒學習了這首古詩,還取得了一些額外的成效:圖畫展示這一環節,培養了幼兒的細致觀察能力;故事講述這一環節,培養幼兒獨立講述故事,勇於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動作表演這一環節,也使幼兒體驗到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總之,我覺得,這一方法較為適合幼兒園古詩教學。在今後的古詩教學中,我會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合適的教學方法。
⑶ 現代教學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
3、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5、任務驅動法
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積極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
⑷ 二年級看圖寫話的方法與技巧
看圖寫話,考察方式:單幅情景圖,多幅情景圖。還有的是看圖把情景補充完整。看圖寫話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四步驟:一看,二想,三說,四寫。這四個步驟,看和想可以同步進行,說和寫是分開進行的。下面是具體步驟。
02、想人物,在做什麼?心情怎麼樣?
這一步很關鍵,是仔細觀察之後,動腦聯想的。如果是單幅圖片,就通過圖上信息去想,人們在做什麼。通過人物的表情,去猜測人物的心情。如果是多幅圖片,就要有意引導孩子觀察圖片之間的聯系,圖片有什麼變化和發展。
這個是要進行邏輯思維的,家長平時可以陪孩子看一些繪本,然後讓孩子給你說一說他看懂了什麼。如果孩子說得不太好,家長不要說他說錯了,而是和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這樣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還能引發他的思考。
03、說圖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說話是寫話的重要條件。有句話說:我手寫我心。如果我的口都不能言,那我的手又怎能寫好呢!教會孩子說話、樂於說話,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高孩子的情商,,這也是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中的說的能力的培養。
04、寫話,開頭空兩格,把事情敘述完整
寫話,是看圖寫話的最後一步。學生一定要掌握寫話的格式。看圖寫話可以擬題目,也可以不擬題目,直接寫正文。正文部分,開頭空兩格。寫的時候,一定要把圖片中事情敘述完整。用我們前面三個步驟,在什麼地點,都有誰,做了什麼事情,事情最後怎麼樣,人物的心情怎麼樣。這樣就把事情交代清楚了。寫的時候,時間一句話帶過,發生的事情要寫詳細。事情寫詳細了,字數就上去了,內容也就豐富了。最後,人物的心情,也是一句話帶過。這樣,一段話就詳略得當,達到標准了。
看圖寫話,是低年級寫作通往高年級寫作的一個門檻,它是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一個過渡。看圖說話訓練的好,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掌握了這四個步驟,看圖寫話只要多訓練,都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