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

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08 04:01:18

Ⅰ 請問行政管理中的研究分析方法具體有哪些

定性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實證研究方法、比較分析方法、實地研究方法等

Ⅱ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領域

行政管理學與其他學科相區別正在於它特殊的研究對象--行政。行政管理學研究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官員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機關內部事務的客觀規律。具體來說,行政管理學研究的主體對象是行政機關,在我國即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客體對象是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行政機關的內部事務;行政管理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探討行政管理的客觀規律,實現行政管理的科學化。 我國行政管理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行政管理的規律性和方法。該學科密切關注理論發展和我國行政發展的實踐,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的情況,分析研究我國行政管理,特別是中國行政改革所面臨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注意學習和借鑒國外行政理論和實踐經驗,但不套用西方的理論模式和價值觀念,努力反映行政學的發展,廣泛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建構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理論體系。

Ⅲ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目的是什麼

行政管理學的學科目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研究國家行政制度的理念和理論,確保國家行政制度和體制的構建、改革和完善既具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又適應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國情,確保政府及其官員積極有效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公共行政職能。

研究探討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模式、理論、途徑和方式,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和質量,提升政府和公共部門的執法和政策執行能力,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確保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使政府行政管理活動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有效推動力量。

研究政府行政機構和運作方式改革的理論、模式、途徑、方法和技術,推動「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的建立,確保行政機構「精幹、廉潔、高效、充滿活力」,以較低的行政成本高效率地履行行政管理職能。

研究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利用綜合性的學科優勢強化公務員培訓,為建立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幹部隊伍貢獻力量。

Ⅳ 行政管理學科前沿問題研究

行政管理學前沿和重大問題研究
文章作者:貟 傑 孫彩紅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點擊:1623
1978年後,行政管理學學科在國內得到恢復、重建和全面發展,學科建設、體系完善和應用研究得到不斷擴展和深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行政管理學研究領域開始觸及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視野不斷拓寬。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大、公共管理熱點的日益興起和MPA研究與教學工作的廣泛開展,行政管理學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其快速發展的勢頭不僅沒有減緩,而且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這種蓬勃、繁榮的學科發展環境為行政管理學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目前,行政管理學已成為指導政府公共管理實踐的重要學科。
目前,行政管理學研究已經與政府管理的實踐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一方面,行政學理論的深化和研究的進展為公共管理實踐提供了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政府對經濟社會管理的實踐也進一步促進了行政管理學研究的發展。當前,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前沿和重大問題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的基本職能及其轉變、行政體制改革、公務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以及公共政策的理論與實踐等領域,以下將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分別加以概括性介紹。
一、關於政府職能轉變的研究
政府職能轉變是行政管理實踐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近年來行政管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有學者指出,新形勢下政府職能的轉變主要有五大取向,即從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轉變、從管制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從部門行政向公共行政轉變、從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從政府單一管理向多元主體共同管理轉變等。另有學者指出,不同層級的政府在縱向間職能、責任和機構設置上的高度統一所形成的「職責同構」問題,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條塊分割矛盾突出等現實問題難以解決的體制性障礙。要解決「職責同構」問題,我們需要按照以下思路重新劃分和調整政府的縱向職能:首先,區分公共物品的地方性和全國性,明確提供公共物品者的主體資格;其次,區分地方政府職責的強制性和非強制性,釐清地方各級政府的職責分工關系;最後,政府職能的縱向配置,應自上而下呈現出從宏觀到微觀的層級遞減趨勢。
與上述政府職能轉變的研究相聯系,是關於「服務型政府」性質的爭論。有學者認為,公共服務是憲政思想的必然追求,是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所體現出的政府管理理念,它的提出預示著我國行政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政府管理發展中一個重要轉折的來臨。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始終是同時存在的。從政府的社會屬性來看,自國家誕生以來的所有政府都是服務型的,根本就不存在「非服務型」政府;從我國的政府管理實踐來看,一直以來都以「為人民服務」作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將「服務型政府」作為一種新模式提出是沒有必要的。
二、關於行政體制改革的研究
行政改革始終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點領域,近五年來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於各個層級政府的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許可法的實施,以及從觀念、體制和行為等各個層面對放鬆規制和強化管理的關系進行探討和研究等方面。
該領域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之一,是對行政改革目標模式的探討。有學者認為,行政改革的目標是建立「有限政府」,應進一步調整政府與社會、市場的關系,放鬆管制,努力構建「小政府、大社會」模式。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行政改革應充分考慮到政治制度和現實國情的差異,當前的改革方向應是謀求建立社會主義法治政府和「有效政府」,而非自由主義所主張的「有限政府」。
對於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創立於計劃經濟年代,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嚴重製約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應全面廢棄政府對經濟的審批管制。另一部分學者則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指出,不應把一切不合理的東西都歸於計劃經濟,這種看法是不合歷史事實的。如果把行政審批制度看作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勢必會對它持徹底否定態度;而如果認識到許多問題並不是由計劃經濟造成的,而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的,我們就會對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分析,這樣才能搞清楚應當否定的和應當肯定的因素。
關於中央與地方關系,學術界存在著分權與集權的爭論。一些學者認為,在目前市場經濟不規范,全國性統一大市場尚未形成的情況下,應加強中央政府的管理權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權。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在進行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改革時,應重點考慮事權與財權的統一;在決定二者的分權程度時,應重點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即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中央政府的調控能力。分權的力度與速度要與這兩個能力的提高成正比,要逐漸實現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規范化和法制化。
三、關於公務員制度的研究
公務員制度研究在行政學界是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其研究目的是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的公務員制度。2005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正式頒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公務員制度研究的深入發展。概括而言,近兩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和討論,主要是圍繞《公務員法》的制定和實施來展開的,焦點是如何實現公務員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於我國公務員的范圍、選拔任用、量化考核和激勵與薪酬分配製度改革,以及加入WTO與人事制度創新等制度建設方面。
其中,公務員的范圍的確定是一個重點問題。有學者認為,制定公務員法必須合理確定公務員的范圍,在我國應當將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機構和人員都納入公務員制度進行統一管理。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國外的通行做法只是將行政部門列入公務員隊伍,政黨組織、立法、司法機關一般不作為公務員進行管理,因此,盲目擴大公務員隊伍的傾向是向原有「幹部」概念的復歸,這與近年來進行的幹部分類管理的改革方向相悖。
在公務員分類管理制度方面,一個重要問題是對政府雇員制的探究。從2002年吉林省率先推行政府雇員制以來,全國不少地方陸續試行這一做法。隨著各地政府「政府雇員制」的試行,對其研究和探討也不斷活躍。有一些學者通過與其他國家政府雇員制度的對比,認為在我國發展政府雇員制度有其現實意義:政府雇員制度是公務員制度的一種補充,可以促進公務員制度自身的完善,可以解決我國機構改革、稀缺人才資源緊缺、公務員制度健全三者之間的矛盾。另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現行的政府雇員制,事實上就是國家公務員制度所規定的聘任制。由於推行聘任制度的復雜性,存在政府雇員與公務員的關系、職責的分工、傳統行政價值理念的沖突等問題,因此要慎重實施「政府雇員制」。
四、關於政府管理方式變革的研究
與政府管理的現代化發展相對應,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主要涉及政府運作的公開透明、公眾參與、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和政府管理模式的變革等方面。200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的意見,這個指導性文件不僅進一步推動了政府政務公開活動的開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對政務公開相關研究工作的深入。
政務公開的直接表現為政府信息公開,而信息質量是政務公開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有學者提出了提高政務信息價值的方法和途徑:在政務信息價值的時間維度上,應該具備及時性、新穎性;在政務信息價值的內容維度上,應具備准確性、相關性、完整性。還有學者就政府信息公開實踐中知情權與隱私權之間的矛盾關系展開研究,認為在權利多元化的時代,進行政府信息公開立法時,應遵循社會政治與公共利益優先、最大限度維護人格尊嚴等解決途徑。
政府管理方式變革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電子政務的發展。一些學者認為,電子政務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電子政府的創建與推動,為行政權力結構、行政運行方式的變革、政府施政能力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空間,並帶來了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領域的一系列創新,例如觀念的創新、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創新、政府組織結構與業務流程的創新,等等。另一類觀點則對電子政務的發展持反對意見。這種觀點認為,現有的電子政務建設不足以支持電子文件的有效運行、真實可靠和長期可讀,而且在政府管理中存在較大的風險。因此,推行電子政務應採取謹慎的態度。
五、關於政府問責制度的探討
2003年,在應對「非典」危機中對某些高級行政官員的責任追究甚至罷免,推動了政府問責制度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發展。一些學者認為,責任政府是民主政治發展的邏輯必然,是法治在公共行政領域的強烈訴求。民主理論為責任政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論證和基本的政治架構,法治則是責任政府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行政問責是對行政責任進行定向追究的一種事後監督手段,其根本目的在於對行政失范行為的監督和預防,主要受到包括各種形式的行政和司法追究。目前其運行方式主要是撤職、引咎辭職、高官問責制等。但是,行政問責還遠未形成系統的制度化體系,良性的行政問責制度的建構要集中體現問責的目的性、責任的明確化和手段的規范化。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政府問責制的片面性和不完善性進行了批判。有學者認為,中國政府的這些舉措基本上還停留於行政性操作的范疇,如果要進一步推進責任政府,就必須在技術上完善引咎辭職以及相關的責任制度安排,並在制度上重視從「行政性問責」走向「程序性問責」。
對於完善政府問責制度的路徑,有學者認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建構責任政府的核心問題,應做到政府責任劃分的明確化、問責主體職權的明晰化、政府信息公開的法治化、政府績效評估的規范化、公民參與政府問責的制度化,以及公共行政文化變遷的同步化。還有學者認為,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問責的事由、問責的主體、問責的程序制度,特別要重視官員問責的連帶性,認真分析不同類型責任的承擔方式,極力推行政務公開與透明等關鍵點。這些措施構成了健全問責制度較優的路徑選擇。
六、關於公共政策領域的研究
這一領域討論的重大問題主要集中於公共政策基礎理論研究和方法體系建設,以及對政策實踐的研究上。目前,對加入WTO後對決策模式、政策執行過程、政策評估體系和以制度、過程、方法創新為代表的公共政策創新的研究已成為該領域研究熱點。
目前,公共政策在研究途徑上還存在一些重要分歧。有學者認為,應首先完善公共政策研究作為一個學科的基本框架和理論與方法體系,然後再運用規范的理論和方法去分析公共政策。另一些學者認為,政策分析目前缺乏統一的範式,因此在實踐中應以「問題」為導向研究公共政策,然後再總結規律,構建適合本國國情的學科體系。關於公共政策創新問題,一種看法認為,在中國「入世」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創新研究具有異常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當前尤其是應通過公開、咨詢等各種制度的保障來實現政策程序的改革與創新。另一觀點認為,在中國社會過渡時期的體制轉軌中,公共政策創新起到了核心操作工具的作用,但是公共政策創新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如利益分化和協調、初始政策設計、規則和組織的變換。因此,促使政策創新活動得以實現的主要機制是政策創新觸發機制、創新政策擴散機制、政策創新發展機制,等等。
綜上所述,近年來行政學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國內的專著和論文成果也較為豐富,並且能夠及時把握和抓住社會發展和政府管理領域里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突出學術研究與實踐相聯系和與時俱進的特色精神。在研究途徑方面,行政學領域逐步引入了某些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和數學方法,對某些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該領域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總體上看,雖然行政學研究涉及的領域比較廣,范圍有所拓展,研究的問題也比較多,但是在許多重要問題的研究上,缺乏根本性的突破,簡單、重復性研究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研究方法上,目前雖然開始注重實證研究,但是一般性的、浮淺的規范性研究仍占相當大的比重,有分量的實證性研究成果並不多見。在對國外政府管理經驗的研究方面,一般往往停留在介紹和引進層面,缺乏深入的辨析,對於如何真正有效實現西方經驗與中國政府管理實踐的結合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等等。

Ⅳ 做好行政管理的方法

做好行政管理的方法如下:
一是明確崗位職責。日常辦公事務管理包括日常事務的計劃安排、組織實施、信息溝通、協調控制、檢查總結以及獎勵懲罰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辦公物品管理包括辦公物品的發放、使用、保管及采購以及相應制度的制定;文書資料管理包括印信管理、公文管理、檔案管理、書刊管理;會議管理包括會前准備、會中服務、會後工作;其他事務視各公司具體情況而定。

二是加強溝通。溝通包括縱向溝通和橫向溝通。縱向溝通分為與上級溝通和與下級部門溝通。與上級溝通主要是要充分領悟上級領導的意思,把握住方向,同時將自己和下級部門的觀點很好的傳達給上級,這需要行政人員有觀察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與下級溝通主要是執行上級的決定以及收集整理下級部門各項信息,這就需要較強的應變能力和組織能力。橫向溝通包括公司內部相關職能部,與關系企業窗口部門和外界媒體政府機關等等。在傳達精神及布置工作任務及協調各部門工作時,務必真誠、謙虛。與外界溝通需要強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是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並即時提供給管理者。信息包括企業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外部信息具體包括:國家政治、法律、經濟、政策規定;社會習慣、風俗、時尚變化;市場需求、消費結構、消費層次的變化;競爭企業信息;科學技術發展信息;突發事件等。內部信息具體包括財務狀況;生產狀況;產銷狀況;采購、庫存信息;設備的使用和管理;人才資源等。作為一名行政管理人員最重要的是要及時了解企業內部情況發展變化和國家政府機關相關政策和法律規定的變化。

四是使用合理的管理系統。使用適合自己公司的管理系統非常重要,有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公司發現日事清在行政管理上就做的挺好看的。這個軟體是採用四象限分類,可以把需要的事情,按照「緊急且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緊急不重要」。行政管理團隊的每個成員只需要按照日事清日程安排進行執行就可以了,方便實用,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Ⅵ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內容

行政管理學是一門交叉科學,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其研究的基本范疇和原理隨著行政管理實踐的深入而被
人們揭示。因此,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內容是發展變化的,不同學派,不同教科書,有不同的或大同小異的體系。但一般來說,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內容大體包括:1、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論。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的科學,行政環境和行政職能是行政活動的依據和基礎。
2、行政管理的主體。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組織和機構,行政領導以及執行公務的工作人員。
3、行政管理的過程。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是一個由多個環節和有機部門組成並有效運作的過程。它們主要有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協調、行政信息、行政監督。
4、行政管理的保障。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過程要能夠順利運行達到預期效果,必須依據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財務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
5、行政管理的目的。主要研究和了解: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

Ⅶ 行政管理專業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有效地利用該專業的「後發」優勢以及財經類院校財經類、管理類主流學科的優勢地位來迅速推進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應是當前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路徑。【關鍵詞】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學的恢復與重建,行政學作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在綜合大學建立起來並迅速發展壯大。1998年,行政學專業改稱行政管理並被劃歸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包括傳統財經類院校在內的許多非綜合性高等院校也開始試辦行政管理專業。到目前為止,全國較為知名的財經類高等院校基本都開設了行政管理專業,其中絕大部分擁有行政管理專業學位碩士點以及以行政學為學科基礎的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總的來看,雖然各財經類院校開設的行政管理專業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較快的發展,但在專業建設、教學特色、教學方法等方面還遠遠落後於著名的綜合性院校,還沒有形成適合於財經類院校的專業發展模式。這不僅不利於財經類院校各學科專業間的均衡發展、制約了財經類院校總體發展目標的實現,而且將嚴重影響我國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水平以及在專業歸屬、理論框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為此,本文將結合財經類院校的自身特點來探討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模式、路徑等,以期推動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跨越式、創新性發展,同時也為財經類院校非財經類專業的建設積累經驗。一、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主要問題相比於財經類、工商管理類等專業,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創建時間較短,屬於「後發型」專業。首先,從國內高等教育各專業的發展情況看,行政管理專業到1987年才恢復,至今只有短短20年的發展時期,遠未具備其他學科專業的雄厚基礎和實力。該專業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水平低下,在專業歸屬、發展取向以及方法論框架等方面仍未形成成熟模式。其次,從財經類院校各專業的發展情況看,許多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到20世紀90年代末高校擴招前後才創立,發展時間短,遠沒有達到財政、金融、會計、工商等強勢學科的專業化程度和學術基礎,學術影響較小,學科基礎較弱。1、專業建設滯後於社會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大學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我國的人才供求關系和路徑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是到黨政機關從事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隨著經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政府機構的精簡和公務員制度的實行,我國黨政機關選拔人才的范圍更廣而招聘的人員卻更少、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高,給目前行政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增加了難度。同時,包括財經類院校在內的許多高校卻對這種人才需要的變化缺乏敏感性,往往還固守行政管理主體與社會公眾之間關系不對等的傳統觀念,忽略了社會公眾對公共事務管理的參與權以及行政管理的服務性本質。這樣,勢必會影響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教育培養,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需要,更不利於行政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2、專業的學科基礎不明確。按照歷史沿革,行政學的產生是近代社會科學知識生產制度化的必然產物。「學科的制度化進程的一個基本方面就是,每一個學科都試圖對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進行界定,尤其是要說明它與那些在社會現實研究方面內容最相近的學科之間究竟有何差異。」①在這一進程中,威爾遜和古德諾通過對國家與政府、國家職能與政府職能的比較分析,明確了行政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從而實現了行政學與政治學的分離。與此同時,泰勒、法約爾等積極倡導運用科學管理理論推動政府行政與管理的科學化,主張將官僚組織和行政效率作為行政學研究的重點、將經濟和效率作為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標,並將「科學化」視為實現政府目標的根本手段。因此,行政學從發展初期就形成了政治學和管理學兩大研究傳統,即分別將政治學、管理學視為行政學的學科基礎。很顯然,我國行政學學科歸屬的現實與這一學理傳統之間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即行政學最初是政治學的分支學科,爾後被劃歸管理學科。由於路徑依賴的關系,許多財經類院校在設立行政管理專業時往往沒有認真考慮如何結合自身優勢發展本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問題,而是照搬一些綜合性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模式,在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科基礎方面含糊不清、甚至比較混亂。3、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由於學科基礎界定不清,必然會導致課程設置、師資構成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各院校開設的課程大同小異。許多財經類院校大多照搬綜合性院校的辦學模式。因此,他們雖擁有的資源不同、條件不等,但其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卻基本雷同;並且一旦設置,更新很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比例不當,課程設置往往視師資情況而定,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和波動性較大,等等。這樣顯然不利於發揮各個學校的資源優勢,也難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2)師資水平相對較弱。由於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人員大多來自經濟學或其他財經專業,因而對行政學學科發展的歷程及其核心問題的把握存在諸多欠缺之處;同時,從一些綜合性院校引進的政治學、行政學師資又很難根據財經類院校的固有特點進行教學研究。結果,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整體師資水平難以得到體現。(3)偏重基本知識而輕智能的傳授。從社會發展趨勢看,行政管理實踐將在管理技術和政策分析方面不斷增強,因而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就應適應這種發展趨勢。但從目前國內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來看,其基本原理類的課程所佔的比例仍為50%~60%、明顯偏大,而培養學生行政能力和技術方法方面的課程不到20%、明顯偏小。二、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基本途徑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這種「後發型」特點,既導致了該專業的學科基礎較薄弱、目標定位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它的建設面臨著很多的機遇。例如,可以借鑒其他院校、學科、專業發展的有益經驗,憑借優勢學科、專業發展的現有成果,創新性地發展行政管理專業。因此,有效地利用該專業的「後發」優勢以及財經類院校財經類、管理類主流學科的優勢地位來迅速推進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應是當前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路徑。就此,我們提出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思路。1、明確專業發展的學科基礎。雖然行政管理原屬政治學學科的分支,但現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是公共管理學科的主體與基礎。從國外行政學的發展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經濟學、工商管理學、行為分析、系統分析等多種學科和研究方法紛紛進入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領域,進而形成了許多交叉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因此,行政管理專業應緊緊把握「公共問題」取向,積極借鑒、引入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分析框架,走學科綜合與交叉的建設路徑。基於此,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應突破傳統行政學建設的模式,充分整合和發揮財經類院校的優勢學術資源,從而奠定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基礎。2、准確定位專業建設目標。財經類院校大都是以管理學、經濟學為主體,融法、工、文、理為一體的多學科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具有管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行政學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行政管理領域從事決策和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其所要的知識結構與財經類院校的學科結構基本一致,這是財經類院校開設此專業的便利條件之一。因此,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應結合兄弟院校、尤其是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緊密聯系本校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努力形成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目標。3、努力形成專業建設特色。特色建設是專業發展的生命線。通過《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可以看出,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學術資源、形成符合高校自身特點和優勢的高等教育特色專業,將成為未來教育部重點鼓勵、扶持的專業建設方向。對於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而言,這既是一個重要的機遇,也是實現行政管理專業跨越式、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應結合財經類院校的優勢和特點,積極探討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管理專業發展方向。4、科學構建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根據財經類院校的校情以及專業建設目標、專業特色,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必須緊緊把握行政學的核心問題、圍繞政府及其公共管理活動來建構,增設或強化綜合性、交叉性的課程。在此原則指導下,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應主要涉及政府的基礎理論、政府的組織和結構、政府治理及其工具選擇、政府改革與政府績效等領域,尤其應強化市場經濟與政府行為方面的課程等。5、加強師資建設,形成學術結構全面、層次梯隊合理的教學科研團隊。專業建設與發展首先需要有活力的、穩定的、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和教研團隊。為此,要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積極引進本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培養和轉化高學歷、潛力大的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本領域內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和教學研討活動。另外,行政管理專業的專職教師絕大部分沒有實踐經驗,對行政管理實際工作的體會不深,因此在理論研究和教學上也就難有突破。為此,可以聘請政府官員、公共部門的負責人做兼職教師,同時也可根據需要選送一部分專職教師到政府部門掛職鍛煉。在教學方式上,應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增大實驗教學的比重,並盡可能地多採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有特色的教學方法。三、結束語總之,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將促進我國行政管理專業的整體進展,而且也有利於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Ⅷ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行政管理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此外,還有哲學研究方法、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等。

Ⅸ 行政管理研究生

行政管理是一門技術性不強的專業,現在國內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泛濫,要考研就考一個好學校,否則意義不大。行管比較強的學校:北大、人大、中山大學、武大、廈大、北師大。北大和人大出題太靈活,不好把握;武大隻有五本參考書,不過報考人數極多,競爭激烈;廈大出題最規矩,不過要考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北師大和中山大學招的人比較少。綜合推薦武大和廈大。本人在武漢讀書,今年就考了武大。
行政管理考研也沒什麼特別要准備的,就是買好參考書,讀透、記牢,定期瀏覽瀏覽學術期刊,如《中國行政管理》和《人大復印資料》 的「公共行政」部分,注意政府改革的新動態(如大部制改革、電子政務等)。出題基本的理論在書上。特別要說明的是,行政管理考研對英語的要求相對比較高,55分是基本的門檻,不然就沒競爭力。
另外,不要認為不考數學就很輕松,由於參考書太多,看到最後一個多月會有要吐的感覺,要全部記下來還是不容易的。建議你搞到報考學校近六年的真題,摸清它出題的套路,這樣復習起來針對性強。而且你會發現有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是重復考察的,務必重點復習;有些是隔年考察的,要掌握其規律。總之,真題是必不可少的。

Ⅹ 孫中山行政管理思想論文的研究方法與准備材料情況怎麼

的研究方法與准備材料情況怎麼寫
需要我擅長 的

閱讀全文

與行政管理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切菜左手後退方法圖片 瀏覽:398
港中華真假煙的快速鑒別方法 瀏覽:923
最簡單的去污垢的方法 瀏覽:432
lamysafari使用方法 瀏覽:809
陽光減肥法的正確方法 瀏覽:314
肩頸疼痛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瀏覽:962
石榴種植不甜的方法 瀏覽:319
治療腺肌症的土方法 瀏覽:60
三節電池並聯電阻計算方法 瀏覽:976
七星追日的正確方法 瀏覽:163
玫瑰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666
老洋蔥的鑒別方法 瀏覽:114
220u電機好壞的測量方法 瀏覽:894
豆豉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870
如何判斷母親的哺乳方法是否正確 瀏覽:396
隱藏皮膚的訓練方法 瀏覽:757
申通快遞核心競爭力分析的方法 瀏覽:442
頭發油快速解決方法 瀏覽:860
佩蘭的食用方法 瀏覽:362
積碳怎麼消除最簡單方法 瀏覽: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