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開展校本主題教研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校本教研為依託,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以課堂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主要方式來促進教師的發展。校本主題教研活動源於教師的需要,是以問題為驅動、以課例為載體有著鮮明主題的教研方式。建立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的校本主題教研機制,是探索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和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是教研方式的一次深刻的變革。是以「主題研討課、主題研討會」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動。 一、校本主題教研過程 1.發現問題,確立主題 研究始於問題,問題是校本主題教研的出發點和開展主題教研活動的起點。問題的設計要與教學實踐直接聯系,是教師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是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問題,是相對多數人(教師或學生)的問題,還要考慮到不同階段教師問題的層次性及需要解決主題的特殊性;問題要有潛在的價值,解決後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改進教學行為;問題的設計還要有解決的可能性,所選問題通過校本主題教研活動能得到解決或局部解決,難易程度適中。 2.專題學習,提高認識 專題理論學習具體分成三個階段:一是實踐前學,定期學習一些與主題接近的理論資料。二是實踐中學,從理論的層面對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加以剖析,並尋找其根源。三是實踐後學,對實踐過程中某一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過程進行更進一步的反思與交流。學習的方式分自學和集體學習兩種。教研組長事先查找相應的理論資料,篩選對本次主題教研活動有幫助的材料,印發給組員自學,組員也要根據主題自主查尋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召開集體學習研討會,研討會上要有組員對主題學習的自主體會,對相關問題展開討論並加深認識,明確每個人承擔的相關事務,設計教師們在活動中的參與點,確保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都能夠參與,有所收獲,為下一步組織主題研討課作準備。 3.集體備課,共同討論 集體備課主要是對執教教師的課堂設計進行討論,進一步明確每個成員的分工。 4.課堂實踐,印證預設 主題研討課是對教研主題的課堂實踐,是對教研主題預設的印證,是實施主題教研有效性的保證。 5.主題研討,反思教學 主題研討會是主題教研活動的關鍵環節,反思的形式有執教者反思,同伴反思。反思的問題有「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做到了嗎?」「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討論。這一環節要求教研組的每個教師既是學習的參與者,又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就形式而言,是以往「你講我聽」、「你說我記」培訓方式的解構,是教師將實踐與反思相互聯結的行動學習,是能產生積極有效的人際互動的培訓方式。 6.行為跟進,生成問題 有效的教研活動中文本討論是重要的,然而行為跟進更重要,它需要使行動具體化。行為跟進是將討論中的東西進行結構化,在理性認識提升之後落實到行動之中,這是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 二、校本主題教研特點 校本主題教研是以教師感興趣的,有研究探討價值的實踐性主題為主線,在專題理論的指導下,一組成員通過看書學習、觀察討論、模仿操作、實踐反思、行為跟進等形式,帶動更多的教師關注課堂,提升教學能力,以這種方式開展的教研活動使青年教師有機會沿著從旁觀者、同伴到成熟實踐示範者的軌跡前進,即提供了一個從邊緣到中心的合理參與,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深化專業能力的過程。它有以下突出的特點。 1.以問題為驅動的教研方式 是從現實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師教學行為中的困惑為目標,最終又回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上來。尤其是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教師中有很多現實的困惑需要得到解釋,所以,對在職一線教師的繼續教育,一定要重視教師的現實經歷與情感體驗,在問題解決中獲得概念,理解概念,並把這些概念轉化為教師的內隱語言,提高自身的智慧技能。 或許因為故事的主角就在我們身邊,或許教師們發現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現實問題原來自己身上也有,大家顧慮沒有了,對話變得暢所欲言,大家毫無保留地敘述著自己的喜悅與困惑,使得每一位教師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每一種意見都有存在以及值得尊重的理由,這種教研方式氣氛是民主的,和諧的,它可能導致教師對於新課程理念進一步深化。問題的生成使得校本教研的實際內容有了保證。 2.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方式 新課程改革下的校本教研強調以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以課堂觀察為手段,以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主要方式來促進教師的發展。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主題教研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內容是真實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它的形式是開放的,通過主題研究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判斷和教學實踐智慧。因為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師能深度捲入,整個教研活動氣氛熱烈,教師們「看別人的課堂,想自己的課堂」,積極地亮出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它強調問題的研究在實踐中進行,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融為一體,達到了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 把課堂作為問題研究的源頭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3.有著鮮明主題的教研方式 當前學校教研活動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1)活動計劃性、針對性差;(2)聽課缺乏明確的研究目標;(3)理論學習離課堂實際太遠;(4)以應付考試為中心;(5)任務布置多、深入研討少。這顯然偏離了教研活動的核心「教學研究」。主題教研活動避免了以上這些問題,突出了活動的目的性、真實性與針對性,大家圍繞主題開展的討論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談,更多的是需要教師的深入思考,追求問題的本質,這對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大有幫助的。 4.人人參與互動的教研方式 因為親自參與了、實踐了,所以人人都有切身體會,人人都有發言權,這樣的主題教研就不再是個別骨幹教師或教研組長的「專利」,使得廣大教師不再游離於校本教研之外,游離於具體教學實踐之外,而是更容易形成群體性的合作研究共同體,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圍就能逐步形成。5.源於需要並充滿期待的教研方式 有效的,有質量的教研活動一定是充分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是教師所需要和所期待的。從主題教研的整個過程看,它是需要經過精心策劃的,要進行大量的教師訪談;要對教師們可能有的收獲有所規劃;要設計好教師們在活動中的參與點;要設計多樣化的參與方式讓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都有所貢獻,有所收獲。 總之,校本主題教研活動作為校本研修的一種形式,它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們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個教師在貢獻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的同時,又有了新的收獲,它的樂趣在於每個人都經歷了幫助別人和得到別人幫助的過程,獲得共同提高。在這個平台上,教師們以建設性的方式滲透經驗並進行學習,關注點從形式走向本質,從課堂全面走向局部的細節,有可能實現「反思與實踐之間的建設性聯結」,使現實的教育教學行動更加有效。 三、校本主題教研評價校本主題教研的評價要突出以下原則: 1.過程性原則;2.發展性原則;3.主體性原則;4.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者必須參與到校本主題教研的相關活動中,並根據教研組的《主題教研活動記錄冊》,結合聽課、主題研討進行分析評價。評價者按照評價標准,根據評定的等級寫出簡要的、有針對性的評語。作者: 董文起 來源:《教學與管理》
② 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共同構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體關系。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教研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它們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只有整合這三種基本力量,才能有效地促進校本教研的開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其關系可用下圖表示:(一)自我反思反思是什麼?通常人們都認為,反思就是「回頭思考」。但對教師來說,反思有其特殊的深刻內涵。很多專家認為,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從本質上看,自我反思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是這兩者相互溝通的橋梁。因此,它與日常生活的「回顧」不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性質,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動力和最普遍的形式。自我反思是開展校本教研的基礎和前提,校本教研只有轉化為教師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行為,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施。新課程倡導教師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通過自我反思,教師能使原始的經驗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得到提煉和升華。這樣,教學經驗就會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杠桿。在反思內容上,教師不能只局限於教育事件和教學過程,還要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學生成長過程,最終使自己成學者型、反思型教師的過程。在專業成長過程中,教師要超越傳統的功利和繁瑣的「生活」,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質,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由此可說,教師自我反思的過程不僅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內「醒」的過程。反思就是自我喚醒自我,它是源於心靈的力量,是心靈成長的原動力。(二)同伴互助顧名思義,同伴互助就是同事間的相互幫助。對教師而言,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實質上是教師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合作。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教師常常各自為戰,處於孤立無助的境地。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教研活動的一大「瓶頸」。因此,校本教研不僅強調教師自我反思,而且倡導教師開放自己,加強與同事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從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對話。對話在了解、理解對方的同時更注重針對對話中涌現出來的問題,謹慎地尋求解決問題的出路。因此,這種對話不限於「談」,還蘊含了「幫」、「改」等參與、介入的態度,它追求對教育實踐的「改進」。從對話的深淺層次來分,其形式主要有信息交流、經驗共享和深度會談、專題討論等。①信息交流。教師通過彼此間信息的交流可以最大范圍地促進教育信息的流動,從而擴大和豐富教師的信息量和各種認識。②經驗共享。教師通過經驗分享,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經驗,借鑒和吸收他人的經驗,從而激活經驗、分享經驗、升華經驗,實現經驗增值。③深度會談。它可以有主題,也可以沒有主題,但關鍵在於教師間要有非常真誠的人際關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視為心靈的夥伴。只有這樣,才能無拘無束地發表意見,產生思維互動,展示出內心的看法,生成有價值的、建設性的新見解。④專題討論。大家在一起圍繞某個問題暢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見和看法,從而豐富彼此的思想,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在討論中獲得自學所得不到的東西。第二種類型是協作。以往在學校里,教師只按照專家預先制定好的課程方案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既不走入別人的空間,也很難讓別人進入自己的領域,教師與教師之間互不合作,彼此孤立。這樣,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就很難獲得群體的支持,嚴重影響了教師在本學科及其他領域的探索和學習。其實,教育在本質上是人與人的精神交流和相互創造。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需要在交往合作中成就自己的本質。因此,校本教研是教師的群體行為,主要目標在於解決學校所面臨的問題。所以,校本教研的開展不是靠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完全做到的,而是需要藉助團體的力量。這樣,校本教研就常常體現為一種集體協作。要協作,就要強調團隊精神,群策群力,也就是要發揮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發揮每個教師的能動作用,使每個教師都貢獻自己的力量,彼此在互動合作中成長。同伴互助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集體備課。課改的重點是執行新課標、用好新教材。目前,對很多教師來說,無論是對教材難易程度的把握、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過程的設計,還是訓練內容的確定,都面臨新的問題。特別是對於那些教學觀念相對落後、業務能力較弱的農村教師來說,面臨的困難更多。如何使教師盡快適應新教材,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比較有效的辦法就是集體備課。集體備課的形式很多,可以共同研究,取眾人之所長,形成大家認可的較為完善的一個好方案,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運用;也可以在一次集體活動中形成若干個較好的教學方案,將之匯編成冊,供同年級教師借鑒。以優帶新。這是廣大教師所熟悉的一種同伴互助形式。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要指導新任教師,通過 「師帶徒」、「結對子」等方法,發揮傳、幫、帶的作用,使其盡快適應角色和環境的要求。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要在互助中發揮積極作用,帶動教師整體的專業發展。教學臨床診斷。這是教師之間相互合作,有目的地對課堂教學進行嚴謹的、理性的觀察和面對面的分析討論,並提出改進策略的一種校本教研方式。通過臨床診斷,可以使教師及時發現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指導下矯治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能力。為此,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公開課、探索課、研究課、嘗試課等觀摩活動,組織教師進行學習、評議,共同分析執講人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共同研究矯正對策。在臨床教學診斷中,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要對執講人的教學按照新課程理念和新課程標准進行科學評議,分析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必須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指導性意見,和教師們一起制定改進措施。(三)專業引領校本教研是圍繞「本校」實際並在「本校」展開的,但它不能只依靠本校內的力量,還需要依靠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支持和引領。專業研究人員主要包括教研人員、科研人員。相對於工作在基礎教育第一線的中小學教師來說,專業人員長期專攻於教育理論,專門研究課程與教學,在學術方面「術業有專攻」,並且經常處於信息交流之中,熟悉課程與教學的國際前沿和國內發展趨勢。他們的參與可以為校本教研帶來新的信息和新的理論支持。所以,專業研究人員是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離開了專業人員的專業引領和學術支持,校本教研就會有低水平重復的危險,很難實現理論的提升。就實質而言,專業引領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重建。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才能獲得巨大的動力。同時,一線教師的角度需要得到理論的指導,也需要加強理論學習,努力提高教學理論素養,這是由「教書匠」走向「教育家」的必經之路。理論工作者則需要接觸基礎教育的現實,需要了解課程與教學的現狀,這是理論走向實踐、獲得新生的主要途徑。專業引領的形式主要有學術專題報告、理論學習輔導講座、教學現場指導和教學專業咨詢(座談)等,每一種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功用。但就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而言,教學現場指導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師歡迎的形式。實踐證明,專業研究人員與教師共同設計課堂教學、聽課評課,對教師幫助最大。需要注意的是,專業研究人員在開展教學現場指導活動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正確引導教師的獨立思考,而不能越俎代庖,包辦代替,急教師一時之所需,從而導致教師產生惰性和信賴心理,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
③ 課題研究措施有哪些
措施如下:
1、觀察法
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論述進行直接、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研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觀察3700名學生,並做好詳細記錄;陳鶴琴用文字和攝影像的方法記錄下808天的孩子兒童心理)。
2、調查法
通過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種方法。
3、經驗總結法
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從而使人們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善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
4、文獻法
對文獻進行查詢、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等。
5、比較法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通過揭示其異同,找出教育現象的普遍規律及主要對象的特殊規律,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或具體作法。
課題研究設計假設特徵:
(1)推測性。任何假設都是對於外界各種現象的猜測,尚未達到確切可靠的認識,因而有待於進一步通過科學研究來檢驗或證實。
(2)科學性。假設不是隨意的幻想和毫無根據的空想,而是人們根據已經認識並掌握了的有關科學知識或經驗知識,以一定的確實可靠的關於研究對象的事實材料為基礎,並按照科學邏輯的方法推理而成。
(3)邏輯性。假設不是經驗事實的簡單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斷、推理構成的邏輯體系。
(4)多樣性。即對同一現象及其規律可以做出兩種或多種不同的理論假設。所以,假設具有多樣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課題研究設計
④ 什麼是校本教研
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改革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校本教研是基於校級教研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其基本特徵是以校為本,強調圍繞學校自身遇到的問題開展研究。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教師是教學研究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 概括地說,校本教研,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 有關專家認為,所謂校本教研,也就是教師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在自己的教室里發現了某個教學問題,並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以追蹤或汲取他人的經驗解決問題。也有人把這稱之為「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 「為了教學」,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於驗證某個教學理論,而在於「改進」、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的價值。 「在教學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學之內的問題而不是教學之外的問題;是研究自己教室里發生的教學問題而不是別人的問題;是研究現實的教學問題而不是某種教學理論假設。 「通過教學」,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讓教師將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放在一邊,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 傳統的教研方式雖然在一定時期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但它只是在當時的教育環境下、教學條件下產生的,也只適用於當時的傳統教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經濟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它越加顯露出了它在學生、教師、學校發展中的弊端,主要表現為:1.流於形式,教研無實效,為應付檢查而教研教研本應是教師積極主動要求開展的活動,它不僅有利於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更有利於教師更快更好的成長,也是教師集合集體的智慧更深刻把握教材教好每一節課的很好的機會和方法。然而有些學校的教研卻只是流於形式,認為教研就是寫寫教研記錄,學校檢查時,有據可查就行了。變成為了完成教研這個活動而教研,把教研完全當成了一次任務,一個負擔,只是被動的去接受,甚至弄虛作假,使教研活動完全失去了其實際意義。2.教研內容單一乏味,教學觀念陳舊,缺乏創新素質教育已經提出很多年了,但是很多學校依然遵循著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師滿堂滿節的灌,學生暈暈乎乎的聽,考試糊里糊塗的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生不變。長此以往,教師覺得教的沒勁,學生更是學的沒味,本應生龍活虎的少年變得如暮年老人,毫無生機;本應活潑有趣的課堂變得沉悶冗長,厭學情緒如瘟疫一般迅速彌漫大大小小各各學校的課堂,情況及其令人擔憂。3.教師缺乏合作精神,彼此保留,各自為政,難以達到共同的發展和進步現在的很多學校,尤其一些經濟相對較落後,思想不開放的地區,由於教師評價體系的不合理,導致教師一味追求升學率,為了能夠在學校、年級中脫穎而出,不是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而是互相防備、互相拆台,彼此的教學方法、教學經驗相互保留,這就致使集體教研成了一個口號、一個形式,只要學校不檢查那就應付了事,甚至不教研。教師各自為政,即使教研也只是保證了教學進度的一致,只是表面的教研。誰也不肯暴露自己的不足,也不肯告訴別人自己的經驗、收獲,更別提對學生實際的分析,對學校現有資源的合理運用等,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教學質量下降,影響了學校和教師的全面發展,也導致了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嚴重阻礙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4.教研的對象太過片面,只注重對教材和大綱的研究而缺乏對學生,學校資源,社會環境和資源的研究我們傳統的教研就是研究教材、大綱,我們怎麼教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應該怎麼學?我們要怎樣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去獲得知識的方法?以及如何解放學生思維,加強他們的創新精神等等,以使我們的學生更能適應現代化的社會,真的做到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對如此多的問題,我們如何來解決,這就要我們以實際為依據,切實做好校本教研以及教研組建設,改革和完善傳統教研,使學校教研工作更好的服務於教學、服務於課改,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那麼我們怎樣建設新形式下的教研組,更好的開展校本教研呢,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1.結合學校和教師的實際,構建校本教研製度體系校本教研製度體系包括:組織機構及相應的管理制度;教師教學研究制度;課題規劃及相應的管理制度;學校內部教研的交流制度;學校內部教研的服務制度;學校內部教科研的評價與獎懲制度。校本教研製度的建立是一種新的教學研究秩序的確立,是學校文化的重建。它創造的是一種崇尚研究、共同探討、平等合作、共享經驗的氛圍,創設的是一種有利於每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機制。並且制度要具有規范性、指導性和保障性,要經過教師討論通過,從學校教研發展的實際出發,逐步健全、逐步完善,最後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製度體系。要摒除傳統教研體制中一味要求老師,只重形式,不重實效的一面,全面發揮傳統教研的基礎作用,傳統教研工作中的許多教研內容、方式包含著校本教研的因素。如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公開課展示、業務學習、教改課題研究等。並給予繼承與創新,補充與完善,二者相輔相成。另外在教案評價方面,要改過去統一形式、內容,強調節數、頁數,為個性教案、活頁教案等,給教師提供發展的空間,改變教師對教研活動的認識,消除教師對教研的厭煩情緒,提高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使教師人人愛教研,個個都進步,團結合作共同發展,最終提高學校辦學質量,把學校建設成有特色的學校。2.加強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切實領會新課改的中心理念,以及校本教研的基本理論校本教研有三層基本含義:研究教學,包括教學的內容、目的、手段,教學模式及其建構,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評價等等。在現今時代,就是研究課程及其實施,特別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及實施;從學校的實際出發進行研究,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從學生狀況、教師構成,學校歷史、現狀及其資源環境出發進行研究;教學研究的主體是學校領導、教師。教師應該正確理解校本教研的含義,校本教研不等同於教研組活動,也不等同於集體備課,更不是單純的教師的研究。校本教研是自下而上,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即「問題--設計--行動--反思」模式,研究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促進專業發展。它的特徵是: 校本性、人本性、牽引性、依託性。深入了解這些,才能夠更好的開展校本教研,將校本教研落到實處,真正發揮校本教研在新課程改革的實際作用。3.改變教師評價體系,鼓勵教師的大膽創新,加強合作,探索更適合於本校學生學習發展的教學方法,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新課改提倡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作為新型的具有特色的學校更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發展,在校本教研中要打破原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制度對教師的束縛,使教師能夠真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創建一套適合學校實際,學生學情的教學方法。在校本教研中教師可以自主尋找夥伴共同承擔責任完成對某個問題的研究任務,既有共同的研究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責任。校本教研還特別強調團隊精神,群策群力,既要發揮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使教師在互補共生中成長,還要發揮每個教師的作用,使每個教師都能貢獻力量,彼此在互動、合作中成長。在合作中,教師自由的進行思想交流,可以產生許多實用和創新的想法,使教師們在合作中不斷受到一些啟發。同時,跨學科教師之間也可以在校本研究中,發揮他們獨特的作用,他可以拓展教師的知識領域,使教師有了互相切磋教學問題的夥伴,教師之間可以分享備課資料和課堂教學技巧,可以共同分析教學情況,共同磋商教學改進策略,以加強教師對自我教學的關注和改進,同時也可以學習同伴的教學經驗。另外,教師也要加強教學研究能力,設計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反思,使自己成為多領域,多能力、學者型的教師,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4.建立校本教研組,切合實際的教研計劃和模式,讓校本教研有理可依,有據可行,並且要確保校本教研的長期性校本教研的形式並不是單一固定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剛剛實施校本教研的學校來說,首先要領導思想的轉變。領導要有徹底改變傳統教育弊端的決心和魄力,要建立一個有特色的,能夠不斷發展的新型學校就要進行全面的改革,校本教研就是其中之一。其次,建立健全的教研計劃、程序,以及一個相對自由的教育研究環境和氛圍,使教師能夠暢所欲言。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每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疑惑,將這些困難和疑惑拿出來和整個教研組,甚至在全校范圍或聘請專家進行討論,集眾人的智慧尋找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法,這樣不僅能夠達到教師的個人提高,還能夠促進整個教研組素質的全面提高。再次,要適時的組織教師進行在職培訓,時刻保持與社會實際同步,開拓視野。最後,還應組織教師經常進行一些貼進實際教學的教育教學課題的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解決一些教學中遇到的對教材對學生疑惑。最重要的校本教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還要在實際中不斷的完善。它也不是一窩蜂的事情,它還要堅持不懈,在長時間的實踐過程中,才會真正發揮它的先進性的作用。總之,開展校本教研,既深化了教學改革,又促進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升,為學校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對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大有裨益,我認為校本教研以其實踐性、針對性、創新性,改進和完善了教研製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開放、有效地教研機制,能切實提高我們的學科整體教學水平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希望我們能夠切實理解校本教研的真諦,改革和完善傳統的教研方式,使我們的學校成為有特色的高質量的培育人才的基地,我們教師能夠成為新時代先進人才的優秀的創造者,我們的學生能夠成為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最有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建設者,讓我們為著這一偉大目標,在新課改的大力推動下不斷努力。推薦 | 評論(0) | 引用 | 閱讀(4987)
⑤ 教師怎樣進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必須從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內容確定之前必須對教師隊伍、學生隊伍狀況作調查分析,對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在充分了解師生的需求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制定研究課題,並採取多種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專題講座促觀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帶給學校機遇的同時,還帶給學校及教師一個個挑戰。新理念的接受與實施會遇到很多阻力,因為它使許多教師必須否定自我,突破自我,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為幫助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必須適時適機地舉辦各種專題報告,如學習新課程標准,了解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了解現代社會對人才素養的要求,促進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更好地開展教改科研。
案例分析促教學反思
教師成長之路應是經驗加反思,把課堂作為案例,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評價。讓教師上完課後,回過頭來看看,反思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問題,幫助教師尋找課堂教學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尋找問題與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觀念,從而找到改進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於教師了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煉,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專家指導促骨幹成長
校本教研面向全體教師,但同時要創造條件讓肯鑽研勇於創新的有潛力的教師盡快成長為骨幹教師。可以聘專家或教研員對這些教師跟蹤指導、重點培養,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對外交流的機會,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台,讓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獨特的教學風格,成為學科帶頭人。
學術沙龍促交流溝通
定期組織輕松愉快的學術沙龍活動,讓教師針對教育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手段等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種學術思想的交流、思維火花的碰撞促進了教師間的了解與溝通,互相取長補短,也有利於增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 新時期的教育要求教師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創設了和諧濃厚的科研氛圍,其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實現了科研與培訓並舉,主研與群研結合,行為與理念互動,研究與使用統一,喚醒了教師的科研主體意識,促進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發生全方位的變革,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⑥ 淺談教師如何進行校本研修
李昌相單位:山陽縣城區一中 郵編:726400 學校要教出好的學生,就要有好的教師。教師要成為好教師,就要從專業發展和提高綜合素質入手,通過校本研修的方式,實現教師專業的發展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這樣才能育好人、教好書,促進學校的發展。教師如何做好校本研修工作:更新校本研修理念是基礎理念是行為的先導,有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就會指導什麼樣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也是教師的立足之本。一流的質量靠一流的教師隊伍去實現,一流的教師靠不斷磨練去成長。我認為優秀教師的成長需要經歷三個不同階段,即從角色適應到經驗積累,再到專業成熟。校本研修就是要回歸學校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本體功能,通過校本研修,引領教師走出從角色適應到經驗積累階段,實現到第三階段的跨越,成為專業成熟的優秀教師,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促進課堂高效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校本研修中,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同伴引領、快速入軌。對新調入單位的教師,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活動,盡快熟悉學校環境和管理制度,快速完成角色適應,能站穩講台,帶好班級。第二步是自我反思、自主研修。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多動腦筋,提出自己對教材、教案的修改意見,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積累屬於自己的帶班、上課經驗,成為研究型教師。第三步是專業引領、提升水平。教師要積極參加「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各類專業培訓活動,通過他主和自主研修方式,將自己的專業從經驗總結上升到理性思考,能研究自己學科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成為獨具特色的學科教師。校本研修的形式應不拘一格,只要能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即可,教師可按照安排外出參加校外各類學習培訓,也可在校內觀看名師專家講座,參加學科課堂教學研討、做課題研究、自主研修讀書等活動,在研修活動中,從學科原創教學走向關注教法研究,再走上學科教學高地,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在學科教學中形成一定影響。成為教學風格鮮明,教學效果顯著,教學成績突出,深受同行敬重和學生、家長喜愛的優秀教師。促進課堂優質高效是關鍵校本研修要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為主,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主要靠課堂效率來體現。因此,校本研修教師要聚焦課堂,狠抓課堂教學研究,以課堂高效和提高質量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教師要積極參加講研討課、匯報課、優質課和示範課等教學活動,促進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一要加強課前管理。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准備,做到「四個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研究學法。研究教材就是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從細節上解讀教材。研究學生就是熟悉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實際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及分類情況。研究教法就是通過聽、看別人的課堂教學方法,取它山之石運用到適合自己的教學之中。研究學法就是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採用不同的適合自身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搞一刀切、齊步走,追求各盡所能、非同步前進。二要加強課堂研究。課堂教學教師要以「精講精練、章節過關、主動樂學、優質高效」為主要目標,採取「三段五環節」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三段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為:「三段」,即自主學習階段、集體研討階段、合作完善階段。具體為:自主學習階段重在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嘗試性探究學習,教師要設計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感受探究愉悅,培養學生養成質疑提問的習慣。集體研討階段主要是引導探究問題,要做到引導和牽扶,突出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習慣、思考能力及合作意識的培養,進行合作釋疑,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基礎,從中發現學生學習的障礙點、疑難點、易錯點、興趣點,並有效的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有機結合起來,做到「以學定教」,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合作完善階段是實現嘗試性探究學習良性循環的重要保障,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歸納小結、板演展示,在展示中讓學生感受收獲。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新知識、新環節、新方法、新收獲。讓所有學生在升華中感到自身學習的提高。「五環節」,即第一環節——明確學習任務目標。教師利用每節課最後五分鍾時間布置下節課學習任務和目標,設計自主探究題目,讓學生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第二環節——自主嘗試學習。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課後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能解決的問題,自己想法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帶到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並學會發現新問題。第三環節——匯報學習情況。回顧總結嘗試性探究學習情況,課堂上同學之間交流疑難點,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第四環節——問題研討。分組討論時,本組同學之間、組與組之間進行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再思考、再探究可採取查閱資料等形式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第五環節——合作完善。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完成訓練題目,歸納、總結學習方法規律,形成知識結構,最後達標測試,反饋矯正。三要加強作業輔導。課後要嚴把作業的落實關,實行分層布置、分類指導、多種方法批改。教師要對學科正式作業定期檢查、假期作業及時檢查、家庭作業隨時抽查,並對檢查的錯誤及時糾錯,針對存在的問題限期改正,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提高。 豐富校本研修內涵是保障教師師德和德育能力提升,也是校本研修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在師德與德育能力提高方面,應從職業認同、人格修養、情感關愛、心理品質四方面入手,教師通過學習培訓,提高職業道德修養水平,對事業有進取心,對工作有責任感,對學校有奉獻,對學生有愛心。教師通過職業道德修養,善於發現與體驗職業生涯的尊嚴和樂趣,自覺愛崗敬業,樂於做教師。教師通過心理研究與調試,糾正心理偏差,保持良好心態,快樂工作和生活,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教育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首先,教師在熟練掌握多種教育教學方法的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後教知識。如果學生連最起碼的文明禮貌、遵紀守規、社會交往都做不到,那麼學生肯定對自己沒有任何約束,更談不上課堂守紀、學好知識。因此,教師先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保護自然、喜歡做事、樂於求知的興趣,再給學生傳授知識、教會學法、提高能力,實現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之間知識的輕松傳遞。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就是在老師的引領、指導、傳授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的過程。培養學生熱愛學科學習,掌握學科特點,創建學科學法,形成學科習慣。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讓好的習慣使學生一生受益。再次,教師要用真情去關愛不同類型的學生,課堂上堅持「按時、站立、微笑、協作、文明、優質」教學,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行為示範、知識傳承、方法傳授、思想品德升華的樂園。因此,只有品德高尚、素質過硬的教師,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校本研修工作的深入開展。
⑦ 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包括哪些
校本教研直接指向學校中的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發生的問題,它的特點是將學校實踐活動與教育研究密切結合在一起,並大力倡導學校第一線的教育者參與。 校本教研是基於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需要或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探討、研究活動,常用而有效的形式有以下幾種。1、理論學習。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每個學校的領導都諳熟這種形式,但沒有幾個學校用好它,許多時候是走過場。2、案例分析。這是教師把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案例,自己分析或與同伴共同討論,達到資源共享和業務能力互相提高的目的。3、校本論壇。選擇好主題,選好主講人,可以全校教師參與,也可以是教研組開展活動。4、進行教學反思。形式是集中切磋,或是寫文章互相傳閱討論,目前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中,是使用效果明顯的一種形式。5、結對幫扶。這是老帶新、強幫弱、骨幹教師引領的一種形式,各個學校都在做,但做得不好,原因是作為師傅者,往往有保守的一面,校內競爭存在一定的殘酷性。6、經驗交流。這是常用常新的教研形式。7、調查研究。選定課題,組織人員深入第一線掌握真實材料,這種形式雖然用得不多,但確實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形式。8、開展公開課、觀摩課、示範課、優質課等活動。這是學校開展最多的一種教研形式,參與者眾多,這種形式,要把握好評課一關。9、骨幹教師與教師對話。這是近十年來隨課改的推行而興起的一種形式,骨幹教師的現身講解傳授,方式直接,見效快。10、說課。形式簡便易行,目前用得多。 此外,還有問題解決、協作解決、教學指導、課改沙龍等形式。
⑧ 語文組進行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徑
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教師,只有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行為,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課程改革這一宏偉工程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在參與課改實驗的一年多來,我校以校本教研工作為關鍵,探索培訓、教研、科研三位一體的研究機制,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構建學習型學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嘗試。 一、對校本教研的認識 學校是教師職業生涯的重要場所,是教師成長的搖籃。學校理應為教師的自我實現、專業發展而服務。根據教師的教學實踐,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是全面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校本教研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校本教研必須以學校發展為本」,強調必須從學校實際出發,圍繞學校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研工作,為學校的教育發展服務。第二層含義是:「校本教研必須以教師發展為本」,必須確立教師在校本教研中的主體地位。讓教師成為研究的主人,通過校本研究來培養教師、提高教師素質,為教師的自我發展、價值實現服務。第三層含義是:「校本教研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是培養人、發展人的事業,校本教研要研究學生,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尤其要解決學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性,反對形式主義。 二、開展校本教研的幾點做法 1.學習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訓工作 (1)培訓工作日常化我們把校本培訓當作學校常規工作來抓,與平時的教研活動、業務學習相結合;與青年教師的培養相結合;規定每周五晚上為全體教師的雷打不動的業務學習時間,使校本培訓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2)培訓內容廣泛性培訓內容力求做到全面、豐富、翔實。具體有課程通識培訓、各科課程標準的學習、實驗教材培訓、教科研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等。如僅數學學科就包括數學教學理論選講、學習理論與小學數學教學、數學教育科研、數學課堂教學、特級教師教學思想、數學思想方法、案例研究與寫作、數學教育展望等專題,力求教師對當前的數學教育改革與研究有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了解。 (3)培訓形式多樣化在校本培訓中,我們力求做到形式多樣,貼近教師工作實際。具體有專家講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學、參與式討論等研討形式,在培訓效果上體現了「新、活、實」三個字:內容新——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的目標、教學方式和新型的師生關系;方法活——採用專家講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學、參與式討論等研討形式;效果實——備課時要想到、教學中要做到、課後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積極開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動 (1)教研行為自主化 制度上保證:學校規定每周三為語文學科教研日,周二為數學與其他學科教研日。教研活動中要求做到「三個有」,即有主題、有中心發言、有活動記錄。組織上到位:教研組是開展校本教研的中間力量與基本組織。我校非常重視教研組的建設,根據學校實際分成14個學科教研組,其中包括10個語文數學教研組再加體育組、藝術組、英語組、綜合課程組。明確各教研組長的職責,加強對教研組的指導與考評。行為上跟進:要求教師主動參與各類教研活動,主動與同事交流實驗中的成功與失敗。廣大教師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被動研究」變為「主動研究」,學校教研氛圍日漸濃厚。 (2)教研主題專題化 在開展教研活動時,我們要求事先定好計劃、確立研究主題,做到「兩個結合」。一與課題研究相結合。即要求學校各級教研活動要與課題研究相結合,要與課改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相結合。二是與校本培訓相結合。根據培訓主題、培訓內容開展教研活動,如課程通識培訓、實驗教材培訓等。 (3)教研內容系列化 我們認為開展系列的主題教研,有助於教師更加深入系統地研究問題。為了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我校提出上好「三課」的做法。即老教師、優秀教師給青年教師上好示範課,青年教師上好匯報課,課題研究上好研討課。 (4)教研形式多樣化 從教研性質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參與式研討、同課異構的比較式研討(師徒上對比課)、自我申報的沙龍式研討、提高層次的課題式研討、諸多學科的交叉式研討(音美合科教學研討)、多渠道多反饋的交流式研討等。具體組織形式有課堂觀摩、說課評課(實話實說)、主題沙龍、課題研究、觀點展示(頭腦風暴)、熱點評說、讀書交流等。 (5)教研科研一體化 我們認為教研科研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而服務,為了實現學校、教師、學生三者的最大發展而服務。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實效,我們的做法是教研活動科研化、科研活動教研化。學校教導處、教科室經常協同組織開展教研活動。 3.同伴協作、加強交流——大力開展集體備課制 積極探索備課制度改革,試行集體備課制,總體思路是「分塊備課、集體評議、個人修改、注重反思」16個字。即教師先分塊備課,然後是教研組集體評議,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實際修改,課後必須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課堂中的閃光點與失敗處、學生的錯例、二次教學建議等都記錄下來。教案一般採用電腦輸入,提倡備多板塊、移動式、個性化的教案。這樣既加強了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做到資源共享,同時又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備課實效。 4.專業引領———搭建教師學習對話的平台 沒有專業引領的研究活動,教師的研究很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費比較多的時間。除了教師個人的學習鑽研之外,還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給教師提供學習機會。 (1)校內:開展新老教師傳幫帶活動一是採用新老掛鉤師徒結對的方式,要求教齡未滿6年的教師必須拜一名老教師為師,全面學習老教師的優秀經驗和敬業精神。二是成立校學科指導組,校長任學科指導組組長,書記與分管校長助理任副組長,下設語文·思想品德、數學、藝術、體育、常識·勞技·外語、信息技術1個學科指導小組,全面負責各學科的教學指導工作。學校實行「推門聽課制」,要求學科指導組成員每周聽課不少於20節,每學期不少於20節,並定期匯報交流教學情況。形成大家都深入課堂,研究教學的良好氛圍。 (2)校外:走出去請進來走出去,一是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外出學習,尤其是青年教師在政策上要給予傾斜。對於一些優秀青年教師則讓其出去參加幾個月的脫產學習,讓他們接受高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培訓,促使他們盡快成長。二是給青年教師搭建一個展示鍛煉的舞台,讓他們在一些大型研討會上展露風采等。請進來,學校邀請市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的領導、老師、教研員進行指導。邀請省內外的各級專家、特級教師來校作講座。 (3)學校承辦各類教師培訓、教研活動要求教師空課時間主動參與各項活動,聆聽各位專家們的報告,努力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與理論素養。 5.資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訓一體化 (1)整合資源 教研、科研、培訓三者並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有機的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訓統一納入校本教研的范疇,統一規劃,統一實施。 (2)突出「校本」二字 即校本教研要結合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開展工作。 6.激勵保障——發揮學校服務導向功能 (1)組織到位 將學校形成一個校長親自抓、分管校長助理負責抓、教導處具體抓、教科室協同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網路。 (2)制度到位 學校要制定各項教學常規制度(候課制)、聽課評課制度、師徒結對制、青年教師星級評定製、教師外出學習匯報制等,從制度上保證並激勵了教師參加校本教研活動,提高活動質量。 (3)人員到位 一是實施教研活動組長負責制、學校領導聯系制。即各教研組的活動由組長負責,學校領導各聯系一個教研組,指導並參與各個組的教研活動。二是學科指導組成員要深入課堂、研究教學,全面負責各學科的教學指導工作。 (4)經費到位 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學校在經費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個保證:保證實驗經費、保證課題研究經費、保證外出學習經費、保證校內獎勵經費。 (5)激勵到位學校專門出台校內績效獎與科研獎實施辦法,用於獎勵在教學、科研方面有貢獻的教師。鼓勵教師向「科研型、學者型」教師轉變。通過實施教研、科研、培訓三位一體的研究機制,教師的專業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初步具備自我反思與交流協作能力。教師在實踐中學會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學會了交流,在虛心中學會吸納,在領悟中學會調整,在合作中學會成長。
⑨ 什麼是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指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此外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對知識綜和運用的課程。它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
根據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專長和創造能力的要求,校本培訓要從改革傳統的課堂灌輸式傳授知識的陳舊方法入手,攻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以此謀求學校素質教育的辦學特色。
培訓課程建構分為五大模塊:
(1)現代教學理論、教育思想、職業道德修養。
(2)現代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名家教學風格。
(3)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
(4)現代教育技術。
(5)學科最新的基本理論及教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