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羽毛球課程主要是以傳統的示範、講解和練習方法為主。
2、在傳統的方法中加入啟發法和誘導法。
3、採用了研究性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總結技術變成果;
4、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多媒體教學。
②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為此搭建平台,做好鋪墊,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 教學 方法 和 措施 ,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一
(一)採取一切可實施的措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以講誘導法。這種方法就是指通過教師給學生講述某一些 故事 ,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閱讀的慾望。教師可以選取一些 童話故事 、一些名著等等,用生動的語言給學生講出來,讓學生有閱讀書籍的興趣。
2.以身示範法。教師要和學生一道進行閱讀、寫 讀後感 等等。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要用自己的閱讀情況實打實地感染學生,讓他們愛上閱讀。
3.賞識激趣法。教師要對那些喜愛閱讀的學生進行鼓勵,要多多誇獎他們,讓他們始終保持閱讀的熱度。平時也要多舉辦一些「讀書小明星」的評選活動,並給出色的學生一些獎勵,由此來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要給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
小學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周圍是圖書的世界,那麼他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拿起書進行閱讀。因此,我們教師要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我們可以將教室裝扮成小型的圖書館,讓學生沉浸在書的世界;可以在教室掛上激勵學生多讀書的 名言 ,讓教室中充滿著 文化 的氣息;還可以每一周抽出幾節課的時間專門讓學生進行閱讀等等。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學生就能夠深深地被環境和氛圍打動,能夠主動地進行閱讀。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學會正確的閱讀步驟
正確的閱讀習慣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形成習慣之後,也就會下意識地按照自己的習慣走。學生的閱讀步驟應該分為以下三點。
1.首先讓學生大聲朗讀 文章 ,找出其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單詞。並在黑板上寫出這些詞,先教學生怎麼讀,怎麼解釋。然後在讓他們默讀文章,在每一段之前標上序號,對段落分段,畫出每一段中心句。在他們讀完之後,和他們一起分析每一段中心思想。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師要為學生講一下當時的背景,這樣可以使學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的某些形象詞語的言外之意。之後創設相應的情景。讓他們進一步身臨其境,再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3.根據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也可以和教師一起討論,讓學生的思維開闊一些,不能禁錮他們思想。對於課後的問題也是一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訴他們答案不是的。
(四)傳授給學生正確地閱讀技巧,讓學生體會閱讀的快樂
我們應該遵循與課內外相互結合的原則,並讓學生學會閱讀的順序,即一般應用程序類,第一次閱讀初感覺文章的表明意義,第二次閱讀和深入分析文章,感受作者的隱含情感,第三次閱讀評論文章的寫作手法、寫作目的等等。通過這樣的閱讀途徑,學生也能自己進行閱讀。
閱讀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能力的養成,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小學語文老師要根據自身教學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正確地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二
1.教學目標要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生為本,根據學生的 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學、系統、全面的教學目標,合理分配課堂的教學時間,准確把握課堂節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講解精要的課堂內容,根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學習目標。
教師與學生之間首先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成績的好壞劃分學生等級,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學習心態。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教師也要盡可能多地列舉例子,補充其他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既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也學會用類比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有著終生的意義,他們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 總結 能力等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相當重要。所以,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課堂效率。
2.渲染課堂氣氛的方法
2.1 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機會。語文課最怕的就是教師一個人把課堂時間全部佔用,而學生只能認真聽講。長期這樣下去,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越來越低。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自由學習的時間。
以課文《飛向月球》為例,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老師應該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東西,小學生對月球也充滿了好奇,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給學生一個自由想像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起帶頭作用,然後再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月球上的事物進行猜測、想像,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講出自己的想像。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整個課堂顯得自由活潑,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 想像力 和表達能力[2]。
2.2 角色體驗,點燃學生的激情。角色表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學生的表演慾望比較強,而且通過角色表演可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語言的節奏,使學生在表演中逐漸對課文產生感情。
《牛郎織女》是一個千古傳唱的神話 愛情故事 ,像這樣的故事光靠教師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牛郎織女的故事,當然,學生也可以發揮想像,豐富故事內容。比如,當牛郎織女分別多年後,在鵲橋上相見後會說些什麼,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情境模擬相關的對話。
筆者相信用這樣的方法,肯定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樂趣,使他們在以後的語文課上更有激情。
3.趣味性教學
小學教師要激發 兒童 的學習熱情,必須根據兒童生理心理的特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趣味性。那種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不能培養能力,自然也無藝術性可言。教學是一種藝術,藝術最講究分寸。
還有,對課堂提問必須精心設計,不僅要在備課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客觀的預測,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這需要有豐富的教學 經驗 和較高的教學藝術。
在作業設計方面,在於鞏固、消化、運用所學的知識,並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組織好學生的作業,對發展智力、培養創造才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學生作業的問題上,比較普遍存在兩個弊端,一是數量多,學生負擔重;二是純知識的機械性的作業多,不利於能力的培養。
我們應該從知識與能力的結合上設計好學生的作業,一般說來,作業設計不僅要體現靈活性,還要體現統合性。語文教學是一種綜合性的基本功訓練,作業設計也要相應地體現綜合性。單一性的訓練,是不利於學生掌握語文教學這個工具藝術性的。
4.藝術性創新教學
當今的孩子們最缺乏的是什麼?是生動的實踐、豐富的體驗、大膽的疑問、無拘無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創新。 教育 ,首先是人學,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只有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主體地位,才能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潛能,學生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去創新,去體現自己最大的價值和作用。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從總體上說,在觀念、模式、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影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仍處於主體地位,學生仍然是被老師牽著走的地位。我們的語文教學藝術盡管也呈現出千姿百態,但是仍缺少學生本人的自學、自悟、自得。
因此,教師必須把主體地位讓給學生,要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自己在教學藝術方面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家,是因為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是創作,而且比藝術家的創作更富有創造性;所以,創新性不僅僅賦予教學藝術以生命,它也是一切藝術的源泉。
5.關愛和尊重學生
新課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體驗及理解,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知識,賦予知識以個性化的意義,課堂也不再是傳授知識的聖殿,而是發展生命的樂園。作為課堂教學不可缺乏的一部分?D?D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評價也應該體現這一理念。
因此,教師應該善於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敏銳地捕捉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點,並及時地給予賞識,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心田。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小男生:父母離異,寄住在外婆家裡。因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溫暖和雙親的呵護,他性格內向,鬱郁寡歡。他每天都蜷縮在座位的一角,那膽怯的眼神似乎怕見到春天的陽光,讓人瞧著好心痛!下課的時候,我只要一走進教室,總會擠點時間,溫和地趕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業,和他一同讀課文。
時間久了,其他同學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圍過來與他談天說地。看著他又害羞又激動的樣子,我總是喜歡走過去,輕輕地撫摸他的小腦袋。漸漸地,他敢於和同學們親近了。當他第一次在課上主動地站起來回答我提出的問題的時候,真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從容地、有條理地回答完問題後,我仍然激動地凝視著他,贊許地頻頻點頭,很久都沒有回過神來。
他似乎也很興奮,不時地用眼睛瞅著我,這時,我覺得自己和這個孩子的心貼得好近、好近。這次小小的成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轉變,他成了一個敢於發言而且愛笑的陽光男孩。
6.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
有什麼的環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那麼有什麼樣的教師可能就會培養出什麼的學生。教師的素質與觀念、能力同樣會決定學生的素質、觀念。作為教師要與時俱進,終生學習,不斷地與外界學習交流、合作,以達到更完美,更適合,更有效的意識。
教學中注意改觀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為教而教,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作為教師就應走出 應試的局限,從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觀念更新,以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三
一、緊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體,抓住重點詞句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曾說,書不讀通不開講,書不讀熟不開講。在教學《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中,對話描寫是文本特色之一。
筆者根據這一文本特色,在學生通讀全文,把課文讀通、讀熟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綜合訓練:出示竺可楨爺爺與小男孩的對話,但標點沒有學生想要讀通讀順這段話,首先就需要為這些對話加上標點;加上標點後,引導學生想像人物當時的表情、動作、神態,體會人物說話時的心情,感受人物這樣說話的動機,讀著讀著,學生覺得加上一些 提示語 後,讀起來更過癮。
有了提示語作為坐標,學生投入其中,積極還原體驗人物當時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讀為主要目標的訓練中,慢慢地觸及人物內在的品質,人物的精神變得看得見、聽得出、說得准、讀得好、寫得活,甚至諸如「課文為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為題」這樣大而空的問題也由於對人物對話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學結束時迎刃而解了。
學生讀懂的過程,就是感悟體驗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真可謂「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知於自知」。
二、依據文章體裁特點,喚起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像、聯想
讓書本知識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是新課程改革實施後課堂教學呈現的新特點。學生是 語文學習 的主人,教師要依據課文體裁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世界和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起來,從而激活書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想像、聯想,發展學生的思維。
喚起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像、聯想,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更主要的是能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江南春》這首古詩時,筆者讓孩子們先讀題目,看出題目分為兩個部分——「江南」和「春」;再讓每個孩子自己去讀一讀這首詩,一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寫春天的?交流時不一定按照詩句的先後順序,但每找到一處,我們就來畫一畫這個景,說一說自己為什麼這樣畫,評一評誰的畫與詩句最吻合。
每一次畫、說、評,孩子實際上都在自覺地借用作者的「一雙慧眼」去欣賞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為必然。二問:你又從哪裡看出是寫江南的景色?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字、詞、 短語 、 句子 ,他就穿越時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點。而能讀好這些景物,學生就能領略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色景物的。
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展開 說說 ,他也許就能回味自己身處的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點的。由此,詩歌的學習不僅僅是字、詞、句、詩的機械解釋,而是學生主動地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詩人的眼睛去看,用詩人的耳朵去聽,用詩人的心靈去感受。
學生彷彿一會兒在寫生,一會兒在春遊。《語文課程標准》中說:讓學生自己獨立地誦讀感悟,並將讀書意會到的東西用可以檢測的表情朗讀出來,是實惠便捷的解讀方式。
三、抓住「文眼」,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朗讀、體驗、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因此,筆者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靠「潛心會文本」。即通過反復地讀,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
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後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的艱辛,永不放棄的信念,以及對兒子深深的愛等情感。
筆者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並且適時地設計了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36個小時里,他顧不上( ),顧不上(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
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他心裡反復念叨著的一句話是( )。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又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和深加工;既使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話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和精神的同步發展,達到了「訓練」和「感悟」比翼齊飛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對話互動中生成情感,生 成語 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要在互動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語言。這種對話是基於充分朗讀、體驗、感悟的對話。
現實教學中,可能是由於考查教學效果方式的緣故,我們常常低估現在學生的水平,到小學中年級仍然將課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給學生」。筆者認為,到小學四年級下半學期,應該選擇一些足以統領全文的大問題,對學生更放手些。
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中《春日偶成》這首詩時,請學生把古詩讀准讀通以後,筆者就提出一個直奔作者寫詩動機的大問題:讀讀這首詩,你感受到當時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詩中找到「樂」字。
「樂」是這首詩的靈魂,於是在「樂」的籠罩下,學生開始「樂在詩中」地尋找能讓詩人「樂」的美景,開始「樂此不疲」地在詩中尋找能讓詩人偷著樂的理由,最終體會到原來作者是在美麗的春景中自得其樂。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意義的接收學習是自主建構,有意義的發現學習也是自主建構。
五、切合兒童特性,適度拓展,堅持練筆
我們都知道,「語文,語文,語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學階段語文的奠基作用說到底就是在掌握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巒老師指出:語文課時有限,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用在識字、寫字、讀書、習作、口語交際上,把語文課上得既生動活潑,讓每個學生的各種感官特別是頭腦真正動起來,又扎實有效,向每個40分鍾要效率,要質量。
時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課堂內的訓練量太少,課堂內動筆時間太少。我們要克服課堂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頑症,每篇課文學完後,要騰出8~10分鍾時間讓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練習。
教師要從檢測三維目標綜合達成情況和學生思想、情感、語言生成情況的視角,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情境性的語言書面練習題,讓學生寫一組句群或一個語段。這種練習要具有創造性、開放性和綜合性,能激發學生產生情境性和個性化的語言。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四
一、課堂中教學語言的准確運用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將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擴充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要准確掌握語言運用的准確性,因為小學生正處於模仿學習階段,不能給他們帶來錯誤的認知,影響他們以後的學習。除此以外,教師還要能深刻、精準地運用語言的感情色彩,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教學《落花生》時,教師一定要注意為學生講解「落花生」是花生的別名,不要把「落」字理解成為動詞,不要未經查證與核實就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種花生」,造成錯誤性的理論。另外,還要注意語句的正確使用。
如「對於這個同學的看法,有的學生非常不同意,而我認為是對的」這句話的理解,就有兩種相反的思路——到底是對前邊同學的看法認為是對的,還是對後邊學生非常不同意的看法認為是對的呢?這就是一種歧義句,但是小學生還學不到語法這一塊知識,如果教師表達的模稜兩可,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很困難。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准確地運用語言,說出的語句是幫助學生理解事物的,而不是給學生造成困惑或是錯誤的學習。此外,教師教學過程中也要抓住重點,突顯精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無限的知識,真正達到以簡駕繁、以少勝多的境界。
二、課堂中的多媒體運用
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的內容繁多,可以說是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從古今到中外無所不有。所以,課本中有很多內容對年紀尚小的學生來說還是陌生且難以理解的。這個時候就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學習這些奇妙的知識。
多媒體教學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形象生動地傳輸、再現知識的原理和物體原型,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知識,從而加快學生學習和記憶的速度。同時,在課堂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更精準地把握學習重點、難點。
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小學生年齡較小,在學習方面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理解事物有一定的難度,運用多媒體就能克服這個限制,它能將抽象的課文語言轉化為直觀的動畫,將知識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有幾個動詞的排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有這樣一段話:「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迎上去看,看見烏龜媽媽追上去,看見青蛙游過去」,這句話當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既不知道這些詞的表現形式,也不知道該如果使用,這時候我就運用了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把小蝌蚪尋找媽媽的整個過程製作成了flash動畫,重點強調了這三個動詞的表現形式,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了迎上去就是相對的游過去,追上去就是從目標後方趕上,游過去就是從周圍游到目標物體身邊。
他們看完了這個動畫,這三個動詞的表現形式就會留在腦海里,從而為學生的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提供參與機會,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好他們的主體作用。而要想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讓學生參與到互動教學中來,給他們提供獨立的活動場所,使每個學生在學到知識之後還能再傳播出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還以《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為例,教學中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了若干個學習小組,讓組員分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來進行表演。這樣,學生就能在自己理解的同時再分享給其他同學。這個環節既有競賽意味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雖然倡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並不是說教師就不重要了。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經小組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就要適時地參與到探討中來,給出積極的建議。
四、課外的發現
學習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熱愛生活,讓學生從現在起就懂得文字的力量。所以,不能把學生束縛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培養學習語文的習慣,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如我曾經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仔細觀察路上的路標、商店牌匾,記住一路上都有哪些商店,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就問家長,如果你發現哪家的牌匾寫了錯別字,老師會有獎勵。留這個作業的目的主要有兩點。
③ 教師常用的三種教學方法
做一名好的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教出國家未來的棟梁,還能讓自己桃李滿天下,尤其是對於小學教師來說,更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接下來,我為您介紹了三種,歡迎閱讀!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
講授法可分為講述、講解和講演三種方式。講述是教師向學生描繪學習的對象、介紹學習材料、敘述事物產生變化的過程。講解是教師對概念、原理、規律、公式等進行解釋說明和論證。講述講解各有側重,但在教學中常結合使用。講演則是系統全面地描述事實,深入分析和論證事實並歸納、概括科學的結論。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1、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2、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3、講授應具有啟發性。在講授中善於提問並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使他們的認識活動積極開展,自覺地領悟知識。
4、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語速要適度,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
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
(二)談話法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話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
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未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識。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教師要對談話的中心和提問的內容做好充足的准備。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准備好談話的問題、順序,如何從一個問題引出和過渡到另一個問題。
第二,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能引起思維興奮、即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符合學生的已有知識程度和經驗。
第三,要善於啟發誘導。當問題提出後,要善於啟發學生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或對直觀教具觀察獲得的感性認識進行分析、思考,研究問題或矛盾的`所在。因勢利導,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去獲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歸納、小結。這樣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科學化,並注意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幫助他們准確地掌握知識。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於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討論的問題要有吸引力。選好問題是討論的前提,問題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們的興趣、有討論、鑽研的價值。
第二,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圍繞中心議題發言。
第三,做好討論小結。討論結束前,教師要簡要概括討論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糾正錯誤、片面或模糊的認識。對疑難和爭論的問題,教師要盡力闡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許學生保留意見。
教師教學方法
1、顛覆法——重整知識結構
京翰1對1教學總監孟老師對這一教學法進行了形象描述:有些學生所學的知識點能蓋兩層小樓,但由於知識不成體系,有段無篇,拿能蓋兩層小樓的磚蓋了五個雞窩,無論如何小修小補,始終都是五個雞窩,而無法達到兩層樓的高度,因此要想突破,必須推倒了重蓋。顛覆式教學法在京翰1對1被發揮到了極致。
2、填充法——填補知識漏洞
假如學生知識結構完善,做題思路與方向把握很准,但細節上總是出問題,比如考試中選擇、填空題丟分太多,拿到試卷後自己都後悔不已;還有平日100% 做對的題,一到考試准出錯……家長恨孩子太馬虎,學生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京翰的老師運用填充式教學法規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夯實每一知識點,有效保證簡單題不丟分、難度題少丟分,在考試中發揮真水平,甚至超常發揮…… 京翰1對1教學有章可循,考試有法可依,學生成績想不提高都難。
④ 教師資格證考點: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一)概念:(了解)
教學策略是老師學生為進行課堂教學每日任務而選用的方法,包含老師教的方式 與學員學的方式 。
(二)教學方法的類型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
①含義:通過口頭語言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
②類型:講述、講解、講讀、講演;
③優點: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接受大量知識;
④地位:應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中小學運用最多的方法。
⑤貫徹要求(了解):
a.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啟發性、趣味性;
b.講究講授的策略與方式;
c.講究語言藝術。
(2)談話法(問答法)
①含義: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
②分類: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
③優點:激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④貫徹要求(了解):
a.教師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
b.教師要善於提問。
c.教師要善於啟發誘導。
d.教師要做好歸納、小結。
(3)討論法:
①含義: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明辨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②優點:
a.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積極性;
b.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c.促進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③貫徹要求(了解):
a.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吸引力;
b.教師要善於在討論中對學生啟發引導;
c.教師要做好討論小結
(4)讀書指導法:
①含義: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課外讀物獲得知識、發展智力。
②貫徹要求(了解):
a.指導學生精心閱讀教科書;
b.指導學生善於閱讀參考書;
c.指導學生寫好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
各位考生加油哦,祝願各位考生夢想成真。更多關於教師資格證的干貨,新聞資訊,小編會持續關注。
⑤ 教學手段有哪幾種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常用一種或幾種教學方法,通過師生和諧的雙邊活動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為此,現將幾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做以介紹,以求共勉。
主要的教學方法
講授法
(一)講授法
【定義】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
講述:教師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對教學內容作系統敘述和形象描繪的一種講授方式。(文科教學應用居多)
講解:教師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教材內容進行解釋、說明、論證的一種講授方式。(理科教學應用居多)
講讀:教師把講述、講解同閱讀教材有機結合,講、讀、練、思相結合的一種講授方式。(古詩詞、語言類教學應用居多)
講演:以教師的學說或報告的形式在較長的時間里系統地講授教材內容,條分縷析,廣征博引,科學論證,從而得出科學結論的一種講授方式。(常見如講座、報告、演講等)
【優缺點】能在短時間系統傳授知識,但不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
【運用要求】
第一,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系統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點、難點,又要系統、全面;既要使學生獲得可靠知識,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第二,注意啟發。在講授中善於詰問並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問題。使他們的認識活動積極開展,自覺地領悟知識。
第三,講究語言藝術。力圖語言清晰、准確、簡練、形象、條理清楚、通俗易懂,講授的音量、速度要適度,注意音調的抑揚頓挫;以姿勢助說話,提高語言的感染力。
第四,要組織學生聽講。
【易錯點撥】講授法不等於灌輸式教學方法,其運用得當,對學生亦具有啟發性。
談話法
【定義】談話法,也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或鞏固舊知識的方法。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
【優缺點】能照顧每個學生的特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通過談話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及時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並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但推進速度較慢,且不適用於所有年級。
【運用要求】
第一,做好提問准備。要准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在上課之前,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准備好談話的問題、順序,如何從一個問題引出和過渡到另一個問題。
第二,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引起思維興奮,即富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問題的難易要因人而異。
第三,要善於啟發誘導。當問題提出後,要善於啟發學生,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或對直觀教具觀察獲得的感性認識進行分析、思考,研究矛盾的所在,因勢利導,讓學生一步一步地去獲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歸納、小結,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科學化,並注意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幫助他們准確地掌握知識。
【技巧點撥】內涵:主體記憶—師問生答;運用要求:時間記憶—前中後。
討論法
【定義】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從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優缺點】有利於學生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但是運用討論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基礎,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級運用較多。
【運用要求】
第一,討論前做好充分准備。抓好問題是討論的前提,問題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有討論、鑽研的價值。
第二,討論中要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圍繞中心議題發言。
第三,在討論結束時要做好小結。
【技巧點撥】內涵:主體記憶—學生間的七嘴八舌;運用要求:時間記憶—前中後。
讀書指導法
【定義】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參考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教師通過讀書指導法,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組織學生交流心得,讓他們學會自己按照方法來讀懂課文,感受語言。
【運用要求】
第一,提出明確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題;
第二,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第三,加強評價和輔導;
第四,適當組織學生交流讀書心得。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剛出來工作時,我曾嚴重懷疑自己不適合教學。
課堂上,好不容易講完知識點,發現學生還是一臉懵逼。做練習,學生打鬧開小差,課室像個菜市場,我卻只能站在後面的角落,假裝沒看見。大型考試,成績還沒出來,我就料到自己班級的排名,如果發現沒有墊底,我會懷疑成績是否出錯了。
為了跟上大隊,我努力地學習周圍同事的做法。有一個被大家公認的大神,為了向她學習,我調整自己的課表去聽她的課,聽一節,然後模仿著上一節,就這樣持續了將近一個月。
跌跌撞撞了五年,我漸漸地發現,自己的班級也可以擠進年級前列,甚至還能排到第一,而且是連續四個學期第一!
這給我帶來的最大啟發是,教學可以不用拼顏值,也可以不用拼體力,而是可以拼技能的提升。
既然教學技能可以提升,那如何提升更科學呢?
《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告訴我們,教學技能是一種認知技能,它的核心是有效思考。
如果把大腦看作電腦,我們的記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工作記憶,相當於「內存」;另一部分是長期記憶,相當於「硬碟」。如果把周圍的環境看作U盤的話,思考就是把「U盤」的文件和「硬碟」的文件放到「內存」中打開,重新整合以後,把結果存入「硬碟」的過程。
教學也符合這一個框架。
首先,教學對「內存」的要求很高。
我們不光要記得每個班級的課程進度,還要分析學生的作業情況,同時還有各種各樣的常規檢查,總之,需要同時兼顧的事情相當多,一不留神就把自己搞得一團亂麻。
其次,教學對「硬碟」的要求也很高。
「硬碟」裡面儲存著兩類知識,一類是事實性知識,相當於各種文檔;另一類是過程性知識,相當於各種軟體。
對教學很重要的事實性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學科知識。有數據顯示,學科知識豐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更有可能出色,尤其是中學數學(表示躺槍)。另一種是教學方法的知識。作為數學老師,你懂概率很好,but,能幫助學生也弄懂概率,才算你的本事。數學好不等於數學教得好。想想也是,否則最好的數學老師應該是數學家才對。
教學還需要大量的過程性知識。有的過程處理簡單的任務,比如收發試卷、批改作業、帶領學生背書,等等。有的過程處理復雜的任務,比如解釋概率的概念,解決學生之間的沖突,等等。
由此可得,提高教學技能的核心,在於提高「內存」的使用效率。要想提高「內存」的使用效率,就需要往「硬碟」增加大量正確的事實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做到這一點的最佳方法,就是練習。
練習是一種活動,比如切菜、投籃、打游戲等等。一個活動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稱為練習。
1.有主動提高的意識。
只有參與,沒有主動提高的意識的活動,只能算是經驗。我們經常把經驗和練習混為一談,但是經驗明顯不如練習靠譜。比如打羽毛球,在高中的時候,我就從只會拿拍,到能贏上幾場球,也就是一個學期的時間。這提高還是相當明顯的。可是從那時到現在,盡管也算有五六年的球齡,但是水平也就高中時候的水平,因為在打球的時候,我再也沒有試著怎麼打得更好,只是單純作為業余愛好。
教學也是一樣。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標准,有數據表明,剛走上崗位的教師,頭五年的教學水平提高的特別快。五年之後,水平開始趨於平坦,甚至偶爾下滑。隨著時間推移,二十多年教齡的老教師可能和十多年的教師的平均水平相差無幾。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多數教師在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就不再主動地提高自己,而是靠過去的經驗來教學。
是他們不想提高的原因嗎?不一定是,因為練習本身不好玩,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於還要照顧自家小孩,關心柴米油鹽的教師來講,依賴經驗似乎是更接地氣的選擇。
2.尋求反饋。
既然有意識主動提高,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確是在提高呢?答案是尋求反饋,反饋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與目標的距離,從而分析自己是否有在進步。
對於教師來講,一種辦法是從學生那裡得到反饋,另一種辦法是請別人觀察和評價自己的教學。關於反饋的建議,下文還會繼續說。
3.完成額外的輔助性任務。
假如你在練習下棋,有了提高的意識,也找到了反饋的方式,那是不是只要不斷地下棋,就能夠坐等提高了?不是,一味地下棋,對棋藝的提高很有限。高手除了下棋,還會花很多時間學習開局,以及分析其他專業選手的棋局。類似的,跑步運動員也不是一味地賽跑,而是會經常通過負重練習和心肺功能訓練來積累體能。
教學也是一樣。就拿上課來說,你既要會講知識點,又要能夠組織學生開展活動,還要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裡面的每一項,都值得你去專門的訓練。輔助性任務的價值,在於完善教學技能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推動技能的提升。
擴展教學的主要內容
1.用執行計劃代替提高的意識。
有的人覺得主動提高的意識很簡單,不就是在上課前對自己說一句:「我想提高,來吧!」這樣做的話,堅持幾節課還可以,之後可能就沒下文了。你想想看,多少人在新年辦的健身卡,除了自己下定決心的幾天刷一下,剩下的時光不還是愛幹嘛幹嘛!
思考對大腦是一件苦力活,大腦是能躲就躲,他最喜歡的是記憶。因此,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是不動腦子的,動腦筋不如靠經驗來得輕松。
教學也一樣,許多老師在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後,就開始變得自動化了。上課拿起課本就走,也不用備,過去怎麼上就怎麼上。作業收上來就改,過去怎麼改就怎麼改,沒做好的就罰,過去怎麼罰還是怎麼罰。
有時經驗的確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是面對變化的學生,提高教學技能是長遠之計。既然想提高,我們就需要控制對經驗的依賴,調動大腦來思考。要做到這一步,光靠自我提醒是不夠的,更好的辦法,是制定執行計劃。
執行計劃可以由一系列的行動指令組成,每個指令的基本句式是:「如果……就……」。比如,如果上課預備鈴響,就讓科代表提醒大家開始課前小測;如果有學生過來提問,就耐心給他解答,等等。
執行計劃有兩個好處。第一,每個行動指令都是經過思考後得出的最優方案,你只需要關注計劃是否落實就行。第二,落到紙面上的執行計劃,既能幫助大腦記憶,又能降低大腦思考的成本。你還可以對計劃進行補充和修改,比如你覺得默寫知識點比課前小測的效果更好,就可以調整指令:「如果上課預備鈴響,就讓科代表提醒大家默寫知識點」。
2.用量化思維尋求反饋
量化思維的好處,是讓我們尋找的反饋更加客觀清晰。比較兩個反饋,一個是「班上絕大部分學生都會求概率了」,另一個是「班上40個學生,有35個會求概率了」。前者很籠統,後者不僅清晰,還能讓你更容易思考下一步該做什麼。
量化思維有兩個要點。
第一是描述行為,而不是對行為的評價。比如,「小明怎麼學都不會列方程」,這個是對行為的評價;而「小明不知道如何在題目中找到等量關系」,就是對行為的描述。
第二是尋找合適的指標輔助分析。比如,要想了解學生的成績水平,你會怎麼做?我會藉助一個指標,就是學生所有測驗成績的平均分,即歷史平均。如果一個學生的歷史平均是83分,那他下一次測驗大概率是80分水平;如果他的歷史平均是50分,你就不能太過指望他能沖上及格。
上文說過,反饋的來源有學生和其他教師兩種。
如果你想從學生那裡獲得反饋,你就需要觀察學生。他們對什麼感興趣,音樂、游戲還是八卦?他們對未來有什麼計劃?他們怎樣看待自己的學習?他們之間是如何溝通的?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和他們在課外的表現一樣嗎?......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你會有許多過去沒有留意的發現。
如果你想從其他教師那裡得到反饋,你就需要找機會和他們討論。一般來說,每個星期的集體備課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樣的集體備課至少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大家可以互相發發牢騷,也可以分享教學經驗,從中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另一個是針對某一個教學難題,大家一起出謀劃策,,還可以一起觀摩其他人的課堂,從中討論更好的教學策略。
3.寫教學日誌迭代升級
如果你只是一味地上課、改作業和測驗,你的教學能力很難得到提高。因為你不可能在教學的同時,還能思考自己的教學,所以思考教學只能尋找額外的時間。
寫教學日誌是一種有效的自我迭代方式。一方面,文字可以充當工作記憶的角色,讓大腦可以更加安心地專注於思考;另一方面,思考的過程通過文字沉澱,可以讓我們用長期的眼光來看到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