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傳統公共行政模式的特點及理論來源
強調管理中組織結構、活動原則、影響因素等,注重組織與管理的靜態方面而忽視了政策制定中人的社會性及環境因素。
對傳統公共行政的批判:①採取了一種形式主義或靜態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對官僚體制(正式政府組織機構)的分析,忽視了對行政行為及行政管理過程的研究;②它將政治與行政(即政策的制定與政策的執行)絕然分開,忽視了政策制定以及政治因素的地位與作用;③它將豐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現象及過程僅僅抽象為若干原理或原則;④效率的標准則被不恰當地過分推崇(價值因素以及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問題被忽視)。
強調工具理性,沉溺於成本——效益分析,必然會越來越偏離它所應承載的社會價值,最終導致了「公共性」這個核心價值范疇的喪失,引起了從理論到實踐的眾叛親離。
② 簡述新公共行政學的基本內容
公共行政學的發展脈絡基本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行政學研究的出現
威爾遜的《行政(學)之研究》,1886年,美國學者w.威爾遜(woodrow
wilson)發表了著名的《行政(學)之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這成了公共行政學誕生的象徵性標志。該文開創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公共行政學研究傳統,它「無論是在洞察力、說服力和影響力等方面,都堪稱是傑作」(沃爾多語)。該文涉及三個主題:說明行政研究領域的歷史;確定這個領域的研究主題;決定這一領域的最好的研究方法。
第二階段:公共行政學傳統的形成
20世紀20、30年代,公共行政學的傳統得以形成,其典型的標志是1926年在美國出版的兩本權威的行政學教科書:懷特(leonard
d.
white
)的《行政學研究導論》和威洛比(william
f.
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學原理》。
古利克(luther
gulic)和厄威克(lyndal
urwic)1937年編輯出版的《行政科學論文集》收入了這一時期的行政學的代表性論文,可以說集公共行政學傳統的大成。
第三階段:新公共行政學的出現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它不斷受到質疑與批判,於是新公共行政學與政策科學出現了。1968年,由《公共行政學評論》的主編沃爾多發起,一群青年行政學學者在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舉行研討會,目標是弄清公共行政學的相關問題以及這個學科如何改變以迎接70年代的挑戰。會議論文於1971年以《走向一種新公共行政學:明諾布魯克觀點》為書名結集出版,本書可以說是「新公共行政學」的宣言。
③ 羅森布羅姆認為公共行政學的範式和研究途徑有哪些
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一直以來似乎被大家當作同一概念,那麼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去看公共行政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公共行政也在不斷變化,政治、法律方面的力量和因素不斷地在影響和干預公共行政,使公共行政已不再是從前簡單的「積木式」的架構,而是變得越來越復雜,那些單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去看現代公共行政的方法,在現在看來似乎顯得「薄弱」了,似乎很難對現代公共行政這一概念研究透徹。這是我閱讀了《公共行政學: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第五版)這本書之後的感受,它使我領略到從三個不同途徑研究公共行政魅力,使我看到了一個立體的公共行政。 這本書是美國學者戴維?H?羅森布魯姆、羅伯特?S?克拉夫丘克、德博拉?戈德曼?羅森布魯姆等人所著(David H.Rosenbloom Robert S.Kravchuk Deborah Goldman Rosenbloom),中國人民大學張成福教授校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共四個部分,十三章。
扉頁上是這樣簡介該書的:「本書是美國行政學標准教材,它從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徑描述、闡述和分析公共行政,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深刻、全面理解公共行政的分析框架,內容涉及公共行政的概念、公共管理的職能、公共組織、公共人事管理、公共預算、公共政策分析、公共行政與民主憲政以及公共行政的未來等。在公共行政理論和典範競存的今天,本書不論在內容、概念、方法以及寫作風格上,都不失為一本經典著作。」
也正如它寫在扉頁上的簡介一樣,「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深刻、全面理解公共行政的分析框架」,寫作內容、風格方面主要是內容詳實,案例豐富,能夠符合常人的閱讀習慣,尤其要提的是翻譯的很好,的確不愧是大師(張成福)校譯的,閱讀起來比較順,跟中文原著可比,不會出現譯本常出現的「拗口」難讀的情況,所以「不失為一本經典著作」。
第一部分主題是「導論:定義、概念和環境」,包含三章內容,第一章,公共行政的學科與實務的意涵:不同觀點下的思考;第二章,美國行政國家:發展與政治環境;第三章,聯邦制與府際關系:美國行政國家的結構。這部分介紹了本書的知識框架,定義了公共行政的概念,概述了公共行政研究三個的途徑,即管理、政治與法律的途徑,介紹了美國行政國家興起的根源和過程,以及美國行政國家的結構。該部分從憲法基礎、公共利益、市場機制、主權、管制與服務等角度分析了公共行政之公共性,從管理、政治、法律的角度拓展了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通過對美國行政國家興起的介紹了,闡明了美國行政國家政治背景,通過從聯邦制到州府的關系、權力的介紹,展現了美國行政國家的基本結構。
第二部分主題是「核心功能」,包含五章內容,第四章,組織:結構與過程;第五章,公共人事行政與集體談判;第六章,預算與財政;第七章,決策;第八章,政策分析與執行評估。這部分主要研究公共行政的核心職能,即組織、人事、預算、決策、政策分析和評估,從組織理論的介紹開始入手,通過管理、政治、法律的途徑分析了公共組織的發展及行為過程,從公共人事行政發展的歷史背景的描述入手,介紹了公共人事行政的管理、政治與法律的不同取向,從美國預算發展的情況及預算程序和行為方式入手,介紹了管理、政治、法律三種不同途徑對國家預算的干預,從管理、政治、法律的三個方面的決策模式分析,闡明了不同的決策模式和方法,通過對政策分析、政策執行的管理、政治、法律三種觀點和政策執行評估的介紹,闡明了政策設計的復雜性。
第三部分主題是「公共部門的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集中分析」,包含一章內容,第九章,管制行政:公共部門的管理、政治和法律的分析。這部分圍繞管制這個公共行政領域的主要行為進行分析,討論了行政管制的起源、發展、結構、過程以及管理、政治、法律三種途徑的管制行政觀。
第四部分主題是「公共行政與公眾」,包含四章內容,第十章,公共行政與公眾;第十一章,公共行政與民主憲政主義;第十二章,行政責任與行政倫理;第十三章,公共行政的未來。這部分從公共行政與公眾的互動關系分析入手,探討了公眾怎麼評價公共行政的,以及公共行政又是如何看待公眾的,通過分析管理主義公共行政和政治取向公共行政的價值與民
主憲政主義的價值和原則之間存在的沖突,闡明了憲法的價值和原則與公共行政的價值和原則在發展中會一直處於既互相沖突又互相依賴的「夥伴關系」,從對公共行政官員監督的必要性和困難的分析,以及對公共行政官員監督的管理、政治、法律等不同途徑的方法的探討,闡明了個人職責的重要性。最後一章預見性地闡明了未來美國公共行政將會變得「更加復雜,更受政治觀點的影響和主導,更加強帶法律的重要性,更強調績效……強調個人責任以及新的行政文化的發展」等等。
本書將公共行政進行解析,從管理、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給予評價和探討,並且將管理、政治和法律的觀點進行整合去研究公共行政,從而將一個立體的公共行政展現了出來,使閱者更清晰得看到了美國公共行政,並以此看到了公共行政的未來發展藍圖。
④ 簡要論述公共行政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並舉例說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⑤ 公共行政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
公共行政學研究的核心是指組織在一定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全體公共組織成員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價值觀,並支配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它包括組織觀念、法律意識、道德感情和價值觀等。價值觀是組織文化的核心。
⑥ 如何實現我國公共行政方法的科學化
公共行政方法的現代化就是對傳統公共行政方法進行改造和完善。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以民主化和科學化為價值取向,這兩個方面不僅是並行不悖的,也是相輔相成的。實現公共行政方法的現代化,應使公共行政方法系統化、規范化、技術化和效率化。
⑴系統化
這是全面的、互相關聯的、動態地研究和處理事物的方法,這種方法與人們所熟悉的片面的、孤立的和靜止的形而上學是截然對立的。系統化要求我們要全面對待公共行政對象的內外關系,力求克服片面性、絕對性和以偏蓋全的傾向,不論對待任何重要任務、緊急任務,都應有全局的、長遠的觀點,考慮到方方面面,要統籌兼顧,恰如其分地處理各方面的關系。過分地強調一點不及其餘,會出現顧此失彼的過失。
⑵規范化
所謂公共行政方法的規范化主要有以下幾層含義:其一,是指公共行政方法有嚴格的理論依據,它是建立在現代科學知識基礎上的,它符合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是憑老經驗和主觀願望辦事;其二,是指公共行政方法有確定的實施准則,這是建立在一定的運作規程基礎上的,因而它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驗證性,以避免行政行為的隨意性;其三,是指公共行政方法有一套考察和檢驗的標准,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標系統和量化分析系統的基礎上,以確保對行政行為評價的公正性與合理性;總之,公共行政方法規范化,就是指公共行政方法有符合客觀規律的理論依據、有切實可行的實施規程和有目標可查的評估方法。
⑶技術化
這是指運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如電子計算機等各種先進儀器和設備,處理公文、傳遞和存貯信息。為此,應該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自身的力量,逐步使用現代化管理技術和手段,以實現辦公自動化。
⑷效率化
這是指在公共行政過程中,在公共行政方法運用方面,力求避免形式主義、鋪張浪費和官僚主義的傾向,充分體現行政行為實效性、節約性和民主性的原則。為此應該追求最大的社會效能,節約經濟消耗,實現民主管理。
社會效能最大化有兩方面含義:或是在相同時間內完成的公共行政任務最多;或者是完成相同的公共行政任務花費的時間最少。辦事力求實效,避免花架子、走過場等形式主義的傾向。
節約經濟消耗是指在保證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的前提下,在耗費上盡量做到經濟節約、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
為實現我國公共行政方法的科學化,應努力發掘整理,批判繼承,總結提高我國傳統的公共行政方法;應積極引進吸收、融合改進現代的公共行政方法;應正確選擇與借鑒企業的現代管理方法加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從中抽出適用於一切管理活動的規律,以便移於公共行政管理活動中,使現代企業管理方法與公共行政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
⑦ 從理論研究里看,新公共行政學'對當代公共行政的發展做出了什麼重要貢獻
從理論研究來看,新公共行政學的貢獻主要表現為:
首先,超越了實證主義的研究模式。新公共行政學借鑒和運用解釋學方法和批判理論,強調民主行政下的有效溝通和意識形態的解放,著眼於對意義和價值的關注,儼然擺脫了傳統「理性模式」的束縛;
第二,邁開了行政學獨立發展的步伐。1950~1970年,行政學已經淪為政治學和管理學的附庸,新公共行政學興起之後,便不再局限於對制度和技術的研究定向,它並且試圖從政治學和管理學中獨立出來,許多專門行政研究機構和學會的建立便是公共行政獨立發展的典型例證;
第三,擴大了公共行政的領域范圍。新公共行政學認真細致研究和界定了「公共」的意義和范圍,它著眼於建立公共哲學,倡導民主行政,不僅擴大了行政學的研究范圍,而且也擴大了公共行政實際工作者的權力與責任;
第四,完善了行政組織理論的內容。傳統行政學理論的研究范圍過於狹窄而且比較空洞,而新公共行政學者重新界定了行政組織的目的和意義,給行政組織理論賦予了一種規范性基礎並且提出了理論建構的方向。
第五,深化了行政教育的內容。過去按照傳統行政學理論培養的行政人員大多為「效率機器人」,而新公共行政學者則強調應當培養一種德才兼備、高瞻遠矚、積極主動的行政通才。從行政實踐來看,新公共行政學基於社會公平原則所提出的諸如減少層級節制、分權、參與、民主行政、對社會民眾的需求作出積極回應以及面對面溝通等觀念和主張,從公共服務的平等分配、公務員權利的解放、利益與價值代表的多元化、參與觀念的增強、內省倫理意識的建立以及人事行政的分權化等方面,均對當代美國政府及其行政管理產生了重大影響。
⑧ 什麼是公共行政學
稱公共行政學也叫行政管理學,它是一門研究政府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規律的科學,是國家公務員和其他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必備的知識。
行政管理學研究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官員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機關內部事務的客觀規律。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行政管理的規律性和方法。行政管理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行政方法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公共組織的效率問題。科學的行政方法可以促進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可以加強政府的合法性。
(8)公共行政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公共行政研究的議題非常廣泛,切斯特·紐蘭德(Chester
Newland)將公共行政研究描述為:「該領域的研究基本上是亂七八糟的大雜燴。」對此,悲觀派會憂心重重地說:「如果公共行政學一直未能就其范疇與核心達成共識,不僅有認同危機,更將淪為仍在尋求學科的地位的科目。
作為公共行政技術設計學派的代表人物,西蒙從「行政原則」的相互矛盾出發,對行政原則提出了挑戰。西蒙在1946年發表的《行政諺語》中對傳統公共行政中的原則進行了解析,認為這些普遍原則的自相矛盾之處,使人們在決策的時候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困惑。
將公共行政的相互獨立的理論連接在一起的,是試圖在民主責任感的框架下建立一種以對人類行為的實證主義理解為基礎的理性行政理論。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行政管理學(社會管理規律學科)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曹堂哲:公共行政學方法論流派爭論的焦點
⑨ 公共行政什麼形式或形態的研究方法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公共行政學經歷了傳統公共行政學和行為科學公共行政學兩個發展階段。在這兩個發展階段上,雖然使用了不同的概念、理論、方法與研究模型,但公共行政研究根植於領導藝術、經濟效率與政黨關系等方面;以管理學為其理論基礎,科學管理在公共行政學理論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公務員的專長也受高度重視。以效率、效益為導向的技術視野是這兩個階段上公共行政的標志;相反,平等與公正的問題在公共行政學理論中沒有受到重視。
⑩ 行政管理專業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有效地利用該專業的「後發」優勢以及財經類院校財經類、管理類主流學科的優勢地位來迅速推進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應是當前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路徑。【關鍵詞】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學的恢復與重建,行政學作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在綜合大學建立起來並迅速發展壯大。1998年,行政學專業改稱行政管理並被劃歸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包括傳統財經類院校在內的許多非綜合性高等院校也開始試辦行政管理專業。到目前為止,全國較為知名的財經類高等院校基本都開設了行政管理專業,其中絕大部分擁有行政管理專業學位碩士點以及以行政學為學科基礎的公共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教育。總的來看,雖然各財經類院校開設的行政管理專業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較快的發展,但在專業建設、教學特色、教學方法等方面還遠遠落後於著名的綜合性院校,還沒有形成適合於財經類院校的專業發展模式。這不僅不利於財經類院校各學科專業間的均衡發展、制約了財經類院校總體發展目標的實現,而且將嚴重影響我國行政管理專業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水平以及在專業歸屬、理論框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發展。為此,本文將結合財經類院校的自身特點來探討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模式、路徑等,以期推動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跨越式、創新性發展,同時也為財經類院校非財經類專業的建設積累經驗。一、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主要問題相比於財經類、工商管理類等專業,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創建時間較短,屬於「後發型」專業。首先,從國內高等教育各專業的發展情況看,行政管理專業到1987年才恢復,至今只有短短20年的發展時期,遠未具備其他學科專業的雄厚基礎和實力。該專業知識生產的制度化水平低下,在專業歸屬、發展取向以及方法論框架等方面仍未形成成熟模式。其次,從財經類院校各專業的發展情況看,許多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到20世紀90年代末高校擴招前後才創立,發展時間短,遠沒有達到財政、金融、會計、工商等強勢學科的專業化程度和學術基礎,學術影響較小,學科基礎較弱。1、專業建設滯後於社會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大學畢業生分配製度的改革,我國的人才供求關系和路徑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是到黨政機關從事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隨著經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政府機構的精簡和公務員制度的實行,我國黨政機關選拔人才的范圍更廣而招聘的人員卻更少、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高,給目前行政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增加了難度。同時,包括財經類院校在內的許多高校卻對這種人才需要的變化缺乏敏感性,往往還固守行政管理主體與社會公眾之間關系不對等的傳統觀念,忽略了社會公眾對公共事務管理的參與權以及行政管理的服務性本質。這樣,勢必會影響行政管理專業學生的教育培養,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需要,更不利於行政管理專業的社會認同。2、專業的學科基礎不明確。按照歷史沿革,行政學的產生是近代社會科學知識生產制度化的必然產物。「學科的制度化進程的一個基本方面就是,每一個學科都試圖對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進行界定,尤其是要說明它與那些在社會現實研究方面內容最相近的學科之間究竟有何差異。」①在這一進程中,威爾遜和古德諾通過對國家與政府、國家職能與政府職能的比較分析,明確了行政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從而實現了行政學與政治學的分離。與此同時,泰勒、法約爾等積極倡導運用科學管理理論推動政府行政與管理的科學化,主張將官僚組織和行政效率作為行政學研究的重點、將經濟和效率作為行政管理的主要目標,並將「科學化」視為實現政府目標的根本手段。因此,行政學從發展初期就形成了政治學和管理學兩大研究傳統,即分別將政治學、管理學視為行政學的學科基礎。很顯然,我國行政學學科歸屬的現實與這一學理傳統之間存在著高度的一致性,即行政學最初是政治學的分支學科,爾後被劃歸管理學科。由於路徑依賴的關系,許多財經類院校在設立行政管理專業時往往沒有認真考慮如何結合自身優勢發展本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問題,而是照搬一些綜合性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模式,在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科基礎方面含糊不清、甚至比較混亂。3、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由於學科基礎界定不清,必然會導致課程設置、師資構成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各院校開設的課程大同小異。許多財經類院校大多照搬綜合性院校的辦學模式。因此,他們雖擁有的資源不同、條件不等,但其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卻基本雷同;並且一旦設置,更新很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比例不當,課程設置往往視師資情況而定,課程設置的隨意性和波動性較大,等等。這樣顯然不利於發揮各個學校的資源優勢,也難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2)師資水平相對較弱。由於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人員大多來自經濟學或其他財經專業,因而對行政學學科發展的歷程及其核心問題的把握存在諸多欠缺之處;同時,從一些綜合性院校引進的政治學、行政學師資又很難根據財經類院校的固有特點進行教學研究。結果,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整體師資水平難以得到體現。(3)偏重基本知識而輕智能的傳授。從社會發展趨勢看,行政管理實踐將在管理技術和政策分析方面不斷增強,因而高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就應適應這種發展趨勢。但從目前國內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來看,其基本原理類的課程所佔的比例仍為50%~60%、明顯偏大,而培養學生行政能力和技術方法方面的課程不到20%、明顯偏小。二、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基本途徑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的這種「後發型」特點,既導致了該專業的學科基礎較薄弱、目標定位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同時也意味著它的建設面臨著很多的機遇。例如,可以借鑒其他院校、學科、專業發展的有益經驗,憑借優勢學科、專業發展的現有成果,創新性地發展行政管理專業。因此,有效地利用該專業的「後發」優勢以及財經類院校財經類、管理類主流學科的優勢地位來迅速推進行政管理專業的發展,應是當前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路徑。就此,我們提出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思路。1、明確專業發展的學科基礎。雖然行政管理原屬政治學學科的分支,但現為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是公共管理學科的主體與基礎。從國外行政學的發展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經濟學、工商管理學、行為分析、系統分析等多種學科和研究方法紛紛進入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領域,進而形成了許多交叉的學科和研究領域。因此,行政管理專業應緊緊把握「公共問題」取向,積極借鑒、引入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分析框架,走學科綜合與交叉的建設路徑。基於此,行政管理專業的建設應突破傳統行政學建設的模式,充分整合和發揮財經類院校的優勢學術資源,從而奠定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基礎。2、准確定位專業建設目標。財經類院校大都是以管理學、經濟學為主體,融法、工、文、理為一體的多學科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具有管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行政學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國內外行政管理領域從事決策和過程管理的復合型高級管理人才。其所要的知識結構與財經類院校的學科結構基本一致,這是財經類院校開設此專業的便利條件之一。因此,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應結合兄弟院校、尤其是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緊密聯系本校的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努力形成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目標。3、努力形成專業建設特色。特色建設是專業發展的生命線。通過《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可以看出,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學術資源、形成符合高校自身特點和優勢的高等教育特色專業,將成為未來教育部重點鼓勵、扶持的專業建設方向。對於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而言,這既是一個重要的機遇,也是實現行政管理專業跨越式、創新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行政管理專業建設應結合財經類院校的優勢和特點,積極探討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管理專業發展方向。4、科學構建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根據財經類院校的校情以及專業建設目標、專業特色,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必須緊緊把握行政學的核心問題、圍繞政府及其公共管理活動來建構,增設或強化綜合性、交叉性的課程。在此原則指導下,財經類院校的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應主要涉及政府的基礎理論、政府的組織和結構、政府治理及其工具選擇、政府改革與政府績效等領域,尤其應強化市場經濟與政府行為方面的課程等。5、加強師資建設,形成學術結構全面、層次梯隊合理的教學科研團隊。專業建設與發展首先需要有活力的、穩定的、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和教研團隊。為此,要通過多種手段和渠道,積極引進本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培養和轉化高學歷、潛力大的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本領域內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和教學研討活動。另外,行政管理專業的專職教師絕大部分沒有實踐經驗,對行政管理實際工作的體會不深,因此在理論研究和教學上也就難有突破。為此,可以聘請政府官員、公共部門的負責人做兼職教師,同時也可根據需要選送一部分專職教師到政府部門掛職鍛煉。在教學方式上,應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增大實驗教學的比重,並盡可能地多採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有特色的教學方法。三、結束語總之,財經類院校行政管理專業建設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將促進我國行政管理專業的整體進展,而且也有利於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