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微課題研究課題有哪些內容
《小學數學專題研究等多個文件》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4uAkkQACXcwOZqyOTt_1qw
小學數學專題研究等多個文件|中外文學作品精讀|中外教育史|英語二|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專題研究|小學創造教育|現代科學技術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多個文件|教育統計學|大學數學|小學心理設計06-17(1).rar|現代教育技術13-17.rar|28064文藝概論筆記整理.doc|試卷
Ⅱ 最新關於數學課堂教學研究的微型課題哪些
1、有效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實踐研究 研究內容:什麼是學生的學習起點,在數學教學中學習起點有哪些不同的類型研究,如何尋找與有效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研究. 2、關注數學習困難生的實踐研究 研究內容:對數學概念掌握、計算技能或或問題解決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的個案研究,如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研究,關於「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3、小學數學課前基礎調查的作業設計研究 4、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優化研究.
Ⅲ 怎樣做好農村小學寫字微型課題研究經驗交流
英盛觀察「微型課題研究」也稱做微型科研,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即時梳理、篩選和提煉,使之成為一個課題,並展開扎實的研究。研究的著眼點主要關注於教育教學細節,研究內容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碰到的真問題、實問題、小問題,研究的周期短,見效較快。微型課題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過程、有實效」 基本特徵,以「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收獲即成果」為基本理念。
如何做微型課題研究(基本步驟)
一、選擇研究問題
(1)選題要把握一個「真」字,提出真實而有價值的問題。
①確定問題的輕重緩急。找出最令你頭痛的問題(重),找出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急)。
②分析問題的真偽首次。問題中有真問題,有假問題;有問題本質,有問題現象(課堂紀律差——問題現象,課堂教學枯燥——問題本質);有重要問題,有次要問題;有關鍵問題,有一般問題。
案例:關於關鍵問題和一般問題
一科研機構曾在農村教師培訓中,對教師的科研困惑進行過調查,教師們有以下反應:
不知研究什麼?(研究范圍) 不知如何研究?(研究方法)
不知研究來有何用?(研究目的) 同科教師少不知與誰研究?(研究途徑)
都是包班,沒有時間研究。(研究認識)
頭緒太多,不知從何研究?(研究方法)
地勢邊遠、信息閉塞,沒有人指導研究。(研究條件)
通過分析,他們發現其中對科研的認識問題是關鍵問題,這個問題一解決,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選題要突出一個「微」字,切入點越小越好(但著眼面要大,要看到問題影響和問題本質)。微:細小。微型課題主要是從研究的內容、研究的周期上界定的。課題研究的著眼點應關注於教學細節,研究的周期控制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一般在一年內完成)。
操作時要善於對問題進行分解。把一個大的問題按照內在邏輯體系分解成相互聯系的許多問題,從而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步驟和相關的網路。也就是說,將所要研究的問題展開成一定層次結構的問題網路,從而在問題具體化基礎上選題。
通過分解將問題盡量細化,然後再在問題網路的末端選擇課題進行研究。
(3)擬題要注重一個「明」字,問題清晰,研究點要明確。
這不僅僅是擬題的問題,而牽涉到研究方向是否明確的問題。
下面列舉教師微型課題擬題,從形式和內容上進行正誤分辨。
《如何做好後進生的思想轉化工作》(X)(評:不能以問句的形式存在)
培養二年級學生數學作業習慣研究 (X)(評:習慣有好習慣和差習慣,究竟培養什麼?研究方向不明確。)
讓語文課堂「活」起來研究 (X)(評:「活」是感性的不確定用語,科研講究嚴謹。)
二、擬好研究課題
擬題要注意的兩點:一是形式上常會以「研究、初探、探究」等字眼為特徵,一般不用疑問句式,也不用敘事文章的標題;二是內容上一般要包含研究范圍、研究途徑、研究結果、研究狀態等,或其中部分內容。
基本結構:研究范圍+研究途徑+研究結果(或狀態)+研究
如:小學生 課外閱讀 摘抄習慣的培養 研究
小學數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研究(其變式「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研究」)
微化課題的方法: 短語中心語的限制越多,課題切口或角度就會越小。
如: 小學提問研究
小學數學提問研究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研究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研究
小學數學課堂應用題有效性提問探究
小學數學課堂行程性應用題有效性提問研究
三、設計研究方案
包括:問題的產生,課題的界定,研究的現狀,研究的思路,預期的成果,完成的措施。
四、實施行動研究
1.提出具體的策略,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2.講究科學的研究方法 (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
如:
●行動研究法——可以幫助我們形成學習、研究和反思的習慣,實現對教育科研的操作建構。
●敘事研究法——可以幫助我們養成記錄教育故事的習慣,實現對教育科研的生命建構。
敘事研究法的操作要點:
①選擇自己最心動的故事
②有重點地記錄故事的經過
③簡要寫出自己的所得和所思
總之,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實驗法;等等。
3.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注意研究資料的積累和保存。
研究資料包括基礎性資料、過程性資料、結果性資料,具體有:課題研究計劃或方案;主題閱讀資料、文獻查閱資料、讀書筆記;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故事、教學日記、聽課筆記、評課稿、課堂教學實錄、訪談記錄;課件、教具;經驗體會、集體公約;調查問卷及統計分析材料;會議、沙龍、講座等研討活動記錄(包括文字和圖片資料);學生日記、學生作品;家長活動及評價資料;研究小報告;交流及發表的文章、教師沙龍評價;其他如圖表、錄音、錄像、實物等一切可反映過程的資料。
五、提煉研究成果
明確成果提煉的意義:
如何歸納?說到底是:解決了什麼問題,採取了什麼措施,取得了什麼效果。
六、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是課題成果的集中體現,要認真寫好微型課題的研究報告。 一個結題報告的研究成果,應當包括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兩個部分。
Ⅳ 小學數學課堂研究與實踐有哪些方法
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主要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否處於最佳心理狀態。
它表現為:(1)最佳注意狀態:注意集中,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注意穩定。
(2)最佳認知狀態:感知清晰、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記憶牢固、大腦處於最佳興奮狀態。
(3)最佳情感狀態:態度認真、學習熱情、興趣濃厚、充滿活力、生動活潑。
4)最佳意志狀態:動機強烈、求知好問、主動積極、克服困難、能自製、有毅力。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主要評價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留有的思維空間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認知需要。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臘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有合適的學習條件,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和繼續學習的動機等方面將變得十分接近。造成學生個別差異的三個變數是:學生已有經驗和能力的程度,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師的教學適應於學生的程度。」它表現為:任何一個學生在所處的情況下發揮最大的潛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幫助,達到同等的學習目標。
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
主要測評學生在學習活動里自學能力結構和合理遷移創造性思維水平。包括:獨立閱讀數學教材和用已有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自我組織學習活動和反饋發散與聚合思維統一體,直覺與分析的有機結合,創造性想像的參與。
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評價學生掌握「雙基」的方式是否科學、合理,形成過程是否高效、省時、獨立構建知識體的能力。掌握知識應包括四個方面,是什麼、哪裡找、怎麼學、有什麼用。不等同於記住或模仿做題。
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
主要評價學生從生活中感知數學,收集整理信息中發現、抽象數學規律,用數學眼光觀察、解答生活中實際問題。包括:課前收集生活信息,課內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獲知識再認識和想像創新實踐信息。真正體現出: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服務於生活。
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關鍵是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在課堂上盡可能減少教師的規定行為,只要學生是圍繞學習的言行,教師都必須給予鼓勵;教師應善於發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加以引導和發展,避免學習過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並兒童化,克服單調枯燥。調查數據表明,小學生從喜歡某位教師到喜歡這位教師所教學科,進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最佳心理狀態。
「教學的最優化就是教師設計的一切活動都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大的收獲。」教學設計應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例出發,用自己學生最感興趣的形式,提供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材料,保證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時間。把學什麼?怎麼學?還給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學習材料而不是講解,是組織原始信息而不是處理加工;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學好不同水平的數學。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學習、敢於發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開放性課堂,設計開放性問題,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培養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才有可能。小學數學應視為應用數學而不是理論數學,教學時應把抽象的書本內容形象化,枯燥的練習游戲化;讓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身邊疑難問題,感受到學數學是生活的需要。變「要我學數學」為「我要學數學」。
實驗表明,改變教學評價對象,能促使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引出了備課、上課的一種新模式。更能體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綜上所述,實施新課程標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量化為:
一、教師活動
1.能把握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
2.根據重點、難點、疑點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實質性集體學習內容,用正確的數學術語進行學法指導,並滲透數學思想,培養能力。
3.溶入學習小組,進行個別輔導。
4.緊扣目標設計嘗試、實踐和創新練習進行思維訓練。
5.能採用質疑探究,小組交流,集體評價,作業自改互改,抽檢等多種方法獲得反饋,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
二、學生活動
(一)自主性學習狀態
1.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
2.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並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二)合作性學習狀態
1.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實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責。
2.爭論與和諧統一,有效地進行小組內的互幫互學。
(三)創造性學習狀態
多向觀察,善於質疑,變式思維,舉一反三,靈活實踐。
Ⅳ 如何做微型課題
如何做微型課題
一、什麼是微型課題研究?
1.微型課題的「微」
①切口小;
②耗費少(人員少);
③效果好。
2.倡導的「三同」理念(為降低科研的門檻)
「三同」有兩種表述:一是「問題即課題,教研即科研,效果即成果」 的理念; 另一種是「教學即研究,教師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長」的理念。
3.是一種不拘一格的自發研究行為
4.微型課題研究優勢在哪裡
二、如何做微型課題研究?(基本步驟)
1.選擇研究問題
案例:「分組合本」作文訓練實踐研究,
結論:我們自身參與的教育教學實踐很豐富,可以從成功的教育經驗中選題;可以從遇到困難問題中選題;可以從有爭議的問題中選題;可以從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中選題。
這里介紹一個選題技巧:尋找未開墾的「處女地」
案例:「重點中學建立教科室的實踐研究」
結論:善於發現新問題是選題的基礎。到人們沒有涉足的地方去開墾「處女地」,這樣的選題,有可能成「拓荒之作」。如果你提出了新見解,寫人所未寫,言人所未言,就可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2.擬好研究課題
擬題要注意的兩點:一是形式上常會以「研究、初探、探究」等字眼為特徵,一般不用疑問句式,也不用敘事文章的標題;二是內容上一般要包含研究范圍、研究途徑、研究結果、研究狀態等,或其中部分內容。
掌握微型課題標題的基本結構:
研究范圍+研究主題+研究結果(或狀態)+研究
結論:短語中心語的限制越多,課題切口或角度就會越小。
3.設計研究方案
包括:問題的產生,課題的界定,研究的現狀,研究的思路,預期的成果,完成的措施。
4實施行動研究
案例: 「初中生英語預習低效改進策略的研究」,
提出具體的改進策略,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那麼,要提高初中生英語預習效率,可以採取哪些方法、措施和策略(這里需要實踐,需要歸納):
講究科學的研究方法 (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
5.提煉研究成果
明確成果提煉的意義:
如何歸納?說到底是:解決了什麼問題,採取了什麼措施,取得了什麼效果。
6.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是課題成果的集中體現,要認真寫好微型課題的研究報告。 一個結題報告的研究成果,應當包括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兩個部分。
案例分析:泰州市大浦小學《把美好的世界獻給孩子——構建智慧課堂的實踐研究》的研究報告,除了陳述了實踐成果外,對理論成果也做了很好的概述。他們不僅概述了「智慧課堂」立體化的基本特徵,而且就部分學科「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做了說明。該校數學學科「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概括為四個教學步驟。《中國教育報》對這一模式做了介紹。
小結:
1. 搞微型課題研究,就是要引領教師進入一種研究的狀態,養成一種研究、思考的習慣。
2. 教師要搞好微型課題研究,必須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理念。
3.要捍衛教師的職業尊嚴,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Ⅵ 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我以學案教案為載體,強化學生的自學行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發、誘導、啟迪、導學、導練,把學生由聽眾席推向表演舞台;讓學生在動眼看、動腦思、動耳聽、動口說、動手做的過程中,參與知識創新的過程,自我領悟知識的內涵,從而牢牢地掌握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創新。為此採用以下課堂教學模式。
1、新授課
自學質疑 完成學案中的有關問題是學案導學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同時,教師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教師指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閱讀相關學習素材進行自主學習,嘗試知識建構,基本解決學案中的相關問題,完成基礎練習,提出自主學習中的疑難問題。
要求學生:①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根據學案和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自主學習,養成獨立閱讀、思考、完成知識建構和基礎練習的學習習慣。②先看書後做題。研讀教材時不浮在表面,應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握知識的內涵,弄清知識點和嘗試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等。在圍繞學案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後再做學案上的問題。③循序漸進完成學案。通過自學能解決學案中一半以上的問題,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學案中更多的問題,然後帶著強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慾進入課堂。建議使用雙色筆完成學案,課前自學、合作學習時用黑筆,課堂及課後修改時用紅筆。④注重糾錯反思。學案上能做和會做的問題要准確規范完成。確因能力要求過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課堂或課後用紅筆完成。在學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節課的內容梳理成網路;同時反思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⑤兩次上交學案。一是課前做好的學案,上課前交任課教師審閱,以便教師了解學情;二是將用紅色筆改過的學案再一次交任課教師審閱,用以查驗學習情況。對課堂上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由科代表或組長匯總交給任課教師,教師在下節課或在單元小結時解決;也可以在教師輔導答疑時解決。⑥及時整理學案:保存好所有的學案,作為課堂筆記,以備復習時查閱。
互動交流 交流展示學案中學習問題的思維過程和解題方法,教師要善於組織互動交流,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通過交流展示共享學習成果。可先小組交流展示,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展示,最大限度地擴大交流展示的面。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學案中的有關問題,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形成共識。而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應及時匯總,以便在精講釋疑時幫助學生解決。
學生行為:上課時學生板書、展示、交流發言、質疑、互動(形式不拘,服從教學實際需要)。①交流展示的同學聲音要洪亮,口齒要清晰,教師要傾聽並關注同學的反應。不要頻繁打斷學生發言,要注意傾聽與歸納。板書的同學書寫要規范,圖文要清楚,符號要准確,盡可能精煉表達。注意突出展示清楚解題思路、解題方法。②其他同學要主動質疑和補充,促進課堂互動生成。③按照學生自願組合、互幫互助、充分發揮個人特長的原則,組成學習小組,每位學生都要積極參與活動。要注意輪換小組代表,注意學生自發交流展示與教師臨時指定交流展示人員相結合。其他同學觀察展示、思考正誤,注意質疑、矯正。
教師行為:觀察學生交流展示中討論和板書的問題答案,傾聽學生的發言,進一步把握學情,考慮調整互動探究的問題、精講點撥的要點等。在對學生交流展示進行評價時,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追求的境界,目的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參與,要營造民主的氛圍,提倡學生創新,著力點定位在學生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上。
合作探究 教師可通過新奇有趣的實驗、生動形象地日常生活事例進行設問,提出本課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圍繞教學目標,教師應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本人的特長、學校的實驗設備狀況、教學時間等各種因素,把目標中的問題具體化,採用集中、組合講授、讀書、討論等各種物理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或探索性實驗。教師及時掌握、調控探究的方向,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探索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應用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得出結論。讓學生在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選擇具有探究價值的質疑問題,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探究,教師要為互動探究提供材料支撐和方法指導,要注意麵向全體學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指導,尊重學生人格,鼓勵大膽質疑,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探究氛圍。
互動探究問題的選擇。一是選擇有助於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達成的問題進行探究,可以由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經驗進行預設;二是選擇學生自學中發現的困惑和疑點進行探究,注意這些困惑和疑點應是本節學習的核心內容或對核心內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對多個問題進行探究時可分配給不同的學習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明確的探究任務,通過小組各個成員的合作,把自己負責的主要問題探究透徹,在下一步交流互動中讓全班共享探究過程和探究結論。
教師要針對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進行精講點撥,要注重剖析知識要點,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突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還要針對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進行點撥,對疑難問題點撥時要注意學習層次,注意點撥的范圍,注意把握教學難度等。
師生行為:鼓勵個人先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組長組織組內認真討論,逐步形成解決問題方案,並按方案去解決問題。還可討論形成本組的交流展示方案,為交流作準備。教師在此階段內應巡視班級各小組的活動,主動參與1個或幾個小組的探究活動,關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或奇特想法,及時把握學情,一是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適時調控各組的探究進展和探究方向。在班級交流時注意適時點評(有時需要精講),不能放任,應中肯、恰當評價,使評價既有利於調動積極性,又有利於形成正確的觀點和解題思路等。
教師行為:針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精講點撥或調控。如,各組完成任務中的精彩表現,不足之處,教師要予以激勵性評價和矯正性評價;有些知識與方法,學生難以在現有的認知水平上去認識和體會的,教師要予以精講點撥、補充。精講點撥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把握好度;要把握時機適時進行,不要頻頻打斷學生的發言;教師語言要簡潔、精煉,准確、規范,形象、生動;講解重點要突出,要有變式講解;例題要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難點突破要有階梯設計;要給學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間。對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迂迴一下,設計階梯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逐步達成學習目標。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適時引導學生突破學生自學不會、探究不出的疑難問題,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功能,同時要注意發揮傳統教學手段(如板書、板圖、掛圖、模型等)在教學中的作用。
矯正反饋 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既能消化、鞏固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反饋。教師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應及時發現,給予指正,做出正確的評價。
矯正反饋要注意突出針對性、及時性、層次性和有效性。對學困生的輔導工作要做到「三優先」,即優先輔導學困生;優先表揚學困生;優先讓學困生交流展示。反饋體現在學案收改時、抽查時,在學生交流展示時,在互動探究情況的把握時,在課堂生成問題的解決時,在二次上交學案時等,矯正可隨時進行,也可專段時間進行,可在精講點撥前進行,也可在下節課開始前進行。要完成導學案中的習題,及時鞏固學習效果,拓展思維,形成相關技能。遷移應用的題型要多樣,要有書面的和操作性、實踐類問題。還可設置思考題、必做題、選做題等。要讓學生通過一定的遷移應用訓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與處理能力。在進行遷移應用訓練時,要注重獨立性、規范性,要及時反饋、收交和批改。對遷移應用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矯正,及時進行變式練習。
Ⅶ 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等。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3、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4、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5、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