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方法技術研究現狀
1.調查方法技術
長期以來,地質、農業、水利、環保、氣象等部門從不同專業角度出發,形成了岩、土、水、氣、生物等介質的調查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相應的規范規定。如地質系統的區域地質、區域地球化學、區域水工環地質等調查規范規定,為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方法技術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以往調查和研究工作多從部門與學科專業角度出發,調查研究的介質要素相對單一,分析測試指標較少,不少方法技術主要適用於局部性、專題性研究目標。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覆蓋范圍大、涉及指標項目多、服務應用領域廣,包括示範區—重點片區—全省范圍的多尺度調查任務(工作比例尺變化於1:5萬—1:25萬—1:50萬),涉及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農產品、淺海沉積物等多種介質,迫切需要形成包括野外調查、樣品採集加工、分析測試方法、數據處理和綜合分析、成果表達、質量保證體系在內的一整套方法技術體系。
隨著現代分析儀器、方法及測試技術水平的發展,土壤沉積物、植物、水等介質中元素全量分析測試方法已比較成熟,但有一些元素特別是痕量超痕量元素的分析測試方法及質量監控體系仍有待完善。如,土壤沉積物中元素的活動態組分對動植物具有更直接的作用,元素和有害物質的賦存形態研究可以為土壤營養分級、污染物危害評價提供更為直接的證據。然而,至今土壤元素相態提取與分析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主要表現為部門之間、實驗室之間提取方法、流程不統一,不同實驗室、同一實驗室不同批次間分析偏差較大。因此,各種提取方法的科學性、實驗條件的標准化是相態、有效態分析方法研究的重要內容。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高新技術的應用已成為現代農業地質調查和評價的重要手段,GPS、RS、GIS等新技術手段迅速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和研究中推廣普及。由於這些新方法和技術的應用還只是剛剛開始,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探索並擴展其應用前景。
系統全面地將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服務於農業生產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如何針對農業科學和生產的特點,採取生動、形象、直觀的成果表達方式,滿足政府決策層、基層技術管理部門、專業技術人士以及普通公民等不同層面的需要,也是當前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研究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2.評價方法技術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著重於開展與農業環境、農業生產、農產品安全性密切相關的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採取多學科合作、多部門聯合的方式,廣泛收集、綜合集成地質、地球化學、環境、農業、生態、氣候等學科專業成果資料,建設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資料庫,以彌補以往工作的不足。開展全省或重點地區的區域尺度、縣(市)級尺度的多尺度多層次農業地質環境評價和規劃,是充分發揮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實現調查資料轉化利用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中國農業、環保、地質、水利、氣象等部門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從部門需要出發,從各學科專業角度對中國農業生態環境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岩、土、水、氣、生物等環境要素成果資料,並開展了解釋評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全國土壤背景值、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全國區域化探掃面等。然而,總的來說,由於部門間壁壘的存在,學科專業過細分割,受研究思路、方法手段以及經費等限制,多學科綜合研究、多部門協作配合差,以往相關調查與評價成果集成程度較低等多種原因的影響,使大量資料開發利率低,綜合效益較差。
與傳統的單學科研究、實驗室試驗、小范圍局部調查評價有所不同,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是一項包括區域和局部多尺度、水土生物多介質、調查研究相結合、基礎性和應用性兼顧的復雜系統工程。不同層次的農業地質環境評價需要強有力的基礎理論支持,同時需兼顧農業地質環境調查成果資料特點,充分考慮農業地質背景條件,形成一套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實用性的評價方法技術體系。這樣的部門聯系廣、學科跨度大、技術層次高的高度綜合性評價工作是前所未有的,很難有現成的方法技術特別是綜合性評價方法供直接借鑒。盡管如此,長期以來環境地球化學、農業地質、環境質量評價、農業規劃、環境衛生學等領域的研究方法、評價模型與標准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土壤元素主要來自於成土母質,部分來自人為污染的疊加。元素三維分布模式,表層與深層土壤元素含量比值及其分散富集系數,成土母岩或母質、沉積環境(相)、土壤理化特性、污染源空間分布關系的分析,元素組合特徵研究,元素存在形態、同位素組成測定、同位素定年技術等,污染元素分布的時空變化,以及典型污染源組分特徵等,為污染源追蹤、污染程度評價、異常成因分析提供了基本方法技術。
研究表明,岩土地質背景、氣候、地形條件、植被生物等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及其質量狀況是影響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岩、土、水、氣環境與作物的生長、產量、品質,以及家禽畜牧健康間的關系是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的科學理論依據。眾多農作物尤其是一些名優特產往往依存於特定的地質地球化學環境條件。根據農業地質環境區域分異規律及農作物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科學規劃、合理種植,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有利於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發揮地區優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這是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的理論基礎和方法技術依據,其中的內在問題,就是調查研究地質地球化學環境同農產品生長之間的聯系。
污染生態學研究認為,污染生態效應研究應綜合考慮污染物產生和釋放機理、不同環境條件下存在形態與轉化規律、不同環境介質中的遷移規律及作用於生物體的毒害機理。同樣,這也是農業地質環境評價的基本指導原則。
土壤、水、農產品等現有的農業地質環境單介質評價方法、標准依據及其評價成果,是綜合評價規劃的重要基礎依據。在數十年的環境毒理學、土壤環境容量、水質基準、人體安全攝入量等研究基礎上,已建立了土壤環境質量標准、水環境質量及飲用水質標准、農產品食品衛生標准等一系列國家和行業標准,形成了環境質量分級、污染指數評價等比較成熟的評價方法模型。多要素綜合評價、生態系統層面的綜合評價框架思路、指標體系、標准依據、方法模型是當今生態環境科學的熱點研究課題,諸如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評價系統、專家信息系統、神經網路系統等方法模型均具有一定的試驗應用前景。
近十年來,全球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等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野外調查、快速高效地採集三維動態數據資料提供了技術條件。現代分析測試技術使多介質樣品的定量分析成為可能。計算機技術、資料庫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發展和成熟,為海量數據資料的管理、統計處理、空間分析和解釋評價提供了技術平台。現代技術的突飛猛進,為多要素、多指標因子的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和研究提供了方法手段與技術平台。
3.評價研究存在的問題
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是一項研究內容豐富、跨越多學科、多部門的技術性系統工程,迄今為止難以找到類似先例,綜合評價的理論基礎、方法思路、指標標准還有待研究探索,其中還面臨諸多問題:
(1)理論依據與方法思路有待進一步理清
傳統的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研究與評價,多考慮部門自身需要,從學科專業優勢出發,針對單一環境介質或某些要素進行,從而獲取生態系統的部分信息,不可避免地帶有學科專業性質,影響到評價研究的綜合程度和生產規劃的實用性。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是以地學為主線,以地球化學資料為基礎,系統考慮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各種自然和社會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質背景、地球化學環境、作物適宜性、氣候條件、農業發展趨勢、社會經濟及市場導向等,綜合程度更高,以求評價規劃成果更加切合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需要。
顯然,這樣的多因素綜合評價面臨著一系列方法技術問題。如果說,相對單一的土壤、水、沉積物環境質量評價,農產品安全性評價,作物適生地質地球化學模型,農業地質環境的預測預警等評價思路和方法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那麼綜合評價在概念理論、方法模型、指標體系、標准依據等多方面存在更多不確定因素。如何發揮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生態、農業等多學科理論的指導作用,充分利用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資料成果,建立多學科、多信息、系統全面的評價方法和規劃,兼顧開發、利用、保護,促進區域農業、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仍然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也是需要在本項目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
科學合理的評價工作要求有專業理論的指導,建立符合實際、操作性強的數學模型。例如,目前多以單因子污染指數為基礎,進行機械的疊加處理以計算綜合污染指數,進而評價總體環境質量及總體污染程度,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污染物毒性差異、存在形態及生物有效性、污染物之間相互作用,很難反映真實的環境質量和污染生態效應。
科研部門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環境行為、生物毒性及在各種環境介質含量水平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如何表徵、判定自然環境條件下低濃度有機污染物如PCBs的長遠生態效態,還存在相當大的技術難度。再如,由於土壤重金屬的生態效應受到土壤環境、生物屬性、元素間相互作用等影響,並且具有延滯效應,單一地根據調查取得的土壤元素含量資料評價其生態效應,本身就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
(2)基礎數據資料的局限性
農業地質環境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地質環境及其相關自然要素,包括基岩、土壤沉積物、水、氣以及地形、生物、氣候等地球表層多介質環境要素構成的自然環境體系,是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農業地質環境評價需要根據不同評價目標,以地質、地球化學、農學、環境、生態等多學科理論為指導,以土壤、水、農產品、岩石、灘塗、淺海沉積物等多介質采樣分析、非點源污染狀況、名特優特色農產品立地背景、農業經濟和農業發展調查資料為依據,綜合集成農業地質環境資料信息,取得符合客觀實際的農業地質環境評價成果。
受部門分割的影響,已有的農業地質環境評價規劃所依託的基礎數據資料在系統性(介質、測試指標)、覆蓋范圍、數據質量(采樣和分析質量)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影響到整體評價規劃成果的水平。由於綜合研究深度有限,多信息綜合程度低,評價規劃結果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在環境污染調查評價方面,已有工作一般是根據調查資料評價環境質量現狀,受資料的限制對於異常成因、污染源追蹤、污染物活化遷移、富集累積及其生態效應的預測研究比較薄弱。
(3)方法技術須進一步完善
污染源追蹤、存在形態測定、遷移轉化規律等方法還缺乏系統全面性。例如,形態分析方法,或對採集的樣品保存條件要求極高,或提取分析流程過於復雜,或分析測試成本過於昂貴,分析測試重現性差,而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難以適應批量樣品生產研究的需要。再如,不同景觀條件下土壤元素存在形態的提取與測定方法,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需要進行標准化、規范化,同時有必要建立系統健全的質量監控與保證體系。可喜的是,近年來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組織領導下,元素存在形態的提取、測定、質量監控的標准化、規范化水平得到顯著改善。又如,單源或雙源影響下的污染,利用典型污染源元素組合或同位素組成特徵,就可比較有效地判別污染來源及其貢獻大小。但多源污染的識別難度則顯著增加,各種方法有效性大大下降。
(4)指標體系、依據標准不夠系統
在環境標准方面,考慮自然背景、環境要素與動植物健康的關系,以及經濟技術條件,確定的環境標准系列包括污染物排放標准、環境質量評價標准、農產品安全和衛生標准等,涉及的環境介質包括土壤沉積物、水(地表水、地下水)、植物、大氣等,農產品則分門別類制定了極為詳細復雜的安全或衛生標准。這類法規標准雖然數以千計,但總體來說,現有的農業環境質量標准、農產品安全和衛生標准涉及的環境要素、介質因子及指標定值不夠系統,仍不能滿足當前多信息、多指標評價的需要。如中國土壤環境質量僅對8種重金屬元素作了規定,而地球化學調查元素指標一般達50多項,由於標准不完備,多數元素的數據資料難以利用。隨著中國加入WTO,農業部、科技部已將農業環境標准、農產品標準的制定工作列為當前的重要任務,大量新標准正在形成,標准體系迅速完善,需及時跟蹤、收集並利用。
現有的評價方法模型多採用傳統的綜合污染指數法評價總體環境質量及總體污染程度,即採用各種數學模型將單因子指數進行機械地疊加處理,而忽視了污染物的地球化學行為、生物有效態、生物效應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以及各種組分間的復雜相互作用,如拮抗作用與協同效應。常常導致評價結果與事實產生明顯的出入。
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的環境介質、指標參數復雜多樣,要求以科學准確的方法、簡易可行的技術加以測定、量化或描述。由於農業地質環境調查畢竟是資金、人員、技術、時間投入都受一定限制的項目性工作,在力求全面系統的同時,相對於農業環境、農業發展這一龐大復雜系統,所獲取的指標參數、資料精度及其研究深度必然帶有時代局限性。因此,農業地質環境評價應切合生產實際,側重於現有數據資料的開發利用,形成實際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
(5)信息綜合集成程度低
過去的農業發展規劃多從部門優勢出發,側重於農業生產的少數要素,基於有限的信息資料進行,未能將農業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系統調查、綜合評價。已有評價規劃模型大致可分為:①針對不同環境介質的評價。如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水環境質量評價,大氣環境質量評價;②針對不同應用目標、單學科角度的評價。如考慮土壤立地條件、肥力條件的種植適宜性規劃,考慮地質背景條件的種植適宜性規劃,考慮氣候環境條件的種植適宜性規劃,考慮土壤污染程度的土地質量分級利用規劃,考慮農村經濟水平、地理條件、市場導向的農業經濟發展規劃,以及考慮多種因素的綜合評價,等等。這些環境質量、農業評價規劃模型雖然對農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多學科綜合研究程度低。科學全面、多學科、多信息綜合的評價方法和模型並不多見。這種局面顯然已不能滿足當前綠色農業、優勢農業發展,以及建立農業生態環境長遠保護體系的需要。兼顧開發、利用、保護的原則,建立綜合多信息的農業發展評價規劃體系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從農業生態環境系統角度進行綜合研究、評價與規劃還處於探索階段。現有的評價標准還不夠系統,不同學科專業對各種評價指標的許可權看法不一。雖已提出了多種綜合評價模型,如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灰色)評價系統、專家信息系統等,但效果好的應用實例並不多見。
(6)成果表達方式經驗不足
不同於傳統的學術理論研究,農業地質環境綜合評價以其重要的社會應用服務性為特色。因此,評價工作不僅要以翔實准確的數據為基礎,以科學先進的方法為途徑,還要以標准化、社會化、大眾化、科普化作為評價和規劃成果表達考評原則,以滿足各級政府、專業技術管理部門、科學研究人員和社會公眾等不同層次的需要。
新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服務對象,要求放棄傳統的思路和觀念,加強和突出成果表達方式的研究。充分發揮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網路傳播技術,也是改善成果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
❷ 研究方法的具體分類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❸ 現狀分析方法是什麼
現狀調查法是在一個確定的人群中,在某一時點或短時期內,同時評價暴露與疾病的狀況,或在某特定時點(如參加工作前,入學或退休時)所做的體檢等調查。
現況調查是通過完成某特定時間該人群健康經歷的一個「快照」,提供某病頻率和特徵的信息。
查明當前某地區某種疾病的流行強度和該病在該地區的分布特點,以便分析患病頻率與哪些環境因素、人群特徵以及防病措施的質量等因素有關,有何關系。這些資料對公共衛生管理人員估價某人群健康狀況和衛生保健的需求有很大價值。
現狀調查法使用規則:
分析市場現狀應該從三方面入手,具體如下:
1、市場需求預測分析。包括市場需求量估計和預測未來市場容量及產品競爭能力。通常採用調查分析法、統計分析法和相關分析預測法。
2、市場需求層次和各類地區市場需求量分析。即根據各市場特點、人口分布、經濟收入、消費習慣、行政區劃、暢銷牌號、生產性消費等,確定不同地區、不同消費者及用戶的需要量以及運輸和銷售費用。一般可採用產銷區劃、市場區劃、市場佔有率及調查分析的方法進行。
3、估計產品生命周期及可銷售時間。即預測市場需要的時間,使生產及分配等活動與市場需要量作最適當的配合。通過市場分析可確定產品的未來需求量、品種及持續時間、產品銷路及競爭能力、產品規格品種變化及更新、產品需求量的地區分布等。
❹ 什麼是現狀調查法
(1)現狀調查——是針對調查對象的當前狀況、特徵及規律而展開的綜合性的專門調查研究。 另補充(2)發展調查——是根據一定目的,研究一定對象隨時間變化而表現出的特徵和規律。它也可分為二種形式:一是縱向發展研究。目的是研究調查對象在不同時間階段的特徵和規律。 (3)訪談調查——是以談話為主要方式來了解某人、某事、某種行為或態度的一種調查方法。 (4) 問卷調查——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5)個案調查——是指在對象總體中只選擇一個單位、一個人來進行有關教育內容的全面調查分析,即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了解總體的一般情況。
(6)抽樣調查——是指以對象總體中抽出部分作為樣本進行考察,並由樣本情況推斷總體情況的調查方式。該方法根據需要,還可以區分為隨機抽樣調查與非隨機抽樣調查。
(7)全面調查——指對研究對象的總體中每一個單位進行調查的一種調查形式。
51調查網,讓調查更簡單方便!
❺ 現狀研究可以用什麼方法
選擇合適的調研方法直接關繫到調研工作開展。筆者結合調研工作實際,將常用的九大調研方法進行介紹分析,供大家調研時參考。
1.實地觀察法。調查者在實地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的、生動的感性認識和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但因該法所觀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現象或外部聯系,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受調查者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因此,不能進行大樣本觀察,需結合其他調查方法共同使用。通常適用於對那些不能夠、不需要或不願意進行語言交流的情況進行調查。
2.訪談調查法。該法是比實地觀察法更深一層次的調查方法,它能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適用於調查的問題比較深入,調查的對象差別較大,調查的樣本較小,或者調查的場所不易接近等情況。包括個別訪談法、集體訪談法、電話訪談法等。但由於訪談標准不一,其結果難以進行定量研究,且訪談過程耗時長、成本較高、隱秘性差、受周圍環境影響大,故難以大規模進行。
3.會議調查法。這種方法是訪談調查法的擴展和延伸,因其簡便易行故在調查研究工作中比較常用。通過邀請若干調查對象以座談會形式來搜集資料、分析和研究社會問題。最突出的優點是工作效率高,可以較快地了解到比較詳細、可靠的社會信息,節省人力和時間。但由於這種做法不能完全排除被調查者之間的社會心理因素影響,調查結論往往難以全面反映真實的客觀情況。且受時間條件的限制,很難做深入細致地交談,調查的結論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調查者自身因素影響等。
8.統計調查法。通過分析固定統計報表的形式,把下邊的情況反映上來的一種調查方法。由於統計報表的內容是比較固定的,因此適用於分析某項事物的發展軌跡和未來走勢。如通過黨員統計年報表,可以分析出某地全年黨員的發展、轉接、流動等情況,並能分析出比上年同期增減情況,還可對下一步趨勢作出預測。運用統計調查法,特別應注意統計口徑要統一,以統計部門的數字為准,報表分析和實際調查相結合,不能就報表進行單純分析。如對某一個數據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報表中難以反映出來,只有通過實際調查才能形成完整概念。
9.文獻調查法。通過對文獻的搜集和摘取,以獲得關於調查對象信息的方法。適用於研究調查對象在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變化,研究角度往往是探尋一種趨勢,或弄清一個演變過程。這種方法能突破時空的限制,進行大范圍地調查,調查資料便於匯總整理和分析。同時,還具有資料可靠、用較小的人力物力收到較大效果等優點。但它往往是一種先行的調查方法,一般只能作為調查的先導,而不能作為調查結論的現實依據。
❻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中介紹的調查方法有____、____、____等
查閱書籍和報刊,詢問身邊的人,最後一個不會。
❼ 國內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20世紀60~70年代,我國曾掀起在黑色岩系中尋找「五元素」礦床及鉑族元素的高潮,並在南方取得了進展和突破。初步確定在下列9個層位的黑色岩系中賦存有大型超大型礦床;①中元古代下昆陽群;②新元古代歪頭山組;③早震旦世大屋組、南沱組;④晚震旦世陡山沱組;⑤早寒武世牛蹄塘組;⑥早—中志留世;⑦晚泥盆世;⑧早二疊世;⑨晚第三紀中新統等。礦床集中於早寒武及晚泥盆世地層中,形成了5個超大型和為數眾多的大—中型錫、銻、重晶石礦床,並初步查明PGE含量比較高的層位出現在晚震旦世陡山沱組及早寒武紀牛蹄塘組。
陡山沱組廣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重慶北部地區、該組中富有機質的黑色岩系厚達20餘米,屬潮坪相及沼澤相沉積並與石煤、磷礦、菱錳礦等相伴產出。目前在陡山沱組發現的礦床類型計有:沉積型銀釩礦床(湖北興山白果園);微細浸染型金銻礦床(鄂南崇陽縣方山);接觸交代型銀鉛鋅礦床(安徽祁門縣三堡);沉積改造型鉬礦床(湘南安化張家嶺)。經前人查證僅在重慶城口、四川萬源一帶見鉑族元素礦化。
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是我國南方地史轉折期大規模缺氧事件產物,具分布廣泛、層位穩定特徵,常由碳質頁岩、碳酸鹽岩、砂岩、磷塊岩、硅質岩組成,部分地區還見石煤及基性-超基性火山凝灰岩。黑色岩系有機碳含量為5.6%~18.7%,同樣還普遍含有以黃鐵礦為主的金屬硫化物。陳南生等(1986)根據黑色岩系岩相及成礦元素組合特徵將該層位多元素礦床分為下列3類:①鎳鉬多元素礦床;②釩礦床;③沉積再造型銅鉬釩鈾多元素礦床。PGE查證成果表明具工業意義的礦化主要出現在鎳鉬多元素類型的礦層中(表3-4)。
Ni、Mo多元素礦層分布於貴州遵義,雲南德澤、湖南大庸、慈利、浙江諸暨、富陽、桐廬等地,賦存於碳硅質、黑色岩系底部,呈層狀、扁豆狀產出,厚度不大(大庸為0.5~1.8m、遵義0.1~1m,最厚2m,織金0.01~0.14m),屬陸架近濱-斜坡環境中局限滯流盆地沉積。Ni、Mo多元素礦層硫化物組合十分復雜,計有黃鐵礦、白鐵礦、硫鉬礦、二硫鎳礦、輝鎳礦、針鎳礦、輝砷鎳礦、鎳黃鐵礦、紫硫鎳礦、黃銅礦、黝銅礦、閃鋅礦、銀金礦、鈦鐵礦等,未見獨立鉑族礦物,推測為超微細顆粒或碳質吸附狀態存在。礦層品位:Ni 1%~5%(平均3.01%)、Mo1%~20%(平均3.48%)、Cu 0.09%、Se 0.28%、Au 0.054~0.38g/t、Ag 7.2g/t,並普遍含Pt 0.2~0.4g/t、Pd 0.26~0.66g/t、Os 0.073g/t、Ir 0.043g/t(分選提純鎳鉬精礦中Pt+Pd為1.84g/t)。據梁有彬等(1999)統計報道,∑Pt品位大庸0.602g/t、遵義0.70g/t、織金0.47g/t,最富的貴州天鵝山達1.295g/t(其中Pt 0.58g/t、Pd 0.50g/t、Os 0.19g/t)。
在成因上,過去認為鎳鉬礦是有機質參與下的沉積礦床,但近年經穩定同位素和流體包裹體研究,支持了海底噴氣熱水沉積觀點;Re-Os同位素年齡為560Ma和541Ma(毛景文等,2002);包體測溫黃鐵礦形成溫度115~185℃;有機質成熱度推算成岩期溫度為154~210℃;石英、方解石均一溫度為130~200℃。成礦與沉積同時並受局限盆地控制。
我國黑色岩系PGE研究突出了低溫地球化學條件下多組分體系的相平衡。在實驗模擬中得出:在25~200℃條件下,Pt可以Cl的絡陰離子搬運,其量可達×10-9級,而Pd可高一個數量級;在300℃N aCl/H2SO4溶液中,Pt可呈硫化物遷移沉澱。此外,在黑色岩系中,Pt、Ir常與自然金混合,呈超微細態出現。上述實驗和測試解釋了黑色岩系中未見獨立鉑族元素礦物的客觀現象。
表3-4 中國南方黑色岩系礦床PGE查證成果表(wB/10-6)
盡管黑色岩系中PGE可以富集成礦的認識已經在理論上得到了確認,在經濟開發的前景方面也得到了肯定,即早晚會被開采利用,但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
1.分析測試技術未過關.國外技術保密,國內沒有開展對應的研究,嚴重地影響到勘查評價
黑色岩系中鉑族元素礦床的勘查技術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卡林型金礦,30年前我國地質工:作者對於卡林型金礦還「一無所知」,後來通過國外實地考察、國內大量找礦工作的投入,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在我國西南部的滇黔桂3省交界地區和秦嶺陝甘川3省交界地區確立了兩個大規模的卡林型金礦成礦集中區,發現了一大批金礦,並且得到了開采。可以說,卡林型金礦目前在中國已經「全面開花」。卡林型金礦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突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分析測試技術取得突破,尤其是「痕金」快速分析技術過關,並且使類似技術「傻瓜」化,幫助地質人員在野外利用「痕金分析箱」就可以完成找礦「偵察」工作。
PGE目前面臨類似情況,即適合於黑色岩系中PGE含量分析測試的技術不但在實驗室未過關,更談不上野外的快速分析。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進行過對比實驗,對采自四川硫磺廠和三大灣的含礦黑色岩系樣品分別進行了對比測試,每次測試工作的質量從標樣的重現性及其與標樣推薦值的對比可以看出是合格的,但前後兩次測試之間的結果卻有一定的差距(表3-5)。這說明,鋶試金富集鉑族元素ICP-MS法(孫亞莉等,1997)對於黑色岩系中的PGE來說並不合適,但目前還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
表3-5 三大灣和硫磺廠同一樣品兩次分析結果的對比
俄羅斯的科學家通過30多年研究,也明確指出,常規的方法和目前通用的火試金法對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是不適合用的,因為在試樣加熱過程中,PGE很可能隨著C元素的揮發而「丟失」!盡管俄羅斯的科學家已經掌握了相應的分析技術,但他們嚴格保密,無論是刊物上還是網路上都沒有公開相關的測試技術;盡管國內有關研究人員多次建議相關部門設立專門的分析測試研究課題,但一直得不到批准,以至於野外找礦工作停滯不前。因此,我們建議,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其他有關部門還是應該立項開展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測試研究工作。這不僅僅是一個項目的問題,而是關繫到能不能從我國揚子地台周邊及新疆東天山、西天山等地廣泛分布的黑色岩系中找到鉑族元素礦床的重大現實問題。
2.缺乏長期堅持不懈的研究和地質找礦工作
原地質礦產部孫大光部長曾經在1977年的全國地質工作大會上專門強調鉑族金屬是國家的急缺礦產資源,應該加強地質找礦工作。隨後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掀起了全國范圍內尋找鉑族元素礦床的一個小高潮,並推動了四川楊柳坪和雲南金寶山兩個鉑族元素礦床的成功勘探。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工作基本停止。21世紀初.隨著地質大調查項目的實施,又一次開展了鉑族元素礦床的找礦工作,曾經設立了重慶城口黑色岩系中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評價等項目,但由於分析測試等方面的原因無果而終。
綜觀國內外鉑族元素礦床的地質找礦經驗,沒有哪個礦床是在短期內查明其資源量的。即使是美國的斯提爾沃特(Stillwater),盡管在成礦模式的指導下只用了短短一兩年時間就發現了礦,但用了10多年時間才初步查明其資源狀況,而從查明資源狀況到開發利用又花了20多年時間。即使是已經開採的礦床,由於綜合評價等方面的原因也會給礦山開發帶來波折。如加拿大的伊勒湖鈀礦床,1993年開始開采,連年虧損,到1998年幾乎關閉,後來在資料二次開發和成礦規律重新總結的基礎上,通過重新評價大大地擴大了資源量,選擇了類似於斑岩銅礦「低品位大礦量」的開采理念,從而起死回生(施俊法等,2005)。因此,對鉑礦來說,短平快項目是不太可能取得找礦突破的。
3.采選冶研究嚴重滯後
黑色岩系中的鉑族元素礦化以「低品位大儲量」為特點,因此,采選冶就成為開發此類礦產資源的關鍵。但目前我們還沒有此方面研究成果的報道,尤其是C質吸附PGE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次研究發現,三大灣地區含C質岩系中的PGE可能被C吸附,類似於「碳吸附金」的情況。如何查明PGE與「C」之間的「吸附」機制並把PGE從「C」中解吸下來,不僅僅是一個礦床成因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礦床開發的技術問題。建議首先開展PGE與C的聯測研究,即同時測定樣品中PGE的含量和C(包括不同類型的「C」)的含量,查明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然後研究C與PGE之間的吸附與反吸附問題,為黑色岩系中PGE的回收提供科學依據。
❽ 採用方法及研究現狀
1.採用方法技術
成礦區帶構造疊加暈預測法。
2.技術發展現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趙倫山、吳悅斌、沈鏞立教授在1990年對牟乳金礦帶的牟平段(304km2)進行了基岩地球化學測量研究[1],取得了中國第一個成礦區帶基岩地球化學研究成果,找礦效果顯著,出版專著《基岩地球化學測量方法》[1]。主要成果:以解決基礎地質和找礦問題為目標,提出了以目標追蹤采樣為主體的基岩地球化學成礦預測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方法是:按1∶2.5萬比例尺,將研究區劃成1km2網格,每個單元格內采4~7件樣品,其中采背景場1~2件,構造蝕變帶3~5件,多元素分析後,形成兩種圖,即區域地球化學背景場圖和基岩地球化學異常成礦信息圖,前者研究區域成礦地球化學背景與成礦關系,後者主要是構造地球化學研究與成礦預測;區域成礦地球化學背景研究,總結出區內反映區域上不同岩石類型元素組合特徵,根據區域上元素異常分布可劃分不同岩石類型的分布范圍;構造成礦信息圖反映了區域上的成礦規律,區域異常沿主構造分布,反映了金礦成礦信息,提出了控礦構造,圈定了金的成礦遠景區和預測靶區,為找礦提供了重要依據,並取得顯著找礦效果,獲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到2010年,經過近20年,還未見有更系統的區域構造地球化學研究成果專著或論文,《基岩地球化學測量方法》成果仍處於領先地位。
該方法需進一步研究有三點:①逐一追蹤區內主成礦斷裂構造及對各構造系統采樣,對區內各主要斷裂構造進行地球化學研究;②確定同一斷裂構造成礦相對較好的地段;③對各礦點進行評價預測。
3.構造疊加暈方法[2]
構造疊加暈方法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李惠教授等在研究和發展原生暈找盲礦理論基礎上開創的找盲礦新方法新技術。該方法是根據金受構造控制,金礦成礦成暈具有多期多階段疊加的特點及金礦每一次成礦都有明顯的軸向分帶(即每次成礦形成的礦體都有自己的前緣暈、近礦暈和尾暈)的特點,提出了原生暈疊加理論,研究不同成礦階段形成礦體(暈)的軸向分帶及其在空間上的疊加結構,建立礦床的疊加暈模式,確定盲礦預測標志,用模式和標志進行深部盲礦預測,提出預測靶位。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採用構造疊加暈法對50多個礦山研究-預測-跟蹤,經統計,部分礦山對構造疊加暈預測靶位驗證見礦,已累計找到金金屬量278.6噸,取得了顯著找礦效果。
成礦區帶構造疊加暈研究為首次示範性研究。構造疊加暈法過去主要用於礦山深部找礦,還未見過成礦區帶利用構造疊加暈方法進行成礦預測研究。
❾ 開題報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等。
在介紹論文方法時,不是對方法概念的解釋,而是要介紹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問卷調查法,就要闡述清楚問卷是自製,還是沿用的前人。在研究用,不要羅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煉一兩種研究方法,側重研究就可以。
研究價值就這個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羅列許多根本解決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師說他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某某地區的教育質量等等,別人一看「提高」這個詞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的質量不是一項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廣性,還有待實證。
研究的創新相對別人這方面的研究,別人沒有的,自己總結提煉出來的新亮點,也是文章的亮點。研究的價值與創新應立足於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無關的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的羅列上去。
(9)現狀研究的方法擴展閱讀
開題報告的內容:
1、課題來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國內外在該方向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3、主要研究內容及創新點。
4、研究方案及進度安排,預期達到的目標。
5、為完成課題已具備和所需的條件。
6、預計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及解決的措施。
7、主要參考文獻。
❿ 簡述:什麼是現狀調查法
現狀調查法是在一個確定的人群中,在某一時點或短時期內,同時評價暴露與疾病的狀況,或在某特定時點(如參加工作前,入學或退休時)所做的體檢等調查。
現況調查是通過完成某特定時間該人群健康經歷的一個「快照」,提供某病頻率和特徵的信息。
查明當前某地區某種疾病的流行強度和該病在該地區的分布特點,以便分析患病頻率與哪些環境因素、人群特徵以及防病措施的質量等因素有關,有何關系。這些資料對公共衛生管理人員估價某人群健康狀況和衛生保健的需求有很大價值。
現狀調查法使用規則:
1、調查對象的選擇
應精選有代表性的調查對象,以此舉一反三、推而廣之。由於事物或調查對象的復雜性和各種條件的限制,毫無遺留地對研究對象的一切方面、一切過程進行調查是很困難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在全面性的基礎上要堅持典型性的原則,要精選代表性的調查對象。
如要調查一個城市的中學生上網現狀時,可以從地域、年齡、性別、家庭特點、學校的現狀等方面來選擇一定的被調查對象,進行一個抽樣調查。最後通過對數據進行科學的處理來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
2、提問的選擇
應精練提問,不含糊,節省被調查者的時間。這主要是指對調查者的提問要求精練,這樣既可以節省被調查者的時間,也有利於將產生含糊不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問卷設計時應盡量運用通俗的語言,內容要單一。
如被調查的父母,一個是教師,一個是工人,如你的問題設計成「你的父母是工人嗎」,會使他無從回答,從而導致結果不準確。
3、調查的態度和方式
應客觀、誠懇、靈活地開展調查,不要具有故意的傾向性。人們對問題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問題措詞所表現出來的誘導性的影響,這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獨立思考,進而會帶來調查結果的失真。所以問題要客觀、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