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武漢品牌研究報告方法

武漢品牌研究報告方法

發布時間:2024-07-26 10:56:19

A. 調研形式有哪些

1.問卷,可以根據調查對象的不同設計幾種問卷。

2.走訪,建議深入看守所等地采訪特殊群體。

3.咨詢,主要是向相關專家咨詢。

4.座談,召集各方面代表,請大家暢所欲言。

5.體驗,反對閉門造車,建議去相關部門採取掛職研學的形式去親身體驗。

調研就是對大量一手市場調研數據的深入分析,全面客觀地剖析當前行業發展的總體市場容量、市場規模、競爭格局、進出口情況和市場需求特徵,以及行業重點企業的產銷運營分析,並根據各行業的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各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准確分析與預測。

調研報告是整個調查工作,包括計劃、實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過程的總結,是調查研究人員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也是客戶需要的最重要的書面結果之一。

它是一種溝通、交流形式,其目的是將調查結果、戰略性的建議以及其他結果傳遞給管理人員或其他擔任專門職務的人員。因此,認真撰寫調研報告,准確分析調研結果,明確給出調研結論,是報告撰寫者的責任。

(1)武漢品牌研究報告方法擴展閱讀:

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事實,主要的表現方法是敘述。但調研報告的目的是從這些事實中概括出觀點,而觀點是調研報告的靈魂。因此,佔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寫好調研報告,還需要把調研的東西加以分析綜合,進而提煉出觀點。

對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確思想指導下,用科學方法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過程,從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質的東西,把握事物內在的規律,運用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並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實,又要說明觀點。

這就需要在對事實敘述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議論,表達出論文的主題思想。議論是「畫龍點睛」之筆。調研報告緊緊圍繞事實進行議論,要求敘大於議,有敘有議,敘議結合。如果議大於敘,就成議論文了。所以要防止只敘不議,觀點不鮮明;也要防止空發議論,敘議脫節。夾敘夾議,是調研報告寫作的主要特色。

報告種類:

1、按服務對象分,可分為市場需求者調研報告(消費者調研報告)、市場供應者調研報告(生產者調研報告)。

2、按調研范圍分,可分為全國性市場調研報告、區域性市場調研報告、國際性市場調研報告。

3、按調研頻率分,可分為經常性市場調研報告、定期性市場調研報告、臨時性市場調研報告。

4、按調研對象分,可分為商品市場調研報告、房地產市場調研報告、金融市場調研報告等。

調研報告要用能揭示內容中心的標題,具體寫法有以下幾種:

(1)調研報告標題——公文式標題。這類調研報告標題多數由事由和文種構成,平實沉穩,如《關於知識分子經濟生活狀況的調研報告》;也有一些由調研對象和「調查」二字組成,如《知識分子情況的調查》。

(2)調研報告標題——一般文章式標題。這類調研報告標題直接揭示調研報告的中心,十分簡潔,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調研報告標題——提問式標題,如《「人情債」何時了》。這是典型調研報告常用的標題寫法,特點是具有吸引力。

(4)調研報告標題——正副題結合式標題,這是用得比較普遍的一種調研報告標題。特別是典型經驗的調研報告和新事物的調研報告的寫法。正題揭示調研報告的思想意義,副題表明調研報告的事項和范圍,如《深化廠務公開機制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關於武漢分局江岸車輛段深化廠務公開制度的調查》。

B. 武漢市城市化發展的研究報告

武漢市城市化發展的研究報告
武漢市城市化發展的研究報告

未來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作為華中地區的特大中心城市,我們面臨著實現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雙重歷史重任。這一時期的城市發展,將直接影響整個21世紀武漢在全國乃至世界城市發展格局中的地位。順應全球城市發展趨勢,把城市化作為新一輪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快城市化進程,將為我市在城市競爭中贏得新優勢、向現代化國際性城市邁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武漢市城市化發展歷程�

城市化是指農業人口轉化為工業及其它非農業人口,分散的農業人口向城市集中和不斷產生新的城市,從而使城市人口增長,城市數目增加,城市體系形成和完善的過程。目前城市化水平主要以城市人口集中度的指標來衡量,即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建國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28%提高到2001年的59.2%,小城鎮發展到118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38.7%。但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市城市化進程經歷了一個緩慢曲折的發展歷程。�

1、 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1949-1957年)。

這一階段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相適應的協調發展時期。我市非農業人口由105萬增加到213萬,城市化率由28%上升到50%,年均遞增2.8個百分點。這一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處於經濟恢復階段,工業化處於發展初期,工業化率(限於數據原因這里指非農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年平均增長1.7個百分點。沒有農村人口進城定居和就業的政策限制,城市化發展與國民經濟恢復及工業化建設大體同步。

2、城市化發展波動時期(1957-1978年)。

這一時期我市的城市化發展受國家宏觀政策失誤的影響,經歷了較大的起伏,可分為三個階段。

「大躍進」導致的過熱階段(1958-1960年)。三年內城市人口增加27萬,城市化水平由1957年的50%上升到53.4%,年均遞增1.1個百分點。此時國民經濟的增長無力支撐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別是農業的掠奪式經營已嚴重地損害了農業生產條件。從1961年開始,國內、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惡化,導致了國民經濟的嚴重衰退,使城市人口明顯下降。

限制城鄉人口流動後以停滯和衰退為主的波動階段(1960-1978年)。為了應付國內的嚴重經濟危機,動員城市人口回鄉參加農業勞動,強制性地減少城市人口,同時減少市鎮設置。從1960年到1962年,我市城市人口凈減少25萬,城市化率由53.4%下降到49.5%,年均下降2個百分點。隨著1964-1965年的國民經濟調整,適度放鬆了人口管制,到1965年,城市化水平回升到50%。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經濟瀕臨崩潰,大量城市居民被遣返農村,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批幹部舉家下放農村,到1969年城市化率下降到45.8%,之後城市化水平徘徊在46%-47%之間。

「文革」後的政策調整造成的城市化水平恢復階段(1978-1985年)。大量下鄉知青、下放幹部回城及大學招生等,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46.4%上升到1985年55.4%,年均提高1.1個百分點。這一階段是強制性向農村疏散人口而出現的反彈現象,相對應的是工業化水平下降,非農就業沒有明顯增長,並不具備支持城市化增長的經濟基礎。

2、城市化水平緩慢增長時期(1985-2001年)。改革開放後,穩定的政策環境使全市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80年代中期以來,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使農村非農就業大幅增加。再加上這一時期出台的降低設鎮設市標准、放寬農民進鎮落戶條件等政策,提供了加快城市化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是由於戶籍管理體制仍然限制著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尤其是受「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我市城市化進程緩慢,城市化率僅由55.4%提高到59.2%,年均增長0.24個百分點。

二、武漢市城市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制約因素�

(一)城市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市化水平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2001年我市城市化率高於全國水平15.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19個大中城市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但是城市化水平仍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一是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一般來說,在工業化時期,城市化與工業化呈同步發展趨勢。據發達國家的數據測算,兩者的相關系數高達+0.997。1985年到2001年,我市工業化率由81.2%上升到93.7%,增加12.7個百分點,而同期城市化率僅由55.4%上升到59.2%,增加3.8個百分點。二是城市化滯後於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2001年我市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低於非農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 34.5個百分點,低於非農就業人口占就業人口比重18.5個百分點。城市化滯後,不僅影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升級,而且加劇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扭曲。�

2、城郊小城鎮規模偏小,檔次不高。我市城市化發展緩慢,小城鎮規模普遍偏小,缺乏人口在15-20萬左右的中等規模的小城鎮,難以形成與主城區相對應的人口和產業規模,導致主城區產業難以向小城鎮疏散。2001年全市小城鎮118個,平均每個鎮人口6440人左右,約每70平方公里有一個小城鎮,呈分散化等距離均勻分布,近郊和沿長江密度稍大。常住人口8萬人以上的小城鎮僅4個,5-8萬人的8個,3-5萬人的27個,常住人口3萬人以下的小城鎮有79個,佔67%。我市小城鎮不僅規模偏小,而且建設標准低,缺乏特色,不少小城鎮處於沿路一字拉開式的"馬路經濟」的低級階段,「鎮不像鎮,村不像村」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時,大量基礎設施達不到合理規模,各項服務水平較低,致使小城鎮難以吸引人口與產業的快速集聚。�

3、主城區人口布局有待完善。主城區人口密度偏高,尤以二環線以內最為突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831萬,主城區常住人口481萬,人口密度為5417人/平方公里,遠高於全市947人/平方公里的水平。主城區人口80%左右居住在181平方公里的二環線以內,人口密度高達2.2萬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積不足50平方米。而紐約人均用地為110平方米,東京為82平方米,香港為150平方米。二環以內人均用地與我國100平方米的建設用地標准相距甚遠。人口密度偏高帶來了住房緊張、交通擁擠、污染加劇等一系列城市問題,影響了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

4、產業同構情況突出,未形成互補型的結構優勢。武漢市城市化進程中,城鎮體系缺乏科學規劃,功能布局不合理。主城中各區之間未形成互補型的產業分工體系,缺乏關聯度強的龍頭企業和主導產品,沒有大規模強有力的產業鏈作支撐,作為主城的帶動和輻射功能不強。小城鎮各自為政,缺乏從全市角度和長遠角度出發考慮產業布局和發展,相互之間未形成有機聯系的合理功能分工,產業同構情況嚴重。大量小規模重復建設產生了資源浪費、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市場惡性競爭、污染環境等問題,致使小城鎮之間產業集中度和關聯度、土地集約使用等方面比較效益不明顯,影響集聚效益的發揮和綜合服務能力的提高。

(二)制約武漢市城市化發展的主要障礙�

1、國家政策和管理體制的制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提出了「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鎮」;「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嚴格控制大城市,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城鎮化方針。這些政策限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轉移。多頭管理和職能分割也是我市城市化緩慢發展的主要障礙。公安局和計委負責人口遷徙和戶籍管理政策,民政局負責設市和設鎮審批,規劃局負責城鎮建設用地的指標,建委負責城鎮建設和規劃,機構編制部門負責機構的設置和人員編制的核定等等。至今仍然沒有從城市化進程和轉移農業人口的角度出發,統籌考慮制定人口轉移的目標、途徑、投資、用地以及相應的城市管理、新體制下機構設置和規劃問題。

2、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制約。城市相對完善的服務管理功能和基礎設施條件對農業人口有很強的吸引力,大量農業人口擁入城市,形成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群。據估算,我市每年的流動人口為100-120萬人,其中約有60萬人為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這些人口受城鄉戶籍制度的制約,很難在城鎮落戶,即使安家,其子女教育、家屬的社會保障等問題很難落實,使其具有暫住性和流動性的特點。此外,我市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大城市特有的「城中村」現象,如洪山的井岡村等,全村已沒有一分耕地,沒有一個從事農業的人口,村民生活方式也已經與市民並軌,成為事實上的城市居民,但他們沒有城市戶口。這些城鄉二元分割體制給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3、土地政策的制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土地承包權三十年不變的政策,農村二輪承包已基本完成。一些農民盡管已長期從事非農產業,所承包土地也早已由他人耕種,但在轉戶中要他們完全放棄承包權及其收益,則感到難以接受。農民轉戶後只能購買商品房,失去宅基地對其來說是利益上的損失。因此出現了大量「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現象。目前,各地正在探索將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收益兼顧的路子,但尚待進一步規范和獲得法律的確認。目前的土地政策不僅制約了農業人口向城鎮的流動和聚集,同時也導致土地轉讓和置換困難,使得小城鎮建設用地嚴重不足。

4、投融資體制的制約。城市的建設尤其是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以及各類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的發展是城市化的重要內容,但由於政府的財力有限,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而投融資體制改革尚處於起始階段,缺乏有效的手段吸引企業和民間資金的介入,依靠鄉鎮政府自籌和向農民、企業集資解決,操作不規范,法規依據不足,易在企業和農民中引起矛盾。政府本身投入不足和投融資體制不暢的矛盾,嚴重製約著小城鎮的規劃建設以及城鎮形象的轉變,影響武漢的城市化進程。

三、未來五年武漢市城市化發展的初步構想�

(一)指導原則:�

1、尊重規律,積極穩妥。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充分考慮市情和未來城郊農村人口轉移趨勢。�

2、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打破制約城市化發展的體制障礙,放開城鄉要素市場,塑造各類城鎮發展的公平競爭環境。

3、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結合城郊各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特色優勢,區別制定政策,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重點扶持,梯度推進。�

4、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注重與經濟社會進步、農村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二)總體思路:

堅持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完善主城布局和功能分區,高起點建設一批衛星城,積極發展小城鎮,加速形成數量與質量並重、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產業優化、城鄉優勢互補的主城——衛星城——小城鎮為軸線的多層次、網路狀城鎮體系,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發展目標:�

總量目標:

——2007年城市人口810萬左右,非農業人口由目前的449萬增加到550萬左右,城市化率達到68%。�

——2007年主城常住人口控制在480萬,與目前水平持平,發展人口規模15萬人的衛星城8個,轉移農業人口60萬。�

——2007年發展人口規模5萬人的中心鎮30個,轉移農業人口30萬。擴大80個小城鎮規模,轉移農業人口10萬。

空間布局:城鎮體系由三級構成,各級城鎮主要沿長江、漢水、京廣鐵路、318國道、輕軌等主要發展軸展開,呈軸射狀圈層分布格局。�

第一級:主城。發展三個核心功能區和一個環城居住帶。發展漢口地區金融商貿服務業核心區,武昌地區教育科技產業核心區,漢陽地區文化旅遊和現代製造業新城核心區。在二環和三環之間開發建設由8個居住新區形成的環城居住帶。�

第二級:衛星城。重點發展距主城15-25公里左右的陽邏、吳家山、蔡甸、常福、紙坊、前川、邾城、紗帽8大城市型衛星城。�

第三級:小城鎮。發展金口、灄口等中心鎮30個。擴大80個小城鎮的規模。�

(四)制訂城市化發展目標考慮的幾個因素:�

1、充分考慮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對城市化的要求。我市「十五」計劃提出,「通過10-15年的努力,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文明和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基本實現現代化,為把武漢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奠定基礎」。武漢市要建成現代化國際性城市,並在未來15年內基本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基礎,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最初由工業化引起和推動,但兩者的關系是動態變化的。當城市化達到一定的水平時,各類生產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經濟逐步從工業化拉動轉變為城市化拉動,促使城市功能不斷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高。所以,加快城市化進程是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必然選擇。�

2、充分考慮強化武漢區位優勢對城市化的要求。我國城市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了一個菱形空間結構。京津作為政治經濟中心一直是中國北部增長極,80年代實行的沿海開放戰略使穗深成為南部增長極,90年代長江流域開發戰略使上海成為東部增長極,西部大開發戰略使成渝成為西部增長極。菱形結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空間距離,在其心臟區域需要一個中心城市作為支撐點和連接點,以發揮承東啟西、連接南北、呼應西部大開發的作用。武漢位於連接南北的京廣、京九兩條鐵路干線與連接東西的沿長江高速公路的交匯點上,位於菱形空間結構的心臟區域,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這個區位優勢是武漢最大的優勢,也是21世紀武漢搶佔全國城市競爭制高點,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撐。要強化武漢的區位優勢,就必須加快城市化進程。這是發揮武漢作為中國中部特大中心城市作用,提高城市集聚能力和輻射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充分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對城市化發展的支撐作用。我市城市化率目標為2007年達到68%。如果僅從武漢市城市化水平發展的趨勢來分析,未來五年我市城市化水平不會高於「九五」年均增長0.32個百分點的水平,而達到年均增長1.5個百分點。國內外城市化經驗表明,一個時期的城市化速度直接受經濟增長和產業布局調整的影響。從「十五」開始,我市經濟已全面進入轉型期,經濟發展重點將轉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信息化推進工業化,大力發展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和現代製造業,推進傳統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變。未來五年,我市GDP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為12%,遠高於國家7%的水平,這將對我市城市化水平以高於全國水平0.5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構成基礎性支撐。�

4、充分考慮體制創新對城市化發展提供的制度保障。未來五年,我市圍繞經濟發展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將在體制和政策上有所突破,解除制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束縛。如逐步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消除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體制障礙,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為城鎮居民提供生活保障,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等。我市目前59.2%的城市化率是以戶籍非農業人口占戶籍總人口的比重來測算的,近郊聚集的大批有穩定職業的「准市民」和「城中村」的「農民」都未計算在內。如果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城市化率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未來五年的體制和政策創新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為我市城市化水平的快速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5、充分考慮主城經濟、人口和環境的承載力。期望通過主城來吸納農業人口是不現實的。一是因為主城人口密度偏大。目前,主城區已有常住人口480餘萬,二環線以內人口密度高達2.2萬人/平方公里。二是主城就業已呈超飽和狀態。目前下崗職工中仍有22.5萬人未實現再就業,每年還有數萬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三是主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所需政府支出較大,政府財力無法支撐大量新增人口對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的要求。四是文明素質較差的外來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必然會對城市的環境、衛生和社會治安等帶來較大的沖擊,影響城市的整體形象。因此,主城人口宜控制在目前的水平。�

6、充分考慮衛星城和小城鎮的人口容量和發展潛力。郊區小城鎮相對於主城區來說,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成本較低,傳統體制包袱較輕,與農民的「距離」較近,人口密度不太大,市場經濟發展較具活力,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小城鎮的潛力較大,是推進城市化的重要依靠力量。2007年城市化率提高到68%,非農業人口由目前的449萬增加到550萬人左右,約有100萬農業人口需要轉移。發展人口15萬人左右的8大城市型衛星城,可容納人口120萬,轉移農業人口60萬;發展人口5萬人左右的中心鎮30個,可容納人口150萬,轉移農業人口30萬;擴大80個小城鎮的規模,可轉移農業人口10萬。衛星城和小城鎮轉移農業人口100萬是可行

(四)武漢城市化發展的重點:�

1、主城。主城建成區面積275平方公里,佔全市土地面積的3.2%,集中了全市53.4%的人口,是我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主城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點,也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在城市化進程中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合理控制主城規模。改變過去向外圍攤大餅蔓延式擴張的城市發展道路,嚴格控制主城用地規模,走內涵發展的道路,以主城內部空間結構調整為主。主城的空間布局應採用集中的「建高層、低密度"形式,騰出大量綠化休閑等公共用地空間,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功能。二是調整主城人口布局。在今後的較長時期內,應逐步疏散主城人口,未來五年以疏散二環線以內人口為主。到2007年,在181平方公里的二環線以內,按人均用地50平方米考慮(2020年目標為80-100平方米),人口宜控制在360萬以內,約需疏散25萬左右人口,年均疏散5萬人左右。考慮到目前我市汽車擁有率低,公共交通系統不夠完善等條件的制約,主城區人口主要向10公里以內、二環線與三環線之間的近郊疏散。未來5年開發建設後湖、古田、王家墩、四新、南湖、徐東、羅家港、關山8個環城居住新區,引導二環線內居住人口向外圍疏散。同時加快居住新區的基礎設施、道路交通和社會公益設施的配套與改善,增加近郊居住新區的吸引力。三是優化主城功能和產業布局。在主城形成分工明確、協調合理的產業圈層結構和功能分區。沿長江、漢江自然地理分割強化功能分區,形成漢口地區金融商貿服務業核心區,武昌地區教育科技產業核心區,漢陽地區文化旅遊和現代製造業新城核心區,重點發展漢陽新城,從經濟總量上再造一個武漢。完善產業圈層布局,引導產業從內向外的產業梯度轉移。二環線以內以第三產業為主,重點發展高層次的商貿、金融和服務業,構築中央商務區,工業企業實行「退二進三」,搬遷到二環線以外;在三環線沿線以第二產業為主,形成幾個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群,重點建設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三大核心增長極為依託的新經濟增長帶。�

2、衛星城。未來5年實施以建設郊區衛星城為突破口,帶動郊區小城鎮發展的點面結合戰略。重點發展距主城15-25公里左右,人口規模15萬人左右的陽邏、吳家山、蔡甸、常福、紙坊、前川、邾城、紗帽8大城市型衛星城。主要承擔疏散主城人口,容納農業轉化人口、聯結主城和一般集鎮及鄉村等功能,成為主城產業轉移和鄉鎮企業發展的基地。衛星城在建設中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處理好與主城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關系。衛星城應與主城之間形成互補型的產業分工,可將不宜在主城發展的工業遷到衛星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加強與主城之間共用基礎設施的合作共建,如共建連接主城區的輕軌等。二是處理好與其他衛星城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關系。各衛星城要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和地理區位特點,發展特色經濟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城市。如陽邏可發揮長江的水運優勢,建設集裝箱轉運樞紐,發展為現代化港口城;常福可發揮鄰近沌口汽車城的優勢,發展與汽車相關配套的機電工業,形成工業新城。要避免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中的同化現象。三是處理好與周邊小城鎮的分工與合作關系。衛星城可與周邊小城鎮形成垂直型的產業鏈分工體系,提高城鎮之間的分工效益,擴大區域聚集規模經濟,通過衛星城引導和帶動周邊小城鎮的發展。

C. 姝︽眽钃濈毊涔︼細姝︽眽緇忔祹紺句細鍙戝睍鎶ュ憡(2011)鍥句功鐩褰

涓繪姤鍛



緇煎悎綃



緇忔祹綃



紺句細綃


D. 關於如何寫調研報告

文秘寫作 在教學過程中應貫穿寫作能力與職業技能兩條主要線索,既要強調文秘寫作與 其它 文體寫作的不同,認識文秘職業的獨特性,從文秘職業出發進行寫作教學,同時由於寫作過程的綜合性特點,又要強調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社會調查研究的能力、 邏輯思維 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是文秘的工作職責之一, 調研 報告 也是其中之一,下面是關於如何寫調研 報告 範文 ,僅供大家參考。

調研報告是指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某一 經驗 或問題,經過在實踐中對其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講調查了解到的全部情況和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研究,揭示本質,尋找出規律, 總結 出經驗,最後一書面的形式陳述出來,這就是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與調查報告的區別及寫作技巧

說到調研報告,就不能不先說調查報告,有許多人把這兩種文體混為一談,在寫作中不加以區分,其實是錯誤的。

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調查研究後,將所得的材料和結論加以整理而寫成的書面報告。調查報告的使用范圍很廣,制定方針政策,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廣典型經驗,都離不開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反映具有普遍意義或帶有關鍵性問題的情況,內容比較復雜,深度廣度的要求比較高。廣義上說,所有的調查報告都或多或少帶有某種研究性質,都是調研報告。而狹義的調研報告指的是以研究為目的寫出的調查報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況、介紹工作經驗、揭露特殊問題的專題報告,但它又包含這幾方面的內容。

說調查報告與一般的調研報告並不一樣,主要原因在於調查報告與調研報告的側重點不同。調查報告側重調查過程,而調研報告側重於研究與結果,是以調查為前提,以研究為目的,研究始終處於主導的、能動的地位,它是調查與研究的辯證統一,充分反映調查研究的結果。以前的應用寫作只講調查報告,調研報告成為應用寫作的專門體裁和熱門話題,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進入21世紀,我國各項事業突飛猛進,不僅黨政機關需要大量的調研報告,企業集團為了適應激烈競爭的形勢,也需要更多的調研報告,因此,調研報告在應用寫作中佔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調研報告的寫作要抓好三個主要環節:調查、研究、報告。這三個環節中,調查是基礎,研究是關鍵,調研報告的寫作是把調查獲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觀點,通過布局安排、語言調遣組織成 文章 。這里,調查與研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之間不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而且相互貫通。調查的目的,在於掌握大量、真實、全面的客觀事實和具體數據,對基本情況有一個系統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對已經獲取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報告則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用書面形式說明結果。因此,可以說「調查」是「研究」的事實基礎,「研究」是「報告」的理論依據,「報告」是調查、研究的具體體現。

一、調研報告的特點

1.調研報告——目的明確調研報告不同於調查報告,是因為發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災情)才去作調查,然後寫出報告。調研報告的寫作者必須自覺以研究為目的,根據社會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調研計劃,即將被動的適應變為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寫作實踐,從明確的追求出發,經常深入到社會第一線,不斷了解新情況、新問題,有意識地探索和研究,寫出有價值的調研報告。

2.調研報告——注重事實調研報告講求事實。它通過調查得來的事實材料說明問題,用事實材料闡明觀點,揭示出規律性的東西,引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論。調研報告的基礎是客觀事實,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須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確鑿的事實是調研報告的價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觀事實,用事實說話,是調研報告的最大特點。寫入調研報告的材料都必須真實無誤,調研報告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事件經過、背景介紹、資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確真實。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據,不能聽信道聽途說。只有用事實說話,才能提供解決問題的經驗和 方法 ,研究的結論才能有說服力。如果調研報告失去了真實性,也就失去了它賴以存在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

3.調研報告——論理性調研報告的主要內容是事實,主要的表現方法是敘述。但調研報告的目的是從這些事實中概括出觀點,而觀點是調研報告的靈魂。因此,佔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寫好調研報告,還需要把調研的東西加以分析綜合,進而提煉出觀點。對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確思想指導下,用科學方法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過程,從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質的東西,把握事物內在的規律,運用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並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實,又要說明觀點。這就需要在對事實敘述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議論,表達出論文的主題思想。議論是「畫龍點睛」之筆。調研報告緊緊圍繞事實進行議論,要求敘大於議,有敘有議,敘議結合。如果議大於敘,就成 議論文 了。所以要防止只敘不議,觀點不鮮明;也要防止空發議論,敘議脫節。夾敘夾議,是調研報告寫作的主要特色。4.調研報告——語言簡潔調研報告的語言簡潔明快,這種文體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議論的,不要求細膩的描述,只要有簡明樸素的語言報告客觀情況。但由於調研報告也涉及可讀性問題,所以,語言有時可以生動活潑,適當採用群眾性的生動而形象的語言。同時注意使用一些淺顯生動的比喻,增強說理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但前提必須是為說明問題服務。

二、調研報告格式

1.調研報告的標題調研報告要用能揭示內容中心的標題,具體寫法有以下幾種:

(1)調研報告標題——公文式標題。這類調研報告標題多數由事由和文種構成,平實沉穩,如《關於知識分子經濟生活狀況的調研報告》;也有一些由調研對象和「調查」二字組成,如《知識分子情況的調查》。

(2)調研報告標題——一般文章式標題。這類調研報告標題直接揭示調研報告的中心,十分簡潔,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調研報告標題——提問式標題,如《「人情債」何時了》。這是典型調研報告常用的標題寫法,特點是具有吸引力。

(4)調研報告標題——正副題結合式標題,這是用得比較普遍的一種調研報告標題。特別是典型經驗的調研報告和新事物的調研報告 的寫法。正題揭示調研報告的思想意義,副題表明調研報告的事項和范圍,如《深化廠務公開機制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關於武漢分局江岸車輛段深化廠務公開制度的調查》。2.調研報告的正文。調研報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體和結尾三部分。(1)調研報告——前言調研報告的前言簡要地敘述為什麼對這個問題(工作、事件、人物)進行調查;調查的時間、地點、對象、范圍、經過及採用的方法;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歷史背景以及調查後的結論等。這些方面的側重點由寫作者根據調研目的來確定,不必面面俱到。

調研報告開頭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讀者注意,有的採用設問手法,有的開門見山,有的承上啟下,有的畫龍點睛,沒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緊扣主旨,為主體部分做展開准備。文字要簡練,概括性要強。(2)調研報告——主體這是調研報告的主幹和核心,是引語的引申,是結論的依據。這部分主要寫明事實的真相、收獲、經驗和教訓,即介紹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主體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問題、具體做法、困難障礙等,內容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調研報告的層次,安排好結構,有步驟、有次序地表現主題。

調研報告中關於事實的敘述和議論主要都寫在這部分里,是充分表現主題的重要部分。一般來說,調研報告主體的結構大約有三種形式:

橫式結構。即把調查的內容,加以綜合分析,緊緊圍繞主旨,按照不同的類別分別歸納成幾個問題來寫,每個問題可加上小標題。而且每個問題里往往還有著若干個小問題。典型經驗性質調研報告的格式,一般多採用這樣的結構。這種調研報告形式觀點鮮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瞭然;

縱式結構。有兩種形式,一是按調查事件的起因,發展和先後次序進行敘述和議論。一般情況調研報告和揭露問題的調研報告的寫法多使用這種結構方式,有助於讀者對事物發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績、原因、結論層層遞進的方式安排結構。一般綜合性質的調研報告多採用這種形式;

綜合式結構。這種調研報告形式兼有縱式和橫式兩種特點,互相穿插配合,組織安排材料。採用這種調研報告寫法,一般是在敘述和議論發展過程時用縱式結構,而寫收獲、認識和經驗教訓時採用橫式結構。

調研報告的主體部分不論採取什麼結構方式,都應該做到先後有序,主次分明,詳略得當,聯系緊密,層層深入,為更好地表達主題服務。(3)調研報告——結尾結尾是調研報告分析問題、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必然結果。不同的調研報告,結尾寫法各不相同,一般來說,調研報告的結尾有以下五種:對調研報告歸納說明,總結主要觀點,深化主題,以提高人們的認識;對事物發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啟發人們進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議,供領導參考;寫出尚存在的問題或不足,說明有待今後研究解決;補充交代正文沒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視的情況或問題。

總之,調研報告結尾要簡潔有力,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沒有必要也可以不寫。

寫調研報告時,要注意克服四種問題:一是觀點與材料脫節;二是材料不充分,不能說明觀點;三是堆砌材料,沒有從材料中概括出觀點,缺乏分析與研究;四是表述不當。寫作調研報告,應盡量避免枯燥無味的語言,力爭寫得通俗、朴實、生動。

範文

黨的xx大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下大力氣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直言之,就是要逐步消除城鄉差別,將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於農村。我市要實現錦濤「314」總體部署,加快城鄉統籌實驗區建設,解除農村公共服務嚴重不足的問題十分迫切。

按照市局機關黨委的統一安排,我於xxx月22日至28日深入xx區鐵鋒鄉的邊遠農村,開展了為期一周的「三進三同」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通過與基層幹部群眾共同生活、共同勞作、共謀發展思路,深切地感到廣大農民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欠缺的無奈和迫切需要。

自xx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後,各地也相繼取消了「三提五統」,基層組織運行經費問題隨之凸顯,成為制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首要問題。

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全面規定了村民委員會的職能職責,但沒有明確確保其正常運轉的經費來源。根據第八條「村民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管理本村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和第三十七條「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協助政府開展工作應當提供必要的條件;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委託村民委員會開展工作需要經費的,由委託部門承擔」, 「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公益事業所需的經費,由村民會議通過籌資籌勞解決;經費確有困難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給予適當支持」等規定,法律允許的資金 渠道 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收益的提留,二是政府補助,三是接受政府委託而獲得的經費資助,四是籌資。但是,在絕大部分地區,除鄉鎮政府可能給予有限的資助(鐵鋒鄉每年給予每個村資助3000元)外,其他三個方面的規定基本屬於虛設。

首先,絕大多數村社沒有集體企業。由於效率和管理問題,曾經存在的集體企業要麼通過摘「紅帽子」而還原為私營企業,要麼因為管理不善、破壞環境而改制或關閉。如我所駐的桐元村,先前曾經有一家小煤窯,在市政府關閉整頓小煤窯的過程中第一批被關閉。至於集體土地,牽涉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在拆遷中矛盾十分突出,村委會如要「染指」,勢必導致穩定問題;其次除了大型公共工程外,一般的村社難以獲得政府委託。即便獲得委託,也只能是「一過性」的,難以持續。第三,《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所規定的籌資籌勞,只限於特定的公益事業,不能用於日常運作。

基層組織運行經費缺乏,首先導致基層組織公共服務

功能弱化。我們在鐵鋒鄉看到,一些先富起來的村雖然建起了居民新村,戶戶別墅,寬大敞亮,但周邊垃圾遍地,水電氣基礎設施薄弱。據鐵鋒鄉陶榮鄉長介紹,鐵鋒民風淳樸,治安尚好。但在周邊鄉鎮,相當一部分基層組織軟弱渙散,黑惡勢力和宗族勢力強大,「打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風頭一過,又有抬頭的趨向。正氣不昌,老百姓意見大。而導致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常經費欠缺,基層組織可支配資源少。

運行經費缺乏,也迫使部分基層組織在國家的「三農」扶持資金上打主意,使國家轉移支付的政策效應大打折扣。為了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國家每年安排了巨額資金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改水改廁、水利設施和道橋建設、種養殖業扶持、扶貧濟困等。這些資金在項目審批過程中不僅不會考慮基層組織的運行成本,並且往往需要各級政府和村民拿出配套資金。而區鄉財力有限,基層組織向村民籌資極為困難,只能在國家撥付的資金上做文章。因此,這些資金普遍在使用過程中被不同程度的擠占。據陶鄉長估計,相當一部分資金根本沒有用於項目,直接變成了基層組織的運行經費。

運行經費缺乏,也導致部分基層組織公共性弱化甚至異化。村民委員會是村民的自治組織,本屬公權機構,應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向全體村民提供公共服務。而由於缺乏運行經費,村委會往往仰仗本村的「大戶」、「望族」。如「新農合」制度規定村民參加「農合」,需每年繳費20元。由於醫療定價不合理,農民對「新農合」認同度不高,催繳成為村幹部十分頭疼的事。為了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只好想法籌款墊付。長此以往,村委會在發生糾紛或利益沖突時難以秉持公正,壓抑弱勢群體,成為鄉村治安惡化、惡性案件上升重要原因。

如何解除農村基層組織經費匱缺的問題,關鍵在於完善制度。我市於xx年7月1日實施的《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辦法》,保留了「村提留」的表述,但隨著「三提五統」被取消,這一制度名存實亡。解決基層組織運行經費問題,不能走回頭路,不能恢復提留制度,但可以作必要的修改。

首先,要承認村級組織發揮作用需要經費保障,要允許村級組織以適當的方式向村民籌資,確保日常運轉。只要規定嚴格的監督制度,農民負擔問題不至反彈;其次,明確規定各項專項資金應當考慮基層組織的運行經費,專項列支,專門審計;第三,規定村級組織可以在一定的比例內提取村集體企業利潤彌補日常經費;第四,規定政府徵用農村集體土地後,應將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讓金返還村、社組織,用於善後事宜的處理;第五,明確鄉財政扶持村級組織的資金比例。

閱讀全文

與武漢品牌研究報告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政井開挖土方量計算方法 瀏覽:820
如何改變坐姿呼吸方法 瀏覽:94
如何獲得戰令方法 瀏覽:341
豐胸霜的使用方法 瀏覽:694
疝氣中醫治療方法 瀏覽:161
實際進度前鋒線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04
時間復雜度計算方法 瀏覽:185
痔瘡食物治療方法 瀏覽:925
正確的豐胸方法太方便 瀏覽:814
單跳腿鍛煉方法 瀏覽:397
清廁所方法視頻 瀏覽:878
小孩叛逆期如何教育方法 瀏覽:858
竊讀記的寫作方法有哪些 瀏覽:150
撲救高球訓練方法 瀏覽:988
塔基面積計算方法 瀏覽:920
乙二醇分析方法 瀏覽:299
地摘耬斗菜的種植方法 瀏覽:10
電腦hdmi連接電視的方法 瀏覽:926
15年快速小本賺錢方法 瀏覽:423
好的學習方法怎麼找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