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教育心理學上行為主義、構建主義和認知主義在教學主張上的區別和聯系以及他們的優缺點
行為,構建,認知。就是對心理的各種現象的命明。 同屬於心理,區別在於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現象。
⑵ 小學生問題行為的教育干預與矯正策略
(一)理論依據
1、行為矯正理論
行為矯正的研究起始於本世紀初,至60年代開始得以應用並迅速發展。行為矯正的理論基礎包括四個方面: 經典條件反射論、操作操作條件反射論、 認知行為矯正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80年代以後,行為矯正的發展更為迅速,表現在不僅出版的許多有關兒童行為矯正的新雜志,還召開了各種行為治療的 學術會議。據統計,8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行為矯正的研究報告成為心理學者用來處理兒童和成人行為問題的主要理論基礎,例如 ,在美國 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有關心理社會研究的論文中,約有70%屬於行為矯正,同時約有59%的臨床心理學家採用行為矯正來處理兒童行為問題。
目前行為矯正具體方法的種類繁多,已被公認為是一種客觀的科學方法,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治療技術。但我們限於條件無法照搬照抄行為矯正的方法來 治療小學生的多動性行為問題。我們課題組想藉助行為矯正的理論探索與教育相結合的能有效改變或消除學生多動行為的策略,故我們提出本課題。
2、感覺統合理論
1972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AyresA.J.首次提出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ny),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將從身體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的組織分析,綜合處理,從而做出正確決策,使了體和諧有效地動作。當大腦對感覺信息的統合發生問題時,個體就不能順應環境,更無法完成復雜的認識活動。這種狀態稱為感覺統合失調(Sensor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常有的現象有: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或做作業磨蹭、動作不協調、脾氣暴躁、攻擊性強、喜歡招惹別人等。感覺統合訓練目前在日本及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相當普及,在我國亦逐步認識到其重要性。因此,我們課題組想運用感覺統合理論並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教育和訓練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的有效方法。
3、以人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
小學生正處於身體外形、體內機能、神經系統等生理發育的重要階段,處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和培養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階段,處於學習適應、學習交往、學習合作的重要階段。我們的教育訓練尊重每一個學生,著重開發這些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各方面能得到生動、活潑、和諧的發展,協調學生身心,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人格,培養一代新人,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和重要抓手。
1、 學生身心發展理論
人的素質包括三個層面: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當前由於家長的過分溺愛,物質生活的優裕,造成了孩子自主意識差,依賴別人,在挫折面前悲悲切切,心理承受能力極差的現象,加上家長與孩子間,缺乏科學合理的心靈溝通,採用不當的教育對策,加重了學生學習心理的障礙,使得學生與老師,孩子與家長處在對立的緊張的關系中,他們在期望家長「理解」的同時,卻很少能理解師長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而這些問題的出現,並不是學生的道德品質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其中心理素質居於人的素質結構的中介層面,因此,我們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研究學生的各種行為,探索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途徑。
(二)實踐意義
有多動性行為問題的學生上課坐不住、動作不停、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跑進跑出、做小動作、敲桌子、搖椅子、切橡皮丟人、撕紙頭、拉同學頭發…… 他們好像一架上足了發條的機器,片刻不停地動來動去,給家長、老師和學校帶來無盡的苦惱。家長老師都急切地盼望能有良策來改變這些學生的不良行為,使他們能和其他學生一樣正常學習,應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
二、國內外研究現產評述
我們課題組搜索了有關網站,翻閱了大量的書籍。發現,兒童多動行為的問題非常嚴重。一般而言,歐洲診斷偏嚴,美洲診斷較寬。如英國 Rutter(1976)報告的患病率僅0、1%,而美國報道多在5一10%之間。中國報道,以學齡期兒童調查廣州(1977)1、3%,南京(1981)3、3%,上海(1983)13、4%,北京(1983) 山區、郊區、城市的調查分別為7、0% 7、3% 8、4%。湖南(1993)對城鄉8644多4一16歲兒童,按DSMIII一R標准檢查,發現總的檢出率為6、04%。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醫科大學曾通過對全國22個城市26個單位的2400多4一16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發現我國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0、2——14、5% 其中 占第一位的是多動症7% 左右 ,且主要發生在6一11歲(小學時期)。
筆者對我校 9 多學生用 【CCMD-II】 【DSM-IV】 表測試後發現,多動行為檢出率為 。
從資料來看,對兒童多動性行為問題的研究,從醫學角度出發的多,純理論的多。從國內教育來看,各地的研究起步較晚,還處在各自為政、各自為本的狀態,能供一線教師借鑒和操作的案例微乎其微。從國外教育來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對多動性行為問題學生的教育訓練有一定的經驗,但由於國情不同,他們的方法我們無從借鑒。
(三)、研究方案
1、內涵的界定
本課題所指的小學生是指在小學1-5年級的學生。
多動性行為問題,是指小學生表現出與其實際年齡和心理生理發育階段明顯不相稱的以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動和沖動、任性和情緒不穩定為主要特徵的行為。
教育干預對對策:是指從教育入手尋找干預小學生多動行為的策略。通過課題的實踐和研究,使研究對象減少或消除多動行為。在理論指導、基本原則、策略、方法、操作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形成新的教育干預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可操作的成功案例.
2、研究目標
通過對小學生多功性行為的干預,探討小學生多動性行為的有效干預途經和方法,幫助他們減少或消除多動行為障礙,使他們能正常學習和生活。
3、研究內容
(1)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的理論指導。
(2)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現狀和調查及分析。
(3)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的策略。
研究重點: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干預,干預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的有效途徑和策略是什麼。
(4)小學生多動性問題干預過程的內容構建
設計教、矯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對多動行為學生前後行為的情況對照,主要訓練學生減少或消除不適當的多動行為。
(5)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的操作途徑及方法的研究。
4、研究的方法:
准備階段:以調查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研究法。
實施階段:行為研究法為主輔以實驗法、個案研究法和觀察法和實踐反思法。
總結階段:經驗總結法
2、 研究的過程
准備階段
(1)查閱文獻資料,通過查閱資料和有關網站,了解國內外多動性行為問題的教育的進展情況,最新研究動態、急需解決的問題,以及開展此項研究的理論依據。
(2)課題論證的准備。
(3)制定研究 計劃,根據本校多動性行為問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研究計劃,設計研究方案和測試。
(4)用_【CCMD-II】【DSM-IV】量表,較科學的診斷出患有多動行為問題的學生。
(5)開展現狀調查:運用不同的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訪談調查等),收集相關的研究資料,從現狀調查入手,分析出我校患多動性行為學生的行為特徵和產生多動行為的原因等。
實施階段
(1)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過程的內容構建。
(2)小學生多功性行為問題干預的操作途徑與方法的研究。
為了有效干預小學生的多動行為,選擇干預的有效途徑。
正負強化法 問題強化法 懲罰法 消退法 游戲法
家校聯系法 模仿法 情景法 多種感官訓練法
在課外主要是採用個別教育法,對學生進行一對一、因地制宜的訓練干預
總結階段
(1) 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資料
(2) 撰寫研究報告
(3)形成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干預的案例集
四、本課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探索干預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的教育對策。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較科學的干預目標,並分解干預內容,制定出短期目標,並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干預內容要有目的、分層次。
創新之處
對兒童多動性行為問題的干預雖然在國外已有許多經驗,但在我國還是剛剛興起,且可供一線教師借鑒的方法和案例少之又少,本課題旨在努力形成有較強實踐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這是本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