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胡瑗的教學方法

胡瑗的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2-07 03:22:20

① 胡瑗的教育思想

明體達用。

胡瑗為了貫徹「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的制度。他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施教。經義主要學習六經;治事又分為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和歷算等科。

凡人治事齋的學生每人選一個主科,同時加選一個副科。另外還附設小學。這種大膽嘗試,即使學生能領悟聖人經典義理,又能學到實際應用的本領,勝任行政、軍事、水利等專門性工作。

實踐證明,這種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人才。如長於經義之學的孫覺、朱臨、倪天隱等,長於政事的范純仁(范仲淹之子)、錢公輔等,長於文藝的錢藻、騰元發等,長於軍事的苗授、盧秉等,還有長於水利的劉彝等人。


言傳身教

胡瑗在蘇、湖執教的二十年間,親手制訂了一系列教育規章制度。如學校作息規定:一般上午講解經義,課後復讀500遍;下午講解歷史,復讀100遍;晚上講解子書,復讀300遍。

他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注意言傳身教,並規定師生之間的禮節,自己常常「以身先之」,盛夏之季,他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決不稍懈。有一次,學生徐積初次見胡瑗,頭稍稍有些偏了,他就直呼「頭容直」。這使徐積從中受到教育,時刻警示自己不僅要儀態端莊,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心也要正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胡瑗

② 胡瑗的教學方法與教育觀點是

【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學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教學思想十分豐富。他善於了解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反對把學習停留在感性認識上,主張在博學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學思並用。他要求教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結合起來,學生要"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把"仁"視為最高道德,仁,即"愛人",孔子編著了《春秋》、《詩經》、《尚書》等著作,並整理了後世著名的"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教授學生的教材。孔子的言論收集在其弟子所編的《論語》里。參見第三、四卷中的"孔子"。 【孟子】(前372-前289)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學家。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省鄒縣)人。 基於民本主義思想,孟子反對兼並戰爭,提出"仁政"主張。孟子認為,教育主要是為了"明人倫",受教育者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他以為學習要遵循正確的途徑,不斷地進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詣,使自己默識心通,變為自己的知識財富。 孟子的整個教育思想以"性善"為基礎,注重"存"、"養"的功夫。今存《孟子》一書,一般認為是他的學生對他言行的記載,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稱為四書,為宋明以來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荀況】(前313-前238) 中國先秦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學家。 荀況明確提出教育目的是培養士、君子和聖人,發揮教育在國家中的作用,他認為,人生無貴賤、智愚與貧富之分,使人們產生區別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環境對人也發生積極或消極作用,提出"性惡論",認為教育能夠化性惡為性善;荀況重視道德教育,"禮義"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論的中心;此外,他還提出了"強學力行"、"學思兼顧"、"專一有恆"、"積漸全盡"等教學方法。荀況認為在教學上教師的作用很大,教師有絕對的權威,特別重視教師的尊嚴。 《荀子》一書是經過後人整理而成,共有32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參見第三、四卷中的"荀子"。 【董仲舒】(前179-前104) 中國西漢儒家思想家、教育學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論為基礎的。認為教育對社 會的作用在於防止惡性、培養善性,對個人的作用則在於行善。董仲舒曾提出三個重要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太學,改革選士制度;興教化,正萬民。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專一虛靜、強勉努力和博學多聞,認為德育必須通過智育來進行。 著作僅存《春秋繁露》17卷82篇。 【文翁】西漢人,姓文,名黨,字翁仲。 西漢時期教育學家。 景帝時任蜀郡太守,在此期間,倡導教化,教民讀書,學法令,選拔郡縣小吏10餘人到京都研習儒經,在成都城中設立學校,選官吏子弟入學。重視對學生進行從政能力的培養。景帝嘉獎文翁興學,文翁興學實為中國歷史上地方政府設立學校之始,對社會風氣的形成也有一定的關系。 【王充】(27-約97) 中國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 王充從人性可以改變的觀點出發,認為人的知識、才能、道德品質都是在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和改變的。他承認把禮、樂、射、御等作為主要的教育內容。提出學習必須靠耳、目感覺器官獲得,開動腦筋進行理性思考。他批判了封建神學,提出了一些唯物主義的教育思想主張。 主要著作:《論衡》、《譏俗》、《政務》、《養性》等。 【顏之推】(531-約595) 中國南北朝時期思想家、教育學家。 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的先驗論觀點,強調中人教育。要求子弟學習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成為勤勉、博學、多能、務實、學以致用的人才。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及早對兒童進行教育,甚至認為家庭教育應從胎教開始,並主張重視對兒童進行正確的語言教育。提出學習時要虛心,師友之間共同研究切磋,對士大夫進行"實學"教育,使其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 顏之推的著作今存《顏氏家訓》20篇,《還冤志》3卷。 【周敦頤】(1017-1073) 北宋哲學家、教育學家。 周敦頤的教育主張以"學為聖人"為宗旨,認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們善惡歸善,求得"仁義中正"。他尤其強調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認為"君子進德修業"是學習的根本,知識是為德育服務的工具。在教育和學習方法上,他主張要靠自己的學習和思索,也要有教師和朋友的指導作用。 他的著作有《通書》、《太極圖說》等被後人編為《周子全書》和《周濂溪集》。 【二程】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 北宋兩位著名理學家、教育學家。 哲學上,把"道"看做第一性,把"氣"看做第二性的思想為南宋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政治上激烈反對王安石變法革新主張,主張治理國家以德治為主,與法治兼顧。二程將學做聖人當做教育的目的,要求養心寡慾,加強自我修養,以理性感受來認識掌握知識,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注重讀書方法。 二程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後世學者將其論述統收在《二程全書》。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學家、教育學家。 宋代集理學之大成者。朱熹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認為理是超然於物、無處不在的、獨立於自然界之外的絕對精神。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書院,訂《白鹿洞書院學規》,修復嶽麓書院,從政之餘,執教達50年。提出"明人倫"的教育和學習的目的,重視兒童教育、大學教育,還提出了適時地啟發、教人有序等教學方法和原則。他的學生將其讀書方法歸結為: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六條。 朱熹編著的《蒙童須知》、《小學》、《近思錄》等在宋末成為封建學校的教科書。奠定理學基礎的著作有《西銘解義》、《論語集注》等。 【陸九淵】(1139-1193) 南宋思想家、教育學家。 肯定"理"是永恆不變的封建道德,主張唯心主義。提出"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還提出"切己自反,改過遷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觀點。以道德教育和修養為唯一的教育內容,堅持了儒家教育的傳統精神。主張教學中要依照自立自得、注重心教、優游讀書、致疑切思的原則。 著有《象山全集》。 【柳宗元】(773-819) 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學家。 柳宗元一生重視教育,認為君子不是天生的,強調後天學習,提倡博覽群書、博採眾長。他的師生觀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對當時腐敗的教育制度進行批判,反對科舉制度。他的一生不但重視教育理論,也非常重視教育實踐。認為君子應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學到利人濟世的實用知識。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河東先生集》。 【韓愈】(768-827)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學家。又稱昌黎先生。 韓愈曾任地方官,支持提倡地方教育。他把學校教育作為統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主張把教育與刑法並列起來。教育的內容是《詩》、《書》、《易》、《春秋》。在教學方法上提出"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主張;另外也十分重視先秦儒學一貫主張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應用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韓愈教育思想的精華在關於教師問題的論述,反對"恥學於師"。韓愈還十分注意人才問題。在韓愈的教育思想中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素。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集中表現在《師說》、《進學解》、《子產不毀鄉校頌》及《潮州請置鄉校牒》等文章中,此外還有其弟子李漢編的《昌黎先生集》等。 【胡瑗】(993-1059) 北宋學者、教育學家。 他的學術地位、教育成績在宋代頗為著名,曾創造了聞名後世的"蘇湖教法"。胡瑗倡導以儒家思想為中心、體現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正學",根據"明體達用"形成他的教育思想;胡瑗主張走出書齋、因材施教,此外他還很重視文娛體育。胡瑗的教育思想對王安石、顏元等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主要著作《論語說》、《洪範口義》(二卷)、《春秋口義》(十二卷)、《景佑樂府奏議》等書。 【王安石】(1021-1086) 中國北宋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學家。 王安石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成為天下國家之用"的治國人才。強調封建倫理道德的修養,重視培養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和才幹。王安石在變法期間,對科舉制度和學校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方面親自製訂了有關措施,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上是有很大影響的。王安石在發展中國古代教育理論和改革國家教育制度方面貢獻卓著。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原教》、 《傷仲永》、《慈溪縣學記》等文章里。 【王守仁】(1472-1528) 明代中葉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教育學家。 在哲學思想上的主要內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承襲了孟子和陸九淵的學說並加以發展。提出教育的作用是恢復良知,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是學和行相結合、自求自得、獨立思考。重視兒童教育,強調根據兒童接受能力發展兒童的個性。 著有《王文成公全書》38卷。 【李贄】(1527-1602) 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學家。 反對舉功業、求名利的學習目的,提倡"關心天下百姓痛癢"、"治天下"的學習目的,既注重為學,也重視為人。以"童心"說揭露理學教育對人民的毒害,提倡"因材而篤"的教育觀點。 主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等。 【黃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和教育學家。 人稱梨洲先生。對天文、算術、樂律、經史百家及釋道等有獨到見解。哲學上認為品質人心是渾然流行之體,是公共之物。反對科舉制度,認為學校既是培養人才的場所,也是各級政府的監督機構,依據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提出由大學、小學和書院構成的學校體系,教學內容注重實用,主張開設五經、兵法、歷算、醫射等科。 著有《明儒學案》等。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際哲學家、教育學家。人稱船山先生。 政治上主張忠君尊君;哲學上認為存在決定意識、精神依存於物質的世界的觀點。以他的唯物主義思想、社會進化論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論學說為基礎提出其教育思想,發展古代的"學"與"思"、"知"與"行"相結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學思相資"的教育教學理論,還提出了"學思結合、二者並重"的教學方法和原則,提倡依照兒童的特點對兒童進行教育。 著有《船山遺書》等。 【陶行知】(1891-1946) 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1917年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回國,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東南大學教育科主任。1920年與朱其慧、晏陽初等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任執行書記,致力於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發表《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7年,創辦曉庄師范,任校長。九一八事變後,組織國難教育社,創辦「山海工學團」,主張採用「小先生制」,實行「即知即傳」。發起組織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運動後,積極參加抗日民主運動,與沈鈞儒等聯名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須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務的主張。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體系。 .

③ 胡瑗的深遠影響

胡瑗一生著作頗豐,可惜大部散佚,傳世很少,且多為門人記錄整理而成。現存世的經學著作有《周易口義》12卷、《洪範口義》3卷,音樂著作有《皇佑新樂圖記》3卷(與阮逸合撰),余已散佚。
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把古代聖賢名流的「嘉言善行」匯集起來,編成《小學》一書,作為兒童讀本,其中就詳細記錄了胡瑗一生的教學活動和事跡,認為可作「百世之法」。南宋書院舉起,宋寶慶二年(1226年),泰州在胡瑗講學之處,亦創辦了「安定講堂」。明代學士程敏政斷言:「自秦漢以來,師道之立,未有過瑗者。」明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正式以胡瑗從祀,尊稱為「先儒鬍子」。泰州亦在「安定講堂」之地,建立胡公祠,紀念胡瑗先賢,清乾隆五年(1740年)改稱「胡公書院」。嘉慶二年(1797年),胡公祠移至泰州岳墩南麓,現存祠三間,列為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清初學者黃宗羲直接繼承了胡瑗「明體達用」的衣缽,開創學貴踐履的經世致用新學風,其實質就是胡瑗倡導的「實學論」。胡瑗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不僅示範於當時,而且也垂法於後世,在中國教育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無怪乎他的名字和「蘇湖教法」為人們所熟知,且享有很高的聲譽。當代研究胡瑗及其教育方法的不乏其人,國外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學者均涉足此領域,當代出版的《中外著名教育家小傳》、《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歷代思想家》、《中國大網路全書》、《辭海》、《辭源》等權威性著作,對胡瑗都列有專條,翔實介紹。當然,胡瑗畢竟是封建社會的學者和教育家,其思想與行為不可能不打上封建統治階級的烙印。然而,歷史地、公允地評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誠可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④ 胡瑗身為一介布衣,他是如何逆襲成為太子的導師

胡瑗從一介布衣,憑的是自己的聰明才智,努力以及天時地利人和,最後才成為太子的導師。

十年如一日,胡瑗在泰山苦讀了十年,靜心的學習下,研究經典,孜孜不倦,以此為樂。這十年的苦讀,使得胡瑗有了夯實的知識。在泰山學習十年後,胡瑗再次參加了科舉考試,但結果依然是不中。多次科舉考試的失敗,使得胡瑗不得不放棄科舉這一途徑來實現人生價值,胡瑗最後選擇了回到家鄉當老師,用自己數十年的知識來教導別人學習,傳授別人自己的學習心得等等。

正是這個決定,讓胡瑗走上了正確的適合自己的道路,始終專心致志的教書育人,成為了聞名外地的大儒。後來胡瑗遇見了范仲淹,在范仲淹的推舉下,胡瑗面見了皇帝,還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並且後來成為了太子的老師。

⑤ 胡瑗的教育目的是什麼

胡瑗的教學方法被官方總結為蘇湖教法。蘇湖教法昀終得以在全國推行。胡瑗的教育目的並不單純在於通曉儒學經義,而重在矯正時弊,恢復儒學真傳,他培育的人才直接為儒學復興、宋代理學的建立做了昀為重要、昀為基本的人才准備。

⑥ 《宋史·胡瑗傳記》古文翻

譯文
【胡瑗傳】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經術教授於吳地,達四十餘年。

景..初年(1034),朝廷改定雅樂,下詔求通曉音律之人。范仲淹特薦舉胡瑗,胡瑗以平民的身份在崇政殿回答皇上的咨詢。之後,和鎮東軍節度推官阮逸一同校定音律,分別鑄造鍾和磬各一。他以一粒黍子的長度為一分,從而製成尺,律的長度為三分四厘六毫四絲,圍的直徑為十分三厘九毫三絲。又以大黍之長累而成尺,小黍之長實龠。丁度等人認為胡瑗所做不合古制,故罷之不用。後授胡瑗為秘書省校書郎。當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安撫副史,任胡瑗為丹丹推官。不久胡瑗任保寧節度推官、教授湖州,胡瑗教導學生頗有方法,制定了完備的規章制度,並能以身作則。即使在盛暑天也一定身著公服坐於堂上。師徒之禮甚嚴。胡瑗視學生如子弟,學生們也信任愛戴他如父兄一般。跟隨他學習的常常有數百人。慶歷年間(1041~1048)朝廷興辦太學,派人到湖州學習胡瑗教學之法,並因之製成學規。又召胡瑗為諸王宮教授,胡瑗稱病不上任。後做太子中舍,以殿中丞辭職。

皇..中期(1049-1053),朝廷又鑄太常鍾磬,派人召胡瑗、阮逸和近臣、太常官議事於秘閣,於是經常做樂事。後又以之為大理寺評事,兼任太常寺主簿,胡瑗推辭不上任。一年以後,授胡瑗光祿寺丞、國子監直講。太常鍾磬鑄成後,胡瑗升遷為大理寺丞,皇上賜之以綉著銀魚的紅袍。胡瑗就住在太學,這時他的學生更多了,太學住不下,就租太學近旁的官舍安頓。禮部所錄的官員中,胡瑗的弟子常佔十之四五,無論才能高下,他們皆注意修身養性,嚴謹自律。穿戴舉止,也往往相似。別人遇見他們,即使不認識,也都知道他們是胡瑗的弟子。嘉..初年(1056),胡瑗擢升為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這時他仍然管理太學。不久,胡瑗染病不能上朝,以太常博士而辭官,告老還家,眾弟子和朝廷官員在城東門外為胡瑗餞行,當時將此事傳為佳話。不久,胡瑗病終,皇上下詔厚賞其家,並幫助辦理了胡瑗喪事。

⑦ 胡瑗的生平

祖籍今陝西子長縣的安定堡(一說現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於於泰州海陵(今江蘇如皋市)的一戶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顯赫,始祖胡遵為晉車騎將軍,後裔中曾有過兩位皇後和太後,另有三公九卿及將軍、太守10餘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參軍時舉家隨遷,但自其父胡訥任寧海軍節度推官後,在當時屬於下等官吏,因俸祿較少,竟步入「家貧無以自給」的境地。
胡瑗自幼聰穎好學,7歲善屬文,13歲通五經,被左右鄉鄰視為奇才。胡訥說:「此子乃偉器,非常兒也!」胡瑗讀書勤奮,好學上進,且志向遠大,常以聖賢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並未受過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後才得以與孫復、石介等人到山東泰山棲真觀求學深造。此間心志遠大,10年不歸,潛心研習聖賢經典。他為了不讓心志受到干擾,每當拆開家書,見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澗不再展讀。在此期間,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鑽研學問,為以後從事教育打下堅實基礎。30歲開外的胡瑗從山東回到家鄉,然而卻7次應考不中。40歲時放棄科舉意念,返回泰州城,在華佗廟旁經武祠(即後來江蘇省泰州中學所在地)辦起了一所書院(私塾),並以祖籍安定立名,稱安定書院。
1034年(景祐元年),42歲的胡瑗開始到蘇州一帶設學講授儒家經術。時值原朝廷中向來重視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對廢後被貶該地任知事。翌年范在南園開辦郡學後,聘他為首任教席,並送自己的兒子范純佑拜其為師。到任後,他即制訂了一套嚴格的校規。由於范公子能帶頭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門的學生無一膽敢肆意踐踏。在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學很快就成為了全城各地學府的楷模。
1036年,經范仲淹的引薦,胡瑗以布衣身份,與知杭州的音樂家阮逸同赴開封接受正急於雅樂改進的宋仁宗召見,並奉命參定聲律,製作鍾磬。其間,他合乎古禮的文雅舉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贊賞,事成後即被破例提拔為校書郎官。1040年(康定元年)8月,隨鎮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到陝西,被舉薦為丹州(今宜川縣)軍事推官。此間撰《武學規矩》一書,提倡國家大興武學,以抵禦外部侵略。
1041年(慶歷元年),胡瑗調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觀察推官時,因父親去世而辭官回家奔喪。翌年復出,改任保寧(今浙江金華)節度推官。不久應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諒之邀,到當地的州學任主講教授,以致「四方之士雲集受業」。其間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至理名言,並創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學」。
1044年(慶歷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並效法湖州的辦學經驗興辦了一所中央太學。1050年(皇祐2年)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樂,仍詔胡瑗與阮逸進京主持,並在司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時間完成。此間兩人還合作撰就了《皇祐新樂圖記》3卷。1052年被任命為國子監直講(主講教授),晉光祿寺丞。被征為太子中舍,後以殿中丞致仕。任教期間因學識淵博且教學得法,備受學生的歡迎並敬重。
1056年(嘉祐元年),64歲的胡瑗晉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閣侍講,成為了當朝太子的導師。同時兼在太學協助博士的考教訓導與執掌學規。此時雖身為命官,卻始終保持師生平等,常與學生切磋交流,在校園里形成了一種「沈潛、篤實、醇厚、和易」的學風。當時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儲君、眾多知名學者及禮部中的近半官員,故深得學生與朝中上下的敬重,視他為一代宗師,被神宗稱為「真先生」。
晚年,胡瑗依舊苦讀勤教,並參議朝政。1059年終因積勞成疾而卧床不起。後經仁宗皇帝欽准,領太常博士銜赴杭州長子胡康任所療養。臨行前京城轟動,相送者「百里不絕」。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謚「文昭」,葬於湖州原菰城附近。另被王安石譽為「天下豪傑魁」;被范仲淹遵為「孔孟衣缽,蘇湖領袖」;文學大家蘇東坡更曾寫下過贊頌他的詩句「所以蘇湖士,至今懷令古」……。
胡瑗在生前幾十年的教學實踐中,集教學理論、實踐和改革於一身,開創了宋代理學先河。其主要貢獻為:確立了培養「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糾正了朝廷取仕時的弊病,要求德、智、體、樂全面觀察;實施分科教學;推廣普及教育;嚴格校規,言傳身教;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及創立了高校寄宿制度。遺著有《松滋縣學記》、《周易口義》、《洪範口義》、《論語說》和《春秋口義》等。
人物簡介 胡瑗是宋代理學醞釀時期的重要人物 ,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 胡瑗精通儒家經術 ,以「聖賢自期許」,講「明體達用之學」。
他認為,儒家的綱常名教是萬世不變的「體」,而儒家的詩書典籍是垂法後世的「文」;把體、文付諸實際,可以「潤澤斯民,歸於皇極」,達到民安國治 、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 ,這是「用」。
他的「明體達用之學」,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
胡瑗講學分經義、治事二齋,治事包括講武、水利、算術、歷法等,表現了重視經世致用的特點。
胡瑗「白衣而為天下師」。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胡瑗在蘇州、湖州一帶任教實行的教學方法史稱「蘇湖教法」,宋仁宗慶歷中,朝廷興太學,「詔下蘇、湖取其法,著為令於太學」。
著有《周易口義》、《洪範口義》,均入《四庫全書》;另有《論語說》、《春秋口義》。

⑧ 宋代的胡瑗有什麼主張

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世稱安定先生。宋代理學先聲。

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今陝西省子長縣),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參軍,遷居泰州海陵。父親胡訥官寧海軍節度推官。胡瑗生於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幼年「家貧無以自給」,七歲能文,曾游學於山東泰山苦讀十年,「食不甘味,宿不安枕」,每得家書見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澗[1],與孫復、石介是同學。

景佑初年(1034年),教學於泰州城內華佗廟旁的經武祠(今江蘇省泰州中學民營初中部內),景佑二年(1035年),受范仲淹之聘,任蘇州郡學。精通儒家經學,以「聖賢自期許」,致力於維護儒家的綱常名教。胡瑗講學分「經義」、「治事」二類,治事包括水利、算術、歷法等,表現了經世致用的特點;又精於鍾律,史載「與鎮東軍節度推官阮逸同較鍾律,分造鍾磬各一虡。以一黍之廣為分,以制尺,律徑三分四厘六毫四絲,圍十分三厘九毫三絲。又以大黍累尺,小黍實龠。」嘉佑元年(1056年),升為太子中允、天章閣侍學、管勾太學。四年,以太常博士官銜東歸,赴杭州養病,送行人潮「百里不絕,時以為榮」。不久病故。王安石譽之為「天下豪傑魁」。胡瑗與孫復、石介並稱「宋初三先生」,開宋代理學之先河,對於王安石後來的熙寧變法,有決定性的影響。著作有《周易口義》、《洪範口義》,皆收入清初《四庫全書》。

⑨ 胡瑗的成就

胡瑗畢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泰州、蘇州、湖州和京師太學執教三十年左右,受教育者不下數千人,對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很有特色和首創精神,不愧為一代宗師。他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成就,經受了千年歷史檢驗,依然熠熠生輝。概言之,大致有以下八個方面: 胡瑗在《松滋縣學記》中開宗明義地說:「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他從「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發,揭示了人才、教化、學校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一是為什麼要重視教育?胡瑗認為,治理好國家關鍵在人才,人才要通過教育培養。
二是如何辦好教育?他認為,一要「師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從事教育;二要普及教育於「民」;三要地方行政長官興辦學校。在封建社會中,人民處於無權狀態,封建政權內部的監督機制有名無實,各級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質對於吏治的好壞、人民負擔的輕重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培養真正的人才對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有著現實意義。
北宋初期,教化不興,風俗澆薄,當時的科舉制度崇尚聲律浮華,以詩賦取土,社會上普遍存在著「苟趨祿利」、輕「教化」、重「取士」的風氣,且各地又沒有建立學校。為了培養真正合格的致治之才,胡瑗認為必須建立「敦尚行實」的學校,這種「立學教人」的主張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在宋仁宗明道、寶元時期,為了糾正取士不以「體用為本」,只講究詩詞歌賦、學校教育思想,主張以培養通經致用的人才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胡瑗在答宋神宗問時說:「臣聞聖人之道,有體、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歷世不可變者,其體也;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歸於皇極者,其用也。」很清楚,「體」是指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是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標准;「用」是指掌握運用這個基本道德標准去治理國家。也就是說,教育不能只是為了科舉考試,獲取功名,而是培養出既精通儒學經典,又能在實踐中運用的人才。
胡瑗為貫徹「明體達用」思想,作出很大努力並取得成功,開創了宋代理學先河。同時他又將「明體達用」的思想,滲透到教育改革之中,成為他從事教育改革和實踐的理論基礎。 胡瑗為了貫徹「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的制度。他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施教。經義主要學習六經;治事又分為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和歷算等科。凡人治事齋的學生每人選一個主科,同時加選一個副科。另外還附設小學。這種大膽嘗試,即使學生能領悟聖人經典義理,又能學到實際應用的本領,勝任行政、軍事、水利等專門性工作。
實踐證明,這種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人才。如長於經義之學的孫覺、朱臨、倪天隱等,長於政事的范純仁(范仲淹之子)、錢公輔等,長於文藝的錢藻、騰元發等,長於軍事的苗授、盧秉等,還有長於水利的劉彝等人。 面對宋初「輕教育」學風不正的狀況,胡瑗還運用歷史對比的方法,著重闡述了「師儒」和「興校」的重要性。他說:「學校之興莫過於三代,而三代之興莫過於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藝教萬民而賓興之。糾其有言異者誅,行異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
當時宋代官學有兩種:一是中央官學,二是地方官學(即州縣二學)。慶歷四年(1044年),在第一次興學運動之前,中央官學生員很少,絕大多數為官宦子弟;地方官學,只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准允曲阜先聖廟立學,並賜額「應天府書院」,是為州縣辦學之始,余則寥若晨星。於是胡瑗大聲疾呼「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不僅是對地方行政官員的強烈呼籲,也是對宋朝統治者的忠告。胡瑗主張「廣設庠序之教」,大興地方官學,它不僅可以使人才「繼踵而出」,更為重要的可以「正以民心」,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以達到太平盛世之目的。故慶歷四年四月,宋仁宗採納范仲淹的建議,開天章閣,與大臣們討論扶 振興的良策,慨然下詔全國,要各州、縣都要興辦學校。這與胡瑗倡導的「以仁義禮樂為學」、「致天下之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胡瑗在教學中除重視書本教育外,同時還組織學生到外野外、到各地游歷名山大川,並把此項活動列入教程之中,做到讓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統一。他認為:「學者只守一鄉,則滯於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有益於學者矣。」故他曾親率諸弟子自湖州游關中,上至陝西潼關關門,回顧黃河抱潼關,委蛇洶涌,而太華、中條環擁其前,一覽數千里,形勢雄張。他慨然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學者其可不見之哉!」由此證明胡瑗反對閉戶讀書,主張接觸實踐,了解社會,瀏覽名山大川,以開拓胸襟視野,讓書本知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有利於實現他的教育目的—真培養出「明體達用」的致治之才。同時也一語道破了知識來源於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真諦。
實行「寄宿制」
宋代起初規定太學學生不能住宿,主要因為太學右側是御書閣,消防工作特別重要,每到夜半時分,宿舍里的燈燭要全部熄滅,實行「火禁」。嘉祐元年(1056年),胡瑗與孫復主持太學,他們為了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過集體生活,請求有關部門放寬火禁,如發生意外,概由他倆負責。此後太學就實行「寄宿制」。每晚由師生輪流值班,督促火燭小心。同時規定學生每月放假四次,其餘時間皆留校住宿。每日起身、就寢以鳴鼓為號,進出校門必須請假,平時也不準隨意會客和離校。這種寄宿生制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延伸到州、縣之學,在今日的學校中還直沿襲使用,且日臻完備。
綜觀胡瑗教育生涯,他的確留下了豐富且可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學經驗,並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自強不息、艱苦創業、以苦為樂、終身教育的敬業奉獻精神,而且可以看到他勤勉好學、求真務實、力糾時弊、銳意改革的創新勇氣。同時,還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憂國憂民、躬行力踐、誨人不倦的高尚品質。

⑩ 胡瑗的「明體達用」是什麼意思

明體達用是中國古代實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宋元明清以來的「實學」思潮肇始於二程。二程「實學」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從經學導入,並明確地提出了「治經,實學也」的命題。

明體達用內涵卻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學所能范圍,從某種程度上說,二程稱「治經」為「實學」,只是在借題發揮,從另一方面來說,二程始終固守著儒學「經世致用」的傳統,「實學」一詞又指向一種「經世致用」之學。

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二程來說,與「義理性命」之學一樣,「經世」之學同樣是其理學體系中應有的命題之一。二程所謂「實學」者,是要明其體之「實」,又能達其用之「實」,可謂為有「實體」、「實用」之學。

(10)胡瑗的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歷史由來 :

明體達用的教育指導思想,從最初在泰州創辦「安定書院」開始萌發。范仲淹在景祐元年(1034)任蘇州知事後,奏准朝廷批准興辦蘇州州學,特聘自己「愛而敬之」的胡瑗為教授(一校之長)。

胡瑗在蘇州州學潛心講授學術,規肅學風,加強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並率先垂範,身體力行,明體達用教育理念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培養出了一批經世治國的棟梁人才,蘇州州學因此名揚天下。

參考資料

網路-明體達用

閱讀全文

與胡瑗的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紙做玫瑰的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295
萬用表測量直流電壓的方法視頻 瀏覽:686
荔枝核食用方法 瀏覽:173
紅掌養護方法怎麼養 瀏覽:992
如何避免被電的小方法 瀏覽:672
鼻腔里有異物如何處理方法 瀏覽:690
預先危險性分析辨識方法 瀏覽:919
蘋果6s的蘋果鍵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24
用什麼方法可以把血管去掉 瀏覽:421
去掉痘印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瀏覽:852
浴缸防滑墊的使用方法 瀏覽:287
慢中耳炎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134
幾招鑒別問題蔬菜的方法 瀏覽:424
安卓手機手柄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27
檢測氧感測器方法 瀏覽:418
如何判斷斷奶的正確方法 瀏覽:389
烹飪香和味的組配主要有哪些方法 瀏覽:233
女生系圍巾的方法圖片 瀏覽:397
常見陰離子鑒別方法 瀏覽:761
如何討好婆婆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