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朝的「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是怎麼回事
古文經學,即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古文經,指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徵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
今文經學,即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今文學派,與古文經學相對立。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
古人以後,經學今古文之爭遂告結束。攔世扮然作返埋為不同的治簡灶學方法與對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態度,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影響並未結束。
(1)古文經和今文經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古文經學,是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與「今文經學」相對。古文經,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
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才被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徵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
今文學派是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學派,它的出現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除了醫葯、卜筮、種樹之書以外,民間所藏的先秦百家之書盡皆焚毀,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職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閱讀。
自歐陽修懷疑「《系辭》非孔子作」以來,宋儒疑經惑傳的學術風氣開始流行。實際上西漢以來的今文《易》已根據似乎合理的思路改經了。
❷ 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區別
今文經指漢初由儒生口傳,並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籍。古文經指漢代前期從民間徵集或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寫成的經籍。
二者區別:
1、對孔子態度
今文經學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視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主張通經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傳》。
而古文經學崇奉周公,視孔子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偏重訓詁,與現實政治問題聯系較弱;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最重《周禮》。
2、經典順序
今古文經學視經典的學習順序的不同,源於兩派對於孔子的定位不同。
今文經學視孔子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將五經順序定為《詩》、《書》、《禮》、《易》、《春秋》,由淺入深;
古文經學視孔子為史學家,將五經順序定為《易》、《書》、《詩》、《禮》、《春秋》,按時間順序排列。錢穆先生認為今古文經學之爭始於利益之爭,當是定論之言。
3、興盛衰落
漢武帝所立五經博士皆為今文經學,今文經學長期壟斷漢代官學。後今文經學逐漸陷入了僵化和煩瑣,且又與讖緯結合,流於妄誕,西漢後期見衰。同時,古文經學卻不斷發展壯大,王莽當政時一度得立學官,東漢後期逐成壓倒今文經學之勢。
漢末,古文經學家馬融、鄭玄兼采今、古文之說,今、古文之爭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經學之爭再起,古文經學的治學路數為乾嘉學派和章太炎等所發揚,今文經學則為常州學派所復興,並最終成為康有為推動變法維新的理論依據。
1.今文經學的影響:
自從經學研究成為官方肯定的專業學問之後,就已顯示了政府與學者都將以之為政治措施的觀念來源,而這也正是先秦以來的儒家學派的根本關懷,然而在今文經學家的學術風氣上,尤其以董仲舒的春秋學理論建構肇其端,既重視春秋中微言大義的引申於時政之上,又強調天人感應之神學目的論世界觀,在配合了西漢宗教迷信發達的時代風氣之下,今文經學家的理論遂提供了讖緯迷信之術的發展空間。
同時在對政治措施的影響方式上,逐漸與讖緯神學合匯,尤其是王莽與劉秀在奪取政權之際皆公開利用,甚至將若干讖語編為官書明白昭告,都是使讖緯之術發達的因素,這樣的政治風氣顯然不是歷史的常道。
今文經學的這種研究風氣,直至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等融合今古文經學的學風出現後而告中斷,而讖語之術雖經兩漢以後歷朝的明令禁止,卻仍保留在道教傳統中,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神學迷信方式,持續地影響著中國的政治歷史。
2.今古文經學之爭的思想意義及歷史定位:
就今古文之爭的意義而言,政治上的意義是,因官學而有的政治利益集團間的斗爭;文化上的意義是,開創帝國氣象的政治與神學結合的知識活動,與回歸先秦的義理與考據結合的知識活動之競技;理論上的意義是,漢代新起之天人感應災變的宇宙論,與朴實的先秦人倫進路之世界觀的交戰。
就今古文學風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而言,在作為政治意識型態學而建構的解經體系意義上,兩者對於兩漢時政皆有實際的影響力量,而其個別學術力量的起落則與官方的抑抬有互動的關系;
在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環節的意義上,古文經學派對於保存先秦典籍的文字訓詁工作有重要貢獻,而今文經學派則側重地發揮了儒學與政治活動結合的義理詮釋工作;在作為哲學思想的創造面意義來看,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學在哲學觀念的創造上的成就都不大,相較於漢初黃老、道教哲學、淮南子、抱朴子等,整體地說皆有遜色,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結合天道神學與陰陽五行說,及易學官學結合了兩漢的天文氣象學知識才頗有理論上的創造力。
❸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區別和論爭區別和論
今文經與古文經的差別:①記錄文字不同。②篇章有差異。
③對經書內容的解釋和對古代制度的說法往往不一致。
④今文斥古文傳授系統可疑,古文斥今文抱殘守缺。
向左轉|向右轉
章炳麟(1869~1936,號太炎),主張革命,政治立場激進,在學術上卻以古文經學反對康有為的今文經學。
晚清今文經學毀野高一度復興。康有為(1858~1927,字長素),近代今文經學大師。著《新學偽經考》,謂古文經皆出劉歆偽造,是新莽一朝之學,「非孔子之經」;又著《孔子改制考》,尊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以孔教名義鼓動變法。
舉例:
今文、古文《尚書》及其真偽問題
1、今文《尚書》
今文《尚書》由伏生傳授。伏生,亦叫伏勝,濟南人,故秦博士,專治《尚書》。秦始皇焚書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里,後來兵亂流亡。漢文帝時,使掌故晁錯前往受《尚書》,亡數十篇,只得29篇(其中一篇是《書序》,實際只得28篇)。由於伏生所傳《尚書》是用當時通行文字即隸書寫成,所以叫《今文尚書》,也稱為伏生本。
《今文尚書》28篇,大部分被司馬遷采入了《史記》。從文辭上看,雖用漢代通行文字,但文辭艱澀,詰屈聱牙,義奧難懂。與商周以後的文辭截然不同。因此,《今文尚書》是真《尚書》。
今古文師法之不同。廖平曰:「今學祖孔子,主《王制》;古學祖周公,主《周禮》;今學為孔子晚年之說,古學為孔子壯年之說;今學為經學派,古學為史學派;今學出於齊魯,古學出於燕趙;今學守專門,古學多異說。——林尹《纖尺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古文《尚書》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劉余擴建宮室,拆毀孔子舊宅,從牆壁里得《書》的竹簡。經孔安國整理,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因為它是漢以前的古文(蝌蚪文字)寫成的,故稱《古文尚書》。漢武帝時,《古文尚脊老書》雖未被列於學官,但在私下流傳,從未中斷。東漢時古文經學盛行。賈逵所傳授的《古文尚書》就是孔安國所傳授的《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也是真《尚書》。其中也被司馬遷采入了《史記》。漢代傳授今文《尚書》的稱今文學家;傳授古文《尚書》的稱古文學家。由於他們對《尚書》的研究方法不同,形成《尚書》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今文學派注重闡述微言大義,解說煩瑣,並且嚴守家法師法;古文學派則注重文字訓詁,考訂制度、名物。
❹ 古今文經學的異與同
經學分今文與古文,兩個流派各有其支持者,其異同在哪兒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古今文經學的異與同,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今文經學的異與同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西漢末年形成的經學研究中的兩個派別。所謂「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兩種字體。「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傳授經典的學者,所持底本是用戰國時古字寫的即為「古文家」,用隸書寫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對立,是從西漢哀帝時開始的。成帝時,劉欲發現古文《春秋左氏傳》,認為左丘明與孔子好惡相同並親見孔子,故《春秋左氏傳》比以後世口說為據的《公羊》、《穀梁》更為可信,於是引《左傳》解釋《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劉歆又在今文諸經立於學官並置博士的情況下,作《移讓太常博士書》,爭立古文經傳於學官。但因為在西漢朝廷中,不僅擔任教職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連那些達官顯宦也都是通過學今文經而得官的,因此,劉歆的要求遭到諸儒博士的反對,未能成功。也因為此,才有派別含義的「古文」名稱。而「今文」則是由於古文家獨樹一幟,迫使原有經師結成一派之後,到東漢時才出現的名稱,它是古文經師加給立於學官的經書、經說和經師的。
經今古文學之爭雖始於西漢末年,但其爭斗的高峰卻在東漢。而在這場斗爭中,卻是古文經學日益抬頭,在民間流傳甚廣,並逐漸占據優勢。直至鄭學起,經今古文才。趨近混於一同。到清末,以皮錫瑞、康有為為代表的今文經學,與以章太炎、劉師培為代表的古文經學,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經學之爭。時起時伏的今文古文經學之爭,影響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學術領域,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經書的字體、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經書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說等內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經學近於哲學,強調「經世致用」;古文經學近於史學,講究考據。在東漢,兩者之間還有有神論與無神論、政治與學術的區別。但從純學術的觀點來看,今文經說有異說,古文經學中也有異說,誰也不能算解釋五經的權威,更不能說誰得了孔子的真傳。
東漢時期,經今古文學的爭論,其實質問題是誰是經學的正統和如何統一經學的思想。今文經學既已立於學拍薯官,士子也依賴學習今文經入仕,朝臣又通過學習今文經而獲位,因此古文經學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學術一旦跟政治利益結合起來,學術問題也就成為政治問題了。正因為此,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由單純的對書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擴大到了學術思想、學派體系、政治觀念和社會地位等諸方面,幾乎貫穿了整個漫長的封建社會,不僅對經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漢代的經今古文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能延續數千年之久?
一、秦始皇焚書坑儒——經今古文之爭的罪魁禍首。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大一統局面,實行了焚書坑儒政策。規定凡是六國史書和諸子百家,除了博士官能夠收藏之外,其他人一律焚毀,不得私藏。並且坑殺了一些方士儒生。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也就成為今古文經之爭的罪魁禍首。襲搜者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
在秦始皇下令焚燒儒家作品之後, 很多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就此失傳。因此在秦代沒有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在漢初流傳的儒家經典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保存下來:
途徑一(今文經的來源):飽學儒家經典的老儒通過背誦漏皮記憶的方式,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流傳後世。這也就是今文經產生的主要途徑。因為秦朝存在時間並不長,只有30多年的時間。因此它的短命而亡為今文經能夠保存下來提供了可能性。途徑二(古文經的來源):在秦朝焚書坑儒之前,一些儒生把儒家經典埋藏起來,在秦朝滅亡之後,這些儒家經典又得以重見天日。話說,他們埋藏的方式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有把書藏在牆縫里的,也有把書藏在地底下的。總之,都是藏在一些犄角旮旯,很難讓人發現的地方。發現藏書最多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在曲阜的孔子舊宅。另一個是河間王獻處。這些陸續被發現的戰國時代的儒家經典字體都是用秦統一前的篆書抄寫的,因此也被稱為古文經。
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史記》
因為儒家經典流傳下來的方式不同。 所以儒家內部又分為了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派。 今文經大多是用漢朝時流行的文字隸書書寫的。古文經大多是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字篆書書寫的。儒家經典在漢初表現為這兩種形式也為後來的經今古文之爭埋下了伏筆。
二、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差異。
今文經和古文經的斗爭能夠持續數千年,歸根到底是因為兩者之間的具體理念和價值觀念的差異所造成的。除此之外,兩者還推崇不同的儒家經典,對待孔子和周公的態度也有很大的差異,對儒家經典內容的解釋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具體差異:
1、對儒家經典的解釋不同――兩者斗爭的主要分歧。
對待儒家的傳統經典《詩》《書》《禮》《易》《樂》《春秋》,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家分別有不同的注釋型著作。而且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在對待六經的排名先後上也有很大的分歧。西漢時期以董仲舒為首的今文經學家認為六經的順序是《詩》>《書》>《禮》>《樂》>《易》>《春秋》。而以班固為首的古文經學家則認為六經的順序是《易》>《書》>《詩》>《禮》《樂》>《春秋》。而且兩者又有不同的六經注釋型著作:
①《詩》
古文經:《毛詩》
今文經:《魯詩》《齊詩》《韓詩》
②《書》
古文經:《古文尚書》
今文經:伏勝、大夏侯、小夏侯
③《禮》
古文經:《逸禮》、《周官》
今文經:《大戴禮記》、《小戴禮記》、
《慶氏禮記》
④ 《易》
古文經:《費氏易》、《高氏易》
今文經: 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
⑤《春秋》
古文經:《左傳》、《鄒傳》、《郟傳》
今文經 : 嚴氏 、顏氏、《榖梁春秋》
通過對上述儒家經典的分類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古文經學家和今文經學家對於儒家經典的解釋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對詩、書、禮、易、春秋都有屬於自己流派的解釋性著作。而且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家在注釋儒家經典的時候往往會加入自己的價值觀念,一旦在儒家經典當中滲透進不同的價值觀念就會使儒家經典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使得儒家經典服務於不同的人。
2、對待儒家經典的態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今文經和古文經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僅僅是文字和解釋性著作的不同。兩者對待儒家經典的態度以及儒學的研究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今文經認為:解釋經義主要在於通經致用,在研究方法上今文經學家主張章句推演,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和刑名學說來發揮微言大義,主張君權神授、大一統、三綱五常的思想。其實後世流傳下來的今文經,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董仲舒的新儒學的影響。是經過董仲舒改良之後逐漸演變而來的。
漢景帝以《黃帝》、《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 《史記》
古文經認為:重視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在分析事物發展演變時不結合陰陽五行和刑名學說。注重師承、嚴守家法。在研究方法方面古文經學家看中的是章句訓詁,把儒家經典視為古代的歷史資料,簡單來說就是把儒家經典看作歷史書。並沒有把儒家經典上升到神聖不可侵犯的高度。因此在總體上來看古文經相比今文經來說顯現出一定的保守性。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漢書·藝文志》
3、對待孔子的態度不同。
兩者除了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外,在對待孔子的態度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主要體現在對孔子的評價:
今文經學家認為孔子是素王,六經都是孔子創作出來的。而且孔子是現行的很多制度的創立者。孔子並不是儒家文化的傳承者而是儒家文化的創立者。因此今文經學家是把孔子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身份來加以評價的。
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漢書·藝文志》
古文經學家認為孔子是先師,孔子的一套理論體系是從周公那裡傳承而來的,他的主要特點就是傳而不述。因此古文經學家是把孔子作為儒家文化傳承者的身份來加以評價的。
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漢書·藝文志》
三、今文經和古文經的斗爭過程――持續數千年的拉鋸戰。
如果把今文經和古文經的斗爭放在5000年中華文明的角度來考量,你就會發現這場斗爭是意義深遠的,而且對我們整個文明的走向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場斗爭從秦朝滅亡開始,一直持續到近現代,持續了近兩三千年的時間。直到今天我們很多的思想觀念依然受到今文經和古文經的影響。在這數千年的斗爭過程中,今文經和古文經互有勝負,用句俗話來說就是「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兩者是輪流的坐莊。但是,兩者中的一方誰都沒有辦法徹底消滅另一方。
在歷史的長河當中兩者的斗爭是十分復雜的。由於篇幅有限,如果要詳細的把它敘述一遍那是不太可能的。在下文當中我就挑選幾個在歷史上斗爭比較激烈的時期展開論述:
1、兩漢時期——今古文之爭的巔峰期。
兩漢時期是今古文經之爭的第一個高峰時期。 這場斗爭從西漢初年在孔子舊宅和河間王處發現古文經為起點,到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馬融、鄭玄結合今文經和古文經遍注群經實現兩者初步融合為終點。整整貫穿兩漢四百多年的時間。在這一時期,今文經和古文經既有斗爭又有融合,最終實現了同一發展。以下是兩者斗爭的主要幾個階段:
①階段一:(西漢初年)今文經佔有優勢。
西漢初年,因為今文經出現較早。而且董仲舒等人也以善治今文經《公羊春秋》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在董仲舒的建議之下,漢武帝確立了把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的政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但是,這里漢武帝強調的「儒術」是今文經而不是古文經。在董仲舒的建議之下很多今文經學作品陸續被立為學官。
「董子傳《公羊》,《春秋繁露》所載,皆言經義,且皆與《公羊傳》合。是董子之於經學,尤為專門名家。」。——《經學家法講義》
但是在這一時期,古文經發展的並不是那麼好。 因為古文經出現的比較晚,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十分的有限。而且相比於今文經來說古文經比較保守,它的很多價值理念並不適合漢武帝來加強中央集權。因此在漢朝初年,古文經只在民間小范圍的流傳,放在整個國家的水平來說影響力還是十分有限的。
②階段二:(西漢末年) 古文經開始崛起。
在經歷過西漢初年和西漢中期的民間發展之後,古文經在西漢末年逐漸成熟,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和當時的統治思想也越來越契合。漢成帝時命人搜尋天下遺書,劉向、劉歆父子先後負責把搜集到的大量圖書加工整理的工作。在他們搜集圖書的過程中,又發現了《春秋左氏傳》《毛詩》和《逸禮》等古文經書。與此同時,古文經也開始在大范圍內流傳。
等到王莽當政時期,為了篡奪漢室的江山,王莽提高了古文經的地位。並且把古文經作為自己改朝換代的理論依據。由於脫骨改制的需要,劉歆借機把《左氏春秋》《古文尚書》和《毛詩》立於學官。後來又歷《樂經》為博士、《周官經》六篇也立博士。
六藝之文,……《易》為之原,《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劉歆
在這一時期,相比於古文經的一步步發展壯大,今文經卻在一步步的衰退。由於得不到政治勢力的支持,今文經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③階段三:(東漢時期)今文經和古文經融合貫通。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取消了古文經博士,復立今文經博士,共有14位博士。古文經雖然不得立於學官,但是仍然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實在這一時期就可以清楚的發現, 今古文經之爭背後隱藏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爭論,是一種政治勢力和另一種政治勢力的斗爭。
東漢末年時,古文經學家馬融、鄭玄兼容今文經和古文經,破除各家傳統,遍注群經,得到了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派的贊許。至此今文經和古文經實現了初步的融合,兩者的斗爭也就暫時的告一段落。
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王父豫章君(范寧)每考先儒經訓,而長於玄,常以為仲尼之門不能過也。及傳授生徒,並專以鄭氏家法。——《後漢書》
2、清末——今古文之爭的又一次高峰。
今古文之爭在兩漢達到高峰之後,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時間,在清末又一次達到了高峰。其實這兩次高峰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都處於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清末面對著眾多的新興事物,人們的思想受到強大的的沖擊。從而在思想文化領域又再一次掀起了今古文之爭。與兩漢時期不同的是,在清末時期人們的思想已經受到西方的影響,面對今文經和古文經的差異人們更加理性。他們能夠用一些近代化的思想來重新審視這種差異。在清末今古文經之爭分為以康有為為首的今文經學派和以章炳麟為首的古文經學派:
①以康有為為首的今文經學派——提倡改革、反對奉天法古。
在清末康有為在政壇上是混的風生水起,他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主張在中國實行維新變法,建立起一套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為了宣傳自己的變法思想,康有為再一次舉起了托古改制的大旗。因為康有為本來就是今文經學大師,他對今文經學的很多理念都是是銘記於心的。為了宣傳他的變法思想,他把孔子打扮成了變法改制的先師。認為孔子是變法改制的祖師爺。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變法的阻力。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康有為先後完成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這兩本著作:
《新學偽經考》:這本書也是康有為為了宣傳維新變法思想而寫的第一本書。在這本書中康有為對古文經學展開了猛烈的攻擊。他認為《周易》、《尚書》這些古文經書都是王莽改制時劉歆編造出來的。這些古文經書和孔子沒有任何關系,他們都是王莽的新朝之學,是王莽為了篡奪漢朝政權而偽造的。此外康有為還認為,東漢末年的馬融鄭玄之學也是王莽的新朝之學。並不是真正的古文經書。康有為的這些主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並不符合實際。但是他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為他的維新變法提供理論依據。
「始偽偽,亂聖制者,自劉歆;布行偽經、篡孔統者,成於鄭玄。於是奪孔子之經以與周公,而抑孔子為傳,於是掃孔子改制之聖法,而且為斷爛朝報,「六經」顛倒,亂於非種;聖制埋淪於霧;天地反常,日月變色,以孔子天命大聖,風載四百,地猶中夏,蒙難遘閔,乃至此極,豈不異載?——《新學偽經考》
《孔子改制考》:這本書也是康有為為了維新變法而編造的一部書。在這本書中康有為主張孔子是變法改制的先師。孔子之前的歷史是茫無可考的。孔子通過自己的主張製造出堯、舜、文、武、周公的形象,並假託這些古王先聖來傳播自己的政治理想。活生生的把孔子打造成了變法改制的祖師爺。並且他還依據今文經三生三世的說法。把社會分為據亂世、昇平世和太平世。認為君主專制的社會就處在據亂世。君主立憲制則代表生平世。民主共和制則是太平世。
「孔子卒後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為讀其遺言,淵淵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見太平之澤,被大同之樂者,何哉?使我中國……不得見太平之治,被大同之樂者,何哉?」 ——《孔子改制考》
②以章太炎為首的古文經學派——主張發揚國粹,保留傳統。
與康有為為首的今文經學派相對應的是章太炎為首的古文經學派。章太炎雖然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革命元勛,但是他的思想並不像他的行動那麼激進。章太炎在文化思想上還是比較保守的。他反對康有為所提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認為在近代化變革當中應該保留我們的國粹,發揚我們的傳統。因此他反對全盤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尤其反對康有為改革政治體制的行為。
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於革命,而思以憲法易之者,為其聖明之主耳。——《正仇滿論》
在章太炎的這種呼籲之下。晚清社會形成了一股提倡國粹的潮流。他們主張應該將西方優秀的政治制度和我們東方傳統的文化相結合,以此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體系,促進中國的近代化。這種潮流一直持續到新文化運動後期。實質上這也是從漢朝流傳下來的今古文之爭的一個縮影。
結論:今古文之爭是儒學內部爭奪「利祿」的斗爭,是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一種表現形式。
其實如果放在整體史觀的角度來考察今古文之爭,我們就會發現。這種爭論實質上是一種利益的爭論。無論是今文經還是古文經,背後隱藏的都是一種不同的意識形態。這兩個派別之後分別有不同的支持勢力,今文經和古文經也分別代表著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是儒學內部爭奪「利祿」的斗爭,是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一種表現形式。
雖然這兩種派別爭論不休,但是在歌頌先聖先王、美化古代政治、為封建統治者服務的問題上還是一致的。這種爭論持續了幾千年的時間,它對於學術文化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❺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區別和論爭
一、區別
1、概念不同
今文學派是兩漢間以儒家經書研究而形成的學派,它的出現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
古文經學,是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與「今文經學」相對。古文經,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儒家經書。
2、形成方式不同
今文經指漢初由儒生口傳,並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籍。
古文經指漢代前期從民間徵集或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寫成的經籍。
3、對孔子態度不同
今文經學認為六經皆孔子所作,視孔子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闡發經文的「微言大義」,主張通經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傳》。
古文經學崇奉周公,視孔子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偏重訓詁,與現實政治問題聯系較弱;以劉歆、賈逵等為代表,最重《周禮》。
4、經典順序不同
今文經學視孔子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將五經順序定為《詩》、《書》、《禮》、《易》、《春秋》,由淺入深;
古文經學視孔子為史學家,將五經順序定為《易》、《書》、《詩》、《禮》、《春秋》,按時間順序排列。錢穆先生認為今古文經學之爭始於利益之爭,當是定論之言。
5、興盛衰落不同
漢武帝所立五經博士皆為今文經學,今文經學長期壟斷漢代官學。後今文經學逐漸陷入了僵化和煩瑣,且又與讖緯結合,流於妄誕,西漢後期見衰。
古文經學卻不斷發展壯大,王莽當政時一度得立學官,東漢後期逐成壓倒今文經學之勢。
漢末,古文經學家馬融、鄭玄兼采今、古文之說,今、古文之爭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經學之爭再起,古文經學的治學路數為乾嘉學派和章太炎等所發揚,今文經學則為常州學派所復興,並最終成為康有為推動變法維新的理論依據。
二、爭論
1、西漢末年論爭
漢哀帝時,劉歆領校秘書,發現古文經不但文字與當時立於學官的博士本有異,而且有的博士本定為今文經。他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餘,殘闕不全。
基於此,劉歆請立古文經《毛詩》、《左傳》、逸《禮》於學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對,劉歆離開京都。這是今古文經學的第一次重要爭論。
西漢末,王莽欲篡權,提出「王田」的主張,要將土地收歸國有,利用《周禮》關於井田制的說法,以為現論依據。《周禮》屬古文經,古文經學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時,立五個古文博士,以與今文經學對抗。
2、東漢初年的爭論
東漢初劉秀利用讖語鞏固政權,即位後,倡今文,廢古文。讖緯之風影響了東漢經學的今古兩派。
東漢光武帝立今文經十四博士,再次確立今文經學在官學中的統治地位。但是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古文《費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
博士范升反對,與韓歆等爭論,並奏《左氏》錯失十四事,不可采三十一事。學者陳元上書與范升辯論,認為左丘明親受業於孔子,其書弘美,宜立博士,書凡十餘上。
光武帝乃立《左氏》博士,諸儒議論喧嘩,從公卿以下,多次在朝廷上爭論,終於又被罷廢。漢章帝時,賈逵(公元 30~101)作《長義》四十一條,說「《公羊》理短,《左氏》理長」,為古文經張目。博士李育乃作《難左氏義》四十一事,以《公羊》難逵。這是今古文經學的又一次重要爭論。
漢章帝贊同賈逵的主張,詔諸儒選高材生從逵受《左氏》、《穀梁》、《古文尚書》、《毛詩》,四經遂行於世。東漢馬融(公元79~166)以古學授鄭玄,玄遍注群經,於是鄭、賈之學流行數百年,為諸儒所宗。
3、唐宋時的爭論
唐代,太宗詔使國子祭酒孔穎達統一異說紛紜的南北經說,撰定《五經正義》一百八十卷,使明經取學者屏棄今古文的門戶之見,自出親意,宋人拋開舊注,直接往經文中尋求義理,敢於懷疑和獨立思考,遂成為「宋學」。明代經學衰弱,少有建樹。
4、清代
直至清代,乾嘉學者所用方法,稱為「漢學」、「朴學」,無論吳派、皖派、揚州學派,皆與古文經學為近。
惟常州學派上承漢代的今文經學,依據《公羊傳》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闡發孔子「微言大義」表達自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態度,影響及於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思想家。
5、近代章太炎是古文經學的著名大師。 古文經學的特點是講文字訓詁,明典章制度,研究經文本身的涵義,不講「非常疑義可怪之論」及「陰陽災異」。
古人以後,經學今古文之爭遂告結束。然作為不同的治學方法與對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態度,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影響並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