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2.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有四種: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每一種總研究方式都有適用范圍,也存在一定優缺點。
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實驗研究適用於探索兩種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實驗的類型有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標准試驗和准實驗。
文獻研究適用於研究那些無法接觸的研究對象和縱觀分析,類型有內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現存統計分析。
實地研究適用於研究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其特徵,它是一種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研究方式。
3. 社會學有哪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那些社會問題
社會學研究方法有四種: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每一種總研究方式都有適用范圍,也存在一定優缺點。
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實驗研究適用於探索兩種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實驗的類型有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標准試驗和准實驗。
文獻研究適用於研究那些無法接觸的研究對象和縱觀分析,類型有內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現存統計分析。
實地研究適用於研究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其特徵,它是一種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研究方式。
(3)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擴展閱讀: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範式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4. 請問什麼是社會研究方法它包括哪些
簡述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 ① 經驗型。所謂經驗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實際而獲得關於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的手法,其具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實驗等。 ② 理論性。所謂理論性特徵,是指在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中,注重理論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並且重點要解決從具體的經驗資料到普遍性理論概括的邏輯過程。 ③ 規范性。所謂規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同時也是社會研究活動的規范體系,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規范著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 ④ 多樣性。所謂多樣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是由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組成的,並且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簡述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所謂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是指社會研究過程中一般需要採取的各個步驟及其先後次序。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般是: ① 確定研究題目階段、 ② 研究設計階段、 ③ 收集資料階段、 ④ 整理和分析資料階段、
5. 有誰知道 社會研究方法(作者:(美)艾爾·巴比(Earl Babbie)著 邱澤奇譯)這本書有網上下載或在線閱讀嗎
《社會研究方法》簡答論述重點
第一章 社會研究導論
1、簡述社會研究的特徵
① 經驗性。經驗性,是指社會調查研究活動是通過了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實而獲得對社會的認識。
② 理論性。社會研究的理論性包含接受理論指導和得出理論兩層含義。
③ 目的性。首先,社會研究是一種有目的的認識活動。每個社會研究項目的第一步都是要根據理論發展和社會實踐的需要而確定研究題目和明確研究的意義。
④ 社會性。社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
2、試述社會研究的社會性 (論述)
所謂社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
首先,社會研究的目標具有社會性的意義。一般說來,社會研究的選題應該具有社會意義,它應該對解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社會研究是一種社會活動。一方面,在當代社會中絕大多數調查研究活動都是以有組織的方式進行的,在社會調查活動中需要有各種機構和各類人員的分工合作;另一方面,許多社會研究活動,尤其是較大規模的調查和研究活動需要有大量的社會配合。因此,在社會研究活動中會涉及分工、合作、配合等一系列的社會互動過程。
再次,社會研究活動要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並受其他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最後,社會研究的結果會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學術發展等方面產生影響。
3、簡述社會研究的基本要素
任何一項社會研究活動都包含:社會研究主體、社會研究對象、社會調查內容、社會調查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素。
4、簡述各類組織在社會研究活動中一般扮演哪幾種角色
(1)社會研究活動的組織者
(2)社會研究項目的委託者
(3)社會研究項目的承擔者
(4)社會研究的資助者
5、試述社會研究的目的(論述)
社會研究是一項有目的的社會認識活動,其目標在總體上看是為了獲得對於人的行為和對社會的可靠認知。
(1)探索未知的事物
社會研究者探索未知社會現象的原始動機首先為了服務於社會實踐,即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需要了解人的行為和社會運行的規律。
在人們的行為和社會運行中有大量未知的領域,需要通過專門的社會研究活動去加以探索。
(2)驗證不確定的知識
在復雜多變的當代社會中,經驗和常識變得越來越不確定,因此,需要通過專門的社會研究來將經驗和常識上升為可靠的理論和社會知識。經過科學驗證的知識會更加可靠,人們按照這些可靠的理論和知識來進行決策,將大大減少決策的失誤。
(3)擴展已有的知識
在社會研究活動中,研究者們以已有的知識(理論)為基礎,通過科學的研究工作而得到新的知識。通過不斷的研究,人們對某一社會現象的認識將不斷地加深。
6、試述社會研究的意義
所謂社會研究的意義,是指一項社會研究活動及其研究結果對研究主體(研究者、委託者等)所能夠產生的作用。社會研究的意義主要分為理論性意義和應用性意義。
(1)社會研究的理論性意義。
社會研究的理論性意義主要指社會研究對理論發展做出的貢獻。社會研究在理論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在於它可以通過可靠經驗資料和科學的推論而提出並驗證新的理論,可以推翻虛假的或過時的理論,可以為現有的理論增添新的內容從而豐富了已有的理論,以及可以擴展或限定已有理論適用的范圍等等。
(2)社會研究的應用性意義
社會研究的應用性意義又稱為「實踐意義」或「實際意義」,它是指社會研究的成果能夠直接應用於指導社會實踐活動。更具體地講,一項社會研究是否具有應用性意義,主要看其研究成果能否直接應用於當前的社會實踐,幫助人們解決各類社會實踐中的具體問題。
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社會研究項目都兼有理論性意義和應用性意義,但許多社會研究項目在理論和由於兩個方面各有側重。
7、簡述社會研究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所謂客觀性原則,簡單說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是指社會研究應該盡最大可能客觀地反映社會實際情況。
(2)價值中立與價值關聯
價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會研究過程中不受對所研究問題的價值判斷的影響。
價值關聯,是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他們對所研究問題的價值判斷的影響。
(3)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社會研究的對象是復雜的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並且研究過程中往往包含了較復雜的程序,因此,社會研究工作除了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外,還要求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上都採取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4)遵守法律和社會規范
社會研究本身是一項社會活動,因此,必須符合法律和社會規范的要求,而不能超越法律和社會規范之上。社會研究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其研究活動及其結果不應該對社會中個人的正常生活和各類組織的正常運行產生負面影響。
8、試述社會研究方法的意義 √
社會研究方法在現代社會研究中的意義主要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1)保證社會研究客觀性的意義
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方法的首要意義是社會研究客觀真實性要求,即在社會研究中要通過科學方法去把握真實的社會現象,客觀性分析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並在此基礎上對所研究的問題做出符合社會事實的結論。
(2)提高社會研究活動效率的意義
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方法的另一方面意義源於社會研究活動簡捷性和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的要求。當代社會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問題需要研究,不可能對每項研究工作都投入大量的研究資源,因此,要求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即在保證研究結論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在研究工作中對研究資源的消耗。而這一要求也是靠在社會研究中採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保證的。
9、簡述現代社會研究方法的特徵
① 經驗型。所謂經驗性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直接接觸社會實際而獲得關於社會現實的第一手資料的手法,其具體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實驗等。
② 理論性。所謂理論性特徵,是指在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中,注重理論對經驗研究的指導,並且重點要解決從具體的經驗資料到普遍性理論概括的邏輯過程。
③ 規范性。所謂規范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同時也是社會研究活動的規范體系,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手段,也規范著研究工作的各個環節。
④ 多樣性。所謂多樣性特徵,是指社會研究方法體系是由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組成的,並且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10、簡述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
所謂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是指社會研究過程中一般需要採取的各個步驟及其先後次序。
社會研究的一般過程一般是:
① 確定研究題目階段、
② 研究設計階段、
③ 收集資料階段、
④ 整理和分析資料階段、
⑤ 研究報告的寫作和發表階段。
第二章
1、簡述探索性研究的主要內容。
①實地考察。在正式調查前,先到調查現場去觀察、詢問、走訪,以便明確調查內容、確定調查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②請教專家。對研究課題比較熟悉的人,包括有關學者、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熟悉情況和掌握資料的人員等。目的是為了全面掌握研究課題的背景資料,為後面的正式研究奠定基礎。
③查閱資料。從已有的資料中尋找對本課題有用的信息,從以往的理論文獻和調查報告中,可知道其他人是從那些角度、採用哪些方法研究這一課題的,他們得出了哪些結論,哪些經驗值得吸取,哪些方面值得借鑒。
2、普查的主要特點。
①結論確定。
②資料精確。普查的形式比較規范,一般採用統一的報表或調查表格,填寫資料的時間和填寫要求也有統一規定,所有這些保證了普查資料的准確性和精確性。
③調查項目少。
3、抽樣調查的特點。
①抽樣調查只對總體中一定數量的個體進行調查,因此比普查要節省時間、人力和經費。
②由於調查規模有限,因此抽樣調查的內容可以比較廣泛和深入,並且資料的標准化程度較高,可以進行較深入的統計分析和概括。
③由於採用了科學的抽樣方法,研究者可以將抽樣調查的結果推論到總體,從而了解總體的一般狀況和特徵。
④概括起來看,抽樣調查的結果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因此廣泛應用於社會研究的各個領域。
4、定性研究的特點。
定性研究的特點,可以從其哲學基礎、研究目標、分析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技術以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看出。
首先,從哲學基礎上看,定性研究是基於 人文主義 的哲學基礎,認為社會與自然有本質的不同,應該重視人的主觀性,強調通過投入理解的方法來獲得對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的真實意義的理解。
其次,從研究目標上看,定性研究一般注重在復雜的心理、文化和社會生活環境中去理解社會現象的意義,而不是簡單的去尋找社會現象的某種因果關系。
再次,從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看,定性調查主要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等方式,有時也採用文獻資料的方法,而一般不採用量表、問卷等手段。
最後,從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性研究研究主要採用語義分析和文字描述等分析方法,並有時輔之以圖片和實物,不常採用統計分析、數學符號和形式邏輯的表述方式。
5、定量研究的特點。
定量研究的特點,可以從其哲學基礎、研究目標、分析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技術以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看出。
首先,從哲學基礎上看,定量研究是基於 實證主義 的哲學基礎,認為社會與自然本質上是相同的,可以將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應用到社會研究中。
其次,從研究目標上看,定量研究一般注重研究的問題從復雜的文化及社會背景中抽象出來,加以具體的數理化描述,並分析其因果關系。
再次,從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看,定量研究主要採用量表、問卷等手段去進行調查,並通過被調查者的語言和行為等外部信息去獲得有關的經驗資料。
此外,從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量研究主要採用統計分析方法,並且常採用數學符號和形式邏輯的表達方式。
6、試述定量方法的有缺點。(論述)
優點:
①定量方法能快速的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因此能較好的適應當代社會要求,隨時把握社會發展變化趨勢的要求。
②定量方法通過運用統計和數學分析而大大提高了社會研究的標准化和精確化程度,並且講求嚴密的邏輯推理,因而其結論更准確、更科學。
③定量方法還能大大提高理論的抽象化和概括性程度,並能夠對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精確的分析。
缺點:
①由於定量方法是對大量樣本的少數特徵作精確的計量,因而它在每個個案那裡獲得的數據往往較少,並且是比較表面的,很難獲得深入、廣泛的信息,容易忽略被調查者深層的動機和具體社會過程中的一些復雜因素。
②由於社會現象是錯綜復雜的,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往往有眾多難以控制的影響因素。因此,很難客觀、准確的確立兩個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
③由於許多社會現象都是獨特的,無法得出普遍的經驗概括,因而也無法依賴數量分析。
第三章
簡答題
1、簡述選題的意義。△
選題過程對整個研究工作有重要意義。
首先、從研究工作的社會意義上看,一個合理的選題過程可以使有限的研究資源有效的集中在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上,從而使研究資源得以合理的利用。
其次、從研究過程來看,選題規定著研究工作的總體目標和整個研究工作的具體內容。
因此,社會研究中的選題過程往往是研究者對一個研究項目進行總體規劃的過程,選題過程的質量對一項研究工作的整體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簡述選題的標准。△△
所謂選題的標准,是指研究者評價和選擇研究題目時所採用的一般標准。
選題的標准包括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標准。
客觀的標准:一般包括題目的重要性、新穎性和可行性。
①選題的客觀標准
選題客觀性標準的基礎在於選題要符合社會實踐或理論發展的客觀需要。
所謂「重要性」,指一項研究題目的意義和價值,它一般是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在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地位、作用而決定的。
所謂「新穎性」,又稱「創造性」或「創新性」等,是指研究題目具有與其他人所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所謂「可行性」,指一項社會研究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②選題的主觀標准
所謂選題的主觀標准,指在選題過程中研究者根據自身價值觀、態度、研究興趣和其他自身條件而自覺或不自覺的設置標准。
首先,研究者在選題過程中要受自身價值觀和社會態度的左右。
其次,研究者在選題過程中還受其學術興趣的引導,尤其是在一些理論性的研究項目中,個人研究興趣往往是選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准。
3、簡述選題的新穎性標准。△
所謂「新穎性」,又稱「創造性」或「創新性」等,是指研究題目具有與其他人所不同的內容和特點。
首先,是研究領域的新穎性,即在一個新的、前人尚未涉足的實踐或理論領域的研究,研究的新穎性是最高層次的新穎性。
其次,是研究視角的新穎性,即從不同的角度去對一個舊的問題進行新的研究,從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再次,是研究內容的新穎性,即對前人已經研究過的問題補充不同的研究內容,從而進一步挖掘前人尚未發現的新問題,並豐富人們對有關問題的知識。
最後,是研究方法的新穎性,即採用新的方法對有關問題進行新的研究,以擴展或深化已有的研究,或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發現以前難以發現的規律。
4、簡述選題可行性的標准。△
所謂「可行性」,指一項社會研究項目是否具備相應的研究條件。
首先,是研究人員的可行性,即是否有足夠的合格研究者及輔助人員。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即現有的研究方法是否能夠解決所想要研究的問題。
再次,是組織體系的可行性,即是否需要並且能夠得到必要的組織配合。
另外,是物質條件的可行性,即是否具備完成該項研究所需要的時間、經費、工具和其他物質手段。
最後,是社會可行性,即該項研究是否符合法律、道德、習俗和政治標准,其研究過程和研究結論是否能夠被社會所接受。
5、簡述選題的過程。△△
所謂選題的過程,也就是在選題階段需要進行的程序和工作,它一般包括:
①了解社會實踐和理論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②初步選擇研究題目
③論證研究題目的意義
④確定研究的范圍、層次、內容
⑤論證研究項目的可行性
6、簡述研究設計的主要內容。△
(1)明確研究目的與研究性質
①確定研究目的
② 確定研究性質
(2)確定分析單位和具體的研究對象
①確定分析單位
②確定具體的研究對象
③確定調整對象
(3)確定研究方式和具體的研究方法
①確定研究方式
②選擇資料收集方案
③設計資料分析方案
第四章
簡答題
1、簡述社會理論的含義和特點。△
社會理論是人對客觀社會現實的反映。
(1)社會理論來自於社會實踐(包括日常生活、生產及其他社會活動和科學研究等)。
(2)社會理論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點,能夠反映一類社會現象的共同特點。
(3)社會理論具有解釋和預測社會現象的功能。
論述題
1、試述社會理論在社會研究中的意義。△
首先,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課題的重要來源之一。社會研究課題有兩個方面的來源:一是來自社會實踐,二是來自理論的發展。
其次,社會理論是社會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許多社會研究課題,不僅來源於理論發展,並且其研究的目的也是為了修改、加深、和完善理論體系,進而促進理論的發展。
再次,理論可以為社會研究提供指導。在社會研究過程中,始終要一定的理論來提供指導。一方面,理論可以引導研究的方向,也可以指導社會研究中收集資料的方向。另一方面,理論可以為社會研究提供一定的概念和分析框架。
最後,社會理論可以為分析資料提供解釋。在對定量研究資料的分析中,研究者可以得到各個變數之間的相關聯系,這些相關關系是否代表著現實世界中社會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則需要通過理論分析來加以解釋。
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所獲得的資料也往往是少數的情況,而這些少數個案資料能否代表普遍的情況,也需要通過理論的分析來確認。
2、試述變數結構圖示法的定義及有缺點。√
變數結構圖示法,是首先找出所研究問題中涉及的各種概念或變數,並用文字或其他符號來表述它們。然後按照它們之間可能的關系而將各個變數區分為自變數、因變數和中介變數。最後按照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構而將各個概念和變數排列起來,從而形成理論模型圖。
優點:① 可以包含許多變數。
② 能夠較清楚的表示出各個變數之間復雜的因果和影響關系。
缺點:它難以表示出各個變數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6. 鄉村裡的中國社會研究方法是哪一種體現了特徵這種方法對研究結果產生什麼影
鄉村裡的中國社會研究方法是哪幾種?體現了特徵,這種方法研究結果發產生了什麼?非常好的,我們中國博大精深
7. 社會研究方法中易於混淆的或者對立的概念
定性與定量研究
(一)定性研究:是通過參與觀察、深入訪談、文獻分析等方法對某一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的調查,並採用分類、比較、歸納、矛盾分析等方法對調查資料進行加工分析,從而獲得對該社會現象的總體有較深入認識的一種研究類型。
定性研究中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實地研究。
(二)定量研究是運用基於統計原理和概率論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和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數量變化等方面進行的研究。
社會研究中的統計調查和實驗研究屬於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
1、定性研究側重和依賴於對事物的含義、特徵、隱喻、象徵的描述和理解;而定量研究側重於且較多地依賴於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
2、從方法論上說,定性研究從屬於人文主義的研究範式;定量研究屬於實證主義範式,其研究方法更接近自然科學。
3、從研究的邏輯過程看,定性研究基於描述性分析,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歸納的過程;而定量研究則與演繹過程更為接近。
4、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更強調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上的靈活性、特殊性,實地研究是定性研究最常見的研究方式,參與觀察、無結構訪問、個人生活史是定性研究中主要的資料收集技術;定量研究更強調研究程序的標准化、系統化和操作化,抽樣調查、內容分析是定量研究中常見的研究方式,量表、測量問卷調查、結構式訪問、結構式觀察等是定量研究中常見的資料收集方法。
典型調查和重點調查
1.典型調查
它是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
具體做法。
其特點。
2.重點調查
是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主觀選取少數單位進行調查,並通過這些單位的情況來反映總體情況。(這一點與典型調查相同)
與典型調查不同點:它是對比較主要的,在總體中佔有重要地位(如,數量上或比例上)的若干樣本進行調查。常用於統計工作和行政管理中。
其要求:調查對象要在總體中佔有重要地位或在總體的數量總值中佔有較大比重。
命題與概念:
概念是描述現象「是什麼」 的分類概括,而命題是對現象之間關系的陳述,即說明「為什麼」。
命題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它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陳述使各種現象聯系起來。
也可以說,它是關於一個概念的特徵或多個概念間關系的陳述。
命題類型主要有:公理、定理、經驗概括、假設。
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
假設與命題:
假設是命題的特殊形式,主要體現在:(1)命題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設中的基本元素則是相對具體的變數;(2)假設中的變數關系應該是經驗可測的。
假設是一種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是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
分層隨機抽樣與定額抽樣
一、 1.分層抽樣的優點與作用
分層隨機抽樣,就是先將總體依照某一種或某幾種特性或標志分為若干層次(或類型),然後從每一層中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一個子樣本,將這些子樣本合在一起即為總體的樣本。
目前,分層抽樣在社會研究中獲得廣泛的應用。這是由於社會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和異質性較高,因此有必要將它們按不同的特徵分為不同的類型(或層)加以研究。
分層抽樣的優點是:
(1)當一個總體內部分層明顯時,分層抽樣能夠克服簡單隨機抽樣和等距抽樣的缺點。
(2)分層抽樣可以提高總體參數估計的精確度。
即在不增加樣本的規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樣誤差,提高抽樣的精度。
(3)有些研究不僅要了解總體的情況,而且還要了解某些類別的情況。
即能很好地了解總體內不同層次的情況。
(4)便於行政管理。同一層可看作一個總體,因此每層可由專人進行管理。
2.分層抽樣的運用
分層抽樣可分為按比例分層抽樣和不按比例分層抽樣。
在實際中,通常採用的是按比例分層抽樣,因為它較最優分層抽樣簡單。
所謂按比例分層抽樣,就是要求各層子樣本在總體樣本中所佔比例與本層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相同。
不按比例分層抽樣,主要是基於對不同層次的子總體進行專門研究或進行相互比較,而確定抽取樣本數。
分層的標准:
應當以抽樣單位的什麼樣的變數作為分層抽樣的標准。
(1)分層的理想變數是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變數或相關的變數作為標准。
如,要研究居民的消費狀況,應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分層標准。
從理論上來說,在確定分層變數時應考慮到所有影響因素,但實際上往往缺乏有關的詳細資料,因此,通常是主觀判定哪個或哪幾個因素與欲測變數高度相關。
(2)以保證各層內部同質性強、各層之間異質性、突出總體內在結構的變數作為分層變數。
(3)以那些已有明顯層次區分的變數作為分層變數。
二、定額抽樣
定額抽樣又稱配額抽樣,是按調查對象的某種屬性或特徵將總體中所有個體分成若干類或層,然後在各層中抽樣。
樣本中各層(類)所佔的比例與它們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一樣。
如,某高校有4000名學生,其中男佔60%,女40%;文理科各佔50%;一、二、三、四年級學生比例為40、30、20、10%。現抽取100人,如下:
男 生 60人 女 生 40人
文科 理科 文科 理科
年級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人數 12 9 6 3 12 9 6 3 8 6 4 2 8 6 4 2
它與分層隨機抽樣相似。不同的是,分層抽樣中各層的子樣本是隨機抽取的,而定額抽樣中各層的子樣本是非隨機抽取的。
定額樣本的選取也可以基於屬性或特徵(變數)的組合。
定額抽樣是以代表總體為目的的,因此,必須對總體的性質有充分的了解,如不同的性別、年齡、教育水平的人在總體中各佔了多大的比例等等。
8. 社會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
(1)簡述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東北財大2007年研)
(2)什麼是社會研究的方法論?試述它所探討的主要問題。(中財2010年研)
答:
(1)社會學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方法論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涉及的主要是社會研究過程的邏輯和研究的哲學基礎。或者說,方法論所涉及的是規范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
社會研究的方法論所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
a.社會現象的性質及其理解;
b.社會研究的哲學基礎及其假定;
c.社會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客觀性問題;
d.社會研究者的價值與研究之間的關系;
e.社會研究中的不同範式及其應用;
f.不同研究方式的內在邏輯等。
②研究方式
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採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通常,社會研究的具體方式可分為四種主要類型:a.調查研究;b.實驗研究;c.實地研究;d.文獻研究。其中每一種方式都具備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語言,構成一項具體社會研究區別於其他社會研究的明顯特徵。同時,每一種方式可以獨立地走完一項具體社會研究的全部過程。
③具體方法與技術
具體方法與技術是指在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種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術。資料收集和分析是社會研究過程中的兩項重要任務,與四種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對應,研究者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2)研究過程的五個階段
包括:①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化;②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③資料的收集;④資料的處理與分析;⑤結果的解釋與報告。
9. 社會調查研究的類型有哪些
研究分為三種類型: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解釋性研究(Explanation)。
1、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使研究者對一項新的研究主題有初步的了解,以決定是否進行正式研究,及進行正式研究時應採用的方法。由於對所要研究的主題尚不完全清楚,另外,沒有相關的研究可供參考,因此研究設計選取一些小樣本進行探索性研究。
2、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要發現事實或社會真實,回答社會事實是什麼樣的問題。描述總體是描述性研究最為本質的特徵。其主要邏輯為歸納。
3、解釋性研究
解釋性研究的任務是理解有關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以回答某個社會事實為什麼是這樣的問題。解釋項研究的主要邏輯為假說-演繹。
社會調查有時也被稱作「社會調查」或「調查研究」,但它與中文裡的「社會調查」是有區別的,社會調查泛指針對特定的議題收集相關的社會資料與數據的過程,而統計調查則專指對研究總體中抽出的樣本以詢問的方式收集社會數據的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調查是當今司法制度的社會補充,我國的當前社會調查,主要是針對那些犯罪情節較輕、認罪悔罪態度較好、有可能被判處緩刑從而在社區服刑的刑事案件被告人。
一般情況下,法院刑事審判庭在受理此類案件後,向司法局矯正科發出社會調查邀請,矯正科指派被告人所在地的司法所對其個人情況、家庭和鄰里關系、單位表現、社會交往等狀況進行公正、深入、細致的調查,並在開庭審理時向法院提交書面調查報告。調查報告不影響定罪,但可以作為法院量刑的一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