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採用什麼方法評價

採用什麼方法評價

發布時間:2024-06-24 06:34:36

Ⅰ 常見的評估方法有哪些

按照評價的發生時間分為以下幾種評價:

1、診斷性評價

在教學開始前進行,主要功能是分置(即對不同條件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安置)。在教學過程中進行, 確定造成對補習性的輔導毫無反應以及一直反復出現的學習上的缺陷的根本原因。

在開始學習之前,對學習者所具有的認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條件進行評估,使教學更加適合於學習者的需要和背景。布盧姆認為,診斷性評價旨在促進學習,為缺少先決條件的學生設計一種可以排除學習障礙的教學方案;為那些已經掌握了一部分或全部教材內容的學生設計一些發揮其長處並防止厭煩和自滿情緒的學習方案。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就是在課程編制、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使用的系統性評價,以便對這三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過程加以改進。」形成性評價是掌握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和措施。掌握學習非常重視自我糾正系統的作用,「即通過頻繁的反饋和按照每個學生的需要因人而異的幫助進行改進」。也就是說,形成性評價的宗旨主要在於為教學提供頻繁的反饋從而幫助學生改進學習,而不帶有評價成績。

3.總結性評價

布盧姆認為,「終結性評價的首要目標是給學生評定成績,或為學生作證明,或者是評定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概括地說,終結性評價是在學完某門課程或某個重要部分之後進行的旨在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的概括性水平較高的測試和成績評定。

Ⅱ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量表評價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根據不同的標准,課堂教學評價表有各種類型。如,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表有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評價量表,也有供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使用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法的設計與使用

由於量表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量表,因此量表評價法的核心也就是評價量表的制訂。而評價量表的核心又在於評價標準的制訂。

量表評價法設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評價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來反映課堂教學狀況,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狀況,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在這里,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即評價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來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和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觀念的情況。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構中,核心將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展開
2.建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准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它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依據。這些標准和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類。

(1)依據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種體系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依據非固定問題來建立標准,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恰當、聯系實際密切、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切自然、教師素養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類評價體系雖然是以評價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點問題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仍然可以將其分解、合並為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即與第一種類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於不同的教學評價標准所認同或者看重的課堂教學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在第一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沒有能夠完全把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包括進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對於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較少涉及。這些教學要素的缺乏,並非其不重要,而是對於評價目的而言,不是評價的重點而已。

(3)依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要不斷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需要,營造和諧、民主、活躍的課堂教學氣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學生的差異,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等。而對於學生的行為,則強調要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能提出學習和研究的問題,師生間有多向交流,有自己的收獲與體驗等。這類標准明確地將教學過程中的活動依據活動對象分成了兩個方面,並根據不同的教學理念和對理想教學狀態的理解,規定了教學雙方應該有的一些行為。

制訂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評價體系建構的主要方式採用將課堂教學區分為不同的要素來進行,不同的評價可根據不同目標來選擇不同的要素。

(2)就課堂教學行為而言,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互動行為和生生互動行為四種。

(3)在課堂教學中,還有一種評價標準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我們在前面曾提到課堂教學的效果是一些教學評價的主要目標,特別是在課堂教學前、中、後所採用的預備性測驗(不管是課堂教學進行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准備情況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形成相應認知、情感等教學目標時應有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的評價,還是課堂教學之後主要通過作業、考試等來進行的評價),這些評價都是一種量化的評價。而我們這里提到的效果評價主要是一種質性的評價方式,即評價者或者教師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反思來獲得相應的評價結論。通常這種評價關注的問題主要有:學生掌握了教師所教的內容了嗎?學生在認知、情感或技能方面取得了哪些進步?學習內容的鞏固性與持續性怎樣?學習內容的遷移性如何

(4)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上述幾種評價角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如,課堂教學評價要素中涉及師生互動、教學效果,而課堂教學的行為標准中也有可能涉及教學過程的因素。

(5)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實質上反映了一定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也就是說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思想下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如,有人將教學目標分為基礎目標、提高目標和體驗目標,那麼,不同的教學目標下的評價指標就是不一樣的。基礎層次的評價行為有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作用,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過程,學生學懂會用,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等;而素質教育的評價,也使得部分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開始體現素質教育的內容。

3.制訂評價指標的操作說明

評價指標體系通常會顯得比較概括和抽象,因此對於一些不太熟悉課堂教學評價的教師而言,還具有一定的模糊程度,所以需要制訂一個專門的、針對評價指標的操作說明來具體規定相應的指標在評價時的操作要點。下面我們以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中的「參與交往狀態」為例來說明如何制訂操作說明。(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試行)》,內部資料。)

參與交往狀態

沒有學生積極參與交往的課堂,是談不上開發學生潛能的。這就要求教師既要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於他們參與交往的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又要為學生的參與交往提供適宜、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與機會,同時還要保證學生的參與交往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具體可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觀察。

A.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相互尊重、理解、平等

主要觀察學生在進行各種交往的活動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否是相互尊重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B.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悅,然後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後,還想繼續進行。

C.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是否能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

交流只有在活動中才能實現。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是否能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主要觀察課堂上是否有適合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合作氛圍,有能夠充分調動手、眼、口、腦等多種感覺器官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足夠的表達個人意見、展示個人才能的時間與空間。

D.學生是否踴躍參與各項學習活動

可通過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全員性和全程性的大致統計以及主動性情況,了解學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踴躍程度。統計時最好把少數人的情況作適當記錄,以便最後作綜合判斷。

E.學生是否有主動合作的意識

學生是否能主動合作,主要表現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地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F.是否有的學生還能參與教的活動

這里指有的學生在參與交往的活動中能夠將所學知識用自己理解的語言或方法告訴、幫助別人,將教與學的角色集於一身,這說明學生的參與交往活動已達到一定深度。可以對具有這種表現的學生的人數、次數作適當記錄。

(1)操作說明的內容。從上面的操作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操作說明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對評價指標的解釋,即這個評價指標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有這個評價指標,它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作用等;二是每個具體指標的觀察內容,這個觀察內容實際上是對達到指標的狀態的描述,而這種描述通常是用行為指標來表示的。除了相應的行為之外,還可以對具體觀察時需要獲得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定和建議。

(2)注意事項。操作說明是對評價指標的細化,其目的是為了讓評價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評價指標的含義,以及評價指標所描述的狀態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因此,在制訂評價指標的說明時,應該盡可能清楚地標明評價指標的相應含義和具體的反應行為,其實質類似於給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下一個操作性定義。所以制訂操作說明的關鍵是說清楚評價指標中的關鍵概念及其相應的行為指標;在給出相應的行為指標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要過於瑣碎,也不宜建構一個過於大而全的東西,只要讓評價者知道主要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觀察就能夠判斷這個評價指標的等級就可以了,最好不要將其細化為進一步的三級,甚至是四級指標。

4.制訂評價方案

評價方案是對整個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規劃,在制訂評價方案時,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評價的具體目的是什麼;評價的對象是誰;評價者是誰;評價的主要步驟如何;要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方法;評價結果將用在什麼地方。

通常一個完整的評價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目的,即為什麼要制訂這個評價方案,大體上是對價值、應用等的一個簡單描述。

(2)評價原則,即整個評價方案的制訂、指標的建構、評價的實施、結果的解釋、應用等應該遵循的一些原則。在有些評價方案中,不直接提評價原則,而是提相應的評價思路或理念。從某種角度上看,評價的思路、評價的理念和評價的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特別是評價的理念和評價的原則之間。評價原則是評價目的的重要保證,因此,評價原則不應過於虛幻,而應該根據具體目的提出一些相應的指導原則,如堅持發展性的原則、可行性的原則等。

(3)評價的指標體系,是評價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我們已經對這個部分作了詳細闡述,這里不再贅述。

(4)操作說明,是評價指標的具體細化、應用與評價范圍的說明,是判斷哪些行為、情境適用於評價指標的具體說明和解釋,是對評價指標特徵的說明。

(5)評價表的使用說明,主要需要說明應用評價表的方法、步驟、程序等,也可以包括對一些評價表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加以提醒。此外,還通常包括對評價表的評價結果或者等級的判斷和應用進行說明。

5.實施

量表評價法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評價前。評價者應該認真閱讀評價方案表,熟悉評價要點的特徵描述,必要時,應該對評價者進行相應的培訓。評價者對評價指標體系和操作要點的理解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效度,因此在評價之前應確保評價者掌握和熟悉評價指標的具體含義和相應評價要點與行為,對於不太熟悉方案的評價者可以採用教學錄像評價的方式進行培訓。

(2)評價中。評價者應該根據評價要點作好聽課記錄。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中,除了那些按照教學過程來組織的評價指標之外,對於評價指標的判斷和評價往往需要跨越課堂教學中的幾個階段,甚至是對整個課堂教學的說明。因此,往往需要根據評價要點,在評價過程中作好相應的聽課筆記,聽課筆記可以按照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從課堂教學的導入開始,以教、學和師生之間的活動為主要內容,並隨時記錄下自己相應的感受。要注意的是:聽課筆記不是課堂教學實錄,沒有必要把課堂教學中的所有東西都記錄在案;同時要熟悉整個評價指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隨時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出評價指標的實際情況。

(3)評價後。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簡單地對課堂教學作出一個等級評定,其主要目的是促進課堂教學,因此在評價等級的判斷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因素,特別是需要考慮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相應意見,能夠跟上課教師進行相應的討論,從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實施過程、教學效果等各方面進行評價。

量表評價法主要由評價者和上課的教師來進行,通常可以將上課教師的自我評價和評價者的評價結合起來,再根據相應的教學條件、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等方面的情況,作出相應的等級評定。在評價時,最好能夠再寫出簡要的、有針對性的評語。

6.評價信息的整理分析與撰寫評價報告

採用量表評價的方法不是簡單地進行評價量表的填寫,相反,評價等級的判斷還需要綜合來自教學各方面對象的信息,而這個過程就是指評價信息的整理分析,即評價者對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和綜合,在此基礎上獲得評價的結果,最後在評價結果的基礎上形成評價結論。

評價結論是針對評價對象的進一步發展而提出的解決目前存在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來提高教師教學的水平,並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結論應該包括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所提出的意見及進一步提高的建議,評價結論中的意見和建議應該盡可能具體和有針對性。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評價者通過對被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直接觀察,獲取有關該教師的教學行為、過程、特點以及所展現出來的教學能力等第一手信息,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評價,並相應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此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隨堂聽課評價法的作用

1.隨堂聽課評價法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隨堂聽課評價法是目前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效果的最主要方式。盡管課堂教學評價在向專業化、系統化、量表化、量化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展,不過,由於隨堂聽課評價法自身的特點,使其成為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隨堂聽課評價法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方面:首先,評價者往往是由具有較高課堂教學水平的教師或者管理者來擔任,其自身對課堂教學有很高的造詣,評價意見往往中肯、具體、有建設性;其次,隨堂聽課評價法相比於量表法,自由度比較大,容易實施,也有利於發揮。

2.隨堂聽課評價法是了解教改動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

盡管聽課的性質、類型和方式多種多樣,如有競賽式的交流課、有研究式的示範課、有預約式的匯報課等,這些課常常能夠展現教師教學的最好水平、課堂發揮的最佳狀態,是新理念、新策略、新信息的集合點,特別是對於那些精心准備的匯報課而言。同時,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也是在其教學實踐經驗,特別是對教學過程不斷改進的過程中積累的。在隨堂聽課評價的過程中,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不僅有共同關注的評價內容,而且評價過程中共同討論、共同研究的氣氛非常適宜於教師的成長。任課教師通過對自身教學能力和教學過程的反思,能夠獲取有效的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的信息,促進自己的發展。

(二)隨堂聽課評價法的基本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實事求是的原則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本著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實話實說是體現評課者責任心的問題,也是給被評者學習的機會,切不可敷衍了事。要防止出現只聽課不評課的現象,這樣不僅執教者心裡沒底,聽課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還要防止在隨堂聽課評價中出現蜻蜓點水、不痛不癢的現象。不能夠出現即使有的課評了,但礙於情面,評課敷衍了事,走過場,「不說好,不說壞,免得惹人怪」。應打破評課時的虛假評議,只講贊歌,不講缺點,打破發言只有三五人,評議只有三言兩面,評課冷冷清清的局面。

2.零距離的原則

這是要求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應該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聽課和評課氣氛,作為聽課人員,評價者要特別注意評價對象的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應該讓評價對象意識到這是一個學習和反思的機會。同時隨堂聽課和課後的信息反饋也應該建立在評價雙方的積極配合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3.針對性原則

評課不應該面面俱到。對一節課的評議應該從整體上去分析評價,但絕不是不分輕重、主次,而是需要有所側重。應該根據聽課目的和課型,以及學科特點,突出重點。應就執教者的主要目標進行評述,問題要集中明確,既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膽提出改進。

4.激勵性原則

激勵性原則是指隨堂聽課評價法評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執教者,而不是一味挑毛病,是要讓執教者聽了評課後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對以後的教學更有信心,更有勇氣,而不是讓他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甚至於懷疑自己是否是教學的這塊料。在具體操作時,應該充分肯定執教者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其存在的不足,也應該讓其有解釋和申辯的機會,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能夠給出明確的應該如何做的信息,不能只破不立。

(三)隨堂聽課評價法的設計和應用

1.課前的充分准備

隨堂聽課評價應該收集、了解與即將要評價的課有關的資料和信息,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召開預備會議,向被評價者介紹評價的目的、內容,了解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為評價活動的實施奠定基礎。

具體而言,聽課前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准備。

(1)熟悉教學目標、充分把握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有針對性,而這個針對性來源於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的理解和把握,應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了解教材編排體系,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

(2)了解被評價課的教學設計。聽課評課之前,應該充分了解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了解教師拓展的空間,甚至可以針對所教的內容在自己頭腦中設計課堂教學的初步方案,粗線條勾勒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一個參照體系,即評課者自己如果來上這堂課,應該如何上?此外,還應該充分了解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以便在隨堂聽課和課後的討論中進行相應的評價;同時了解教學設計,也能夠使得聽課和評價時做到有的放矢。一般而言,對於評價對象的教學設計,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不能隨意改變。

(3)確定聽課方式。隨堂聽課評課中,評價者可以選擇充當旁觀者和參與者,而這兩種角色決定了將會有兩種不同的聽課方式,經驗豐富的評價者往往交叉使用這兩種聽課方式。當評價對象進行課堂講解時,評價者往往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融入班集體但並不參與教學過程,而是對整個課堂教學進行觀察;當開展小組活動時,評價者可以在教室中四處走動,觀察小組活動或者參加小組活動,必要時還可向小組提供幫助。

要根據聽課目的(匯報課、研討課、指導課、檢查課)確定側重點,針對教師業務層次和水平進行評議、指導並提出不同要求。一般而言,聽課的重點將集中在教學中的難點、疑點和薄弱環節上。在隨堂聽課之前確定聽課重點,將使隨堂聽課更為有的放矢,從而提高聽課效率,並通過課後討論提高評價對象的教學能力,促進評價對象的未來發展。

2.課中的仔細觀察和翔實記錄

聽課是復雜的腦力勞動,需要評價者多種感官和大腦思維的積極參與。同時評價者要想獲得理想的聽課效果,在聽課中就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1)仔細觀察。由於課堂教學成功與否不僅僅在於教師講了多少,更在於學生學會了多少。所以聽課應從單一聽教師的「講」變為同時看學生的「學」,做到既聽又看,聽看結合。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聽課也是看課。

具體聽些什麼呢?首先聽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語言,仔細思考評價對象是否講到點子上了,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其次是聽評價對象講得是否清楚明白,學生能否聽懂,教學語言是否簡潔清晰;三是聽評價對象的提問和教學啟發是否得當;四是聽學生的討論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否恰當、富有創造性;五是聽課後學生的反饋。

看些什麼呢?首先是看評價對象的精神是否飽滿,教態是否自然親切,板書是否合理,運用教具是否熟練,教法的選擇是否得當,學法指導是否得法,實驗的安排及操作是否合理,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處理是否巧妙……即看評價對象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其次是看學生:觀察整個課堂氣氛,學生是靜坐呆聽、死記硬背,還是情緒飽滿、精神振奮;觀察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是否積極、思維是否活躍;看各類學生特別是後進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看學生與教師情感是否交融;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即看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

(2)詳細記錄。聽課記錄是重要的教學資料,是教學指導與評價的依據,應全面、具體、詳細。其中可以包括情境創設、教師點撥與引導、師生的雙邊活動、教法選擇、學法運用、練習設計、教學反饋、課堂的亮點與失誤等,還可包括聽課者的評析與建議。

總的來說,聽課記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堂教學實錄;二是課堂教學評點。通常在聽課記錄本上的左邊是實錄,右邊是評點。

課堂教學實錄中,首先是教學的基本信息,包括聽課的時間、學科、班級、評價對象、第幾課時等;其次是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第三是板書內容;第四是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第五是學生活動情況;第六是教學效果。課堂教學實錄有三種記錄方式:一是簡錄,簡要記錄教學步驟、方法、板書等;二是詳錄,比較詳細地把教學步驟都記下來;三是實錄,即把教師開始講課、師生活動,直到下課的所有情況都記錄下來。

課堂評點是評價者(聽課者)對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的初步分析與評估,以及據此提出的相應建議。包括以下幾方面: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課堂結構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等。課堂評點往往是在聽課過程中的及時點評,這種點評不是聽課完成之後的回顧式點評。

好的聽課記錄應是實錄與評點兼顧,特別是做好課堂評點往往比實錄更重要。

(3)認真剖析,歸納小結。

Ⅲ 教學評價的一般方法是什麼

(1)絕對評價法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2)相對評價法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3)個體內差異評價法
個體內差異評價是以評價對象自身狀況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的評價方法。在這種方法中,評價對象只與自身狀況進行比較,包括自身現在成績同過去成績的比較,以及自身不同側面的比較(如將學業測驗結果與智能測驗結果相比較,根據二者的相關程度確定學生的努力程度等)。

個體內差異評價法比較充分地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力圖減輕評價對象的壓力。但是,它只是使評價對象與自身狀況進行比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觀標准進行評價,亦無評價對象間的相互衡量,容易導致信度降低,學生自我滿足,因此常與絕對評價、相對評價結合使用。

Ⅳ 常用項目分析與評估方法主要有哪些

項目分析方法:損失期望值法、模擬模擬法、專家決策法、風險分類矩陣、概率影響矩陣。

用內部一致性分析所求得的鑒別力不一定能代表試題的效度;鑒別力指數低的試題不一定表示該試題有缺點;課堂測驗的項目分析資料的有效性是隨時空而變化的,並非固定不變;有研究表明,編制新的項目需要的時間幾乎比修訂現存項目長5倍。

即從題目的思想性、內容取樣的適切性以及表達是否清楚等方面加以評鑒。就是根據試測結果對組成測驗的各個題目(項目)進行分析,從而評價題目好壞、對題目進行篩選。 分析指標包括項目難度和區分度。

(4)採用什麼方法評價擴展閱讀:

1、教育工作中,若測驗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被試在某方面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可以不必過多的考慮難度。

2、大多數測驗希望能較准確地測量個體之間的差別,選擇題目時,最好使試題的平均難度接近0.50,而各題難度在0.50±0.20之間。

3、一般能力測驗和成就測驗的平均難度在0.50左右比較合適。

4、篩選性測驗(選拔性,競爭性測驗)則要採用難度接近錄取率的項目。

Ⅳ 風險評價方法有

一、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法)

1、將一項作業活動分解成若干相連的過程;

2、對每個過程的所有潛在風險進行識別;

3、針對每個風險制訂控制措施。

具體見下表:

工作危害分析表

作業任務: 工作地點:

分析人員: 日 期:

審 核 人: 日 期:

序號

工作

內容

危害後果

現有安全

控制措施

評價結果

建議糾正/預防措施

L

S

F

風險等級

二、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SCL法)

1、先對一個檢查對象進行分解,確定需要檢查的若干小項;

2、針對每一個小項,查找有關資料,確定檢查標准;

3、針對每一個檢查標准,確定未達標的後果;

4、針對每一個後果,確定現有的的控制措施;

5、針對每一項現有的控制措施,制訂改進控制措施。

具體見下表:

安全檢查分析記錄表

檢查工序: 檢查對象:

分析人員: 日 期:

審 核 人: 日 期:

序號

檢查項目

檢查標准

未達到標準的後果

現有的控制措施

L

S

H

風險等級

建議改進措施

三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法)

對具有潛在危險性的作業條件,影響危險性(D)的主要因素有3個:

①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

② 暴露於這種危險環境的情況,

③ 事故一旦發生可能產生的後果。

D = L× E× C

式中:

D —作業條件的危險性,

L —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E —暴露於危險環境中的頻率,

C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結果。

(1)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L)如下表:

分數值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會被預料到

6

相當可能

3

不經常,但可能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0.5

可以設想,很不可能

0.2

極不可能

0.1

實際上不可能

(2)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如下表:

分數值

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10

連續暴露於潛在的危險環境

6

每日工作時間內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爾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幾次暴露

0.5

非常罕見的暴露

(3)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結果(C)如下表:

分數值

事故造成的後果

100

大災難,10人以上死亡

40

災難,數人死亡

15

非常嚴重,1人死亡

7

嚴重,嚴重傷殘

3

重大,有傷殘

1

輕傷,需救護

(4)危險等級劃分(D)如下表:

危險性分值

危險程度

>320

極度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

高度危險,需要立即整改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

比較危險,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四、預先危險性分析(PHA法)

對各工藝環節中評價單元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預先危險性分析,強調盡可能覆蓋整個系統,涉及所有存在的危險類別、危險狀態、存在條件、事故後果等,特別適用於工程初步設計階段的概略分析。

其主要功能有:

大體識別與系統有關的主要危險;鑒別產生危險的原因;估計事故出現對系統產生的影響;對已經識別的危險進行分級;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險性的措施。

分析步驟

l 對系統的生產目標、工藝過程以及操作條件和周圍環境進行充分地調查了解;

l 收集以往的經驗和同類生產中發生過的事故情況,分析危險、有害因素和觸發事件;

l 推測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

l 確定危險、有害因素可能產生後果的危險等級;

l 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

危險性等級劃分

按導致事故危險、危害的程度,根據可能導致的後果,將相關的危險、有害因素劃分為四個危險等級,

Ⅵ 璇勪環搴旈噰鐢ㄤ粈涔堝拰浠涔堢浉緇撳悎鐨勬柟寮

璇勪環搴旈噰鐢ㄤ粈涔堝拰浠涔堢浉緇撳悎鐨勬柟寮忥細璇勪環搴旈噰鐢ㄥ艦鎴愭ц瘎浠峰拰緇堢粨鎬ц瘎浠風浉緇撳悎鐨勬柟寮

鎷撳睍鐭ヨ瘑錛

絎涓錛岃瘎浠風殑榪囩▼鏄涓涓瀵硅瘎浠峰硅薄鐨勫垽鏂榪囩▼錛

絎浜岋紝璇勪環鐨勮繃紼嬫槸涓涓緇煎悎璁$畻銆佽傚療鍜屽挩璇㈢瓑鏂規硶鐨勪竴涓澶嶅悎鍒嗘瀽榪囩▼銆

緇煎悎澶氭柟闈㈢殑鍥犵礌錛岃瘎浠鳳紙Evaluation錛夊氨鏄鎸囷紝閫氳繃璇勪環鑰咃紙Evaluators錛夊硅瘎浠峰硅薄鐨勫悇涓鏂歸潰錛屾牴鎹璇勪環鏍囧噯榪涜岄噺鍖栧拰闈為噺鍖栫殑嫻嬮噺榪囩▼錛屾渶緇堝緱鍑轟竴涓鍙闈犵殑騫朵笖閫昏緫鐨勭粨璁恆傚叾涓錛屾墍璋撹瘎浠瘋咃紙Evaluators錛夛紝涔熺О涓鴻瘎浼頒漢錛屼富瑕佹槸瀵規煇涓瀵硅薄榪涜岃瘎浠風殑涓昏傝兘鍔ㄤ綋銆

鍑哄

瀹嬄風帇鏍愩婄嚂緲艱瘨璋嬪綍銆嬪嵎浜旓細鈥滀粖宸為儭瀵勫眳錛屾湁涓佸咖浜嬫晠鏁板勾涓嶇敵鎷嗘惡鍒拌咃紝浜︽湁鐢抽儴鏁板勾錛岃岄儴涓涓嶆浘鏀規f滅ず鑰咃紝鍚忎漢鍏鐒惰瘎浠鳳紝闀胯窗銆侀儙瀹樹負灝忓畼鏃剁殕灝濇湁涔嬨傗濋噾路鍏冨ソ闂銆婁負姍勫瓙閱甸噾銆嬭瘲涔嬩竴錛氣滄槑鐝犺瘎浠鋒晫榪炲煄錛屽純鎺鋒償娑傛剰鏈騫熾傗

娓呴粍鍏楦褲婄忔儬鍏ㄤ功路鏉傝韭風墰椹存潅紼庛嬶細鈥滅墰椹寸壊鐣滐紝鐑熷寘甯冭姳閰掓洸絳夌◣錛屼氦鏄撲箣鎵鏀朵篃錛屼緥鏈夌墮琛岀粡綰錛岃瘎浠峰彂璐с傗濊亗緇寮┿婂簭銆嬶細鈥滄橀棴鑷充簬瀹冪殑鍐呭癸紝濡傛灉鐪熸湁璇昏咃紝灝嗚嚜浼氶嗕細錛岃嚜浼氳瘎浠鳳紝鏃呬紞浼忕敤涓嶇潃鎴戣嚜宸辮翠粈涔堛傗

寰愭湐鏂廣婂墠璦銆嬶細鈥滃惔浼熶笟瑕佹眰姝誨悗浠ュ儳瑁呬笅钁錛屽撶戜笂涓嶅埢浠諱綍鑱屽悕錛涢挶璋︾泭鍒欏湪姝誨悗鍙楀埌榪瀹熾備粬浠鍦ㄦ枃瀛﹀彶涓婂簲璇ョ粰浠ラ傚綋鐨勮瘎浠楓傗濈帇瑗垮濺銆婁漢鐨勪笘鐣屄風涓夊墮偦灞呫嬶細鈥滀粬婊′互涓鴻繖涓嬈″睍瑙堬紝浼氫嬌鑷宸辯殑浣滃搧寰楀埌搴旀湁鐨勮瘎浠峰拰鑽h獕銆傗濄婂畫鍙猜烽殣閫鎬紶涓娐鋒垰鍚屾枃銆

Ⅶ 評價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問題一:學習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教育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育標准,通過系統的搜集信息,在標准與信息比較的基礎上作出價值判斷。教學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時,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技術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結果、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做出判斷,使之對學生的學習產出導向、鼓勵、批評、糾正、改進等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於學生的精彩之處,我會通過語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隨時給予學生評價,傳達我對學生的愛。以往我常運用的教學評價有以下幾種: 1、即時口頭評價的方法;2、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3、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4、學生完成作業的評價;5、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在學習了本專題後,我認為顧志躍院長所講授的提問與評價值得一試。提問與評價,這種常用的評價方法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就是需要問一些問題,就是所謂的提問。首先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同時也能了解不同學生對同一知識掌握的差異性。其次是為了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思考,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追溯答案,從而引發思考。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就要小結,這個小結就是評價。但不能只用對或錯做簡單的評價,教師要用一定的鼓勵性或引導性的語言來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鼓勵表揚,進一步引導其思考的方向。尤其對回答錯誤的學生,引導性語言比批評更有用,學生雖然回答錯了,也要讓他得到有效的補償,這種補償可以是認知上的、也可以是動機上的,通過補償來引導學生,激勵學生。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常規教學中是要經常用到的,不提問就不了解學生,而了解是學生學習的開端。不評價學生就得不到有效補償,而有效補償能夠促進學生有效發展,引導學生健康前行。在今後的教學,我會合理運用教學評價,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

問題二:常見的評估方法有哪些 資產評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1、收益現值法,它是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若干年內每年的預期收益,並採用適宜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值,然後累加求和,得出被評估資產的現時價格,即評估值。
2、重置成本法,它是用現時條件下重新購置或建造一個全新狀態的被評估資產所需的全部成本,減去被評估資產實際已經發生的實體性陳舊貶值、功能性陳舊貶值和經濟性陳舊貶值,得到的差額作為被評估資產的現時價格,即評估價。或者,估算出被評估資產與其全新狀態相比有幾成新,即成新率,然後用全部成本與成新率相乘,得到的乘積作為評估價。
3、現行市價法,它是指在市場上選擇相同或近似的資產作為參照物,針對各項價值影響因素,將被評估資產與參照物進行價格差異的比較調整後,得出被評估資產的評估價。
4、清算價格法,它是指企業在破產或停業時,按清算價格確定被評估資產的價格。
在選擇評估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評估方法的選擇要與評估目的,評估時的市場條件,被評估對象在評估過程中所處的狀態,以及由此所決定的資產評估價值類型相適應。資產評估目的解決為什麼要進行資產評估的問題,這是在進行資產評估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一般來說,資產評估目的會影響到評估假設、評估范圍和評估對象的確定,從而影響到評估方法的確定。所以,資產評估目的制約著資產評估方法的選擇。 第二,評估方法的選擇受評估對象的類型、理化狀態等因素制約。由於不同的評估方法是從不同的途徑評估資產的價值,因此評估時應根據被評估資產自身的特點,分析從哪個途徑評估最合適。在評估時,首先應區分被評估資產是單項資產還是整體資產,是有形資產還是無形資產,是通用性資產還是專用性資產,是可以復制的勞動創造的資產還是不可復制的資源性資產。一般來說,整體資產、無形資產和不可復制的資源性資產可以考慮選擇收益法和市場法;通用性的單項有形資產可以選擇市場法;專用性資產、可以復制的勞動創造的資產可以選擇成本法進行評估。
第三,評估方法的選擇受各種評估方法運用所需的數據資料及主要經濟技術參數能否搜集的制約。每種評估方法都需要有相應的大量數據資料,如果短時間內不能收集到這些資料或者收集有很大困難,則只能選擇其他的替代方法進行評估。如無貨幣收益的公益性資產、微利虧損企業、收益無規律難以預測的資產以及風險報酬率無法確定的資產,不能運用收益法評估,可以考慮選擇成本法。
第四,評估方法的選擇要考慮工作效率和評估人員的特長。
總之,在評估方法的選擇時,應注意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不可機械地按照某種模式或某種特定的順序進行選擇。而且不管選擇了哪種評估方法,都應該保證評估目的、評估時所依據的各種假設與各種參數及其評估結果在性質上和邏輯上的一致。

問題三:常見的評估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評估方法主要有:
1、收益現值法
是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若干年內每年的預期收益,並採用適宜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值,然後累加求和,得出被評估資產的現時價格,即評估值。
收益法的優點在於可以充分考慮資產的各種貶值因素,並且,由於是用未來收益來衡量資產的價值,其結果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接受。其局限性是,大多數設備因為所預測的現金流量是由包括房屋、機器設備在內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土地、無形資產等整體資產帶來的,很難量化到單台機器設備上。預測未來收益和確定折現率的主觀因素較大,兩者直接影響評估結果的准確性和可信性。
2、重置成本法
是用現時條件下重新購置或建造一個全新狀態的被評估資產所需的全部成本,減去被評估資產實際已經發生的實體性陳舊貶值、功能性陳舊貶值和經濟性陳舊貶值,得到的差額作為被評估資產的現時價格,即評估價。或者,估算出被評估資產與其全新狀態相比有幾成新,即成新率,然後用全部成本與成新率相乘,得到的乘積作為評估價。
成本法是從成本的角度來衡量資產的價值,首先估算與評估對象完全相同或功能相同的全新資產的成本。如果被評估對象是一台全新的設備或一個全新的工廠,則被評估對象的價值為它的重置成本。根據替代性原則,在進行資產交易時,購買者所願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按市場標准重新購置或構建該項資產所付出的成本。如果被評估資產已經使用過,則應該從重置成本中扣減在使用進程中的自然磨損、技術進步或外部經濟環境導致的各種貶值。因此,成本法是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和資產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將重置成本扣減各種貶值作為資產評估價值的一種方法。
3、清算價格法
清算價格法適用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的規定,經人民法院宣告破產的公司。公司在股份制改組中一般不使用這一辦法。採用清算價格法評估資產,應當根據公司清算時其資產可變現的價值,評定重估價值。
4、市場比較法
是根據公開市場上與被評估對象相似的或可比的參照物的價格來確定被評估對象的價格。如果參照物與被評估對象是不完全相同,則需要根據評估對象與參照物之間的差異對價值的影響作出調整。影響機器設備市場價值的主要是比較因素。比較因素是一個指標體系,它要能夠全面反映影響價值的因素。不全面的或僅使用個別指標所作出的價值評估是不準確的。一般來說,設備的比較因素可分為四大類,即個別因素、交易因素、地域因素和時間因素。
市場比較法評估機器設備,要求有一個有效、公平的市場。有效是指市場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可靠的,評估參照物在市場上的交易是活躍的。而公平是指市場應該具備公平交易的所有條件,買賣雙方的每一步決策都是在謹慎和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礎上作出的,並且假定這價格不受不適當 *** 的影響。

問題四:論文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

問題五:常用的職位評價方法有哪些 工作崗位評價方法
常見的有崗位參照法、分類法、排列法、評分法和因素比較法。其中分類法、排列法屬於定性評估,崗位參照法、評分法和因素比較法屬於定量評估。
(1)排列法
排列法是在不對工作內容進行分解的情況下,由評定人員憑著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將各工作崗位的相對價值按高低次序進行排列,從而確定某個工作崗位與其他工作崗位的關系。
排列法的工作步驟如下:
①崗位分析。由有關人員組成評價小組,做好相應的各項准備工作,然後,對工作崗位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收集有關崗位方面的資料、數據,並寫出調查報告。
②選擇標准工作崗位。所選崗位必須廣泛分布於現有的崗位結構中,同時彼此間的關系需要得到廣泛的認同;必須能代表崗位所包括的職能特性和要求;標准崗位的數量通常選取總崗位的10%~15%;需建立一個用以排列其他崗位的結構框架。
③崗位排列。評定人員必須對有關工作進行全面了解。實際排列過程中,崗位不僅要與標准崗位相比,也要同已排列好的崗位相比。排列後崗位等級通常呈金字塔形結構。
④崗位定級。按評判標准對各崗位的重要性做出評判,將各崗位的評定結果匯總,用序號和除以評定人數得到每一崗位的平均序數,按平均序數的大小,由小到大評定出崗位相對價值的次序。
排列法的優缺點:
這種方法主要的優點在於能盡快確立新的工作崗位等級,有時也被作為鑒別不合理工資差異的初步措施。企業崗位較少可以選此方法。
缺點:
1、由於大企業崗位分布呈金字塔形,需要定級的工作崗位數量多並且不相近,評定結果最終又必須依靠評定人員的判斷。因此難於找到對工作內容都相當熟悉的評定人員。而且評定人員的組成和各自的條件、能力並不是一致的,這勢必會影響評定結果的准確程度。
2、由於這種方法完全是憑借評定人員的知識和經驗主觀的進行評價,缺乏嚴格的、科學的評判標准,使評價結果彈性大,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
3、由於工作崗位沒有進行因素比較,方法相對簡單、粗糙,它只適用生產單一、崗位較少的中小企業。
(2)分類法
分類法又稱歸級法,是對排列法的改進。它是在崗位分析基礎上制定一套職位級別標准,然後將職位與標准進行比較,將它們歸到各個級別中去。其工作步驟為:①崗位分析;②崗位分類;③建立等級結構和標准;④崗位測評排列。
分類法的優點為:①比較簡單,所需經費、人員和時間相對較少。在工作內容不太復雜的部門,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滿意結果;②因等級標準的制定遵循一定依據,其結果比排列法准確、客觀;③出現新工作或工作變動時,容易按照等級標准迅速確定其等級;④應用靈活,適應性強,為勞資雙方談判及爭端解決留有餘地。
分類法的缺點為:①崗位等級的劃分和界定存在一定難度,帶有一定主觀性;②較粗糙,只能將崗位歸級,但無法衡量職位間價值的量化關系,難於直接運用到薪酬體系中。
(3)配對比較法
配對比較法也稱相互比較法,就是將所有要進行評價的崗位列在一起,兩兩配對比較,其價值較高者可得1分,最後將各崗位所得分數相加,分數最高即等級最高,按分數高低將崗位進行排列,即可劃定崗位等級。通過計算平均序數,便可得出崗位相對價值的次序。
(4)要素計點法
要素計點法又稱點數加權法、點數法,是目前大多數國家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先選定若干關鍵性評價要素,並確定各要素的權數,對每個要素分成若干不同的等級,然後給各要素的各等級賦予一定分值,這個分值也稱為點數,最後按照要素對崗位進行評估,算出每個崗位的加權總點數,便可得到崗位相對價值。
要素計點法的具體步驟為:
①......>>

問題六:系統評價有那些評價方法? 你說的是什麼系統?一個系統的評價方法有:費用丁效益分析,關聯矩陣法,關聯樹法,層次分析法,和模糊評價法,而且我覺得你好像是歸錯了類哦,不該來這里

問題七:現代綜合評價方法有哪些,各個方法有啥優點? 5分 方法很多,有:AHP、FUZZY、AHP+Fuzzy、拓撲法、神經網路技術、數據包絡法、灰色理論,以及一些幾種方法幾個的綜合方法,等等。駭以去找本書看看,裡面內容很多的

問題八:教學中常用的評價方法有哪些 一、量表評價法
(一)概述
1.概念
量表評價法是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最常採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確定好需要進行評價的指標,並給出評價的等級,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對照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逐項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
根據不同的標准,課堂教學評價表有各種類型。如,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評價表有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量表,如上例就是供課堂教學參與者之外的評價者使用的評價量表,也有供課堂教學的參與者使用的評價量表,
(二)量表評價法的設計與使用
由於量表評價法的基礎是評價量表,因此量表評價法的核心也就是評價量表的制訂。而評價量表的核心又在於評價標準的制訂。
量表評價法設計的一般步驟如下。
1.明確評價目的和要求
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達到不同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是由評價目標和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價來實現的。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評價目標和要求是評價的起點,不同的評價目標,其評價體系的架構內容也截然不同。如,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否完整,那麼評價體系的重點將會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上;如果評價的目的是了解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那麼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將是有關互動的環節。評價目的實際上體現了課堂教學評價本身的導向作用,即期望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把教學活動引入某個方面,或者在教學評價中體現某種新的思維和理念。
如,北京市教材編審部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評價課堂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該方案認為,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教是為了學,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來反映課堂教學狀況,來反映教師的教學狀況,來體現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來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課堂教學實踐。在這里,明確了評價的目的即評價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期望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狀態來了解教師的教學狀況和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觀念的情況。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構中,核心將圍繞著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展開
2.建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准
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標準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它是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實際依據。這些標准和體系主要有以下三類。
(1)依據課堂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把課堂教學分為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種體系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脈絡分明。如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制訂的《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實驗―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
(2)依據非固定問題來建立標准,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材處理恰當、聯系實際密切、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切自然、教師素養良好、教學效果明顯等。這類評價體系雖然是以評價中的一些核心或者重點問題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從某種角度上仍然可以將其分解、合並為課堂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即與第一種類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區別只是在於不同的教學評價標准所認同或者看重的課堂教學的要素是不一樣的。實際上,在第一類評價指標體系中,也沒有能夠完全把所有的課堂教學要素包括進去,其中通常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主要內容,對於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等較少涉及。這些教學要素的缺乏,並非其不重要,而是對於評價目的而言,不是評價的重點而已。
(3)依據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行為,將課堂教學分為教師的行為和學生的行為。在教師行為方面,強調要不斷激發......>>

問題九:評價自己的方法有哪些 自我評價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基本認識,也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定位,個人簡歷中一篇好的自我評價會對用人者產生很大的吸引力,但很多朋友左思右想也無從筆。如何做好自我評價? 因為在每個人的觀念中都有一個現實自我和一個理想的自我。了解現實自我並接受和悅納它,就會認可自己、心理健康,但如果不了解現實自我,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就會出現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表現出對自己的不滿和排斥,產生心理障礙。那麼,怎樣才能正確評價自己呢? 一、以人為鏡 他人就像一面鏡子,您可以通過與同伴的比較,找出自己的位置,來了解自己,這種比較雖常常帶有主觀色彩,但卻是評價自己的常用方法。不過在比較時,要尋找環境、心理條件相近的人來比較,這樣才較符合自己的實際水平。 二、兼聽則明 他人的評價比自己的主觀評價具有更大的客觀性,如果自我評價與周圍人的評價相差過大,則表明自我評價上有偏差,需要調整。但對待別人的評價,也要有認知上的完整性,不應以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只注意某一方面的評價,而應全面聽取,綜合分析,恰如其分的對自己做出評價和調整。 三、身體力行 如果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才能,不妨尋找機會表現一番,從中得到驗證。通過自己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來發現自己的特點,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檢查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向。當您能夠正確的評價自己時,不要為自己身上的缺點而苦惱。只有先接納了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改正它,只有先悅納自我,您才能更加完善和發展。

閱讀全文

與採用什麼方法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裝護欄的計算方法 瀏覽:263
學習初中科學有什麼好的方法 瀏覽:281
豬蹄炎治療方法 瀏覽:426
玻璃貼紙的使用方法 瀏覽:402
蘋果電腦取消分屏模式的方法 瀏覽:320
重組人干擾素a2b軟膏使用方法 瀏覽:717
股票賣出利潤計算方法 瀏覽:7
社會調查有什麼調查方法 瀏覽:604
腰圍計算方法圖解 瀏覽:691
合肥蘑菇種植方法怎麼學 瀏覽:391
蘋果電腦word壓縮圖片大小的方法 瀏覽:865
暖氣安裝方法及標准 瀏覽:334
人參的種植方法圖片 瀏覽:680
家用暖氣片哪種連接方法比較好 瀏覽:563
和田青玉手串鑒別最簡單方法 瀏覽:993
兒童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法 瀏覽:42
項鏈的連接方法圖解 瀏覽:524
食用香精使用方法 瀏覽:401
消除黃褐斑最好的方法有什麼 瀏覽:30
自動擋汽車的使用方法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