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文學研究方法論關鍵詞

文學研究方法論關鍵詞

發布時間:2024-06-22 14:00:55

㈠ 古代文學史論文參考範文

在最近將近三十年的時間中,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與其他人文科學的學科一樣,學術上的發展是巨大的。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古代文學史論文參考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古代文學史論文參考範文篇1
淺析對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理解

文學史一詞的復雜性,是近年來學界每有討論的問題。就這個詞的全部含義來講是指文學自身的純客觀的生成與發展的歷史,一些學者稱為文學史的“本體”,還有一些學者稱為文學史的“原生態”。在我們對文學史進行直覺性的想像時,我們意識到這種文學史的“本體”或“原生態”是存在的,並且它有一種純客觀的性質。科學的文學史研究,把向文學的真實的歷史逼近作為研究的一個終極目標,並且也將此作為判斷某一文學史研究成果的價值高下的一個標准。但是,“原生態”和“本體”事實上只存在於直覺的想像與邏輯的思辨中,實際存在於人們的認識與闡述中的文學史,最直觀的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種種以“文學史”為題的著作,它們事實上是通過一種認識體系構建出來的。

文學史的這種性質甚至在它處於史料狀態時就已經體現出來了,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學作品和一些文學史的文獻,都是經過自然與人為的選擇的結果,都是經過敘述的。另外就產生文學的歷史文化背景來看,我們所依賴的也多是歷史學家的成果。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早已成為歷史的東西,無法復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把握住的文學史,無淪是零星的還是系統的,無不是進入我們的自身的認識領域的東西,即構建出來的東西。文學史越系統、越宏觀,它的構建的性質也就越突出。

中國古代文學史理論的敘述首先得提及孔子。孔子的《春秋》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寫的史書,司馬遷認為《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史舊文“約其辭文,去其煩重”整理而成,主要記載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動。《春秋》對文學史論的貢獻至少有二。一是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實,後世編年史基本上沿襲此法,這對後人撰寫編年體文學史、作家年譜、文學大事記等類型的文學史著影響久遠。二是《春秋》於客觀記事之中“寄其微言大義”,故有“春秋”筆法之說,對後代學者撰寫文學史影響極大。

有當代學者認為:“新文學史既然是史,又與現代政治有那麼密切的關系,研究中就必有禁忌,因而要有精神准備,在史德遇到考驗時,能夠站穩腳跟。古時所以創造了‘春秋筆法’,就因為在不讓講真話的時候,可以隱蔽地講真話’,川。孔子的《論語》提出“十世可知”即以往知來、以見知隱的歷史觀,“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印的進化論思想,“不以人廢言”即的治史准則,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理論的重要內容。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川,“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明,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已成為歷代文學史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魏晉南北朝是文學自覺的時代,文學相對於其他學術或學問獨立出來,確立自身的價值和范圍,初次形成清晰獨立的文學概念,出現了較為完整、自成體系的文學思想和觀念。魏晉南北朝也是文學史研究自覺的時代,主要標志有三個。

一是史書中立《文學(文苑)傳》。范嘩的《後漢書》在《儒林傳》外別立《文苑傳》區分出儒學與文章之學的不同。蕭子顯在《南齊書》中立《文學傳》,並在傳後撰寫一篇長論,敘述屬文之道及文章體變。此後《文學(文苑)傳》便成為多數正史沿用的通例。

二是出現研究文學史的專論。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對文學體裁專門考察其源流,分別其特徵,概略而全面、條理化地勾劃出文體發生發展的歷史線索,是一篇文體史研究專論。鍾嶸的《詩品》探討五言詩體的源流變化,把品詩與辨流結合起乘,在對作家品評時都把每位詩人放人這種詩體、題材和表達方式的繼承源流關系之中。《詩品序》史論結合,既系統闡發他的詩歌理論,也概述了五言詩的發展歷史。鍾嶸品評作家作品的優劣雖然也有不少涉及社會因素,但大多是以審美因素為標准,他提出並推祟詩歌創作的“滋味”,以為“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顯示出鍾嶸的文學史觀的審美傾向。

三是出現了專門的文學史論。《文心雕龍》中的《通變》、《時序》是論述文學發展的文學史論專篇。《通變》被作者歸之於“剖情析采”的創作論,實際上是從文學自身演變的歷史來探討文學發展規律,作者概述歷代文風的衰變之後,從文學創作自身尋找原因:“競今疏古,風味氣衰也”,爭相模仿現代的而忽略借鑒古代的,是造成文風黯淡文氣衰落的原因,如何解決文學發展中出現的這類令人優慮現象,劉娜認為:“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文學的生命力在於革新,“通變則久”,但革新之時必須注意繼承,一方面要“變”,一方面要“通”,這樣,文學的發展才能充滿活力,‘舊新其業”。《時序》論述文學發展與時代社會的關系,是一篇嚴格意義上的完整的文學史論。劉敘述了“蔚映十代,辭采九變”的文學發展歷史,考察了文學演變與歷史社會狀況的關系。如文學受政治教化的影響:“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者也”。又如,文學受包括學術風氣與文化氛圍的世情的影響。屈原、宋玉等人的瑰異文思與艷麗文辭“出乎縱橫之詭俗”;建安文學由於當時“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的;東晉由於清談風氣的影響,時勢雖極艱難,文辭卻寫得平靜寬緩,“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劉聰在《時序》中還涉及到影響文學發展的其它因素,見解應該說是相當深刻的。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科建設既要確立它自己的獨立地位,還要確定它本身的系統的內容。作為一門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史應該有更深的層次。它應包括斷代文學史、各體文學史、文藝批評史和文藝思潮史等。此外,中國古代文學史還應當有自己的輔助性學科。初步想來,至少應有如下幾項:

(1)文學史文獻學。它是為文學史研究提供資料的,是整個文學史研究的基礎,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整理和校勘作晶、作家傳記材料和其它背景性材料等第一手文獻,二是對有關古代文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文學史研究成果進行摘編和分類,以備索引和參考。

(2)文學史方法論。它屬於文學史研究的基礎理論,從理論上總結以往的文學史研究的經驗與教訓,注意文學史研究最新成就在方法上的特點,並評介不同學派的研究方法,引進國外文學史研究的最新思潮,不斷探索既體現人類思維和現代科學理論的新成就,又適合於中國國情和古代文學史實際的研究方法。對文學史學科特點的探討,也屬於方法論的范圍。

(3)文學史編纂學。它專門研究文學史著作的敘述方法與編纂體例。諸凡記傳體、編年史體或“分體合編”式、“時代為綱作家為序”式等不同體例,都要分析其優劣、比較其高下,然後為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最適合的敘述方法。

綜上所述,文學史有其不可靠性。如前所說,而許多原始記錄已經不復存在,文學史是人寫的,而且是被不同時代不同的作者所創作。人無論希望自己立場多麼公正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己的主觀思想,並且會受到當時的社會文化所影響因而無論是再好的史學家,其所記錄的歷史都會帶有其主觀意向,都會與真實的歷史有偏差,而且在歷代傳抄學習中,因所讀之人與成書時的時代不同,知識程度不同,以及普遍存在的誤讀現象,可以說“文學史”即為“人學史”。

然而,因為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人寫的文學史終究是給後的人所看,前人有的主觀意識在後人身上同樣能找到,前人所做過經歷過的事情後人未必就不會去做去經歷。相反,許多後人所做的事情在前人那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記錄。正如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朝代如何更替,在中國可追溯的近三千年歷史中,中國文壇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文藝復古運動,每次復古運動之後又會有更激烈的新思想新文化爆發。因而文學史又有其可靠的一面,畢竟前人還是留下了不少文字作品,白紙黑字還是有根可尋的。

如果可能,在編撰中國古代文學時,應該同時關注不同朝代同一文學運動或者相似的文學改革(如觀察不同朝代但同樣都發生過的“復古”運動),以此作為對比,相互對校,從中發現它的規律或者謬誤,這樣大概更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構建。

參考文獻:

《試論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科建設》 張弘 社會科學輯刊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

《中國古代文學史理論述論》 佴榮本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5期

《中國古代的文學史構建及其特點》 錢志熙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 文學遺產-二三年第六期
古代文學史論文參考範文篇2
試論古代文學史課中的師生互動

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史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倡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教學相長、情感上互相感染和觀念上相互碰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達到培養理論和知識扎實、具有較高鑒賞、分析和創造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古代文學史課程師生互動

近年來,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在高校的教學改革中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甚至成為教學效果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國古代文學史課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上自先秦下至近代的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文學遺產,歷來採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講授,學生聽與記的方式進行。教學內容上,採用文學史知識與作家作品介紹相結合的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越來越不能被學生接受,教學效果受到極大影響。筆者在在教學中,借鑒同行的教學經驗,嘗試引進師生互動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筆者認為古代文學史課的師生互動主要體現在教師與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教學相長、情感的互相感染和觀念的相互碰撞三個方面。

一、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相長:傳授正確的知識這是古代文學史課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開闊的文化視野,尤其是培養學生對經典作品的審美能力、感悟能力,增強人文素質,是古代文學史課的一個較高目標。實現以上的目標首先要學生有學習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就需要突破傳統授課方式。

改變“滿堂灌”、“填鴨式”的進課堂教學模式,採用讓學生參與到講課環節中的課堂結構方式,即提前將要講授的課堂內容提煉出幾個典型問題布置給學生,學生圍繞相關問題查閱資料,撰寫出發言或講授提綱。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所設計的問題採取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如討論(或辯論)式、教師(或學生)答辯式、案例分析式及學生主講教師總結式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做進一步深入的理解、分析,同時促進教師自身的業務進步,因為教師要花比傳統授課方式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備課,以准備問題的設計和課堂中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的解答。

如在講《史記》文選時,學生對《項羽本紀》和《李將軍列傳》做了大量的查閱文獻的准備,分小組做了幻燈片,對作者及其思想和藝術成就,傳主的生平事跡及歷史評價、作者藝術特色等都有獨特的分析、講解和討論。學生也對一些不清楚的問題提出來請老師解答。對師生來說,都是一個促進和提高的機會。教學相長,收獲很大。

二、情感的互相感染:古代文學史課的師生互動,應是在情感層次的互動。文學是人的文學,歷代的經典作品中往往蘊含著深厚的人生情感與深刻的生命感悟。一部古代文學史也是一個民族的性格和情感形成發展的歷史。通過對文學史的學習、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領悟凝結於其中的個人與民族的信仰情操精髓.對於陶冶接受者的精神品位與人文素養,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

古今社會文化背景和氛圍不同,今人思想感情、心理結構、感知世界的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情感方式等與古人有較大差異,學生不可避免地對古代文學感到隔膜,他們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人的所感、所思,對古代人的生活、對古代文學普遍缺乏興趣。作為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高尚的人格。

無論是一個作家的生平創作、一種文學現象的出現、一種創作方法的產生和更新等都離不開特定時代的人。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大量史料,要非常熟悉史料,以致爛熟於心,在向學生講解之前要預先轉化為自己呼之欲出的感性體驗,用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進行描述與講解,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般的現場感。在對作家作品進行講解時,採用一種領悟式的體驗閱讀與理解方式,盡量避免理性的拆解與分析或直接的結論宣導有可能帶來負面效應,避免損害作品情境的渾融和圓滿或對作品及作家真實感情和主旨的片面理解。重在實踐一種獲得結論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在富有情感的環境感召下,激發學生自身對作品情感體驗的認同。

如在講魏晉南北朝文人的名士風范產生的時代背景時,學生對阮籍、嵇康等名士的言行覺得可笑、不可理解。講授中引用大量數據和事例分析,並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事例做類比,用富有情感的語言論述這一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使學生從理性和情感上認同當時文人的特異言行的合理性。

再比如古代文學中有許多思鄉思親的名篇,講授時調動學生的人生經歷,聯系作品產生的具體背景,使學生對作品能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

情感互動應貫穿於古代文學史教學的始終,可以是對祖國燦爛文化的款款深情,也可以是對某一文學現象的慷慨敘述,還可以是對某個作家境遇的深切同情擬或是對某部作品的深情解讀,等等不一而足。教師在教學中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使教學效果成倍提高。

三、觀念的相互碰撞:古代文學史教學對於人文精神的發掘的意義在於傳統生命精神對現代生存的啟迪。古代文學史教學既要引領學生走入過去,重新體驗文學作品本身所達到的人文境界,又要走出來立足當下,讓學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感受融入文本所傳達的人文意義境界。而在教學過程中以當下意識闡釋經典文本新的價值內涵與精神意義時.既是對於古代文學作品的重塑又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傳承。

由於古代文學的含蓄蘊藉的特質,歷代文論的繁復和時代的遠離.今人的價值觀與古人之間存在分歧、斷裂甚至背離,使得當下教學環境中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意義與精神的理解趨於復雜。在教學中會出現師生間觀念上的矛盾,作為教師不要害怕和迴避這種矛盾,在寬松的氣氛中,耐心平等的與學生進行對話,在這種觀念的碰撞中,既可以修正學生的某些偏激、膚淺、片面甚至錯誤的觀念,也可使教師更接近當代學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某種程度上也為教師修正某些落後於時代的觀念提供了契機。

這樣的觀念碰撞在古代文學史課的教學中甚為多見,如對屈原之死的評價、對杜甫“忠”的看法、對古代文人仕與隱的分析、對文以載道的論點的評論等等,教師可適度引導,但不必急於將所有問題均在課堂上找到答案,有些是在目前理論界尚爭議的問題,或在課堂上不能一下解決的問題,可留下存疑,讓學生帶著疑問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吳小如.關於怎樣學和教中國文學史的問題[J].文學遺產,1991,(3).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歡:
1. 古代文學論文範文精選

2. 古代文學史論文

3. 淺談古代文學研究論文範文

4. 古典文學論文精選範文

5. 淺談古代文學論文

㈡ 250分懸賞!談談你對文學理論的理解

文學理論是指研究有關文學的本質、特徵、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原則的一門學科。是文藝學的一個門類。傳統的習慣把文藝學分成三個門類:文學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它們都以文學為研究對象,都要求把歷史的、現實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史和邏輯的研究結合起來。文學史重在對文學的歷史研究;文學批評重在對文學的現實研究;文學理論則重在對文學作邏輯的研究。從古往今來的文學現象中,找出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揭示文學的不同形態的特點。

一,文學理論-基本詮釋
文學理論研究作為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文學所具有的質的規定性,其中包括它與其他上層建築、意識形態以及一切藝術所共有的普遍性,也包括它區別於其他藝術的特殊性;研究作為社會現象的文學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和所起的社會作用。

文學理論教程

文學理論包括它與其他社會現象共有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區別於其他社會現象所獨具的功能和作用;研究文學作品的內容、形式及其相互關系;研究文學本身的不同形態(抒情的、敘事的、戲劇的)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滲透和由此而形成的各種文學種類、體裁;研究文學的創作過程及其規律,其中包括方法、風格和流派等等。

文學理論不是關於文學的固定不變的法則,而是文學實踐經驗的概括。它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等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展,反過來,又推動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的前進。文學理論也吸取文學史的研究成果,從而又對文學史研究發生影響。

文學理論本身,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關於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見《中國文學理論批評》),關於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發展(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也均如此。

二,文學理論-性質品格
(一)文學理論的性質

蘇俄文學理論

通常把研究文學的諸學科稱為文藝科學或文藝學。它包括五個分支,即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文藝學包括廣義的文藝學和狹義的文藝學,上面所說的是廣義的文藝學,狹義的文藝學主要就是指文學理論。文學理論是文藝學的三大分支學科(文學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之一。以文學活動為研究對象,系統闡述文學活動的審美特徵和文學發展的歷史規律;反過來,對文學活動具有認識和實踐的雙重意義,為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研究提供系統的價值體系和方法體系。與其它分支學科有著密切聯系。以文學基本原理,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科學方法為研究對象。文學活動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讀者)規定了文學理論四個方面的任務:觀念論,創作論,文本論,接受論。

(二)文學理論的品格

文學理論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鮮明的價值取向。它的實踐品格在於:它來源於文學實踐,同時又受文學實踐的檢驗,並進而指導文學實踐活動。其價值取向品格在於:它作為文學實踐活動經驗的總結,總是打上階級或階層的烙印,體現出明確的價值取向。

(三)同一客體可以形成多對象,並可運用多視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所以形成了多樣化形態

(四)文學理論的基本形態: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

三,文學理論-自主性
所謂文學理論的自主性,主要是指文學理論擺脫了政治的束縛,使文學理論回歸自身。幾十年來的沉重的政治管制,使中國文學理論完全成了一些政治家手裡的、不斷朝令夕改的某些政治行為的等價物,文學理論完全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尊嚴與價值。現在,文學理論分清了與政治的界限,作為一門獨立的學問,開始建立起自身的學理。自然,政治作為一種行政的意識與手段,仍有可能來干預文藝現象,但已不易收到實際的效果,這就是所謂解構了。解構還表現在過去不少被奉為重要的理論原則,如今已退出文學理論,這也是事實,這是一方面。

課件

另一方面,文學理論的自主性,自然還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四,文學理論-視點形態
中外文學理論史表明,任何一種理論科學都是對文學活動實踐經驗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概括。而歷史同樣表明,迄今為止任何一種關於文學的理論概括,都還沒有也不可能得到從事文學理論研究的所有專家認同。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一種理論形態,得到持有共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立場的所有理論家的一致首肯。

文學理論

這種事實反復出現,說明文學活動實踐本身與人類其他認識對象一樣,在存在上具有無限的廣泛性與豐富性,而人類對文學認識的可能性、優越性和局限性都在於,人們對文學的理論概括必須受制於人類理性思維機能在歷史文化中形成的思維普遍法則,習以為常的理論概括的工作往往是把文學的經驗事實納入一些理性框架,或者說在進行理論概括時,理論家是用一種先在的理性框架去對文學活動的經驗事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尋求和建立一種框架內的明確認識。在文學理論的研究和建構中,理性框架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文化、意識形態對文學理論的影響。

因為理性認識的先在框架是人類認識從具體感性經驗上升到理論認識的加工器具,是人類認識具體事物的認識結構。當然這種認識結構是人自身在實踐、歷史和文化中形成的,而不是先於人類自身的,也不是超越人類本身的。從人類整體而言,是如此。但是從個人具體的存在而言,它則是外在和先在的。個人總是通過接受文化傳統,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認識結構,去理解現實、認識文學。

這就是說,任何一種成型的文學理論都有它在理論上的框架,都有它在理論上的預定性、約定性、假定性。古今中外文學理論豐碩的成果,就體現在它不是一種單一框架的產物,而是從多種框架、視點去觀察、分析、概括文學經驗事實的成果。

五,文學理論-中國當代
西方是中國文化和文論的一個「他者鏡像」,只有在這個鏡像當中,中國文學理論家們才能知道自己走到哪一步,推進到哪一步,學術增長到哪一步,而哪些是當代中國文論研究的空白。當代文論發展的新趨勢,說明了中國一個世紀以來不斷的「追新逐後」的持續理論熱情,這種理論熱情持續了很長的時間,尤其是以二十世紀後半葉為重;對這種學術史的清理,在當代成為新的學術思想生長點的關鍵。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

當代文中國學理論問題首先在於:各種文藝理論思想幾乎共時態的湧入,中國的接受語境的復雜化。一般認為,文藝理論包括作家、作品、讀者和社會文化四個要素:作家論如傳記批評、精神分析、原型批評等;作品論如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結構主義等;讀者論如解釋學、接受美學、讀者反應批評等;社會文化分析新趨勢,如西馬、女權、解構主義,都不能說太新了,像後現代主義作為一思潮,已是明日黃花。而後殖民主義已把後現代主義關於差異性的理論和話語權力理論,應用到國別之間的國際關系文化權力模式研究中,做出了新意。當前,文化研究被認為是比較新的,其實它也僅僅是跨文化、跨學科的互動研究。再有就是少數話語,其實也與第三世界文學、第三世界身份緊密相關。這些內容都可以很快找到最新資料,並且同中國的具體現實結合起來。這里,我想提出這樣一些問題:最近二十年來西方這些新理論一下子湧入中國,中國知識界接受了什麼,已經消化了什麼?什麼樣的東西與我們的肌體產生了一種共振、共鳴,生成了一種新的東西?哪些東西被我們清除了、排斥了、拒絕了?

事實上,西方文化理論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方法論平台,這個平台足以使中國學者在分析文本時感到自己方法的落後、思想的僵化、和行文話語的邊緣化,但是否他們抓住了這些最新話語就可以走向中心,就不再僵化,就可以表現得十分靈動呢?完全追新可能是一個本體論的誤區,它將使中國永遠追不上西方,使中國在新世紀還要重復二十世紀的一系列錯誤。所以,中國的文藝理論不可能完全從西方借鑒,但是不可能不對西方加以觀照。只能把西方理論作為一種方法論參照,要在本體論上發掘中國的本土資源。畢竟面前的現實是,中國的文化方法研究與西方基本同步,像世紀初的俄國形式主義在七八十年代進入中國時還顯得很新,但今天女權主義、文化研究在國外剛剛出現一、二年,中國這里已經廣泛應用了。既然是基本同步,追新就變得毫無意義,這時學術競爭不以量勝,不以萬花筒的不斷轉動取勝,相反,是一種本質力量的學術較量。中國必須走出趕超心理,深層次地總結自身經驗並尋求差異。這種差異性的東西有可能成為中國新世紀經過拿來主義走向輸出主義的主角。

六,文學理論-文學性滲透
文學理論學者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一方面是文學的衰微,另一方面是文學性的無處不在,二者悖反的背後隱含著文學性對社會意識形態各個領域的滲透。盡管學界大都認為以電視媒體為主導的直觀圖像文化的瘋狂擴張,直接導致了文學的衰落或文學邊緣化,但學者們也注意到,電視這種主導的、綜合的形式正是仰仗「文學性」才得以向意識形態各領域強力滲透。流行文化的「走紅」、「轟動」往往都少不了文學性,種種風行時尚的品位和水準也常靠文學性來提升,模擬景象常因文學性的敘述和解說增加其韻致與情趣,體現出藝術真實甚至是生活真實。

《中古文學理論范疇》

文學性對理論的滲透顯得特別突出。眾多社會科學理論本身因其理論諦視與文學性表達的完美結合而倍增魅力,而且這種文學性表達不僅成為一種外在的裝飾,尤其是深入到理論思維與思想內涵之中,成為顯示理論水準、理論生命力的重要標志。我們知道,現代理論的生命力在於簡練、准確、直陳,即概括性強。但是,枯燥和抽象的理論給現代社會高節奏生活的現代人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和壓力,因此,文學性就成為理論的調味品和滋補品,成為壓抑彌深的理論的調節性因素。西方學界已注意到文學性對理論的這種滲透,卡勒揭示了文學性對20世紀的理論運動顯著參與和文學性統治的事實:修辭裝飾了理論話語。他說:「事實上文學勝利了:文學統治了學術領域,盡管這種統治偽裝成別的樣子。」眾所周知,經濟學堪稱「最硬的」社會科學,但有西方學者在列舉了經濟科學中大量的文學性事實之後說:「經濟學家是不證自明的語言表演者,而對她的表演可以用文學批評家肯尼思•伯克的戲劇概念來予以討論,或哲學家奧斯丁和約翰•西爾尼的語言哲學概念來討論」,「經濟科學家用了許多裝備進行說服,就象一個大庭廣眾之上的演講者」,「科學的最終產品——科學論文——是一種表演」。由是觀之,經濟科學中的文學性實則是一種煽情性,這也正好求證了「意識形態之所以具有力量也就在於它的激情」,「意識形態最重要的、潛在的作用就在於誘發情感」的論斷。

文學性對理論的滲透在中國傳統學術思想中早就有充分的體現,中國具有詩性文化、詩性學術的悠久歷史。中國古代文論、史論、哲學之中的詩性智慧堪稱文學性滲入學術理論的典範。當時的文學性與文論、史論、哲學水乳交融的關系成就了極其詩化、頗具特色、含蓄蘊藉、言近旨遠的文、史、哲、天文、地理等諸多理論。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中國學術理論的評價習慣於以西方標准為參照,對中國傳統學術理論因文學性而顯露的詩性智慧不屑一顧,將西方學術理論的思辨性奉為圭皋,這種用觀念的明晰性來框范「沒有觀念的智慧」無異於隔靴搔癢。中國學術理論之所以隱藏著極大的靈活性、模糊性、趣味性就是其文學性的滲透使然。看似片言碎語,不顯山不露水,實則內蘊豐厚,機智委婉,美妙文雅,它並不明確地說出想說的話,總是通過隱喻、暗示、打比方,話中有話,言不盡意,鋒芒不顯。無論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准來衡量說這是優點還是以西方為參照說這是缺陷,這種特有的迴避概念的思維方式形成了中國文化、中國學術的傳統,構成了中國學術理論的文學性表徵。

耐人尋味的是,文學性對學術理論、思想的滲透成為當今主宰全球化浪潮的西方現代化學術理論的生成時尚。雖然有的西方學者出於對所有形式的革命運動的反感,面對歐洲中心論或西方中心論的鼓噪,翹首盼望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意識形態的終結」,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在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對中國古老的「沒有觀念的智慧」的不經意之中,曾被他們誓言要啟蒙一番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又使他們趨之若鶩。歷史就是充滿了如此的諷刺意味:高度發達的文明或文化必須經過漫長的迂迴之後,還是要靠最原始、最質朴、最本真的養料來滋補!盡管當代學術理論靠文學性滋潤的事實從某種程度上是當代通俗文化派生的結果,但滲透了文學性的當代學術理論應該比靠概念來思維、充滿思辨性、靠西方話語表述的現代理論更具魅力,更具深度和底蘊,更充滿覺悟和智慧。

㈢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與文學批評關系探討

關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與文學批評關系探討

論文摘要: 本文從剖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入手,試圖勾勒其不同發展階段的思想脈絡,著重論述該理論對文學批評的貢獻及其主要不足。奧地利著名學者弗洛伊德(signlUnd lreUd)是精神分析文學批評理論的創始人,他的精神分析法是l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端於歐洲的西方文學思潮的兩大理論奠基石之一,對這股以非理性主義為主要特徵的西方思潮產生過非常深遠的影響。精神分析與文學批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藉助該理論可以揭示文學批評領域里許多隱藏的深層次含義,為文學批評提供嶄新的研究視角。

論文關鍵詞: 精神分析法 文學批評 弗洛伊德 西方文學思潮 新視角

20世紀人類在政治、文化、經濟、科學、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這在一定程度促進了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發展與繁榮。尼采、康德等哲學家從各自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出發,對文學創作闡述了不同的觀點與主張,成為西方文學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l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以非理性主義為主要特徵的文學思潮在歐美國家粉墨登場,形形色色的批評流派精彩紛呈,形式主義、新批評理論、結構主義、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解構論等風起雲涌,潮起潮落,來去匆匆,它們以各自的方式影響著西方文壇。

在這股聲勢浩大的西方文學思潮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評以其獨特而深刻的理論體系對西方文壇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在分析、解讀文學作品中發揮出十分獨特的作用。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雖然該理論存在一些諸如泛性主義等不足之處,但總的束說,它對西方文學批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1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論建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為文學與心理學架起了橋梁,人們可以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解讀文學作品。它對文學批評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有五點:(1)賦予文學意象更多的象徵意義;(2)心理學概念戀父情結與戀母情結的借用與引入,開拓了文學批評家的研究視野;(3)弗洛伊德關於心理「類型模式」與「心理過程結構模式」的思想為文學批評家對作品人物進行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4)他的有關生死本能論有助於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題;(5)他提出的人本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剖析作家傳記的傳統思路框架。

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是白啟蒙思想運動以來最大的人文解放,綜觀該歷史時期的文藝批評,我們可以發現,精神分析法盡管面對像結構主義、現象學與原批評論等眾多文藝思潮的不斷沖擊,它依然蓬勃發展,影響眾多義學大家的創作,除了精神分析法本身的理論魅力之外,還得益於丁弗洛伊德的許多弟子,他們批判地繼承與發展了導師的學|兌,並為精神分析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精神分析法對文學批評的貢獻

精神分析法為文學批評開辟了全新的研究維度,為長期困繞文學研究的許多難題提供了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解釋。它對文學批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20世紀西方文論雖然流派紛呈,但是大體上有一個共同點:注重文本解讀。根據弗洛伊德解讀法,文學作品裡存存著普遍的象徵意義,其中許多象徵還與性有關。譬如,精神分析者大多把作品中凹陷、圓形的事物比作子宮。更有甚者,他們傾向干把一座空房予比作是女性生殖器,躲在空房子里的人則象徵著試圖尋求母性保護;同時,精神分析者通常還把作品裡出現的像樹干、塔、蛇、高山等意象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劇烈的運動,諸如騎馬與飛翔,都被看作是性快樂的體現。

20世紀西方的主要作家在創作中或多或少無不受到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文學批評家們藉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作品裡的象徵物及其內涵,有助於透徹地理解作品。

例如,象徵主義大師、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他的小說別了,武器》(A Farewellto Arms)就是借用象徵手法創作的傑作。他富有象徵意義的書名中的arms一詞,不僅表示「武器」,而且象徵著「擁抱、摟抱」,也就是「愛情」。此外,小說還自始至終交織地表現了兩種主題:一方面揭露戰爭的殘酷、主人公的厭戰情緒,另一方面描寫愛不斷遭遇的挫折經歷。

但是,弗洛伊德式的解讀法並非無懈可擊,其中的對文學美學功能的忽略及其語言媒質的預設是兩大軟肋,為此,該理論常常受到一些批評家的責難。西尼曾說過,文學是給人「教育與娛樂」的媒體。

搴繆爾主張,寫作的目的`是教育,詩歌的目的是寓教於樂。由此可見,文學的美學功能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因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且,語言在文學作品中還起到組織結構的作用。

批評者從「自戀」(self—eroticism,即表示兒童對自己身體的慾望)以及「情結」(castration complex)等表示原始的生物需求等概念中找到更多的象徵意義。

其實,弗洛伊德式的很多象徵意義往往太隨意、太主觀,因而經不起深入推敲,有時難以置信。

第二,弗洛伊德關於「戀父情結」與「戀母情結」的獨到論述,對於評論者剖析作家牛平與作品母題之間的關系大有陴益。根據弗洛伊德思想,其情結理論揭示了人類精神領域一個重要的漸變階段,即自我、超我的出現,人格的發展,從家庭(自然)走向更廣闊的背景(文化)。而且,弗洛伊德認為,外在的權威意識與內在的道德感將影響人的一生。由此可以推斷,弗洛伊德理論並;限於個體的存在,它還指向更深遠的外部世界。

弗洛伊德最早在他的巨著夢的解析》里提到了「戀父情結」這個概念,他對此進行了全方位的論釋,稱它為「想實現某種願望的掩飾性表達」。夢的解析》是一本對「兩方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著作。

弗洛伊德通過對索佛克勞斯的俄底浦斯國王》與莎土比亞劇作哈姆萊特》進行獨具慧眼的研究分析,創立了「戀父情結」理論。國內學者王寧(2ooo年)認為,「戀父情結」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是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法做出的最傑出的貢獻,也是20世紀莎士比亞研究的一大突破。在弗洛伊德之前,評論家們對哈姆萊特遲遲不肯實施復仇計劃,對他優柔寡斷的性格眾說紛紜。他們禁不住要問:哈姆萊特真的瘋了嗎?他是不是裝瘋賣傻?著名英國精神分析學者厄內斯特·瓊斯是第一位運用弗洛伊德理論分析莎土比亞作品的研究者。他在題為論運用戀父情結解釋哈姆萊特之謎(19l0年)的論文中做出如下的驚人結論:正是兇手克勞迪休斯使哈姆萊特痛下決心報了弒父之仇,解除了童年時代的郁悶情結。為此,瓊斯還列舉了許多事實,力圖證明哈姆萊特在實施報復計劃的關鍵時刻猶豫不決、亢滿矛盾與遲疑的心理狀態。雖然哈姆萊特最終報仇雪恨,但他還是一個悲劇性人物。

閱讀全文

與文學研究方法論關鍵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mjxrc遙控器使用方法 瀏覽:552
正調黑坑鯉魚技巧和方法 瀏覽:829
土壤水分檢測方法 瀏覽:872
中醫治療腦血腫的方法 瀏覽:632
被狗屎蜂蟄了怎麼辦普通方法 瀏覽:792
保護圖片版權有哪幾種方法 瀏覽:866
小米2隱藏的照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79
紅米手機字體管家使用方法 瀏覽:922
米6的耳機位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71
用道家方法如何查出生日期 瀏覽:269
用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快速生長 瀏覽:871
700的計算方法 瀏覽:441
利潤計算方法政治 瀏覽:58
常用漢字排列方法 瀏覽:102
腦缺血治療方法 瀏覽:388
淺談雙色球的幾種簡單選號方法 瀏覽:472
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把牙洗白 瀏覽:839
水暖空調怎麼安裝方法 瀏覽:203
如何去地上鐵銹最簡單方法 瀏覽:812
釣小魚方法如何開紅蟲拉餌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