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古詩教學方法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古詩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4-06-07 07:08:03

㈠ 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和步驟

您好。
首先、培養學生的誦讀古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其次、可以嘗試進行古詩詞吟唱,化難為易,激發興趣。以往在教學古詩詞時,總是強化理解詩意,背誦詩句,抄詩默詩,學生對此索然不感興趣,因此,漸漸地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配上旋律,變成了歌曲,學生十分樂於接受。
再次、培養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古詩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一點、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的開端相當於成功一半,所以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導入的運用。了解詩人的相關故事,給古詩的學習增添色彩。可他們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興趣。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㈡ 小學古詩教學的方法

第一,注意背誦總量要求,因學生發育有個性差異,但要保證大多數學生能完成。第二,課內誦讀與課外誦讀相結合,拓展誦讀空間,適度加大誦讀的容量。第三,科學檢測與評價。一是誦讀數量;二是誦讀質量;三是名句妙語的積累。
古人雲: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如何在在有效的時間內,實行「量」的積累呢,我在借鑒了優秀老師的做法後,制定了以下計劃:一,每周背一首課外古詩,周一開始就將古詩寫在教室後面黑板上,每節語文課上課之前,讓孩子熟讀一遍,能背的就背,背不下來的,就讀。二,每周用一個早讀來復習所學過的古詩。三,每周用一節課來讓孩子比賽背古詩,這樣既起到了鞏固的作用,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想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餘,必須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修養,要經常閱讀古詩詞,增強自身的國學文化素養。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才能更好的去引導學生。

㈢ 如何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打造有效語文課堂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每堂課的基本結構十分清晰,一般有三個主要環節:「先學」環節、「後教」環節、「當堂訓練」環節。在這三個主要環節之前還有一個「輔助環節」。「輔助環節」就好比高速公路旁的引橋,教師通過這個引橋,把學生送入自學的快車道。接下來的三個主要環節環環緊扣,前一個環節學不好,就會影響到後一個環節,這就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緊緊跟著全班的步調往前走,一刻也不能放鬆。正因如此,學生每堂課的學習也就變得緊張、愉快、高效。
一、輔助環節(1分鍾左右):
輔助環節包括三項內容:①板書課題;②揭示目標;③自學指導。
1、板書課題,簡稱「板題」,包括導入和板題兩部分內容。
導入 上課以後,教師先用一兩句具有啟發性或激勵性的話開門見山導入新課,同步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也可以用投影顯示)。例如語文教師上課時一般不再復習舊知,不解題,不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也不范讀。教師為什麼可以不復習舊知而開門見山入題呢?因為這種模式的課,「堂堂清」的要求和「日日清」的管理已經保證了學生對當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所以也就不必再浪費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去復習舊知了。課文標題的含義,等學生讀完教材上的相關材料以後自然能理解,教師不必先講;至於作者和時代背景,凡是教材注釋上有的,學生在自學時又可以看得懂的,教師也不講;有的時代背景教材注釋上雖然沒有,但是在歷史課上已經學過相關的知識,學生通過整合歷史知識,一般能夠理解,所以教師也不講。課堂上的時間是寶貴的,教師要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本節新授知識的學習上。
板題 教師板書或出示課題可以很快把師生引入課堂情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板書時字體要工整,筆畫、筆順正確,大小適中,間架結構合理,不能潦草;板書的位置也要事先設計好,有序、醒目。從寫字可以看出一個教師的工作態度、水平能力,還可以看出教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2、揭示目標,簡稱「示標」。
什麼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師生在一堂課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標准。美國的教育學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一堂課沒有一個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就很難評價這節課效果的好壞,效率的高低。傳統教學只有單一的知識目標,教師重在傳授知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元目標的整合。所以,按新課改的要求,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知識目標,②能力目標,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知識目標指的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在本節課上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點。
能力目標指的是學生在本節課上對知識掌握必須達到的能力層級。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分層級的,例如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規定,高考語文要測試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應用,鑒賞評價」這五種能力。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從教學內容和能力要求上看,所有學科教材上的內容基本上都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叫做「是什麼」,這層內容要求學生百分之百地讀熟、記准;第二層次叫做「為什麼」,即分析事物產生的原因或條件,是理論依據,是在探尋規律性的東西,這類內容要求學生在准確理解的基礎上能分析綜合,並能模仿運用;第三層次是「怎樣做」,即能靈活運用課本上的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知識的遷移訓練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我們常說,教師既要把學生領進教材,讓他們學得懂,記得住,又要能把他們領出教材,讓他們學得活,用得好。「學得懂,記得住」,指的就是前兩個層次,「學得活,用得好」,指的就是第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掌握程度,就是後進生、中等生、優秀生的分界線。後進生往往讀書不認真、不專注,在這三個層次的要求上,僅僅能記住第一層次「是什麼」中的一少部分;中等生則是第一層次記住了75%以上,第二層次僅能達到要求的60%左右,所以書讀得死,第三層次只能掌握30%左右;優秀生則是第一層次能完全掌握,第二層次能掌握95%以上,第三層次也能掌握85%以上。「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和「四清」管理解決的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要努力達到這三個層次的不同要求的問題。教師要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在記住「是什麼」、理解「為什麼」的前提下,知道「怎樣做」。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是從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當中體現出來的,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是最終目的,這個目的的達到要靠教師的情感滲透去影響。教師上課是勞動,勞動就要用力、用心、用情。教師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用什麼去感動學生呢?教師要把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學習感悟融入教育,融入課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精神,沒有激情,無精打采,少氣無力,學生也會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有的教師上課缺少感情,沒有親和力,不關心學生,不尊重學生,沒有微笑,總是板著臉,語言生硬,面無表情,結果造成課堂氣氛沉悶。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課堂上,學生對教師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教師眼中無學生,心中無學生,課堂信息反饋就等於零。2008年秋學段永威學校組織第二輪賽課時,有一位初中數學教師上完課,蔡林森校長在評課時問他:「你是老師還是軍閥?」這位老師和在場的老師們都愣了,不知道蔡校長為什麼這樣問。蔡林森校長接著說:「你一堂課從頭至尾板著面孔,毫無一點感情,把學生當敵人,怎麼與學生溝通交流。你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體現。」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思想、情感、心靈、智慧和知識的交流。教師要重視捕捉來自學生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教師的情感表現在對各個教學環節的精心組織上。例如:一上課,教師就要用一兩句充滿激情的話導入,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充滿激情的課堂,學生的思維才會積極,興趣才會高,效果也才會好。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要求就體現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上。教師要在「全體學生」身上做文章,每一個環節都要關注全體學生,要人人參與,人人發言,而不是只讓少數幾個學生發言。
教學目標很重要,那麼要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呢?
操作要領:
(1)要明確具體、能夠測量。教學目標的內容主要是理解知識,培養能力。下課時,用一份試卷就可以測量出當堂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是否達到,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則不容易測量,所以,教師每堂課只須出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不必出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由教師自己來把握,靠教師的形象、情感滲透來達到,一般不作為向學生揭示教學目標的內容。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型,教學目標各不相同。例如復習課的目標就比新授課的目標要求高,既不能重復新授課的目標,更不能降低新授課的標准。
(2)要准確、實事求是。即在廣度和深度上應與教材和課程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隨意拔高,也不能隨意降低。如果不實事求是,要求「知道」的,卻拔高為掌握、運用,要求掌握、運用的,卻降低為「了解」;要求熟讀的,又設定為當堂「背誦」,這些不實事求是、當堂不能達到的教學目標就沒有意義,就是搞形式主義。教師制定教學目標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做得到。
(3)語言表述要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內容不宜太多,一兩句話即可,要便於學生理解記憶。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其實也是對教學大綱確定的學科總目標的具體分解。如果每節課都能達到教學目標,那麼最終也就達到了學科總目標。
(4)出示目標的方式有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內容簡單,就用一兩句話口頭表述,內容多的就用書面形式表達(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無論用哪一種方式出示目標,出示的時間都不能太短,應該讓學生聽完或看完之後還有思考的餘地。目標出示之後,教師一般還會用一兩句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緊張高效地投入自學。
(5)要始終圍繞目標實施教學,不能偏離。一節課,在有限的45分鍾時間內,師生要做最有效最有價值的事。有些教師上課隨意性大,經常「偏離教學目標」,他還認為是在創新。創新不等於「隨意」。每節課,教師都要不斷地問問自己,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我有沒有偏離教學目標?到下課之前,還要回應教學目標,看是否達到。
3、出示自學指導,簡稱「示導」。
學生的自學要以教師有效的指導為前提。指導不當,就會無序、無效、甚至把自學引入歧途。從傳統教學到新課程改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教師無指導。傳統教學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只注重傳授知識,不注重指導學生自學。
第二個階段是教師有指導而無效。實施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師開始重視指導學生自學,但是往往因為指導得不得法而影響了自學效果。
第三個階段是教師有效指導。在常年賽課的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了一個規律,即能體現「五個明確」(明確「自學時間、自學內容、自學方法、自學要達到的標准、教師檢測的方法及要求」)的自學指導就是有效、高效的指導,反之則是無效的指導。
例如,初中語文課上,教師有這樣一段自學指導:「請同學們認真朗讀課文,然後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六分鍾以後,指名同學上台板演。」這一段自學指導,話雖然不多,卻體現了「五個明確」:自學時間是「六分鍾」,自學內容是「讀課文」,自學方法是「朗讀」,達到的標準是「能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老師檢測的方法及要求是「指名同學上台板演」,即把劃分的段落和概括的段意寫在黑板上。讓誰上台板演呢?老師沒說,人人都可能上來。這個自學指導要求明確,操作性很強,學生的自學就相當於是在作考前准備,因而就會緊張、高效。
操作要領:
(1)、要重點把握好自學的時間。課堂教學的管理,首先是對時間的管理,沒有時間要求,自學就變成了放任自流。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自學時間,小學5分鍾左右,初中6-8分鍾,高中8-10分鍾,一般不宜過長,要讓學生緊張、快節奏地完成自學任務而不拖拖拉拉;時間也不宜過短,例如有的老師讓學生認真讀一分鍾書,既要求學生認真讀書,又只給一分鍾時間,學生還來不及認真讀,時間就到了。這完全是在搞形式主義,走過場,要讓學生有認真看書、思考的時間,因為看書是練習、更正、討論、當堂完成作業的前提,一定要講究實效。
(2)、在指導學生自學的內容上要十分精心。注意在舊知識與新知識方面不要平均用力,自學的內容重點是新知識部分,要抓住新舊知識相銜接的地方重點看。如果教材內容單一,一般一次性自學;有的教材內容多,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幾次自學,但每次自學之前都必須講清楚自學的內容、范圍和要求。
(3)、自學的方法。怎樣學得好就怎樣學。一般要讓學生獨立看書,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學會在課本上圈圈畫畫,做上「記號」,在答案下劃線,在重點詞語下加著重號,難點、疑點劃雙線或「?」號。可以質疑問難,但不宜邊讀書邊討論。
(4)、自學的標准。要明確自學以後達到什麼標准,是能模仿例題做習題,還是能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標准不明,就失去了方向和動力。
(5)、自學後的檢測。自學以後老師怎樣檢測,是提問,是做檢測題,還是板演,或者是動手操作,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來決定。有人做過一項實驗:兩周後我們大概還記得什麼。實驗結果表明,兩周後,我們說過和做過的事記得90%,我們說過的事記得70%,我們聽過和看過的事記得50%,我們看過的事記得30%,我們聽過的事記得20%,我們讀過的事記得10%。聽來的忘得快,看來的記得住,說過的做得來,做過的就會用。要重視24小時以後的知識保留度,教師要把提問與筆頭練習結合起來,既要說又要動手做,筆頭練習更容易暴露和發現問題。這些明確了,自學就變成了檢測之前的准備,也是考前准備,學生的自學就會緊張高效。還要鼓勵學生認真看書,比誰自學效果好,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學科不同,教師設計的自學指導也往往有所不同。例如政治、歷史、地理等常識課,教師主要通過設計好「思考題」來指導學生自學。思考題是一節課師生教與學的「路標」。出好了思考題,教學就會條理分明,中心突出,效果才會好。那麼,怎樣才能出好思考題呢?
操作要領:
(1)、吃透教材,緊扣教學內容出思考題。教師把握不好教材,出的題就沒有概括性、典型性,就會誤導學生,學生就會只找答案部分而不去通讀課文,結果學得支離破碎。所以教師必須吃透教材,在此基礎上,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煉成幾個問題,使教學內容問題化;每一個問題的答案有若干個要點(要教會學生抓要點),使問題答案要點化;每一個問題答案要點的表述要按一定的順序,使問題答案要點表述條理化。
(2)、將教學內容科學分類並提出不同的要求。前面講過,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教學內容一般都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書上有現成的答案,即「是什麼」,這類內容要求學生理解並熟練記憶;第二類是屬於「為什麼」,主要分析事物、現象產生的原因,這類內容需要學生動腦筋認真思考、分析、歸納;第三類是要求運用書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提高能力題。河南省中考近幾年實行政治、歷史開卷考試,學生可以帶課本、資料進考場,考的就是能力。如果只有前兩類題,那就會變成死記硬背,那就學偏了。
(3)、提煉出的思考題一定要有思考的價值,還要注意控制題量,題不能太多太碎(一般3-5題),不能大而空,要明確具體,富有啟發性,便於學生理解新知識,找到規律,能夠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中心。每一道思考題都要對應著教學目標,思考題的問題解決了,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5)、要在上課之前先把思考題的答案做出來。不要等到檢測時,學生講了答案,教師還說不清是對還是錯。
以上這些准備工作都做好了,就為上一節高效的課奠定了良好基礎。出示自學指導以後,教師一般還會鼓勵學生開始自學競賽。整個輔助環節,在實際操作時,一般僅用一分多鍾時間。教師的功夫主要下在課前,要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和自學指導。教師在出示上述輔助環節的內容時,要指導學生調動一切感官,看、聽、想、記。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視覺獲得的知識佔83%,聽覺佔11%,嗅覺佔3.5%,觸覺佔1.5%,味覺佔1%。所以看和聽尤為重要。
二、「先學」環節(15分鍾左右):
出示自學指導以後,進入第一個主要環節「先學」。先學分為兩步:第一步,學生讀書或看書(政、史、地為讀書找答案);第二步,教師檢測自學效果。
1、學生讀書或看書(自主學習)。
「先學」,是學生按照自學指導,從讀書開始的自主學習。學生自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看例題、讀課文、看注釋、做試驗、發現難點做記號、模仿例題做習題等等。文科一般是讀書,要帶著問題讀,邊讀書邊思考,語言類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感(讀一遍就能感覺出句子有沒有語病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解和表達的能力;理科一般是看書,邊讀書邊思考,既要記住公式、定理,看懂例題,還要能做與例題類似的題,理科重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科不同,學法也會有差異。學法不同是因為所要達到的目的各有不同。自學也是一種競賽,學生的讀書、看書就是在做賽前准備,也是考前准備,自然會緊張、高效。這樣訓練,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教會了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了自學能力。
學生自學時,教師干什麼呢?教師此時的任務主要有兩項:一是組織教學,確保人人專心自學;二是了解學情,發現問題,為檢測做准備。
操作要領:
(1)、學生自學時,教師以不幹擾學生自學為原則,一般不說閑話,不做閑事,不板書,不東張西望,不隨意走來走去,更不能離開教室。
(2)、要重視組織教學。組織教學從候課開始。永威學校規定每節正課上課前2分鍾有一個小預備,小預備鈴聲響時,有課的教師從辦公室走向教室,鈴聲落時,教師要像演員候場那樣站到教室前門口候課,關注並指導每個學生認真做好上課的各項准備,包括「思想准備(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為使自己在有效的時間里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首先要尊重辛勤培養自己的每一位老師,要從內心裡感謝每一位老師為學生付出的勞動。因此,每節課前,當任課老師出現在教室門口時,學生應馬上以喜悅的心情來迎接老師的到來,因為向老師學習知識的時候到了,千萬別錯過這大好的時機!一定要帶著崇拜的心情來欣賞老師的指導,這樣學習的效果才會好。千萬不要抱怨老師這方面不好,那方面不好。人無完人,老師是人而不是神,學生想要的、符合自己標準的老師在哪?要指導學生盡快適應老師,當然老師也要盡快適應學生)、身體准備(健康的身體是做好一切的基礎。指導學生在上課前要注意吃好、喝好、穿好、休息好,不然,上課的時候或心慌火燎、飢渴難耐,,或大小便憋得慌,急著上廁所,或穿得太少、太多,不是凍得打顫,就是熱得發悶,或者睜不開眼睛直打瞌睡,怎能聚精會神地聽課與思考?所以,在課前要把這些問題都安排好,以提高課堂效率)、物質准備(課前要把上課所需的課本、練習冊、工具書、作業本、文具盡可能地准備充分,不要在課堂上一會借筆,一會找書,一會找橡皮,這樣不僅影響整個課堂紀律,而且干擾老師的授課和周圍同學的學習,也影響自己的學習效率),知識准備(搞好預習,課前要把本節新授課所用到的舊知識一一復習弄懂記熟,才有利於接受新知識)」這四個方面的准備,靜待上課。不要忽視了這些細節,一節課就是由無數個細節組成的。你優化了所有的細節,你就必然能獲得成功。
上課的禮儀結束後,教師先要用目光掃視全班,確認每一個學生都已十分專注地看著老師,聽老師講了,此時,老師再開口講話。決不要沒等學生坐穩,還沒有安靜下來,老師就開始講,這樣講是毫無效果的。
在學生開始自學時,教師要巡視、關注,尤其要關注後進生,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按老師的要求專注地自學,沒有一個學生游離於課堂之外。如果有學生遇到困難舉手求助,老師要馬上給以幫助,當然,不能幹擾其他學生學習。
以下的檢測、更正、討論、點評、當堂訓練等各個環節,都要精心組織好,這是取得上課成功的重要保證。
(3)、全面了解學情,了解學生自學進度,適時引導,為下一步的檢測和「後教」做好准備。
(4)、如果班內有學生基礎特別差,剛開始自學就學不下去時怎麼辦?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教會這些學生使用工具書,遇到生難字時就查工具書。如果查了工具書還不懂,那就用第二種方法:小聲問同桌(排座位時,讓優秀生與後進生坐同桌),會的教不會的。如果問了同桌還不能解決問題,那就用第三種方法:舉手問老師。老師看到學生舉手時,輕聲走過去,小聲地給以解答,使後進生能夠自學下去。如果發現幾個學生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教師就要告知學生,把這個問題先放一放,跳過去,到後教時再統一解決。
(5)、教師要對認真自學的同學表示出滿意的神情,對不夠專心的後進生,可以用目光暗示或說上一兩句悄悄話,促進他高高興興地認真自學。
2、檢測自學效果。
「檢測」就是搞「學情」調查,就是考試。教師根據對學生自學情況的了解,在自學時間快到時,要問學生「看完的同學請舉手」。如果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完成了自學任務,那就可以轉入下一個環節;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未舉手,教師就要適當延長時間。
學生完成自學任務之後就及時轉入檢測。教師先要弄清檢測的目的、方法、內容和對象。檢測的目的是了解學情,發現問題。檢測的方法,一般以練習板演為主,這樣更容易暴露問題。教師檢測的內容就是學生自學的內容。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學情呢?教師在檢測時,應選擇後進生作為檢測的對象。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可以把培優補差落實到課堂上。教學就是要針對問題教,要解決問題,而發現問題又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如果教師只讓優秀生回答或上台板演,那就會掩蓋問題,後進生的問題就不能在課堂上得到很好解決。如果等到課後再去補差,又會耗時費力不見成效。一般來說,好學生出錯的情況,都可以在後進生的回答或板演中反映出來。後進生答錯了,板演錯了,問題暴露了,教師對學情就心中有數了。
看書以後的檢測很重要,教師要精心設計檢測題。檢測題重在檢查自學效果,基礎性較強。教師要讓學生在讀書、做題的實踐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檢測題的目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了解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二是了解學生是不是真正看懂了例題,會不會模仿例題做題。那麼,該如何設計檢測題呢?
操作要領:
1、檢測題實際上就是例題的變形,其題型、難度應與例題相當,題量不宜過大,一般以兩三道為宜。
2、檢測題要緊扣教材,尤其要用好課後題。課後題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與例題類似的難度較小的題,這類題可以當檢測題用;另一類是綜合性較強的、需要聯系和運用過去學過的舊知識才能做的題,這類題可以作為當堂訓練的作業用。
3、檢測題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既要有利於了解學情,又要便於教師由個別到一般總結歸納。
板演練習是教師了解學情,發現問題的重要環節,一定要組織好。
操作要領:
1、上台板演的學生人數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三個人,這樣既便於教師安排,又便於講評歸納。
2、給板演的學生劃定各自的位置,要求學生只能在規定位置書寫,還要預留出下一步其他同學更正和老師總結規律、歸納結論的位置。
3、明確板演的書寫要求:筆畫、筆順正確,字體大小適中,間架結構合理,格式規范。
學生在做檢測題時,教師干什麼呢?教師要做行間巡視,收集好、中、差各類有代表性的學生做題當中的錯誤,並認真分析是傾向性問題還是個別性問題,是屬於舊知識回生出的錯還是新知識未掌握出的錯,或者是粗心大意計算錯了還是書寫不規范的問題,對主要的傾向性的新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下一步的「後教」作好准備。這實際上是教師在根據學情變化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或者說是「二次備課」。學生做檢測題或者在板演練習時,教師不宜輔導後進生,因為這既不利於培養後進生獨立學習的習慣,也會影響全班同學獨立思考,緊張練習的效果。

㈣ 淺談如何有效進行古詩文教學

古詩文,在中華文化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作為中國人,我們與生俱來就流淌著中華文明的血脈,在成長的過程中,耳濡目染經典詩文,並始終以此為傲,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親身走進古詩文,觸摸來自遙遠時空的靈魂與情愫。然而,作為孩子,她到底能理解多少,能領悟多少?作為教師,我們又如何來實現《課標》的要求呢? 

我在日常教學古詩中總結出來的幾點方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粗淺地談談古詩文教學課堂。

一.充分了解背景,知人論世

1、注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狀況。

任何詩詞總是不同程度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反映出一定社會的狀況,詩詞作品中大多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包含了作者深厚的感情或者獨到的領悟,又或者包含了深刻的社會內容,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者談心,細品一個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此人詩詞中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注重作者的題材和創作風格。

無數的古詩文創作者,像滿天的星斗一般,璀璨奪目,他們的寫作題材非常廣泛,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每個作者的創作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把握住了每一時期作者的創作風格,加以每一時期此人的佳作賞讀,等於添了把打開古詩詞鑒賞方便之門的鑰匙,讓我們心中多了些底氣,胸存有「成竹」,同時也達到了以鑒賞一首詩文打通一束詩文的效果。

二.勤誦讀,多吟詠,提高古詩文旳語感。

古詩文是非常講究音韻的,通過朗讀不僅可以體會古詩文的音韻之美,通過朗讀,詩文中蘊含的情感也自然而然瞭然於胸,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也就提起來了。「讀」字當頭,可以激發興趣。讀,學習文言文第一大法。初中生初識文言文,沒有文言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將文言文視作是「天書」,深奧難懂,使他們望而生畏。因此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

讀法多多,可以讀集體讀、分組讀、個人讀、誦讀、默讀等信磨,但在教學中范讀、默讀、朗讀、齊讀角色讀是必不可少的。課文讀多了,讀熟了,就能理解大意。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積累,勤朗讀,多吟詠,熟背誦,用你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吟詠詩文,特別是名篇積累知識,學以致用,也能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於寫作之中。

三.抓住文眼與詩眼,品味鑒賞情感

感情是詩的生命,詩歌以抒發真實的,帶有普遍性情感為主要特徵的。詩人描寫的人、事、物、景時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張,所以我們要重視古詩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鄉懷人,離愁別緒,憂國傷時,寄情山水等感情,詩文中表達這些情感的哪些句子讓你很有感觸,說說你的理由。具體該如何做呢?就應該有必要抓詩眼知感情了,即抓詩的意象;抓住詩中的重要字詞句和重要章節,主要指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妙詞佳句。這些詞句檔坦辯最能引發讀者情思,餘味無窮,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學習《虞美人》,把握一個「愁」字,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汪洋恣肆,無窮無盡,學生就可以去體會李煜的亡國之痛對這些關鍵詞句的反復品味。另外可以指導學生請用筆寫下一段鑒賞性的文字:可以給出怎樣開頭的示例,學生也能用文字梳理對古詩詞詩句的理解和情感的賞析。

四.運用生動教法,靈活教學。

單一的教行缺法既僵化了教師的思想,又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活躍思想,很容易造成教學上的「死氣沉沉」,教師應根據教材上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教法:。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賞析,談談現在歌星們演繹的好不好;比較「僧敲月下門」和「僧推月下門」哪句好;比一比描繪西湖的詩誰收集得多,說說你最喜歡哪一首(句);教諸葛亮的《出師表》時,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文章字里行間辭情懇切、盼後主發憤圖強的憂國之情,體會諸葛亮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通過分角色讀,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高超的外交辭令,超人的膽量和深明大義,不辱使命的鮮明形象等等。這些富有挑戰性的古詩文學習形式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拓展,潛能得以發揮,個性得以張揚,也讓課堂和詩詞都煥發出了生機活力。只有這樣,教師生動靈活教學,學生也會隨之而「活」起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古詩詞的形象世界裡,語言環境不等同於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簡單結構,而是一個由形象互相滲透著情感的立體式多維空間存在。所以教師還應點撥學生認真思考,抓思維方式,從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維觸角,讓學生順利地把握住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永的普通詞句。像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詞句均通俗易懂,正像王國維說得:「一切景語皆情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只有把每一個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細細品味,才能讓學生越發感到詩人的心境,更能從整體上肯定、強化詩的意境。

五.培養自學預習習慣,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古詩文雖較現代文難懂些,但現行教材所節選的內容通常是比較淺顯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自己解決一些問題。學生的潛能是無可限量的,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與能力,發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

為了書里的展開後面的學習任務,學生必須比以往要更加認真的對將要進行的古詩文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預習的主要任務包括字詞、誦讀。具體的來說,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利用工具書或者討論解決古詩文中的字詞的讀音、釋義問題,為進一步閱讀打下基礎。接下來反復朗讀古詩文,達到熟練地程度。也就是能夠基本准確地劃分出朗讀的音節,能夠准確滴確定朗讀的重音,流利地朗讀。學有餘力的學生最好在上課前進行自測,有針對性地提出個性化的重點難帶你問題上課時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當學生能對所學內容作出較恰當的理解時,教師應充分肯定,使學生嘗到自學的甜頭,從而提高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六. 其他注意點

在教學時間方面,時間要用在刀刃上。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每一節課的任務不宜過多。一篇課文要講的東西很多,要根據學情進行取捨,有重點地進行講解引導,以期在最短的時間里,把握並消化重要的知識點。所謂的重點一般意義上就是常考點以及一些新近出來的考點。把握住考點,課堂就有了方向。因此,教師要想讓自己的課堂成為效率課堂就必須熟悉考綱考點,認真把握。

在教學內容方面,內容要講到點子上,語文古詩文教學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需要背誦的篇目如《木蘭詩》、《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重點在與背誦和默寫,所以上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朗讀,知道熟讀成誦。沒有必要非得進行「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一來不僅完成了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古詩文素養。

另外,古詩文教學可以汲取古詩有益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文不僅體現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它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還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建築、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古詩文學習不論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其他方面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夠充分領悟古詩的意境。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應將老師良好的教法和學生有效的學法二者的有機統一結合,牢記要以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意識,不斷地改進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學、會學、樂學,從而使我們的古詩文教學走出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早在兩千年前 ,中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曾經說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過 :「激發學生的最好方法之一,乃是激發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可見 ,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 ,從而真正體味到好學之樂,所以,要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熱情,必須在教法上和學生有效的學上下功夫。

㈤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哪些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承載著對我國民族 傳統 文化 的發揚,那麼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哪些 方法 ?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古詩詞 教學方法 ,供大家參考。

1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了解寫作背景,領會詩境

文學作品是作者將其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合而為一後的體現,所以,不論遇到古詩詞還是現代文學作品,要想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略其中的文化韻味,必定要考慮作者的寫作背景。如果離開對應的時代來分析作者的作品,即使是名著,最終的解析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在為小學生講解古詩詞的時候,教師應先向學生介紹一下作者的生平、經歷以及所處時代的概貌等,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同時,來體會其創作思想。教師的積極引導,可以很快地帶領學生置身於詩人所處的情境,與之感同身受,既能讓學生快速地熟悉詩歌的內容,還能深刻地體會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走進詩人、了解詩人。

二、品詞析句,體味詩情

1.標記重點詞語詩歌是對語言的升華,一字一句都飽含詩人的情感,遣詞 造句 只為達到更完美的境界。但如果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不注重整體把握而逐字逐句地解釋,反倒會失去古詩原有的味道。

因此,新課標著重強調要考查:「是否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所謂的標准答案,加上教師的過多講解,大多會使古詩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發揮 想像力 ,根據作者的中心思想來體味詩情。

2.發揮想像古詩的篇幅不長,但其中飽含詩人的心血,是詩人積累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教師在講授古詩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循著詩歌所描繪的內容發揮想像,勾勒出情境。就拿《春日偶成》這首詩來說吧,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輕輕誦讀這首詩,然後根據自己的生活 經驗 來想像出詩中所描繪的春遊景象:在惠風和暢、楊柳輕舞的日子裡,詩人於午前漫步穿梭於山水之間,鮮花遍地,流水潺潺,令人心曠神怡。

如此一來,學生就像置身其中,與詩人一同行走。此時,讓學生再次誦讀詩句,感受詩人春遊時的愉悅心情。

三、創設情境,感悟詩韻

古詩本來就韻味十足,教師在教授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一味地灌輸,要多角度、多 渠道 到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從而感受詞詩中優美的韻律和豐富的情感。具體方法如下:

1.介紹作者背景每首詩都有作者,那麼每個作者都會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相關信息,然後再根據作者創作時的心情來展開想像。

如《遊子吟》這首詩,由於年代久遠,學生無法從現在的生活中去感受作者所處的生活環境,所以,可以給學生講講《孟母三遷》的 故事 ,讓他們體會一下母愛的偉大。這里必須強調一下,介紹作者的情況只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准確地把握詩歌,切不可顧此失彼,要有重點地講授詩歌內容。

2.聯系現實生活生活實踐是學生了解詩人的途徑之一,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事物與詩歌中提到的內容聯系起來,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如,袁枚所作的《所見》,其中描繪的就是牧童騎牛高歌的場景,忽然歌聲戛然而止,原來這位牧童正在捕蟬。詩歌的內容通俗易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想像自己干這些事情時的場景,盡情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3.運用直觀形象受制於古詩的課堂教學,所以,無法讓學生觀賞實景實物,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圖畫、文字和聲音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彷彿置身其境,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容與思想。4.豐富情感想像在課堂上,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發揮對詩中情境的想像。這樣一來,既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又能快速地學會古詩,感受其中的情境美。

總的來說,古詩教學應從整體把握,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了解詩人,體會詩情,感受詩歌美。多元靈活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學好知識,還能提升其欣賞能力和文學品味,從而進一步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2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對語言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良好的語言環境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對古詩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本堂課程所安排的教學內容,選擇合理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幫助小學生找到學習古詩的感覺。

此外,當教師運用圖片、音樂等作為輔助工具進行古詩教學時,能夠起到較好的氣氛渲染作用,幫助小學生盡快進入狀態,降低其對古詩理解的難度。

同時,在教師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開展教學活動時,還能夠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古詩的學習當中。例如,在講解曹操的《觀滄海》時,教師可運用教學設備,播放自然界當中湍急的水流那種氣勢磅礴的聲音,並在這種聲音之下有節奏地將古詩文進行朗讀,使得小學生能夠對該詩文擁有一定的感受。

之後,教師應再運用圖片等形式,對當時所描繪的山川的險峻、河流的洶涌等進行再現,使得小學生能夠對當時的景象擁有深刻的認識。此時,教師再對詩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則能夠大大降低小學生對該詩文理解的難度。

二、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途徑之一。因此,對於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掌握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提高古詩的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幫助。一般而言,筆者在進行古詩教學的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其一,誦讀法。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要求小學生首先將古詩默讀一遍,對其中的生字詞進行標注。之後再經過誦讀以及筆者的講解,使得小學生能夠對古詩當中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進行理解。在此之後,筆者將會要求小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培養小學生的語感;其二,比較法。

在筆者進行古詩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會將一類的古詩進行系統教學。例如,描寫祖國山川河流的詩文,如《望廬山瀑布》;表達對友人依依不捨的詩文,如《贈汪倫》《別董大》等。

通過對一類詩文的系統教學,能夠在擴大小學生古詩積累量的同時,實現其視野的開闊;其三,激勵法。筆者在對古詩部分的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將會組織班級內的小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進行比賽。該比賽通常以不同的主題舉辦,如按詩人劃分、按朝代劃分、按類型劃分等。

三、加強古詩的美學 教育

古詩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積淀,在對其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不應單單對其表現手法等進行學習,同時還應對其所蘊含的美進行品味。因此,加強古詩教育當中美學的教育,對小學生掌握古詩有著積極的幫助。筆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會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的美學教育:其一,自然美。

我國的古詩當中,部分古詩所表達出的含義是對我國大好河山的贊美。通過詩人賦有文採的筆下,這些山水彷彿被賦予生命一樣,活靈活現的展示在世人面前,使得人們能夠對自然界之美產生感嘆,並激發我們對大好河山的珍惜之情;其二,語言美。古詩當中的文字富含美的韻味。

通過文字的形式將韻律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又例如劉禹錫的「病樹前頭萬木春」;其三,品格美。詩人在古詩的創作之時,均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例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通過對這短短兩句話的反復品讀,就能夠體會到當時曹操的人雖年老,雄心仍在的氣魄,從而能夠給現代的小學生以激勵,鼓勵其在少年之時就應樹立遠大的理想且為之奮斗不息;其四,心靈美。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其審美能力尚不完善,而學習古詩正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例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通過對該詩文的學習,能夠教會小學生應珍惜友情;又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一詩進行學習時,應激發小學生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當中,教師應在營造良好的氛圍之下,指導小學生通過有節奏的朗誦,體會到古詩當中的韻律,了解當時的作者的思想,真正掌握古詩的精髓,提高小學生古詩的學習效果。

3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了解詩人,知曉背景

在學習古詩詞之前,應該讓學生在課下預先查找與古詩詞和作者相關的資料,為課上古詩的學習做鋪墊。讓學生學會自己去發現、去挖掘課外的知識,從而增加對古詩詞、對詩人有更多的好奇,產生更多的學習的興趣。並且,教師還要注意指導學生搜集資料的方向性和選擇性,要收集與課文相關的、有助於理解古詩詞的資料。

這個 課前預習 的任務,既為課堂上對古詩詞的學習打下了更好更堅實的基礎,而且讓學生在自己學習和發掘的過程中增加了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還很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對詩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後,教師還應解釋題目。這一部分會涉及到作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環境。

在解釋詩題的時候,加入對各朝代代表性詩人的講解,豐富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比如,學習《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就要著重介紹詩人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白這個人,大方而又爽朗,喜歡飲酒與作詩,也喜歡交朋友,為人十分灑脫。對他的生平經歷,以及他的寫作風格,生活背景都加以介紹和擴展,讓學生們對詩人和他的作品產生更多的興趣。

二、賞讀古詩,走入詩境

古詩往往短小精悍,盡管字數有限,但所表達的詩詞意境和思想感情卻往往是意味無窮,並且可以讓人慢慢回味的。古詩有著高度濃縮的內容,並且也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有時候,一些古詩對於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難懂的,並且即便是大致了解了詩的意思,要真正進入詩的意境也是非常不簡單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盡管他們能把古詩背誦下來,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的對古詩產生興趣,所以也就不能獲得從古詩中的美的熏陶,也無法提高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多種途徑,來創設更多不同的情境,藉此來把古詩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拉近一些,這樣,學生也會對古詩的學習更加有興趣,自然在理解上也會更容易。

教師可以利用播放背景音樂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共鳴,也能夠更好地融入進古詩的意境。另一種方式是將圖畫與古詩結合,把繪畫引入古詩教學,利用畫面感引發學生無限的想像力,從而大大提高學生興趣。畢竟,小學生喜歡畫畫,基於這一特點,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時候,可以將詩與畫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對古詩的理解上畫一幅詩意圖,來表現古詩的內容以及意境。

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採用讓學生們進行比賽,以競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利用游戲和比賽的形式,類似古詩句接龍游戲、詩句背誦搶答等等,讓學生們在游戲當中收獲快樂的同時,還能鞏固自己所學的知識,並且把古詩更快更好地背誦下來。

例如學習《登鸛雀樓》這首古詩,就可以讓學生們根據古詩描繪的畫面,想像是怎樣的「白日」是如何「依山盡」,「黃河」又是怎樣「入海流」,然後根據自己想像出的畫面畫一幅詩意圖,小組幾個同學可以一起討論,看哪位同學畫的意境更與古詩相符,更能表達出作者的詩意。

三、咬文嚼字,體味詩意

古詩的美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靠繁多的字數堆砌的,相反的,古詩文字精煉,詩句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仔細推敲而來的,精緻而富有內涵。古詩具有朦朧美,需要我們反復體味反復琢磨,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更好地品味出古詩當中的意境美。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進入古詩的意境,才能使學生領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真正地領悟到古詩之中美妙的意境,畢竟有些時候,故事的意境「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教學過程中不應過分強調教學的技巧,應自然一些,順著古詩的意境來分析體味詩句,否則不但破壞了古詩的美感,而且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教師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應把握每首詩本身不同的特點,從每一個詞、每一個字出發,在對字詞有一個准確的理解基礎上,啟發並引導學生進入古詩的情境。

教師要注意,講授古詩時應富含飽滿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帶入其中,從而觸發學生的同感,使學生一同進入或是喜悅或是傷感的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課過程當中,要注意自己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等都要富於感情,緊扣古詩的主題與思想感情。

比如,在學習《題西林壁》這首詩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含義,就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展示多張從不同的角度拍攝的廬山風景照片,這樣,把廬山在各個方向、各個角度不同的姿態與魅力真實的展現在學生面前,正面、側面、遠觀、近觀,廬山的各種形態,各種美感都讓學生得到真切的體會,再引出問題,「為什麼作者會說他無法看清廬山真面目呢?」讓學生們反復閱讀古詩,結合所看的廬山的照片,能使大多數孩子一下子領悟古詩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古詩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古詩詞的教學不僅僅是對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領略和體悟,更是對文化的傳承與維護。讓學生們在古詩的學習中感受到古人的文雅,古詩的意蘊,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

4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

一、課堂講解簡單化

小學生還處在智力發展階段,理解力、注意力、 記憶力 等都未達到成年人水平,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小學語文課本里的古詩詞的內容故事都是非常簡單的,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古詩的研究意義更加在於詩詞的創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級別的中的研究,通常會研究詩詞作者的時代背景,會研究當時是發生了怎樣的歷史事件。

同樣,在小學的教育中,由於學生的思想認知還無法達到所應有的深度,但是教師同樣可以將時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紹。例如在講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篇古詩的時候,可以講解作者實在怎樣的情況之下創作的這首詩。

接著引申出作者王維當時為何對被貶,同時向學生提及當時的歷史小故事,增加學生對於這篇古詩的熱愛度,這樣就可以使學生更加細致的掌握這首古詩的含義,同時方便背誦記憶。

在為小學生講解這些內容時,一定要化繁為簡,通俗易懂,給他們舉生活中常見的小例子,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把古詩詞的意境和魅力帶給小朋友,把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中華文明傳承給下一代,讓中華文明的根深深紮下去。

二、教課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國雖然近年來一直提倡素質教育,可是中國式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弊端,為提高學生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一些考試只能全身心的投身於備考知識的講解和強化,一味地讓學生背誦和默寫,可是死記硬背卻不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內涵。只注重應試考試成績,而不注重學生是否真的會靈活作用,活學活用。

「把這些都背熟了」,這是中國學生經常能聽到的話,老師們總是把它掛在嘴邊。對於諸如此類的教學方式,只會增加小學生的厭煩感,尤其是小學生,就更加不願意去背誦。

教師可以設計比賽的形式,同樣是布置作業,但是告訴同學們明天會是一個趣味比賽,這樣的效果就不會只是增加了學生大腦的記憶負擔,讓學生死記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和情懷,而是學生會從內心願意接受並背誦這首古詩了。

三、聯系生活,再現情節和趣味

小學古詩詞讀者是小學生,因此要啟發學生體會詩歌中的童趣,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他們將詩歌中的內容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在教授《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的時候,其中在講述「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時候,可以配合幻燈片的放映,讓學生通過眼睛的直觀感受來理解詩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畫面。

同樣,教師的在課堂的具體教書過程中,還可以提問學生「有誰見過荷花」,「在什麼時候」等問題,通過聯系生活的實際,讓學生自己闡述對於荷花的理解,同時可以講解荷花的花語,同時與本詩向對應。呆板的教學,學生不會引起共鳴,通過聯系生活的實際呈現給學生,學生會認真閱讀,仔細思考,對照 反思 ,努力接受。

四、開動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對於小學生來說畫畫遠比寫字要容易的多,他們能更容易的用畫筆來描繪自己心中理解的詩的樣子,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畫出來的畫向他們解釋詩的含義,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

也可以要學生根據理解的詩歌內容進行舞台表演,充分開發學生的想像力,不僅可以將課本知識活動形式話,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死板,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

教師與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學習詩詞,更加有助於學生對於中華古詩詞的熱愛。

㈥ 如何教學古詩詞

(一)強化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琅琅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一字一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啟發想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的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麼,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並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麼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初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美
「情」是古詩的根源。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教學中,可採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再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詠柳》一詩,要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一段樂曲——《春天》,這首曲子以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發了少年兒童的熱愛祖國、熱愛春天的感情。學生一聽樂曲,便置身於優美的春景之中,猶如身臨其境。這時再學古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產生共鳴。學完全詩後,再一邊聽樂曲一邊想像,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禁不住發出一股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深深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美。曲情交融,為學生學好古詩創設了一個藝術的氛圍。

閱讀全文

與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古詩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榮耀20不允許截屏的解決方法 瀏覽:823
腋下測體溫方法夾哪裡 瀏覽:354
盆栽大蔥種植時間和方法視頻 瀏覽:926
副作用小的治療方法 瀏覽:867
了解松樹和椰樹是什麼傳播方法 瀏覽:170
男的早射能治療方法 瀏覽:114
簡單又好的的方法 瀏覽:730
學壓腿的正確方法 瀏覽:395
金花梨施肥的正確方法 瀏覽:695
有幾種鍛煉腰椎間盤突出的方法 瀏覽:638
康熙字典採用哪些注音方法 瀏覽:352
自測腸癌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619
正確擦屁股的方法是 瀏覽:941
驗證是否為純合子可以用什麼方法 瀏覽:550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製作海綿寶寶 瀏覽:392
用什麼方法治打氣嗝 瀏覽:460
股癬有什麼好方法斷根 瀏覽:513
rank函數使用方法 瀏覽:818
諾科壁掛爐使用方法 瀏覽:393
m6彈簧墊圈硬度檢測方法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