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濕閉阻。
治法:散寒除濕,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鎮痛湯。
組成: 制川烏10g, 制草烏10g, 細辛6g, 牛膝15g, 蒼術12g,防己12g,制乳香10g,制沒葯10g,川芎15g,桂枝12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出處:周天寒方。
(2)風寒濕邪凝滯,經絡瘀阻。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方名:皂獨附姜湯。
組成:皂刺30g,獨活9g,附子9g,肉桂6g,姜黃15g,蒼術15 克,薏仁30g,防己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出處:呂廣振方。
(3)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
治法:舒筋活絡,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絡飲。
組成:獨活15g,靈仙12g,千年健10g,杜仲12g,牛膝15g,續斷12g,木瓜10g,雞血藤30g,紅花9g,當歸12g,川芎9g,地龍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出處:曾沖方。
(4)風寒濕氣侵入肌膚,流注經絡,濕凝為痰,痰瘀互結,閉塞遂道,營衛失其流暢。
治法: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通絡。
方名:通經止痛湯。
組成:制南星10g,白芷10g,黃柏10g,川芎10g,紅花10g,羌活10g,威靈仙25g,蒼術15g,桃仁15g,防己15g,元胡15g,獨活15g,龍膽草6g,神曲12g,桂枝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3 天為1 個療程。
出處:李治方方。
(5)寒濕阻絡。
治法:通陽開痹,驅濕逐寒。
方名:驅痹湯。
組成:細辛6 ~ 12g,制草烏6 ~ 12g,制川烏6 ~ 12g,麻黃15 克,牛膝20g,木瓜20g,乳香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細辛、制川草烏的葯量即先從小量開始,逐漸增量。
(6)風寒侵襲,脈絡阻滯。
治法: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名:蛇蠍湯。
組成: 烏梢蛇10g, 炒地龍10g, 僵蠶10g, 桂枝10g, 川芎10g,甘草10g,全蠍6g,制川烏6g,制草烏6g,蜈蚣4g。
用法:川、草烏先煎半小時以減少毒性,後入他葯,取葯液300ml,每日1 劑。
出處:王健民方。
(7)陽虛氣弱,寒濕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利。
治法:溫陽益氣,散寒祛濕,和血通絡。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葯甘草加味。
組成:薏苡仁70g,制附子25g(先煎),炙甘草30g,赤芍20g, 黃芪30g, 黨參20g, 當歸15g, 卷柏12g, 木通10g, 秦艽18g,海風藤10g,雞血藤12g,乳香10g,沒葯10g,牛膝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8)寒熱瘀阻。
治法:散寒祛濕,舒筋活絡。
方名:坐骨神經Ⅰ號方加味。
組成:川牛膝60 ~ 120g,黃柏9 ~ 12g,生苡仁30 ~ 40g,川芎10 ~ 12g,木瓜12 ~ 18g,細辛4 ~ 6g,蒼術10 ~ 15g,獨活10 ~ 15g,土鱉蟲10 ~ 15g,桑寄生30g,淫羊藿30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赤芍15g,白芍15g,生地15g,熟地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9)氣血兩虛,寒濕痹阻。
治法:益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組成:黨參60g,當歸60g,木瓜60g,延胡索60g,甘草60g,續斷90g,全蠍30g,落得打30g,甘松30g,蜈蚣20 條,蜂房2 只。
用法:研末煉蜜為丸,每服6g,日服3 次。
(10)寒濕之邪侵襲,氣血流行不暢。
治法:溫經通絡,祛風散寒。
方名:痛痹湯。
組成: 烏蛇20g, 延胡索10g, 申姜10g, 雞血藤25g, 牛膝15g,丹參15g,當歸15g,白芍15g,炙甘草15g,乳香7.5g,沒葯7.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1)風寒濕痹,阻滯經絡。
治法:除濕散寒,溫通經脈。
方名:新方桂枝湯。
組成:桂枝30 ~ 60g,白芍15 ~ 30g,生薑3 ~ 5 片,甘草5 ~ 6g,大棗5 ~ 10 枚,北黃芪15 ~ 30 克,當歸10 ~ 15g,川牛膝10 ~ 15g,獨活10 ~ 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2)風寒濕邪,阻閉經絡。
治法:散寒利濕,驅風通絡。
方名:當歸回逆湯。
組成:全當歸15g,嫩桂枝10g,酒杭芍10g,北細辛3g,小木通10g,川牛膝12g,香獨活10g,宣木瓜10g,生甘草3g,乾地龍10g,全蠍5g,川蜈蚣3 條,防己10g,川斷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3)寒濕之邪,內傳經絡,氣血瘀阻,經遂不通。
治法:祛濕散寒,溫通經脈,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烏湯。
組成:桂枝12g,白芍30g,丹參30g,制川烏9g,炙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4)寒凝氣滯,瘀阻經脈。
治法:溫陽散寒,化瘀通絡。
方名:加減陽和湯。
組成: 麻黃10g, 熟地20g, 油桂5g, 白芥子15g, 焦白術15g,鹿角霜50g,玄胡25g,桃仁15g,赤芍15g,茯苓15g,生甘草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15)勞傷筋脈,氣血不運,經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絡,緩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葯甘草湯。
組成:生白芍50g,炙甘草50g,元胡15g,罌粟殼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 次。
❷ 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長時間辦公容易坐骨神經痛,該如何治療?
坐骨神經痛一般情況下是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導致的疼痛,以及是由於坐骨神經周圍的梨狀肌卡壓引起所引起的疼痛症狀,所以治療上需要根據病因來治療。
c
對於更嚴重患者,需要開放手術,恢復時間根據手術方式決定,一般需要1-3個月不等。綜上所述,坐骨神經痛不一定是幾天就能治好,有些則需要長期合理治療才能徹底治好,因此患者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坐骨神經痛患者還需要糾正自己生活和工作中不良習慣,並且在身體許可情況下進行鍛煉,對疾病康復有一定幫助。
❸ 什麼方法能治療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法包括:
1.根據病因採取針對性治療;
2.保守治療:盡量卧床休息、減少活動、減少對於神經的刺激;
3.輔助治療:包括理療、牽引等方法;
4.手術治療:分為微創手術和開放手術,適合經保守治療無效或反復發作的患者。
❹ 神經痛怎麼治療
病情分析:神經痛是神經科常見症狀之一,此種疼痛是指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條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稱為自發痛。自發痛的種類很多,按病變的部位可分為周圍神經性痛和中樞神經性痛。病因不明者稱為原發性神經痛,有明確病因者稱繼發性(或症狀性)神經痛。病變部位可在神經根、神經叢或神經干。常以病變所涉及的周圍神經來命名。其他局部病變刺激末梢感受器引起的局部疼痛和中樞神經系統感覺傳導通路病變所致的軀體痛,一般不屬於神經痛的范疇。
意見建議:神經痛治療方法很多,可大概分為無創和有創兩種治療方法。無創治療方法包括葯物治療、中醫中葯、針灸療法、理療等。適用於病程短、疼痛較輕的患者。也可作為有創治療方法的補充治療。有創治療方法包括手術療法、注射療法和射頻熱凝療法。
針灸理療,在治療神經痛時,還是很有效的,如果疼痛劇烈,一般5到10個針灸療程就可能有效。
❺ 三叉神經痛有哪些治療方法
(1)西醫葯治療。
①卡馬西平:為首選葯物,初服100毫克,每日2次,服1日以後每日增加100毫克,直到疼痛解除。每日最大服量不應超過1000毫克,可逐漸減小葯量,確定最小有效量維持。但應定期檢查肝功能與造血功能,孕婦忌用。
②苯妥英鈉:初服100毫克,每日3次;如無效可每日增加100毫克,最大服量不超過每日600毫克。如產生頭暈、行走不穩、眼球震顫等中毒症狀應立即減量到中毒反應消失為止。
③如以上葯物無效,可用氯硝西泮,每日4~6毫克,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態不穩。
(2)中醫葯治療。
①風寒阻絡:顏面陣發性疼痛,緊束感,遇寒則甚,遇熱稍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方葯:川芎20克,荊芥、防風、羌活各10克,白芷12克,薄荷、生甘草6克,細辛3克,全蠍5克,蜈蚣3條。
②風熱傷絡:面部灼熱疼痛,遇熱則甚,惡風,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散熱、通絡止痛。
方葯:桑葉、白菊花、連翹各12克,薄荷、生甘草各6克,葦根15克,忍冬藤20克,蔓荊子10克,川芎9克,全蠍5克。
③痰火上擾:面部陣發性悶脹灼痛,常進食時發作,局部喜冷涼,頭昏而沉,口渴不欲飲,時吐痰涎,胸脘滿悶,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治宜化痰清熱、通絡止痛。
方葯:半夏、川芎各10克,茯苓15克,橘紅、枳實、竹茹、瓜蔞、厚朴各12克,全蠍5克,甘草6克。
④肝膽火熾:顏面陣發劇痛,刀割樣,灼熱感,煩躁易怒,脅痛口苦,頭暈目赤,咽干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瀉火止痛。
方葯:梔子、黃芩、柴胡、菊花、僵蠶豆各10克,石決明(先下)、生地、白芍、龍膽草各15克,木通、甘草、蟬衣各6克。
⑤陽明胃熱:顏面灼痛,前額脹痛,齒痛口臭,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燥,脈弦滑。治宜清胃瀉熱。
方葯:生石膏30克,川芎9克,薄荷12克,生地、菊花各15克,丹皮10克,生大黃(後下)、甘草、黃連各6克。
⑥陰虛陽亢:顏面灼痛伴抽搐,頭目眩暈,面色潮紅,腰膝無力,耳鳴失眠,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潛陽、熄風通絡。
方葯:生熟地各16克,知母、丹皮、元參、蜈蚣各10克,青葙子、龜板(先下)各20克,全蠍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