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以教師為主體的研究方法

以教師為主體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4-05-26 13:58:24

A. 新課程下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

新課程實驗啟動後,由於基礎教育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重建,必然會引起一連串的教育教學變革,而如何科學地應對出現的新形勢,駕馭新局面,教育科研當仁不讓地承擔起支撐作用。一些區域的改革實踐表明,教育科研活動對推進新課程實驗,提高新課程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什麼是課題?很多理論書籍中都有闡述。然而,結合工作實際,我認為中小學教師所從事的研究課題和專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區別,是否可以這樣來界定中小學教師所研究課題的內涵。
首先,「課題」就是一個問題。是自己在一段時間內需要關注、澄清和解決的一個真實存在的教育教學問題,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分析問題的本質和存在的根源,尋求問題解決的路徑,總結有益的經驗,記錄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些許感悟和心得。
其次,「課題」就是一個願景。是自己在先進教育理念、教育價值觀、教育理想的驅使下對所嚮往的「未來」教育教學的憧憬和勾畫,是自己在一段時間內需要努力去構建或打造的一個工程,如某一種特色教育、理想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等。
第三,「課題」就是一個主題。每個教師每天總在反思,經常會用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記、教學札記、教育論文、教育隨筆等林林總總的形式記錄自己在教育實踐中的點滴思考,但往往比較凌亂、零散、隨意,而課題就為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時間內相對集中的主題,有了貫穿的線索,使我們的這些研究主題集中,方向明確,目標清晰。
中小學教師研究的課題,實際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層次上展開教育教學活動,即強化從日常教育教學中蘊涵的科研成分著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審視教育教學過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並通過教育教學實踐使其得到驗證與完善,從而使教育教學工作逐步向最優化方向發展,同時也使自身的素質水平得到提升與飛躍。
一、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變化
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教育科研正在悄然發生一些變化,研究的方向正由理論層面向實踐層面的回歸;參與研究的主體由被動參與向主動探索回歸;研究的領域由宏觀研究向微觀分析回歸;研究的形式由單一呈現向多元思考回歸;研究的空間由封閉走向開放。具體有以下幾方面顯性的變化。
1、研究重心下移,突顯以校為本思想
(1)、觀念轉變
①以校為本
凸顯學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走向。學校是真正發生教育和進行教育的地方。以前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教育或教育改革本身,而忽視承載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載體——學校。學校是教育的主體,發展教育必須通過發展學校來實現,改革教育必須通過提升學校教育能力來實現。「以校為本」也就因此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以校為本的科研,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的科研,即校本科研。服務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教師素質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目的的科學定位。
②突出實踐
教育研究向學校回歸,向教師回歸,向教學實踐回歸,是當今世界教學研究的共同趨勢。實踐性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最根本的特徵。對中小學教師而言,不能解決自身真實教育教學問題的研究,不能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研究,不能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學研究。
以校為本的教育教學研究旨在促進學校的發展,使學校具備研究的職能和能力,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自我超越的內在機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化組織。
(2)思路創新
突破單一的自上而下開展教學研究的工作方式,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條通道連結起來,重視研究和解決具體學校所遇到的實際教育教學問題,促進學校一級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不斷提高,成為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核心工作。
(3)主體多元
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科研和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者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又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只有充分發揮三者各自的作用並注重相互間的整合,才能有效促進以校為本的教育教學研究氛圍的形成。
2、圍繞課改目標,拓展教育研究內容
(1)、圍繞課程功能的研究:從關注知識到關注人的發展。如落實三維目標,倡導學會學習。
(2)、圍繞課程結構的研究:從學科本位,到研究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如綜合課程研究和學科關聯、整合的研究。
(3)、圍繞課程內容的研究:從注重書本知識,到關注學生生活經驗。如關於「教教材」和「用教教材」的研究,對實驗教材的評價研究。
(4)、圍繞課程實施的研究:從單一接受式學習,到研究學生學習式轉變和能力培養。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研究,學習能力培養研究。
(5)、圍繞課程評價的研究:從強調甄別與選拔,到發揮評價促進人的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研究。如學生學業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評價研究。
(6)、圍繞課程管理的研究:從課程過於集中管理,到三級課程管理和學校課程開發的研究。如三級課程管理具體運行機制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3、研究方法務實,倡導教育行動研究
(1)、教育行動研究的內涵
教育研究一般分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類,前者稱「純研究」,主要目的是構建在一定條件下具有普遍意義的各現象間因果關系理論,或改進已有的理論。後者又稱「行動研究」。
教育行動研究是教育領域適合於實際工作者開展的應用研究,它強調以工作在學校第一線的教師為研究的主體,針對教師自己在學科教學和班級管理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通過診斷和分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解決問題的具體計劃和方案,並對實施結果進行評估。如此循環往復,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行為不斷得到改善與提高。
(2)、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
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
①、研究的主體,教師。教師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成果的使用者。故教育行動研究又被稱為「教師的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種主要方式。學生要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更要進行「研究性工作」。
②、研究的起點,來自於教師自身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困惑和想法。同時校外專家的理論指導有助於喚醒和培養教師的問題意識。
③、研究的目的,改進和改善教師自身的教學和管理行為,有助於教師養成反思的良好習慣,提高專業的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
④、研究的場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研究。研究過程也是實踐過程,邊實踐,邊研究,邊解決問題。
⑤、研究具有動態性:方案可以不斷修改,方法可靈活多樣。
行動研究用一句概括起來就是:「問題即課題,工作即研究,教師即專家,效果即成果。」
(3)、教育行動研究的意義
一是解決教育研究中理論脫離實際傾向的良好途徑。
二是教育行動研究有利於突破科學實驗的種種限制,比較簡便易行,容易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所接受。
三是教育行動研究有利於改進學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出科研型教師。
(4)教育行動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可分為如下的五個步驟,診斷、學習、計劃、實施、反思。
①診斷:即研究分析當前教育教學的現狀。分清哪些是成功的經驗,可以繼續發揚,存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關鍵問題是什麼?它產生的客觀原因是什麼?這一過程可以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診斷,也可以是教師群體的共同診斷。
②學習:學習應當貫穿在教育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但在問題診斷之後,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學習是完全必要的。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國家有關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針路線,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各地的先進經驗,與自己問題有關的理論材料,學校制訂的發展目標和要求等。通過學習,提高了認識,認清了新的教育思想與現狀之間的差距,可以更准確地把握存在問題;通過學習,明確了方向,對於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會受到啟迪,可以為制定行動研究的計劃打下良好的基礎。
③計劃:計劃即設計行動方案。表現形式是寫出開題報告。它的內容包括:①課題研究的背景;。②研究內容。;③行動的步驟及時間安排;④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
④實施:行動研究的實施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和改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計劃--行動—反饋—調整—再行動」的過程,即在按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注意觀察效果,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行中期論證(反饋),然後調整研究計劃,再實施新的修正後的研究計劃。
⑤反思:反思實際上是一個階段總結的過程。其內容包括:①整理和描述。即對制定計劃、學習理論、實施計劃、階段檢查的全過程加以歸納整理,勾畫出多側面的生動的行動過程。②評價與解釋。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做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做出分析解釋,找出計劃和結果的不一致性,從而提出設想與計劃的修正意見。③寫出研究報告。
4、注重微觀解剖,強化教育敘事功能
(1)、教育敘事的內涵
敘事,簡單地說就是敘述事情,敘述人們生活中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各種事情。教育敘事顧名思義,就是敘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它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它作為一種寫作方式,就是對事情的描述、記載,它注重於事件情節的描述、人物內心的刻畫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運用。第二,作為一種教育研究的方式,就是指通過記敘事情,或講故事,來探索教育教學規律,表達作者對某些教育問題的看法,也就是「以記敘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即「通過對微觀層面的細小事件的質的描述,來闡釋流動在現象背後的真實。」
(2)、教育敘事的內容
①展示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
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既是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真實反映。如一次設計得非常好的教育活動,一次演繹得非常精彩的教學方式,一次取得顯著效果的教育活動等,敘述這些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對敘述者來說,有助於增加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對其他教師來說,能提供值得思考與借鑒的教育教學案例,達到教學資源的共享。
②記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
教育敘事要求教師把目光投入到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的過程中,運用敘事的方式記錄在研究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有意義的事件,記錄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問題,記錄各種形式的學習、研討、實踐活動,這樣可以全面反映出你在研究過程中思考與實踐的痕跡。既可以全面反映你研究的整體面貌,又能給讀者真實地再現你的研究過程。
③記錄難忘的教育教學經歷
教師每天在學校中要經歷許多事情,有些是重要的,有些是繁瑣的小事;有些事能給教師以啟示,有些事給教師的是一些教訓。有些事能改變教師對某些問題的看法,成為他們難以忘懷的。敘述這些使自己難忘的教育教學經歷,一方面,可以積累個人的教育財富。另一方面,通過敘事,教師能清晰地回顧自己教學成長的歷程,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有利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反思。
④提示教育中出現的某些問題
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常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會給教師帶來教學上啟示,有些問題會給教師帶來思想上的困惑,有些問題會對老師的教學工作提出新的挑戰。
通過教育敘事來揭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能使讀者把問題與一定的事件聯系在一起,充分感受問題的情景性與生活性,從而更容易認識問題和理解問題。
(3)、教育敘事的基本要求
①客觀真實。要尊重客觀事實,要敢於暴露真實的「自我」,要在敘述中表達敘事者的真實想法,能夠運用一些的具體材料佐證事情的真實性。
②有細節。細節往往凝聚著豐富的內涵,某一個細小的動作,一句短短的話語,一種剎那間的表情,往往能傳達出豐富的人物思想感情,表達出有豐富內涵的潛台詞。從教育教學的細節中,我們能體會出人物思想感情,能看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育觀念,教師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智慧。
③描述中帶有分析、解釋。敘事者可以在敘事中加入一些說明性和分析性的語言,來表達敘事者的內心想法,對敘事中的某些問題作解釋和說明。「使平凡的教育故事蘊藏不平凡的教育智慧」(鄭金洲)
④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在敘事中,對中心的內容就要詳細寫,對一般內容就應該簡單地寫,不要面面俱到。
⑤語言形象生動,帶有修飾色彩。總的來說敘事的語言要做到朴實淺顯,准確流暢,形象生動。
(4)、教育敘事的題材
①課題題材的發掘。一是發掘教學的「亮點」;二是教學中的突發事件;三是教師的「教學機智」;四是教學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②學生題材的發掘。一是學生的「思維火花」;二是學生的心理情感;三是學生的家庭故事;四是學生成長中的故事。
③教師題材的發掘。一是記錄成功的教育教學活動;二是記錄心理困惑;三是教學探索活動;四是難以忘懷的事;五是教學中的「遺憾」。
二、怎樣做課題
1、怎樣選題
選題的基本原則:一是前瞻性原則,對象要新,視角要新;二是科學性原則;三是可行性原則,選題要與客觀實踐相符,可實現;四是價值性原則,要能夠運用於教學實踐,有指導教學實踐的意義;五是明確性原則,選題能夠准確反應各研究要素的內涵和外延。
選題注意事項:一是從實際出發,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研究;二是不要貪大求全;三是注重平時積累,從小處著手,要有問題意識,做教育教學的有心人,在平時教學中發現問題,總結教學經驗;四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選課題從哪些方面入手
(1)從有關部門發布的課題指南中得到課題
每個地方都有教育科學研究管理機構或教育科研規劃領導小組,這些機構或部門在一定的時間范圍里都會定期或不定期地發布一些教育科研課題指南。對這些《指南》中的課題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進一步具體化,提出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問題來。當然,這些問題是否有研究的價值,還得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論證。
(2)從教學實際所急需解決的問題中提出課題
在你的工作中哪些問題是急需解決的?是學校的教學常規管理問題?是學校課堂教學質量不盡人意?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像這樣一些問題中往往就有你要找的課題。
例如,有些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很有成效,特別是對一些「搗蛋」的學生的教育管理很有一套,於是有教師就提出:「運用非常規性方法進行班級進行管理的研究?」的課題。
(3)從平常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課題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天天完成的教學工作和所看到的現象好像沒有任何特別的感覺,對這些工作和現象似乎都已成為了一種習慣,甚至也不願意多考慮它一下,因為它太平常、太普通了。然而,一個具有敏銳思維的人往往可以看出其中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大多正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有價值的課題。
比如,有些教師通過大量的聽課發現,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很多話學生並沒有注意聽、也沒有認真地去聽的,而在老師看來這些話又是對學生的學習有影響的,於是就可以提出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研究?」的課題。
(4)從其他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方法中移植和借鑒而提出課題
人們常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先進經驗、方法應用在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和作用呢?這恐怕也是一個很具有吸引力的問題。
例如,能不能採用活動課的教學方法進行數學教學?英語教學中特別注重情境教學和對話,這是為了加深學生對語法和詞彙的理解和應用,如果將它應用到語文教學中來又將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
像這樣的問題很多,只要你放開思路,大膽地設想,就不愁找不到你所關心的、有價值的問題,只要你能提出問題,課題也就會很容易得到了。
2、怎樣對課題進行論證
我們既然選定了一個課題,就必須對這個課題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避免選題中的盲目性。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1)所要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類型。
(2)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即在理論與實踐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3)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的動向。
(4)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5)課題研究的策略、步驟及成果表述形式。
3、怎樣制定課題方案
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方案,是開展課題研究的具體設想,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
研究方案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對於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說,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我們避免在課題立項後,開展研究時出現無從下手的現象,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研究者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也是科研管理部門進行課題中期檢查和結題鑒定的重要依據。
課題研究方案基本內容
教育科研課題的種類多種多樣,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種類,但究其結構,則大同小異。它基本上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1)課題的表述
一項研究課題必須有一個名稱表述其所研究的內容。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了整個課題的形象和質量。
一個好的課題名,要符合準確、規范、簡潔、醒目的要求。
准確,就是課題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研究內容)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課題名稱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蓋所要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檢驗與衡量研究者認識程度和水平的標志。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個適宜的切口,能准確地把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規范、科學,一些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方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果作為一篇經驗總結論文的題目還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則不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准備進行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此外,在確定課題名稱時,還應慎用疑問句。因為,疑問句表述的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論點或假設。課題應以陳述式句型表述。比如,「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有何影響」就是一個問題,一般不宜用作課題名稱。如果要作為課題來研究則應改為「家庭壓力對小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或「家庭壓力與小學生學習成績關系的研究」。
簡潔,就是名稱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醒目,就是課題研究的切口適宜、新穎,使人一看就對課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作為課題方案,首先應對課題研究的背景和需要達到的研究目的進行闡述,回答「為什麼要進行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在方案中,課題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課題的提出」或「課題的背景」的方式來闡述的,主要是介紹所研究課題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
(3)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針對課題的研究內容,要陳述課題范圍內有沒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成果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麼他們的分歧是什麼?存在什麼不足以及正在向什麼方向發展等。這些內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課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因為我們對某一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清醒的了解。
(4)研究的理論依據
我們中小學教師現在進行的課題研究,基本上是應用研究,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必須有一些基本的理論依據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我們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試驗的理論依據。我們進行教育模式創新實驗研究,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為理論依據。
(5)研究的假設
課題選定後,根據事實和已有資料對研究課題設想出一種或幾種可能的答案、結論,這就是「假設」。假設是根據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規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是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設想的、暫定的。
在研究的假設中要涉及到一些研究的變數,研究的變數依其相互關系可分為:自變數、因變數、控制變數。
自變數是由研究者主動操縱而變化的變數,是能獨立地變化並引起因變數變化的條件、因素或條件的組合。如在學習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上研究者採取的變革措施。
因變數是由自變數的變化引起被試行為或者有關因素、特徵的相應反應的變數,它是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
控制變數是與某特定研究目標無關的非研究變數,也叫無關變數,由於它對研究結果將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在研究過程中加以控制。
(6)研究對象與范圍
教育研究總是指向一定的對象。這些對象往往是人、由人組成的群體、組織及他們的行為和特質。由於人及其行為和特質的極其復雜性,所以對之進行研究時必須先對之明確界定,以避免不同人從不同的視角理解而帶來的混亂。
①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
有一些研究對象帶有模糊性,例如「薄弱學校」、「品德不良學生」。我們可根據某一標准(有權威性的標准最好)來做出劃定,例如根據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評估標准,評估分數在多少分以下的就是「薄弱學校」。
②對研究對象總體的范圍進行界定
總體是統計學概念,是指研究對象的全體。研究對象的范圍大小,得根據研究目標考慮。其范圍有來源范圍和特徵范圍。來源范圍有地域、學校、班級;特徵范圍有性別、年齡、心理特質等。例如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學生的范圍是某一地區還是某一學校,在什麼類別的學校,在什麼年級或年齡段,這些都要進行明確的界定。范圍不同,最後得出的研究結果會很不同。
③對一些關鍵概念進行界定
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由於學派林立、觀點各異,所以有許多名詞術語往往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為了避免由於一些關鍵性名詞概念上的歧義,造成科研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評審、研究過程中產生認識上、觀念上的不統一,避免由於這些歧義造成他人對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時,對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詞下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
(7)研究的內容
研究內容是研究方案的主體,回答的是研究什麼問題,問題的哪些方面。它把課題所提出的研究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小問題。研究內容的多少與課題的大小有關,課題越大內容就越多。但許多老師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這對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細化,一點一點地去做。
(8)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問題。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
根據各種研究方法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收集研究數據資料的方法,如調查法、觀察法、測量法、文獻法等。這些方法旨在獲得對象的客觀資料,而不給予對象任何影響。另一類方法是旨在改變和影響變數的方法,如實驗法、行動研究法。這些方法是要通過施加某些干預而獲得某些期望的結果。有一些研究可能採用單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則可能採用多種方法。例如採用實驗法或行動研究法,也必然要採用第一類的數據資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實驗的最終結果如何。

B. 從教學者到研究者,中小學教師如何做課題

一、觀課研究法
觀課研究是觀察法的一種,它作為一種教育研究方法,被界定為「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課量表、錄音、錄相設備等),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目前比較受中各院校教師歡迎的是「同事互助觀課研究」,它是一種橫向的同事互助活動。與傳統的聽課相比,「同事互助觀課研究」體現了研究性、針對性和行動性。通過觀課後對某些事先預設的個人或大家關心的課題進行研討、分析和切磋,來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作為觀課者的教師以學習者、研究者和指導者多重身份進行觀課,使教師們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學。學校內教師之間的相互聽課和指導能使教師將在職培訓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課堂上。
完整的「同事互助觀課研究」的每一個循環一般包括四個步驟:課前會晤、課堂觀察、課後會晤、改良行動。在日常的教研活動中應非常注重這四個環節。
這種觀課研究法對所有參與的老師,不管是授課教師還是聽課教師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對於新教師,若能經常參加這樣的活動,成長一定是非常快;對於老教師,則可以及時更新觀念,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能更上一層樓。
二、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運用典型引路,啟發研究者或學習者進行創造性思考的研究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從個別到一般,透過現象看本質來提示某一側面的教學規律,以便從中推導出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或方法。」
對專業理論教師而言,主要進行的是教學案例研究,它是指圍繞一定的課堂教學目的,將采擷到的一個或幾個反映客觀事實的課堂活動事例,根據現代教學論理論和現代資訊理論理論,對其教學活動進行分析、比較與歸納,並提出一些解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疑難問題的方法或策略。案例既要敘述教學過程,又要對教學過程進行深刻的反思,這將促進教師關注教學實踐,反思教學實踐,進而改善教學行為,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建設。
同事間可以在觀課研究法的基礎上,抓住在聽課時非常有感受的一個教學片段,也可以是在平時上課時及時抓住一些靈感或者在處理教材時遇到一些難定奪的地方,可以結合現代教學理論撰寫教學案例,並針對自己的不足及時查閱資料,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充實自己的理論水平。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由此看來,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反思,其關鍵都在於開放自己的眼界,汲取他人的經驗,並將他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設計和自己的行動。其實,由於對別人的經驗缺乏了解,教師不僅無法解決問題,而且無法提出問題,導致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問題因為習以為常反而視而不見。只有反思自己的經驗並使自己的經驗與他人的經驗相互關照,教師才能真正發現和解決問題。
三、經驗總結研究法
經驗是人通過實踐活動直接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經驗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是人類活動的基礎。對教育科研中的經驗總結研究法最為一般的表述是:通過各種方式全面搜集反映某種教育實踐經驗的事實材料,經過分析、整理和加工,將現象材料提高到理論認識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師將教學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激發出的新思考、新創意忠實而全面地記錄下來,並形成改進自己教學行為的方案,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作新的嘗試,在嘗試過程中再記錄新發現,形成新思路,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處於不斷的重新建構之中。個體教學實踐的遞進式自我反思研究具有成為教師開展實踐研究的主體性方法的潛在可能性。對於一線的教師來說,通過經驗總結獲得的對教育現象的理性認識,並用於指導教育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
能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並做深入的思考,這對於一個教師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所以這種方法顯得猶為重要,它不僅能加快新教師的發展,更能對新課程的發展和實施帶來深遠的影響。
四、課題研究法
在各院校中,廣義上的課題研究是指教師對日常的教學問題比較細心地設計解決問題的思路後,這些教學問題就轉化為研究的課題,教師進行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便稱為課題研究。還有一種廣義上的課題研究:如各院校也將申報學校、地方或國家並立項的研究稱為課題研究。
在這里,我們是指狹義上的課題研究,它是研究性學習類型之一。研究性學習包含的一層含義是: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表明了學習的基本內容。它包括「學習如何收集、處理和提取信息;如何運用有關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在研究過程中與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結果等等。」有研究者認為課題研究是與案例研究、教學實驗研究、經驗總結研究等有別的一般性教育科研。不難理解,這是因為課題研究注重知識的獲取,對於教育科研,即指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在教育理論、教育知識和科學知識等的學習與建構上下功夫。

C. 璇鵑樼爺絀朵笌鏁欏︽湁浠涔堝叧緋

璇鵑樼爺絀朵笌鏁欏︾殑鍏崇郴濡備笅錛

璇鵑樼爺絀惰佷互鏁欏笀騫蟲椂鏁欏︿腑瀛樺湪鐨勯棶棰樹負鐮旂┒瀵硅薄錛屼互鏁欏笀涓虹爺絀朵富浣擄紝浠ユ暀甯堣嚜涓繪帰絀朵負閫斿緞錛岄愭ュ艦鎴愨滈棶棰樷斺旂爺璁ㄢ斺斾氦嫻佲斺旀垚闀庫濈殑璇鵑樼爺絀舵柟寮忥紝浠庤屾彁楂樻暀甯堜笟鍔¤兘鍔涖

鎷撳睍璧勬枡錛

鎵璋撹鵑橈紝鎸囪佺爺絀躲佽В鍐崇殑闂棰橈紝鎵浠ヨ鵑樿儗鏅灝辨槸鎸囪ラ棶棰樻槸鍦ㄤ粈涔堟儏鍐墊垨鏉′歡涓嬩駭鐢熺殑錛岃鵑樼爺絀舵湁浠涔堟剰涔夌瓑絳夈傝繖閲岋紝浣滆呬篃鏄鍙浠ヤ簡瑙d竴涓嬭鵑樻潵婧愬強鎰忎箟鎬庝箞鍐欍傝鵑樺寘鎷錛氬競綰ц鵑樸佺渷綰ц鵑樸佸浗瀹剁駭璇鵑樼瓑銆

璇鵑樼爺絀舵槸鏁欒偛縐戝︾爺絀舵渶甯歌佺殑銆佹渶鍩烘湰鐨勬柟寮忋傝鵑樼殑涓昏佺爺絀跺硅薄鏄鏁欏笀錛岃繖涔熸槸鎴戜滑甯歌佺殑鐢蟲姤鐨勮鵑橈紝姣斿傛暀鑲叉暀瀛﹁鵑樸佹暀鏀硅鵑樼瓑銆傝岃幏寰楄繖浜涜鵑橈紝鍙鏄鐭ラ亾璇鵑樻槸涓闂棰樿繕涓嶅熺殑錛屾槸闇瑕佹弧瓚沖旀墭鏂圭粰浜堢殑鑼冨洿闄愬畾鐨勩

涔熷氨璇達紝鎯寵佺敵鎶ヨ鵑橈紝灝卞繀欏昏佸厛浜嗚В瀵瑰簲璇鵑樼敵鎶ラ氱煡錛屼粠涓鐭ラ亾錛岃佹眰鐨勬潯浠舵槸浠涔堬紝閫夐樼殑鑼冨洿鏄浠涔堬紝瑕佸~鍐欑殑璇鵑樼敵鎶ヨ〃錛屾湁鍝浜涜佹眰鎴栧唴瀹圭瓑絳夈

D. 可以從哪些方面理解教育行動研究法

一、行動研究的概念
1、教育學家的定義
行動研究是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之智慧與能力結合起來,以解決某一事實的一種方法。(勒溫)
行動研究是對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從改善社會情境中行動質量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一種研究取向。(約翰•埃里奧特)
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加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凱米斯)
2、綜合定義
定義一: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定義二: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定義三:行動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進行的、與特定問題相聯系的一種方法,它旨在對現實世界進行功能性的干預,並檢驗這種干預的效果,它是從行動出發、通過行動進行、並著眼於改進行動的研究思路。
3、對概念的注釋
①行動研究以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解決實踐問題為首要目標。
②行動研究強調教學行為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強調行動過程與研究過程相結合。
③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自然、真實、動態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課堂。
④行動研究計劃具有發展性,開展過程具有系統性和開放性。
⑤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與教,為行動研究增添了新質。
二、行動研究的特點
和一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相比較,行動研究有以下一些特點。
1、行動研究的主體是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並具有合作性。
其主體作用表現在,一線教師要從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實施行動、收集分析反饋信息並調整行動、評價結果,一直到應用研究成果,整個過程都是教師獨立完成的。
開展教育科研,教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那種只把教師當作提供論證數據的測試者,把實驗學校或實驗班作為採集數據的資料庫的作法屢見不鮮。這種忽視教師直接參與研究的作法,會帶來兩種後果:一種是研究結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能用於教學實踐;另一種是教師積極性受挫,對科研成果不感興趣。
傳統的教育研究模式是「研究—發展—傳播」。由教育研究產生理論,理論被應用於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其結果是編制出一套供特定年齡階段學習者學習的「產品」,如一套課程、教材及教學方法等等。這些「產品」通過培訓傳授給廣大教師,使他們接受並使用這套「產品」,嚴格遵循大綱、教材開展教學。在這里,中小學教師只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行動研究以「參與—合作—行動」為基本模式,倡導教師參與到教育研究過程中,通過理論工作者和其他教師的合作,有意識地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創造最佳的教育活動情境,取得最佳的教育實際效果。
當然,為了提高行動研究的質量,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並不排斥專業人員的合作參與。相反,它提倡專家學者參與行動研究,以揚長避短,搞好合作研究。
行動研究要求教師運用理論,系統反思自己的實踐。專業人員的作用是給教師當好顧問,從科研方法上給予指導。專業人員要深入實際,並直接參與到整個研究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與教師充分溝通、反復磨合,包括共同討論、評課、寫教案、相互聽課、寫教學日記等,從而在教學改革的目標、教與學的理解、具體實施方案上達成一致,這種溝通和反思對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有重大意義。所以行動研究以相互參與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專業人員與教師之間架起了橋梁。
2、行動研究的對象是教育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它具有如下特點:
(1)直接性。問題必須來自於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是教師自己的直接經歷和感受,只研究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他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特殊性。研究的問題或對象通常限於本校或某個教學班,屬於某個學校的校情或班情問題,表現出較多的本地特徵,不具普遍性。這就要求人們在評價其研究成果時,在適用范圍上要慎重,應多加分析,廣泛聽取各種意見,克服主觀武斷。
(3)微觀性。研究的對象多為教育教學實踐中比較具體的微觀問題。問題的范圍較小,結構較簡單,相關因素較少。行動研究注重做,追求一點一滴的實在的進步。
3、行動研究的首要目標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效益,改進本職工作。
與旨在揭示教育教學規律的理論研究和了解現狀、提供參考建議的調查研究不同,行動研究務求解決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解決問題、提高行動質量、改進實際工作為首要目標。它要求將問題發展成課題,設計出解決方案,並逐個實施,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最終目的,這是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動力。
當然,行動研究把解決實踐問題放在第一位,並不等於它僅滿足於此,而不對已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理論上的探討。行動研究既然是一種研究,必然要對行動的過程和行動的效果進行理性思考,在實踐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范圍內做出自己的理論貢獻。
4、行動研究的策略是在日常的學校生活和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邊行動邊研究。
由於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態過程,因此教師要經常反思行動過程中的問題。專業人員亦須深入教育和課堂教學實際,與教師一起共同研究出現的新問題。研究者應依據行動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計劃,完善行動,在良性的變革之中達到問題的解決,使教育教學的工作過程成為一個研究過程,使研究過程成為一個理智的工作過程,達到研究和行動的完美結合。行動研究的結合策略彌補了教育研究中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缺陷,使研究能收到立竿見影之實效。
5、行動研究的過程具有情景性、系統性、靈活性和開放性。
行動研究旨在通過現場研究來診斷和解決具體情境下的問題,逐步採取各種改革措施調整行動,又不斷地通過問卷、訪談、個案研究等手段來監視這種調整的效果,以便基於這些反饋來對教學作出進一步的調整,逐步達到改革的目標,而不只是留待以後在某種場合下再付諸實施。
系統性表現為行動研究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它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動態發展的過程。
行動研究的計劃應有充分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原因是,行動研究過程不同於自然科學研究,往往不能簡單地、集中地表現出計劃與結果之間的必然的線性關系。人們對問題的認識起初往往是局部的、表面的,如同盲人摸象,所以要不斷地觀察和反思,要十分重視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依據發展中的實際情況,研究者可以部分修改實施計劃,也可以修改總體計劃,甚至還可以更改研究課題。此類情況在行動研究中屢見不鮮。
6、行動研究的方法具有廣泛的兼容性。
行動研究沒有某種特殊的研究方法,而是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能力,從已有的各種研究方法中靈活選擇有關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中的調查法、經驗總結法、專項內容分析法等都可以在行動研究中加以應用。隨著教師們科研水平的提高,科學研究中的定量、定性的觀察技術、實驗技術、資料分析技術都可以採用。當前,為了破除對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應當提倡老師們由易到難,首先採取簡便的方式進行研究。比如,可以從撰寫教學一得、教例分析、教學隨筆開始,逐步提高科研能力,直至寫出水平更高的論文或研究報告,成為教育科研的行家裡手。
7、行動研究評價的持續性和反饋及時性
在行動研究過程中,隨著實際活動情境的發展,研究者會不斷地、自然地對各種干預措施進行評價和反思。這樣,針對實際問題提出調整方案,進行實際干預,隨時監控干預的效果,進而針對更多的、更深層的問題展開更深入的探索,就象滾雪球一樣逐漸走向更廣泛、更深入的教學改革。
行動研究強調評價的持續性,即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整個研究過程。反饋的及時性從兩個方面看:一是及時反饋總結,使教育實踐與科學研究處於動態結合與反饋中。二是一旦發現較為肯定的結果,便立即反饋到教育實踐中去。
有人用三句話概括行動研究的特點,即:為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還有人對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作了如下簡要的概括:「問題即課題,工作即研究,教師即專家,效果即成果」。這些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理解教育行動研究的特徵。
三、行動研究的優缺點、類型和適用范圍
(一)行動研究的優點
1、它是解決教育研究中理論脫離實際的良好途徑。
理論與實踐脫節,是我國教育研究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出現真正的教育家,沒有自己的教育學,這是一個主要原因。而教育行動研究卻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它的實踐性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研究的出發點、目的、主體還是研究過程,都離不開實踐。另一方面,行動研究也重視理論的作用:它強調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的結合,使兩者相互合作、平等對話、共同提高。教師可以從專家那裡獲得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研究技能,理論工作者也可以從真實的教育實踐中獲得第一手材料,發現新問題和新課題,甚至發現和創造新的理論,使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廣大中小學教師所接受。
2、它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簡便易行,容易被廣大教師掌握。
思辨的和實證的方法都不適合一線教師。思辨研究要採用大量理論推導和資料引證,實證主義研究為了追求量化、客觀化和精確化,往往想方設法控制某些變數,力圖使教育研究模仿自然科學實驗。這些方法雖然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對於承擔著繁重任務的中小學教師來說,思辨研究法既有一定難度,又缺乏現實的運用價值。教育科研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以人為對象,環境千變萬化,因果關系相當復雜,不能簡單模仿、照搬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加之,在實驗研究之前,就從理論假設、實驗原則等方面對實驗者的理論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對多數中小學教師來說,是不適合的。所以,我認為要慎提「實驗研究」。
而教育行動研究簡便易行,較適合於沒有接受過嚴格教育測量和教育實驗訓練的中小學教師採用。它從實際出發而非從理論出發,可以邊研究、邊學習、邊改進,正好能避開上述兩種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容易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
3、行動研究較好地解決了日常工作和科研的矛盾
行動研究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動作。許多中小學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是以「教學為中心」,繁重的教學工作幾乎沒有為教育研究留下空間,有些人甚至認為「研究將擠占教學時間」。行動研究能夠將教學與研究有機地統一起來,克服「工、研」矛盾。
(二)行動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動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現:由於其非正規性而缺少科學的嚴密性,在實際研究中,不可能嚴密控制條件,其結果的准確性、可靠性不夠。
(三)行動研究的類型和適用范圍
從研究主體的規模來分,大體上有兩種,一是獨立進行的研究,二是合作研究。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多個教師的協作研究;學校范圍內的聯合行動研究。科研人員、教師、行政領導三結合的研究,是最值得提倡的。
單個教師的行動研究的特點是規模小,研究問題范圍窄,易於實施,但力量單薄,很難從事深入的、細致的、說服力強的研究。協作性行動研究可以發揮多個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論的指導方面較欠缺。學校范圍內的聯合研究是專業人員、教師、政府部門、學校行政領導等組成的較為成熟的研究隊伍從事的研究。這是較為理想的行動研究,它的優點是有專業人員參與,有較強的理論指導,研究力量大,充分的發揮各類人員的作用。
從研究對象分,教育行動研究有反思已經發生的教育行為和探討教育行動的變革兩種。前者稱為「教例研究」,其作法是,從對自身工作經驗的回顧與反思中發現課題,進而把發現問題及處理問題的全過程寫成教例,然後圍繞此教例展開研討和分析,並形成教例研究報告。後者就是從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稱為問題研究,它是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形式。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研究中不斷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第二節行動研究的程序和原則
行動研究法產生以來,除了公認它是一種擴展的螺旋式結構外,人們對實施的步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由於研究目的、條件等不同,具體程序也會有所差異,現在介紹以下四種模式:
一、四環節(四階段)模式:
英國學者凱米斯認為,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加深(上升)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都包括計劃—實施—觀察—反思四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基本環節。其中,「觀察」不是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在整個行動研究過程中所作的搜集資料和監察工作;「反思」是對行動效果的思考,並在此基礎上計劃下一步的行動,它是第一個螺旋圈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螺旋圈的中介。
1.計劃
計劃應以所發現的大量事實和調查研究為前提。它始於解決問題的需要和設想。設想是行動研究者(行動者和研究者)對問題的認識,以及他們掌握的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知識、理論、方法、技術和各種條件的綜合;設想還包含了行動研究的計劃。"計劃"包括總體計劃和每一個具體行動步驟的設計方案。
2.行動
即實施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的執行和實施具有靈活性。隨著研究者對問題認識的逐漸明確,以及行動過程中各種信息及時的反饋,不斷吸取參與者的評價和建議,對已制定的計劃可在實施中修改和調整,即行動是不斷調整的。
3.考察
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結果。要注意搜集以上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或設想的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及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了什麼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分利用錄像、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4.反思
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
二、六步驟模式
具體步驟為:預診—收集資料初步研究—擬定總體計劃—制定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1.預診
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後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改變行動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
這一階段成立由專業人員、教師和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要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計劃:
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
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
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其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6.總結評價: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三、新四環節模式。
華東師大陳桂生教授提出新的四環節模式,即:計劃、執行、檢查、總結。他把「觀察」、「反思」改為「檢查」、「總結」,是因為「觀察」與「反思」應貫穿於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不應作為一個獨立步驟。在借鑒國內外教育行動研究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方便教師操作的要求著眼,有人認為可以把行動研究的過程設計為如下的五個步驟,即診斷、學習、計劃、實施、反思。
診斷:即研究分析當前教育教學的現狀。分清哪些是成功的經驗,可以繼續發揚,存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關鍵問題是什麼,它產生的客觀原因是什麼。這一過程可以是教師個人的自我診斷,也可以是教師群體的共同診斷。有的學校採用所謂「侃大山」(即在一個較寬松的環境下,各類人員在一起毫無拘束地進行問題診斷)式的診斷方法,就是集體診斷的突出範例。
學習:學習應當貫穿在教育行動研究的全過程,但在問題診斷之後,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學習是完全必要的。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新的教育理念和各地先進經驗,與自己問題有關的理論材料,學校制訂的發展目標和要求等。通過學習,提高認識,認清新的教育思想與現狀之間的差距,可以更准確地把握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習,明確了方向,對於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會受到啟迪,可以為制訂行動研究計劃打下良好基礎。
計劃:計劃即設計行動方案。表現形式是寫出開題報告。它的內容包括:①課題研究的背景,含教改形勢和教學觀念的要求,本校或本班當前的實際情況,課題研究的意義等。②研究內容,即本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採取的措施。要從應當達到的要求和現實狀況的差距中找出改進措施。其中包括教師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的改進,教育環境(領導行為、校園文化、家長教育行為、社區環境等)的改進等。③行動的步驟及時間安排。含前期准備工作及研究進程。④預期成果及其表現形式,包括書面總結或論文、調研報告、教育教學行為觀摩、學生成績等。允許在行動過程中不斷修正計劃,把本來未考慮到卻在行動中顯現出的各種新情況、新因素納入計劃。
實施:行動研究的實施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和改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計劃—行動—反饋—調整—再行動」的過程,即在按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注意觀察效果,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行中期論證(反饋),然後調整研究計劃,再實施新的修正後的研究計劃。
反思:反思實際上是一個階段總結的過程。其內容包括:①整理和描述。即對制定計劃、學習理論、實施計劃、階段檢查的全過程加以歸納整理,勾畫出多側面的生動的行動過程。②評價與解釋。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釋,找出計劃和結果的不一致性,從而提出設想與計劃的修正意見。③寫出研究報告。
四、八步模式
(1)從日常教學情境中確定、評價和形成有意義的問題。這里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選題,但對改進教學來說是有意義的問題。
(2)與有關人士初步討論和協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3)查閱相關文獻,從同類研究中汲取經驗教訓,包括他們的目標、程序以及遇到的問題等。
(4)重新修改和定義問題。
(5)選擇研究策略。比如,取樣、管理、材料選擇、學與教的方法、資源與任務配置、人員分工等。
(6)選擇評價方法,研究者要在教學情境中通過一定的方式連續地評價和反思教學方案,包括課堂觀察和記錄、訪談、問卷、測驗和教學日記等。
(7)實施。這包括展開教學、收集資料、監視評價、反饋改進、資料的分類分析等。在這一階段,實時地根據教學反饋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是很重要的。
(8)資料解釋、推論和課題的評價。行動研究中所得到的資料很多是定性的資料,在分析時需要進行歸類和編碼,將定性資料量化。行動研究的目的是獲得關於具體情境下的具體問題的具體知識,獲知新方法的實施效果,這對其它教學情境具有借鑒意義,但並不要求是一般性的規律。
五、行動研究的原則
1、可行性原則
任何研究必須要注意研究者的主客觀條件。行動研究不僅應該能夠改善參與者的觀念和工作條件,而且研究的方式必須與他們的觀念和工作條件相適應。
2、實踐性與應用性原則
提倡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要以改進實踐、改進對實踐的認識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課題成果要經過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實踐的檢驗。
研究成果的價值大小關鍵看是否具有推廣和應用價值,主要看是否解決了實際問題,是否改進了教育教學現狀,是否提高了質量,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實踐、創造。
3、主動與合作原則。
不論是獨立研究還是與專家合作,教師自己都必須意識到這種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動力必須來自教師自己。這就要求:所有參與研究者必須完成角色轉換,要靜得下心、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教育科研允許失敗,但不允許感情代替理智、主觀代替客觀、臆斷代替事實。如果研究屬於"合作模式"或"支持模式",參與各方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就非常重要。要大力提倡有情出演、淡泊名利。爭鳴不爭鋒,辯論不辯解,批評不批判。
4、動態與科學性原則
加強操作程序各個環節間的信息的及時反饋。因為,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行動研究屬於負反饋類型。只有縮簡訊息反饋時程,系統才能及時依靠反饋信息,修正或調整由於干擾所引起的偏差。
所有教育科研的前提是要具有科學性。但是教育科學的本質是經驗科學,要注意經驗與科學的對立統一。

閱讀全文

與以教師為主體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花椒怎麼晾乾保存方法 瀏覽:754
切開排膿在中醫算什麼方法 瀏覽:878
教學方法陳舊教師缺乏醫學背景 瀏覽:988
竹筒酒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5
qq紅包語音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45
怎麼裁剪落肩袖方法 瀏覽:383
快速系繩子的方法圖解 瀏覽:120
測量天線角度的方法 瀏覽:981
用戶研究方法一舨分為兩大類 瀏覽:895
寶寶肥皂過敏的治療方法 瀏覽:656
中值定理論文研究方法 瀏覽:456
人參膏食用方法 瀏覽:742
有什麼方法快速積累財富 瀏覽:495
修補圖書的方法幼兒園圖片 瀏覽:189
函數的方法視頻講解 瀏覽:102
韌帶先天發育不良的鍛煉方法 瀏覽:281
excel中and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269
榮耀20不允許截屏的解決方法 瀏覽:825
腋下測體溫方法夾哪裡 瀏覽:356
盆栽大蔥種植時間和方法視頻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