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類型及特徵
(一)實證方法
實證方法作為自然科學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規范就是「用經驗材料證明或證偽理論假說」。這些經驗材料既可來自研究者的現實觀察或實驗活動(直接經驗),也可來自記錄了前人觀察或實驗結果的歷史文獻(間接經驗);這些經驗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須是可檢驗的。
實證方法包括教育測量法、定量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教育實驗法、內容分析法。
教育測量法是指根據某種規則或尺度,以數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現象或教育對象的某種屬性。其中,包含著測量的三個要素:事物及其屬性;數字或符號;法則。教育測量法的基本特點是根據一定法則,以測驗為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從而獲得數量化的結果,並通過進一步分析獲得相關結論。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反映個體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狀況的方便工具,並提供可靠的數據。
定量觀察法是按照事先設計的一套明晰而嚴密的「計量系統」實施的觀察,它也被稱為系統化的、結構性的、標准化的觀察。這套系統包括:明確的觀察對象、有嚴密邏輯性的觀察項目系統、確定的觀察程序和記錄單位,還有物化的觀察記錄工具。它的長處是能系統地、高效地獲得大量真實的、確定的觀察資料,容易進行觀察記錄,而且觀察結果便於系統地定量處理和對比分析。它的短處是對觀察設計人員和觀察者的理論和技術要求較高,同時觀察過程比較呆板,缺乏靈活性。
問卷調查法是研究者用嚴格設計的統一問卷,通過書面語言與被調查者進行交流,來收集研究對象關於教育問題的信息和資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點:1.調查工具標准化;2.調查過程標准化;3.調查結果標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理論假設,有計劃地控制教育活動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著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轉變,然後檢驗假設,並由此揭示教育活動規律的綜合性研究活動。它的基本特點是:1.教育實驗要揭示教育現象或教育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2.教育實驗對因果關系的預先設想以假說形式表現出來,實驗過程圍繞假說展開操縱、控制等一系列干預活動,經觀察、分析,最後檢驗假說。內容分析法是對教育文獻的內容作客觀而系統的量化分析,並加以描述,從而對相關的教育現象作出事實判斷的研究方法。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的文獻資料可以是:1.以文字記錄的資料,報紙、期刊、教材等內容往往是專業研究者的研究對象。2.以聲音記錄的資料,包括:上課錄音、學生談話錄音、競選會現場的錄音,與某個年段的教材配套的錄音磁帶。3.以影像記錄的資料,包括:教學錄像、電影、電視、幻燈片、圖片。
內容分析法具有明顯、客觀、系統、量化等四個基本特點。1.明顯的內容;2.客觀的事實;3.系統的記錄;4.量化的結果。
(二)質性方法
作為與實證研究相對的定性研究,有著獨特的研究傳統和研究假設,為定性研究所採用的質性方法,有著它的定義。陳向明先生給質的研究方法下了一個定義:「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質性研究包括訪談調查法、定性觀察法、敘事研究法。
訪談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與被調查者面對面進行交談,以口頭問答的形式來了解某人、某事、某種行為態度和教育現象的一種調查方法。它有以下特點:1.調查過程靈活深入。2.獲取信息完整真實。3.適用范圍更為廣泛。訪談調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樣本小、費用多、時間長、效率較低。2.標准化程度較低,難以統計。3.調查過程容易產生偏差。4.訪談調查不能體現匿名的特點,不能完全消除受訪者的心理顧慮,這往往會影響受訪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觀性。
定性觀察法是研究者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被觀察的人或事所作的開放性觀察。它有以下幾種特點:1.可以了解到更為真實的信息。2.可以獲得更為完整的資料。3.可以進行多次觀察。定性觀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觀察者的主觀影響。2.觀察結果的代表性不夠高。
敘事研究法就是以敘述故事的方式來描述人們的經驗、行為和生活方式,通過所敘述的故事來探究經驗、行為的意義,及其蘊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領域,敘事研究就是通過描述和分析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來發掘或揭示內隱於日常工作、事件和行為背後的意義、思想、理念,從中發現教育問題,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動特點。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教育敘事研究具有:1.以質性研究方法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為對象。3.教育實踐者成為研究主體。4.形成認識時採用歸納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來研究者徵得研究對象的配合相當耗時。2.不易了解到局內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敘事者故事的影響而偏離研究目的。4.敘事研究受到研究者個人傾向的影響。5.敘事研究對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統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論的運用體現在研究主體身上,主要表現為系統思維。它的關鍵特點體現在運用系統科學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對象的性質,並據此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性方法——既包括實證方法,也包括質性方法,以達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及相關因素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研究,著重探討研究對象整體與部分之間、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系統方法論及系統思維的特點:1.與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具有清晰性和開放性。2.與自然科學的還原主義分析思維相比,系統思維強調系統的整體性。3.與以往任何一種研究範式相比,系統方法論提供了新的思維原則、模式、路線及多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範例。
(四)復雜思維方法
復雜思維直面世界或事物本來具有的多樣性、復雜性以及變化的生動豐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運動變化的思維方式,是以非線性思維、關系思維、過程思維、情境思維為特徵的。教育系統的復雜性體現在:1.教育活動組成因素的多樣性和可變性。2.教育活動結構與功能、系統與部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動過程的動態生成性和教育結果的不確定性。
(五)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專家、學者的幫助,在教育實踐中展開科學研究,並以研究的成果指導自身實踐的一種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點:1.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教師即研究者,課程即實驗,課堂即實驗室。2.強調參與、合做與交流。3.強調實踐反思。
(六)文獻法
文獻檢索是科學研究工作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它貫穿於研究的全過程,是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獻檢索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獻檢索是由文獻貯存和文獻檢索兩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檢索系統。狹義的文獻檢索則指根據檢索課題,利用一定的檢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獻及其線索查出的過程。文獻法有利於全面正確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情況、現狀,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科研成果,幫助研究人員選定研究課題和確定研究方向;有利於為教育科研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研究效益;有利於拓展研究思路,發展創造性思維,提高課題研究的創新性。
② 研究生物學特性的分子生物學方法有哪些
生物學源自博物學。近年來在分子生物學進展躍進下,經歷了實驗生物學,探討范圍除生物體本身,心理學等等領域生物學(Biology)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門類。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的科學。研究生物的結構,以核酸為物種間的共同語言、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成為一門綜合性的科學、分子生物學而進入了系統生物學時期。生物學這名詞最早由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於1802年提出,更包括生物體和環境、功能
③ 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一)研究程序的公開性
(二)收集數據資料的客觀性
(三)觀察和實驗條件的可控性
(四)分析方法的系統性
(五)所得結論的再現性
(六)對未來的預見性
④ 生物物理特性研究
具體的課程很麻煩,我不知道你是否被引用本科或考研,但我勸你慎重考慮(當我只看到它的名字,並認為這個大廳的個性,他們的報告現在有點後悔)
生物物理學是應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的關系進行研究的生物學分支學科之間的的生物層次結構和功能,生命活動的物理,物理和化學過程和重大生命活動的物理特性。生物物理澄清有關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運動規律,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的生物。
17世紀的測試pathi生物螢火蟲發光; 1786伽伐尼肌肉靜電性能; 1796楊的波動,光,色覺理論的理論,研究眼幾何光學的液體動力學的性質和心臟的作用;亥姆霍茲能量守恆定律應用到生物系統,包括生活,包括可以歸結為物質世界的運動。他學習的速度和神經沖動的傳導,肌肉收縮產生的熱量;杜波依斯 - 雷蒙德首次製造出了電流表,用於研??究肌肉和神經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在1848年發現的。
1896年倫琴發現X射線幾乎立即應用於醫葯,1899年皮爾遜的做法在科學的語法,一本書中提到:「作為具體實例的物理定律的生物物理學研究生物現象...「,並列舉了血液中的流體動力學的研究,神經傳導的電現象,表面張力和膜電位,發光與生物功能,以及機械應力,彈性,粘度,硬度和生物結構的關系及其他的問題。
1910年山電技術應用於神經生物學,和顯示特性的神經纖維傳遞信息是一系列均勻的電脈沖,脈沖是由的膜內國外遲緩。在19世紀的顯微鏡的應用導致的細胞理論的創作,在電子顯微鏡的發展提供更多信息,生物超微結構。
早在1920年,已被列入X射線衍射技術在研究蛋白質的結構。阿斯特伯里使用X-射線衍射技術毛,絲和羊毛纖維結構體,並發現,形成鏈中氨基酸殘基的蛋白質主鏈構象,20世紀50年代,Watson和Crick提出的遺傳物質DNA雙螺旋的互補結構模型。 「醫學物理學」在1944年推出的生物物理,涉及范圍很廣,包括聽證會的結構和功能,色覺,肌肉,神經,皮膚,並報告說,電子迴旋加速器研究生物對象的應用。
物理概念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生物物理薛定諤在1943年的講話:「生命是什麼」和維納的說法,生物控制論;前熱力學和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生命的本質引進的概念,「負熵」,嘗試一些新的方式解釋有機體的物理結構,維持生命活動,以及基因突變的延續;後者,在生物控制過程,包含收到的信息,轉化,存儲和處理。
他們認為,因為生命的物質是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是特殊的運動規律,也應該遵循運動的問題,常見的一般規律。這種通信兩個領域的生物學和物理學。
20世紀20年代開始生物分子的性質,鐵電,壓電陶瓷,半導體,液晶狀態,在生物系統中發現,在不同層次上的電磁性能,以及生物圈中常見的RF通信等等。但是,許多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意義和作用,至今還沒有明確的物理特性。
1980年發現,兩個合成的DNA片段的左手雙螺旋結構,人們普遍想了解的性質,左手的DNA的存在或不存在的存在; 1981人在兩個階段的L-片段插入一段時間的AT,整個的螺旋立即旋轉到右側,是否不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左手系的DNA的描述?比旋度的生命活動的意義,現在還沒有答案。
根據生物的物理特性,可以測量各種物理參數。然而,由於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更復雜的生命物質,參數已經改變。現有的測試方法往往不適用,有待技術的突破,將有可能進一步闡明生命的奧秘。
(研究的電子和質子的研究),而且還探索生命活動的物理和活性在體內的基本粒子的物理和化學過程的主要部分之一。水生物,研究電子在水溶液中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生命活動的物理和化學過程。已經發現質子,質子的非局域和質子隧道效應的生物現象,因此,需要進一步發展量子生物學的研究,探討在體內的這些基本粒子的行為。
最初的葉綠素的光合作用吸收的光子中,只有萬億的第二瞬時可視化的流程和初始的高能量的電離輻射能量的吸收也瞬間初始能量在體內的命運和行為,從吸收的出現的物理和化學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什麼樣的物理作用,這就需要敏感和快速檢測技術。
蛋白質變性在約56℃,但我們可以發現在溫泉高於70℃生物培養的人體細胞保存在零下190℃,解凍的細胞保持正常狀態,這些生物結構水體的狀態是什麼呢?如果澄清的水的結構和性質,這些極端的狀態,將有助於了解規律的生活。
生物體中的數百個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最終選擇了電影的基本結構形式。從透明,識別,通信,能源轉換等生命活動中,幾乎所有的電影,這部電影不僅提供場地,這本身也積極參與活動。
有時出現的技術,使生物物理的研究大大提高。如X射線衍射技術,分子生物物理學的出現。因此,雖然這項技術本身並不一定代表生物物理,但其生物物理學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生物物理學是研究生命物質的物理性質。盡管生命是一個高級自然的運動形式,性質三(物質,能量和信息)運動性能。只有在非常復雜的生理性運動變化快,隨著日益復雜的生物復雜性的結構物質和能量的使用,增加了大量的信息,使研究更加困難。另一方面,研究的物理規律的生活物質,不僅進一步明確了自然的生物,更重要的是使人們的整個的性質,物質的運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
其他生物學分支學科
生物學概述,植物學,孢粉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分類學,動物行為學,生理學,細菌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學,微生物學,細胞學,細胞化學,細胞遺傳學,免疫學,胚胎學,優生學,悉生生物學,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生態學,仿生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力學,生物能量學,生物聲學,生物化學,生物數學
⑤ 美學學習的方法特性有哪些要點
美學方法具有多元性、多樣性和發展性,有哲學的、社會學的,歷史學的、人類學的、文化學的、形態學的、文藝學的、心理學的和科學技術的等多種學科的方法。
有本體論的、主體論的、實踐論的、認識論的、符號論的、價值論的、創造論的等多視角的理論方法,以及多學科、多視角相融合的方法。
具體方法有觀察與體驗,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推理與實證,抽象與具體,歷史與邏輯,證明與證偽,實驗與統計的結合以及縱向、橫向的比較方法等。
美學的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sch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或者「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⑥ 地層特性研究
地層層序初步建立後,必須對該地區的地層特性進行研究。其內容包括厚度、岩性以及對不整合面上下地層分布的研究。常用的手段是地質分析推理和地下制圖方法,通過繪制剖面圖、平面分區圖、平面等值線圖來達到恢復與展現地下地層結構的目的。對這些圖件的綜合解釋,有助於建立正確的地層對比關系,有助於構造的研究,有助於建立地下地層結構的時空概念,從而指導油氣田的勘探與開發。
(一) 地層厚度的研究與應用
1. 等厚圖的編制
等厚圖是最基本的地層特性圖件。地下地層等厚圖的資料來源於錄井或測井資料的對比結果。井點之間的厚度變化是通過等值線來體現的。勾繪的等值線,即等厚線,要與圖上各井點的厚度相吻合。井點之間的等值線由內插法作出,但要與沉積特點相一致。因為等厚線的分布受物源區大小、遠近,相對沉積速率,剝蝕作用等因素的控制,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而採用井間機械內插,必然會出現解釋上的不協調或與其他地質現象不協調的矛盾。圖2-5A是根據井點提供的地層厚度內插作圖的,既沒有考慮到中心區沉積較厚,也沒有考慮到在地層缺失區地層減薄率的變化。圖2-5B用同樣資料,但考慮了上述因素,勾出的等值線圖能較真實地反映客觀情況。在圖2-5B的西區,零線到200m厚度線間的密集等值線表明那裡的地層沿著花崗岩斜坡分布,說明西邊為近岸沉積,地層減薄率大是由於花崗岩體上升受剝蝕所致,密集的等值線應保持與花崗岩體平行。在圖的東區地層加厚率大,岩心樣品為粗的長石砂岩和礫岩,推斷其物源為花崗岩體,從密集的等厚線及粗的岩性,可以進一步圈定禿頂花崗岩區的形狀和范圍。此外,在圖的東南部位,厚度為190m,450m,590m的3個井點間厚度變化率小,岩性為細粒沉積,推斷該區為一地勢較高的平緩台地,向東南方向傾沒。由B圖與剖面圖C的綜合解釋,可以看出東區沉降較早,西區沉降較晚。
圖2-4 地層對比中常見地質現象實例
圖2-5 在不整合面和花崗岩之間 (C)用同樣厚度數據勾出兩種不同的等厚圖 (A、B) (據Low,1977)
等厚圖是利用直井的鉛直厚度資料,當地層水平時,直井所穿地層的鉛直厚度等於地層真厚度,當地層傾斜時,鉛直厚度大於真厚度。所以,在有構造傾角變化的地區,應一律用真厚度作等厚圖。當然根據工作需要也可作鉛直厚度等值圖,如利用地層頂面構造圖推算底面構造圖時,就要利用鉛直厚度等值圖。
2. 等厚圖的應用
等厚圖很有意義,它經常能揭示出令人困惑的問題。等厚圖的應用很廣泛,包括:
(1) 指導勘探工作,如預測探井標准層深度和估計完鑽井深以下的深部標准層海拔。
(2) 利用地層等厚圖與地層頂面構造圖疊加,編繪地層底面構造圖。
(3) 利用不同時期等厚圖研究古構造。
(4) 利用不同時期等厚圖配合岩相圖,研究沉積環境,建立相的時、空概念。
(二) 岩相圖的編制與應用
如何把一套反映環境的岩層組合變化表現出來,是地層特性研究的另一個重要課題。常用手段是編制岩相圖。
在編制各類岩相圖件之前,首先要對井的剖面資料予以整理,即在對比基礎上,確定出同一時間層段的井號、井深、岩性、分層厚度、分岩類統計厚度,以及各岩類所佔厚度的百分比值,等等。在此基礎上,可以按資料准備程度及要求,編制各種類型的相圖。表現岩性組合的圖件形式有剖面圖、平面圖及立體圖3類。平面圖又可有等值線圖、分區圖及點圖3種形式。表現相變化最直觀的圖件是立體圖,但當相變快、井剖面資料少時,難以做到。目前,運用最多的是岩性組合平面展布圖。在計算機處理數據與作圖日益普及的今天,需廣泛開展岩性組合的定量研究。
1. 岩相圖
岩相圖是把能夠說明岩相的主要岩性組合,以分區形式表現出來,它的背景圖為該層的等厚圖。如圖2-6所示,圖中按主要岩性組合劃分為6個相區。從圖上可以清楚了解到物源區、沉積區、盆地相對升降等區域性變化情況。對於簡單的砂泥岩地層,可以選擇能說明相帶特徵的資料,如砂岩體形態或測井曲線形態等作為分區的依據。
圖2-6 岩相圖 (岩性組合圖) 與等厚圖 (據Low,1977)
當岩性變化復雜,井點資料少,勾畫不出岩相帶的平面分布時,可以點圖形式直接將資料整理結果標在井位上。以圓的直徑表示該井所鑽遇某層段的視厚度值,圓內用不同符號代表各種岩性在層段內所佔的百分比。從圖上可以粗略地看出各種主要岩類的厚度及岩性組合的大致變化。
2. 等岩圖
等岩圖是一套圖件的組合 (圖2-7)。先以等值線形式表示某層段內不同岩類的厚度分布,然後在各等厚圖上按不同岩性類型分區。一個地區等岩圖採用何種岩性組合方式,要看用所選岩性組合作出的等岩圖能否明確表示出主要岩類的分布特點。對一套等岩圖、地層等厚圖以及表明沉積物礦物組分的圖件進行綜合分析,對闡明沉積物源區,判斷沉積環境以及了解沉積過程都極為重要。顯然,分的層段越薄,研究也就越仔細。對大套多層重復的岩性組合,由於劃分不出薄的制圖層,因而分岩類研究較為有利。
圖2-7 等岩圖 (據Lerey,1977)
3. 比率圖
在制圖層段中,求一種岩類的累計厚度與其餘岩類總厚度之比,將該值標於井位旁邊,按內插法勾繪等值線圖。在勾等值線圖時,要注意與地質特徵相吻合。
4. 百分比圖
在要制圖的層段,計算某一種岩類的累計厚度與該層段總厚度之比,以百分數表示。將該值標於井位旁邊,按內插法勾繪等值線圖。
以上介紹了各種常規圖件的編制方法及其代表意義。在多數情況下,不管什麼類型的地層圖件,都僅僅顯示了某個方面的基本特徵,它並不能精確完整地描繪出一個復雜的地層結構。所以,在研究地層特徵時,必須將所有編繪的各類圖件進行綜合分析,並且對上下相鄰層段也進行類似的研究,以建立地層發育的時、空概念。此外,為了評價可能的儲集岩,還需要細分相帶,進行定量的測繪制圖。
⑦ 組織行為學: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與之相適應的一套合乎科學性的研究方法,沒有科學的研究方法。就無法揭示客觀規律,組織行為學也和其他科學一樣,也有一套作為揭示事物客觀規律的科學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方法要遵循科學研究方法的一般原則:①研究程序的公開性;②收集資料的客觀性;③觀察與實驗條件的可控性;④分析方法的系統性;⑤所得結論的再現性;⑥對未來的預見性。
⑧ 科學研究方法最重要的特徵是什麼
科學研究方法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求實和創新精神。
⑨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分別有什麼特點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分析法。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解剖案例來發現規律。特點是簡單易操作。
2、實地調查法、或田野調查法。到現場進行訪談、觀察等。特點是容易發現新問題。
3、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法。通過發放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以發現規律。特點是可以彌補案例分析和實地調查的偏頗性,樣本越大,普適意義越強。
4、數學建模法。如利用博弈論、結構方程模型、系統動力學等方法進行計算、推理、模擬等。特點是便於發現管理中的各種關系和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