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等
1. 調查法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調查法通過各種方法與手段 ,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研究對象或現象的材料,以發現規律性的問題,獲得研究成果。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了解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成績或問題,有什麼經驗和教訓,今後的發展趨勢如何,有時還可找到原因與結果的某些聯系。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2. 實驗法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所謂實驗法,是在嚴格的控制變數的條件下,有組織的操縱實驗措施,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方法。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前者在實驗室內進行,後者在自然情境中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一般採用自然實驗法。
實驗法的目的在於查明研究現象發生的原因,它能夠檢驗某一理論或假設的正確性。有人稱實驗法為教育科學研究的靈魂。
3. 觀 察 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
.2)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
.3)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4) 制定觀察計劃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
.6 )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
.7)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
4、行 動 研 究 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5、歷史法,以教育活動的歷史人物、事件為研究對象,理解過去,並根據過去的事件及其發展,來理解現在和將來,為當今的教育發展服務。歷史研究的素材主要是過去的著作、文件、檔案等;也可以對當事人進行調查和訪問,以獲取研究素材。
②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當今教育研究中運用廣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實地調查的一種具體方法。它主要通過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現象,基本目的在於描述與解釋,在描述過程中進行解釋。
2、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法是研究者採用問卷、訪談、觀察、測量等方式對現狀進行了解,對事實進行考察,對材料進行收集,從而探討教育問題、教育現象之間聯系的研究方法。
3、教育敘事:教育敘事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就有什麼樣的科學研究。如果說歸納法產生經典科學,假說演繹法產生相對論,那麼系統方法則產生復雜科學,恰如手工鐵鏟代表農業社會、蒸汽機代表資本主義社會、計算機代表信息社會一樣。研究方法對於社會進步、學科建設和學術規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2)歷史研究法是教學方法嗎擴展閱讀: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培根用實驗法最早發現了熱的運動本質;笛卡兒用他提出的直覺——演繹創立了解析幾何學;伽利略用實驗——數學方法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運用理想實驗出現了慣性定律,開創了動力學研究的先河;牛頓用公理化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完成了經典力學體系。
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開了物質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了各種原子結構模型;愛因斯坦運用理想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各種非理性的直覺、頓悟方法創立了相對論;康德和拉普拉斯運用思辨的方法與假說方法提出了天體演化學說;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理論思維方法創立了氧化學說。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方法是有層次性的,不同層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應用范圍和應用對象。在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時,研究人員首先要了解所在學科及研究課題的特點、性質和研究對象,然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
從介入程度來看,觀測者只能從外部來觀測自然現象;而在社會觀測過程中,觀測者從事社會調查,往往要深入到觀測對象中。從時態特點來看,自然觀測大多是在共時態意義上進行的;而社會觀測除了做共時態的靜態觀測外,還需要進行歷時態的動態觀察。
從價值特性來看.自然觀測中,觀測主體容易保持價值中立;而社會觀測中,主客觀雙方互相纏繞,觀測活動往往具有非中立價值性。從環境調控角度看,在自然觀測中,實驗的條件往往可以嚴格控制;而社會觀測中,試驗具有非完全受控性。
③ 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研究歷史教學的原理和方法,是分科教學法之一。中國教育史上,講授歷史有很老的傳統,孔丘作《春秋》的目的之一,就是用歷史教育他的弟子,藉以形成他所要求的做人的規范。但真正研究歷史教學法,是從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校開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歷史教學法才被廣泛地研究。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講常見的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種類
其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裡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用心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僅能夠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決定力。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盡可能地讓學生明白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構成視聽沖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這即所謂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對於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
1.導入「華而不實」,學生情緒調動不在點上
從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來看,教材中的知識都是過去完成時態,構建與史實相似的歷史情景能夠有效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思維虛構出盡可能完整的歷史。不過有些教師為了調動課堂氣氛,搞了很多「華而不實」的東西,不但沒有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反而讓學生感覺歷史和自己的生活很遙遠,覺得沒什麼探究的價值,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
2.提問「勞而無功」,學生的思維開放度不夠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灌輸式教學顯然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為此問題教學法應運而生,教學任務被隱藏於一個個問題之中,學生的智能情在解決教師預設的一個個問題中得到發展與提升。可是採用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如果問題的設置與提問方式不科學,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浮於表面,提問「勞而無功」,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幾個:
(1)提問方式不符合記憶規律,例如提出「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發的?」這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必須是要記住才行。對於記錯了的學生,也無法將正確答案與某一個時間點聯系起來。如果換一種問法:「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現在請你算一算辛亥革命是哪一年爆發的?」兩種問法相比,前者孤立,學生難以記住,而後一種問法拉近了學生與歷史時刻的距離,下次遇到這個問題,只要想起老師講這個問題是哪一年就可以了。而高中時間就那麼短,遷移容易,記憶深刻。
(2)提問過於顯性,沒有調動學生進行深層次思維。例如提問:「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學生不需要進行深層次思考。同時也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只要記住教材就可以了。這樣,理解教材的深度不夠,更談不上生成新問題了。
④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以及其優缺點解析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圖示法、活動法、探究法等。其中,講授法最為常用,討論法、活動法和探究法則是目前較為流行的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
1、講授法的基本特點是:第一,教師是教學的主要活動者,在教學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第二,學生是知識信息的接受者,以聽講的方式學習歷史內容;第三,教師主要以口頭語言傳授知識,即口頭語言是教師傳遞知識的基本工具;第四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五,面向全體學生,根據班級學生的一般特點和水平進行教學。鑒於以上的特點,講授法的利與弊如下:
2、講授法的優點與缺點
講授法的優點: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歷史知識;教師合乎邏輯的論證、善於設疑置疑,以及生動形象的語言等,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也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師主導教學過程,易於控制教學,對教學沒有特殊要求;教學成本低,在廣大農村地區是少不了的。
講授法的缺點:運用講授法教學,教學內容往往由教師以系統講解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機會對學習的內容及時做出反饋,因而不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和能力;講授法不能代替自學和練習,講授過多,會擠占學生自學和練習的時間,從而對教學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面向全體學生講授,不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原則不易得到全面貫徹;教學專注知識目標,若運用時不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又不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就易陷入注入式教學的泥潭。
二、師生互動的課堂討論
1、課堂討論的特徵
主要表現為互動性。談話不僅能在學生之間發生,它也能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發生。在最有活力的討論中,每個人都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
2、課堂討論的優點與缺點
課堂討論的優點:第一,橋飢使學生做好主動性公民的角色准備,這種角色是能對信息、觀點和看法進行分析性、批判性的思考,形成個人的看法和判斷;第二,鼓勵學生間有效的人際聯系;第三,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
課堂討論的缺點:在消極方面,進行不好的概念化或不良引導的討論是達不到目標的,浪費時間的,因而是無效而不愉快的。
三、歷史探究法
1、歷史探究法特點
歷史探究性學習的開展要圍繞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來進清消掘行。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具有一些與一般歷史學習活動不同的特點。
第一,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沒有問題談不上研究。以往的歷史學習往往是固定式的,對學生而言,並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或就是讓學生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等。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真正意義在於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答核開展要給學生創造機會去了解事件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人探討。
第二,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辯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進行歷史探究性學習,是歷史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要以激活、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以學生自主為形式。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是歷史探究性學習活動得以真正開展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體驗到挫折感和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必須十分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第四,以史料運用為條件。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原始材料,即史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對史料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歷史感到厭倦,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歷史探究性學習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的傳統模式,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統一。歷史探究性學習是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即讓學生學會利用史料,通過對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問題。因此,歷史探究性學習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第五,以教師幫助為輔助。傳統的學習歷史的方式中,教師是唱主角的,學生所接受「歷史」,即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歷史知識和觀點。歷史探究性學習則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做好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樣做甚至做什麼,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在歷史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指導」或「幫助」,而非「傳授」或「教導」。因此,歷史探究性學習中的研究是有指導的研究,教師在歷史探究性學習中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其主要職責是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幫助和經驗借鑒。教師要擺正在探究性學習中自己的位置,發揮輔助作用。
2、歷史探究法的優點與缺點
歷史探究法的優點:開展歷史探究性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研究性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思考歷史、探究歷史的空間,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的注釋和建構;有利於學生創造性學習歷史能力的發展;也有利於學生在思想觀念上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歷史探究法的缺點:開展起來較困難,有的學校不支持,許多歷史教師還不能適應這一要求。其實這些並不是其本身的弊端。歷史探究性學習課時上難以確定,經費上需求大,教師難以控制,評價體系不完善,這才是其不利的方面。
四、歷史活動課教學方法
1、活動課的特徵
第一,實驗性。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展開,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在「做」、「考察」、「收集資料」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歷史,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二,開放性。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每一個學生的需要,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表現。其活動目標與內容,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開放性。評價標准有多元性。
第三,自主性。此種課型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活動結果的呈現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
第四,過程性。此類課型,更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通過發現問題、收集材料、社會凋查等親身實踐,去體會探究的艱辛和快樂,培養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團隊合作、人際交往的能力,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開展活動課的優點與缺點
開展活動課的優點:活動課可以體現以學生為本,學生通過體驗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能善於引起學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鼓勵學生在思想和學習方式上大膽創新;為學生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方法,注重探究式學習,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於獨立思考,提高發現、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現實問題的能力,不斷獲得成功體驗。學生不僅應學習歷史知識、掌握基本技能,而且應該自覺地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自己的技能、培養自己的個性。
開展活動課的缺點:它與探究性學習一樣,課時上要求大;教師不易控制;評價上不完善。
總之,課堂教學方法很多,關鍵是注意教法的優化組合,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用系統的綜合性的觀點構成教學法的優化組合,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華東師大許紀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課堂。」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我更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也將努力思考,努力踐行,嘗試著改變自己的課堂。
⑤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一、含義
歷史研究法: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以歷史研究法來研究教育科學。是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基本特點
1.歷史性:首先表現在研究對象上,歷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對象是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研究目的是通過對教育事件的歷史發展實際過程及具體內容的考察,藉以探求教育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並對它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提出科學預言。其次,在研究過程上,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的全過程,包括它的每個發展階段。
2.具體性:歷史研究是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揭示研究對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的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從中探尋基本規律,所以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史料。
3.歷史研究是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
三、局限性
正是由於歷史研究法本身的特點所決定,在用於教育研究時存在以下局限性:
1.歷史是年代順序,經歷了一個時間空間錯綜復雜的發展過程,而歷史文獻常常是滯後記載,歷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統。由於搜集和考證分析這些史料的困難,影響到歷史研究可靠性問題。
2.歷史文獻的理論內容,是經過「加工」的抽象形態,留存著加工者們的主觀認識;而歷史研究過程對史料的分析取捨,又受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包括研究人員的學識、能力、價值觀、對史料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論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誤。
3.歷史研究中無法做精準的量的分析。
四、歷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適 用范圍
1.對各個時期教育發展情況的研究
2.對歷史上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的研究
3.對一個時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對不同教育流派理論的比較研究
4.對一定時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計劃、政策等的評判分析
5.對外國教育發展狀況的分析
6.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五、歷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1.分析研究課題的性質、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有關的資料條件
2.史料的搜集與鑒別
3.對史料的分析研究
六、歷史研究法運用中的幾個問題
1.注意歷史研究中資料來源及分析鑒別
(1)歷史研究的來源
*第一手信息資料(原始來源)
*第二手信息資料(間接來源)
(2)教育史料的鑒別考證內容和基本方式
*辨偽考證
*年代考證
*地點考證
*作者考證
*文獻原
⑥ 教資考試中學教育學研究有哪些基本方法
教育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調查法、歷史法、實驗法和行動研究法五種。
觀察法是教育科學研究中使用廣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是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在自然條件下,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並做出准確、具體和詳盡的記錄,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又分為了: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中的觀察、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等。
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研究對象的有關資料,對取得的第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調查法包括:普遍調查、抽樣調查和個案調查;問卷調查、訪談調查;現狀調查、相關調查等。
歷史法就是通過考察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從而揭示其本質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
實驗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人為地影響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條件和教育對象之問的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
實驗法包括: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單因素實驗和多因素實驗等。
行動研究法是指教師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並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