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醫治療乙肝的偏方
中醫 治療 乙肝 的 偏方 ?乙肝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 傳染 性 疾病 ,發病期一般都採用西醫治療控制症狀,但是非常難以徹底根治,民間有一些中醫治療乙肝的偏方調養效果非常不錯!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中醫治療乙肝的偏方,希望能幫到你。
中醫治療乙肝的偏方
1、中醫治療乙肝的偏方
偏方一:南沙參、全當歸、杭麥冬、甘構杞、熟地黃、杭白芍、制鱉甲、雞內金、霍山石斛、北五味、廣鬱金、青陳皮。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效: 滋陰 養肝,可用以主治慢性肝炎,肝腎陰虛型。
偏方二:黃芪、黨參、薏苡仁、蚤休、白芍、丹參、貫眾、茵陳、女貞子、蠶砂、白術、川楝子、柴胡、枳實、生草、菟絲子。服用方法:水煎服,30日為1療程。3~4個療程有效。功效:益氣補中,疏肝活血。
偏方三:柏子仁、酸棗仁、天冬、麥冬、當歸、五味子、生地黃、黨參、玄參、丹參、遠志、茯苓、橘梗。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效:養心安神,治陰柔肝,對慢性遷延性肝炎有效。
2、治療乙肝的 食療 偏方
食用蒲公英粥:做法,取干蒲公英或鮮蒲公英(帶根)洗凈,切碎,煎取葯汁,去渣,入粳米同煮為稀粥,以稀薄為好。
食用茯苓粥:做法,先將紅棗文火煮爛,連湯放入粳米粥內,加茯苓粉再煮粉沸即可。用法:每日服2次,可酌加紅糖。功效:起到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安神養心。這種食療法可適用於:慢性肝炎,脾胃虛弱、 腹瀉 、煩躁失神宏迅檔的乙肝患者。
食用冬蟲夏草:蟲草頓雞,蟲草3-6枚,洗凈,雞去內臟置於鍋中加水淹沒全雞,然後放在火上清燉,肉軟時將蟲草插入食道、胸部,放入調料,旺火燒熟即可,功效:具有調節乙型肝炎病人免疫能力,乙肝抗病毒治療,抗纖維化。
3、中醫治療乙肝的 針灸 要訣
用灸法治療乙肝比較簡單,概括性強,雖然其病因病機復雜,而灸法是以強 健身 體、調整免疫功能為主,所以證型不必嚴格區別,症狀不必細分,也不必針對某種生化指標,只要選用主穴就可以統治諸疾。能使脾胃健壯,增加 營養 ,調整免疫昌搭,抵抗病毒,自能消除症狀,促進肝細胞及 肝功能 的恢復。
直接灸的方法:用最精細的艾絨,搓成艾炷,如麥粒大小,放在 穴位 上點燃,此時,穴位有輕微的灼熱感,一秒鍾即過。反復施灸,結疤或化膿(分泌物)。反復施灸。
中醫治療乙肝辯證分類
1、毒為實邪, 解毒 排毒
乙肝多因郁、瘀、毒形成,郁為氣病,有木土之分。瘀為血病,在經在絡。而毒為實邪,是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故貫肝病之始末。肝臟是一個強有力的解毒器官,能將人體代謝過程的有害廢物進行解毒,排出體外。在治療上“不離於肝、也不止於肝”--扶土抑木,佐金平木,滋水涵木,瀉火疏木。
2、氣滯血淤,活血化瘀
乙肝大多由氣滯血瘀造成,另外 濕熱 痰濁、蔽亂瘀血阻滯、經絡氣機不暢可以致郁致瘀,肝之清陽被遏,也是一種郁滯,臨床上兩脅疼痛,肝脾腫大,肝掌、蜘蛛痣,舌質暗有瘀斑,面色黑或晦暗,皮膚發硬甚至開裂說明瘀血阻滯,是乙肝的基本病機之一。
3、脾氣易虛,顧護脾胃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因此,治療乙肝,尤其應重視益氣健脾,因為益氣健脾法具有補充元氣,健運脾胃,升清陽,固衛表,止虛汗,退虛熱,解毒,利水、生津救脫等扶正作用。
乙肝治療的誤區
誤區之一是只保肝,不抗病毒。目前許多患者只通過吃中草葯等方法來達到保肝,只關注轉氨酶化驗是否正常,而不顧體內病毒一直存在,致使肝臟功能惡化,發生 肝硬化 和 肝癌 的機會大大增加。轉氨酶不是評價病情最可靠的指標。如果病情處於最佳抗病毒治療時期,就應積極抗病毒。
另一個誤區是大三陽患者需要抗病毒,小三陽不需要。真正反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是乙肝病毒DNA、肝功和臨床症狀。2010年版中國慢乙肝防治指南提出,慢乙肝抗病毒治療的一般適應證包括:E抗原(乙肝病毒內核的一種主要結構蛋白)陽性者,乙肝病毒載量≥105/毫升;E抗原陰性者,乙肝病毒載量≥104/毫升。同時,對於一般的慢性肝炎,轉氨酶大於正常上限兩倍的患者,應該考慮進行抗病毒治療。
B. 病毒性肝炎的中醫葯治療法有哪些
①濕熱壅盛:脅肋脹痛,惡心厭油膩,納差腹脹,身黃或不黃,小便短赤,心煩口黏苦,大便黏膩臭穢不爽,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治宜清熱利濕、解毒退黃。
方葯:茵陳30克,梔子15克,龍膽草12克,白蔻、厚朴、柴胡、鬱金、大黃、黃芩各10克。中成葯:急肝退黃膠囊,乙肝解毒膠囊,雞骨草丸,茵梔黃注射液。
②肝鬱化火:脅下脹痛、走竄不定,急躁易怒,時欲太息,胸悶不適,噯氣頻作,食慾減退,婦女伴乳脹、月經不調,舌質紅苔薄,脈象弦。治宜疏肝清熱、理氣寬中。
方葯:柴胡、赤芍、夏枯草、枳殼、鬱金、川楝子各12克,香附、陳皮、川芎各9克,甘草6克。中成葯:柴胡疏肝丸,慢肝解郁膠囊。
③脾虛濕困:納呆口黏,院脅痞脹,甚則疼痛,惡心吐涎,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質淡胖、苔白膩,脈象沉緩。治宜舒肝健脾,化濕利濁。
方葯:茵陳10克,白術、半夏、黨參各12克,白蔻、木香、柴胡各6克,澤瀉、陳皮、藿香各9克。中成葯:茵陳五苓丸,逍遙丸。
④濕熱挾淤:身目發黃,其色晦暗,持續不退,皮膚症癢,右脅疼痛,按之痛甚,面色青紫,低熱綿綿,口苦涵膩,舌質紫黯有淤斑、苔厚膩,脈象弦細而澀。治宜清熱利濕、活血通絡。
方葯:桃仁、紅花、鬱金各9克,川芎、生地各12克,丹參、茵陳、當歸各15克,澤瀉、青皮各10克,大黃6克。中成葯:肝友膠囊。
⑤氣血兩虛:脅肋隱痛,脘腹痞張。口淡無味,納食不香,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萎黃或蒼白,大便溏溥,舌質淡、苔薄白,脈象弦細。治宜養血益氣、疏肝健脾。
方葯:當歸、白芍、黨參、白術各12克,茯苓、阿膠、陳皮、半夏、柴胡、川楝子各9克,砂仁5克,甘草6克。中成葯:烏雞白鳳丸。
C. 乙肝大三陽中醫治療案例
脾腎陽虛型
癥候:腰膝酸軟,周身乏力,面色晃白,四肢不溫,小便清長,納谷欠香,口中乏味,腹脹腸鳴,大便溏薄,一日2-4次不等,畏光,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這類病人多屬慢性肝炎,或遷延延日久,或治療不當、失誤造成。
治法:溫補肝腎,如遇肝臟受損,則還要養肝、護肝、活血化瘀。
方葯:真武湯,二仙飲,附子理中湯。
案例:馬xx,女,48歲,馬鞍山人,2003年8月初診,患者患乙肝大三陽已10來年,雖然治療,亦不正規,因近半年家務事太勞累及煩神過多,感周身疲勞,腰背部酸楚,小便清長,大便不實,一日4次,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脈濡弱。
脈按之不應,乙肝五項「大三陽」肝功能,谷丙轉氨酶86,穀草轉氨酶62,白蛋白48,球蛋白
42,肝肋下2cm,脾可觸及,此以脾腎陽虛。
方葯:附片、桂枝、太子參、蒼白術、山葯、丹參、五味子、熟地、丹皮、知母、黃芪、仙茅、仙靈脾、木香、砂仁、枳殼、桃仁、紅花、澤瀉、茯苓,30帖,肌肉注射1支乙肝疫苗。
二診小便清長已明顯好轉,腹脹腸鳴亦有轉機,大便一日2次,上方+煨柯子肉,30帖,又肌肉注射一支乙肝疫苗。
三診:面色較前紅潤,大便一日一次,成形,腰酸不明顯,上方化裁,但主方基本不變,半年後,大三陽全部轉陰,但沒有產生抗體,肝功能亦全部正常,至今未發。
按:此病人明顯脾腎虛。腎陽乃人身真陽,統管人身周身陽氣,一旦腎陽虛弱,則不溫熙周身陽氣,則脾氣不振,衛外功能不固,且易外感。故此時此刻,應時時刻刻固護腎陽,更不能用苦寒傷陽之葯。
至於降酶葯的使用,一度時間抄作的很利害,似乎五味子降酶是神葯,什麼情況下都用五味子及五味子制劑降酶。這是一種偏見。五味子酸有收斂作用,只能在脾腎陽虛,肝腎陰虛且沒有濕熱明顯的病人使用五味子。如果濕熱明顯的人,使用五味子,只能濕熱蘊阻越來越利害,對治療肝病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用垂盆草、夏枯草之類葯降酶效果會更好,再配以其它疏利肝膽及清利濕熱葯,總之要加以辯證治療,是什麼症,就用什麼方葯,這是中醫治病的靈魂。